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校園
❶ 民國五大名校 是哪五大
國立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現為武漢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現為浙江大學)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辦學)。但在抗戰後期,民間也存在「五大名校」的說法,即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民國五大名校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遷至西南大後方的五所國立大學,它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保持了很高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而得此贊譽,為我國抗戰時期的人才輸送、培養和國家教育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等五所中國頂尖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此即民國五大名校名稱的來歷。
七八月間,各地試卷集中於南京中央大學校園評閱。時有日本飛機到南京轟炸,閱卷工作受到極大的騷擾。特別是參加閱卷工作的教授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負責組織這次評閱試卷的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及國立武漢大學的曾昭安等人安排閱卷完的教授們盡快離開南京。8月19日19時前後,日機飛臨南京上空,日機的轟炸目標有中央大學圖書館、大禮堂和科學樓,圖書館周圍房屋的窗戶玻璃全被震碎,禮堂的後牆被炸毀,科學樓沒有擊中而炸毀了化學實驗室,猛烈的轟炸使國立中央大學女生宿舍倒塌。由此拉開了遷校序幕。國難當頭,國立中央大學遷至四川重慶。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合並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最後遷至雲南昆明,國立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國立浙江大學遷至貴州遵義。
❷ 民國學校
民國時期的國立的學校可謂是很少,而且就讀的人也很少。 而軍校卻很多,例如,武備軍事學堂,黃埔軍校。 中國近代史上,大部分名人都出至他倆。
在東北,張作霖創的東北大學,學校按照現代大學的格局設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較為齊全的學科。化學館、紡織館、圖書館、實驗室及馬蹄形!!體育場!!等。
有體育場!!
第二個就是馮庸大學,也在東北,馮庸是東北名人馮德麟的兒子,父親死後,張作霖不讓他家裡的人搞政治。所以他創立了馮庸大學,和張學良對著「干」!!
工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學生總數達700餘人。當時,馮庸大學是東北少有的幾所高等學府之一,他辦學義舉名揚於東北三省,成為顯赫一時的傳奇人物。
據我的了解,應該有籃球場。 東北在民國的時候,尤其是在張作霖的時代,發達的不的了。 在許多方面都是中國的「龍頭」。
民國時期學校的情況,很難講!! 你可以去網路的收索上看一下!!
❸ 民國北平四大名校分別是什麼為何只剩下清華和北大
民國時期可以是我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涌現了很多文學大家,而這些文學大家也也帶來了新文化、新思想,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就在當時的北京,其實除了清華和北大還有兩所名校,分別是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這四所大學在當時的非常有名,被稱為民國北平四大名校,那為什麼現在這兩所大學消失了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但是後來也難逃被院系調整的命運,1952年被直接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並。但是這所學校沒有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如今的台灣也還有輔仁大學,於1956年復校,已成為台灣的四大名校之一。
❹ 一部講述民國校園的電影,一個女學生的衣服被一個醫生用刀劃破
女生宿舍
上映:2014年
時長:103分鍾
地區:中 國
語言:國 語
導演:梁婷
主演:溫心
類型:劇情
❺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怎麼樣
象牙塔還是戰場?——讀《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 □ 張洪彬 大學校園在很多人眼中都是「象牙塔」,被視為逃避現實的世外桃源。然而,這種看法離真實情況可能相去甚遠,在近代中國尤其如此。透過葉文心所著《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一書可以看到,古今之變、中西交沖這些時代命題都具體而微觀地體現在近代中國的大學校園中,階層分化、城鄉斷裂、派系斗爭也如幽靈一般游盪在近代中國的大學校園中。 以上海聖約翰大學為例。1879年,美國聖公會成員為了傳教,在上海建立了這所教會大學。這所學校起初旨在對中國的基督徒進行教義訓練,但是因為相信「科學的真理來自上帝」,他們提供用英文授課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課程,吸引了大量非基督徒背景的學生,許多畢業生成為金融界和實業圈的風雲人物。宗教目的與世俗功用之間的緊張自始至終存在於聖約翰大學的發展史上。到1920年代,該校學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有基督教背景。伴隨著現代化和世俗化進程而來的,還有民族主義的挑戰。與英文教育的發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會大學中的漢語教育、中國文化教育相當薄弱,這成為民族主義攻擊的重要口實之一。此外,教會大學許多畢業生因其西化的教育背景和出色的國際交流能力而從事跨國貿易,因而被視為外國人的「買辦」,像聖約翰大學這樣的教會大學自然也被目為「帝國主義」的橋頭堡。1927年後南京政府規定宗教課程和宗教儀式在學校教育中須是自願活動而非必修課程,要求所有教會大學到教育部注冊登記,服從這些規定。有賴於美國聖公會的撐腰,聖約翰大學在1948年前從未在中國教育部注冊過,但世俗化傾向使得該校的教堂禮拜不得不改為自願,宗教課程也成為選修,乃至到1934年,神學院因為招不夠學生而關門。從該校的建校初衷來說,這已經不僅是本末倒置的問題了,「本」已經被拔掉了。 相較於教會學校,1922年在國民黨支持下成立的上海大學具有更為濃厚的政治色彩。根據葉文心的解釋,上海大學簡直就是「一所為推翻通商口岸體系、掀起社會革命而建的大學」。這個目標事實上是此時共產黨與國民黨共同的政治訴求,加上1927年國共的短暫蜜月期,上海大學成為國共兩黨共同經營又暗中角力的一所大學。但是激進的政治訴求,以及困窘的財務狀況,使該校一直難以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缺乏社會力量的支撐。到1927年國民黨發動清共運動,左翼色彩濃厚的上海大學首當其沖,被迫關閉。同樣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中山大學則呈現出另一種景象。1920年代,國民黨學習列寧政黨模式,黨不僅嚴格控制黨員,還控制社會的意識形態,因而提出了「黨化教育」的口號,因頻遭抨擊而改稱「三民主義教育」。國民政府一如晚清皇室,不希望知識分子熱衷於人文、法政等學科,不歡迎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它想要的是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不是思想家。葉文心認為朱家驊治下的中山大學體現了國民政府的高等教育理念,即「灌輸意識形態,建構物質文明,把握並發揮所在地的實用性」,它主要關注的是「提高普通民眾的物質福利,而不是重構社會關系」,「它不能回答社會規范和正義的問題,也不質疑政府的合法性」。黨化教育是國家權力對市民社會的滲透,又是政治權力與文化權力爭奪「立法權」的行為。 該書的神來之筆是,葉文心以「中式長袍」、「西裝」、「中山裝」分別象徵北京大學的新文人、聖約翰大學的資產階級子弟、中央大學的未來國民黨幹部,又分別對應著北京、上海及南京的校園文化。稍微誇張一點說,這幾種服裝象徵著時代浪潮的起伏流轉。長袍可能被西化程度深的讀書人批評為「迂腐」,也可能被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視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表現,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時候被認為是愛國的表現;大革命失敗後,西裝成為迷途青年沉溺卿卿我我的必備武器,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時又可能被抨擊是「崇洋媚外」;中山裝因其千篇一律被認為是體現了「人人平等」的理念,又被黨國體制當作意識形態的表徵加以推廣,但也易於被批評為政治力量壓制自由的證據。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一種大學,在近代中國都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象牙塔」。身處其中的大學師生,雖不至於像政治家那樣一不小心就身敗名裂,但其間的沖擊與撕裂,也頗可驚嘆。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 葉文心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出版 《南方教育時報》2012年12月21日 http://szjy.sznews.com/html/2012-12/21/content_2324719.htm
❻ 請問當時民國時期,校園都流行什麼歌曲
誰說民國混亂,可以這樣說民國是中國前後100年最為輝煌的時代。
教育:當年的內北洋大學是與劍橋,哈佛容同等地位的大學(可惜的是只開設本科生,但據說其畢業生可以面試到國際上任何一所大學深造)。西南聯大即使在戰亂也培養了眾多的一流人才,科研水平也保持一流水平。
經濟:上海是整個亞洲唯一的金融中心,其地位遠遠大於現在的東京,香港。
文化:這就不用說了,另外上海是國際上僅次於好萊塢的第二大電影出品地,其捧出的明星(著名的「百樂門前的回眸一笑」)迷倒千萬英雄豪傑。
政治:穩步推行民主(到了46年蔣介石已經是2億張選票以90%的支持率當選的),在國際地位很到,以全球四大國的身份進入聯合國,二戰時蔣擔任遠東戰區總司令,統領整個盟軍行動。「時代」上的封面人物經常是中國人。
至於你說的大學生流行歌曲現在我們只能知道名字,不知道調子所以意義不大。但是當時的大學生報國的熱情很高,玩玩全權把國家當做自己的生命,蔣介石一句「十萬青年十萬兵」立馬就招到了20萬大學生自願參軍。我很嚮往那個時代。
❼ 民國時期的學校叫什麼
民國時期的學校叫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間的曾用名。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京師大學堂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到其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設速成、預備兩科,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1902年,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師范館成立,即西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的前身 。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 ,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
❽ 民國時期的學校是什麼制度
在我國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學的辦學主體是 多元的,學校自主考試,學生可以同時報考幾所 大學,最後自己決定上哪所大學。 學生為考上好學校而展開的競爭,與學校為 錄取到好學生而展開的競爭,匯聚到一起,最終 將實現各種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這是目前我們都 能看到的狀況. 而在民國時期,最典型的大學招生錄取制度:學 校自主考試,學生可以同時報考幾所大學,最後 自己決定上哪所大學。 國立、私立、教會大學共存,中國大學出現 了一個多元時代. 在民國時代,大學的辦學主體是多元的,既有 政府創辦並撥付經費的國立大學(包含省立、市 立),也有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國立的北京大 學、清華大學固然是辦得非常好的大學,但南開 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光華大學也辦得極 好,它們卻是私立大學。在當年,它們完全可以 和國立大學比肩,而且它們都是綜合大學,具有 非常優良的人文傳統。有些當時的私立大學至盡 仍是非常優秀的高等學府. 至於教會大學,1915年統計,共有36所。基 本上最好的醫學院都是教會大學,比如協和醫學 院、設在長沙的湘雅醫學院、設在成都的華西協 和大學醫學院。燕京大學則是教會大學中非常出 色的綜合性大學,其校園就是古色古香的燕園, 即如今的北京大學所在地,而燕京大學最後一任 校長,就是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比較出色的綜 合性教會大學還有輔仁大學、東吳大學(那裡的英 美法研究是最好的)、嶺南大學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根本不可能設想有什麼 全國統一的高校錄取考試制度——大多數大學不 是政府的,政府怎麼能夠代替大學組織出題考 試?在這種辦學主體多元、甚至非國立大學占據 主流的制度下,當然只能是各學校完全自主地考 試招生,國家教育部僅制定有關招生原則,進行 協調。 大學獨立招生錄取,也是當時「大學獨立、學 術自由、教授治校」原則的必然要求。大學要獨 立,當然包括獨立地按照自己對學生的要求考核 學生;學術要自由,當然需要在選拔人才方面的 自由;而教授治校,當然也包括教授們按照自己 的標准錄取學生。 因此,在民國時代、尤其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 代,各校都獨立地組織招生錄取。考試形式與錄 取方式是靈活多樣的,一般是先公布招生章程, 向社會通告招生人數、報考資格、考試科目、考 試的時間、地點和入學相關事宜,然後自行組織 命題考試,確定錄取標准,並自行錄取學生。考 點的設置往往根據生源情況而定。
❾ 有部講民國校園發生的恐怖片叫什麼名字,講的是是在女生宿舍,
《女生宿舍》[1] 是由星匯天姬影視傳媒、海峽世紀(福建)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等聯合投資出品的懸疑推理電影,由溫心、成毅、趙多娜、尹正等人主演。
講述了夏夢芊、方慧茹這對自幼一起長大的閨蜜住進了一間傳言死過人的宿舍,隨著她們展開學校的新生活,也被帶入了一個又一個奇幻的死亡之中。該片已於2014年9月12日在全國上映[2] 。
中文名
女生宿舍
出品時間
2014年
出品公司
星匯天姬、福建海峽世紀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地點
福建福州
導 演
梁婷
編 劇
梁婷
製片人
梁婷
類 型
荷爾蒙青春偶像懸疑推理
主 演
溫心,成毅,趙多娜,尹正,趙美彤,王千一,杜雙宇
上映時間
2014年9月12日
1電影劇情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醫學院。新生夏夢芊(溫心 飾)和方慧茹(趙多娜 飾)入了一間塵封多年並有過「鬧鬼」傳說的415宿舍,舍友一個又一個離奇地死亡,學校陷入了詭異陰霾的氣氛中。夏夢芊因意外撞破了舍友何秋嵐(王千一飾)和某男同學的戀情,然後何秋嵐被匿名舉報,導致自殺,並留下了遺書指證舉報她的人。當真相在撲朔迷離間還沒有徹底揭開前,另一個舍友汪子喬(趙美彤 飾)卻上吊自殺,高年級的師哥高慕南(成毅 飾)和鄒智勇(尹正 飾)查出了汪子喬的死是被謀殺偽造的「自殺」假象,而兇手的殺人動機是什麼?真相出乎意料之外卻又是共鳴於情理之中。
❿ 民國時期的校園都會舉行哪些比賽呢
有一本書,叫做《民國時期的大學校園文化1919-1937》,我的一個前輩也是民國時期國內教育界的先驅之一,按他的筆記,很直白的說就是中小學基本沒有學科以外的比賽,學生基本只學課文中的知識,國文占的比重很大,很多學校沒有體育課,大學要看具體情況,每個學校有區別,一般來說教會大學或者國外大學的預科學校比較重視文化課以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