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干中學效應

干中學效應

發布時間: 2021-06-12 05:25:24

什麼是姆潘巴現象

姆潘巴現象(Mupainmubar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應,指在同等體積、同等質量和同等冷卻環境下,溫度略高的液體比溫度略低的液體先結冰的現象。

亞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爾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過該現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廣泛的注意。1963年,坦尚尼亞的馬乾巴中學三年級的學生姆潘巴經常與同學們一起做冰淇淋吃。在做的過程中,他們總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卻後倒入冰格中,再放進冰箱冷凍。有一天,當姆潘巴做冰淇淋時,冰箱冷凍室內放冰格的空位已經所剩無幾。為了搶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卻,就把滾燙的牛奶倒入冰格中,並送入冰箱。一個半小時後,姆潘巴發現了一個讓他十分困惑的現象:他放入的熱牛奶已經結成冰,而其他同學放的冷牛奶還是很稠的液體。照理說,水溫越低,結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應該是冷牛奶比熱牛奶結冰速度快才對,但事實怎麼會顛倒過來了?姆潘巴把這個疑惑從初中帶到了高中。他先後請教了幾個物理老師,都沒有得到答案。一位老師感覺他提出的問題怪異得近乎荒唐,就用嘲諷的口吻說:你說的這些就叫做姆潘巴現象吧!但執著的姆潘巴並沒有認為自己的問題很荒唐,他抓住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奧斯波恩博士到他們學校訪問的機會,又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位博士並沒有對他的問題嗤之以鼻。回到實驗室後,博士按照姆潘巴的陳述做了冷熱牛奶實驗和冷熱水物理實驗,結果都觀察到了姆潘巴所描述的顛覆常識的怪現象。於是,他邀請姆潘巴和他一起對這個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1969年,他和丹尼斯·奧斯伯恩博士(DenisG.Osborne)共同撰寫了關於此現象的一篇論文,因此該現象便以其名字命名。

「姆潘巴現象」真的能顛覆我們以往關於水結冰的常識嗎?四十多年來,許多論文與實驗試圖證實這個現象背後的原理,但由於缺乏科學實驗數據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沒有定論。

Ⅱ 心理學上的各種效應及含義

1、瓦拉赫效應

學生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一現象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2、蘑菇效應

指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

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煉,對人的意志和耐力 的培養有促進作用。

3、鳥籠效應

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鳥籠效應:假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只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

4、凡勃倫效應

凡勃倫效應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

5、毛毛蟲效應

科學家通過研究,把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盲目跟從習慣和思維慣性而做出反應導致失敗結果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Ⅲ 姆潘巴效應原理

姆潘巴效應原理:在同等質量和同等冷卻環境下,溫度略高的液體在其與該冷卻環境直接接觸的分子將比溫度略低的溫度下降的快。

若其冷卻環境能始終維持一致(溫度不變)的冷卻能力,則溫度高的液體將先降至冷卻環境溫度,若溫度低於該液體冰點則高溫液體先結冰。

液體降溫速度的快慢不是由液體的平均溫度決定,而是由液體溫度梯度決定的,當熱的液體冷卻時,梯度較大,而且在凍結前的降溫過程中,熱的液體的溫度差一直大於冷的液體的溫度差。這種情況是由於上表面的溫度愈高,從上表面散發的熱量就愈多,因而降溫就愈快。

(3)干中學效應擴展閱讀:

實驗驗證

2012年,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舉辦比賽,解釋姆潘巴現象。超過22000人參加,最後Erasto Mpemba本人宣布Nikola Bregovivic為獲勝者。

Bregović提出了造成這種影響的兩個原因——較冷的樣品過冷而不是凍結,較溫暖的樣品中的增強對流通過保持容器壁上的熱梯度而加速冷卻。

Ⅳ 心理學十大效應

十大心理效應指:木桶效應、羊群效應、鯰魚效應、暈輪效應、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效應)、近因效應、自驗預言(皮格馬利翁效應)、馬太效應、仰巴腳效應、刻板效應

1、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2、羊群效應

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3、鯰魚效應

挪威人把鯰魚裝入魚槽,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4、暈輪效應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5、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效應)

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6、近因效應

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7、自驗預言(皮格馬利翁效應)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8、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9、仰巴腳效應

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

10、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

(4)干中學效應擴展閱讀:

心理學的應用: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人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人心理機能在社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人的心智。

Ⅳ 誰提出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干中學」理論

1962年阿羅(Arrow)在著名的《干中學的經濟含義》中提出了干中學效應(即學習效應),來說明動態規模經濟的存在和發生過程,技術的動態變遷在國際分工中的作用由於導致干中學效應而更加受到關注。

Ⅵ 姆佩姆巴效應"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問題就是需要討論才會找到正確答案!

Ⅶ 心理學的常用效應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准備捐款。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Ⅷ 對外直接投資和「干中學效應」對我國家電企業對外貿易影響問題的研究

一)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分工對後發東道國的積極推動效應
1.產業結構升級效應
跨國公司通過海外投資,將後發東道國的部分企業納入其垂直專業化產業鏈中,對於東道國企業而言,是一個吸收經驗、積累學習效應的良好機遇。通過看中學與干中學效應,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分工有助於提高後發東道國國內的人力資本、改善國內企業的知識訣竅與管理技能,從而為後發東道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奠定人力資本基礎。隨著跨國公司價值鏈分工不斷向更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國家延伸,後發東道國企業會因該產業的知識與技術含量的增加而促使原有產品將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或技術密集型轉變,產生要素逆轉效應,促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通過技術外溢效應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升級與發展。
2.對外貿易創造效應
當前,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價值鏈分工所產生的垂直專業化生產貿易已經占據國際貿易的較大比例,而傳統的國家間的產品貿易則呈不斷萎縮之勢,這表明國際貿易的層次已由終端產品轉移到中間投入品,貿易的本質已從為了貿易而貿易轉變為為了生產而貿易。全球貿易供求鏈從地緣時代「區域性分割的分工式結構」朝著網路時代「全球化樞紐的互動式結構」的演化說明,在全球迂迴生產網路中,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國際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跨國公司將其供銷渠道、產品研發、市場和信貸關系等經濟聯系帶進後發東道國,創造了該國外資企業及其國內配套企業產品進出口的貿易創造效應。這種對外貿易創造效應在為後發東道國賺取外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與地理流向、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促進了後發東道國的制度變遷與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增長效應
在新古典增長理論框架下,跨國公司因價值鏈分工在東道國進行的投資可以視為東道國生產要素存量的增加,與國內生產要素不存在太大的差異,在短期內能夠促進東道國的經濟增長;在引入知識與人力資本等內生技術變化因素的新增長理論體系中,跨國公司價值鏈分工也會在東道國通過人力資本、公共基礎設施、創新激勵和技術擴散等機制在短期與長期皆能促進後發東道國的經濟增長。此時,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分工所帶來的增長效應可以被認為是資本存量、技術訣竅和相關技術的有機組合,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來影響東道國的經濟增長;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大量的重要制度都可以寫成經濟增長函數的變數,跨國公司價值鏈分工從更有效的制度績效的需求和供給對東道國的制度因素產生影響進而導致東道國的制度變遷效應,如果這種制度變遷卓有成效,則有利於東道國的經濟增長。
(二)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分工對後發東道國的負面阻礙效應
1.人才流動擠出效應
跨國公司通過全球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在相關行業中進行擴散和移植,充分利用各國的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來提高其競爭優勢。跨國公司看中東道國的技術管理人才以及成本相對低廉的熟練勞動力,運用相對較高的工資的示範效應,產生東道國大量的人力資本與熟練勞動力流向跨國公司在東道國開設的下屬機構的集聚效果,在對東道國企業造成運營成本增加的同時,引致東道國企業嚴重的人才擠出效應。對於東道國而言,盡管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建立研究與開發機構有利於東道國享有技術擴散效益,但卻可能導致大量的科技人才與高級管理人才由本國的企業、科研機構向跨國公司的下屬機構流失。
2.技術核心外圍效應
在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盡管跨國公司帶來了相對領先的生產設備、產品研發與製造技術以及效率較高的管理經驗而有利於後發東道國企業積累「經驗效應」進而推進產品更新與技術進步,但跨國公司往往對東道國採取有選擇有節制的技術戰略,嚴格控制著關鍵的核心技術,因此東道國企業很難成功模仿或者通過模仿也受益不大,而東道國的下屬工廠與下屬機構只能夠生產外圍的低級的中間產品和零配件,無法觸及更為復雜、更為先進的製造技術與工藝流程。同時,由於大量的科技人才向跨國公司的當地研發機構流失,可能不僅無法帶給東道國先進的擴散技術,反而可能帶走先前積累的大量基礎研究成果,被跨國公司所利用而產生技術的逆溢出效應,[4]從而產生在技術上的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企業之間的核心-外圍效應。
3.要素價格收斂效應
跨國公司在推進全球價值鏈分工的進程中,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經濟資源與要素的整合配置。東道國比較豐裕而跨國公司母國與他國相對短缺的經濟資源與生產要素會因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市場需求的增加而呈上揚趨勢,東道國比較短缺而跨國公司母國與他國卻相對豐裕的經濟資源與生產要素會因跨國公司進口在東道國市場供給的增加而呈下降趨勢。在東道國市場上,先前相對豐裕、價格較為低廉的原材料、中間產品以及熟練勞動力的價格將上升;先前相對稀缺、價格較為高昂的原材料、中間產品以及資本等的價格,通過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分工從具有比較優勢的他國進口增加供給而下降,由此產生較為強勁的要素價格收斂效應,進而進一步打壓後發東道國企業的競爭優勢與市場空間。
4.價值分配低端效應
跨國公司依據整條全球價值鏈最佳、非局部最佳的角度進行分工,從戰略定位、產品及服務的設計與升級、製造方式、市場營銷、增值服務、品牌、上下游企業集群、資源外包、產業依賴等幾乎所有匹配因素都在其考慮之中,通過公司內部化戰略來克服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以降低交易成本。為了謀求利潤最大化,跨國公司力圖創造內部市場,通過內部「轉移價格」戰略,使產品在其組織體系內實行內部化轉移,既實現對東道國稅收支出的最小化又強制佔有與之合作的東道國企業的利益,從而導致後發東道國的價值分配低端效應。

熱點內容
被老師操了 發布:2025-07-22 19:46:51 瀏覽:693
鎖屏怎麼鎖 發布:2025-07-22 16:42:08 瀏覽:132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總結 發布:2025-07-22 14:56:48 瀏覽:836
師德師風建設自查總結 發布:2025-07-22 14:49:44 瀏覽:427
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7-22 14:04:49 瀏覽:565
五好教師下載 發布:2025-07-22 12:37:05 瀏覽:729
師德考細則 發布:2025-07-22 11:58:05 瀏覽:453
熱鍵沖突怎麼辦 發布:2025-07-22 11:43:10 瀏覽:557
猥褒怎麼念 發布:2025-07-22 10:21:39 瀏覽:456
教師技能大賽方案 發布:2025-07-22 09:15:41 瀏覽: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