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學院暑期支教
也不是那麽清楚,最好到貴校問下
❷ 嘉應學院醫學院好不好
醫學院很小,而且中專和大專在一起。10個人一間宿舍。我表姐以前有個同事就是醫學院畢業的,後來在深圳的海王星辰工作,還不錯吧。護理學~不是很清楚哦。
好不好其實關鍵還是要看自己。。。
一、當代大學生實踐中存在功利導向誤區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以實踐的方式來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深入社會現實,參與具體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觀察社會、理解社會、分析社會、服務社會,不斷培養學生技能、品格的教育活動。
每年的7~8月,大學生們一進入暑假就熱火朝天地投入到各種社會實踐中。據浙江文明網2008年9月19日統計,2008年7月至8月底,僅溫州市就有2000多支實踐團隊,近4萬名大中學生參與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些社會實踐的主題多種多樣,如保護水資源志願活動,交通安全宣傳,還有下鄉支教、生產勞動、社會調查、勤工儉學等等。大學生社會實踐對大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體驗社會,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伸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培養大學生投身實踐、服務社會的思想觀念。然而,從現在的大學生對應態度看來,這種難得的體驗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例如,學生實踐之前不找單位先找媒體。一位就此問題進行采訪的記者朋友告訴我,他在每年的七八月份都能收到很多關於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投稿」郵件和電話,甚至有學生表示「只要能報道,活動怎麼搞可以由媒體決定」。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由於學校對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績效評定很大程度上要考慮媒體的關注度;另一方面,媒體的關注在考核之外,也可以緩解活動經費的壓力,甚至在尋求企業贊助方面也能取得相對優勢。在這樣的主客觀作用下,一些社會活動組織者就帶有明顯的功利性。
此外,學生們也普遍反映實習中存在「政績工程」。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力量大多是學生幹部或高年級同學,這些以「領導者」自居的同學,把社會活動作為自己的「政績工程」,為自己在學生會中的「升職」、畢業找工作積累資本。甚至有少數同學帶隊來到活動地點後,只在拍活動照片時表現得揮汗如雨,其他時間則在一旁休息或根本不見人影。
除了團隊社會實踐的此類不和諧現象,個人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也同樣遭遇「變通」。「好容易放個暑假,應該多休息,出去玩玩;實踐又沒有工資,叫我媽隨便蓋個章就交了」05級一位姓王的畢業生對我如是吐露真言。對於社會實踐,學生本人不重視,家長也心疼孩子,於是,總能找到讓孩子以逸「代」勞的辦法。都說溫州多老闆,老闆不管大小都有公章。在自家的小店或企業蓋個公章,編一份實習報告就能到學校交差;即使學校追根究底打電話到實習單位,「自己人」接電話也不會被揭穿。
以上這樣的社會實踐怪現象,在現代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普遍存在。這種「變味」的社會實踐非但不能實現社會實踐的最初目的,培養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而且會將社會中不良風氣引入學校,讓涉世未深的學生對社會產生錯誤的認識,培養不良的社會習慣。
二、教師介入社會實踐的案例
總結這類社會實踐中的誤區,我們能夠發現一個共同問題:師長的放任。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只有指標,沒有指導;只有標准,沒有標桿,正是讓他們駛錯航向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社會實踐中採取介入的形式,能有效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2009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委託,在溫州地區及各縣進行農民工養老保障和社會經濟狀況專項調查。北師大的徐老師一行4人分別在我們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及本地另外一所高校(A校)招募了兩批學生志願者配合社會調研。整個實踐活動歷時一周,由於我們對學生實踐過程採取介入形式,兩校的學生實踐取得不同的效果。
徐老師一行在A校,通過與學院團委聯系,在其學生論壇發布信息的形式招募志願者。在其招募社會調研志願者的論壇公告中,除列出對志願者的要求,工作時間等必要事項,還註明了「每天補貼50元並報銷午餐餐費及來迴路費」。很快,他們招到了20餘人。
由於志願者人數仍不夠支持本次社會調研,徐老師聯系我們學校並希望能夠再招20人左右。我們在學院網站上同樣發出了招募通知,但通知中僅說明了社會調研的目的、方式、時間及志願者必備的「熱心」、「吃苦耐勞」等條件。另外,我還通過其他輔導員同事在大一學生中進行重點宣傳,一天之內,有80餘名學生報名參加了該次實踐活動。在與徐老師進行商量以後,我們在這80餘名同學中篩選出24名志願者並一致決定在培訓中不透露將為志願者提供補貼一事。著重引導學生認識到本次社會調研能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帶來新的希望,能為新社會保障法的立法提供依據。
培訓會結束以後,徐老師等人分頭帶著兩隊人馬深入溫州地區及各縣大小企業,對在溫工作的外省農民工進行了一對一的問卷調查。調研期間我院青年志願者任勞任怨、認真工作,給相關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實踐結束時徐老師說,城市學院的學生滿腔熱情,能吃苦,有幾位女生非常認真,即使天色已晚還是能打起精神堅持做完問卷;A校的同學做一兩份問卷後就推說太累,不再繼續訪問,甚至有學生草草結束采訪,自己填寫問卷交差。事後問卷統計證明,兩隊來自不同高校的志願者做出的問卷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從這個案例來看,教師介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很有必要的,能對實踐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校大學生大多數處於青年中期(18~24歲)這一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的生理發展已經接近完成,但心理尚未成熟。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跨入社會前的一個過渡期,參與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加快心理成熟,加強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大學生社會化進程中會有很多不良因素,表現在:社會環境的不盡人意,如物慾橫流,人際關系緊張……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在校大學生對社會的認同;教育模式的局限,如教育環境的封閉,教育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灌輸,教育理念落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與社會的脫節,使學生對社會缺乏正確和全面的認識,缺乏面向社會的眼光和投身社會的熱情。因此,才會引起學生社會實踐只做表面文章,價值取向太過功利。在這個案例中,A校的招募通知出現在學生的「民間」論壇中,工作報酬和志願服務證明吸引了一部分學生。他們的參與實踐的動機與大一新生渴望接觸社會,積極參加學校活動的心情有顯著不同。城市學院的學生們看到的是學院「官方」網站的通知,聽到的是輔導員老師的動員和宣傳,由於事先不知道有報酬,他們是自發地渴望參與,並抱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認為時間過程中能獲得道德肯定和自我價值滿足,所以會更有熱情。
三、淺談有效介入學生社會實踐的方法
從以上個案,我們可以看出在組織管理大學生社會實踐時,需要分析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動機,從而達到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完成實踐任務的目的。
首先,社會實踐對學生動機刺激,包括內源性激勵和外源性激勵。城市學院的激勵方式是內源性激勵的一種,即在組織管理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引導大學生的內發性需求,激勵實踐動機。而A校是藉助外在的刺激(物質性刺激)而達到激勵效果,但這種物質性刺激還不夠強烈(溫州大學生在外兼職一天的報酬大概在80元~100元左右),且考核機制也不夠完善(沒有與工作量相聯系)。單單利用論壇里的公告貼廣而告之達不到效果,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誘發內在激勵因素,把外源性激勵轉化為內源性激勵時,才能最有效地激發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其次,在實踐過程中,教師的介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與師長、社會互動的過程。在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城市學院輔導員通過協助組織,完成實踐心理先導過程,而徐老師一行四位老師全程指導,每兩位老師各帶一支隊伍,除了能時刻監督學生是否能認真進行實踐,在采訪中遇到問題時能適時給予指導以外,還為學生提供常識、安全、法制、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在社會實踐中,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先列實習計劃,對計劃進行先期評定、中期實地或電話跟蹤監督、後期總結等有效形式,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實踐過程,確保不偏離原先計劃的軌道。
此外,及時有效地總結座談會,是社會實踐效果鞏固深化,對學生進行再教育的有效形式。在本次實踐活動中,由於帶隊老師與參與實踐的學生處於不同院校,沒能組織學生對本次社會實踐進行過程回顧和經驗總結。但我在與個別學生交談中了解到,學生在訪談過程中,與農民工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傾聽了他們坎坷的生活經歷,也嘗到了為了配合被訪問者的空閑時間餓得頭暈眼花的滋味。這些不同尋常的經歷都讓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從平面化的書本知識過渡到了更為立體的親身踐行。更重要的是,這次活動讓大部分學生感覺到自己正在為社會做出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類似的實踐感受,通過座談形式,進行團隊集體輔導,能有效達成共識。讓學生們在相互分享體會的同時,進行自我教育,消化吸收實踐過程中的價值體驗和認知收獲。
大學生整天生活在相對封閉的校園中,對社會的認識比較膚淺,多數情況只看到嚴重社會問題的存在,很少去思考出現問題的社會根源,更不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意識到他們存在解決問題的責任。在實踐中,學生親身感受了不同層面、不同類型的人們的疾苦與煩惱,從而激發了學子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心。這種愛心和同情心是最樸素、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的表現。教師的介入,不斷引導並激發他們的愛心和同情心,從而引發學生積極向上,願意為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驅使他們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他人擺脫痛苦,引發無私利他的責任行為。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很多困難,如訪問時遭到粗暴拒絕、交通不便、天氣炎熱等。教師介入給與鼓勵,能促使學生以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困難,自覺抵制各種不利於履行責任的思想觀念和心理問題的出現,自覺踐行社會責任。
如果這種在每個環節都有教師介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循環往復,如果學子們都能在教師的幫助下,一步一個腳印,那麼,千萬大學生火熱的社會實踐終將會有沉甸甸的收獲。
參考文獻:
[1]羅嘉文.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4).
[2]陳蘭萍.論大學社會實踐對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作用.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23(6).
[3]楊曉娟.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長治學院學報,2005,(22).
本文地址:http://www.xiaozongshi.com/article/12818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