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一中校園快訊
⑴ 恩平市第一中學的文化傳統
創作時間:1980年
作詞者:張南雲、徐國流
作曲者:方曼麗
改進時間:2013年
改進者:鄭仕全、梁日斌、吳瑪莉
設計理念:恩平一中校歌歌詞將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校風、教風、學風巧妙地融為一體,體現了一中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歌詞簡介:整首曲子韻律和諧、節奏優美、富有朝氣、朗朗上口、催人奮進,充分展現出既緊張又活潑的校園生活,突顯了恩平一中優良的教育傳統。
第一句,反映了學校優越的地理環境,後枕鬱郁蔥蔥的鰲峰山,面朝碧波盪漾的錦江河,環境優雅,是陶冶情操、求學、授業的育人聖地;
第二句,體現著一中學子勤奮拼搏、開拓進取、全面發展、修身報國的人生追求;
第三句,反映古老學宮深厚的文化孕育著一中優良校風,培育了代代英才;
第四句,著重展現一中學子面對未來、心懷理想,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的雄心壯志。 學宮是縣學和文廟的總稱,又稱孔廟。教諭、訓導既是縣教育行政的學官,又是縣學的教官。清末,恩平各界代表曾在學宮舉行「祀禮」活動。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恩平學宮 建於恩平縣治西;
正德二年(1507年),修建欞星門;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縣陳聖煜將學宮遷建鰲峰山下(今恩平一中址),後經多次修建擴建;
同治五年(1866年),學宮初具規模:後為崇聖殿,中為大成殿,殿前為月台,左右為兩廡,兩廡左右為豎碑廳各1間,殿左右為旁屋各3間。月台南逾為戟門,門左為文官廳,祠左為文官廳;門右為鄉賢祠,祠右為武官廳;外為泮池,架以石橋,池前為欞星門,門前有一碑石刻上「文武官員至此下馬」8個大字。又前為文明門,門前為青雲路;廟東為明倫堂,堂後為尊經閣,前為大門,原作學署;廟西建近聖書院;
民國時期,學宮年久失修,破舊不堪。抗日戰爭期間,省立中區臨時中學(後改越華中學)遷來恩平後,利用學宮設初中部;
1951年秋,農校從「三聯中」分出後,以學宮為校舍。1962年,恩平華僑中學從江洲市遷來學宮建校,拆毀大成殿及左右建築物,豎碑廳的碑石全毀,只有明朝陳獻章寫的《修恩平縣儒學碑記》一部分被保存下來;
1965年,崇聖殿屬危房,縣撥款1萬元修葺後,僑中用作辦公室;
「文革」期間,崇聖殿屋脊用泥塑的兩條龍,被當成「四舊」而砸碎。同時,殿邊的尊經閣也被拆掉;
1970年,僑中停辦,原校舍被恩城中學利用。1972年,該校為擴建運動場,把泮池連同池上的石拱橋(金水橋)拆掉填平,至此,學宮只剩下崇聖殿廓和一塊不完整的石碑;
1978年,恩平一中復辦,經多次修葺,使「學宮」重放光彩。
2015年11月1日,恩平市第一中學97周年校慶當天,學校分別舉行了學宮修繕竣工剪綵,孔子聖像落座揭幕;
恩平一中「揚學宮文化,行學道教育」,培育一中人「崇德圖強,博學儒雅」優秀品質的辦學特色,優化一中的育人環境,提升一中的校園文化品位,增強一中的辦學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