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生情版畫

師生情版畫

發布時間: 2021-09-28 03:16:06

❶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你會耳聞目睹許多新鮮的事,尷尬的事,快樂的事....請以這些為題材,寫一篇小小說

新鮮事? 那就寫 春運吧 ,世界罕見的景觀,人口大流動,,尷尬的事? 好像看過一個新聞,人流攢動的街上卻沒人敢扶起跌倒的老人,感慨頗多·····自己好好寫吧

❷ 記敘文閱讀問對句理解怎麼

⑨遊子於寂寞無聲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楊瀟瀟的原野上越來越小,最後,終於也走成一枚秋葉,鑲在了故鄉初秋的風景里。
1. 文中加點的「涅槃」原意是指佛教中超脫生的最高境界,後人稱高僧逝世。在選文中,它表現了秋葉怎樣的精神境界
2. 聯系文中內容,秋葉的生,是為了 ;秋葉的,是為了
3. ⑧段中「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紅得透明的秋葉點燃,發出劈劈啪啪的燃燒聲」一句中,「自已的身心」為什麼會被「秋葉
點燃」「紅得透明」應怎樣理解
4. 選文中能比較明顯地表現文章主題的句子是:
5. ⑦段中的「樹葉可為演員,而人卻並非戲子」在結構上起 作用。
生命是一種過程
生命是一種過程,你無法超越。
無論你出身於豪門深宅還是窮家陋室,向人世間報到的第一聲必定是嘹亮的啼哭。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你必須在大人
的幫助下,完成屬於你的生命初級階段的探索;從 ① 的青年到 ② 的中年再到 ③ 的暮年,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必然要被時間
輪船載著駛向不同的港灣。
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聖人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所以有哲人高呼:當機會迎面撲來的時候,你牢牢抓住它,你就是天才。
選擇是痛苦的。
你要麼隨波逐流,人雲亦雲,讓生命在自己手中變成一張白紙,在時間的風里飄來盪去。你要麼另闢蹊徑,按照預定的設想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爛雙腳也義無反顧。這時你所面對的,也許是孤獨和寂寞;但你奉獻給社會的,也許是科技領域的重大發現,也許是藝術作品給人以賞心悅目的享受。也許什麼都沒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實。
作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你自己。當生命的過程臨近尾聲時,回首自己走過的路,你只要說一句:我努力過,奮斗過,此生無悔矣。你的生命便結出了雖不豐碩但卻飽滿的果實。
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程比結果重要得多。
1. 為文中方框處選擇恰當的一組詞是:( )
A. ①壯心不已 ②風華正茂 ③成熟豐稔
B. ①風華正茂 ②成熟豐稔 ③壯心不已
C. ①成熟豐稔 ②風華正茂 ③壯心不已
D. ①成熟豐稔 ②壯心不已 ③風華正茂
2. 「這個過程」指的是什麼(不超過10個字)
3. 怎樣理解「選擇是痛苦的」(不超過40字)
4. 作者設想「你奉獻給社會的」是從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兩方面說的。(分別用2個字回答)
5. 與「也許什麼都沒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實」相照應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
6. 作者寫作本文的主旨是什麼(不超過30個字)
賞 畫
(1)小客廳里鴉雀無聲,幾名美術愛好者目不轉睛地望著牆上掛著的那幅油畫。
(2)畫很小,用一個精緻、鑲有金邊的畫框嵌著,這是一幅很奇怪的畫,畫面上看不到山崗、樹林、河流和人物,只有一團團黃
黃綠綠的色彩。可是油畫的主人、美術學院的蘇老師卻一再說明,這是一幅世界名畫。
(3)畫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呢大家都在思索著……
(4)風度瀟灑的呂林對這幅畫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他是一個西方畫派的崇拜者。只見他一隻手抱在胸前,另一隻手托著下巴,
不時地點點頭,發出嘖嘖嘖的聲音。他發現大夥都在注意他,便得意地坐在沙發上,悠閑地點燃一支煙。①
(5)「誰能談談體會」蘇老師問,眼睛裡閃耀著狡黠的光芒。
(6)沒人回答。大家把目光移向盧華,他是頗有成就的美院學生。
(7)盧華漲紅了臉,訥訥地說:「我還沒有看出什麼來。」他鎮靜了一下,又坦然地說:「真的,我沒看懂,——我甚至有
點懷疑這是幅畫……」
(8)「什麼,這不是幅畫」呂林幾乎從沙發上跳起來。
(9)「那就請你談談對這幅畫的理解。」盧華誠懇地說。
(10)「外國人有驚人的想像力和表現能力……」
(11)「我只請你談談這幅畫!」盧華截斷呂林的話。
(12)「這是一幅新印象派的畫,」呂林滔滔不絕地說著,「這幅畫色彩之燦爛、強烈遠遠超過了自然界的顏色,這就充滿了想像。這是一幅絕妙的畫。真是太美了,多麼深刻的思想呀!」
(13)「我還是看不懂。」盧華輕輕地說。
(14)蘇老師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不慌不忙地取下畫,倒過來再掛上。②這時眾人才恍然大悟。那並不是什麼「新印象派」,而是大家熟悉的世界名畫:《狂風中的橡樹》。
1. 用「/」線標出本文的層次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2. 劃線句①表現了呂林怎樣的心理狀態
3. 仔細閱讀文章,找出為文中畫線句②打下伏筆的一個詞:_____________
4. 蘇老師這出人意料的設計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5. 就這篇小小說的內容或寫作特點,請你簡要談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
月 夜
喧囂的校園在晚休的鈴聲中漸漸沉睡了,宿舍里同學們的歡鬧聲,已經聽不見了;偶爾聽到的只是遠處池塘里的幾聲蛙鳴。在這幽微的月光里,畢業離校的幽苦又縈上心頭,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園後面的林蔭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徑,蔓草橫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擠擠地開著,像是一地銀白的精靈,在月光里搖曳婆娑。兩旁的玉蘭樹,是我們來時栽下的,現在已蓊蓊鬱郁,兩人多高了。月華如洗,透過扶疏的葉隙,撒下一地的斑駁。
我想起了第一學期和同學們一起度過的那個中秋月夜。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滿月的光里,大家歡聚一堂,品茗、吃月餅,暢談理想、人生,遐想著月的傳說。月光皎潔,馬鞍山披著一層銀輝。風兒帶著秋的涼意,沙沙地響過了竹林,響過了芝山亭。記得蘇子有言:「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易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那時我想,我們真是一群幸運的人兒,搭在世紀末人才的班車上,享受著太平盛世的風光霽月,展望著未來歲月。
又是一個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學病了,我帶他去看病,一時沒請假,曠了半天課。班主任周老師叫我去她家一趟。我想,壞了,要挨批了。我忐忑不安地蹭進了老師的家。
「以後有事要記得先請個假。他身體好些了嗎」接著,周老師又說,「他家挺困難的,這些錢你捎給他,就說是他家裡寄的。
你們是同鄉,他不會懷疑,我明天上完課再過去看他……我買了幾帖中葯……」
我無言,捏著這張帶有體溫的50元錢,望著老師纖弱秀麗的背影,我平生頭一回體味到了一種山的威嚴。走出老師的家,我驀地發現,今晚的月好圓好圓……
重溫往事,同學情使我感到甜蜜,師生情更使我感到溫暖。在這離別的時刻,雙眸不由濕濕的。在微微的淚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盞熟悉的燈還亮著,那是老師在辛勤地工作嗎這樣想著,不覺已回到宿舍。均勻的鼻息聲微微響著,舍友們已睡熟好久了。
1. 文中引用「蘇子」的話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
2. 「我忐忑不安地蹭進了老師的家。」「蹭」字能改為「踱」嗎為什麼
3. 「我平生頭一回體味到了一種山的威嚴」一句的含義是什麼
4. 本文回憶部分選取了兩個月夜,這兩個月夜表現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5. 請概括出第二個月夜所寫的一件事。
大榕樹下的相逢
⑴大榕樹已經被暮色包圍了,他還站在樹下沒有走。
⑵他已經站了好一會兒,揚著頭,好像要數清榕樹的枝葉。一隻小皮箱放在他的腳邊,看來,他是遠道來的客人。
⑶他有四五十歲的樣子,但白發已經飄落在他的頭頂,把頭染成花白,襯得黝黑的皮膚分外地醒目。
⑷終於,邊界那邊的一家小店的門打開了,一位穿著唐裝衣褲的微胖的中年婦人出來,把塑料桶里的水傾在路邊的滲水孔
里。她看一眼那陌生的男人,毫不在意地扭頭走回自己的屋門。可是,她又站住,回過頭來再看一眼那男子。她止住腳步,一
絲驚詫和猜疑飄上面孔。她扭過身,上下打量著那在蒼茫的暮色里凝立在榕樹下的遠方來客。
⑸星星悄悄地爬出來,誰也不敢作聲,只是互相眨著眼睛,交換著對地下這一對男女的猜想。月亮也禁不住好奇心,躲在
梧桐山頭窺探著。於是,朦朦的月光灑下來,把斑斑點點的光,從榕樹上傾倒給那石像般呆立不動的男人。
⑹那中年婦女終於忍不住了,她放下塑料桶一步步走向榕樹。
⑺哨兵移動了一下位置,讓自己暴露在月光中,他的意思很清楚,是想告訴那男子,這里有盡職的戰士,你可要當心,不
要做出不應當做的事情。
⑻也許,是那婦女的腳步驚動了那男子,他把頭慢慢地由榕樹轉向邊界那邊,凝望著一步步走近的婦女。
⑼如傘如蓋的榕樹,把濃密的枝葉伸向邊界兩方,護衛著兩個制度下的的子民。無論如何,他們都是家鄉的兒女,只是幾
塊界碑把他們分隔開來,但他們的心還在一起,就像這榕樹,枝葉在兩邊,根卻依舊扎在祖國的土壤。
⑽那婦女已經走近了榕樹,抬眼望望那男人低低在呼叫:
⑾「噢,真是你,濤哥,到底回來了。」
⑿男人凝望著她,低聲說:「是是,回來了,女姐。從那邊,水牛城(美國布法羅城),你,還住在那邊」他把頭朝港界那
邊點一點。
⒀「嗯嗯。」女人停頓一下, 「你的家已經沒了,變了,變成一座新樓。你會不認識的。你是要回大陸」
⒁「我是要回家鄉,回河頭角。」
⒂兩個人都不說話,依舊沉默著。
⒃男人輕噓一口氣:「這榕樹多好,我天天想它。」
1. ③段中的「白發飄落」與「白發出現」相比,「飄落」一詞有怎樣特殊的表達效果
2. 「濤哥」在國外的經歷在文中沒寫,但卻有一段話含蓄地交代出他的處境,它是第
段。
3. ⑤段是環境描寫,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4. ⑨ 段畫橫線的句子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5. ⑦文章結尾處表達出人物怎樣的感情
無根的蘭花
①顧先生一家約我去費城郊區一個大學里看花。汽車走了一個鍾頭的樣子,到了校園;校園美得像首詩,也像幅畫。依山起
伏,古樹成蔭,綠藤爬滿了一幢一幢的小樓,綠草爬滿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鳥語,沒有聲音。像一個夢,一個安靜的夢。
②花圃有兩片,裡面的花,種子是從中國來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樹叢里,閃爍著如星光
的丁香,這些花全是從中國來的呀!
③由於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園里的花花朵朵,與這些簡直沒有兩樣;然而,我怎麼也不能把童年時的情感再
回憶起來。我不知為什麼,總覺得這些花不該出現在這里,它們的背影應該是今雨軒,應該是諧趣園,應該是故宮的石階,或
亭閣的柵欄。因為背景變了,花的顏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淚,不知為什麼流下來。
④十幾歲,就在外面漂流,淚從來也未這樣不知不覺地流過。在異鄉見過與童年完全相異的東西,也見過完全相同的花草
;同也好,不同也好,我總未因異鄉事物而想過家。我曾驕傲地說過:「我,到處可以為家。」
⑤然而,自至美國,情感突然變了。在夜裡的夢中,常常是家裡的小屋在風雨中坍塌了,或是母親的頭發一根一根地白了
;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愛看與故鄉不同的東西,而又不敢看與故鄉相同的東西。我這時才恍然悟到我所謂的到處可以為
家,是因為蠶未離開那片桑葉;等到離開國土一步,即到處不可以為家了。
⑥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這時候才憶起,故鄉土地之芬芳與故鄉花草的艷麗
。我曾記得,8歲時肩扛小鐮刀跟著叔叔下地去割金黃的麥穗,而今這童年的彩色版畫,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繪畫。
⑦古人說:「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為古人未出國門,沒有感覺離國之苦,萍還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
絮,飄零在此萬紫千紅的春天。
⑧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
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幾歲就無家可歸,並未覺其苦;十幾年後,祖國已破,卻覺出個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說:「頭可斷,血可流,身不
可辱」嗎我覺得,應該是「身可辱,家可破,國不可忘」。
1. 文中提到「北平」「祖國已破」兩個詞語,由此判斷此文的寫作背景應該是
時期。
2. ③段畫線的「這些」和「這里」分別指代什麼
答:「這些」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里」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③段中寫到「淚,不知為什麼流下來」,作者為什麼要流淚
4. ⑤段「蠶未離開那片桑葉」比喻
5. ⑦段中描寫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麼不同在這里分別比喻什麼
6. ⑨段劃線句表達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
清明的心弦
①我喜歡北方的初冬,我喜歡初冬到郊外,到公園去遊玩。
②地上的落葉還沒有掃盡,枝上的樹葉還沒有落完,然而,大樹已經擺脫了自己沉重的與快樂的負擔。春天它急著發芽生
長,夏天它急著去獲取太陽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實把枝頭壓彎。果實是大地的驕傲、大樹的安慰,卻又何嘗沒有把大樹
壓得直不起腰來呢
③潮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時分也許會結一層薄冰,薄冰上有騰騰的霧氣,霧氣倒顯得暖烘烘呢。然後,太陽出來了
。有哪一個太陽比初冬的太陽更親切、更嫵媚、更貼心呢霧氣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還要明澈怡遠,不再有
遊艇擾亂這平靜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麼多內行的與二把刀的垂釣下鉤者的貪婪,連魚也變得溫和秀氣了,它們沉靜地棲息在
水的深處。
④地闊而又天高,所有的莊稼地都騰出來。大地吐出一口氣,迎接自己的修整,迎接寒潮的刪節。當然,還有瑟瑟的冬麥
,農民正在澆過冬的「凍水」,水與鐵杴戲弄著太陽。場上的糧食油料早已拉運完畢,稀稀落落的幾個人在整理穀草。在初冬
,農民也變得從容。什麼適時播種呀,龍口奪糧呀,顆粒歸倉呀,那屬於昨天,也屬於明天。今天呢只見個個笑臉,戶戶紫煙
,炕頭已經燒熱,穿開襠褲的小孩子卻寧願呆在家門外邊。
⑤這時候到郊外、到公園、到田野去吧,遊人與過客已經不那麼擁擠。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顯得悠閑,她們已經沒
有義務為遊人竭盡全力地顯示她們的千姿百態。當她們完全放鬆了以後,也許會更樸素動人。而這時候的造訪者,才是真正的
知音。連冷食庫里的啤酒與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隊急購,結束了她們大紅大紫的俗氣,莊重安然。
⑥到郊外、到公園、到田野去吧,野鴿子在天空飛旋,野兔在草窠里奔跑。和它們一起告別盛夏和金秋;告別那喧鬧的溫
暖,去迎接漫天晶瑩的白雪,迎接那盞盞冰燈,迎接房間里跳動的爐火和火邊的沉思絮語,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圖大略。
⑦初冬,撥響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歡。
1. 本文作者描繪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田野 、花木、亭台、野鴿、野兔等景物,寫出了初冬的特有美。
2. 本篇全文都是用襯托的手法描寫景物,如在第②段中用春天「_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_」,秋天
「_____________」來襯託大樹在初冬時的寧靜、從容、安詳。
3. 第④段中「適時播種」、「龍口奪糧」、「顆粒歸倉」寫的是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情景,這些描寫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結尾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為什麼喜歡初冬談談你的理解。
試題答案
媽媽是我心中的一團火
1. 窺 2. 委婉(婉轉)
3. 前者因信任我能獨立完成,所以放手;後者難度較大;除鼓勵外還具體幫助我,體現母親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
4. 「我」在媽媽的幫助下取得了成功 由於吃驚而發愣的樣子
5. 贊頌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豐富而又充滿理智的母親 6. 略
同情的眼神
1. 寫出老人在尋找一個肯幫助自己的人
2. 為什麼放過其他騎手,而單單只找我
3. 霜雪使他的鬍子像上了一層釉,寒冷的北風使他的身體凍得麻木和僵硬了
4. (1)仁慈與同情,肯幫助別人 (2)憑眼睛裡流露出來的仁慈和同情之狀
5. 因為老人能從那人的眼睛中看出仁慈和同情
6. 以前我對別人需要安慰和憐憫的幫助太少了,以後我要多多做這方面的事。
我長大了
1. 希望早些進入中學,早些成為大人
2. 環境 為下文鄰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鋪墊(交代鄰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緣由)
3. 因為我坐的車撞了人,自己還想一走了之
4. 想像中父親會嚴厲地批評我;因為他親眼看到我闖了禍,而闖禍是要受懲罰的
5. 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識到什麼是「長大」,「撞人」和「吃晚飯」交代了我意識到長大的具體內容
6. 長大並不僅在於年齡,更在於心理。年齡大並不等於「長大」,年齡小也未必是沒有「長大」,「長大」的標準是有責任感
馬戲團
1. 這錢不是他的,是別人在幫助他
2. 更突出父親樂於助人的品質
3. 他們很興奮地嘰嘰喳喳談論著小丑和大象
4. 他有8個孩子,並有力量去帶領全家來看馬戲表演
5. 他沒有力量帶領孩子們看馬戲 他無法向孩子們解釋原因
6. (1)妻子扭過頭,把臉垂得低低的 (2)這個父親的嘴唇發抖了
7. 父親把買票的錢給了別人 幫助了一個人,解決了人家的困境
今天就開始
1. 想到的事要抓緊時間,立即動手
2. 是誰,又是如何創造出這幅美麗的圖畫 是女兒抓緊時間堅決不懈的結果
3. 突出女主人的勤勞、持之不懈所得到的成果
4. 為了生態,為了環境,為了自然 5. 略
海中救援
1. 全世界懂得無私奉獻的報償
2. (1)突出漢斯的精神 (2)救援工作的困難 (3)反映母親擔心的原因
3. 突出漢斯參加救援的堅決
4. 自願救援隊員
5. (1)安慰母親,不要為他擔心 (2)突出漢斯去救援的決心
6. 突出母親擔心漢斯回不來,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愛 7. 略
難忘那張圓臉
1. (1)好。「有些」學生名字記不住,隱含著「有些」學生的名字記住了,而唯獨「那張圓臉卻依然那樣清晰」,「只有」
對此起強調突出的作用 (2)反襯「這張圓臉」給自己的印象之深
2. 有關系。這兩點也是引發自己「暴怒」、「惱怒」的重要因素;同時,教務主任的談話也是「我」認識變化的原因之一
3. 圓臉的抽吸鼻涕聲引發的學生的議論和嗤笑,影響了教學秩序這一件事是矛盾爆發的導火線
4. 教務主任的談話使我感到了自己的「失職」,認識到刺傷一個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的人不配稱老師,更無需說教學了
5. 提醒自己教人要先教己,要理解學生
6. 略
大學生
1. 沒錯,從第⑥段可知那是一套中的第一卷
2. 這是就《魯迅全集》的價值而言的
3. 不好,用「摔」更符合人物自恃財大氣粗,盛氣凌人的特點
4. 因為他已答應給大學生把書留著
5. 大學生愛好文學;監考的是熟人;大學生與他兒子長相差不多
6. 他冒名頂替去考技校,身份臨時改變;這種舞弊行為不符合一個大學生的身份形象
7. 他經受了一場人格的考試,卸下了思想包袱,所以輕松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1. 急切&nb
3. 因為「我」有個慈愛的母親,還有個嚴厲的父親
4. 熱情鼓勵 嚴格要求
5. 在生活中,不因取得成績受到表揚而驕傲,也不因遇到挫折遭到批評而灰心
6. 可以扣住文章最後一句話來寫,也可以從一個人成才需要幫助這一角度來寫。
秋葉
1. 秋葉完成了由生到豐富母體的使命,悠然飄落,無怨無悔,超脫瀟灑的精神境界
2. 豐富母體 營養大地
3. 自己被秋葉的奉獻精神所感到,受到了生命的啟迪 指無私慾雜念
4. 第⑧段第一句話
5. 過渡(承上啟下)
生命是一種過程
1. B 2. 從青年到中年老年
3. 無論哪種選擇,你都將付出代價,或是「白紙」,或是「磨爛雙腳」,特別是努力後「什麼都沒有」
4. 物質 精神
5. 我努力過,奮斗過,此生無悔矣
6. 生命是一種過程,這個過程的主宰是你自己,只要你努力過,「結果」未必是最重要的。
賞畫
1. (1)(2)(3)/(4)(5)(6)(7)(8)(9)(10)(11)(12)(13)/(14)
2. 故作姿態,以顯示自己領略了油畫的妙處,讀懂作品的主題
3. 狡黠
4. 人不要不懂裝懂,故弄玄虛;應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5. 提示:就中心思想或寫作特點(巧妙的情節或對比手法的運用)的一個角度做幾句闡發即可
月夜
1. 表現清風明月之美妙,烘托同學們歡聚一堂的愉快心情
2. 不能。「蹭」是慢慢地走,表現了「我」怕被老師批評而欲進不敢進的心理;「踱」有「悠閑的走」之意,與當時「忐忑不
安」的心情不一致
3. 指「我」受到老師行為的強烈感染,第一次感受到老師形象的無比高大
4. 第一個月夜寫的是學生生活,側重表現同學情誼;第二個月夜寫的是老師對同學的關心,側重表現師生情誼
5. 一天,「我」沒請假帶一位同學去看病,事後,班主任不但沒有批評「我」,還托「我」捎給那位同學50元錢。
大榕樹下的相逢
1. 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他」很快地蒼老 2. ③
3. 為兩人久別重逢的場面渲染氣氛
4. 大陸和香港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人民之間卻是心連心,根連根,是誰也無法分開的骨肉兄弟
5. 想念祖國,想念香港同胞的深厚感情。
無根的蘭花
1. 抗日戰爭 2. 從中國來的牡丹、雪球、丁香 費城郊區的大學
3. 在異國見到故鄉的花木,勾起對戰亂中故國的無限思念
4. 人沒有離開祖國
5. 萍,有水可借,比喻沒離開祖國;絮,無依無靠,比喻漂泊海外
6. 強烈的愛國
清明的心弦
1. 大樹 水面
2. 它急著發芽生長 它急著去獲取太陽的能量 累累的果實把枝頭壓彎
3. 在初冬農民也變得從容
4. 首尾呼應,突出中心
5. 因為初冬從容、寧靜、安詳,可以休整精神,為新的奮斗積蓄力量

❸ 趙家璧的與徐志摩的師生情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了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趙家璧是聖約翰大學附中的學生。6月3日,全校學生准備懸掛半旗,向死難同胞致哀,美籍校長卜芳濟當眾撕毀中國國旗,激起全校師生的義憤。師生們一同宣誓永不進外國教會學校。一月後,由國人自建的光華大學正式成立。秋季,趙家璧進入光華大學附中高中一年級就讀。當時同學們愛國熱情高漲,社會活動積極,學生會自行編輯出版中、英雙文字的《晨曦》季刊,向社會發行。趙家璧被推為中文部編輯主任,以後又當選為總編輯。他經常在此刊物上,寫些介紹英美作家的文章。也翻譯過但丁、王爾德、莫泊桑等的作品。這些文章引起了當時在光華大學任教的徐志摩的興趣。一天,他讓費疏洪先生把父親叫到教員休息室去。那時,趙家璧還是一個不到18歲的中學生,他猜不出一位知名的大學教授找他有什麼事,心裡忐忑不安。可是,當他進入教員休息室,徐志摩立即微笑著迎了上來。這位年輕教授非凡的風度、高雅的談吐一下就把趙家璧迷住了,受到教授如此的青睞,又讓他有些不知所措。他不停地向徐志摩發問。想從他那裡得到一些進入文學殿堂的秘訣。免得自己再去苦苦摸索。徐志摩看出趙家璧的意圖,便認真地對他說:「文學不比數學,需要循序漸進。文學的園地等於一個蜘蛛網,你如有愛好文學的素養,你一天拉到了一根絲,只要耐心地往上抽,你就會有一天,把整個蜘蛛網拉成一條線。我自己念書,從沒有一定的步驟。找到一本好書,這本書就會告訴你別的許多好書。」老師的這番話,奠定了趙家璧走文學道路的基礎,銘記在心,終生受用。
次年,趙家璧進入光華大學英國文學系。二年級時,徐志摩又到光華大學任教。出於對徐志摩的崇拜,凡他講授的課,趙家璧必定都去聽。在散文課上,徐志摩獨創一格的散文,在文字運用方面摻入詩的聲韻和格調,使學生們得到心靈上的啟示;在小說課上,徐志摩講故事的伶俐口才。又讓學生們傾倒。他還把教室搬到寬闊的校園,倚在梧桐樹幹上,用純正的英語念哈特遜(Hudson)的《綠色大樓》(Green mansion)和《男人與鳥》(Bird and man)。他—會兒凝望著藍天,一會兒背幾句詩,一會兒又感慨地解說,在這樣美好的境地,聽著啾啾的鳥鳴,傍著潺潺的溪流,又讀著自己崇拜者的文章,使同學們更感受到了宇宙萬物的可愛和文學的魅力。徐志摩還帶著同學們去參觀美術展覽會,聆聽交響樂演奏會。他對同學們說:「要真正地鑒賞文學,你就得對於繪畫、音樂有相當心靈上的訓練。這是一條大道的兩個旁支。前者是空間的藝術,後者是時間的藝術,同樣是觸著心靈而發的。」受恩師的啟迪,父親對音樂與美術也投入了許多的關注,特別是美術方面的學習,對他日後編輯出版《蘇聯版畫集》、 《新中國畫庫》、《萬有畫庫》等大有裨益。
外灘的外文書店也是徐教授常帶同學們去的地方。那些裝幀美麗、附有版畫、插圖的外文書,成了趙家璧日後編輯出版《良友文學叢書》的參照,而那些成套的叢書,則給了趙家璧謀劃《新文學大系》以極大的啟示。徐志摩對這個門生有些偏愛,他希望趙家璧大學畢業後到牛津或劍橋深造,成為外國文學方面的專家,但趙家璧卻早早地談起了戀愛,而且在大學二年級的春節結婚了。徐志摩送給他一部羊皮面的哈代短篇小說集作為結婚禮物,表達自己對學生的祝賀和期望,也沒忘了在課堂上調侃幾句,以致趙家璧好幾次不好意思地從課堂里溜了出去。還有一件事,趙家璧也是違背徐志摩意願的,那就是在大學一年級他就過早地參加工作,為良友圖書公司編輯《中國學生》月刊,進而還做起文學編輯,編輯什麼《一角叢書》。雖然如此,徐志摩仍很支持趙家璧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擔負起宣傳群眾、鼓動群眾的工作,他不但自己常供給趙家璧稿件,還介紹陳夢家、何家槐把稿件交給趙家璧出版。
1930年底,光華大學發生學潮,國民黨當局公開干預,徐志摩出於義憤,斷然離校。次年2月即赴北京大學執教。離滬時,趙家璧依依不捨地去他家送別。至6月份,風潮已過,同學們對恩師萬分思念,趙家璧給徐志摩去了一封信,懇請他回光華大學執教。6月30日徐志摩給趙家璧回了一封信,在信的末段開列了一大批研究古希臘文學的書目,還寫道:「你能如此黽勉從學,我是說不盡的喜歡,你愛研究古希,尤其是好門徑……我等著你的成績,你向前努力吧!」 徐志摩沒有回光華,為了生活,他在北京、上海之間奔波。他在北京時,趙家璧曾將自己主編、剛面世的《一角叢書》寄了一疊去,請恩師指正。11月中旬,志摩回到上海。趙家璧得知後,又拿了一本新出的《一角叢書》,想送到福煦路恩師家中,請他當面指點。那兩天不知什麼事,他特別忙沒去成。19日晚上,他下班後買了一份英文晚報,在車上讀著,無意間發現徐志摩慘死的消息。他不相信這是真的,他真希望這是新聞記者造的謠言,於是匆匆跑到新月社。當他看見一群老朋友個個滿面愁容,桌上放著胡適的電報時,愴然淚下:「恩師真的離我而去了!」
徐志摩逝世後,趙家璧首先想到的是,把恩師生前交給他的遺作《秋》送到讀者手中,作為對恩師的奠祭。他自己又寫了一篇充滿感情的散文《寫給飛去了的志摩》與《秋》合為一冊,作為《一角叢書》第13種,於11月27日出版。此書出版距詩人逝世只有8天,受到熱愛詩人的讀者的喜歡,一印再印。
由於《秋》首頁需要一張徐志摩的照片,趙家璧去訪問陸小曼。當陸小曼知道趙家璧要出版志摩的《秋》時,極表欣慰,並提出她還藏有其他遺稿、日記、書信等,問趙家璧能否幫她做些整理工作。趙家璧在大學圖書館和西書店看到那些精美的歐美作家全集時,就萌發過出版中國作家全集的遐想。現在徐志摩成了第一個離世的中國現代文學家,為恩師出版一套全集,既可寄託自己的哀思,也是對現代文學的一大貢獻。他們兩人不謀而合,編《志摩全集》的意向,不用簽字就這樣達成了。陸小曼在回憶錄中寫道:「在他遇難後,我病倒在床上有一年多。在這個時間,昏昏沉沉,什麼也沒有想到。病好以後趙家璧來同我商量全集出版的事,我當然是十分高興的。」
但全集編輯工作真正排上日程已是1935年了。那年5月趙家璧到北京訪友組稿,遇到許多徐志摩的摯友,如鄭振鐸、冰心、胡適、周作人、沈從文和陳夢家等。除胡適外,其他人都熱情支持出版《志摩全集》,鄭振鐸更建議他去徵求茅盾的意見。茅盾說:「徐志摩的詩,在當時的新詩作者中還沒有人能與他比。日記和書信是研究一位作家的重要資料。」他鼓勵父親早日動手。
回滬後,趙家璧向經理陳述了自己的意向,徵得同意後,就與陸小曼商談編輯全集的步驟,開始收集散落在各地刊物上的詩歌、散文、小說。他們兩人還合擬了一封情辭懇切的信,向志摩生前好友徵求借印作者書簡。可是,北方的幾位掌握大量書信的朋友都默不作聲,這使趙家璧感到非常不解。陸小曼卻拿出了在她手中的全部日記和書信。她對趙家璧說:「我原來不準備全部交給你去發表,現在北方的老朋友們都不來支持我們這個全集的計劃,萬不得已,只能由我一個人去出醜了。將來付印前,你幫我做些清潔工作吧。」翌年3月,趙家璧把徐志摩的部分日記和書信用《愛眉小札》為書名,列入《良友文學叢書》出版,走出了全集出版的第一步。 1936年10月,時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的胡適來到上海。趙家璧在北四川路味雅酒樓宴請他,約陸小曼作陪。席間,趙家璧談起《志摩全集》的編輯已初步完成,陸小曼當場請胡適寫篇序,並再次請胡適向林徽音、凌叔華等北方朋友征借書簡和日記。但胡適卻顧左右而言他。幾天以後,陸小曼在電話中告訴趙家璧:胡適已為《志摩全集》另做安排,商務印書館的王雲五不日將來取稿件。趙家璧萬萬沒有想到。文壇的兩位大人物會用這種方式來作弄一個青年編輯。他只得把已編排好的文稿全部交給了陸小曼,心想:也許胡適不願意由經常出版魯迅等左翼作家書籍的良友圖書公司來出版他們新月派詩人的全集;也許胡適手頭有許多書簡和日記,又收集了許多詩歌、小說、散文,想編一部更完美的全集。反正我已完成了初步工作,只要全集快快出版,讓有志於研究徐志摩的人能從中有所獲益,我也就對得起恩師在天之靈。
可是,次年8月13目上海被日軍佔領,商務印書館先遷香港,再移重慶,全集的出版變得遙遙無期了。趙家璧的心裡非常後悔:當時如果與胡適爭一爭,良友版的《志摩全集》肯定早已面世了。

❹ 李習勤的社會評說

深入出精品
—著名畫家李習勤「素描」
在中國版畫界,李習勤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這位「湖南才子」歷經50餘年的美術實踐、生活實踐和創作實踐,其藝術作品和專著影響著當代中國美術事業,成為當代美術家們學習的楷模。
為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5周年,時逢中國美協和西安美院將舉辦「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延安行系列」活動前夕,本報記者專程赴西安美院采訪了這位年過七旬的資深畫家。
「我不是『魯藝人』,但『魯藝人』深深影響著我!」。一見面,畫家便向記者解釋此事。出於從小對畫畫的熱愛和對美術的痴迷,年僅17歲的他便在繪畫方面嶄露頭角,他畫的《抗美援朝》連環畫,投稿給當地的《資江農民報》,不久就發表了,這是他的處女作。高中只上了一年的李習勤隨後考上了湖南省藝術學校。當時的湖南藝校以培養革命幹部為首要任務,所有的學生必須學習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課程,可李習勤卻偏重於美術課,在湖南藝校上了不到一年,他又參加了全國統考,以優異成績考上了西北藝術學校(西安美院的前身)。從此,他與西安美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西安美院上了三年後就留校任教的李習勤,如今已在大西北紮根了53個年頭,期間他曾於1961年到1962年,在中央美院上研究生,專門學習版畫。據他回憶,在中央美院學習時,是他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時期,因為他的老師古元、彥涵、力群、王琦都是當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走出的,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平易近人及對美術事業的直拙追求深深地影響著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期間,也是就是1962年他創作的反映陝北農村現實題材的版畫《社干會上》,成為他的力作和成名作。
李習勤告訴記者,上世紀40年代,延安解放區是中國新興版畫的發源地,而以魯迅藝術學院走出的古元、力群、彥涵、王琦等前輩為代表的版畫家,在藝術創作中起著「領頭羊」的作用。當年他在中央美院學習時,經常去古元老師家拜訪學習、請教問題,老師也不厭其煩、耐心地給他輔導,更令他難以忘懷的是力群老師,當時還身兼著中國《美術》雜志的主編,當他創作出了《社干會上》的版畫時,力群老師給他指出了創作中的不足之處,並讓他寫創作心得,後來,還以《生活只青睞有心人》為題將李習勤的《社干會上》創作前前後後的文章發表在《美術》雜志上。老師們言傳身教,使他感恩不盡,在中央美院,李習勤與與多位老前輩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這種感情也對他堅守藝術和美術創作真理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盧劍利 旺軍)

❺ 海外名氣最大的中國現代畫家,到底是誰呢

張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大師。一九五八年,紐約國際藝術學會公推他為「當代第一大畫家」,並授予金質獎章。之後,曼谷《世界報》民意調查推崇他為「當代中國最佳畫家」,使他成為海外中國畫家的代表。




熱點內容
怎麼查qq 發布:2025-04-30 22:36:31 瀏覽:575
如何訪問外網 發布:2025-04-30 21:13:09 瀏覽:679
什麼犬什麼什麼 發布:2025-04-30 21:08:56 瀏覽:437
北師珠教學管理系統 發布:2025-04-30 19:19:56 瀏覽:919
教師暑期感悟 發布:2025-04-30 18:35:46 瀏覽:507
數學書2年級 發布:2025-04-30 16:22:56 瀏覽:664
老師磁力下載 發布:2025-04-30 15:38:26 瀏覽:478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4-30 15:34:06 瀏覽:125
顏色英語單詞 發布:2025-04-30 15:25:42 瀏覽:350
語文象徵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