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散文
① 初中生十篇散文
http://www.sanwen8.com
(散文吧)
林清玄
《尋找心靈的故鄉》、《走向光明的所在》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春》、《綠》
沈從文:散文集《湘西散記》
張愛玲: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
余秋雨:知名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
② 初中散文名篇
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③ 初中的散文
散文有:
散步…………………………………… 莫懷戚
金黃的大斗笠…………………………… 高 風
背影………………………………………… 朱自清
兒子一家人………………………………… 舒 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 迅
十三歲的際遇……………………………… 田曉菲
我的老師……………………………………… 魏 巍
我的老師………………………………… 海倫•凱勒
春…………………………………………… 朱自清
濟南的冬天………………………………… 老 舍
海濱仲夏夜………………………………… 峻 青
秋魂………………………………………… 劉增山
歲月,在黃土地上流過…………………… 劉 虔
敬畏生命……………………………… 張曉風
熱愛生命……………………………… 蒙 田
紫藤羅瀑布……………………………… 宗 璞
挖薺菜…………………………………… 張 潔
提醒幸福……………………………… 畢淑敏
安塞腰鼓……………………………… 劉成章
藤野先生…………………………………魯 迅
白楊禮贊…………………………………茅 盾
菜園小記………………………………吳伯簫
夏之絕句…………………………………簡 媜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以上都是現代散文.
不知道全不全...
散文: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
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
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制,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徵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游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
現代散文定義,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敘事散文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朱德的《母親的回憶》。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於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於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2)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3)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託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里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徵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徵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徵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於精神的頂端。2.哲理散文的聯想思維:由於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於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於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像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乾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
散文的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像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朴,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朴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④ 初中學過的優美短篇散文
柔柔的燈光下我獨自靜坐,不由得思緒萬千,點點溫暖的燈光猶如母親的懷抱,驅走此生僅存的孤寂,母愛是一盞明燈,在孤單的夜裡,照亮我前行的路,雖然一路坎坷,一路奔波,始終給我不滅的希望和信心。深深的母愛讓我學會堅強,學會忍耐,用豁達包容的眼光欣賞一切美好的事物,人的一生中總會經歷很多事情,有痛苦也有無奈,當你把它放在心上時,它就會把你壓得喘不過氣來,當你把所有困難和痛苦,當做前行的路上必須要經過的歷練時,就會感覺到,其實困難也沒什麼,這一切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已。
打開記憶的大門,所有往事猶如潮水般的涌來,我是一個抱養的小孩,當年養父養母因為結婚多年沒有孩子,經人介紹來到我出生的村莊,我的親生父親是養路段的一名工人,母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我有三位哥哥兩位姐姐,家裡原本也算幸福美滿,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由於當時醫療環境還很落後,大哥二哥先後因為重病死在父親懷中,當時兩位哥哥都已經二十歲左右,父親經受了嚴重的精神打擊,再加上舊習氣,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影響,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期待能夠再生一個兒子,而母親因為年歲已大,還有家事操勞,身體本來不好,帶著我時就已經身染重病,肝癌,把我生下來後她也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⑤ 初中課本中的散文
散文:《秋夜》《雪》《風箏》《好的故事》《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說:《孔乙己》《一件小事》《風波》《故鄉》《兔和貓》《鴨的喜劇》;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吶喊〉自序》《論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後》。
⑥ 初中生優美散文
夏末和聲
不是所有的樹都要成材,不是所有的路都有岔口。
風輕輕一吹,就把我從一個路口吹到了另一個路口。
一棵上了年紀的樹和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一樣,世界在他們的眼裡已經沒有什麼色彩了,那些喧鬧與紛繁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在他們眼裡只剩下一些天空的顏色。
我的生命也許就是這些桀驁不馴的樹,恣意生長,淡淡黃塵中,暖暖陽光里,像雲一樣飄著。
沒有人會記得我,作為一棵樹,是沒有必要記住這些的,泥土記住了這一切。一棵樹曾經承載過的一切,泥土都承載過,除非它死了,泥土也會是它最後的微笑。
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一輩子有多長,誰也不知道樹最後會長成什麼樣,也許最終成不了材,也許最終只剩下一片殘葉,但年輪記住了,歲月刻下了,每個成長的瞬間,我們曾經的無奈與沉默。
無意於蒼老,而生命卻一段段地遠去。兒時,為了吃到樹上的果子,總是未等到成熟就爬上樹的頂端,迫不及待摘下青澀的果子,和著青澀的我,一起品味淡淡的苦。想起童年這些美好的小幸福,會有些淡淡的感傷。曾經帶給我溫暖與覬覦的這些果樹現在早已經被砍掉了,燃燒後化作灰燼。想起自己的一段段歲月,曾經那樣被無奈擱淺,有一天生命也會像樹一樣消失。多年以後,我們是否還會像兒時那樣,吃到那些青澀的果子,懷想著那些純真的歲月,會獨自一點點地微笑。而時光背後的我們,如煙花般老去。
我們無法左右樹的生長,也無法知曉自己生命的長度。
但是我們可以不讓心靈荒蕪。寂寞的時候,坐於樹下,感覺樹跳躍的生長與生命的游離,感覺樹的快樂與悲傷。「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從綠意盈盈到殘葉紛飛,一生的起落與浮沉,樹的一生何其不是人的一生?我們像樹一樣地生長,最終也會像樹一樣頹毀橫卧於地上。生命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朝霞與落日,只是一轉身。
樹下,寧靜無比。地,看起來比天空要大。心,卻比天空還要遠。人一輩子總想著讓自己生命力的勃發能趕上一棵樹生長的光景,並窮盡全力用一生追趕,到頭來,能握住的,寥寥無幾。曾經滿手的陽光已逐日單簿,我們在時光中漸漸讀懂一棵樹,卻怎麼也讀不懂自己,真正能走出自身的局限的人,卻難以走出自己的宿命。
我們只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像水邊的陽光,泛著溫暖的漣漪;能像一棵樹,擋住一些漸寒的風;能像夜色中的螢火,點亮自己前行的路……
⑦ 初中抒情散文
簡單啊,比如說感恩之類的,報國之類的,贊嘆之類的。
描寫風景,描寫人物。
形容事物,表達激動,情感變化。
感嘆句式,反問句式也會有抒情部分。如:(感嘆句)您是祖國的驕傲,祖國更以你為榮!(反問句)花兒競相開放,難道不美?雨兒悄悄抵達,又何來憔悴。
以上是寫作文常見,而且幾乎都用抒情表達的幾種形勢。
⑧ 初中生必備散文
1. 有一種進取叫堅持
周末的日子就連陽光都是懶洋洋的,懶洋洋的升起,又懶洋洋的落下。已經不記得上次早起是什麼時間了,樹葉綠了嘩啦啦的作響,攪亂了我的夢境,不得已睜開惺忪的眼睛卻還是黑乎乎的,一片窗簾分割了白天和黑夜,而我們也習慣了人為造成的黑暗,舍友們在心理上也一致認同。
懶散的日子,沒有人願意早起。打開門望著外面,依然靜靜的,諾大的校園零星可見的幾個黑點也只不過是那些物業或環衛工們。沒有人為早飯甘心捨去自己的美夢,因此也就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享受著自己的周末。
靜靜的洗涮完畢,走出寢室,太陽已經掛在了半空中,而我們的生活卻沒有像以前那樣的熙熙攘攘。獨自一個人向餐廳的方向開進,靜默中才發現原來通往餐廳的路出了一塊大大的補丁,滿滿的被好似薄膜的東西包裹著,像極了一個受傷的孩子,有委屈卻無處傾訴。我努力的回憶著這條我們每日來回三次的道路究竟是何時受傷的,卻怎麼也找不出頭緒,現在才記起原來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出宿舍了,滿滿的頭腦里都是電腦的影子。
那是一種懶洋洋的生活,沒有激情,沒有波折,淡淡的全然不像青年時代。如果讓我選擇我絕對不會對這種生活有所青睞,倒是懷念起高中時代的緊張忙碌,痛苦並快樂著。可是不可逃避的現實卻殘酷的擺在了我的眼前,我甚至一度缺乏直面的勇氣,我害怕知道自己活著沒有方向,我怕面對自己掙扎卻不得其所的尷尬,然而我一直都在掙扎著,一直都在痛苦著,為自己一次次的放棄,為自己一點點墮落,痛苦卻沒有絲毫的快樂。
有些平淡一旦習慣了就成了墮落,比如習慣了每天面對電腦發呆,習慣了沒有事做的時候獨自徘徊,很多人都喜歡簡簡單單的生活,而此刻的我卻厭倦了這種簡簡單單,沒有經歷,沒有奮斗,沒有失敗,甚至沒有選擇,有時候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我竟然不知道24小時內的點滴,沒有記憶的痛苦,抑或沒有痛苦的記憶。
走進餐廳的我就算吃飯都沒有選擇,不知道是面前的菜太多讓我眼花繚亂無從選擇還是面前的菜太差,不想選擇。走來走去沒有方向,突然又想起慣用的伎倆:閉著眼走到哪裡就吃那裡。在沒有方向的日子裡就連對人生選擇都可以毫不負責:考四級報名的時候擲的是硬幣,考二級計算機的時候靠的是抓鬮。
好幾次懷念高中忙碌的歲月,畢竟那個時候我們都還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可以為了一道不重要的題而爭吵,我們可以為了一次考試的失利而奮進,常常想起這樣的一個鏡頭:每當放學吃飯的時候我都是等到別人吃完後才動身的,因此嚼干饅頭是經常的事,卻從來不覺得苦。而今的歲月又何以堪負如此,就在上午和朋友聊天的時候還聽見這樣的感嘆:說是懷念從前,說是情何以堪!
就這樣吃完了早餐,就這樣想起了從前。突然就有了去上一次自習的沖動,大學以來好像朝九晚五的日子照樣過著,只是早晚的內容大不相同了:晚是為了游戲,早是被逼無奈。背上書包匆匆的進了教室,才發現原來上自習的同學滿滿的,書香四溢。我不知道原來還有這么多人在堅持,我不知道還有這么多人在努力奮斗,或為了研究生,或為了公務員,還有四級考試的准備。
經常想大學是墮落的場所,突然才明白大學是自由的天堂。對於甘於墮落的人來說,在他們的視野中永遠是墮落,可是對於有所追求的人來說,大學無疑給自己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你可以為了一個目標而廢寢忘食,當然你也有權利為了游戲或則一次的失利而終日寡歡。
面對眼前的有所堅持並有所追求的人,面對那久違的朗朗書聲,我好像沒有理由不認為:堅持也是一種進取。那些能夠堅守自己的追求並為之努力的人們也是最可愛的人,那些為一個目標而堅持的人同樣在不懈的進取。
2.崇尚逆境
大凡人在世上均望一帆風順而避任何障礙與困難。永活在順境中,而不須有些許的挫折並通稱這種狀態為幸福。是幸福嗎?但是,我要說的是,我愛逆境勝於順境,一如我愛太陽勝於財富!我愛我的不幸勝於他人的「幸福」!我崇尚逆境,即使逆境可能是荊棘滿目、伏險叢生,困難也可能致使我腦漿迸涌、萬骨俱碎!
我願意甚至渴望在逆境中生存,我也希冀在逆境中接受苦難的挑戰。困難讓我羽毛豐盈,逆境使我翅膀強健,而絕境讓我人生沸騰!君不須說這是詩意的誇張,或是無奈的宣告。要知道:一切磨難都是對有聲有色的人生的賜予;是對輕盈思想的充實;是對安逸的一種嘲弄和勸告。要對降臨在生命歷程的磨難作藝術或哲學的叩問;對所有的不幸——其實只是人的感受不同而已——當作是歷史荒蕪的眷顧纖弱的精神既可。在現實中,我的生活也是充滿懸念--其實任何人都是如此--雖然有經濟拮據的困擾;精神潦倒的事長伴左右;甚至思想崩潰以及疾病的不時折磨;更有死神的恐嚇充斥在整個人生。即使如此,我還是願意在逆境中挺直我的軀體,把我手臂指向星辰閃耀的前方!只有在困難中站立的人才是堅強的人,也只有在逆境里成熟生存的靈魂才是豐滿的靈魂!「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也」這些聖哲的命運以世俗的眼光來讀,都是凄慘的,有百死而無一活的理由。就是這么個「有百死而無一活」,他們那顆堅強的心和高貴的靈魂在身境凄厲下溫暖著、激勵著、喂養著全人類的心!「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可是所有哲人的心靈告白!
我輩崇尚逆境不是簡聊的宣揚「艱苦」作風、素食主義,而是在局外的角度解讀靈魂的深度與密度。生活永遠是這樣:有了飢餓的威脅才會有耕田的辛勞;有拮據的困擾才會有奔波的艱辛;有精神的匱乏才有讀書的熱望;有孤獨的處境才有潛心研究的機會;有失敗的痛楚才有戰勝失敗的甜蜜;要失才能所獲!這就是生活的意義,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困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去適應困境、改造困境。逆境也不強大,怕的是我們的心志被摧毀!我渴望逆境,是因為我熱愛與命運抗衡;我崇尚逆境,是因為我喜歡體味戰勝困難後享受人生的甘怡!我對懸崖的一抹綠意充滿敬意而鄙視花園里的芬芳---這是可笑的美---我稱他們為凄美。我也對百折不撓的人生充滿虔誠的敬意而嗤之以鼻那些所謂的紈絝的淺薄自傲。
在安逸的環境里生活是體會不到汗水的晶瑩;沒有過經濟困擾的人是感受不到分毛獲得的狂喜;沒有金錢困擾的人是體會不到熱烈的人生的;沒有任何物質擔憂的人是體會不到成功的歡喜……對沉淪和懦弱,安逸是一種罪過;是一種寒酸;是一種卑微;更是一種可悲的使者!優裕的生活物質條件實在沒有任何驕傲和自豪的資本,安逸的生活環境根本就是一種磨滅青春、揮霍激情的魔鬼!安逸的環境必然會磨滅奮斗的鋒芒,舒適的環境一定會減少生命韌性。當那些在安逸里被一粒沙石擊的一蹶不振時,對他我只報以同情——僅僅是廉價的同情——此時,他的身體是多麼纖弱,理想是多麼荒唐。太史公曰「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之人稱焉。」我深信:在無聊的靈魂和虛為的年華里,沙發是激情的墳墓,金條是靈魂的鐐銬。以我們的激情和逆境宣戰,把我們的奮斗築成精神長城,以挺立的姿態、自信的面容笑傲命運!
3.父愛·海情
一種距離,愛在彌漫;
一絲朦朧,愛在綿延;
一處相思,愛在沉澱;
一個寸度,愛永伴……
我愛海,如痴如狂,愛它分娩紅日陣痛的血染,愛它吞噬煙霞豪邁的壯麗,愛它浪高幾尺狂怒的暴發,愛它風平浪靜柔情的深沉;我愛海,自喻為海的女兒,醉於大海堅實的臂膀;我愛海,因為爸爸的船飄在海上,因為我起親愛的爸爸是偉大的船員。
兒時,對爸爸的記憶是清晰而又模糊,猶如一幅斷斷續續的畫面,拼接不起。爸爸休假時,幾乎全天陪著我,放風箏,游樂園,逛書店,看畫展。每一個日子都鑲上了金邊。爸爸愛我,卻不嬌慣,他從不理應我的胡鬧,而是耐心教導我正確的方向。像媽媽說的那樣,爸爸心中有把尺,可以量出愛的「度」。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明白了為什麼爸爸打我屁股的巴掌那麼重,明白了為什麼爸爸要教我唱《水手》和《海闊天空》……
時間淡不了思念,反而濃了情感,歸家之日期遙遠,大海啊大海,老爸幾時回?爸爸不在家時,心中莫不有淡淡傷感,可每當接到異國他鄉寄的信,收到千里之外來的畫,聽到長長的線傳來的大洋彼岸親切的聲音,我便會感到,父愛融融,春意融融。
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像間白的磁帶,像有空的樂章,可爸爸的父愛卻時時把我澆灌,處處把我磨煉。這種父愛,疏而不遠,親而不溺,愛而不嬌,有鷹翅的護蔽,亦有風雨的洗禮。這種適度的愛,並未給我的人生留下父愛的殘缺,而為我的生命之圖添上堅忍的色彩。是的,我已成為堅強女孩,目送漸行漸遠,翹首祈福期盼,即使爸爸不在我身邊,適度真愛,父愛相伴,我也仍可撐起一片天!
海風吹裂了父親的皮膚,海水浸染了父親的白發,寬廣大海隔卻了相望的目光,卻模糊不了愛的信號。我曾發表過一片名為《紙鶴》的小詩。誠然,願折紙鶴千千萬,與海鷗共舞隨父船;誠然,花未全開月未圓,感父愛有度海情深……
有人說,父愛如山,我卻言,父愛似海,似海情深;有人雲,父愛如佳釀,我卻語,父愛似甘泉,清而怡口,淡而醇厚。朋友之道,親人之道,應稍留一點分寸,愛亦如此,分寸必要。感謝父愛,濃而不烈;感謝海情,深而有度。於是,我成長,幸福而堅強……
4。思念母親
當您冰冷的手撫摸著我的臉頰
用期待的目光
訴說著一種寂寞
我便禁不住象嬰兒般張開喉嚨
媽媽呀
為了留住您的身影
我已把晨光剪斷
希望再次享受您似水的柔情
我依然珍藏著您縫制的棉襖
其實早已不穿
但我連洗滌也不敢呀
生怕失去您特有的溫馨
歲月的流水雖然無情
但我的記憶還是那麼清新
對您的思念常在心中
我會對著您的照片暗自揪心
卻不敢高聲呼喚
生怕號啕聲穿透黃土
驚動了您的安眠
就讓思念化著山澗細流吧
帶著我甜柔的夢
涓涓地流淌
永遠唱著感恩的歌
⑨ 初中生必讀散文篇目
遙遠的村莊
遙遠的村莊體現了編注者的三大構想:讓中學生朋友們共享同齡人的精神資源。每位中學語文尖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這種個性化閱讀在多數情況下應當是有普遍價值的。他們所以成為語文尖子當然有諸多原因,但他們的個性化閱讀一定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把那些語文尖子的個性化閱讀且具有普遍意義的著作,讓語文尖子們自己向同齡人推薦,說出自己閱讀的意義或方法,應當對絕大多數中學生朋友是有益的。為更好地滿足全國中學生朋友的閱讀需要,我們約請了十多個省市的著名中學師生,推薦他們認為最有閱讀價值的讀本。
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美學散步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最重要的美學論集,它出版之時恰恰是上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漸漸興起的時候,與當時其他美學家浩帙非凡、體系嚴密的專著相比,這本集子真的如作者所說,只是散步的路上隨意撿拾起的一枚燕石,但20多年過去,這枚小小燕石的興味卻沒有消弭。
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宗白華憑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養,以比較的眼光,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幾個重要范疇加以闡釋,滲透著自己的生命體驗和審美取向,因此在他的思考中,很多被認為只能進故紙堆的美學范疇顯出了新的闡釋可能和適應度。
⑩ 初中優美的散文
生命惜
一珊枯黃的落葉,銘結為至真的生命悲歌;一隻高傲的天鵝,高亢地鳴起死亡之歌;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蒼白的落淚微笑;一泓面臨乾涸的泉,用盡力氣凝結最後一滴水.
贊,生命之絢麗;悲,生命之易逝;嘆,生命之不易;嘲,生命之輕狂;惜,生命之短暫.
人生誰無一死,落花凄涼,"化做春泥更護花",秋風蕭瑟,"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生命輕饒若紗,形薄若紗.憐惜它,生命;愛護它,生命.亦如此,我們的生命.
嘆息:自古中華兒女,血性輕狂,才子佳人,風流瀟灑,何不為流與永恆?終究一天,敗落在生命之手上,化為歷史,永垂不朽.我們的生命,終有一天,消失,不見,沉澱為風沙,不見痕跡.只有上天知道,我們曾經走過這一遭,放棄永遠的,愛惜這夏花樣的生命.
惜,生命不得永恆,卻又贊,生命之所以光輝是因為短暫.燃燒的火焰,那是生命的熱情;飛翔的雄鷹,那是生命的高亢;舞動的落葉,那是生命的柔美;微笑的面龐,那是生命的純潔.
生命惜,一兮;生命兮,一惜.
作者:陝西咸陽 陝科大附中,初一三班.SYZ.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