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做中學
他把人類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為有機體是對環境的適應,個體也是通過參加從做中學」教學原則的啟示 作為資產階級教育家的杜威,他提出的教學理論是為I
㈡ 做中學的「做中學」與杜威、陶行知「在做中學」區別
美國著來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源威1900年曾提出了「教學合一」的教學理論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杜威思想代表了資產階級初期實用主義的教育理念,和現在我們探究式科學教育理念有本質上的不同。
中國近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師從杜威、孟祿、克伯屈等美國教育家研究教育。回國後積極研究西方教育思想並結合中國國情於1926年創立了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教學做合一十分重視做在教學中的作用。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學」理論中的「做」,指的是生活社會實踐,強調在社會實踐中學習。而「HIBL做中學」是國家科學教育改革的項目(Inquiry based science ecation),這里的「做」,指的是基於動腦、動手的科學探究,強調在動手做學習中讓學生建構自己的科學概念和認知模型。
㈢ 杜威所說的「從做中學」做指什麼
做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從做中學」是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
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3)杜威做中學擴展閱讀
所謂「經驗包含著行動或嘗試和所承受的結果之間的聯結」,「知」和「行」是緊密相連的,沒有行就沒有知,知從行來。只有從「做」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杜威還把「做」看作是人的生物本能活動。
杜威他指出人有4種基本的本能:製造、交際、表現和探索。這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的。這4種本能產生了人的4種興趣。
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的動力。而其中製作的本能與興趣最為突出。因此,他主張「教學應從學生的經驗和活動出發,使學生在游戲和工作中,採用與兒童和青年在校外從事的活動類似的形式」。
要求學校科目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學校要設置車間、實驗室、農場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實際知識和技能。以此改變傳統學校的形式主義。
㈣ 杜威倡導的「做中學」有何優缺點
從批判傳統來教育的弊病源角度出發,杜威倡導「做中學」,主張學校與生活加強聯系,結果使學校得到新生,較大程度上革除了傳統教育知行脫節、手腦脫節、兒童處處被動的弊病,含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但是,「做中學」亦過分強調了活動或工作等直接經驗在教育中的地位,從而忽視了間接經驗在教育中的地位。
㈤ 杜威的「做中學」是哪一年提出來的
gh:,D
S;LGH,
D;,BN
;D
BN;D
1235
㈥ 結合新課改,談談杜威「從做中學」課程理念的現實意義
杜威的全部課程論甚至包括方法論可用一句話「從做中學」來概括,而從做中學的重要理論支撐點就是杜威的經驗論。杜威曾把自己的教育哲學總結為「以經驗為內容,經由經驗來進行,為了經驗的目的而進行的教育」。
經驗是怎樣產生的呢?杜威認為經驗總是先對事物採取行動(主動),再遭受或經受結果(被動),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才產生經驗,沒有二者的結合(聯系),行動只能是孤立的,無意義的。杜威認為,「常語所謂『從經驗中學習』,就是在我們對事物有所作為和我們所享受的快樂或所受的痛苦這一結果之間,建立前前後後的聯結。在這種情況下,行動就變成嘗試;變成一次尋找世界真相的實驗;而經受的結果就變成教訓——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結」 「有所作為」就是經驗的主動方面,而享受的快樂和痛苦則為經驗的被動方面,這兩者的「聯結」就是經驗的學習。杜威認為這種學習就是嘗試,就是「實驗」,也是發現。他批評傳統的學習觀無視經驗的主動方面,不重視嘗試和「實驗」。他說:「在學校里的學生往往過分被人看作求取知識理論的旁觀者,他們通過直接的智慧力量佔有知識。學生一詞,幾乎是指直接吸收知識而不是從事獲得有效經驗的人。……活動和經受的結果緊密結合,使我們能認識經驗的意義,這種結合被破壞了;結果我們有了兩個斷片,一方面是單純的身體活動,另一方面是靠『精神』活動直接領會的意義。」也就是說, 傳統的學習是將學生的主動活動排斥在外的,這樣的學習使學生得到無效的經驗,因而是無效的學習。所以,杜威將經驗與教育聯系起來,主張「不論對於學習者個人或者對於社會來說,教育為實現其目的,必須從經驗即始終是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他認為「教育與個人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是解決傳統教育問題「可以永久參照的」
杜威還對經驗的價值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在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從經驗中產生的同時,杜威同樣相信並非一切經驗都能真正地或相同地起著教育作用,認為「經驗和教育不能直接地彼此等同起來。因為有些經驗是不利於教育的」。為了區分哪些經驗才是有利的或有價值的,杜威提出了經驗的標准:一是「連續性」標准,即經驗有助於按照特殊方向持續生長,從教育即生長角度理解,也就是要有利於「生長著」或發展著;二是「交互作用」標准,即客觀的條件和內在的條件相互作用。杜威還進一步論證了經驗的連續性和交互作用是互相制約、彼此不能分離的,認為它們是經驗的「經」與「緯」
當杜威把自己的這種經驗觀用於學校教育上,重視學生的自動活動就十分自然了。教育應該以經驗為內容,經驗的主要構成成分是兒童的活動。學校要讓兒童獲得豐富的經驗,首先該讓兒童有從事活動的機會。「主動作業(Active occupation )」就是一種能夠在相當長時間內吸引人注意力並具有一定程序的活動。它包括游戲和工作兩方面,這兩方面的作業又可分為三大類型。第一,材料性的作業,如用紙片、木塊、皮、布、紗線、泥沙、金屬製作材料等,獲得關於事物的觀念,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許多正確的知識;第二,程序性的作業,如折疊、切割、測量、燒鑄、制模、作圖、加熱和冷卻等製作和*作都有一定的程序,其中包括身體和心靈、眼、耳、口、手、足等方面的技能和動作在活動中的相互適應和協調;第三,工具性的作業,使用鋸、錐、銼、針、機、儀器、飲具、筆等工具,訓練*作能力
從以上分析可知,從「經驗中心」價值取向去理解杜威的活動課程,就更能反映出杜威重視活動,重視「做」 的真正含義,同時也更能反映出他理論建構的依據。如果一定要為杜威的課程論取一個名稱,那麼,「活動—經驗中心課程」應該是更為恰當一些。
㈦ 「在做中學」是誰提出的
「在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 中所提出的「在做中學」這一寶貴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依然有著重要的現 實意義。
「從做中學」是杜威(1859 ─1952)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學生作為自己的教育目標,把學生看做是具體的、能動的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生命。課堂上,教師要遵循發現和探究的原則,千方百計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發現和探究知識的興趣,要把一些有選擇性的課外活動和有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力地結合起來,形成開放、多維、有序的課外共同活動體系,為學生提供發現、嘗試、鍛煉和表現自己天賦和才能的自由時間和空間,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學活用書本知識的機會。
拓展資料: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學的先驅,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19世紀流行的是殖民時期沿襲下來的舊教育,再加上19世紀後期從德國傳入的赫爾巴特教學方法逐漸刻板化,使得當時的學校陳陳相因,缺乏生氣。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當時傳統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從兒童的天性出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
㈧ 杜威的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杜威認為,真正理解「從做中學」的涵義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因為「活動的概念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沒有什麼新穎的、驚人的東西。特別是『自我活動』觀念的形式,很久以來就是最高教育理想的名稱。但是,對活動的解釋往往過於注重形式上的和內在固有的意義,因此,它仍舊是一個對實際沒有影響的無結果的理想;有時它變成了空洞的詞句,只在口頭上受到尊崇。要使活動觀念產生效果,我們對它的理解必須廣闊到足以涵蓋包括能力的生長在內的一切事情——特別是包括認清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能力。」在杜威看來,在「從做中學」時,必須排除由於外部強制或命令的行動、不能將行動的人引入未來更廣闊的領域的行動以及習慣性和機械性的行動。其次,因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做事和活動會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做事和從事活動就不能一律化。「指望一個幼小兒童從事的活動象年齡較大的兒童所從事的活動那樣復雜,或者指望年齡較大的兒童所從事的活動象成人所從事的活動那樣復雜,這是可笑的。」因此,只有當兒童要做的事和從事的活動具有呼喚他去做的性質或具有期待他的能力的支持的性質時,只有當困難能起激勵作用而不是起使人沮喪的作用時,這種選擇才是他力所能及的。
在論述「從做中學」的涵義時,杜威明確指出:工作是「使用中介工具或用具以達到目的」,其區別於「勞動」和「游戲」的是具有理智的特點。它「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地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它涉及各種用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為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或深思熟慮的努力。這就是說,它們包括油畫、繪畫、泥塑、唱歌,只要有對工具——對實行的技巧有些有意的注意。它們包括各種手工訓練、木工、金工、紡織、烹飪、縫紉等,只要這些活動包括有一個關於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觀念……。它們還包括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對研究材料的搜集、對器具的管理、工作進行中和記錄實驗情況所需的活動程序。」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杜威所提出的「從做中學」的內容具體包括3個方面:一是藝術活動,其中有油畫、繪畫、泥塑、唱歌等;二是手工訓練,其中有木工、金工、紡織、烹飪、縫紉、園藝等;三是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因此,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中,「做小人家、造房子、弄家務,……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感興趣的經常反復輪換的活動。」
杜威還認為,「從做中學」的內容使兒童關心的並不是那些客觀事實和科學定律,而是直接的材料的操作和簡單能量的運用,以產生有趣的結果。正如梅休和愛德華茲在《杜威學校》一書中所論述的那樣,學校為提供兒童生長的經驗所選擇的活動應該有3個標准:首先應當是基本的,即作為基本需要的那些東西,例如吃的、穿的、住的。這類活動是真正的和沒有時間性的。它們的現實性激發兒童的興趣和努力。其次應當是簡單的,例如,兒童能夠重新發現、重新發明和重新建造的東西,或者現在小型的、通常的農庄提供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既引起兒童的興趣,又在他的建造的能力范圍之內。這些活動也把兒童引導到未加工的材料,這些材料必須通過兒童反復改制,才能成為他所想像的東西。第三應當是社會性的。這些活動不僅是兒童在做的時候感興趣的東西,而且它們象徵社會的情況,並包括兒童能感知和理解的種種關系。一個兒童如果沒有經驗到比較簡單的生活舞台,就不能進入或了解現在的社會組織,正如他如果沒有參與過各種比較簡單的音樂的體裁就不能欣賞交響曲一樣。
杜威又認為,教育者應該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夠「從做中學」的環境,並指導兒童去選擇要做的事情和要從事的活動。因此,他強調指出,實現「從做中學」,「與其說是通過專門設計來使課程更有活力和更具體,或者通過取消教科書以及師生間過去那種儲水池和抽水機般的關系來達到的,不如說是通過給兒童一個充滿了要做的有趣的事的環境來達到的。」因為為任何一群兒童選擇作業,從兒童的環境中,從當時能夠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的一些事物里選擇作業,也是智慧的一部分。為了更清楚地表達上述的觀點,杜威又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假定有一所學校,學生在那裡處在大量的材料、設備和各種工具的包圍中。教師只是問他們喜歡做什麼,然後告訴他們「就去做吧」,而自己既不動手,也不動腦筋。那麼,學生去做什麼呢?又怎樣保證他們所做的事情不止於是一時的沖動和興趣的表現呢
杜威告誡人們,在「從做中學」時,兒童「僅僅是去做,不管怎樣生動,都是不夠的。一個活動或設計當然一定是在學生的經驗的范圍內,並且同他們的需要相聯系——這決不等於他們能夠有意識地表現出的任何喜愛和願望。……一個良好設計的檢驗是,它是不是足夠的充分和足夠的復雜,向不同的兒童要求各種不同的反應,並允許每個兒童自由地去做,而且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做出他的貢獻。從教育方面來說,一個良好的活動進一步檢驗的標志是,它有著一個足夠長的時間幅度,為的是把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究都包括在裡面,並且以這樣的方式把它們包括起來,那就是每一步開辟了一個新的方面,引起新的問題,喚起對更多的知識的需要,還要在已經完成了什麼並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下一步做什麼。適應著這兩種條件的各種作業活動,將必然導致不僅僅把已知的教材積累起來,而且也把它組織起來。」因此,根據「從做中學」的原理,兒童去做事和從事活動既不是出於所謂功利的原因,又不是教師為防止兒童懶散淘氣而叫他做的作業或練習,更不是用來代替課本的練習。
㈨ 簡述杜威從做中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1、『』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2、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9)杜威做中學擴展閱讀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1、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科目的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里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2、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㈩ 比較杜威的「做中學」與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的區別和聯系
再說朱儉其一行人在飯店裡候了數日,眾好漢陸續來到,同至僻靜處照會了。內朱檢查點人數,共容一百三十餘人。正要覓船渡河,只聽見金鼓喧天,喊聲振地。朱儉驚問店主人:「這喊戰金鼓之聲,卻是何處?」店主道:「客官不知,離我這鎮頭五七里路,即是永寧關口。黃河之中,有一強盜,姓繆名一麟,號公端,身長九尺,武藝過人,聚集千餘嘍-,倚山傍河,創一大寨,打家劫舍,攔截客商,數年無人敢近。今因劫了鹿阝州知州的官船,知州一家盡被殺死,本郡太守蔣爺發軍征剿。這喊殺之聲,又是兩下交戰了。」朱儉聽罷大驚,心中暗想道:「正欲投奔繆公,不期與官軍交戰,怎生過去見得杜爺?」心內憂煎,且分付眾人密密四散藏頓,不可被人識破。自卻離了飯店,沿河打聽消息。遠遠見官軍撐舟駕櫓,紛紛攻寨,朱儉只得在河岸盡頭楓樹下坐地,想道:「怎的得到寨里,通一個信息也好。」當日不歸飯店,擠著命走到路口茅店裡,沽幾壺酒吃了,復到河邊探望。看看天色將晚,官軍撤圍四寨。月色朦朧,朱儉獨自一個,在堤上走來走去,躊櫥不決,又不知到大寨有多少路程,又無船隻,不敢下河泳水。悶昏昏的再到楓樹下坐了一會,不覺酒湧上來,一覺睡翻在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