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心理服務
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學生對教師的好感是其接受教育影響的心理基礎,由愛屋及烏升華為親其師而信其道。心理學規律表明,適當的心理距離所產生的人際感召力比親密無間要強得多。為了保持教師的威信和神秘感,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教師和學生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是非常必要的。
把握適當的心理距離教師一定要做到育人先育己,育人先正己。以身立教,為人師表。與學生之間要疏而不遠,親而不密。
一、師生的接觸要注意歇續性
教師與學生有著廣泛的接觸和密切的聯系,有的教師為了更好的了解和管理學生,課上、課下只要有時間就和學生泡在一起。表面現象的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實際上,學生心目中教師充當了一個監獄警察的角色,學生則感到時刻被教師監視,桎梏了手腳。學生在教師面前還得裝出一幅乖乖羊的假象,長而久之學生會感到虛偽的說、做很別扭,從而討厭教師的存在。所以,與學生接觸教師要有意識的時斷時續,時接觸時不接觸,讓學生感到與教師的情感是割而不斷,親而不現,增強了教師的神秘感和學生的向師性。
二、師生的接觸要注意博愛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 為了對學生給予道德上的影響,教師本人必須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記得一句話說的好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天性,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神聖所以說,一個稱職的教師會象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分優劣、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貴賤的去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平等相待,不偏愛、不歧視,尤其是對那些頭腦不靈活、思維不敏捷、家庭不健全、心理有障礙的學生。有些學生愛面子、性格孤僻、有的又愛出風頭自由散漫,如果教師採取嚴肅、認真、平等、熱情的態度去感染熏陶他們,學生就會更加接近和信賴教師。這種以教師為核心的向師性一旦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教學就會感到自由多了,效果也會水到渠成。
三、師生的接觸要注意點綴性
教師不要因為表示自己的坦誠,而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全部綻露給學生,過分地暴光。T 型台上的模特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愛的追求,而赤裸裸的模特只能充當毫無生氣的衣服架。所以教師要注意包裝自己,把最好的東西展示給學生,把負面和瑕疵盡量掩飾起來,以此良好的風尚來影響學生,樹立和保持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這里我們所說的包裝並不是指文質彬彬的外表掩蓋著虛偽骯臟的靈魂,這里所強調的是要注重言傳,更要加強身教。教育家康德說過: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所以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嚴以律己,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先要做到,而且要比學生做的好。只有這樣,學生在教師向心力的作用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師生的接觸要注意溶解性
師生的溶解性是指師生的接觸要有一定的尺度。我們教師要融入學生,但不能溶解於學生,不能因為表現自己的愛生性而對學生太放縱,對自己太隨便。教師與學生平起平坐混同一談,學生根本不顧及教師的存在,對教師的要求馬馬乎乎、敷衍了事,甚至學生與教師開玩笑,耍弄教師。教師的威信在學生的心目中盪然無存,最終導致說不服、管不了,不能急、不能惱的地步。結果教師開始抱怨:現在這些學生不能對他們好,蹬鼻子就上臉。可誰又曾會想到這是教師自己給自己釀的苦酒。功夫、心思沒少費,結果卻誤人子弟而徒勞無功。
教師是園丁,學生是小樹。園丁的澆灌、施肥是愛心的呵護,但如果園丁不能拿起鐵剪,殘忍的剪掉小樹的旁虯側枝,小樹未必能長成參天的棟梁。
所以說,松是害、嚴是愛,嚴是為了更好的愛,愛是為了更加茁壯的成長。
❷ 中小學師生心理健康調適與發展的重要性是什麼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調適與發展的重要性是什麼?是自我保護意識。希望大家都能夠鍛煉身體,多運動,多喝水。提高自己的素質,提高自己的抵抗力。
❸ 如何維護中小學師生心理健康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師生的心理健康。很多條件好的學校也已經配備了心理輔導活動室,比如小學里設了「陽光心語」小屋,配備了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老師,接待來訪的學生和老師。還有的中學甚至配備了宣洩室,有宣洩需求的學生可以進屋進行活動。將來各方面的力量會更加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讓更多專業的服務走進校園。
❹ 師生良好交往的心理條件
你好,師生良好交往的心理條件是雙方都具有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與良好的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給對方的能力。也就是共情能力與表達能力。
❺ 關注師生心理健康200字作文
我想大多說人看到這幾個字的一定反應都是我心理肯定健康,其實不然,我們很多人在心理上都存在這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只不過或多或少罷了。
不記得我們是從幾年級就開了這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乎過呢?又有多少人真正從小就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呢?我想我們的國家是在乎的,我們的老師或許也是在乎的。近年來,很多人因為心理不健康犯下了滔天大罪。
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小時候家裡的溺愛,可能是表現欲,佔有欲太強;可能是太過自卑,也可能是太過自負;......特別是在小時候,我們就應該好好的引導。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真正多多的關心孩子,時刻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多多和他們交談。學校也應該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的教學質量。你們還記得復旦大學的投毒案嗎?還記得多少個風華正茂的少年放棄生命嗎?還記得那一庄庄慘案嗎?我記得每次我們上《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時,我們班裡好多人都不聽老師講課,也不願意跟老師交流,甚至都沒有眼神交流。我認為這樣是不好的,我們相互之間可以好好的說說話,聊聊天,把內心的想法,可以告訴老師,那樣老師才會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生活。
其實現在我們的心理醫生有許多,心理測試也有許多。我們應該多多的去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感覺自己去看心理醫生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了。其實不是,我們在不高興時,遇到困難,遇到挫折,心理想不開時,我們都可以去找心理老師去看看,跟他們溝通溝通,她們會幫助我們走出不開心,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的不舒服。而且心理老師都是對外保密的,她們不會把你的信息像外界透露的。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健康的心理,我們社會也會更加的安全,我生活的環境也會更加的和諧,更加的溫馨。
❻ 新型師生關系具有什麼特點
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
(一)尊師愛生
現代教育中的「尊師愛生」不是封建等級關系、政治連帶關系、倫理依附關系,而是師生交往與溝通的情感基礎、道德基礎,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與合作,順利開展教育活動。
尊師就是尊重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和教師的人格與尊嚴,對教師要有禮貌,了解和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理解教師的意願和心情,主動支持和協助教師工作,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愛生就是愛護學生,它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重要體現,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感情基礎,是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養學生熱愛他人、熱愛集體的道德情感基礎。
尊師與愛生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換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賴,而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又可激發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學習條件。
(二)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僅是現代社會民主化趨勢的需要,也是教學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現代人格的具體體現。它要求教師理解學生,發揮非權力性影響,並一視同仁地與所有學生交往,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同時也要求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學會合作和共同學習。
(三)教學相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教師的教可以促進學生的學;二是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三是學生可以超越教師。
(四)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協調一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表現為師生關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理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態度、情緒、言行等的相互體驗而形成親密或排斥的心理狀態,而不同的情緒反應對學生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起著重大的影響。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的各門課程是有不同情感的,它影響著注意力和時間的分配,帶來了各門課程學習的不平衡。這些都可以從師生心理關系等因素上找到原因。
❼ 師生戀心理咨詢
你應該是師生戀的學生一方吧?
首先告訴你,你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在這個年齡階段,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心理,這種情況女生要多一些,這多半緣於戀父情結,但你要明白,這種情感只是階段性的,隨著你年齡的增長,你就會慢慢的理解那不是真正的愛情
也許你現在不懂,但你已經認識到了這種心理,說明你還是很聰明的,要擺脫這種心理,首先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面,比如學習或者其他有益的業余愛好,另外,這種師生戀心理,是你依賴感的一種體現,所以,你也要培養自己獨立的個性,發生什麼事情要提醒自己,獨立思考,獨立解決,這樣,你就會慢慢會走出這種心理...
❽ 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 心理學常考點兒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名言。俄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麼他只能是一個好老師。如果一個教師雖然讀過許多書,但卻不熱愛事業,也不熱愛學生,也就算不上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名完善的教師。」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齊提倡教師對學生最重要的品德就是愛。他說:要想成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可見,熱愛學生是教師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項必要條件,一往情深地熱愛學生是所有優秀教師的共同品質。
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使我深信: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和保證教育過程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必須做到:(一)關心和了解學生。(二)尊重和信任學生。(三)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四)鼓勵學生參與教育過程,吸收他們的正確意見。
一、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和保證教育過程順利進行的前提。
教育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合作的過程。因此,它的順利進行,不僅取決於教師,也取決於學生,是以二者的積極性為前提的。而這兩個積極性能否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師生關系狀況的制約。對於學生來說,凡是和自己關系、感情深的教師所給予的教育影響,即使是最嚴厲的批評,他們也認為是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因而能愉快地接受。反之,假若師生關系不和,那麼同樣的教育影響,學生往往不理不睬,沒有參與教育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樣,師生關系好壞對教師工作也有影響。師生關系好對教師也是一種激勵,它會促使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並從工作中體會到一種特殊的幸福和愉快;反之,教師就會感到不愉快,從而影響其積極性的發揮。
許多教師這樣的切身體會,如與某個班學生關系較好,教師授課就會精神振奮,滔滔不絕;反之,教師授課時勢必無精打采,影響教學水平的發揮。可見,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過程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生自尊、自信、自強不息,形成主人翁意識。如果師生關系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那麼學生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往往就會感到一種做人的尊嚴,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樂於施展自己的才能,願意參與教育過程。他們能夠經常注意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進而激發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這種意識能夠不斷地得到強化,最終就會作為一種思想品德,植根於學生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們參與學校生活和參與未來社會生活的一種准則。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培養。教師關愛學生,學生對老師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種道德情感會造成一種良好的道德氛圍,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陶冶和感染。這樣,他們就會逐漸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正確認識和信念,從感情上不斷擴大友愛的范圍,學會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別人,懂得應該把個人同他人,同集體、同祖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進而把更自覺地把對祖國、對社會主義、對人民的愛落實到實處——努力學習,培養自己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生形成比較完善的性格。學生每天都生活在班集體裡面,師生關系對他們性格的形成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師生關系好,學生就會心情舒暢,情緒樂觀,積極向上,感到生活是一種樂趣,從而對人,對已,對周圍環境都有一種積極的態度。比如,關心集體,助人為樂、認真負責、不怕困難等等。這些特點經過不斷的強化,就會被逐漸地固定下來,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傾向,成為學生性格的一部分。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師生關系是一種無形的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接受教育程度起著制約的作用,也影響著整個教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質量效果。正如教育家柴可夫斯基所說:「就教育工作的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
三、關愛學生是處理師生關系的最基本的要求 。
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不是來源於血緣關系,也不是來源於教師某種單純的個人需要,而是來源於他們對於教育對象的正確認識。教師越是滿懷覺悟去愛學生,就越能贏得學生對自己的愛。良好的師生關系就能夠迅速地確立起來並得到健康的發展。那麼,怎樣去關愛學生,贏得學生的愛戴呢?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從表面上看,學生之間似乎差別為大,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一面。因此,不了解學生就不可能有對學生真正的愛,更談不上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了解學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為此教師必須作出一番艱苦的努力。
學生是教師工作的對象,不了解學生,教師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師只有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生、生活、思想、健康等情況,才能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一位優秀班主任曾講了他的處理一起學生作弊事件的經過。他班上的英語課代表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英語內容,徵得任課老師的同意,在自修課上組織同學測驗。測驗結束後,中隊長總結說一切正常。但班主任認為在沒有教師監考的情況下,說一切正常,似乎集體輿論還沒強大到這樣的程度。果不出所料,下課後有同學反映,測驗時看書的人不少,連中隊長也看書。怎麼辦?這位老師想起湯姆斯.麥考萊的一句名言:「真相在永無人知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能顯示出他的品格。」第二天,他就要求全體同學把這句名言背下來,並講述了一個反映學生時代作過弊的學生30年後懊悔心情的故事,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寫一篇體會,題目是「心靈的答卷」。幾個學生在答卷承認了翻書的錯誤。這位班主任又把這些好的答卷製作成錄音,取名為「心聲」,讓學生在聽錄音的過程中,再接受一次自我教育。這就使班級進一步形成強大、健康的集體輿論。這位教師的教育之所以取得這樣好的效果,除了他高明的教育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對學生深刻的了解。他了解學生的情感,要求和心理特點,他尊重同學,在不傷害同學自尊的前提下,啟發學生自我教育,自己認識和糾正自己的缺點。
要了解學生,首先,要力求全面深入。既要了解學生本身的過去和現在,又要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生活環境和經常接觸的各種人和事,既要了解學生表現在外的優缺點和特長;又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包括他的苦惱和憂慮。總之,一個教師只有想方設法了解學生的一切,才能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找到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育途徑方法,使師愛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教育工作才能「對症下葯」收到實效。
其次,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應當主動和學生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取得他們信任,傾聽他們的呼聲。只有這樣,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才會是深刻的全面的。
再次,教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而不能以自己的心理取而代之。
(二)尊重和信任學生。
學生無論怎樣不成熟,他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極大地尊重和信任他們,教師如果把教育學生的權力凌駕於學生的人格之上,必然會把斥責、諷刺、挖苦視為正常的教學手段,甚至發展到辱罵和體罰學生的地步,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一般來說,兒童青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希望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發見他們身上閃光的美好的東西,就會使他們更好地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愛,更加容易接受教師對他們的教育,並積極地克服身上的缺點。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這種上進心。如果不去加強並發揚兒童個人的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們的道德面貌。」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在帕甫雷什中學任學校長時,曾經遇到過一位小學女教師在一年級給新生上第一堂課,當她講到學生到校,雙手、耳朵和衣服都要保持清潔時,看到坐在前排一個孩子耳朵很臟,她就說:「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臟啊。」這時全班的孩子都集中注意來看他,這個孩子羞愧得真想把臉藏起來。以後,每次上課,他總覺得似乎全班同學都在看他的耳朵,上課注意力集中不起來。結果,到了第一學期末,格里沙地成績已經很差了。他母親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把孩子轉到另一個班去,結果,格里沙成了一個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個女教師在教育上所犯的錯誤就在於對孩子漠不關心,在全班把他作為典型來批評,從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尊重學生就要信任學生,尊重出於信任,應該相信學生經過教育是能夠進步的。一生中不犯錯誤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人生觀和道德面貌迅速形成的中學時代,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可能性更大。因此,要充分理解他們信任他們,引導他們改正錯誤,信任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當的興趣愛好。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平等相待,使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一個有人格、有尊嚴的人。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訓斥、謾罵和體罰等,都是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都將極大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其次,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夠喚起學生的自信心和對美好前途的追求,促進學生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總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為了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旺,教師要把自己的一顆愛心奉獻給自己的學生,努力去培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