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揚州中學
㈠ 1902年的大事記
1、清廷准許漢滿通婚
到了光緒朝,漢滿兩族因為長期的雜居,早已沒有什麼純正的滿人。但是「滿漢不通婚」的規定仍然十分嚴格。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但經歷山搖欲墜原本強烈抵制變法的慈禧太後也開始推行較之前更為徹底的新政。
西太後(慈禧)1901年在西安宣布「變法」開始,幾年中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包括滿漢通婚。
1902年2月1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選派八旗子弟出洋游學,再次宣布准許了滿漢通婚。
2、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簽訂
《辛丑條約》簽訂後,八國聯軍陸續從北京撤走,交收東三省事宜再次提上日程。沙俄一再製造借口,不肯從東北撤兵。
東北人民展開武裝抗俄斗爭,英﹑美﹑日等國也以利害沖突,出面干涉,德國、法國也表示反對,要求俄國從東北撤兵。
沙俄在國際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於1902年4月8日在北京與清政府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共四條:
①東三省各地「一如俄軍未經占據以前,仍歸中國版圖及中國官治理」。
②「如果再無變亂,並他國之舉動亦無牽制」,俄國軍隊在一年半內分三期全部從東北撤走。
③俄軍撤退前,清政府在東北「不另添練兵」;撤兵後,駐東北軍隊人數應隨時知照俄國;
④俄國交還山海關﹑營口和新民廳沿線鐵路後,清政府應給予「賠償」。
3、山西大學堂成立
1902年初,山西巡撫岑春煊即遵朝廷諭旨將令德堂改設為山西大學堂。委派山西候補道姚文棟為首任督辦(相當於校長)。
高燮曾為總教習,谷如墉為副總教習,以太原文瀛湖南鄉試貢院作為臨時校址,接收晉陽書院和令德堂學生,正式開學。由此山西大學堂正式成立。
4、愛德華七世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女王駕崩後愛德華繼位為王,在位期間大力恢復因女王長期孀居而顯得黯淡的英國君主制度之光榮。身為極受愛戴的君王,1903年他在巴黎的訪問中為「英法協約」奠定基礎。
5、袁世凱創立北洋軍醫學堂
1902年11月,袁世凱聘請日本駐軍醫院的院長陸軍二等軍醫正平賀精次郎為總教習,以徐華清擔任總辦。
專門培養北洋陸軍軍醫為目的,最初學生為四十人,從天津附近居民中招募。最初地址在天津南斜街原浙江會館館址的中國房屋充任校舍(天津東門外海運局舊址)。
從同年十二月開始授課,以後學生每年增加,校舍感到狹小,所以到了1906年6月,在海河北岸的河北新區黃緯路蓋建新校舍,同年十二月竣工,學校搬遷。
新校舍是歐式樓房,能容納二百名。現有學生一百五十名,分為三個班。在1907年2月,第一期畢業生三十五名,全都擔任官職,配屬北洋各鎮。
學校因為抗戰和內戰幾經遷徙、更名,所以鮮為人知,學校也失去最初的面貌,而且人們經常把它和保定軍醫學堂相混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902年
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學術委員
【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名單,共計18人,按姓名拼音排列】
柴純青(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小學管理》雜志社社長)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程方平(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賈西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康 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前北大附中校長)
史靜寰(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
王 烽(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體制室主任)
王 麗(2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究員)
王 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江蘇揚州中學歷史特級教師)
文東茅(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謝 湘(中國青年報前副社長)
謝小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袁桂林(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
袁連生(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朱永新(民進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
朱小蔓(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
鄭新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院長)
㈢ 陳延熙的生平簡介
陳延熙,1914年12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建湖縣。他天資聰慧,富正義感。
1932年畢業於揚州中學,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時值「九一八」事變後的民族危亡之際,他開始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先後協助過胡喬木、陶鑄同志工作。由於反動當局的迫害及工作需要曾輾轉就讀於山東大學、金陵大學,因此延長了學業,至1941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從事煙草病害及水稻抗胡麻斑病育種研究。
1942年起在金陵大學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從事真菌生理研究,於1944年獲碩士學位,畢業後轉赴銘賢農工學院任講師,講授植物病理學、植物生理學及微生物學。
1946年赴四川大學執教植物病理學,同年秋至北京大學農學院任講師,講授植物病理學及植物病害防治原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當年12月成立北京農業大學,陳延熙任植保系副教授,為本系及外系大學生開設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等課程,同時開展大量研究工作。
1957-1960年,陳延熙作為訪問學者,赴原民主德國植物病理研究所進修,在此期間,他還在原聯邦德國的哈萊大學等單位作短期訪問和研究。
1961年春回國後,接替林傳光任普通植物病理學教研室主任,招收研究生,並擔任培養進修教師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時,他心身受到極大摧殘,罹病在身,但仍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眾多困難,完成了美國科學院編著的《植物病害的發生與防治》一書的翻譯。
1979年,他主持籌建成立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後繼任植物生態工程研究所所長。
陳延熙以淵博的學識、創造性的工作和深刻的辯證分析能力為同行所稱贊。他歷任北京市植物病理學會、華北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曾先後獲部委級科技進步獎7項、專利獎1項,1983年被評為農牧漁業部部屬重點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師。
㈣ 我上海戶口,在揚州上的小學初中,現在准備在揚州上高一,那麼高考怎麼辦
您好,揚州百問 知道團隊為您解答!
我依稀記得像北京這些地方的外地學生目前都可以不用回原籍高考,直接在本地就可以參加高考,不清楚揚州是否也是這樣,關於你的問題可以直接向揚州市教育局 http://bbs.yznews.com.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79 咨詢下
㈤ 全國著名的高中有哪些
想到高考我首先就想到了衡水中學和毛坦廠,這兩個學校絕對是首屈一指的,每年的高考這兩個學校都是風光無限的,高考取得的成績也好,升學率也高,但是這兩個學校的背後承載了多少學生的心酸和辛苦。
衡水中學我覺得還好一些,只是管理的太嚴格了,都是軍事化的管理,但就像是管理機器一樣。這里的學生每天都是學習,讀書,從來沒有說玩是什麼。我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沒事的時候還會玩會手機,但是在那裡是絕對的大忌的,根本就沒有你玩的時間,也不給你玩的機會。我在電視上看過對於衡水中學的一次采訪,真的是都在學習,去食堂吃飯在拿著書,去操場也是拿著書,軍事化的跑步,整齊劃一,可能這也是升學率的重要原因,因為人家一直在學習,但是對學生的傷害也是很大的。
毛坦廠這個就不用說了,被人譽為「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我覺得這根本就不是學校了,這真的就像是個工廠,裡面的學生都像是機器一樣,每天在重復著一件事情就是學習,根本沒有其他的事情。我聽我體育老師講過,他跟一個朋友去看朋友的小孩,進去之後教室裡面坐的滿滿的,他朋友叫孩子出來,然後問生活學習什麼的,那孩子就是一直低著頭,問一句,答一句,其他的話沒有。他朋友給孩子生活費,孩子接過了就裝兜里了,也沒說話,然後就回班了。回去的路上我老師就跟朋友說,要不然就讓孩子轉學吧,才進去沒多長時間,就變成這樣了,真的是不忍心,後來也不知道咋樣了。但是毛毯廠的升學率是很高的,而且考的分數還是很高的。
這些學校都是各有利弊的,看你側重什麼吧,反正我是不喜歡這種學校的,我還是覺得上學不是為了成績的,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健康成長也是最重要的。
㈥ 開國大將栗裕的夫人
楚青(1923年3月—2016年2月21日),原名詹永珠,祖籍江蘇省揚州市。 父親詹克明是一位銀行家。
楚青小學畢業後,考取了省立揚州中學。1937年12月,揚州淪陷後,就讀於上海省立揚州中學滬校班。後於1938年在皖南參加新四軍。進入新四軍教導總隊第八隊、新四軍軍部速記訓練班學習,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18歲的楚青與34歲的粟裕在新四軍司令部結為終身伴侶。
㈦ 在上海上學 和 在揚州上學 哪個好
大學的話很明顯上海更有優勢啊~
復旦,交大,上海財經不都很出名么?
復旦是我第2想讀的大學~
上海很繁華,美女也多,可能是那裡的水土好.
不過揚州沒去過,不知道怎麼樣.
㈧ 粟裕大將之妻是否建在
健在。
楚青,原名詹永珠,出生於1923年3月,祖籍江蘇省揚州市。
父親詹克明是一位銀行家。
楚青小學畢業後,考取了省立揚州中學。1937年12月,揚州淪陷後,就讀於上海省立揚州中學滬校班。後於1938年在皖南參加新四軍。進入新四軍教導總隊第八隊、新四軍軍部速記訓練班學習,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18歲的楚青與34歲的粟裕在新四軍司令部結為終身伴侶。
㈨ 粟裕妻子楚青簡介 楚青子女都有誰
楚青(1923年3月—2016年2月21日),原名詹永珠,祖籍江蘇省揚州市。 父親詹克明是一位銀行家。
楚青小學畢業後,考取了省立揚州中學。1937年12月,揚州淪陷後,就讀於上海省立揚州中學滬校班。後於1938年在皖南參加新四軍。進入新四軍教導總隊第八隊、新四軍軍部速記訓練班學習,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16年2月21日上午10時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有兩個兒子分別是:粟 戎 生 和 粟 寒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