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亭中學
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學校名氣,當然是什中了。
不過目前方中貌似只有初中。
最好別去方中,寧願選擇一所周邊鄉鎮的中學,都別去方中和雍中的初中。
鄉鎮學校,雖然不乏調皮搗蛋的學生,但總體來說校風淳樸一些。
進什中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客觀的講,因為限制在什邡地區了,不然什中也只能算二流中學。
一個初中在方中畢業,高中在什中畢業的前輩飄過……
❷ 方亭中學的努力打造學校環保教育特色
開展環保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我們制定了學校德育目標與環保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序列,2009年,我校正式啟動了打造學校環保教育特色的工作,把增強師生的環保觀念、豐富師生的環保知識,自覺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活動作為開展環保教育的目的。學校在保證文化課教學的基礎上,把環保理念滲透於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會保護地球、保護環境,融環保教育活動與校風建設之中,形成了學校校園文化的又一特色。
1、通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和環保實踐活動,讓環保教育和德育教育產生良性互動。
與台灣慈濟結緣,我校大力引入慈濟環保理念,著力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學校編印了環保教育的校本教材;各科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固有因素進行或深或淺的環保教育;班主任則從日常班級管理角度,教育學生不亂扔垃圾,愛護動植物,倡導「保護環境,尊重生命、愛護動物,健康素食」的理念,學校對水、電、紙張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管理,厲行節約,保護資源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親近自然,感受綠色,深刻認識保護環境的緊迫性。
學校重視師生的行為習慣的教育和培養,有良好的校風,師生養成了良好的環保意識。我們堅持劃分綠化,環境衛生區域,實行班級、處室分片包干責任制管理,同時實行班級衛生值日制度,全天進行保潔。實行每天一檢查、一公布,每周一評比,每月一講評的制度。在校園內堅決杜絕亂扔、亂吐、亂寫、亂畫等不良行為。
2、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環保教育與德育教育相融合。
為培養學生資源回收和利用的意識,我校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台灣慈濟會大力倡導的環保理念,在師生中開展「生活垃圾的分類與回收」活動。在班級,孩子們對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垃圾按可否再生利用實行先期分類存放,然後在學校政教處的組織下定時送往由慈濟大力支持建立的全川首個學校「環保教育站」,按「環保十指口訣」的要求進行分類回收。垃圾分類回收工作讓孩子們樹立了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的意識,形成了「所謂垃圾,是擺錯了位置的資源」的共識,從而使學校初步實現了校園零廢棄。
3、加強社區互動,影響、提升居民環保意識。學校地處什邡市最大的居民小區附近,雖然民眾的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和隨手亂扔垃圾的陋習給學生帶來極壞的影響,對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帶來一定的副作用。我們從環保角度著手,在學生中展開「我們在社區中可以做些什麼」的討論,讓他們達成共識,再提出行動方案。這樣一來「紅領巾護綠隊」、「環保天使小隊」、紅領巾環保監督崗等一支支「環保小衛士」隊伍應運而生,並利用雙休日走上街頭宣傳環保知識、開展社區服務、為大樓走道清掃灰塵、在綠化園里除草揀紙、幫敬老院打掃衛生……學校在社區建立了環保社會實踐點,一個「熱愛我們的家園,讓社區、江河清潔起來」的活動蓬勃開展,達到了「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目的。
近年來,學校結合我市開展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等工作,引導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理念,使他們感到愛國不是「空洞」的,這樣的活動從理論到實際,使單純的教育轉化為豐富的情感交流,學生的認識得到提高,內化為自覺的行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❸ 方亭中學的慈濟基金會以無疆大愛重鑄美麗校園
(一)、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援建工作情況:
1、2008年7月6日,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率隊來校考察,初步確定捐建方亭中學。
2、2008年7月13日,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與什邡市人民政府簽訂捐建方亭中學協議。
3、2008年11月,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與四川意萊特建築設計院完成方亭中學重建設計。
4、2008年12月24日,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與什邡市人民政府聯合在方亭中學舉行「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捐建方亭中學奠基儀式」。
5、2009年3月,市委書記李卓(時任什邡市委副書記、市長)召集教育、國土、建設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就我校重建事宜進行專題會商,在李卓書記的關懷下,我校「原址擴建」的重建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6、2009年5月,我校重建工程完成招投標程序,承建方四川億賽建設公司入駐建設工地開始主教學樓施工。
7、2010年5月,經上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我校更名為「什邡市方亭慈濟初級中學」。
8、2010年7月初,學校新校舍建設主體工程基本結束,工程進入收尾階段,7月25日,學校先期將部分教學實驗器材遷入新校舍,並於2010年8月15日完成學校全部教育教學設備的整體回遷。
9、2010年8月16日起,學校幹部、教師開始在新校舍開展工作。
10、2010年9月1日,什邡市方亭慈濟中學正式開學,1200餘名師生在重建後的新校舍開始了新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重建後的新校舍概況:
重建後的學校規模為21個教學班,學生人數1000人,新校址佔地44畝。新校舍分為教學區、實驗實作區、運動區、休閑區和師生生活區等功能區域,辦公室、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教室、多功能電教室、圖書室、閱覽室、音樂室、室內外運動場等全部由台灣同胞按國際先進水平配備;電教、教儀、圖書室藏書及其他教學設備由地方政府按國家最新標准配備。
重建後的學校建築在提高安全標準的前提下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又具有濃郁的現代氣息,與周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渾然融為一體,重建後的方亭中學不僅能傳承學校半個世紀的文化,更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開啟新的歷史篇章。
❹ 方亭中學的後重建時代的教育交流
災後重建完成後,學校著力培養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教學技能的教師隊伍。充分利用北京智力援建資源,加強與京什結對學校——北京教育學院附屬中學的聯系與交往,充分利用北京教育學院及其附屬中學在教育科研成果上的優勢,在教研教改和師資培訓上密切開展合作,在堅持校本培訓為主的基礎上,探索與台灣慈濟教育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充分借鑒、吸納港澳台地區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優勢。
在後重建基本完成以後,為加強校際間的交流和合作,發揮校本教研的整體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整體水平,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與市內外、海內外學校及教育機構的校際交流活動。
一、 教育交流活動的收獲
1、領導重視。在硬體方面,特別是校長,對校際交流活動非常重視,鼓勵教師積極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執教教師全部能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益。
2、在教研活動方面。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對每次校際教研活動都積極進行研討,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時效性。
3、發揮了各級骨幹教師的輻射帶頭作用。校際教研活動的執教者,不僅讓骨幹教師參與教研、投身教研,並且在濃厚的教研氛圍中,也能讓大家享受教研。課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師的專業素質在不斷提升。教師既研究了課堂,又研究了學生,研究了自己。
4、 通過校際教研活動,打破了校際壁壘。不僅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還為校與校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實現了資源共享。
5、 校際教研主題不斷深入,並被廣泛應用。通過校際教研主體的不斷深入和突破,學校的課堂教學基本形成了模式。
6、開展了網上評課及反思,為全校教師提供再學習的平台,也使教師的業務增強,教師綜合素質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主要交流活動回顧:
1、邀請北京教育學院專家張金秀教授等五人來校舉辦學術講座;
2、邀請北京教育學院附中領導教師兩次來校開展課堂教學交流活動;
3、邀請市政協副主席郭輝圖先生來校舉辦「地方文化史與什邡教育的發展」學術講座;
4、邀請慈濟教育機構(慈濟教聯會)教師來校開展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品質教育的交流活動;
5、學校先後派遣七批教師赴北京教育學院附中觀摩學習;
6、學校先後派遣五批幹部赴北京教育學院學習進修;
7、校長簡明富參加市教育考察團赴台灣慈濟教育機構、山東杜郎口中學考察;
8、派遣教師賴秀清、陳立新、袁敏等教師指導農村學校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9、本市及周邊市縣兄弟學校多次來我校觀摩骨幹教師授課,交流教育教學心得;
10、選派楊小平、葉勇等骨幹教師赴上海、北京等地學習進修;
11、連續兩年承辦「四川慈濟人文交流活動」,慈濟基金會在川捐建十三所學校教師代表來校開展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主題的大型學術及人文交流活動,德陽什邡兩級台辦、什邡市人民政府、什邡市教育局等部門領導及慈濟慈濟基金會名譽董事代表到會指導。
❺ 方亭慈濟中學那個老師最好
蔣老師!!!!!!!!!!
❻ 方亭中學的方亭慈濟中學沿革
什邡市方亭慈濟中學是市教育局直屬單設初級中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竹溪公園旁,校園環境優美,庭院大雅,文化氛圍濃郁,是莘莘學子吮吸知識、塑鑄靈魂的聖殿。
一九六三年八月,什邡縣城關鎮黨委為了滿足失學的應、往屆小學畢業生的讀書要求,決定在外北街原印刷廠舊址創辦一所民辦中學,定名為「城關民中」,後遷往外北民小。
一九六四年十月底,學校遷入位於東門外的火柴廠。根據上級要求,城關民中走半工半讀道路(當時這叫做「又紅又專」)。
一九六五年九月,政府為了加強學校管理,為學校派來了校長,任命了副校長,新調入八名教師,民中教育逐步規范化。
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學校因「文革」停課,教師分到城關各小學戴帽初中班任教。
一九七一年三月,城關各小學戴帽初中班合並,撤除農機附小恢復中學,教師以原城關民中的為主,同時抽調了各小學拔尖教師,學校改名為「城關二中」,性質由民辦中學改製成為公辦初中。
一九七二年,實行「工人階級管理學校」,「城關二中」更名為「紅衛中學」,學校在招收四個初中班的同時,還招收了一個高中班。
一九八〇年八月,城關一中並入城關二中,學校改名「城關中學」。
一九八一年,什邡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關鎮改名為方亭鎮,學校隨之更名為「什邡縣方亭初級中學」,這一年,學校教職工人數增加到41人。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在什邡乃至整個溫江地區都享有盛譽。
一九八四年,學校成為什邡第一個被評為「德陽市文明單位」的學校。
一九九五年,市政府根據城區學校整體布局及我校發展的需要,在竹溪公園附近按現代化學校的布局要求,新建了佔地23000平方米的新校區,學校於1995年9月遷入位於金河南路298號的新校區。
二〇〇八年汶川特大地震後,我校由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根據《什邡市政府地震災區學校重建規劃》按照原址擴建的方案全額捐資進行了整體重建。
二〇一〇年五月,經上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學校更名為「什邡市方亭慈濟初級中學」。
二〇一〇年九月,師生入駐重建後的校園。
❼ 戶口在什邡城東派處所就讀哪個中學
幾乎都是隨便選的!只要有錢!初中的話應該是方亭中學,不過能交錢最好還是讀什邡實驗中學或者北師大附屬學校(什邡外國語學校)……
高中的話,應該是雍城中學,不過最好還是讀什邡中學!
❽ 方亭中學的寫字書法教育在方中
近年來,尤其是學校被命名為全省第一個「全國寫字教育實驗中學」後,學校將開展寫字教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切入點,遵循「規規矩矩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工作宗旨,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學校走辦學特點突出的發展之路。
學校的寫字教育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將其納入創建全國「書法之鄉」、打造西部縣級文化強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領導多次到校聽取寫字教育工作的匯報,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校友洪厚甜先生親自擔任學校寫字、書法教育顧問,中書協副主席、四川省書協主席何應輝先生,中書協副主席、甘肅省書協主席張改琴女士,南京市書協主席、南京大學書法教授曹寶麟先生,北京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田伯平先生等先後到校對學校的寫字、書法工作給予了指導。
學校將寫字教育確定為「特色樹校」辦學策略中的主要特色,列入學校的總體規劃。學校堅持「六抓、六突出」的工作思路,努力使寫字、書法教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和素質教育的載體。這「六抓、六突出」是:
1.抓共識,突出「三全」。學校按照「全員參與,全過程實施,全方位落實」的要求開展工作,幫助師生和家長端正對寫字、書法的認識,從而優化了教育環境,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形成了寫字、書法教育的良好氛圍。
2.抓目標,突出落實。在開展寫字、書法教育工作中,學校建立健全了寫字、書法教育工作制度,落實了相關工作責任,將寫字、書法教育納入學校教學常規管理。為了保證寫字練習的課時,使習字練習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將寫字課程納入總課表,每周為七、八年級各班安排一節寫字課,專時專用,同時開辦書法教育特長班,為有書法基礎。
3.抓管理,突出嚴格。學校把寫字、書法教育納入學校常規管理、培養目標和學生技能訓練的基本內容,把寫字、書法教育滲透到學校各項活動中,使寫字和書法教育與學校日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4.抓氛圍,突出審美。為了創設寫字、書法文化氛圍,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學校先後購置了實物投影儀和有田字格的磁性小黑板設備,在校園內設置了用於展示習字成果的專欄和作品展室,各班開辟了「寫字、書法園地」。無論是在板房教室還是在重建後的校園,學校堅持為寫字、書法教育創造條件。災後重建完成後,學校先後投入近10萬元設置教師書道室和學生書法教室,配備了書櫃,書法專用創作台,和空調等設備以及文房一應必備物件,同時還特別製作一面習作展示牆,以便於師生臨摹或創作時展示鑒賞。
5.抓基礎,突出重點。在抓寫字基礎教育的工作中,學校堅持雙姿過關、基本筆法過關,寫字習慣過關的「三過關」基本要求;堅持楷書為主、筆法為主、點畫為主的「三為主」原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習習慣,努力追求既練字又修身的雙重目的。
6.抓隊伍,突出提高:為了不斷提高教師的寫字、書法水平,我們一方面聘請市內知名書法家指導全校教師練字,另一方面藉助有關機構提高寫字課教師的專業水品,迄今為止,學校所有寫字課教師均參加了省市培訓,教師中有中書協會員一人、省書協會員一人、德陽市書協會員5人、什邡市書協會員10餘人,共計20餘各級正式會員,各級書協會員成為了學校開展寫字、書法教育的主力軍。
在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聯、市文化局的指導下,我校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性和參與面廣泛的大型寫字、書法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包括:開展「希望在明天」百人命題書法大賽、獨家舉辦「方中杯」什邡市中小學生書法大賽及獲獎作品展、編輯出版了《「方中杯」什邡市中小學生書法大賽獲獎作品集》、參與承辦什邡市「書懷偉人」百人同書小平南巡講話大型書法文化活動、「法制在我心中」社區書法活動、萬人書黨恩書法文化活動。近年來,寫字課教師和書法特長班先生積極參與有關部門組織的「文化進社區、進鄉村」、「送春聯到社區、到鄉村」書寫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交口稱贊。
實踐證明,開展寫字、書法教育以來,寫字教育陶冶了師生情操,啟迪了師生心智,促進了學校文雅校風的形成,學校師生的習字風尚在學校乃至整個什邡地區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❾ 方亭中學的介紹
方亭中學的前身是始建於1963年的什邡城關民中,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逐步建成為在校師生1300餘人的什邡市直屬單設初級中學。2008年「512大地震」中校舍受災嚴重,教學設備全毀,教學樓全部成為危房。根據《地震災區學校重建規劃》,由台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全資援建,方亭中學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建設標准》原址擴建。為紀念慈濟慈善基金會的善舉,方亭中學改名為什邡市方亭慈濟中學。
❿ 方亭中學的學校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簡介:
什邡市方亭中學是始建於六十年代初期的什邡市教育局直屬單設初級中學。生源覆蓋什邡市全部鄉鎮,學校現有教學班23個,在校師生1300餘人。
512大地震中,學校受損嚴重,校舍全部成為危房、價值數百萬元的現代化教學設備毀損殆盡。
根據市政府《地震災區學校重建規劃》,方亭中學的重建工作按照「原址擴建」的方案進行,重建後的學校規模為21個教學班,學生人數1000人,新校址佔地44畝,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建設標准》進行設計和建設,預計投資超過4000萬元,由四川意萊特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四川億賽建設有限公司承建、台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全資援建。新校舍分為教學區、實驗實作區、運動區、休閑區和師生生活區等功能區域,辦公室、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教室、多功能電教室、圖書室、閱覽室、音樂室、室內外運動場等配套齊全;電教、教儀、圖書室藏書量及其他教學設備將全部由台灣同胞按國際先進水平配備。整個校區在提高安全標準的前提下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又具有濃郁的現代氣息,與周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渾然融為一體,重建後的方亭中學不僅能傳承學校半個世紀的文化,更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開啟新的歷史篇章。
二、師資隊伍介紹:
學校現有教職工133名。85名在崗教師中,有專任教師84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60名(含高級教師14人),有黨員35名、各級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39名,有德陽市教育學會會員2名、什邡市教育學會會員12名,德陽市骨幹教師7名,什邡市骨幹教師5名、校級骨幹教師13名、什邡市中心教研組成員6名。
三、學校近年來獲得的榮譽介紹: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學校依靠廣大教師端正辦學思想,很抓學校基礎建設、校風建設和教學常規管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校自1986年起,連續24年被授予「德陽市文明單位」稱號;黨支部被評為「什邡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黨支部」,團委、工會連年被評為先進集體;1998年10月,被授予「德陽市衛生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學校被命名為「德陽市規范化學校」、「德陽市校風示範學校」,同年被評為「德陽市藝術節先進學校」、「德陽市傳統體育項目先進學校」;2000年,學校獲「德陽市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先進學校」稱號;2001年3月,通過「德陽市教學常規管理優秀級學校」驗收,同年12月,被德陽市教育局命名為「德陽市教學常規管理優秀級學校」;2001年11月,被確定為四川省教育廳普教科研資助金項目《基礎教育階段大語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實驗學校,2002年,被德陽市教育局授予「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稱號,2004年被評為「什邡市綠化先進單位」、「四川省中小學心理教育示範學校」,2005年被授予「什邡市園林式單位」稱號,同年,被中國教育學會寫書法教育專委會授予「全國寫字教育實驗學校」稱號,2008年學校黨支部被中共什邡市委授予「抗震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四、學校在重建完成後的辦學思路和發展方向:
由於方亭中學在什邡市區的特殊作用,學校黨支部、行政經過認真討論並廣泛聽取教職員工及社會各界意見,確定了學校在重建完成後學校的辦學思路和發展方向: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實現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教研教改上實現新突破。圍繞以人為本、質量為先、強化管理、創新機制的辦學理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平台、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努力把學校建成孩子們享受幸福童年的樂園、成就教師輝煌人生的平台、體現教育科學發展的陣地,努力爭創「設施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的名校。
2010年,根據《北京市對口支援什邡市災後恢復重建智力援助框架協定》,方亭中學與北京教育學院附屬中學結成友好學校,在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建設、打造特色學校、互派幹部教師頂崗實踐、教師進京培訓等方面,深度交流和合作,建立送教師進京培訓和邀請北京教育學院及其附屬中學專家教師來川講學的長效機制。同時探索與台灣慈濟教育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充分借鑒、吸納港澳台地區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