尚同中學
① 廣東韶關翁源縣翁城鎮尚同中學女同學打架事件是真的嗎
怎麼可能尚同中學自從以來就是一個優良學校 在校的學生素質都高 何來打架事件 誰提問的 你就不怕別人控告你? 腦子有病
② 尚同中學怎麼樣
環境優美,學校設備齊全,還有有六百多年歷史的老榕樹。
③ 聽說廣東翁源的尚同中學有顆六百多年的榕樹,是真的嗎
是的,好大一棵。
④ 求「之,以,而,焉的意義和用法」,高中寒假作業,盡量詳細,謝謝!
之 zhī
〈動〉
(1) (會意。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2) 同本義 [grow]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說文》
如語焉而未之然。——《禮記》。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適也。——《廣雅》
自伯之東。——《詩·衛風·伯兮》
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之虛所賣之。(「虛」同「墟」)——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國(前往封地);之適(前往)
詞性變化
--------------------------------------------------------------------------------
◎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this;that]
宣王說之。(之:指南郭處士來吹竽。)——《韓非子·內儲說上》
虎因喜,計之曰。(之: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唐· 柳宗元《三戒》
當分明記之。(之:指共讀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之:代詞,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較之中學時代;因之,他將自己的整個心血都放了進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he;her;it;they;them]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 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詞,指代「巫醫樂師百工」。)——唐· 韓愈《師說》
(5) 又如:取而代之;戰而勝之;為之感嘆;使之順利發展;與之見面
(6) 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武王伐紂平話》
◎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系或一般的修飾關系
謝庄少年之精技擊者。——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開火者,軍中發槍之號也。
(3) 又如:鍾鼓之聲;一家之長;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吾見師之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5) 用於實詞與介詞之間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狀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片語
--------------------------------------------------------------------------------
◎ 之後 zhīhòu
(1) [after]∶緊接在…時以後
作出安排之後,我們就照著辦
(2) [behind]∶在…後面
房屋之後有棵大樟樹
(3) [afterwards]∶然後
之後他又給我來過兩封信
◎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虛詞,現在常用來形容咬文嚼字與迂腐的書獃子氣
他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
◎ 之流 zhīliú
[suchlike] 同一類的某人或某物
往往不是一位貴族,而是一個流浪漢之流的人
◎ 之前 zhīqián
[before] 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前面
吃飯之前要洗手
◎ 之字路 zhīzìlù
[switchback;curve in a road] 山區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徑
旅行者爬上一些易爬的之字形路
以 yǐ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2)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以,用也。——《說文》
以,用也。——《小爾雅》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
純以形式。——蔡元培《圖畫》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願認錯受罰);以疏間親(關系疏遠的人離間關系親密的人);以耳為目(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以指測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齊事王攻 宋也。——《戰國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開過失);以介眉壽(祝壽之詞);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憑借;仗恃 [depend on]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韓非子》
(7) 認為,以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湯問》
(8) 又如:以眾暴寡(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凌、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9) 做,從事 [do]
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葉紹鈞《倪煥之》
詞性變化
--------------------------------------------------------------------------------
◎ 以 yǐ
〈名〉
(1) 原因,緣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邶風》
(2) 無固定職業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閑民。——《拾雅》
候疆候以。——《詩·周頌》
(3) 以色列的簡稱 [Israel]。如:阿以戰爭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俱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
以刀劈狼。——《聊齋志異·狼三則》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3) 依,按,憑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何以謂之文。——《論語》
以殘年餘力。——《列子·湯問》
以我酌油知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以大中丞撫 吳者。——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鄉人子謁余。——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以其智力為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4) 又如:以膺大統(繼承帝位);以天自諉(聽天由命);以時(按時;依時)
(5) 在,於 [in]——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范圍
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斷刑論》
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6) 從,自,由 [from]——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
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潛夫論》
今以長沙, 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史記》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層);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調簡(清代府、州、縣缺,有繁有簡,分為最要、要、中、簡四等。如山東是繁缺,安徽是簡缺,從山東到安徽,是以繁調簡);以郄視文(從縫隙里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
◎ 以 yǐ
<連>
(1) 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以為後圓(為以後作打算)
(2) 因為,由於 [because of]——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貪勤民。——《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獨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齋志異·促織》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數諫故。——《史記·陳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 又如:以致(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果);以人廢言(由於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以私害公(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舊指官員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廢食(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並列關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載以來。——清· 周容《芋老人傳》
一雞瞥來,徑進以啄。——《聊齋志異·促織》
(5) 則,那麼 [then]——表示條件關系
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戰國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蘇洵《六國論》
以至於寸。(才達到一寸。)——《後漢書·列女傳》
(7) 表目的或結果等 [aim;target]
智叟無以應。——《列子·湯問》
◎ 以 yǐ
〈助〉
(1)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范圍之類的界限
日觀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記》
(2) 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微我無酒,以敖以游。——《詩·邶風》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語氣
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戰國策》
(4) 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如:可以;得以; 能以
常用片語
--------------------------------------------------------------------------------
◎ 以暴易暴 yǐbào-yìbào
[substitute one tyrant with another] 用殘暴者代替殘暴者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史記·伯夷列傳》
◎ 以便 yǐbiàn
(1) [so that;so as to;with the aim of]∶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使下文所說的目的容易實現
說話清楚些,以便聽懂你的意思
(2) [with an eye to;in order that;in order to;so as to]∶為了有利於
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史記·魏公子列傳》
◎ 以次 yǐcì
(1) [in proper order]∶按次序
以次購物
(2) [the following]∶某點以下
以次各位
(3) [other]∶其他
俺家也無以次人丁,便要訪問李郎消息,也沒個人。—— 明· 湯顯祖《紫釵記》
◎ 以還 yǐhuán
[after a certain time in the past] 以來
海禁以還
明清以還
三古以還年代。——[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 以及 yǐjí
[together with;and;as well as;along with] 表示並列關系,還…,和…,同…
國家領導人以及有關方面負責人
◎ 以己度人 yǐjǐ-órén
[judge others by oneself;measure others' corn by one's own bushel] 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別人;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別人
聖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類度類,古今一也。——漢· 韓嬰《韓詩外傳》
◎ 以假亂真 yǐjiǎ-luànzhēn
[take the false article for genuine ones;pass off the spurious as genuine] 把假的混合在其中當成真的
◎ 以儆效尤 yǐjǐng-xiàoyóu
[serve to warn others against following a bad example;as a warning to others] 嚴肅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用來警告那些學著做壞事的人
況這些槍手們,即令果是科目中人,也成了斯文的蟊賊 ,自宜按律究辦,以儆效尤。——清· 李綠園《歧路燈》
◎ 以快言論 yǐ kuài yánlùn
[pleasing speech] 使言論痛快。以:目的連詞。快:使…痛快,形容詞用如使動詞
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清· 劉開《問說》
◎ 以來 yǐlái
[since] 表示從過去某時與現在之間的這段時間
受命以來。——諸葛亮《出師表》
自唐顯慶以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 以理服人 yǐlǐ-fúrén
[persuade through reasoning;convince sb.by sound argument] 用道理使人信服
要以理服人,不能強人所難
◎ 以力服人 yǐlì-fúrén
[try to convince people by force] 用強制手段使人服從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孟子·公孫丑上》
◎ 以鄰為壑 yǐlín-wéihè
[shift one』s trouble to others as one who uses his neighbour's field as a drain] 《孟子·告子下》:「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把鄰國作為水坑,把本國洪水排放到那裡。表示嫁禍於人
◎ 以卵投石 yǐluǎn-tóushí
[like an egg knocking itself against a stone;kick against the pricks] 用蛋打石頭。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 以貌取人 yǐmào-qǔrén
[a book by its cover judge people by naeural appearance] 只根據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才能
◎ 以免 yǐmiǎn
[in order to avoid;so as not to] 用於提起下半句話,表明前半句話是為了使下半句話所說的情形不至於發生
◎ 以內 yǐnèi
[within;be less than] 界於一定的時間、范圍、數量之中
十天以內
◎ 以前 yǐqián
[onetime former;previous] 指時間上某點、某個轉折或某個事件之前
今三世以前。——《戰國策·趙策》
神農以前。——《史記·貨殖列傳》
視三十年以前。——清· 洪亮吉《治平篇》
◎ 以人廢言 yǐrén-fèiyán
[reject saying because the speaker is what or who he is] 因為某人不好或不喜歡某人而不管他的話是否有道理,概不聽取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 以上 yǐshàng
(1) [more than;over;above]∶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中家以上。——清· 方苞《獄中雜記》
(2) [the above;foregoing]∶前面的
◎ 以身試法 yǐshēn-shìfǎ
[defy the law] 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令的事。指明知故犯
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漢書·王尊傳》
◎ 以身殉職 yǐshēn-xùnzhí
[die in harness;die a martyr at one』s post] 為忠於本職工作,不惜貢獻出生命
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紀念白求恩》
◎ 以身作則 yǐshēn-zuòzé
[set an example by one's own action;play an examplary role] 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給人做出榜樣
◎ 以是為恨 yǐ shì wéi hèn
[feel regret for that] 把這件事當作遺憾。一說「因為這件事感到遺憾」
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 以外 yǐwài
[except;beyond;outside] 表示在一定的范圍、界線或其他限制線之外
營房以外
◎ 以往 yǐwǎng
[in the past;before;formerly] 某點以前的時間
從此以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以為 yǐwéi
[presume;think;believe;consider]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鑒》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鑒·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 以下 yǐxià
(1) [below;under]∶表示位置、級別、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下
零度以下
桓權以下。——《國語·晉語》
王侯以下。——《後漢書·張衡傳》
魏晉氏以下。——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左膝以下。——清· 方苞《獄中雜記》
(2) [the following]∶下面
以下是代表名單
(3) [now]∶現在
以下就來談談具體辦法
◎ 以牙還牙 yǐyá-huányá
[a tooth for a tooth;Requite like for like] 用嘴咬對付嘴咬。比喻對方怎樣來,就怎樣反擊
以牙還牙地給他回擊
◎ 以一當十 yǐyī-dāngshí
[pit one against ten] 又作「一以當十」。以一人之力抗擊十人。形容軍人勇猛善戰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楚兵呼聲動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 以一警百 yǐyī-jǐngbǎi
[punish one as a warning to others] 用懲罰一個人來警戒眾人
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漢書·尹翁歸傳》
◎ 以逸待勞 yǐyì-dàiláo
[wait at one's ease for the fatigued enemy] 指採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時再出擊
◎ 以正視聽 yǐzhèng-shìtīng
[ensu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s] 為保證事實的正確理解
◎ 以至 yǐzhì
(1) [down to;up to]∶表示延伸
以至諸峰之頂。——宋· 沈括《夢溪筆談》
以至鳥獸木石。——明· 魏學洢《核舟記》
(2) [so that…,to such an extent as to ]∶表示結果
她愈陷愈深以至不能自拔
◎ 以致 yǐzhì
[as a result;so that;with the result that] 使得因此,結果,表示前一分句導致的結果
◎ 以資 yǐzī
(1) [as a means of]∶作為…的工具,作為…的方法
以資鼓勵
(2) [make up]∶補充(不足)
以資彌補
◎ 以資切磋 yǐzī qiēcuō
[help learn from each other by exchanging views] 藉以幫助共同研究。資:幫助。切磋:古代把獸骨、象牙磨製成器物,叫切磋。《詩經·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匪,亦作斐,有文採的樣子。切:指加工骨頭;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器;磨:指加工石頭。後用「切磋琢磨」比喻學習和研討問題,互相取長補短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Turn sb's battery against himself;Fight sb.with his own weapon] 用你自己的矛來刺你自己的盾。比喻用對方的論點來駁斥對方
◎ 以眥睚殺人 yǐ zìyá shā rén
[kill sb.for a petty thing] 因為小小的事殺了人。眥睚也作「睚眥」,今有「睚眥必報」一詞,瞪眼睛,發怒,指極小的仇恨。眥:眼眶,睚:眼邊
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而 ér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同本義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頰毛也。——《說文》
詞性變化
--------------------------------------------------------------------------------
◎ 而 ér
<連>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並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鍾山記》
(5)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而 ér
〈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 而 ér
〈助〉
(1)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於「之」,「的」 [of]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
◎ 而 ér
<語氣>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 而 ér
〈動〉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常用片語
--------------------------------------------------------------------------------
◎ 而後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後;後來;然後
鳴呼!今而後(以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大家先議一議,而後正式表決
◎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時候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 而今 érjīn
[now] 現在,目前
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 而況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連詞。何況
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宋· 蘇軾《石鍾山記》
◎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而立之年
◎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並列互相補充或遞進
他學習積極而且虛心
◎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別無他求
◎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基本詞義
--------------------------------------------------------------------------------
◎ 而 néng
通「能」。
〈名〉
才能 [ability]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異之。——《管子·樞言》。微而,猶無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書·慎法》
〈動〉
(1) 能夠 [can]
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湯武與 恆繆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辭·九章·惜往日》
(2) 另見 ér
焉 yān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本義:焉鳥)
(2) 鳥名 [a kind of bird]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唐· 黃滔《唐城客夢》
(3) 通「顏」( yán)。額 [forehead]
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荀子·非相》。高亨雲:「焉,蓋顏之借字。」
詞性變化
--------------------------------------------------------------------------------
◎ 焉 yān
〈代〉
(1) 表示指示,相當於「之」 [it]
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2) 又如:心不在焉
(3) 哪裡或那裡 [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焉,代詞,那裡,指南海。)——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4) 什麼 [what]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5) 怎麼 [which]
食其祿,焉避其難?——《三國志》
(6) 兼有介詞「於」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當於「於是」、「於此」 [so]
二陵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不擇事而問焉。——清· 劉開《問說》
伏焉。——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 焉 yān
〈副〉
(1)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於是,就,乃,則 [then]。表示兩件事或數個事接連發生
始皇巡 隴西、 北地,出 雞頭山,過 回中,焉作信宮 渭南。——《史記》
(3) 又如:焉始乘舟
◎ 焉 yān
<連>
於是 [then]。表示前後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
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
◎ 焉 yān
〈助〉
(1) 表示結構,用於前置的賓語之後,相當於「之」,「是」 [be]
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國語》
(2) 後綴,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副詞之後,相當於「然」、「樣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書·秦誓》
◎ 焉 yān
<語>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相當於「啊」 [ho]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記》
(2) 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於「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
(3)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相當於「乎」、「嗎」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唐風》
(4) 用於句尾,表示感嘆,相當於「呢」、「啊」
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史記》
⑤ 跪求朗誦文章,至少要含《中學生必背古詩詞50首》中的兩首,各位學長學姐行行好啊~回答得好追加50分
詩經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漢樂府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曹操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嵩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植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陶潛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晨開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壺將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汨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
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庾信
寄王琳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謝朓
玉階怨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薛道衡
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陳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九齡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孟浩然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臨洞庭上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王之渙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翰
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昌齡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王灣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鍾磬音。
崔顥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駱賓王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賀知章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新嫁娘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望夫石
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王維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白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去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在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峨嵋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折樓蘭。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韓翃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流向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楊巨源
城東早春
詩家清晨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鄭谷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蓮葉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宣宗時宮女
紅葉題詩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蜀相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
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控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遢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孤雁
孤煙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江畔獨步尋花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作者: Elliott 2005-7-28 21:40 回復此發言
5 必背詩詞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高適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岑參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卷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線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韋應物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聞雁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劉長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孟郊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柳宗元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漁翁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
唉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崔護
題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張繼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朱慶餘
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盧綸
塞下曲
鷲翎金僕姑,燕尾綉蝥弧。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司空曙
喜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劉禹錫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上,同到牽牛織女家。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秋詞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池上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池鶴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無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李紳
憫農
鋤和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杜牧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過華清宮絕句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陸龜蒙
白蓮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胡令能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雍陶
題君山
煙波不動影沉沉,翠色全微碧色深。應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李商隱
樂游原
向晚間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作者: Elliott 2005-7-28 21:40 回復此發言
7 必背詩詞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⑥ 上海天和幸福里周邊有什麼學校
天和幸福里周邊學校有奉賢區金鈴子幼兒園,思賢幼兒園,齊賢小學,思言小學,尚同中學等。
⑦ 翁源中學2019年分數線多少
2019年翁源中學普通類招生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為537分;招收指標到校生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為507分。同時該學校在錄取2019年度新生時,要求考生的生物、地理科考試成績均需達到D級及其以上等級。
另外依據韶關市教育局官方網站2019年7月18日發布的《韶關市田家炳中學補錄及第三批次第一志願高中招生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的通知》,考生在接到錄取學校電話通知後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持准考證到錄取學校繳費注冊,逾期作放棄錄取處理。
(7)尚同中學擴展閱讀:
2019年翁源中學到校指標生分配計劃:
1、龍仙中學,指標數字168人。
2、龍仙二中,指標數字165人。
3、萬豪中學,指標數字43人。
4、南浦中學,指標數字9人。
5、三華學校,指標數字5人。
6、岩庄學校,指標數字15人。
7、壩仔中學,指標數字27人。
8、仙鶴學校,指標數字18人。
9、江尾中學,指標數字18人。
10、周陂中學,指標數字25人。
11、礤下學校,指標數字10人。
12、六里學校,指標數字21人。
13、官渡中學,指標數字16人。
14、尚同中學,指標數字31人。
15、新江中學,指標數字25人。
16、連新學校、鐵龍學校,指標數字各2人。
⑧ 翁源縣尚同中學怎麼樣
翁源縣尚同中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翁源縣尚同中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⑨ 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尚同中學的那顆老榕樹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有600多年的歷史了,1392年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