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中學
您指的是哪方面的書?
如果教學用就買一些參考書。
而且,最好看一些英文原版的外國名著,因為是新老師,所以您應該會英語吧!
給學生們上課時,說幾句英語,活躍一下氣氛!
十本適合教師看的書
1.薛涌:《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包括作者相關的書,如《精英的階梯》。
推薦理由:可以把「別國的教育與別國的教師」作為一個類型,與之相關的推薦書目是:《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唯一的遺憾是「舊」了一點)、《我在美國教高中》(珊伊著)等等。
對中國教師來說,最緊迫的任務是了解「別國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排外。如果有人在當今這樣的時代竟然因害怕「全盤西化」而排斥「別國的教育」,那是可恥的。
2.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 》。
推薦理由:《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杜威幾本書的合並。這幾本書並不是杜威最有理論地位的書(一般認為杜威最有理論含量的書是《民主主義與教育》),但這幾本書討論的都是當時美國社會變化與教育變革的大是大非問題。從社會轉型的狀態來看,中國當今的社會狀態與美國當時的狀態類似,中國當今的教育狀態與美國當時的教育狀態也比較類似,這使杜威的系列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編為一本《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特別適合現時代的教師閱讀。
3.李澤厚著:《論語今讀》(相關的圖書包括《道德經》,二者雖然在很多觀點上有沖突和張力,但可以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推薦理由:如果說第一緊的任務是為了理解「別國的教育」,第二緊要的任務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化。不見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經典圖書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和選擇,縱使不少後人對它提出批評,但它既然夠格成為經典,自有它構成經典的力量。
既理解「別國的教育」,又立足於「自己的文化」,這是比較開明的「文藝復興」道路。
4.[日]黑柳徹子著:《窗邊的小豆豆》。
推薦理由:對學者來說,可以直接經由學術著作和調查報告來研究「別國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對大眾而言,需要藉助於「文藝」的道路。
在教育領域,較少有「教育文藝」,但也不是沒有,比如盧梭的《愛彌爾》、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愛彌爾》乃世界公認名著,但節奏太慢,教訓口氣太重,所以,我們推薦《窗邊的小豆豆》。
若論「教育文藝」,自然包括教育小說和教育電影。後者如《春風化雨》(電影)、《音樂之聲》(電影)、《大國崛起》(電視片),等等。
除「教育小說」之外,尚有一部比較奇特的「動物小說」值得閱讀,那就是姜戎的《狼圖騰 》。它可能讓某些讀者熱血沸騰,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與力量。而這種品質,恰恰是某些教師所嚴重匱乏的。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相關圖書包括「周國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相關「文章」)。
推薦理由:依然看重的是「教育文藝」與「教育啟蒙」的意義。
6.張民生、於漪:《教師人文讀本》(上下修訂本)
推薦理由:如果說中國教師第一緊要的任務是理解和領會「別國的教育」,第二緊要的任務是立足於「自己的文化」,第三緊要的任務是進入「教育文藝」,那麼,第四緊要的任務便是承擔「教育啟蒙」(包括「自我啟蒙」與「啟蒙他者」)。相關圖書包括夏中義主編:《大學人文教程 》、《大學人文讀本:人與國家 》;《大學人文讀本:人與世界》、《大學人文讀本:人與自我》。
可以從「教育文藝」與「教育啟蒙」的線索把這幾本書找出來並推薦給老師。
7.謝泳編:《胡適還是魯迅》(相關的圖書包括《魯迅全集》、《胡適全集》)。
推薦理由:就思想領域而言,這「兩兄弟」幾可以撐起整個近代中國。他們的思想在當今依然可以擔當「啟蒙」的大任。
8.張文質著:《唇舌的授權》(以及作者相關的《幻想之眼》、《保衛童年》等等)。
推薦理由:張文質老師的書幾乎都可以視為「教育文藝」作品。好的「教育文藝」總是悄悄地不顯山不顯水地把「教育道理」隱含在作品中。按照這個標准,張文質老師的書堪稱優秀的「教育文藝」作品。
9.肖川著:《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作者相關的書包括《教育的真情與智慧》)。
我們所憧憬的「教育啟蒙」是指「對教育現實問題表達關注,並對真實問題勇敢地做出批判性思考,讓中國教育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更人性」。在這條道路上,肖川老師的作品是閃閃發光的燈塔(盡管也還只是一座微小的燈塔)。
若「教育啟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主題,那麼,肖川教育博客、劉鐵芳教育博客、許錫良教育博客三者便值得每日觀看。三者之間,劉鐵芳老師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邊緣》等是值得閱讀的;而許錫良老師的《教育觀察》(我個人自做主張的命名,尚未出版,文章尚在他的博客中)會令老師們眼前豁然一亮,或許會在閱讀許錫良老師的文章當下便發誓不再過「舊式的生活」。
10.[美]亨特著:《心理學的故事》。
Ⅱ 王家新簡介
王家新,曾用筆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於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7年考人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中國畫》、《長江組詩》等,廣受關注。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86年始詩風有所轉變,更為凝重,告別青春寫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預感》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後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詩集《紀念》(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游動懸崖》(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王家新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樓梯》(英譯本,倫敦威爾斯維普出版社,1993)、詩論集《人與世界的相遇》(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沒有英雄的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文學隨筆集《對隱秘的熱情》(北嶽文藝出版社,1997)、《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等。
另有編著《中國當代實驗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當代歐美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二十世紀外國重要詩人論詩》(河南文藝出版社,1993)、《葉芝文集》(三卷本,東方出版社,1996)、《歐美現代詩歌流派詩選》(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國詩歌: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中國當代詩歌經典》(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及翻譯集《保羅·策蘭詩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多種。
曾參與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閻立欽教授主持的《語文大視野》項目,擔任高一卷主編。曾獲多種國內詩歌獎,曾多次獲教育學院科研論文、科研論著一等獎。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詩歌作品及詩學文章被選入多種國內重要詩選及理論批評文集,並被北大、復旦等大學選入多種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詩作《在山的那邊》被人教社選入初一語文教材、詩作《帕斯捷爾納克》被人教社選入高二語文讀本。
自1990年寫作《帕斯捷爾納克》到後來旅歐期間寫作《臨海孤獨的房子》、《卡夫卡》、《醒來》等,他在中國詩歌界的影響逐漸增大。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詩人命運是他寫作的主要源泉,他試圖通過與眾多亡靈的對話,編寫一部罕見的詩歌寫作史。作品中經常有令人警醒的獨白,筆意沉痛。1996年之後,以《倫敦隨筆》、《輓歌》為代表,又開始詩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詩集還有《一隻手掌的聲音》、《游動懸崖》等。
Ⅲ 我大四學生,工作簽到一所私立中學當語文老師。九月份開始上班,除了備課寫教案以外,現在該做什麼准備呢
要熟悉語文專業知識和語文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前沿的研究成果,研究高考(中考)。
推薦的書籍方面,李海林和商友敬給語文老師的參考書目我認為是最好的:
1、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學出版社)
2、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
3、葉聖陶呂叔湘張志公論語文教學(全國中語會)
4、語文教育門外談(錢理群,三聯書店)
5、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王麗,教育科學)
6、直諫中學語文教學(孫紹振,南方日報)
7、審視中學語文教學(摩羅、余傑,汕頭大學)
8、教育病(趙健偉,中國社會)
9、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肖川,嶽麓書社)
10、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南京師大)
11、語感論(王尚文,上海教育)
12、言語教學論(李海林,上海教育)
13、愛心育人(斯霞,江蘇教育)
14、播種愛心(程翔,廣西教育)
15、愛心與教育(李鎮西,四川少兒)
16、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李鎮西,四川人民)
17、從批判走向建設(李鎮西,四川少兒)
18、民主與教育(李鎮西,四川少兒)
19、語文教學探賾索隱(劉永康,成都科大)
20、語文創新教育研究(劉永康,四川大學)
21、於漪與語文教育(國際文化)
22、錢夢龍與語文導讀法(國際文化)
23、韓軍與新語文教育(國際文化)
24、程紅兵與語文人格教育(國際文化)
25、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國際文化)
26、於漪:追求綜合效應(湖北教育)
27、蔡澄清:點撥教學法(湖北教育)
28、洪鎮濤:打開語言學習之門(湖北教育)
29、蔡澄清中學語文點撥教學法(山東教育)
30、魏書生中學語文改革研究(山東教育)
31、語文論稿(顧之川,湖南教育)
32、多元智能(加德納,新華出版社)
33、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王榮生,上海教育)
語文教師的「書巢」細目
一、語文教育史的書
1、《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鄭國民教授的專著《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顧黃初教授主編的《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5、倪文錦教授等主編的《語文教育展望》(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二、語文教育大師的經典性專著
1、《葉聖陶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
2、《文心》
3、葉先生又與朱自清先生編寫的《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
4、《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
5、《國文教學》和《標准與尺度》
6、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談美》,《詩論》、《我與文學及其他》,《談修養》和《談文學》
7、陳望道先生《修辭學發凡》,《作文法講義》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黎錦熙語文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呂叔湘先生《語文常談》
10、陳原先生的小冊子《語言與社會生活》
11、張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話》、《文言津逮》、《詩詞讀寫叢話》、《作文雜談》 (見《張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談文論語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選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啟功先生《漢語現象論叢》,與張中行先生以及前幾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說八股》(中華書局1994年版)
三、當代語文教育專家的論著和教學實錄
1、《我和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請華東師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編成的《優秀語文教師上課實錄》
3、於漪老師《於漪文集》,《於漪教育文叢》四種(《站大寫的人字上》、《給語文教學加點鈣》、《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學生交朋友》,2001年版)
4、錢夢龍老師《導讀的藝術》(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李吉林老師《情境教育的詩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竇桂梅《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胡小石教授《中國文學史講稿》,《胡小石論文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顧隨先生《顧隨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
四、語文教育理論方面的論著
1、王尚文先生的《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語文教改的三個浪潮》
2、李海林《言語教學論》和李維鼎的《語文言意論》,韓雪屏的《語文教育的心理原理》
3、王榮生的博士論文《語文科課程論基礎》,鄭國民教授的《新世紀語文課程改革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4、《語文課程改革理論探索書系》,王尚文主編的《語文教學對話論》、李維鼎的《語文課程初論》和《語文教材別論》
5、錢理群教授《語文教育門外談》(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
6、王棟生《不跪著教書》(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五、閱讀學、寫作學、訓詁學等相關學科著作
1、蔣成瑀教授的《語文課讀解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陳少松教授的《古詩詞文吟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3、潘新和教授《中國寫作教育思想論綱》(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國現代寫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劉錫慶教授組織編寫的《外國寫作教學理論輯評》(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葉聖陶和夏丏尊《文章講話》(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6、張中行的《作文雜談》(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六、中西文化及其經典的介紹
1、美國哈佛大學校長羅伯特·哈欽斯和閱讀學專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編的《西方名著入門》(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一版)
2、《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阿倫·布洛克著,董樂山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
3、曹伯韓先生的《國學常識》(三聯書店2002年版)
4、韋政通的《中國的智慧》(嶽麓書社2003年版),《中國文化概論》(同上出版社)
5、《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朱熹的權威注本《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
6、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孟子譯注》、《左傳譯注》(中華書局出版)
7、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讀下來也不錯。
8、南懷瑾的《論語別裁》
9、《說文解字》
10、《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明紀》選本
11、陳鼓應先生老子今譯今注》和《莊子今譯今注》
12、《墨子》、《荀子》、《韓非子》、《世說新語》、《昭明文選》
七、古代文學作品的選本和注本
1、劉大傑先生1957年的《中國文學發展史》
2、北京大學編的《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62年版)
3、《詩經選》(余冠英選注)、《楚辭選》(馬茂元選注)、《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選注)
4、《唐詩三百首》,馬茂元先生的《唐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絕詩淺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讀本叢書」本)
6、宋詞的正宗選本是朱祖謀老先生的《宋詞三百首》,龍榆生先生《唐宋名家詞選》和《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現代)名家詞選》
7、《古文觀止》、《古代散文選》三冊(1962——1980年出版)
8、張岱的《陶庵夢憶》
9、《聊齋志異》、《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
10、劉衍文先生和劉永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學鑒賞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八、雜學旁搜
1、袁行霈先生等,主編了一套「大家小書」
2、顧頡剛《中國史學入門》、夏承燾《唐宋詞欣賞》、王力《詩詞格律概要》、陸宗達《訓詁簡論》、柴德賡《史籍舉要》、張中行《文言津逮》、李長之《孔子的故事》、季鎮淮《司馬遷》、周汝昌《紅樓小講》、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共10種。
3、俞陛雲《詩境淺說》、江紹原《民俗與迷信》、孟超《<金瓶梅>人物》、趙朴初《佛教常識答問》、李長之《魯迅批判》、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沈祖棻《宋詞賞析》、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說》、黃裳《舊戲新談》、白化文《漢化佛教與佛寺》共10種。
4、朱光潛《談美書簡》、朱自清《經典常談》、羅常培《語言與文化》、龍榆生《詞曲概論》、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姜亮夫《敦煌學概論》、白壽彝《史學遺產六講》、林庚《西遊記漫話》、陳從周《梓翁說園》、黃裳《筆禍史談叢》,共10種。
5、周作人《我的雜學》、竺可楨《天道與人文》,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朱光潛《詩論》、朱自清《論雅俗共賞》、翦伯贊《史料與史學》、龍榆生《詞學十講》、沈從文《野人獻曝》、費孝通《鄉土中國》、白化文《三生石上舊精魂》,共10種。
Ⅳ 在山的那邊預習筆記
王家新 1.王家新。曾用筆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於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7年考人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中國畫》、《長江組詩》等,廣受關注。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86年始詩風有所轉變,更為凝重,告別青春寫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預感》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後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詩集《紀念》(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游動懸崖》(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王家新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樓梯》(英譯本,倫敦威爾斯維普出版社,1993)、詩論集《人與世界的相遇》(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沒有英雄的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文學隨筆集《對隱秘的熱情》(北嶽文藝出版社,1997)、《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等。 另有編著《中國當代實驗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當代歐美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二十世紀外國重要詩人論詩》(河南文藝出版社,1993)、《葉芝文集》(三卷本,東方出版社,1996)、《歐美現代詩歌流派詩選》(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國詩歌: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中國當代詩歌經典》(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及翻譯集《保羅·策蘭詩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多種。 曾參與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閻立欽教授主持的《語文大視野》項目,擔任高一卷主編。曾獲多種國內詩歌獎,曾多次獲教育學院科研論文、科研論著一等獎。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詩歌作品及詩學文章被選入多種國內重要詩選及理論批評文集,並被北大、復旦等大學選入多種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詩作《在山的那邊》被人教社選入初一語文教材、詩作《帕斯捷爾納克》被人教社選入高二語文讀本。 自1990年寫作《帕斯捷爾納克》到後來旅歐期間寫作《臨海孤獨的房子》、《卡夫卡》、《醒來》等,他在中國詩歌界的影響逐漸增大。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詩人命運是他寫作的主要源泉,他試圖通過與眾多亡靈的對話,編寫一部罕見的詩歌寫作史。作品中經常有令人警醒的獨白,筆意沉痛。1996年之後,以《倫敦隨筆》、《輓歌》為代表,又開始詩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詩集還有《一隻手掌的聲音》、《游動懸崖》等。 王家新看上去是那種很真誠的詩人。也就是說,他的個人氣質與他詩歌所呈現的美學風格幾乎一致:簡斷、堅定、似有深意存焉。我指的是《一個劈木柴過冬的人》、《卡夫卡》或《瓦雷金諾敘事曲》。至於那些大量嵌入洋人詩句並美其名曰互文性寫作的東西(看上去像一面中國劣質水泥牆上鑲滿五顏六色的洋玻璃碎片,閃閃發光,眩人眼目),我以為這和一個詩人的真誠勞動無關;或者說,它們創造了另一種風格的王家新。 在真誠的王家新身上,我們充分體會到里爾克那句名言的真切含義:挺住意味著一切。朦朧詩後期就已成名,經過第三代詩潮,再到如今的個人化寫作,其間風雲變幻潮漲潮落。跟王家新同時出頭的詩人其中許多漂泊海外,許多改行下海,還有許多在迅速崛起的後來者如西川、海子的銳氣和才氣的逼迫下黯然袖手。王家新卻我自巋然不動,而且歷久彌新,逐漸成為當今詩壇的一個頭面人物,和後進們如陳東東等同台亮相。這一切,不能不說明王家新身上有著某種堅持和獨立的品格。此種品格不僅促成他在現實中的成功,也是他部分優秀之作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毫無疑問,王家新不是一個玩弄繁復技巧並以此為樂的詩歌雜耍者。長久以來,他致力於「深度意象」的營造與開掘。思力的集中和深入使他能夠比旁人較出色的完成這方面的工作。或者反過來說,正是思力深沉而單一的特性促使他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從這個角度來構建他的詩歌王國。在《鐵》、《烏鴉》、《樓梯》等一系列作品中,我們大致可以觸摸到王的詩歌特質:語言像釘子一樣從多個角度切入單一意象的外殼,試圖抵達它之內核同時窮盡此一意象的多重含蘊;獨白手法的頻繁使用令此種意圖顯得更為尖銳(針對意象來說)而明朗(針對讀者來說);此外,一種難言的沉鬱之氣貫穿於字里行間——這是王家新個人氣質在詩歌中最直接的表露,增強了作品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些特質在那首為他獲得廣泛聲譽的《帕斯捷爾納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帕在詩中已不完全是那個在俄羅斯堅持寫作的大師了,而成了王家新手裡的一個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注入了自己最主要的生命感受,傾訴了自己的隱痛和經驗。在此種意義上來說,帕斯捷爾納克也就是王家新。因此,這首詩的成功是順理成章的——再沒有比營造「自我」這個意象更能多層次、多角度的進行深入而真切的闡釋了,對於精擅此道的王家新來說更是如此。《卡夫卡》的出彩與此也不無關系。王家新與卡夫卡氣質部分接近:一種灰色的堅定,還有命中註定的憂郁。這令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逼近奧地利天才的內心,並部分的道出其心聲。卡夫卡自喻為穴居動物,處於真誠狀態的王家新也像某種穴居動物,老是往一個方向不停的挖掘。堅持不懈終於使他有所成就,也使他區別於像一隻花蝴蝶四處賣弄技術之舞姿的歐陽江河。毋庸諱言,在技術圓熟方面王不及歐。但這一點恰恰成全了王家新,使他乾脆不在詞語表層上用力,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因此他的部分優秀之作面目明朗而內蘊深沉,具有動人心靈的力量。要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直指人心的詩作稀少如瀕臨滅絕的野天鵝,因此,真誠的王家新顯得彌足珍貴。 遺憾的是,這並不是全部的王家新,或者如我所言,存在著另一種風格和品格的王家新。品格即風格,詩如其人,這類古老的命題在王家新身上體現得格外明顯(這與他不像西川那樣善於並樂於「轉化」有關)。盡管我熱愛王的一些作品並受到啟迪,我還是不得不指出,他還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虛偽。這一點我在閱讀《游動懸崖》時就有所覺察。王在《帕斯捷爾納克》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那北方牲畜的淚光/在風中燃燒的楓葉/人民胃中的黑暗、飢餓,我怎能/撇開這一切來談論我自己。然而通讀全集,我不得不說自己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一種被人煽情而致落淚最後卻發現對方原來是在作戲般的感覺——王恰恰是撇開一切在談論他自己。王將自己的憂郁和失意看成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最高的痛,在許多詩中反復的傾訴,生怕別人不曉得。這令我不由得想起一個胸襟狹隘、目光局促、有著自戀情結的小男人,為了一些小小失意而唉聲嘆氣,滿嘴沉痛。此後讀他的隨筆集《對隱秘的熱情》,感覺亦復如此。在《飢餓藝術家》中他還多少反映了幾個外國藝術家的清寒處境以及他們的獨立品格;然而文章中讓人感覺到真正令王痛苦而至憤怒的卻是他身為詩人卻為人打工的經歷。而在更多的篇什中,他卻故作謙虛的抖露他在國外朗誦的驕人成績以及某個聽眾認為他的作品超過米沃什的外行之論。至於「北方牲畜的淚光」、「人民胃中的黑暗」,則連影子也沒有看到——當然,詩人王家新也是十三億人民中之一員,表現自己大概也算是在替人民說話。對此我實在無話可說。只是照這樣看來,歷史上那些宮體詩作者比王家新更有資格高喊「我怎能撇下這一切來談論我自己」的壯語,因為他們畢竟還描寫了一群人的啼笑。後來我又有幸拜讀了王的長詩《回答》,題目竟跟北島的出世作一模一樣。未料瞻仰完畢,才知竟有些跟離了婚的妻子說賭氣話的意思在里頭。這首詩體積超重,然而與北島的鏗鏘二十八行一比,其境界氣度、視野情懷,高下立判。當然,技術上或許有所翻新。然而光禿禿的技術若無大氣驅使,就只能帶來纏夾不清的後果,更何況技術並非王之所長。王詩人經歷豐富,大概十分明白在此時此境,若真正去關心和表現「風中燃燒的楓葉」和「人民胃中的黑暗」,會落個什麼下場,所以只是在嘴上做做秀,實際並不執行。這一點,不但使他在北島面前矮了大半截,而且也比不上他所鄙夷的伊沙。好在王家新早就有理論煙霧彈掩護自己從容撤退。早在《回答四十四個問題》中,他就拋出高論:只有從文學中才能產生文學,從詩中才能產生詩。這句話常為人所忽略,實際上卻是他的被某些所謂批評家所大肆吹捧的「互文性寫作」的理論依據。對此我只想問一句:最初的文學是從哪裡產生的?最初的那首詩是從哪裡產生的?生活,只能是無處不在的生活。王家新那些最好的作品不就是得益於他在生活中產生的痛感么?一旦他不僅自覺躲開人民和大地,而且失去了自身的痛感後,就只能縮進大師們的引文中,編織著一個個看似五光十色實則貧乏空洞的「文本」。我並不認為在詩中引用外國人名、地名有什麼不對——現在是全球化時代,某種程度上的「世界文學」逐漸成為可能,各民族文學中的傳統意象盡可以通用——但當一首詩中最精彩的部分卻是人家洋大爺的名句,而且全詩之轉接、展開乃至意境營造都以此為基石時,我實在看不出這樣的寫作對於文學的發展有什麼積極意義。基於這種文風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不止王一人)之振振有辭、道貌岸然的態度,我只能稱這種寫作為:虛偽的寫作。 2.王家新,男,經濟學教授,生於1958年,上海市人。1983年畢業於安徽財貿學院。同年分配至南京經濟學院任教,1993年起任南京經濟學院經貿系副主任、主任;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習;1996年10月起任南京經濟學院副院長;2002年8月任南京審計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2004年12月任南京審計學院黨委委員、院長。 王家新同志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江蘇省普通高校「紅杉樹」園丁獎獲得者;多次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長期從事教學科研與教育管理工作,專業方向主要為產業經濟學。近年來圍繞中國體制轉型時期,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等重要宏觀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江蘇省哲社規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多項;在《光明日報》、《經濟學動態》、《財貿經濟》《中國經濟問題》、《新華文摘》等重要報刊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出版專著和教材共10餘部;同時擔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專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獎評審專家、教育部「精品課程」評審專家,教育部西部教育開發顧問、省「十五」計劃顧問專家組成員、省科委軟科學專家評審委員會專家委員、省哲學社會科學評審專家、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中國市場學會常務理事、省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省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省計經委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商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 3.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在山的那邊》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參考資料: 書上
Ⅳ 王家新的個人簡介。。。
王家新。詩人,詩歌評論家,文學教授。曾用筆名北新、磅家。1957年出生於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在讀大學的時候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中國畫》《長江組詩》等,廣受關注。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86年始詩風有所轉變,更為凝重,告別青春寫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預感》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後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任為教授,開設了中西現代詩歌比較研究課程及創造性寫作課程,他的作品《在山的那邊》被選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語文《七年級.上》第一課中,作為精讀課文。
Ⅵ 初中語文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
1、職業素質:將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看待,全面地促進學生成長的角色,教師專的任務就是屬引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成長。
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2、學科素質: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
(6)肖川中學擴展閱讀:
語文學科培養人的目標:語文的積累、語感、句式、語法、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特別是「思想觀念」。
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Ⅶ 延壽縣第一中學怎麼樣
簡介:延壽縣第一中學始建於 1927年,原名黑龍江省延壽立中學校,迄今已有90年的歷史,學校人文薈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為90年歷史文化的龍江名校,為哈市著名、省內知名的一所品牌高中,省級示範高中行列的特色高中,並建成了北京四中合作網校,與哈三中、哈師大附中、哈一中結成友好學校;堅持實施科研牽動戰略,邀請肖川等著名教育家來學校講學。全校38個教學班,校區佔地面積899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363平方米,其中包括教學樓、宿舍樓、藝體樓和餐廳等。整個校園布局合理、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各種建築與樹木相映成趣,和諧、自然、優雅的校園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2010年學校榮獲黑龍江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號,省級師德先進集體、哈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市級花園式單位等榮譽,2011年獲得全國素質教育先進示範校、黑龍江省公眾滿意金獎單位,2012年獲國家特色學校稱號。 學校始終秉承「以人為本,以質取勝,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以「明德厚學,自強不息」的校訓示人。 延壽一中在校領導及廣大師生的不懈努力下,秉承奮力拚搏、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高擎不辱使命、追求卓越的大旗,培養了大批國家建設的優秀人才和特色人才。延壽一中成為螞蟻河畔一顆璀燦的明珠和家鄉人民的驕傲。
注冊資本:2498萬人民幣
Ⅷ 肖川的介紹
肖川(原名:肖貴祥),1963年1月3日出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英國教育哲學協會會員;北京師范大學校課程中心「優秀教師與教育專家合作論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國各地講學1000餘場,受到廣泛的好評,是我國生命教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Ⅸ 王家新是什麼人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在山的那邊》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