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戀非典
1. 誰知道 非典期間的感人故事
這是一部以非常時期為背景的悲喜劇式勵志片。影片講述香港某大醫院高級醫生譚耀文和護士楊恭如、商人曾志偉、非典病患者蒲茜兒、蕭正楠、醫院院長黃日華、葯店老闆錢嘉樂等,在非典暴虐香港期間,面對非典病魔,眾人的行為、心態與境況均發生重大變化,白衣天使楊恭如堅守崗位,譚耀文從臨陣退縮到重拾醫生責任感;曾志偉力阻其妹與錢嘉樂相戀,生意頻臨破產之際,錢嘉樂不計前嫌,幫其解困;蒲茜兒患非典重病後,男友變心,雙禍打擊,痛不欲生,幸得鄰居肖正楠熱心相助,重燃人生希望,而肖正楠卻因此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蒲茜兒在男友和肖正楠之間情感徘徊後,最終鼓起勇氣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護士何雨從惡夢中醒來,滿身大汗,她拿起電話說,韓剛,我夢見被派到ICU病房了。何雨放聲哭起來。何雨的未婚夫韓剛是派出所的一名警察,兩人拍完結婚照,就等著幾天以後舉行婚禮。韓剛安慰何雨說不是所有的護士都要去"非典"一線的。但很快,何雨就被派到了"非典"一線,而韓剛也被派去參加對一幢大學生宿舍的隔離任務。
蔣琳是流行病研究中心的專家,張鵬是雜志社的攝影記者,都已是中年人的蔣琳和張鵬在分居半年後,決定離婚,這讓他們的女兒張雪十分痛苦,但更讓她痛苦的是父母離婚後,母親要去支援專門收治"非典"病人的南山醫院,而父親則在剛從伊拉克前線回來後又進了"非典"特別報道組。張雪感覺和父母吃的那頓飯就象是最後的晚餐。當她揣著母親給她的家中的銀行卡回到學樣時,她所住的宿舍樓被政府宣布隔離。
吳傑和劉琴是一對年輕戀人,也是韓剛和何雨最要好的朋友,他倆開了一家名叫"傑傑"的酒吧,"非典"來了之後已經沒什麼人來酒吧了,但他們仍然開著,吳傑認為這是一種姿態,就象《泰坦尼克號》上的那支樂隊一樣,臨陣不亂。劉琴開始在口罩上做文章,同時不斷地買來各種防"非典"的葯讓吳傑和酒吧的服務生們吃,而她和吳傑一樣,最敬佩的是此時仍然鎮靜自若來酒吧喝酒的醫學院退休教授唐先生。
2. 誰知道在治療非典中光榮犧牲的醫生(一定要著名)
李曉紅是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級畢業生,畢業後分配到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犧牲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李曉紅烈士犧牲不久,河北醫大黨委和團組織就作出了開展學習李曉紅事跡活動的決定,全校師生員工積極響應。作為河北省抗擊非典斗爭的主力軍,河北醫科大學為奪取全省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黨委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金普樂教授被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去冬今春,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就在這場與死神的搏鬥中,醫務工作者用生命維護著自己的職業尊嚴。年僅28歲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李曉紅,是全軍和武警部隊在防治非典斗爭中犧牲的第一位醫務人員。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她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事部、衛生部和總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獎章」;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批准她為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武警部隊黨委作出決定,在全部隊廣泛開展向李曉紅同志學習的活動。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於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時年28歲。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義無反顧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傷的曉紅報考了河北醫科大學。5年後初冬,走出大學校園的她選擇了部隊,成為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一名軍醫。「這世界上有兩個職業最危險,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軍人。」父親說的這兩樣曉紅都選了,而正是這兩樣危險的職業註定了她的風雨人生。
由於曉紅已有一段時間身體不適,醫院批准她從3月24日開始休假,可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卻讓曉紅毅然放棄休假。那時的她清醒地意識到,白衣戰士將要在一個特殊戰場上沖鋒陷陣了。3月25日,曉紅所在醫院內二科收治了一名發燒病人,雖然她不是主管醫生,但病人的症狀如一片陰雲掠過她的心頭:非典?!在26日的會診中,曉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原來搜集整理的非典資料成了她診斷和治療的有力依據。27日中午,這名患者被確診患有非典。曉紅的未雨綢繆,為醫院盡快確診非典病例、盡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積傳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來可能措手不及的戰斗,由此便有了科學防範。
非典讓內二科頓時戰雲密布,也給整個醫院帶來了焦慮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靜地走開的曉紅卻堅定地走上陣地,站到了自己的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內二科里有人開始發燒,在家休息的曉紅照常到醫院為戰友看病。戰友們都勸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曉紅說:「我和非典患者已經有了接觸史,而且對非典也有了一些認識,我留下來最合適。再說,科里病倒的人越來越多,我怎麼能走呢?我是這里的醫生啊!面對疫情,我怎麼能當逃兵呢?」曉紅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據的治療方案。就這樣,本來可以躲過災難的她,沖上了與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擇把生機留給戰友
3月30日,曉紅開始發燒。但人們怎麼也沒想到,她的生命時鍾從此開始了短短18天的倒計時。高燒一夜的曉紅用了整整一瓶酒精來退燒。31日清晨6點,她把最後一點冰涼的酒精抹在額頭上,讓同在一個單位的愛人相信她已經退燒。兩個人像往常一樣走出家門去上班,然而這一走,曉紅就再也沒有回來。
酒精瞞不了病情,曉紅很快高燒到39度,科里情況也非常嚴重,已經有10多個人開始發燒。這天下午,曉紅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進了自己戰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級經過多方協調,爭取到4個轉往解放軍309醫院的指標。這是全軍最權威的治療傳染疾病醫院,轉到那裡治療,就意味著生的希望。院領導在確定轉院人員時最先考慮了曉紅,然而當愛人把消息告訴曉紅時,她卻堅定地說:「我年輕,抵抗力強,應該先轉年紀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醫院領導宣布第二批5個轉院名額的第一個名字又是曉紅,而她的執意推讓,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4月5日,已隨集體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的曉紅,再次推讓了彌足珍貴的1個轉院指標。全院上下的意見是一致的,這個指標一定要給曉紅。而她卻說:「郭主任將近60歲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堅決不走!」4月6日中午,專家組會診認為,曉紅病情危急,必須立即轉院治療。下午,第四批3個轉院指標一到,醫院領導研究決定,這次不再和曉紅本人商量,要強行把她轉院。當她看到郭主任被擔架抬上車時,這才允許戰友們把她抬上擔架……
從容鎮定驅散恐懼陰霾
在非典疫魔橫行肆虐的日子裡,一些人恐懼、悲觀,甚至絕望,然而曉紅沒有畏懼,沒有退縮,她用微笑編織成一道戰地彩虹,驅散了戰友心中的陰霾,她的從容鎮定、無私無畏的人格魅力,成為了戰友之間互相傳遞的精神力量。
得病後的曉紅從未把自己當患者,她反復強調自己是名醫生。3月31日上午,發著高燒渾身無力的她強撐著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詳細病情和治療方案,細致入微地交代給同科醫生,然後才給自己掛上了吊瓶。醫生少病人多,曉紅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後,舉著吊瓶加入了醫護人員的行列。無論大夥怎麼勸阻,她只有一個回答:「我是醫生,我沒事!」4月2日,醫院決定把五官科也劃作隔離病區,分流內科部分病人。由於五官科沒有專業內科醫生,很多人不願轉移。曉紅站出來鎮定地說:「我是內科醫生,我會照顧大家,咱們走吧!」是她舉起吊瓶,第一個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為了切斷傳染源,上級決定北京武警總隊醫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治療。命令下達後,病區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和恐慌。沒有人下樓,沒有人登車……就在這時候,曉紅站出來堅定地說:「組織上這樣決定,是從抗擊非典大局考慮的,有醫護人員和我們一起走,怕什麼?!相信院里領導和戰友們絕不會撇下我們不管!」幾句真心話,觸動眾人心。看著大夥全部下了樓,曉紅才拖著病體走下來。見大夥還是不肯登車,她甩開愛人的攙扶,登上了大轎車。看到曉紅的舉動,人群一下子安靜下來,人們跟在她的身後陸續登車。
車外萬家燈火,車內一片凄涼。同車病友後來回憶說,在那個黑暗之夜,曉紅就像一個提燈女神,讓喧囂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靜下來。與曉紅風雨同舟的戰友們說,那是令人終生難忘的日子,曉紅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驚恐與絕望中,給人以力量和勇氣。
篤信科學申請葯物實驗
從「紙上談兵」到與非典的「零距離接觸」,從挑戰病魔到直面死亡,曉紅越來越相信科學終究勝利,科學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心裡也十分清楚,一個真正的白衣戰士,應該有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的勇氣,來換取更多的生命,換取這場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
住進302醫院後,曉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愛人,記下這里的用葯劑量和治療方案,記下她用葯後的反應,傳回隔離點,為那裡的治療工作提供幫助。從這一天起到曉紅犧牲,她的愛人7次為後方提供治療方案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這是曉紅用生命書寫的珍貴處方。
曉紅轉院的第4天,呼吸已經極度困難,醫生為她上了呼吸機。愛人心涼了,同為醫生,他明白,這是病重的信號,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醫生的曉紅又何嘗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殺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此時的曉紅已經不能說話,她在紙上寫道:「有什麼新葯需做試驗,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試一試,我願當個試驗品,為早日治好非典做點貢獻。」愛人含著眼淚把紙條交給了醫生,醫生含著眼淚緊緊地攥住了他的手。這尺書片語就是曉紅的生命承諾。
4月15日,是曉紅轉院以來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這一天的夕陽,也是她看到的最後的夕陽。好像是有了什麼預感,她在滿天落霞中寫下這樣的話:「非典給我們的教訓太深刻了,管理、防護、治療等方面都應該好好總結……」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時刻,對醫院和社會疾病防治機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這用生命作代價換取的教訓能喚醒更多的人。
笑對病魔作別至愛親朋
曉紅的病情,扯碎了親人和戰友們的心。從發病到犧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為她傷心落淚。然而曉紅始終沒有流過一滴淚。
因為人類對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懼曾一度震懾人心。然而戰友們都記得,曉紅每天都是微笑著走近病人,望聞問切,無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著病人心中的冰霜。戰友們更記得,當疫魔突然襲擊,包括曉紅在內的多名醫生護士一下子變成了病號,病毒在傳染,恐懼和絕望也在傳染,曉紅忍著高燒依然微笑:「哪有醫生被病嚇倒的?要相信科學,廣東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傳遞著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擔心,怕親人掛念,曉紅一直堅持不讓愛人向家裡透露消息。父母都記得,直到轉院的那天,他們像往常一樣每周一次通電話,曉紅連喘帶咳地說不出一句完整話。兩位老人才知道女兒已經病重,哭聲從話筒傳出,淚水順著電話線流淌,曉紅卻用盡全力讓父母聽到她一如往常的笑聲,雖然笑聲喑啞,斷斷續續。父母更記得,轉院後的曉紅已經很難說話,每次通電話,曉紅就用手指輕輕敲擊聽筒來回答:一下,她是讓爸媽放心;兩下,她是讓爸媽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說:爸媽,別哭了,女兒真的沒事……電話這端的敲擊聲敲碎了老人的心,電話那端的淚水卻讓曉紅更加堅強,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撫慰親人的心。
看著飽受磨難的曉紅,愛人心如刀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機那天,愛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衛生間失聲痛哭,給親友打了10多個電話,卻哭得沒有說成一句話。曉紅看到他從衛生間里出來眼睛紅紅的,便微笑著在紙上寫道:「用上呼吸機,輕松多了!我沒事,有我最愛的人陪著我,我很幸福,我肯定會好起來的。」後來的幾天里,曉紅時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憶中,她斷斷續續地寫著:「我們還有那麼多事要做,還有那麼多理想和願望沒實現,我不會離開你的。等我好了,我們一起考研,一起去旅遊,我們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奧運會,我們一起白頭到老。」這就是曉紅用微笑寫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曉紅在愛人的淚水中,寫下最後的留言:「我不後悔。嫁給了一個我最愛的人我不後悔,跟你來到北京當兵我不後悔,選擇了一個我喜歡的職業我不後悔。我治好了那麼多病人,你應該替我感到驕傲和自豪。」3時30分,28歲的曉紅永遠閉上了眼睛,安靜的面龐沒有一滴淚水,彷彿仍然含著微笑。
4月16日的朝陽在曉紅走後升起來,照著她空空的病房。曉紅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鮮紅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熱愛的工作崗位,回不到她眷戀的家。
6月3日,曉紅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
6月23日,從全軍和武警部隊抽調小湯山醫院的千餘名醫務人員開始撤離北京。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對北京實行「雙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
風雨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明天更加美好。
李曉紅,一座白衣戰士的永恆雕像,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人們心中……
李曉紅是我們河北人,但更是軍人和戰士,在與「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裡,她用28歲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一個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醫科大學 王曉
作為一名護士,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詮釋了「白衣天使」的最高榮譽。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會一起律動,她身上體現了全體醫務人員捨生忘死的精神。
李曉紅,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大醫之「精誠」。
———廊坊市 崔占元
參考資料:燕趙都市報
3. 網路小說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忍不住想說《大哥》的魏謙。無論有沒有感情戲都覺得酣暢淋漓。第一次知專道原來還有人能寫出這樣的網文屬。第一次看的時候可能年紀還小……只是覺得很觸動哭得死去活來。後來二刷三刷瘋狂刷,慢慢地感覺從謙兒身上汲取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身為凡人,經歷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看的時候真的覺得揪心,在想P大怎麼能這么殘忍,把世界上所有的倒霉事都這么放在自己的親兒子身上。而我們爭氣的謙兒,依然能夠沖撞出自己的光明未來。拙劣的文筆難以描述魏謙。「所有苦難與背負盡頭,都是行雲流水般的此世光陰。」。
4. 非典故事長篇的
鄧練賢生前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黨支部書記、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2003年2月1日,他連續工作15個小時,因搶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榮殉職,終年53歲。
葉欣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直到病倒前長達2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始終沒有離開過崗位,沒有回過一次家,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經搶救無效,於3月24日光榮殉職,終年46歲。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間,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他心中想的還是別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治療無效,梁世奎同志光榮殉職,終年57歲。
陳洪光1987年從廣東醫學院畢業到廣州市胸科醫院工作,親手組建了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並擔任主任。在一線搶救病人的70多個日日夜夜裡,他親自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機,經常會被病人噴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臉。4月16日,陳洪光同志被確診為非典型肺炎,雖經全力救治,終因病情過重於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職,年僅39歲。
李曉紅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役中,她連續奮戰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終因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29歲。
5. 誰有關於非典時期的電影,;請給幾個名字謝謝!
非典人生
又名: SARS
導演: 鄭偉文 Wai-Man Cheng
主演: 錢嘉樂 Kar Lok Chin / 楊恭如 Kristy Yang / 曾志偉 Eric Tsang
上映年度: 2003
語言: 漢語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 / 香港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以非常時期為背景的悲喜劇式勵志片。影片講述香港某大醫院高級醫生譚耀文和護士楊恭如、商人曾志偉、非典病患者蒲茜兒、蕭正楠、醫院院長黃日華、葯店老闆錢嘉樂等,在非典暴虐香港期間,面對非典病魔,眾人的行為、心態與境況均發生重大變化,白衣天使楊恭如堅守崗位,譚耀文從臨陣退縮到重拾醫生責任感;曾志偉力阻其妹與錢嘉樂相戀,生意頻臨破產之際,錢嘉樂不計前嫌,幫其解困;蒲茜兒患非典重病後,男友變心,雙禍打擊,痛不欲生,幸得鄰居肖正楠熱心相助,重燃人生希望,而肖正楠卻因此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蒲茜兒在男友和肖正楠之間情感徘徊後,最終鼓起勇氣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38度簡介:
年輕漂亮的空姐小月(陶紅飾)飛行歸來,在家中叫了一份外賣,歷史系的研究生趙小天(黃磊飾)打工去送外賣,剛巧碰上小月所住的樓里發現非典疑似病人,整個小區被緊急隔離。但小月不願下樓取外賣,謊稱小天是她男友,小天進了小區,可再也出不去了。陰差陽錯,小天住在小月屋裡進行隔離觀察,兩人從相互提防到相識相知,發展出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影片的兩位主演是黃磊和陶紅。黃磊飾演的研究生是一個耍貧嘴的活潑男生,與他在銀幕熒屏上一貫的俊朗書生形象大相徑庭,但熟悉他的朋友說,這才是黃磊在生活中的本色呢。據黃磊說,拍攝時的那種感覺,至今想來「還是頗讓人有幾分心動」。而飾演空姐的陶紅卻正好相反,她說這個大大咧咧的酷女孩角色一點不像自己,「生活中的我是個乖巧的小女人,我覺得自己簡直成了非典版的野蠻女友」。
導演劉新強調了「孤島愛情」的概念,認為非典疫情固然嚴酷,但人們煥發出來的樂觀、堅定和相濡以沫的真誠,卻是電影創作絕妙的題材。這部影片也就定位在喜劇的風格。最後,研究生終於贏得了美麗空姐的芳心……值得一提的是,黃磊和陶紅把拍這部影片的片酬全部捐獻給了「白衣天使」,愛心延伸到了銀幕之外。
6. 在非典中的醫務工作者有哪些
李曉紅是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97級畢業生,畢業後分配到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犧牲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李曉紅烈士犧牲不久,河北醫大黨委和團組織就作出了開展學習李曉紅事跡活動的決定,全校師生員工積極響應。作為河北省抗擊非典斗爭的主力軍,河北醫科大學為奪取全省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黨委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金普樂教授被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去冬今春,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就在這場與死神的搏鬥中,醫務工作者用生命維護著自己的職業尊嚴。年僅28歲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李曉紅,是全軍和武警部隊在防治非典斗爭中犧牲的第一位醫務人員。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她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事部、衛生部和總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獎章」;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批准她為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武警部隊黨委作出決定,在全部隊廣泛開展向李曉紅同志學習的活動。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於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時年28歲。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義無反顧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傷的曉紅報考了河北醫科大學。5年後初冬,走出大學校園的她選擇了部隊,成為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一名軍醫。「這世界上有兩個職業最危險,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軍人。」父親說的這兩樣曉紅都選了,而正是這兩樣危險的職業註定了她的風雨人生。
由於曉紅已有一段時間身體不適,醫院批准她從3月24日開始休假,可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卻讓曉紅毅然放棄休假。那時的她清醒地意識到,白衣戰士將要在一個特殊戰場上沖鋒陷陣了。3月25日,曉紅所在醫院內二科收治了一名發燒病人,雖然她不是主管醫生,但病人的症狀如一片陰雲掠過她的心頭:非典?!在26日的會診中,曉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原來搜集整理的非典資料成了她診斷和治療的有力依據。27日中午,這名患者被確診患有非典。曉紅的未雨綢繆,為醫院盡快確診非典病例、盡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積傳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來可能措手不及的戰斗,由此便有了科學防範。
非典讓內二科頓時戰雲密布,也給整個醫院帶來了焦慮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靜地走開的曉紅卻堅定地走上陣地,站到了自己的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內二科里有人開始發燒,在家休息的曉紅照常到醫院為戰友看病。戰友們都勸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曉紅說:「我和非典患者已經有了接觸史,而且對非典也有了一些認識,我留下來最合適。再說,科里病倒的人越來越多,我怎麼能走呢?我是這里的醫生啊!面對疫情,我怎麼能當逃兵呢?」曉紅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據的治療方案。就這樣,本來可以躲過災難的她,沖上了與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擇把生機留給戰友
3月30日,曉紅開始發燒。但人們怎麼也沒想到,她的生命時鍾從此開始了短短18天的倒計時。高燒一夜的曉紅用了整整一瓶酒精來退燒。31日清晨6點,她把最後一點冰涼的酒精抹在額頭上,讓同在一個單位的愛人相信她已經退燒。兩個人像往常一樣走出家門去上班,然而這一走,曉紅就再也沒有回來。
酒精瞞不了病情,曉紅很快高燒到39度,科里情況也非常嚴重,已經有10多個人開始發燒。這天下午,曉紅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進了自己戰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級經過多方協調,爭取到4個轉往解放軍309醫院的指標。這是全軍最權威的治療傳染疾病醫院,轉到那裡治療,就意味著生的希望。院領導在確定轉院人員時最先考慮了曉紅,然而當愛人把消息告訴曉紅時,她卻堅定地說:「我年輕,抵抗力強,應該先轉年紀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醫院領導宣布第二批5個轉院名額的第一個名字又是曉紅,而她的執意推讓,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4月5日,已隨集體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的曉紅,再次推讓了彌足珍貴的1個轉院指標。全院上下的意見是一致的,這個指標一定要給曉紅。而她卻說:「郭主任將近60歲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堅決不走!」4月6日中午,專家組會診認為,曉紅病情危急,必須立即轉院治療。下午,第四批3個轉院指標一到,醫院領導研究決定,這次不再和曉紅本人商量,要強行把她轉院。當她看到郭主任被擔架抬上車時,這才允許戰友們把她抬上擔架……
從容鎮定驅散恐懼陰霾
在非典疫魔橫行肆虐的日子裡,一些人恐懼、悲觀,甚至絕望,然而曉紅沒有畏懼,沒有退縮,她用微笑編織成一道戰地彩虹,驅散了戰友心中的陰霾,她的從容鎮定、無私無畏的人格魅力,成為了戰友之間互相傳遞的精神力量。
得病後的曉紅從未把自己當患者,她反復強調自己是名醫生。3月31日上午,發著高燒渾身無力的她強撐著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詳細病情和治療方案,細致入微地交代給同科醫生,然後才給自己掛上了吊瓶。醫生少病人多,曉紅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後,舉著吊瓶加入了醫護人員的行列。無論大夥怎麼勸阻,她只有一個回答:「我是醫生,我沒事!」4月2日,醫院決定把五官科也劃作隔離病區,分流內科部分病人。由於五官科沒有專業內科醫生,很多人不願轉移。曉紅站出來鎮定地說:「我是內科醫生,我會照顧大家,咱們走吧!」是她舉起吊瓶,第一個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為了切斷傳染源,上級決定北京武警總隊醫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治療。命令下達後,病區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和恐慌。沒有人下樓,沒有人登車……就在這時候,曉紅站出來堅定地說:「組織上這樣決定,是從抗擊非典大局考慮的,有醫護人員和我們一起走,怕什麼?!相信院里領導和戰友們絕不會撇下我們不管!」幾句真心話,觸動眾人心。看著大夥全部下了樓,曉紅才拖著病體走下來。見大夥還是不肯登車,她甩開愛人的攙扶,登上了大轎車。看到曉紅的舉動,人群一下子安靜下來,人們跟在她的身後陸續登車。
車外萬家燈火,車內一片凄涼。同車病友後來回憶說,在那個黑暗之夜,曉紅就像一個提燈女神,讓喧囂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靜下來。與曉紅風雨同舟的戰友們說,那是令人終生難忘的日子,曉紅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驚恐與絕望中,給人以力量和勇氣。
篤信科學申請葯物實驗
從「紙上談兵」到與非典的「零距離接觸」,從挑戰病魔到直面死亡,曉紅越來越相信科學終究勝利,科學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心裡也十分清楚,一個真正的白衣戰士,應該有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的勇氣,來換取更多的生命,換取這場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
住進302醫院後,曉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愛人,記下這里的用葯劑量和治療方案,記下她用葯後的反應,傳回隔離點,為那裡的治療工作提供幫助。從這一天起到曉紅犧牲,她的愛人7次為後方提供治療方案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這是曉紅用生命書寫的珍貴處方。
曉紅轉院的第4天,呼吸已經極度困難,醫生為她上了呼吸機。愛人心涼了,同為醫生,他明白,這是病重的信號,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醫生的曉紅又何嘗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殺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此時的曉紅已經不能說話,她在紙上寫道:「有什麼新葯需做試驗,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試一試,我願當個試驗品,為早日治好非典做點貢獻。」愛人含著眼淚把紙條交給了醫生,醫生含著眼淚緊緊地攥住了他的手。這尺書片語就是曉紅的生命承諾。
4月15日,是曉紅轉院以來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這一天的夕陽,也是她看到的最後的夕陽。好像是有了什麼預感,她在滿天落霞中寫下這樣的話:「非典給我們的教訓太深刻了,管理、防護、治療等方面都應該好好總結……」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時刻,對醫院和社會疾病防治機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這用生命作代價換取的教訓能喚醒更多的人。
笑對病魔作別至愛親朋
曉紅的病情,扯碎了親人和戰友們的心。從發病到犧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為她傷心落淚。然而曉紅始終沒有流過一滴淚。
因為人類對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懼曾一度震懾人心。然而戰友們都記得,曉紅每天都是微笑著走近病人,望聞問切,無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著病人心中的冰霜。戰友們更記得,當疫魔突然襲擊,包括曉紅在內的多名醫生護士一下子變成了病號,病毒在傳染,恐懼和絕望也在傳染,曉紅忍著高燒依然微笑:「哪有醫生被病嚇倒的?要相信科學,廣東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傳遞著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擔心,怕親人掛念,曉紅一直堅持不讓愛人向家裡透露消息。父母都記得,直到轉院的那天,他們像往常一樣每周一次通電話,曉紅連喘帶咳地說不出一句完整話。兩位老人才知道女兒已經病重,哭聲從話筒傳出,淚水順著電話線流淌,曉紅卻用盡全力讓父母聽到她一如往常的笑聲,雖然笑聲喑啞,斷斷續續。父母更記得,轉院後的曉紅已經很難說話,每次通電話,曉紅就用手指輕輕敲擊聽筒來回答:一下,她是讓爸媽放心;兩下,她是讓爸媽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說:爸媽,別哭了,女兒真的沒事……電話這端的敲擊聲敲碎了老人的心,電話那端的淚水卻讓曉紅更加堅強,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撫慰親人的心。
看著飽受磨難的曉紅,愛人心如刀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機那天,愛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衛生間失聲痛哭,給親友打了10多個電話,卻哭得沒有說成一句話。曉紅看到他從衛生間里出來眼睛紅紅的,便微笑著在紙上寫道:「用上呼吸機,輕松多了!我沒事,有我最愛的人陪著我,我很幸福,我肯定會好起來的。」後來的幾天里,曉紅時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憶中,她斷斷續續地寫著:「我們還有那麼多事要做,還有那麼多理想和願望沒實現,我不會離開你的。等我好了,我們一起考研,一起去旅遊,我們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奧運會,我們一起白頭到老。」這就是曉紅用微笑寫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曉紅在愛人的淚水中,寫下最後的留言:「我不後悔。嫁給了一個我最愛的人我不後悔,跟你來到北京當兵我不後悔,選擇了一個我喜歡的職業我不後悔。我治好了那麼多病人,你應該替我感到驕傲和自豪。」3時30分,28歲的曉紅永遠閉上了眼睛,安靜的面龐沒有一滴淚水,彷彿仍然含著微笑。
4月16日的朝陽在曉紅走後升起來,照著她空空的病房。曉紅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鮮紅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熱愛的工作崗位,回不到她眷戀的家。
6月3日,曉紅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
6月23日,從全軍和武警部隊抽調小湯山醫院的千餘名醫務人員開始撤離北京。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對北京實行「雙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
風雨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明天更加美好。
李曉紅,一座白衣戰士的永恆雕像,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人們心中……
李曉紅是我們河北人,但更是軍人和戰士,在與「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裡,她用28歲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一個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醫科大學 王曉
作為一名護士,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詮釋了「白衣天使」的最高榮譽。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會一起律動,她身上體現了全體醫務人員捨生忘死的精神。
李曉紅,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大醫之「精誠」。
人民日報 2003-05-16
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
追授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白求恩獎章"
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日前作出決定,追授在抗擊非典斗爭中以身殉職的醫務工作者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白求恩獎章"。
決定指出,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廣大醫護衛生人員日夜戰斗在第一線,把自己的生命與人民群眾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無私無畏、竭誠奉獻,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的英雄行為感人肺腑,事跡催人奮進,不愧為人民英雄。
鄧練賢生前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黨支部書記、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2003年2月1日,他連續工作15個小時,因搶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榮殉職,終年53歲。
葉欣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直到病倒前長達2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始終沒有離開過崗位,沒有回過一次家,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經搶救無效,於3月24日光榮殉職,終年46歲。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間,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他心中想的還是別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治療無效,梁世奎同志光榮殉職,終年57歲。
陳洪光1987年從廣東醫學院畢業到廣州市胸科醫院工作,親手組建了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並擔任主任。在一線搶救病人的70多個日日夜夜裡,他親自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機,經常會被病人噴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臉。4月16日,陳洪光同志被確診為非典型肺炎,雖經全力救治,終因病情過重於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職,年僅39歲。
李曉紅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役中,她連續奮戰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終因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29歲。
決定號召全國廣大幹部群眾、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向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5位同志學習。學習他們認真實踐"三個代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學習他們視病人為親人,對人民極端負責,滿腔熱忱、無私奉獻的服務精神;學習他們把安全讓給他人、把危險留給自己的高貴品格;學習他們坦然面對危難、樂觀堅強的革命精神。要以他們為榜樣,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奮勇拼搏,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奪取抗擊非典斗爭的全面勝利。
北方網 2003-05-15
有一種倒下叫站起--鄧練賢
名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來,在迎擊這場天災的戰斗中,醫療戰線的英雄沖鋒在前,前仆後繼地用汗水和生命築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們用自己不計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許的大勇、悲天憫人的大愛,保衛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個個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來時,有的醫務人員卻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這些都牽動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心。胡錦濤總書記最近親臨廣東視察,慰問戰斗在第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近日又作出重要批示,對在抗擊非典型肺炎過程中以身殉職的共產黨員、人民的好醫生鄧練賢表示沉痛悼念,對他的家屬親屬表示親切慰問,堅信有廣大醫護工作者醫護人員的奮斗與貢獻,有全國上下的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疫病。今天,我們把在羊城人民中間傳揚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講述出來,我們相信,英雄的事跡和高尚精神一定會激勵廣大醫護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最終戰勝疫病。
面對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襲,鄧練賢以傳染科黨支部書記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組織協調的擔子,並沖在最前面
羊年春節,讓鄧練賢的妻子朱秀娟特別期待,因為難得沒有安排節日值班的丈夫對她許了個願「這個年可以陪你了,你說去哪我們就去哪。"然而,剛剛吃罷年夜飯,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還沒看上兩個,電話就響了:醫院來了特殊肺炎病人,馬上回院准備搶救……
"來得這么快!"鄧練賢放下電話就往醫院趕。就在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廣東出現不明原因肺炎,該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醫院之一。在醫院的布置下,鄧練賢以傳染病科支部書記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動挑起人員調配、組織協調和物品落實的擔子。一方面要保證救治小組的力量,又要確保原來近百名病人的治療不受影響。在他的精神激勵下,所有工作人員都主動放棄休假,各就各位堅守崗位。他知道這項工作危險很大,讓別人去承擔風險,以年齡已屆50多為借口推脫,不是他的作風。他一馬當先,帶領科室醫務人員,投入這場"遭遇戰"。
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家一起對病人進行緊急會診,做各項檢查,確定治療方案。這個除夕之夜,中山三院傳染科燈火通明。對這種突如其來、預防治療都處於摸索階段的疾病,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鄧練賢憑直覺意識到其極強的危險性,他親自安排病房,交待參加會診的醫務人員作好消毒、隔離工作,搶救緊張有序地展開。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這時,鄧練賢的手機不斷收到拜年簡訊,但他來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時。一切就緒後,鄧練賢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他對愛人說:"我太累了。"說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這樣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個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鄧練賢一大早就趕往醫院查房。上午11時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醫院。這位被稱為"毒王"的病人使一個又一個的醫務人員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親戚朋友也先後染病。當時病人發高熱,煩躁不安,頻繁而劇烈地咳嗽,呼吸極度困難,神志也模糊不清,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
情況危急,刻不容緩。鄧練賢和同事們馬上投入緊張的搶救中,抗炎、吸氧、鎮靜、激素應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斷加重。專家小組迅速作出決定,給病人進行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這個病人身體強壯,體重足有80公斤,因為極度缺氧,情緒極度不穩,在作氣管插管時更是煩躁不安,極不合作,要"奈何"他絕非易事。
"快,快!"此時,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間,鄧練賢想都顧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體,在場的醫護人員也都紛紛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頭,有的按手,有的按腳,讓麻醉師盡快將導管插入。這一過程中,病人劇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帶著血腥從插管處噴出,在場的醫護人員從頭到腳都被污染,而空氣中也充滿了病毒。
與傳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鄧練賢清楚地知道,自己正處在危險中,但此時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縮?他和同事們來不及更換衣帽,繼續搶救。病人呼吸不暢,要不斷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現場3個小時的搶救中,光給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換了好幾個。鄧練賢和專家們嚴密監測病情變化,隨時調整呼吸機的各種參數,病人的病情終於慢慢穩定,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
時間,在搶救病人時以分秒計算,而對於鄧練賢自己,時間的概念在這些天已顯得模糊不清,何時用餐,何時休息,都取決於病人的病情。他有嚴重胃潰瘍,曾經發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對病情危重的患者,在這羊年春節,卻只能在辦公室吃幾口涼透的盒飯。接下來的幾天,幾位重症病人相繼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鄧練賢都要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高度緊張的工作及大量的體力消耗,即使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也難以支撐。回到家中,搶救病人的過程又一幕幕在腦海中回放,使他難以入睡:經驗和教訓需要總結,下一步的工作如何進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鄧練賢突然感覺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頭痛、高熱,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現炎症陰影,住進自己工作的醫院。
就像一場戰爭,誰沖鋒在前誰就可能先倒下。在鄧練賢之後,醫院相繼有20名一線醫護人員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診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極重、傳染性極強的危重病例,而當時對這個病的認識還非常模糊,面對一個未知的巨大危險,鄧練賢和他的同事們成為第一批"掃雷者"。
這時,人們發現,鄧練賢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專家組中,有3人是來自各科室的黨支部書記,4位專家後來全部染上"非典";在參加搶救"毒王"的9名醫護人員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
平時習以為常的"鄧書記"的稱謂,如今變成了帶淚的述說和無限的敬意,盡管在人們的口裡講述的是一件件瑣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醫護人員,經過救治,已陸續痊癒出院,而最早病倒、帶領戰友沖鋒陷陣的鄧練賢,卻再也沒有回來……
4月21日下午5時45分,鄧練賢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遠閉上了雙眼。
從皓首白發的老師、朝夕相處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們采訪的每一個認識鄧練賢的人,都說他是個好人、好醫生、好支書。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瑣事中,鄧練賢彷彿重新獲得了生命,親切地站到了我們面前。
"鄧書記",同事們總是這樣親切地稱呼鄧練賢。在傳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習慣找"鄧書記",不僅僅因為他是支部書記,更因為他為人特別有耐心,不怕麻煩。
鄧練賢30年的同事和老師、白發蒼蒼的姚集魯教授是個堅強達觀的人,說起鄧練賢的離去也不禁流淚了。他對這位愛徒的評價是?quot;是個老實人。論起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人這兩條,他在我的學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產黨員,但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我從他身上都看到了。"
就在鄧練賢病倒的前一天,同事們還看見他在給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屬做工作。實際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屬鬧情緒有意見,大家都會說找鄧書記來,過不了一會就會看到鄧書記笑眯眯地出來說聲"搞定了。"為什麼病人、家屬都這么聽鄧書記的話,因為鄧書記心裡總有病人,病人想什麼,家屬想什麼,他都能體會到。他的話往往句句都說到別人心裡去了,聽了特別貼心,當然也就沒氣了。這么多年來,傳染病科醫患關系一直比較融洽,沒有一例向醫院的投訴。
大年初一中午搶救完一個11歲病孩出來,細心的鄧書記已經給醫生護士們訂好了盒飯。護士長王喬鳳說起這些事,眼淚直流:按理說這些並不該是一個老領導、老專家做的事,而更讓王喬鳳唏噓的,是身心俱疲的鄧書記還給病孩的父母都買了盒飯。
善待病人,是在鄧練賢身邊工作的醫生護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記憶中,鄧練賢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裡病人既是病人也是親人,沒有貧富貴賤遠近親疏之分。以前大家經濟都還不寬裕,有些病人沒錢吃飯,鄧練賢常常自己掏錢給病人買飯。看到鄧書記這樣做,他身邊的很多年輕醫生護士也都慢慢養成了這種幫助困難病人的習慣。有一陣醫院病人走賬的情況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時會有些犯嘀咕,每當這時鄧練賢總是一?quot;先搶救",從無二話。
鄧練賢對人好,但也很有原則,講究方法。醫院曾經有一位年齡較大的進修醫生,個人毛病比較多,在其他科室很難呆下去。鄧練賢主動提出:到我這里來。為了幫他,鄧練賢和病區負責人商量了一個"幫教"妙計,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鄧練賢找來進修醫生,連續問了許多問題,進修醫生答不出來。鄧書記把他批評一通,然後讓其他人去安慰他、幫助他。不久,這位進修醫生工作態度好了,醫療水平也有了提高,鄧練賢由此真成了醫生?quot;醫生"。
任勞任怨、勤懇豁達的性格,是鄧練賢26年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書記形成的。從1977年擔任傳染病科黨支部副書記開始,他就從未忘記一個基層黨的工作者的責任。在他的用心帶領下,傳染病院這個黨支部,成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層黨組織。在鄧書記的親身示範下,支部連續13年獲得醫院先進黨支部,他本人則連續13年被授予先進共產黨員的稱號。
作為基層黨支部書記,鄧練賢在這個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擔了大量行政事務工作。同事遇到業務上的難題,找他;年輕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鬧離婚,找他。他總是鼓勵年輕同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用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科里搞裝修,他比自己家裝修還上心,樣樣考慮周全。多少年來,他養成一個習慣,每天下班前要巡視重診患者病房?quot;婆婆媽媽"得連水電安全都要仔細查看。他還牽頭,以傳染科支部名義在韶關仁化資助了14名貧困孩子的學業…
鄧練賢倒下了,但在抗擊"非典"的戰斗中,卻豎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他的奮斗和犧牲成為戰友們前進和避免更大犧牲的指路牌
7. 有一部愛情電影是關於非典的,好感人,只是不知道名字,拜託大家幫幫忙啊
你看哪個是,我覺得38度那個可能性大一點,黃磊演那個 非典人生 又名: SARS 導演: 鄭偉文 Wai-Man Cheng 主演: 錢嘉樂 Kar Lok Chin / 楊恭如 Kristy Yang / 曾志偉 Eric Tsang 上映年度: 2003 語言: 漢語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 / 香港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以非常時期為背景的悲喜劇式勵志片。影片講述香港某大醫院高級醫生譚耀文和護士楊恭如、商人曾志偉、非典病患者蒲茜兒、蕭正楠、醫院院長黃日華、葯店老闆錢嘉樂等,在非典暴虐香港期間,面對非典病魔,眾人的行為、心態與境況均發生重大變化,白衣天使楊恭如堅守崗位,譚耀文從臨陣退縮到重拾醫生責任感;曾志偉力阻其妹與錢嘉樂相戀,生意頻臨破產之際,錢嘉樂不計前嫌,幫其解困;蒲茜兒患非典重病後,男友變心,雙禍打擊,痛不欲生,幸得鄰居肖正楠熱心相助,重燃人生希望,而肖正楠卻因此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蒲茜兒在男友和肖正楠之間情感徘徊後,最終鼓起勇氣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38度簡介: 年輕漂亮的空姐小月(陶紅飾)飛行歸來,在家中叫了一份外賣,歷史系的研究生趙小天(黃磊飾)打工去送外賣,剛巧碰上小月所住的樓里發現非典疑似病人,整個小區被緊急隔離。但小月不願下樓取外賣,謊稱小天是她男友,小天進了小區,可再也出不去了。陰差陽錯,小天住在小月屋裡進行隔離觀察,兩人從相互提防到相識相知,發展出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影片的兩位主演是黃磊和陶紅。黃磊飾演的研究生是一個耍貧嘴的活潑男生,與他在銀幕熒屏上一貫的俊朗書生形象大相徑庭,但熟悉他的朋友說,這才是黃磊在生活中的本色呢。據黃磊說,拍攝時的那種感覺,至今想來「還是頗讓人有幾分心動」。而飾演空姐的陶紅卻正好相反,她說這個大大咧咧的酷女孩角色一點不像自己,「生活中的我是個乖巧的小女人,我覺得自己簡直成了非典版的野蠻女友」。 導演劉新強調了「孤島愛情」的概念,認為非典疫情固然嚴酷,但人們煥發出來的樂觀、堅定和相濡以沫的真誠,卻是電影創作絕妙的題材。這部影片也就定位在喜劇的風格。最後,研究生終於贏得了美麗空姐的芳心……值得一提的是,黃磊和陶紅把拍這部影片的片酬全部捐獻給了「白衣天使」,愛心延伸到了銀幕之外。
8. 非典中英雄人物的故事600字
葉欣主要事跡:
葉欣1956年7月9日出生於廣東徐聞一個醫學世家.1974年被招進廣東省中醫院衛訓隊.1976年畢業時.因護理能力測試成績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為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是該院護士長中最年輕的.
急診科是省中醫院最大的護理單位.下設120.補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觀室.治療室六個部門.[快速.及時.有效"的工作性質.復雜多變的病情.觸目驚心的狀況.需要護士長不僅需要超一流的護理專長.更要有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的領導能力和冷靜快捷的思維能力.生死一瞬間.在以痛苦.哀號.無助為氛圍的工作環境里.每位醫護人員都必須具備強健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於女性而言.這何嘗不是對身心的超級挑戰.而葉欣在急診科一干就是幾十年.每當急診科有傳染性疾病患者前來急診時.葉欣總是一馬當先.沖鋒在前.盡量不讓年輕的小護士們沾邊.每次她總是說:你們還小.這病危險!對待這類病人.她護理得格外耐心.細致.沒有一絲的嫌棄.對於家境貧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動出錢為病人買東西.她常常對護士們說:[病人得了傳染病已經夠不幸了.但社會的歧視給他們心理造成的傷害也許比病痛更難受!作為護士.我們一方面要解決他們身體的痛苦.更要給他們愛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剛參加工作的護士為病人服務時引發了病人的不滿.葉欣主動到患者家登門道歉.並作自我批評.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剛建立時.葉欣主動請纓.提出到二沙急診科擔任護士長.負責繁重的護理組建工作.
2001年.一位來自福建某山區的重症患者到急診科治療.病情剛穩定就急著要求回家.葉欣苦心規勸.但病人就是不聽.於是科室決定用救護車送病人回家.葉欣又主動申請沿途護理.22小時的顛簸和護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卻累得直不起腰來.為了盡快趕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葉欣自己出錢乘飛機回到了廣州.
2003春節前後.一種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開始在廣州一些地區流行.2月上旬剛過.廣東省中醫院二沙急診科就開始收治確診或疑為[非典"的病人.最多時一天5人.面對增加了兩倍的工作量.葉欣周密籌劃.冷靜部署.重新調班時.安排了加強班.隨著[非典"患者的急劇增多.廣東省中醫院當機立斷.緊急抽調二沙分院急診科部分護士增援位於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診科護士力量出現了明顯的不足.葉欣身先士卒.從2月8日便開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極度疲倦的葉欣開始出現發熱症狀.後確診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為了救治葉欣.醫院在最短時間內成立了治療小組.葉欣的病情幾乎牽動了所有人的心.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委託蔡東士秘書長慰問她和家屬,雷於藍副省長也在省政府副秘書長黃業斌.省衛生廳廳長黃慶道的陪同下.親自到醫院了解治療情況.省衛生廳.省中醫葯管理局.廣州中醫葯大學的領導也為搶救葉欣提供了技術.物質.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葉欣最後所搶救的.也是傳染給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後不到一個星期.葉欣永遠離開了她所熱愛的崗位.戰友和親人.享年47歲.
葉欣在擔任護士長期間.始終把培養護理人才作為本科室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她常利用午休給護士們上業務課.讓剛進急診科的姑娘們在她身上練習扎針.
葉欣在擔任護士長期間.始終沒有放棄對新知識的鑽研.她總是在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技術.1995年.論文<甲黃膜液對褥瘡治療護理的應用研究>獲廣東省中醫葯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實現了該院護理課題在科技創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發表論文13篇.
葉欣是一個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聞達.只講奉獻.作為領導.她的寬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讓.內秀和公正.無不深深折服著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護士曾詩意地說:葉護士長簡直就是陽光和微笑的化身.那麼透明.又是那麼明媚.加班.頂班.對她可謂司空見慣.尤其是節假日.她會主動給自己排上班.葉欣去世後.她愛人動容地說:[我和葉欣結婚22年了.但只有結婚那年我們一起在家過了春節.其餘她全是在醫院度過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報>發表了<永遠的白衣戰士--追記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葉欣>的通訊.講述了葉欣護士長不顧個人安危頑強抗擊[非典"的感人事跡.
李曉紅是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97級畢業生.畢業後分配到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犧牲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李曉紅烈士犧牲不久.河北醫大黨委和團組織就作出了開展學習李曉紅事跡活動的決定.全校師生員工積極響應.作為河北省抗擊非典斗爭的主力軍.河北醫科大學為奪取全省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黨委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金普樂教授被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去冬今春.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就在這場與死神的搏鬥中.醫務工作者用生命維護著自己的職業尊嚴.年僅28歲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李曉紅.是全軍和武警部隊在防治非典斗爭中犧牲的第一位醫務人員.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她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事部.衛生部和總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獎章",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批准她為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武警部隊黨委作出決定.在全部隊廣泛開展向李曉紅同志學習的活動.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於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時年28歲.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義無反顧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傷的曉紅報考了河北醫科大學.5年後初冬.走出大學校園的她選擇了部隊.成為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一名軍醫.[這世界上有兩個職業最危險.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軍人."父親說的這兩樣曉紅都選了.而正是這兩樣危險的職業註定了她的風雨人生.
由於曉紅已有一段時間身體不適.醫院批准她從3月24日開始休假.可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卻讓曉紅毅然放棄休假.那時的她清醒地意識到.白衣戰士將要在一個特殊戰場上沖鋒陷陣了.3月25日.曉紅所在醫院內二科收治了一名發燒病人.雖然她不是主管醫生.但病人的症狀如一片陰雲掠過她的心頭:非典?!在26日的會診中.曉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原來搜集整理的非典資料成了她診斷和治療的有力依據.27日中午.這名患者被確診患有非典.曉紅的未雨綢繆.為醫院盡快確診非典病例.盡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積傳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來可能措手不及的戰斗.由此便有了科學防範.
非典讓內二科頓時戰雲密布.也給整個醫院帶來了焦慮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靜地走開的曉紅卻堅定地走上陣地.站到了自己的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內二科里有人開始發燒.在家休息的曉紅照常到醫院為戰友看病.戰友們都勸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曉紅說:[我和非典患者已經有了接觸史.而且對非典也有了一些認識.我留下來最合適.再說.科里病倒的人越來越多.我怎麼能走呢?我是這里的醫生啊!面對疫情.我怎麼能當逃兵呢?"曉紅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據的治療方案.就這樣.本來可以躲過災難的她.沖上了與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擇把生機留給戰友
3月30日.曉紅開始發燒.但人們怎麼也沒想到.她的生命時鍾從此開始了短短18天的倒計時.高燒一夜的曉紅用了整整一瓶酒精來退燒.31日清晨6點.她把最後一點冰涼的酒精抹在額頭上.讓同在一個單位的愛人相信她已經退燒.兩個人像往常一樣走出家門去上班.然而這一走.曉紅就再也沒有回來.
酒精瞞不了病情.曉紅很快高燒到39度.科里情況也非常嚴重.已經有10多個人開始發燒.這天下午.曉紅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進了自己戰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級經過多方協調.爭取到4個轉往解放軍309醫院的指標.這是全軍最權威的治療傳染疾病醫院.轉到那裡治療.就意味著生的希望.院領導在確定轉院人員時最先考慮了曉紅.然而當愛人把消息告訴曉紅時.她卻堅定地說:[我年輕.抵抗力強.應該先轉年紀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醫院領導宣布第二批5個轉院名額的第一個名字又是曉紅.而她的執意推讓.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4月5日.已隨集體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的曉紅.再次推讓了彌足珍貴的1個轉院指標.全院上下的意見是一致的.這個指標一定要給曉紅.而她卻說:[郭主任將近60歲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堅決不走!"4月6日中午.專家組會診認為.曉紅病情危急.必須立即轉院治療.下午.第四批3個轉院指標一到.醫院領導研究決定.這次不再和曉紅本人商量.要強行把她轉院.當她看到郭主任被擔架抬上車時.這才允許戰友們把她抬上擔架--
從容鎮定驅散恐懼陰霾
在非典疫魔橫行肆虐的日子裡.一些人恐懼.悲觀.甚至絕望.然而曉紅沒有畏懼.沒有退縮.她用微笑編織成一道戰地彩虹.驅散了戰友心中的陰霾.她的從容鎮定.無私無畏的人格魅力.成為了戰友之間互相傳遞的精神力量.
得病後的曉紅從未把自己當患者.她反復強調自己是名醫生.3月31日上午.發著高燒渾身無力的她強撐著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詳細病情和治療方案.細致入微地交代給同科醫生.然後才給自己掛上了吊瓶.醫生少病人多.曉紅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後.舉著吊瓶加入了醫護人員的行列.無論大夥怎麼勸阻.她只有一個回答:[我是醫生.我沒事!"4月2日.醫院決定把五官科也劃作隔離病區.分流內科部分病人.由於五官科沒有專業內科醫生.很多人不願轉移.曉紅站出來鎮定地說:[我是內科醫生.我會照顧大家.咱們走吧!"是她舉起吊瓶.第一個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為了切斷傳染源.上級決定北京武警總隊醫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治療.命令下達後.病區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和恐慌.沒有人下樓.沒有人登車--就在這時候.曉紅站出來堅定地說:[組織上這樣決定.是從抗擊非典大局考慮的.有醫護人員和我們一起走.怕什麼?!相信院里領導和戰友們絕不會撇下我們不管!"幾句真心話.觸動眾人心.看著大夥全部下了樓.曉紅才拖著病體走下來.見大夥還是不肯登車.她甩開愛人的攙扶.登上了大轎車.看到曉紅的舉動.人群一下子安靜下來.人們跟在她的身後陸續登車.
車外萬家燈火.車內一片凄涼.同車病友後來回憶說.在那個黑暗之夜.曉紅就像一個提燈女神.讓喧囂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靜下來.與曉紅風雨同舟的戰友們說.那是令人終生難忘的日子.曉紅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驚恐與絕望中.給人以力量和勇氣.
篤信科學申請葯物實驗
從[紙上談兵"到與非典的[零距離接觸".從挑戰病魔到直面死亡.曉紅越來越相信科學終究勝利.科學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心裡也十分清楚.一個真正的白衣戰士.應該有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的勇氣.來換取更多的生命.換取這場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
住進302醫院後.曉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愛人.記下這里的用葯劑量和治療方案.記下她用葯後的反應.傳回隔離點.為那裡的治療工作提供幫助.從這一天起到曉紅犧牲.她的愛人7次為後方提供治療方案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這是曉紅用生命書寫的珍貴處方.
曉紅轉院的第4天.呼吸已經極度困難.醫生為她上了呼吸機.愛人心涼了.同為醫生.他明白.這是病重的信號.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醫生的曉紅又何嘗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殺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此時的曉紅已經不能說話.她在紙上寫道:[有什麼新葯需做試驗.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試一試.我願當個試驗品.為早日治好非典做點貢獻."愛人含著眼淚把紙條交給了醫生.醫生含著眼淚緊緊地攥住了他的手.這尺書片語就是曉紅的生命承諾.
4月15日.是曉紅轉院以來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這一天的夕陽.也是她看到的最後的夕陽.好像是有了什麼預感.她在滿天落霞中寫下這樣的話:[非典給我們的教訓太深刻了.管理.防護.治療等方面都應該好好總結--"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時刻.對醫院和社會疾病防治機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這用生命作代價換取的教訓能喚醒更多的人.
笑對病魔作別至愛親朋
曉紅的病情.扯碎了親人和戰友們的心.從發病到犧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為她傷心落淚.然而曉紅始終沒有流過一滴淚.
因為人類對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懼曾一度震懾人心.然而戰友們都記得.曉紅每天都是微笑著走近病人.望聞問切.無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著病人心中的冰霜.戰友們更記得.當疫魔突然襲擊.包括曉紅在內的多名醫生護士一下子變成了病號.病毒在傳染.恐懼和絕望也在傳染.曉紅忍著高燒依然微笑:[哪有醫生被病嚇倒的?要相信科學.廣東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傳遞著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擔心.怕親人掛念.曉紅一直堅持不讓愛人向家裡透露消息.父母都記得.直到轉院的那天.他們像往常一樣每周一次通電話.曉紅連喘帶咳地說不出一句完整話.兩位老人才知道女兒已經病重.哭聲從話筒傳出.淚水順著電話線流淌.曉紅卻用盡全力讓父母聽到她一如往常的笑聲.雖然笑聲喑啞.斷斷續續.父母更記得.轉院後的曉紅已經很難說話.每次通電話.曉紅就用手指輕輕敲擊聽筒來回答:一下.她是讓爸媽放心,兩下.她是讓爸媽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說:爸媽.別哭了.女兒真的沒事--電話這端的敲擊聲敲碎了老人的心.電話那端的淚水卻讓曉紅更加堅強.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撫慰親人的心.
看著飽受磨難的曉紅.愛人心如刀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機那天.愛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衛生間失聲痛哭.給親友打了10多個電話.卻哭得沒有說成一句話.曉紅看到他從衛生間里出來眼睛紅紅的.便微笑著在紙上寫道:[用上呼吸機.輕松多了!我沒事.有我最愛的人陪著我.我很幸福.我肯定會好起來的."後來的幾天里.曉紅時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憶中.她斷斷續續地寫著:[我們還有那麼多事要做.還有那麼多理想和願望沒實現.我不會離開你的.等我好了.我們一起考研.一起去旅遊.我們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奧運會.我們一起白頭到老."這就是曉紅用微笑寫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曉紅在愛人的淚水中.寫下最後的留言:[我不後悔.嫁給了一個我最愛的人我不後悔.跟你來到北京當兵我不後悔.選擇了一個我喜歡的職業我不後悔.我治好了那麼多病人.你應該替我感到驕傲和自豪."3時30分.28歲的曉紅永遠閉上了眼睛.安靜的面龐沒有一滴淚水.彷彿仍然含著微笑.
4月16日的朝陽在曉紅走後升起來.照著她空空的病房.曉紅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鮮紅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熱愛的工作崗位.回不到她眷戀的家.
6月3日.曉紅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
6月23日.從全軍和武警部隊抽調小湯山醫院的千餘名醫務人員開始撤離北京.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對北京實行[雙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
風雨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明天更加美好.
李曉紅.一座白衣戰士的永恆雕像.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人們心中--
李曉紅是我們河北人.但更是軍人和戰士.在與[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裡.她用28歲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一個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醫科大學 王曉
作為一名護士.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詮釋了[白衣天使"的最高榮譽.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會一起律動.她身上體現了全體醫務人員捨生忘死的精神.
李曉紅.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大醫之[精誠".
---廊坊市 崔占元
9. 找一部電影!!!!!!大概講的是女主和男主從高中相戀,後來男主得了非典,女主不知道,與此同時,有另
80後 原名天長地久 謝謝 望採納
10. 非典的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來,和未婚妻約好在源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從懷里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 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