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德欽中學

德欽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6-22 07:31:47

『壹』 緬甸人是否用漢姓

緬甸沒有姓氏,只有名字。。。黏貼一篇文章給你。。。

漫談緬甸「姓氏」: 德欽、貌、哥、吳、瑪、杜

作者: 貌強 Maung Chan (緬甸華族)

讀者:貌強先生,我們是您的忠實讀者。您最近介紹許多緬甸政壇名人名將,如德欽昂山、德欽努、德欽梭、德欽丹吞、德欽巴登頂。。。。名字前面無不帶『德欽』。『德欽』是否如釋迦牟尼的王族姓氏『釋迦』?或像歐陽修那樣的復姓歐陽?。。。。然而,您又說緬甸人無姓,我們糊塗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貌強: 這些緬甸風雲人物本來叫吳昂山、吳努、吳丹吞、吳巴登頂。『德欽』來自德欽黨,不是姓氏--緬甸人是真的無姓氏的。

眾所周知,英軍1824年占據了下緬甸西南部與南部,1852年吞下了半個緬甸,1885年佔領了全緬甸。緬甸亡國後,與英國統治者講話、寫信、會面時,緬甸人必須尊稱他們為主人或老爺即德欽(Sir, Master,Majesty)。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緬甸民族意識覺醒,認為緬甸是屬於緬甸人民的, 1930-31年,高度自尊自強的緬甸民族主義者,就組織了『我緬人協會』(Do Bama Asi Ayon),其斗爭口號是:『緬甸是我們的國家,緬甸語言文字是我們的語言文字。我們要熱愛我們的國家,提倡與尊重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字』。大家一致認為他們本人即緬甸人民,才是緬甸的真正主人即德欽(Thakin),於是,『我緬人協會』的會員們就一律在自己名字前冠之以『德欽』,取代了傳統的貌、哥、吳等--大家自稱或互稱『德欽某某』。『我緬人協會』創始人就自稱德欽巴當(Thakin Ba Thaung)、德欽巴盛(Thakin Ba Sein),德欽登貌(Thakin Thein Maung),德欽吞瑞(Thakin Tun Swei)。大家也這么叫他們。『我緬人協會』因而也稱為『德欽黨『。

讀者:二戰前後罷工、罷課領袖,工會、農會、學生會、軍隊領導人,發現都是德欽某某。他們是否都是德欽黨人?

貌強:對!1935年3月,德欽黨舉行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總部機構,不久該總部成為全國民族運動的領導核心。1938年7月,德欽黨人就領導了震撼國內外的緬甸石油工人大遊行大罷工,後又倡建、領導了全國性的工會、農會、學生聯合會,積極開展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斗爭。

讀者:緬共、緬甸出路派、緬甸獨立軍、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領導人也好像都是德欽某某,這些組織都發展得不錯嗎?

貌強:說得對!

緬共:1939年8月15日創建緬共的是德欽昂山、德欽丹吞、德欽梭、德欽巴亨(Thakin Ba Hein)等。1946年德欽梭為首的部分中央委員另組紅旗緬共,堅決走蘇聯武裝奪取政權的路線,1970年11月徹底戰敗,德欽梭被政府俘獲。而原緬共則稱為白旗緬共,由德欽丹吞繼續領導,執行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斗爭路線, 1968年9月24日德欽丹吞被奈溫(獨立前叫德欽秀貌)的特務所殺害,德欽辛(Thakin Zin)繼任其位,把暴力革命堅持下去。1975年5月25日德欽辛陣亡,德欽巴登頂(Thakin Ba Thein Tin)繼任主席,德欽佩丁(Thakin Pei Tin)為副主席,繼續武裝革命。1989年緬共分崩離析。

緬甸出路派:它是1939年德欽黨出面邀請當時各行其是的緬共、貧民黨、議會民主派、緬甸人民革命黨(德欽妙、隨後德欽覺頓領導)等求同存異,在該年10月共同成立的統一戰線,主席是貧民黨領袖巴莫博士,總書記是緬共總書記德欽昂山。德欽努、德欽妙、德欽拉波等則是領導成員。

緬甸獨立軍:它是德欽昂山、德欽吞歐(Thakin Tun Ok)、德欽秀貌(Thakin Shu Maung 即奈溫將軍)等30位志士1941年12月26日在泰國招募1500人成軍,引領12萬日本法西斯軍進入緬甸的。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它是德欽梭、德欽丹吞領導的緬共,德欽昂山領導的緬甸國防軍,德欽妙、德欽覺頓領導的緬甸人民革命軍以及少數民族團體1944年8月在仰光秘密組成的抗日統一陣線,首任主席為德欽昂山,總書記為德欽丹吞。1945年3月領導全國抗日,1946年7月反對英國重返緬甸。9月,因對臨時政府觀點分歧,緬共退出。1947年4月,昂山組織臨時政府,7月,主席德欽昂山、領導成員德欽妙等遇害,由德欽努繼續領導兼任臨時政府總理。1948年緬甸獨立後,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一直是執政黨。1958年4月,該同盟分裂為『廉潔派』(努丁派)與『鞏固派』(瑞迎派)。1960年大選,吳努領導的廉潔派獲勝後,就改黨名為『聯邦黨』,而『鞏固派』仍用同盟原名。1962年3月2日奈溫將軍(前德欽秀貌)發動政變奪權,所有政治人物被投入監獄,1964年3月所有政黨都被取締。

讀者:絕大多數中國人與台灣人誤以為1948年前姓德欽的領導人,在緬甸獲獨立後一律改姓吳,形成吳姓統治大家族。

貌強笑:緬甸獲得獨立後,掌權的德欽們認為人民已當家作主,於是要求所有德欽黨人取消德欽稱號,恢復傳統稱呼『吳某某』,如總理德欽努改稱吳努,國防部長德欽秀貌改稱奈溫將軍。

但認為『革命尚未成功』的其他革命家與愛國志士,他們在緬甸『獨立』後仍續稱德欽某某。他們為原定目標繼續奮斗終生--如緬共紅旗領袖至死仍自稱德欽梭,緬共白旗歷屆領袖們至死仍自稱德欽丹吞、德欽幸、德欽巴登頂。記得國師級愛國詩人貌倫(Maung Lwin)吧?他至死一直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德欽哥德邁』 (Thakin Ko Daw Hmaing)。

讀者:是那位50-60年代聞名中外,中國人民親密好友與獲史大林和平獎的緬甸愛國作家兼詩人吧?

貌強:對!他1875年生於卑謬(Pyi Myo)縣農民家庭,童名貌倫,年輕時出家,在寺院刻苦學習巴利文佛經與緬文文學。19歲還俗,在報社排字與校對為生。1911年任『太陽報』編輯,後艱苦創建了緬甸第一所國民大學--巴罕國民學院,親自教授緬甸歷史與文學,緬甸國家領導人與革命領袖多為其門生,深受全國人民愛戴。他1934年被推舉為德欽黨名譽主席,改名為德欽哥德邁,積極反英與抗日,爭取民族解放。他1945年榮任德欽黨主席,儼然成為緬甸國師。緬甸獨立後,他老人家強烈反對緬甸內戰與世界兩大陣營的對立,1949年他熱烈歡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他先後擔任緬甸國內和平委員會主席、緬甸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緬中友好協會名譽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緬甸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1950年榮獲緬甸政府『文學藝術卓越者』稱號、1955年榮獲『加強國際和平』史大林國家獎金。1964年逝世--國內外獨裁者與戰爭販子們都熱烈叫好,而全國人民卻無比哀慟。

讀者:當時東南亞排華反華,緬甸炎黃子孫也被『合法』洗劫與掃地出門,一批一批地逃難到港澳台灣,中國與美國也收容了一大批。這不是人間慘事嗎?

貌強:1963-64年奈溫軍政府以緬甸社會主義國有化名義,無償沒收了華僑華人的工商企業,無償作廢了50緬元-100緬元大鈔票,無償沒收與永久關閉了華文學校,並嚴限華僑華人合法活動,讓華僑華人在經濟上轉瞬間一無所有,經商方面無正常活動空間,從此一蹶不振,文化教育上緬甸炎黃子孫也從此跟中華文化絕緣,上大專院校時遭受諸多無理限制與為難。緬甸華僑華人求天天不靈,呼地地不應,孤苦無助,只好任人宰割--名副其實是海外孤兒!他老人家又不在--別誤會!我是指德欽哥德邁,於是就更無人為水深火熱中的華僑華人敢說句同情語,敢講句公道話。

讀者:您自稱『貌強』,大家稱您『吳強』,但同輩好友卻叫您『哥強』。為什麼

貌強:緬甸人男女都無姓。貌(Maung)、哥(Ko)、吳(U)是緬甸男性冠於名字前首的稱號。貌是弟弟的意思--用於男性對平輩自稱或長輩稱呼小輩。『哥』是兄長的意思--用於稱呼平輩男性。『吳』是叔叔、伯伯的意思--用於尊稱長輩或有地位的男性。

我從出生至小學中學整段時期,都自稱『貌強』(Maung Chan),大家也一律叫我『貌強』。我大學時期雖仍然自稱『貌強』,但小輩與平輩開始昵稱我為『哥強』(Ko Chan)。我讀大學期間擔任過中學教師,畢業後在緬甸工業發展局任職,1967年排華時期差點被殺因而出國留學避難,在德國荷蘭一直工作至今。。。。我大學後的大半生,雖仍然自稱『貌強』不變,但緬甸人卻無不稱我為『吳強』(U Chan)。

緬甸女性名字前首則冠『瑪』(Ma)或『杜』(Daw)。『瑪』是姐妹的意思--用於女性自稱或平輩互稱或長輩稱呼小輩。『杜』意即嬸嬸或姑姑--用於稱呼年紀較大的女性或受人尊敬的已婚或未婚女性。

如昂山素姬:她讀小學中學時,自稱『瑪昂山素姬』(Ma Aung San Suu Kyi),大家也都叫她『瑪昂山素姬』。她大學及在聯合國工作時期,雖依舊自稱『瑪昂山素姬』,但大家卻無不尊稱她為『杜昂山素姬』(Daw Aung San Suu Kyi)。

『貳』 雲南省有多少所高中及名單

雲南省高中名單:

1、五華區

雲南大學附屬中學、雲南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雲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雲南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 、雲南師范大學、五華區實驗中學、雲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二中學。

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九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二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學、雲南紡織廠子弟學校、昆明市五華區第一中學、昆明市明德中學 。

2、盤龍區

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六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二中學、昆明市女子中學、昆明市第二十八中學、昆明市盤龍區第一中學。

昆明市第三中學、昆明市第二十六中學、昆明第十五中學、昆明第十六中學、昆明鐵路局第七中學昆、明鐵路局第三中學、昆明鐵路局第五中學 。

3、官渡區

雲南民族中學、雲南省昆明市三十四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三十一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九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五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一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七中學、雲南省民族中學。

(2)德欽中學擴展閱讀:

雲南省近年來高考成績在600分以上的考生突破5000人,本科上線考生均在130000人以上。日前,省招生考試院發布統計數據顯示,雲南省高考成績呈現穩中有升態勢。

可喜成績的背後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扎實推進。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中階段教育綜合改革,出台了《關於促進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增加優質資源總量,高中階段教育教學質量實現穩步提升。

一批學校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特色化辦學,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正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同類學校的差距。

『叄』 雪域童年讀後感粘貼到微信里

「我的家鄉在茨中村,那裡有條瀾滄江,阿媽尼說牛羊滿山坡,那是因為菩薩保佑的,藍藍的天上白雲朵朵,美麗江水泛清波……」這是八年前東方早報雪域童年第二期支教團在瀾滄江邊的雲南省德欽縣燕門鄉茨中小學支教時改編的歌曲《家鄉》。
八年前在告別支教半個月的藏族鄉親與孩子們前的晚上,熱情的鄉親們專門在操場上點起篝火,把壓箱底的鮮艷藏裝給支教組成員換上,然後,在悠揚的弦子聲中,唱起改編的《家鄉》,與孩子們圍火歌舞。而真正離別時那天早上,當與站成一排的相守了半個多月的孩子們話別——這時才看到,孩子臉上都是淚痕,以至最後終於哭抱成了一團。「雪域童年」支教組的車終於開離了學校,孩子們無奈停下腳步,靜止在那裡,不再往前。那個家中一貧如洗卻秀氣聰敏的李秀英,臉哭紅了,整個身子似乎是無力的,只是無奈木然地望著遠去的我們……
這樣的鏡頭在八年來一直成為一種定格,每每想起,總會想起洗滌靈魂的這次支教。或許可以說,支教並非付出,而是得到——得到了的是久違的淳樸與真誠。
八年後的2014年5月中旬,終於再次踏上尋訪雪域童年支教的茨中之旅。
八年前:洗滌靈魂的支教
八年前的2006年秋天,在東方早報的組織下,來自上海各行業的十多位白領、教師等組成了東方早報雪域童年支教團,支教的學校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茨中完全小學地處「香格里拉」與「三江並流」(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腹地,位於青藏高原南緣、滇藏交界處。當時,與桃源般的風景極不相稱的是這里教育條件的落後,由於德欽縣燕門鄉是雲南最貧困的鄉村之一,當時的茨中小學沒有一件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別說是學生,就連老師們也沒有摸過電腦。
對於當地孩子的貧困,志願者蘇蓓琳說:「來之前,就聽說他們的午餐之簡。當第一天中午下課後,踱步來到他們所謂的食堂,宿舍外的狹長的走廊。愕然看見孩子們或蹲或坐在地上,每個人面前是一碗米飯,一碗鹽湯,他們的目光沒有絲毫不自然或愁苦,他們朝我笑笑,害羞地低下頭吃飯。」
在為期半個月的支教活動中,支教團與孩子們同吃同住,帶去了大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主要進行了美術、音樂、電腦、英語等課程的教育,並編排話劇演出,進行藝術創作比賽等,對部分教師進行了素質課培訓,並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徒步數小時崎嶇的山路進行家訪
當時整個燕門鄉有25所小學,56名老師,其中12所是一師一校,兩所是兩師一校。在四、五年級里,來自「高山」上的學生和一直在茨中完小上學的學生有著很大的差距。「高山」上的學生是指那些來自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一師一校的學生。一些一師一校的校舍更是破舊得厲害,由於全鄉一年的教育行政費用只有1.5萬元。鄉里財政收入更是少得可憐,根本無力翻新。
在訪問一師一校的日米小學時,當時支教團成員看到的是一處山坡間的簡陋民房,只一座房子,兩層,下面是土坯基,上面是木結構,不僅沒有窗戶,屋頂漏雨也很厲害,每逢下雨,都要在樓上放置一些瓶瓶罐罐接雨。而另一高原地區一師一校點甲日丁小學同樣也是一間危房,而重建每一所一師一校點的資金不過數萬元。
支教的系列報道在東方早報刊出後,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一位讀者一次性便向支教團捐出十萬元人民幣要求用於重建一師一校點的教學樓,其後,支教團志願者金瓏所在的中原地產也投資八萬元用於對日米小學的重建。加上東方早報募集的資金,雪域童年支教活動共向茨中小學投入了二十多萬元用於校舍改造與教學設備的引進。而幾乎每一位支教團成員都認領了幾個貧困孩子,每年給予資助。
在支教團離開茨中時,孩子抱頭痛哭的一幕也讓志願者淚流滿面,在車離開茨中到達迪慶時,志願者甚至接到一些學生的電話——說很多同學仍然在哭。志願者說:「這次支教完全是一次洗滌靈魂的活動,我們並非付出,而是得到,得到的是淳樸與人間的真情。」
八年後:巨大的變化與悵惘
八年後的2014年5月中旬,東方早報聯合中國聯通,啟動重訪雪域童年支教地的活動。想起再次走進茨中村,真彷彿《家鄉》中所唱的如「回家」一般。所謂「近鄉情更怯」,雖然與當地部分老師學生仍有些許聯系,但卻似乎依然害怕走進茨中——或許所擔心的是種種變化會出乎自己的想像。依然是轉機昆明再到迪慶,依然是三江並流、高山雪峰、峽谷險灘、林海雪原,臨近香格里拉時,茫茫雪山簡直綿延不絕,清絕雄壯。
之前聽原茨中小學張老師說從德欽到茨中新修了公路,再不需要從危險崎嶇的小山路開車六七個小時了,待到來到香格里拉與老校長登品通電話才知道,這一新修公路為前幾天的泥石流所毀,只得重走盤山老路——路極窄,車輪一尺外即是深淵,讓人戰戰兢兢,好在風光壯美異常,雪山嵯峨,激流湍瀨,時時可見。經過一天的車程,到晚間,終於抵達「家鄉」茨中。
茨中小學老校長登品已調入德欽縣教師進修學校,聽聞我們重訪茨中,專程從外地趕到茨中等我。
他告知一個之前從不知道的消息——茨中小學早在兩年前已撤並到德欽縣第一小學了。2012年,德欽縣在教育方面啟動了一個龐大的工程——將全縣所有小學均並入縣城的幾所小學,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三億多元新建了德欽縣第一小學,而茨中村所在的燕門鄉與附近的雲嶺鄉等四個鄉鎮,只要學生入學小學,均需到這一縣城學校就讀,不僅學雜費全免,生活費、營養費以及來回交通均由國家負責。
言談間我們先到達由「雪域童年支教活動」中原地產重建的原一師一校點日米小學,這所小學教學樓重建後堅固高大,操場上的紅旗依然在飄揚,只是學生均已不見——因為都到縣城就讀了。登品介紹說,教學樓現在還空關著,村裡正在籌劃將之作為村民活動點加以利用。而由支教團重建的另一所一師一校點則因路途遙遠難以到達,登品說那一教學樓現在已成為當地村民的文化活動中心。
走到茨中村——百年茨中教堂依然矗立在村中,旁邊的葡萄園里,葡萄已有米粒大小了,而雪域童年支教團八年前度過兩周多時間的茨中小學卻真真切切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幼兒園。校址還是那個校址,教學樓還是那個教學樓,操場還是那個操場,「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的標語仍在牆上,但那些屬於小學生特有的歡聲笑語則為一種平靜所替代。
在與登品校長與原茨中小學張老師的交談中,個人認為,當地所有的小學生「一刀切」地都到縣城去讀,對於高原山區的孩子來說,是不是合適或許還是值得商榷的——至少,那些低幼年級的孩子離家太遠,生活尚無法自理,而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教育從此也就面臨缺失。登品也認為,德欽縣里承擔對孩子教育的所有費用(包括來回接送)確實也是好事,但也確實存在著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由於一些家長要去德欽看望孩子,因山路較遠而危險,也增加了當地村民的負擔。
茨中村以及整個燕門鄉的小學生從2012年起遷至德欽第一小學,而茨中小學的老師也都遷到這所學校任教。學校地處德欽城郊,總投資3.6億元,從時尚堅固的五層教學大樓,到七八幢嶄新的老師公寓與學生宿舍,再到新式的操場,與八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茨中小學原教師扎拉介紹說,現在的教學條件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八年前支教團帶來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在他們眼中是很新奇的,而現在已經很普及了,低年級的學生每間宿舍都配有生活老師,四五年級則是八人一間宿舍,學生課間且有免費營養餐。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還是生活條件都可與城市裡的學生相提並論的——不過,由於屬於山區,學生實行全寄宿制,美中不足的在於家庭教育與親情的缺失。
校園里走了一遭,拍照片時,不少孩子都圍了過來,自然都是不熟悉的,問他們中是否有來自茨中的,其中一個指著正在遠處跳繩的小女孩輕聲地說:「她就是——來自茨中!」那女孩穿著校服,跳著笑著,如一隻蝴蝶。

在茨中時走訪了部分八年前的學生吳珊珊、保羅等的家,所有當時的學生都在外面讀書(從香格里拉中學到雲南民族中學),個別沒考上更高級學校的,也在外面打工。曾經在雪域童年支教團導演的話劇《白雪公主》中飾演白雪公主的吳珊珊八年前是二年級學生,小學畢業後考上雲南省民族中學初中部,現在正在德欽第一中學。在張老師的多方聯系下,終於在德欽一中見到了她。八年時間,吳珊珊已從一個瘦小的女孩長成了一個中學生,八年後的見面,她依然記得支教團,記得我。她說支教團的影響對她的成長太大了,讓她懂得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識,也打開了她的眼界,讓她立志考入更高級的學校——後來考到雲南省民族中學初中部後,由於英語基礎差等原因,沒能考上民族中學高中部,去年又回到德欽復讀一年,感覺進步很明顯,也有信心重新考到昆明去,問及她的理想,她說:「也做你們那樣的志願者,大學後還是回到家鄉,改變家鄉的面貌。」
八年前的2006年,「雪域童年」支教團離開茨中時,孩子們都哭成了淚人,左(三)為二年級的吳珊珊
今年5月,「雪域童年」重返香格里拉與當地學生互動

『肆』 德欽縣2016德欽中學畢業生資料

德欽縣的風景就是遠眺梅里雪山,還有一個飛來寺,最佳觀景台也就在飛來寺附近。你到德欽後,花幾十元打個的士去飛來寺司機就會帶你去觀景台,那邊住宿俱備,消費不貴(也沒什麼消費)。從飛來寺可以人包車去去明永冰川,西當溫泉和雨崩村,但需要再花幾天時間,尤其是雨崩村,,需要徒步爬山進入,來回一次最快也得3天左右,春天容易雪崩,要注意安全,最好是群隊出發,要不單獨進出。

『伍』 雲南德欽第一中學好不好

情況是這樣,好不好自己看;
德欽一中創辦於1958年,佔地56畝,是德欽縣唯一的一所完中。學校每年面向全縣招收高中生和50名優秀小學畢業生,同時面向佛山、燕門、雲嶺、昇平招收小學畢業生,保質保量完成「普九」攻堅任務。學校現有28個教學班(高中9個班、初中19個班),在校生1600餘人。學校在1986年被省教育廳認定為「二級一等完全中學」。
50年來,在各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生源全州最差的條件下,學校從辦學規模到教學質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和提高,學生人數從1998年283人發展到現在1800餘人,教學質量從當初沒有一人考上本科到現在每年考上本科20人以上,高考升學率達64%。
成績只能說明過去,展望未來,學校將以德欽縣「十一五」規劃為行動指南,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力爭進入「一級完中」行列,把德欽一中辦成藏區最好的完中之一。

『陸』 國內首個民間環保組織創辦者是誰

梁從誡,1932年生於北京,1994年創建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保護珍稀動物滇金絲猴是「自然之友」成立不久最鼓舞人心的一次環保事件。1995年秋,梁從誡聽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滇金絲猴的生存棲息地受到了嚴重威脅!

雲南德欽縣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決定砍伐當地100多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在白馬雪山拍攝滇金絲猴的雲南林業廳的職工奚志農聽到消息後非常氣憤,他為金絲猴的命運上下奔走,四處呼籲,卻毫無結果。情急之下,奚志農把滇金絲猴面臨的危急處境,寫信告訴了北京《大自然》雜志的主編唐錫陽。唐先生一面寫信向國家環境委主任宋健反映情況,一面又把危情轉告了梁從誡。

梁從誡聞訊後,馬上通過「自然之友」新聞界的會員,在報紙上迅速報道傳播滇金絲猴生存環境面臨威脅的事實;然後,又直接向中央有關領導寫信呼籲,獲得了兩位中央領導人的明確批示,才制止了雲南德欽縣對天然原始森林的砍伐。

1997~1998年,「自然之友」不斷收到關於可可西里藏羚羊被獵殺的消息,同時還收到很多藏羚羊被獵殺的照片,那些觸目驚心的照片牽動了梁從誡的心。他決定聯合「野氂牛隊」一起拯救藏羚羊。1999年5月24日,67歲高齡的梁從誡和幾個「自然之友」會員登上可可西裏海拔4600米的昆侖山口,在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門前燒毀了從盜獵分子手中繳獲的373張藏羚羊皮。

2002年《財富》論壇上,梁先生質問全球經濟巨頭:「為了市場份額,讓十幾億中國人都過上你們那種生活,把全世界的能源供應給中國都還不夠。這不僅是中國的災難,也是世界的災難。你們想過要承擔什麼責任沒有?」一切從簡約開始,這是梁先生的生活軌跡:名片用廢紙復印而成;從來不用一次性筷子;堅持用自行車當交通工具。一次,他騎車去政協開會,讓門衛給攔住了。原來,人家從來沒聽說過、更沒見過政協委員騎自行車來開會。

梁從誡還帶領「自然之友」的成員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首次在中國開展了民辦的群眾環境教育活動,組織面向會員和公眾普及環保知識的「綠色講座」,聽眾超過2000人次;出版了近年來最受歡迎的環保兒童讀物之一的《地球家園》。

(2)首次由民間舉辦中小學教師環境教育交流培訓活動,並曾兩次組織中小學教師到德國、荷蘭就學校環境教育問題進行參觀學習。

(3)首次在中國進行了「報紙環境意識調查」。連續3年,對全國主要報紙的環境報道進行了系統統計和分析,對它們的環境意識給予了科學評估。

(4)通過全國政協等渠道,向中央有關部門提出了涉及北京環境污染治理、江河源生態保護等重大環境問題的建議。

(5)首次在中國組織志願者自費到三北地區植樹,並多年堅持。

(6)為宣傳保護野生鳥類的重要意義,在中國組織了第一個群眾業余觀鳥小組。

(7)為保護生態資源,制止大規模獵殺野生動物的惡潮,1999年組織北京多家環保團體共同發「不買、不做、不吃野味」的倡議書。

(8)與國外環保組織和傳媒進行大量交流,宣傳中國的環境政策和民間的環保活動。

『柒』 雪域童年鄉村假期讀後感

「我的家鄉在茨中村,那裡有條瀾滄江,阿媽尼說牛羊滿山坡,那是因為菩薩保佑的,藍藍的天上白雲朵朵,美麗江水泛清波……」這是八年前東方早報雪域童年第二期支教團在瀾滄江邊的雲南省德欽縣燕門鄉茨中小學支教時改編的歌曲《家鄉》。
八年前在告別支教半個月的藏族鄉親與孩子們前的晚上,熱情的鄉親們專門在操場上點起篝火,把壓箱底的鮮艷藏裝給支教組成員換上,然後,在悠揚的弦子聲中,唱起改編的《家鄉》,與孩子們圍火歌舞。而真正離別時那天早上,當與站成一排的相守了半個多月的孩子們話別——這時才看到,孩子臉上都是淚痕,以至最後終於哭抱成了一團。「雪域童年」支教組的車終於開離了學校,孩子們無奈停下腳步,靜止在那裡,不再往前。那個家中一貧如洗卻秀氣聰敏的李秀英,臉哭紅了,整個身子似乎是無力的,只是無奈木然地望著遠去的我們……
這樣的鏡頭在八年來一直成為一種定格,每每想起,總會想起洗滌靈魂的這次支教。或許可以說,支教並非付出,而是得到——得到了的是久違的淳樸與真誠。
八年後的2014年5月中旬,終於再次踏上尋訪雪域童年支教的茨中之旅。
八年前:洗滌靈魂的支教
八年前的2006年秋天,在東方早報的組織下,來自上海各行業的十多位白領、教師等組成了東方早報雪域童年支教團,支教的學校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茨中完全小學地處「香格里拉」與「三江並流」(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腹地,位於青藏高原南緣、滇藏交界處。當時,與桃源般的風景極不相稱的是這里教育條件的落後,由於德欽縣燕門鄉是雲南最貧困的鄉村之一,當時的茨中小學沒有一件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別說是學生,就連老師們也沒有摸過電腦。
對於當地孩子的貧困,志願者蘇蓓琳說:「來之前,就聽說他們的午餐之簡。當第一天中午下課後,踱步來到他們所謂的食堂,宿舍外的狹長的走廊。愕然看見孩子們或蹲或坐在地上,每個人面前是一碗米飯,一碗鹽湯,他們的目光沒有絲毫不自然或愁苦,他們朝我笑笑,害羞地低下頭吃飯。」
在為期半個月的支教活動中,支教團與孩子們同吃同住,帶去了大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主要進行了美術、音樂、電腦、英語等課程的教育,並編排話劇演出,進行藝術創作比賽等,對部分教師進行了素質課培訓,並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徒步數小時崎嶇的山路進行家訪。
當時整個燕門鄉有25所小學,56名老師,其中12所是一師一校,兩所是兩師一校。在四、五年級里,來自「高山」上的學生和一直在茨中完小上學的學生有著很大的差距。「高山」上的學生是指那些來自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一師一校的學生。一些一師一校的校舍更是破舊得厲害,由於全鄉一年的教育行政費用只有1.5萬元。鄉里財政收入更是少得可憐,根本無力翻新。
在訪問一師一校的日米小學時,當時支教團成員看到的是一處山坡間的簡陋民房,只一座房子,兩層,下面是土坯基,上面是木結構,不僅沒有窗戶,屋頂漏雨也很厲害,每逢下雨,都要在樓上放置一些瓶瓶罐罐接雨。而另一高原地區一師一校點甲日丁小學同樣也是一間危房,而重建每一所一師一校點的資金不過數萬元。
支教的系列報道在東方早報刊出後,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一位讀者一次性便向支教團捐出十萬元人民幣要求用於重建一師一校點的教學樓,其後,支教團志願者金瓏所在的中原地產也投資八萬元用於對日米小學的重建。加上東方早報募集的資金,雪域童年支教活動共向茨中小學投入了二十多萬元用於校舍改造與教學設備的引進。而幾乎每一位支教團成員都認領了幾個貧困孩子,每年給予資助。
在支教團離開茨中時,孩子抱頭痛哭的一幕也讓志願者淚流滿面,在車離開茨中到達迪慶時,志願者甚至接到一些學生的電話——說很多同學仍然在哭。志願者說:「這次支教完全是一次洗滌靈魂的活動,我們並非付出,而是得到,得到的是淳樸與人間的真情。」
八年後:巨大的變化與悵惘
八年後的2014年5月中旬,東方早報聯合中國聯通,啟動重訪雪域童年支教地的活動。想起再次走進茨中村,真彷彿《家鄉》中所唱的如「回家」一般。所謂「近鄉情更怯」,雖然與當地部分老師學生仍有些許聯系,但卻似乎依然害怕走進茨中——或許所擔心的是種種變化會出乎自己的想像。依然是轉機昆明再到迪慶,依然是三江並流、高山雪峰、峽谷險灘、林海雪原,臨近香格里拉時,茫茫雪山簡直綿延不絕,清絕雄壯。
之前聽原茨中小學張老師說從德欽到茨中新修了公路,再不需要從危險崎嶇的小山路開車六七個小時了,待到來到香格里拉與老校長登品通電話才知道,這一新修公路為前幾天的泥石流所毀,只得重走盤山老路——路極窄,車輪一尺外即是深淵,讓人戰戰兢兢,好在風光壯美異常,雪山嵯峨,激流湍瀨,時時可見。經過一天的車程,到晚間,終於抵達「家鄉」茨中。
茨中小學老校長登品已調入德欽縣教師進修學校,聽聞我們重訪茨中,專程從外地趕到茨中等我。
他告知一個之前從不知道的消息——茨中小學早在兩年前已撤並到德欽縣第一小學了。2012年,德欽縣在教育方面啟動了一個龐大的工程——將全縣所有小學均並入縣城的幾所小學,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三億多元新建了德欽縣第一小學,而茨中村所在的燕門鄉與附近的雲嶺鄉等四個鄉鎮,只要學生入學小學,均需到這一縣城學校就讀,不僅學雜費全免,生活費、營養費以及來回交通均由國家負責。
言談間我們先到達由「雪域童年支教活動」中原地產重建的原一師一校點日米小學,這所小學教學樓重建後堅固高大,操場上的紅旗依然在飄揚,只是學生均已不見——因為都到縣城就讀了。登品介紹說,教學樓現在還空關著,村裡正在籌劃將之作為村民活動點加以利用。而由支教團重建的另一所一師一校點則因路途遙遠難以到達,登品說那一教學樓現在已成為當地村民的文化活動中心。
走到茨中村——百年茨中教堂依然矗立在村中,旁邊的葡萄園里,葡萄已有米粒大小了,而雪域童年支教團八年前度過兩周多時間的茨中小學卻真真切切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幼兒園。校址還是那個校址,教學樓還是那個教學樓,操場還是那個操場,「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的標語仍在牆上,但那些屬於小學生特有的歡聲笑語則為一種平靜所替代。
在與登品校長與原茨中小學張老師的交談中,個人認為,當地所有的小學生「一刀切」地都到縣城去讀,對於高原山區的孩子來說,是不是合適或許還是值得商榷的——至少,那些低幼年級的孩子離家太遠,生活尚無法自理,而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教育從此也就面臨缺失。登品也認為,德欽縣里承擔對孩子教育的所有費用(包括來回接送)確實也是好事,但也確實存在著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由於一些家長要去德欽看望孩子,因山路較遠而危險,也增加了當地村民的負擔。
茨中村以及整個燕門鄉的小學生從2012年起遷至德欽第一小學,而茨中小學的老師也都遷到這所學校任教。學校地處德欽城郊,總投資3.6億元,從時尚堅固的五層教學大樓,到七八幢嶄新的老師公寓與學生宿舍,再到新式的操場,與八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茨中小學原教師扎拉介紹說,現在的教學條件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八年前支教團帶來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在他們眼中是很新奇的,而現在已經很普及了,低年級的學生每間宿舍都配有生活老師,四五年級則是八人一間宿舍,學生課間且有免費營養餐。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還是生活條件都可與城市裡的學生相提並論的——不過,由於屬於山區,學生實行全寄宿制,美中不足的在於家庭教育與親情的缺失。
在校園里走了一遭,拍照片時,不少孩子都圍了過來,自然都是不熟悉的,問他們中是否有來自茨中的,其中一個指著正在遠處跳繩的小女孩輕聲地說:「她就是——來自茨中!」那女孩穿著校服,跳著笑著,如一隻蝴蝶。

在茨中時走訪了部分八年前的學生吳珊珊、保羅等的家,所有當時的學生都在外面讀書(從香格里拉中學到雲南民族中學),個別沒考上更高級學校的,也在外面打工。曾經在雪域童年支教團導演的話劇《白雪公主》中飾演白雪公主的吳珊珊八年前是二年級學生,小學畢業後考上雲南省民族中學初中部,現在正在德欽第一中學。在張老師的多方聯系下,終於在德欽一中見到了她。八年時間,吳珊珊已從一個瘦小的女孩長成了一個中學生,八年後的見面,她依然記得支教團,記得我。她說支教團的影響對她的成長太大了,讓她懂得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識,也打開了她的眼界,讓她立志考入更高級的學校——後來考到雲南省民族中學初中部後,由於英語基礎差等原因,沒能考上民族中學高中部,去年又回到德欽復讀一年,感覺進步很明顯,也有信心重新考到昆明去,問及她的理想,她說:「也做你們那樣的志願者,大學後還是回到家鄉,改變家鄉的面貌。」

『捌』 迪慶總共有幾所初中

香格里拉縣第六中學 / 上江鄉格蘭村 / 8835101 香格里拉縣第五中學關心青少年家長聯育協會 / 第五中學 / 8222840 中甸縣第一中學 / 建塘鎮老州街文化路11號 / 8222941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五中學 / 建塘鎮建塘東路33號 / 8222840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二中學 / 金江鄉吾竹村 / 8810225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三中學 / 虎跳峽鎮橋頭居民委員會 / 8806135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四中學 / 三壩鄉白地村 / 8866065 德欽縣第二中學 / 霞若鄉霞若村公所 / 8516162 德欽縣城鎮中學 / 昇平鎮南坪街 / 8412261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中學 / 葉枝鄉葉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中學 / 塔城鄉響古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拖枝中學 / 永春鄉拖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維瞪中學 / 維瞪鄉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 保和鎮 / 維西縣葉枝中學 / 葉枝鄉葉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 保和鎮下北門 / 8626477 維西縣第二中學勤儉服務公司 / 保和鎮北街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白濟汛中學 / 白濟汛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康普中學 / 康普中學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攀天閣中學 / 攀天閣鄉皆菊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春春色中學 / 永春鄉白帕村 / 維西縣巴迪中學 / 巴迪鄉巴迪村 / 維西縣康普中學 / 康普鄉康普村 /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學 / 香格里拉縣建塘鎮文化路 / 8224550 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 / 香格里拉縣建塘鎮長征北路81號 / 8224094

『玖』 要到德欽實習了,從楚雄出發,就我一個人,心裡有點沮喪,德欽人怎麼樣,有什麼習俗嗎德欽中學的學生

德欽中學相關信息,
可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拾』 2014年德欽中學特崗教師招聘

首先你是什麼專業,如果學校確實很需要的話應該沒有多大問題的。
我就幾個忠告告訴你。
先說說好處,第一;民風淳樸,人情味濃。
第二;工資較內地稍微高一些,但是沒有福利。
第三;學校教師有宿舍,條件還算可以。
再說說幾個缺點,第一;德欽條件艱苦,有那麼幾個月是封閉的,因為大雪封山。
第二;你要是外地老師,那你最好不要去了,因為在藏區你一個外地人是很難融入德欽的那種環境中的,起碼信仰和習慣就不一樣。
第三;這個問題哪裡都有,你沒有找到本地人的那種優越感,苦死苦活都一樣,很難獲得別人的肯定。
第四;你要是有一天想離開學校了,要交5 萬元的違約金。
你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本人在德欽工作了6年,體會很深。我女朋友大理人,就在德欽中學。所以我知道,你自己掂量一下。

熱點內容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