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論師德
『壹』 杜學元的科研成果
(一)著作
1、《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上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參加編輯。
2、《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參加編輯。
3、《教育大詞典?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負責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詞條300餘條共計約10萬字。
4、《現代教育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編(3),撰寫3萬字。
5、《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獨立,67.8萬字。1996年獲第四屆中國西部地區教育圖書一等獎,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6、《新中國教育改革研究》,重慶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參加撰寫近6萬字。1999年4月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編(3)。2000年6月獲四川省教育廳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8、《教育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負責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詞條300餘條共計約10萬字。
9、《教育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參加撰寫3萬字。
10、《女中學生潛能開發》,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參加撰寫約3萬字。
11、《女童教育實踐與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執行副主編(3),參加撰寫5萬余字。
12、《中國現代文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編(2),參加撰寫約5萬字。
13、《中國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編(1)。2001年5月獲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14、《人的本質?素質?素質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參加撰寫約2萬字。
15、《中國師范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參加撰寫近8萬字。
16、《女中學生現代素質的探索與培育研究》,重慶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編(2),參加撰寫2萬余字。2003年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17、《中外女童教育簡史》,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獨著,26.7萬字。2002年7月獲四川省教育廳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2003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18、《當代中國掃盲和農村成人教育的回眸與前瞻》,2003年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版。參加撰寫2萬字。
19、《外國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獨著,78.6萬字。2005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同年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婦女讀物」稱號。
20、《女中學生潛能開發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編(2),參加撰寫5萬字。
21、《楊賢江年譜長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寫(1),撰著12萬字。該書收入潘懋元、華長慧、宋恩榮主編,喻立森執行主編的《紀念楊賢江誕辰110周年叢書》。
22、《戴續威教育論著選》,2005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合作編撰(1),全書21萬字。
(二)論文
◆1986年
1、《關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法體系問題》,熊明安、杜學元,《西南教育論叢》1986年第1、2合期
◆1989年
2、《試論教育與文化變遷的關系》,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第5期。第59—65頁。
◆1991年
3、《淺談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6期,第25—30頁。
◆1996年
4、《淺談<福翁百話>的教育思想》,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118—124頁。
5、《淺談雷培鴻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學元,載廣西雷培鴻教育思想研究會編《雷培鴻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997年
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給我們的啟示》,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第82—88頁。
7、《維新運動時期梁啟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第89—91頁。
8、《加強教育綜合改革 促進女童教育發展——川北地區農村女童入學及輟學問題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課題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第51—55頁。
9、《發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質——大巴山、米倉山地帶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輝、湯澤生、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第56—59頁。
◆1998年
10、《對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革研究報告》,《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革研究》課題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第56—59頁。
11、《對川北某重點師范學校女生素質的調查》,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第84—90頁
◆1999年
12、《試論中日近現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點及其成因》,杜學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第23—29頁。
13、《近代廣西壯族師范教育的發展及其給我們的啟示》,杜學元(署名「杜玄」),《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5期,第56—61頁
14、《試論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杜學元,載金艷芬主編《教研論叢》,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試論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杜學元,載金艷芬主編《教研論叢》,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6、主持承擔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川北地區女子義務教育現狀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獲「世界銀行貸款師范教育發展項目改革課題「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2000年
17、《大學素質教育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杜學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頁。
◆2001年
18、《我國西部邊遠地區女童失學原因調查與對策》,洪顯利、劉電芝、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2003年
19、《貧困山區中學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劉偉斌、杜學元、黃魁耀,《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增刊。
20、《老年女性教育問題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學的調查分析》,范瑣哲、杜學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cation (HK),2003(16).
22、《加強教育科研,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杜學元、賈貴州,載葉上雄主編《教育強省——科教興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004年
23、《民國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審視:男性主義與女性主義的比較》,杜學元,《現代大學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頁。
24、《淺談美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成因》,杜學元,《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99—102頁。
25、《論小城鎮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構》,吳立保、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頁。
26、《女性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女子高等教育》,杜學元,《高等教育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第4期,90—93頁。
27、《高校教師聘任制管窺》,孫剛成、杜學元,《教育與職業》2004年10月(中),第75—77頁。
28、《簡論網路教育與教育機會平等》,何岸、杜學元,《教育與職業》2004年11月(下),第7—8頁。
29、《高校專業設置雷同問題淺析》,何岸、杜學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頁。
30、《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劉偉斌、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第146—148頁。
31、《張瀾教育思想評析》,杜學元、龔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頁。
32、《新中國大學生資助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曾慶紅、杜學元,《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154—156頁。
33、《福祿倍爾<人的教育>思想對我國幼兒教育的啟示》,盧長娥、杜學元,《中國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
34、《略談洋務運動時期的留學教育》,劉偉斌、杜學元,《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頁。
35、《略論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投資體制的改革》,王勇、杜學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10—15頁。
36、《盧作孚的職工教育思想及其啟示》,王小紅、杜學元,載劉重來主編《盧作孚社會改革實踐與中國現代化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
◆2005年
37、《我國小城鎮女童教育學業狀況的調查與分析》,杜學元、沈堰奇,《西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第74—78、89頁。
38、《以人為本的高校人才資源管理探討》,孫剛成、杜學元,《西安歐亞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39、《外出打工人員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張曉琳、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第99—101頁。
40、《論我國助學貸款的改革與發展展望》,曾慶紅、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103—105頁。
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鄭利波、杜學元,《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第116—118頁。
42、《從人的主體性談促進教師個體專業化的方式》,吳薇、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125—127頁。
43、《斯坦福大學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的啟示》,王勇、杜學元,《教育與現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頁。
44、《教育勞動及其生產性投資》,鄭海波、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第4期。第29—32頁。
45、《淺談在外國教育史學科中如何創設富有探究性的教學過程》,范瑣哲、杜學元、肖韻,《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58—60頁。
46、《中學生學習壓力源的社會學分析及其對策研究》,合作(2),《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頁。
47、《外國教育史教學中如何創設富有探究性的教學過程》,杜學元、范瑣哲,載楊孔熾主編、黃仁賢副主編《百年跨越——教育史學科的中國歷程》,鷺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8、《異曲同工——莊子與盧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孫剛成、杜學元,《河西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78—79頁。
49、《以人為本的高校人才資源管理探討》,孫剛成、杜學元,《延安大學學報》(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頁。
50、《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代課教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安徽省某縣為例》,張軍、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頁。
51、《小城鎮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觀探析》,劉青秀、賈雲鵬、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頁。
52、《美日兩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比較研究》,杜學元、杜永紅,《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頁
53、《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婦女低教育探究》,嚴敏、杜學元、金珺,《成都中醫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頁。
54、《羌族民俗與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學元,《貴州民族研究》(CSSCI收錄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頁。
55、《歐陽修教育思想探微》,陳元、杜學元,《西南教育論叢》2005年第4期,第89—92頁。
◆2006年
56、《社會轉型時期我國教師職業聲望的現狀、成因及對策》,王新兵、杜學元,《教師教育研究》(CSSCI收錄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頁。
57、《試論新世紀的教育發展觀》,王新兵、杜學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頁。
58、《教育價值的回歸——從功利到人格完善》,張忻、杜學元,《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134—137頁。
59、《試論我國觀念文化變遷對教師專業化的影響》,吳薇、杜學元,《教育現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頁。
60、《淺談民俗對女童教育的影響》,杜學元、吳立保,《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頁
61、《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是當今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頁。
62、《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中的入學機會不均等》,杜永紅、杜學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頁。
63、《中小學實施生命教育初探》,嚴敏、杜學元,《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頁。
64、《荀子和亞里斯多德音樂教育觀之比較》,張忻、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18—120頁。
65、《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是當今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學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21—123頁。
66、《從社會分層的視角反思當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鄭海波、杜學元,《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第114—118頁。
67、《留守兒童初級社會化中家庭功能弱化問題研究》,劉繼強、杜學元,《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112—114頁。
68、《試論農村中學債務問題》,周蘭英、杜學元,《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頁。
69、《中國男女分校與同校之爭的歷程、主要分歧及啟示》,杜學元,《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85—90頁;《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頁。
70、《曾國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學元、王新兵,《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頁。
71、《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啟示》,張麗、杜學元,《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頁。
72、《論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周蘭英、杜學元,《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頁。
73、《試論我國學校應加強學生的個性教育》,曹兆文、杜學元、蘇濟,《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第27—30頁。
74、《凸現教師魅力型權威,構建和諧教育》,杜學元、張忻,《成都中醫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1—2頁。
75、《論胡宏的教育哲學思想》,陳小明、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基礎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頁。
76、《行政導向下的我國大學學術權力》,陳小明、杜學元,《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頁。
77、《論大學校訓》,庹紅平、杜學元、李化樹,《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頁;《高等教育研究》(西華大學),庹紅平、杜學元、李化樹,2006年第2期,第16—19頁。
78、《論高收費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與市場化運作》,趙秋、杜學元,《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7期,第55—57頁。
79、《高等教育收費制實施中的教育機會不平等》,李敏敏、杜學元、趙秋、李江淘,《教書育人》(學術理論)2006年第6期,第6—7頁。
80、《對現行高校生師比要求一致性的質疑》,易莉、杜學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頁。
81、《徐特立教師論及其當代價值》,周蘭英、杜學元,《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頁。
82、《唐君毅教育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啟示》,杜學元、張忻,《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頁。
83、《試論應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周蘭英、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頁。
84、《淺談我國高校應建立學術休假制度》,高建華、杜學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頁。
85、《經濟轉型時期確定教師合理報酬初探》,劉飛燕、杜學元、徐安興,《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頁。
『貳』 150字的哦讀張麗老師的事跡有感
張麗麗老師作為一名普通女教師,她勇敢地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為學生的生命安全撐起了一片大愛的天空,用行動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贊歌。她踐行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彰顯了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同時,用生命詮釋了教師的愛心,用熱血見證了師德的高尚。
「最美教師」的義舉正是對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崇高品質和心系學生、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的最好詮釋,在她身上印證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為廣大教師樹立了榜樣。
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應該做到:
一、用高尚的師德,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學習張麗麗老師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高尚師德。
二、學習張麗麗老師的教學熱情,不斷的奉獻自己,以校為家的精神。
三、學習張麗麗老師愛生如子的精神,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
總之,「最美女教師」張麗麗事跡在感動中國的同時,也給我們每個人最真實的感動,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踏踏實實的做事,兢兢業業的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叄』 關於張麗麗的觀後感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事跡》觀後感
臨江市立新小學 王麗
看了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事跡的報道,我深受感動。在一輛客車突然失控並沖向學生的危急時刻,剛滿29歲的張麗莉老師不顧生命安危,挺身而出,為搶救兩名學生而被捲入車下遭到碾壓,以至雙腿高位截肢,至今還昏迷未醒。這個不平凡的瞬間感動了所有人,被大家稱為「最美女教師」。
「師者,父母心。」張麗莉為師,當之無愧。如果一位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發生危險,她肯定會奮不顧身,伸以援手。危急時刻,張麗莉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生,如同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捨生忘死。這怎能不讓人為之震撼!她在學生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捨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軀支撐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動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贊歌。她踐行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彰顯了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這位年輕女教師,用生命譜寫著最偉大的愛的贊歌。她是當之無愧的最美教師。
高尚師德彰顯在危急之時,孕育在教育教學點滴之中。在張麗莉老師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處處可以看到這樣一顆慈愛的父母心。有學生學習掉隊,她會像母親那樣細心關照,讓他們及時跟上;有學生遭遇挫折傷心,她會像母親那樣溫馨地拭去學生臉上的淚珠;有學生放學沒有家長接,她會像母親那樣打車把學生送回家;有學生來不及吃早飯,她會像母親那樣,掏錢為學生買來麵包;有學生家庭生活困難,她會像母親那樣每月給學生100元錢改善生活,從初一到現在,寒暑假都不落。為了學生,她刻苦鑽研業務;為了學生,她從不請假休息,從不耽誤一節課。三年前,她的學生差點讓自行車撞到,她一把將學生拉入懷中,而自己的褲子讓自行車剮壞。張老師就是這樣時時處處以一顆父母心關愛著自己的學生,直至為了學生的生命險些失去了自己做母親的機會。這怎能讓人不為之動容!這種在教書育人崗位上平凡堅守、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是關鍵時刻捨身保護學生的力量源泉。我相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愛早已深深植入張麗莉的心靈深處。
高尚師德,是教師長期歷練、不斷積累的結果。自從走上講台那一刻起,人民教師就已經擔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做人,還要以自己的責任甚至生命保障學生的安全。我也是一名教師,我要向張麗莉老師學習,學習她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的英雄氣概,學習她無私奉獻、愛生如子的高尚情懷,學習她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肆』 張麗的論文專著:
1. 張麗,馮士龍,The Design of Virtual Street Platform Based on 3G Network,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ICCNCE 2013),Beijing,2013.05.23
2. 李博,張麗,張辰,基於MANET網路的服務協議,電子設計工程,2013年21期37-39
3. 張麗,沈琦,石振蓮,創新學分制實施情況的調查和分析,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年3期
4. 張麗,張志煒,基於能力迭代的教育游戲設計模型的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第9期,總第308期,81-84頁
5. 軟體著作權,軟體名稱 「生存之道教育游戲軟體」 ,設計人:張志煒,張麗,登記號 2012SR034957 ,著作權享有日 2012-2-20 已在國家版權局准予登記。
6. 張麗,石振蓮,王建偉,「軟體工程專業硬體課程內容需求初步調查報告」,第三屆全國高校軟體工程專業教育年會(NSEC 2011),計算機工程與科學,第33卷,第A1期,2011,168頁
7. ZHANG Li, SHEN Qi,SHI Zhen-lian, Architecture of the Virtual District Platform in Broadcast Network Foundation Scene, ISEA2011,chongqin,2011,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第3期100卷
8. 張麗,關於「計算機系統平台」課程內容的思考,第六屆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11
9. 張麗,「計算機系統平台」教材建設,科技創新導報,2010,第31期
10. 張麗,李曉明,「計算機系統平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2011年國
11. 張麗,沈琦,石振蓮,「換位思考帶來的教學方法的轉變」,中國校外教育雜志,2009年3月下
12. 張麗,王建偉,朱青,軟體工程專業硬體課程設置情況調查報告,計算機教育,2008年,5月,10期,63-64
13. 張麗,沈琦,石振蓮,何涇沙,任務驅動的實踐教學初探,計算機教育,2007年10月下
14. ZHANG Li, SHI Zhen-lian, SHEN Qi, A Service Discovery Architecture based on Anycast in Pervas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2007. COMPSAC 2007 - Vol. 2. 31st Annual International,Volume 2, 24-27 July 2007 Page(s):101 - 108,
15. 張麗,石振蓮,沈琦,網路通訊程序設計課程實驗內容探討,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年
16. 沈琦,石振蓮,張麗,相似互動教學模式在軟體工程專業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年
17. WANG Yue, ZHANGLi, Anycast Extension to OSPFv3,
18. 韓志楠, 嚴偉, 張麗, 王悅. 基於OSPFv3的Anycast QoS路由協議,計算機工程,2006年1月:130-132
19. 張麗. Linux 下預創建線程並發網路伺服器的兩種實現方法. 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 2005,12:53
20. WANG Yue, ZHANG Li, HAN Zhi-nan. Anycast Extensions to OSPFv3.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05. Proceedings.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 1, 20-22 July 2005 Page(s):223 - 229 Vol. 1,
21. 張麗, 王悅, 韓志楠, 劉永強. IPv6框架下的選播原型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計算機工程, 2005,5:134~136,
22. 王悅, 張麗, 韓志楠, 嚴偉. 擴展OSPFv3支持IPv6 Anycast選路. 計算機工程. 2005,5:137~139,
23. 張麗, 嚴偉, 王悅. 吸收協議——一個選播路由協議. 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 2005,3:377~381,
24. 張麗, 賈維嘉, 嚴偉, 李曉明. 使用特殊復合距離的選播路由演算法.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2005,vol. 42,No.2:252~258,
25. 張麗, 賈維嘉, 嚴偉, 李曉明. 一種保證服務數據流QoS的選播路由演算法. 電子學報, 2004,vol.32,No.12:2046~2050
26. ZHANG Li, Weijia JIA, YAN Wei, LI Xiao-ming, An Efficient Anycast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Multi-Metrics, Proc. International Symp. on Parallel Architectures, Algorithms and Networks, I-SPAN』04, May 2004,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Hong Kong.
27. ZHANG Li, Weijia JIA, YAN Wei. Reverse Anycast QoS Routing Protocol,16th APAN Meetings/Advanced Network Conference, August, 2003, Korea:155~160.
28. WANG Yue, ZHANG Li, YAN Wei. Research on IP Anycast Secure Group Management,16th APAN Meetings/Advanced Network Conference, August, 2003, Korea :49~55.
29. 張麗, 嚴偉, 李曉明. Anycast——IP的又一通信模式.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June 2003, Vol.40, No.6: 784~790
潘愛民,張麗 譯,C++ Primer,電子工業出版社.
『伍』 最美女教師張麗麗就學生出於什麼
本能吧 就是這種不經意 才感人
『陸』 張麗的發表論文
1. Zhang L*, Fang Q*, Gabriel F, Szucs D. The componential processing of fractions in alts and children: Effects of stimuli variability and contextual interference. Frontier of Psychology. 5: 981
2. Zhang L*, Chin M, Lin CD*, Szűcs D. Flexible and unique representations of two digit decimals. Acta Psychologica, 2014, 151, 89-97.
3. Du P, Liu D, Zhang L*, Hitchmana G, & Lin C D*. The processing of contradictory and noncontradictory negative sentences.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14, 26(4), 461-472.
4. 張麗, 盧彩芳, 楊新榮. 3~6年級兒童整數數量表徵與分數數量表徵的關系,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4, 30 (1): 1-8
5. 胡艷蓉, 張麗*, 陳敏. 手指的感知、運動以及數量表徵對數字認知的促進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4, 30(3): 329-336
6. Zhang L, Wang Q, Lin CD, Ding C*, Zhou XL*. An ERP study of the processing of common and decimal fractions: How different they are. Plos one, 2013, 8(7), e6948724
7. Zhang L, Xin ZQ, Ding C*, Lin C D*. An application of configural frequency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lass reasoning.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3, 7(2), 61-70
8. Zhang L, Xin ZQ, Li FH, Ding C*, Li H*. An ERP study on the processing of common fractions.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2. 217, 25-34
9. Long CQ, Lu XY, Zhang L, Li H, & Deák G. Category label effects on Chinese children inctive inferences: Molation by perceptual detail and category specific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1hild Psychology, 2012, 111(2), 230-245
10. Cao BH, Li F H, Zhang L, Wang YF, Li H. The holistic processing of price comparison: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s.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2, 89(1), 63–70
11. 張麗, 陳雪梅, 王琦, 李紅. 身體形式和社會環境對SNARC 效應的影響:基於具身認知觀的理解. 心理學報, 2012, 44(10): 1309−1317
12. 張麗, 辛自強, 王琦, 李紅. 整數構成對分數加工的影響.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2, 1, 37-44
13. 張麗, 李紅. 類別驗證任務中否定加工的ERP研究. 中國科學C輯: 生命科學, 2011,41(12), 1203- 1211
14. 王琦, 李紅, 張麗*, 陳雪梅. 數量表徵的符號特異性和符號非特異性. 心理科學進展, 2011(6), 832-842
15. Zhang T, Zheng X, Zhang L, Sha W, Deak G, Li H. Older children misunderstanding of uncertain belief after passing the false belief test. Cognitive Development, 2010, 24: 158-165
16. 張麗, 辛自強, 林崇德. 類推理發展的非連續性. 心理科學, 2010, 33 (6): 1352-1356
17. 張麗, 辛自強, 李紅, 林崇德. 探測認知發展的非連續性: 思路與方法.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0, 1, 117-124
18. 王一峰, 張麗, 劉春雷 李紅. 空間量化的心理表徵. 心理科學進展, 2010, 18(4); 560-568
19. Zhang L, Xin Z Q, Lin C D, Li H.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tin Square task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performa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5), 766-775
20. Xin Z Q, Zhang L.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holding power, fluid intelligence and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on children』s realistic problem solving. Learning and Indivial Differences, 2009, 19(1): 124-129.
21. 張麗, 辛自強. 類推理的發展序列與年齡特點. 心理學探新, 2009, 2, 27-31
22. 張麗, 辛自強. 平衡秤任務復雜性的事前與事後分析.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8, 2, 36-43
23. 辛自強, 張麗, 林崇德. 10-12歲兒童在平衡秤任務上的規則使用及其復雜性. 心理科學, 2008, 31(1), 62-69
24. Xin Z , Lin, CD, Zhang L, & Yan, R.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n realistic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E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007, 23(2): 145 -159
25. 張麗, 辛自強. 認知復雜性與意識水平:Zelazo理論述評.心理科學, 2007, 30(1): 120-122
26. 張麗, 辛自強, 李洪儒. 青少年群體社會化的社會微環境研究. 青年研究, 2007, 3, 54-57
27. 張麗, 辛自強. 關系復雜性理論述評.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6, 4(4), 312-317
28. 張麗, 辛自強. 問題解決成功後知識的微觀建構. 上海教育科研, 2006, 221(4): 50-53
29. 辛自強, 張麗, 林崇德, 池麗萍. 練習背景下表徵水平的變化. 心理學報, 2006, 38(2): 189-196
30. 辛自強, 張麗. 表徵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的微觀發生研究. 心理學報, 2006, 38(4): 532-541
31. 辛自強, 池麗萍, 張麗. 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教學評估. 教育研究, 2006, 315, 55-60
32. 張麗, 辛自強. 簡論數學現實性問題解決能力. 上海教育科研, 2005, 1, 56-58
33. 張麗, 辛自強. 失望情境下小學兒童情緒表達規則的運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4, 4, 30-36
『柒』 當代英雄事跡張麗麗
捨己救人
回顧張麗莉受傷的那一幕,第十九中學教師李金茹泣不成聲。
「我當時第一反應是麗莉完了,大喊快救張老師。孩子們也高喊,張老師怎麼了!」李金茹說:「其實麗莉當時如果躲開完全有充足的時間,但她把精力放在救學生上了!」在這里,李老師還贊揚了一席。
「麗莉呵護學生勝過自己。」第十九中學副校長靳艷萍說,她還有一次保護孩子的故事在學校傳為佳話。2009年冬天,張麗莉班裡有一名學生生病了。
她領著幾名班幹部去看望。過馬路時一輛自行車因為坡路太滑,搖搖晃晃地朝她的學生撞了過來,眼看就要撞上了。這時,張麗莉猛地一把將這位學生攬在懷里。這位學生倒沒什麼事。可是張麗莉卻被自行車撞了個正著,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那天,距離李金茹幾米外的張麗莉站在車旁正在疏導學生。突然,原本停在路旁的客車猛地向學生們沖過來。危急時刻,只見張麗莉向前一撲,將車前一名嚇傻的學生用力推到一邊,自己卻被無情的車輪碾到了下面,導致雙腿高位截肢。
「麗莉在生命垂危的時候,還惦記著她的學生。」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ICU主任趙鳴雁說,「張麗莉昏迷多天後,醒來的第一句話是,那幾個孩子沒事吧!」
高位截肢後,她的親人和醫護人員都不敢想像她知道真相的後果會是怎樣。出人意料的是,張麗莉不僅很快接受了事實,還反過來安慰父親說:「當時車禍的場景我還記得,很幸運,如果車輪從我的頭碾過去,你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學生,也保住了命,今後一定會幸福的。」
有人問張麗莉,「你後悔嗎?」她回答:「不後悔。這樣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經快30歲了,我已和父母度過了將近30年的快樂時光,那些孩子還小,他們快樂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7)張麗論師德擴展閱讀:
感動中國事跡張麗莉頒獎詞:
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軀支撐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動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贊歌。一顆美麗的心靈,剎那穿越時空,十三億人為之感動,偉大就這樣從平凡中誕生。
張麗莉,這個美麗的名字,從此綻放在每個人的心中,中國最美的人民教師用無私詮釋了樸素的人生。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最美老師用行動詮釋了此話的內涵。
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許多。都說人生沒有綵排,可即便再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你用心與學生溝通.用愛與學生相處,你的善良感動學生,你的高尚感動人民,你的大勇感動中國,你的大愛感動世界,你無愧於高尚師德的典範,人民教師的楷模。你猶如一朵聖潔的茉莉。綻放在五月的中華大地。
那一秒,是生與死的分界點,那一秒,一個美麗的靈魂做出了一個美麗的決定,挽救了一個生命,讓世界多了久違的感動。那一秒,她最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麗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以張麗莉為榜樣實現人生價值
『捌』 看張麗麗老師故事的感悟,五百字,希望好心人幫忙。
在以前在網上看到黑龍江佳木斯女教師張麗麗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的先進事跡的報導, 12月7日日,學校教育工會再一次組織教師觀看《張麗麗老師》感人的事跡,通過這一次視頻的觀看,張麗麗老師感人的事跡再一次不斷的觸動著我的神經。
張麗麗老師作為一名普通女教師,她勇敢地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為學生的生命安全撐起了一片大愛的天空,用行動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贊歌。她踐行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彰顯了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同時,用生命詮釋了教師的愛心,用熱血見證了師德的高尚。
「最美教師」的義舉正是對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崇高品質和心系學生、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的最好詮釋,在她身上印證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為廣大教師樹立了榜樣。
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應該做到:
一、用高尚的師德,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學習張麗麗老師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高尚師德。
二、學習張麗麗老師的教學熱情,不斷的奉獻自己,以校為家的精神。
三、學習張麗麗老師愛生如子的精神,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
總之,「最美女教師」張麗麗事跡在感動中國的同時,也給我們每個人最真實的感動,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踏踏實實的做事,兢兢業業的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玖』 張麗的人物生平
學歷:
哈爾濱師范大學,物理教育專業,1995年7 月,獲理學學士學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科技哲學專業,1999年7月,獲哲學碩士學位
中共中央黨校大學,科技哲學專業,2011年7月,獲哲學博士學位
職稱:副教授
獎勵:
2010,重慶大學崗位考評A等優秀
2008,重慶大學崗位考評A等優秀
2006.09-2007.08,國家留學基金中青年骨幹教師項目獲得者
2005,重慶大學崗位考評A等優秀
社會職務: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創新專業委員會理事
重慶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
研究方向:
科學哲學;物理學史
開設課程: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技術哲學與技術史》;《科學技術史》;《自然辯證法概論》(科學技術哲學)
科研項目:
2010,重慶大學教務處教改項目,跨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主持)2009.07-2011.12,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09CZX011),當代西方物理學哲學的前沿與特徵分析研究(主持)
2009.10-2011.10,中央高校基礎科研專項(項目編號:CDJSK100044),量子測量中多世界解釋理論研究(主持)
2007,重慶大學人文社科中青年骨幹教師項目,系統非優的哲學論證(主持)
2007.11-2008.1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06BZX046),哲學的拓撲學研究(主研)
2004,重慶大學基礎科研專項,網路技術與文化創新(主持)
科研獎勵:
2012.04,中共中央黨校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
2008.12,研究論文獲第二屆全國交叉學科論壇二等獎(北京)
科研成果:
文章:
2012,「量子測量中的多世界解釋理論及其意義分析」,《自然辯證法通訊》第2期
2010,「量子測量中的多世界解釋理論研究述評」,《哲學動態》第7期
2009,「三棱鏡與凹透鏡——讀思想的鏡像」,《世界哲學》第5期
2008,「當代英國物理學哲學研究狀況分析——以牛津大學為例」,《自然辯證法研究》第12期
2008,「方法論視角下解讀狹義相對論」,《自然辯證法研究》專刊
2007,整理「中西比較的新思路:哲學拓撲學的視野」,《哲學動態》第12期
2006,「系統優與非優轉化的動力機制」,《自然辯證法研究》第12期
2006,「系統非優轉化的動力與機制」,《系統辨證學學報》第1期
2003,「前提性知識在量子理論中的作用研究」,《重慶工學院學報》第4期
著作:
2006,《科學技術哲學概論》(參編),科學出版社。
報告:
2012,「多世界解釋理論研究」
『拾』 張麗麗事跡觀後感
觀看張麗莉老師事跡的觀後感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事跡在感動中國的同時,也給我們每個人最真實的感動,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師,我要向張麗莉老師學習,學習她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的英雄氣概,學習她無私奉獻、愛生如子的高尚情懷,學習她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張麗莉不用後退一步,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動,她都沒有生命危險。可她毅然選擇了飛身上前,將即將被車撞到的兩名學生奮力推開,而自己卻被無情的車輪重重碾過,造成雙腿高位截肢,至今仍沒有脫離生命危險。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80後青年女教師張麗莉危機時刻勇救學生的義舉,迅速傳遍全國,感動國人。張麗莉的瞬間抉擇,絕非來自於她偶然的條件反射,而是來自於她最美心靈和無遠弗界的人性大愛,來自於她平常每月資助困難學生一百元錢和寧可自己挨餓也要把飯送給學生等價值觀和道德心的修養歷練。也正是她這種處處以他人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為重的「道德理性」,才會有她生死時刻的自然而然之舉。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近些年來,我們聽到和看到的那些不願聽到和看到的丑惡事情,曾經讓我們甚是困惑迷茫當兩歲女童小悅悅被車軋過,而身邊18人路過視而不見被車二次碾軋致死;當地震來臨第一個跑出教室的老師「范跑跑」還在振振有詞;當「彭宇案」一度讓人不相信這世上「還有好人」在;當老人摔倒無人敢扶怕遭反誣……一件件沖擊道德底線事件的頻頻出現,人們不禁嘆息當今社會的浮躁不堪、人情冷漠和道德淪喪。連溫總理也曾在一次座談會上感嘆:「如今社會誠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這一件件讓人心寒心痛的事情,使得人們對這個社會道德底線還能堅守多久一度產生質疑,對一些人的冷漠麻木深感迷惘焦慮,甚至對未來失去了應有的信心。
人間正道是滄桑。正當我們這有著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戰與沖擊時,我們的身邊也在不斷涌現出人間大美大愛的感動事跡和感動人物來。像奮不顧身用手臂接住從10層樓墜落的兩歲女孩而受傷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像深圳打工的19歲女孩無懼危險用「天使之吻」救下輕生男孩的「最美少女劉文秀」,像湯原冒著大火幫助貧困戶往出搶救財產而被燒傷的三位青年農民,像剛剛發生的生死關頭捨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
正是他們的大美大愛,猶如一根根擎天巨柱,撐起了我們這個社會道德的藍天,讓我們在灰暗的感嘆中驚喜地看到一道道人性光輝的閃耀。也正是他們一次次善良和美麗的義舉,在一次次激發我們社會一種向善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像一塊塊鋪路基石,當這樣的基石一天天多起來時,我們前行的道路就會越發平坦,我們的內心就會生發更多的希望和鼓舞,我們的生活才會擁有溫暖和感動,我們頭頂的道德天空也就會更加蔚藍,我們這個社會也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黨中央高瞻遠矚,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著力推動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讓文化建設,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設來純潔和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以此提升我們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準,讓越來越多的人的血管里都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我們由此欣慰,我們由此期望。
張麗莉今天的又一次壯舉,再一次讓我們靈魂受洗,也讓我們更加堅信未來。正像著名詩人食指在《相信未來》里寫到的那樣: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今天,我要飽蘸張麗莉大美大愛心靈的「雪花」,同樣鄭重寫下:讓我們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