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留守兒童暑期安全

留守兒童暑期安全

發布時間: 2021-01-08 20:11:00

1. 如何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安全教育的具體措施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備查制度。學校要對在校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登記,了解和掌握本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以利於對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聯系制度。學校(年級)應每季度召開(聯系)一次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會議,通報留守兒童在校學習、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況,提出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針對性建議。班主任每學期要對全班每位留守兒童進行一次以上家訪,了解指導監護人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學校要開通「幫扶熱線」,暢通家校聯系渠道。
3、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制度。班主任及科任教師每學期要向學校報告留守兒童基本情況、成長狀況。對帶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問題要及時研究討論,尋求對策。
4、建立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要通過師生之間一對一、學生之間一對一等多種形式,與留守兒童結成學習、生活幫扶對子,使留守兒童得到學習、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關懷和幫助。
5、建立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制度。要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過組織開展多種學生喜聞樂見又積極參與的少先隊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文體活動等,為留守兒童增進與同齡人的交流溝通、師生間的關愛互動、社會環境人際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諧的情感交流平台。

2. 誰有暑期留守兒童安全教育教案啊

學校關於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相關的暑期安全主題班會的通知,相關的介紹以及自己對於班會能夠採取的相關方式,都是能夠在特定的環境下,能夠產生的,這樣就能夠知道其中的通知的幾個意思了。

3. 暑假來臨怎樣確保孩子安全

遠離偏僻危險水域
據治安巡警支隊民警介紹,今年6月,深圳120共接到16例溺水報警,7人溺亡,其中未成年人有4人,占溺亡人群的一半以上。最近的一個案例發生於6月28日,市民江女士年僅12歲的兒子與同學在沙魚涌污水處理廠附近下河撈魚時被水流捲走,溺水身亡。
民警通過微博提醒,暑期家長[微博]的監護最重要,一定要教育孩子不單獨下水,遠離偏遠、危險水域。只要家長多留心,多數的溺水事件可以避免。但是如果遇到溺水事故,家長也要教會孩子如何自救,讓孩子保持冷靜,不要掙扎,保持體力,等待他人救助。必要時,可以參加一些水上安全培訓班,學習自救。
針對溺水,民警特別提醒家長們,有相當一部分的溺亡事件是發生在游泳池的,一些游泳池雖然配有救生員,但是夏天游泳人多,不一定看得過來,所以家長的陪同和看護特別重要。
遵守交通規則避開車輛盲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天未成年人的交通事故為35至40起。到了暑假,孩子出行的時間增多,交通安全問題就更加不容忽視。
民警提醒家長們,交通規則的遵守能避免很多的交通事故,作為家長,應該要常常提醒孩子遵守交通規則,並熟記於心。
民警針對兒童在車邊玩耍導致交通事故頻發舉例,在某醫院停車場出入口,一個小男孩彎下身子弄鞋帶的時候,被旁邊一輛忽然右轉彎的轎車撞倒。據肇事車司機表述,她的車快開到門口時發現停車卡找不到,打算先把車開到一邊,完全沒有看到車輛右前方的小男孩。
民警提醒家長,駕駛視線盲區交通事故的頻發不能忽視,一定要讓孩子有自我保護意識,遠離安全隱患。
在家別忽視陽台危險
民警表示,居室安全是家長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家長以為孩子就在眼皮底下,不會出事。民警就此問題特別提醒家長,防止小朋友攀爬窗戶、陽台是每期暑期安全教育都要談到的問題。
民警通過微博讓家長務必做到「三個一」:一是一定不能將小孩子單獨留在家中,尤其是小孩子睡著的時候;二是一定要在陽台、窗戶等小孩易攀爬部位加裝防護設施,三是一定要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提醒和教育。
此外,每個假期都會有歹徒誘騙獨自在家的兒童開門,然後入室搶劫的案件。家長一定要對孩子加強防範教育,不要獨自給陌生人開門。遇到緊急情況,撥打110報警。
民警提示家長,暑期孩子在家,要合理放置危險物品,如打火機、火柴、剪刀、水果刀、熱水瓶、家用電器插座等。家中常備的葯片、煙酒等也要妥善保管,避免孩子把葯片當糖果誤食、偷學爸爸飲酒等情況發生。此外,家有飲水機的,最好不要打開開水開關,小孩好奇心強,容易燙傷。
注意自動扶梯的安全隱患
民警表示,深圳是移民[微博]城市,每年暑假,一些爸爸媽媽會把孩子送回老家,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也有一些「留守兒童」暑假來深圳,跟爸爸媽媽團聚。對這些飛來飛去的「小燕子」,民警同樣有話要提醒。
暑假回老家的孩子,由老人家照看,因相互之間不熟悉,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爸爸媽媽要多打電話,切不可「冷落」了孩子。回老家前,爸爸媽媽要做好孩子的教育,不要到池塘、水溝等地方玩。
對初次來到深圳的孩子,民警強調,要讓孩子記住父母的名字、工作單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如果記不住,讓孩子隨身攜帶小卡片,留下父母聯系方式。小朋友排隊等公交車時,車輛沒停穩不要靠近車輛,上下車不要擁擠;坐窗口位置時,不能將頭伸出車窗外;在地鐵上不要追逐打鬧,更不能握著扶手「盪鞦韆」。
民警強調,外出時,要特別注意自動扶梯的安全隱患,經常有小孩在自動扶梯上玩耍,導致意外傷害。

4. 「留守兒童暑假科普活動」有什麼意義

留守兒童的暑期科普活動。可以大大的增強留守兒童的安全,是家長和老師放心。

5. 留守兒童安全事故有哪些

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以下安全問題:

1、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2、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3、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4、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5、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強奸留守女童的惡性案件。

(5)留守兒童暑期安全擴展閱讀:

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現狀分析:

1、學習失導,學業成績大打折扣。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家庭學習處於無人監控狀態,失去督促和指導,他們幾乎放棄了家庭學習活動,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逃學,是老師眼中的 「雙差生」,他們的學習成績與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2、撫慰缺失,心理健康令人堪憂。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潛在著人格扭曲的隱患。相當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

3、監護缺位,人身容易受到傷害。由於祖父祖母監護能力有限,甚至完全忽略了對兒童人身安全的監護,加之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拐騙、打架、搶劫、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甚至有的大齡女童成為不法分子性侵害的對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留守兒童


6. 暑假實踐報告關於留守兒童方面的,3000字左右,急

關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已高達18%至22%。這些孩子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和農村大規模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後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或者父母雙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親或者母親單方在外面打工。這些孩子或者與他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住在一起,或者與親戚、朋友、鄰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獨立生活。

由於地理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是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二是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堪憂。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三是疏於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

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強奸留守女童的惡性案件。

留守兒童的人口特徵
(一)非直接訪談的農村留守兒童
被訪談的58位農村流動人口共有120個子女。有兩個子女的家庭佔大多數,達到65%左右。最多的家庭有5個孩子。調查顯示,留守子女多於隨帶子女,留守子女占被訪談者子女總數的61%。
兒童的性別比比較低。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為71位,留守女孩子為95個,性別比為75。農村流動父母具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在有選擇地決定哪個孩子留在老家時,他們更傾向於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子帶到城市裡來。訪談個案也顯示,農村流動農民一般也傾向於把最大的子女留在家鄉,如果最大的子女是女孩子,這個子女毫無疑問地會被留在家鄉,但當大子女為男孩子而其他子女為女孩子時,他們更傾向於把大兒子帶到城市裡來。
從留守兒童的年齡分布看,他們的平均年齡為12歲。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2.5歲,男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1.3歲。從教育分布看,6~15歲小學和初

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數近90%左右,只有10%的留守學生在高中或者技校和職業高中讀書。
從農村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後的留守時間看,他們平均在家鄉的留守時間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後,88%的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時間。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般是留守兒童的父親先外出打工,在他們的生計需要幫手或有能力幫助妻子在城裡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時候,他們會把妻子再帶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農村留守兒童中,他們一般是先由單親父母監護一段時間,然後再變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兒童。由此看來,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時也計為子女的留守時間的話,農村留守兒童在家鄉的留守時間會更長。

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繫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繫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繫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就必須從法律、制度層面整體地加以考慮和解決。從農村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後的留守時間看,他們平均在家鄉的留守時間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後,88%的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時間。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般是留守兒童的父親先外出打工,在他們的生計需要幫手或有能力幫助妻子在城裡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時候,他們會把妻子再帶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農村留守兒童中,他們一般是先由單親父母監護一段時間,然後再變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兒童。由此看來,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時也計為子女的留守時間的話,農村留守兒童在家鄉的留守時間會更長。

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任重而道遠。

7. 留守兒童的教育應該注意什麼

據全國婦聯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總數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近3成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年限在5年以上。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當他們出現心理困惑、遭遇學習困境、面臨生活困難時,能否得到遠在幾百里甚至幾千里之外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如何,存在那些主要困難,這些都非常值得關注。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農村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安徽省含山縣的雲雲(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個。雖然她才5歲,可父母出去打工已經有三年了,留下她和爺爺奶奶。老人沒有文化,村子周邊也沒有幼兒園,接受幼兒教育的事根本談不到。平時,雲雲就和村裡的小夥伴一起玩耍,爺爺奶奶在生活上對她照顧得很周到,她也似乎挺高興的,但是,如果誰問起她的爸爸媽媽,雲雲就會轉過身去抽泣個不停…… 孩子渴望父母之愛 北京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農家女書社項目官員高月琴來自安徽,雲雲是她親戚的孩子。高月琴對記者說:「在我們老家,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其中在城市裡收入比較高、生活相對穩定的並不多,所以只有很少的孩子能和父母一起進城。雲雲的爸爸媽媽一直想把孩子帶在身邊,但苦於生活壓力太大、孩子到城裡沒人照顧,所以最終還是被留在了家裡。」據她介紹,有一些孩子也曾隨父母到過城裡,可由於父母或無立錐之地、自身難保,或忙於打工、沒時間照顧,很快又都被送了回去。 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高月琴說:「每次父母和孩子團聚後,留守兒童都特別怕父母、尤其是媽媽再出去打工。每次媽媽臨走的前幾天,雲雲都摟著媽媽的脖子睡覺,夜裡還常常哭醒,求媽媽別走。每年農歷的正月初六到十六,在村口,天天都能看到孩子哭、大人哭、難舍難分的情景,孩子抓著大人不放,好容易被拉開了,大人又一步一回頭,這種撕心裂肺的場面讓人看了特別心酸。」 上下學有家長接送、學校有老師諄諄教誨、家中有父母關心愛護,受了委屈可以對爸爸媽媽訴說,這是每一個孩子都嚮往的家庭生活。但是,這些對留守兒童來說簡直是種太奢侈的願望了。一年只能和父母共同生活上幾天、通幾個電話,甚至有時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對於父母無盡的思念和對家的渴望。 「話匣子」變成「悶葫蘆」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從年幼起就和父母長期分離,由於常年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多數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性格內向、膽小、自卑、不願與人交流。高月琴的兒子張越(化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2003年,高月琴出來打工,還在上小學的張越留在家裡和爺爺一起生活。再相聚時,她發現兒子以前的愛干凈、勤快、自己洗衣服、做飯等好習慣沒了,這些事全由爺爺代勞了。兒子變懶了、變臟了。以前是個嘴甜、見人很愛說話,人稱「小話匣子」的兒子,竟成了「悶葫蘆」。高月琴發現兒子和自己越來越生疏了,平時往家裡打電話,兒子的話不多,如同一個「聽眾」,問什麼、兒子回答得都非常簡單,有時盡量迴避;囑咐什麼,也只是說「我知道」,或者乾脆「嗯」一聲,一對曾經親密的母子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彼此之間的溝通出現了障礙。從那時起,高月琴就堅持每個月給兒子寫信,也請孩子的爺爺、大伯、大媽幫著了解孩子心裡,以便找到和兒子溝通的契機。盡管她做了一些努力,但收效並不明顯。 高月琴深有感觸:「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精神上很孤獨,在心理上很容易和父母產生距離感,感情上也變得生疏了,對孩子的性格產生不良的影響。」應該說,高月琴還是一個比較關注孩子心理變化的家長,她在盡力地了解兒子、希望走近孩子的內心,無奈空間的距離,使她對兒子的教育鞭長莫及。據了解,在我們身邊,像她這樣的農民工家長為數不多,更多的是終日忙於生計,忽略了對孩子內心和情感的關懷。 玲玲(化名)曾經是個愛說愛笑、活潑好動的小姑娘,父母出去打工一段時間之後,她有了明顯的變化:遇到親戚、熟人和她說話,總是低著頭回答;要是家裡來了生人,索性躲到另一間屋裡不出來。高月琴多次讓玲玲的父母把孩子帶在身邊,但他們一則覺得帶孩子出來有很多麻煩,二則也沒有意識到長期的分別對孩子內心的傷害。在玲玲的父母看來,孩子能吃飽穿暖、生活上有人照顧,自然會長大的。 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或家裡的親戚監護,他們在家庭教養上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溺愛、各方麵包辦代替;二是對孩子不聞不問、或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採取放縱的態度,致使他們養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這導致留守兒童表現出兩種傾向:一是自閉型,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沖動、情緒不穩定、自律能力差、逆反心理強。 對於這些現象,很多農民工家長根本就不知道從何入手去疏導孩子的心理,也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往往以棍棒代替溝通和引導,久而久之,致使孩子的學習自覺性放鬆,成績落後,失去自信。 物質補償代替精神補償 很多農民工家長總覺得自己長期在外,虧欠孩子很多,他們想到的往往是以物質來補償孩子。在高月琴的老家,農民工家長和孩子團聚的那幾天,購物是一個重要的內容,有些學齡前孩子跟父母去超市,家長就讓他們隨便挑,有的孩子見什麼都往購物筐里扔,能買上幾百塊錢的東西;而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則要買名牌鞋和衣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也是盡量滿足,甚至對孩子的無理要求都會答應。不少家長覺得,自己在外面打工,掙了錢,就應該讓孩子吃好、穿好。 這種現象在農民工家長中相當普遍,他們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往往存在物質投入有餘而精神關懷不足的狀況,尤其是那些成為僱主、包工頭的農民工,家庭收入比較高,很容易養成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卻很少從心理上、情感上關注孩子、教育孩子。不僅如此,部分家長在「暴富」之後所顯露出的重玩樂享受的心態,妨礙了孩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這一點是對孩子的致命傷。 農民工家長忽視對留守兒童的精神關懷和心理溝通的另一個方面表現在,家長沒有家校配合、共同教育孩子的意識。高月琴介紹,在她安徽的老家,學校老師很少能夠與家長聯系得上,家長也幾乎不會主動給學校老師打電話,了解孩子的情況。不少父母認為:把子女送進學校就等於送進了「保險箱」,培養和教育孩子是學校的應盡之責,能否成才全靠老師和孩子自己。孩子的學習遇到了什麼困難、心理上有什麼困惑,父母統統不知道,當然更談不到有效地疏導了,這無疑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封閉。 看重成績忽視素質教育 一項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民工家長的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多數家長進城打工,是為了掙錢供孩子上學,他們很看重學習成績,希望孩子能夠讀到大學或以上程度,期望日後能改變孩子的命運。然而,由於家長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在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和科學。「多數農民工家長在教育孩子上缺乏耐心和方法,年齡小的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父母打罵的比較多;對初、高中的孩子,父母打罵情況相對少了,代之以嘮叨,家長打電話回去也總是督促學習。家長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有關孩子的事情往往大人做主,很少和孩子商量,教養行為以專制型為主。高月琴說。 高月琴發現,家長的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般來說,家長明理、孩子就明理。但一些農民工家長對孩子的性格品德、心理素養、勞動能力、生活能力等多方面考慮得並不多。高月琴介紹說,兒子7歲上學時她就告訴兒子:「從現在起你就是大孩子了,自己的書包、鞋子要自己洗,還要學習做飯。」在家

8. 留守兒童安全事故有哪些

前年我國共有2萬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 5800萬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突出

被火燒、被水燙、溺水、交通意外、被毆打、被拐賣 該群體面臨十面埋伏的安全隱患

據央視2010年2月24日報道,2008年中國共有2萬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頭號「兇手」。今年春節期間,5個花蕾般的生命,凋零在浙江天台農村一個養殖場的水庫里。這個意外,令人扼腕嘆息,也引起了人們對農村兒童——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在這個名稱的背後,是一個脆弱的群體,一種酸楚的生活狀態。當他們最需要父母擁抱的時候,父母卻為了生活,遠離家鄉,一年到頭只能見上一兩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兒童無法得到細致的照料與關懷,面臨著成長風險和安全隱患。事實上,近些年來,由於疏於監護,安全教育缺位等問題嚴重,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兒童承載著未來,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同樣如此,他們需要保護。讓他們遠離危險,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

元宵節過後,江西撫州的甘國忠和妻子准備背起行囊,外出務工。讓這對夫妻放心不下的,是只有5歲的女兒小倩。(為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文中「小倩」為化名)

煎熬:女兒燙傷了

半年多前,甘國忠在外打工時,女兒小倩在家裡玩耍時把裝有滾燙熱水的熱水瓶打翻,臀部的皮膚被嚴重燙傷。

「我一定要把女兒治好,否則我會內疚一輩子的。」甘國忠說,他正四處打聽哪家醫院做植皮手術好。

甘國忠的父母年屆古稀,體弱多病,勞碌了一輩子,老邁的精力已不足以照看年幼的孫女,更不能奢望他們能給孫女多好的家庭教育。但甘國忠能有別的選擇嗎?一方面家庭經濟狀況需要改善,另一方面孩子正需要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這是對矛盾,甘國忠想了很久,也找不到完善的解決方案。

每次春節過後,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甘國忠一家人卻要品嘗別離的滋味。孩子拉著父母的衣角,戀戀不舍,甘國忠和妻子只能提起行李,徑自離去。「我們在外面想孩子的時候,只能看看照片,那真是一種肝腸寸斷的感覺。」甘國忠說。

江西吉水一名四年級小學生在一篇作文中這樣寫道:「每年春天開始的時候,我的父親母親都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把春天留住,這樣我就能一直和他們在一起了。」

兩難:生計與孩子

在農村,很多家庭都面臨甘國忠式的兩難選擇。外出打工的夫妻,只能把未成年的兒女留在老家,交給年邁的父母看管。甘國忠所在的村莊,80%的青壯年都在外務工。春節是村裡一年中唯一熱鬧的時間段,經過近一個月的短暫喧囂,又轉為平靜,除了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很難看到年輕人的面孔。

甘國忠也不是沒有想過把孩子帶到身邊,「但我們夫妻兩個都要忙工地上的事,哪有時間看管孩子?」甘國忠說。女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當地的幼兒園,我們外來工的子女很難進,而且費用很貴,承受不起。」

甘國忠有個親戚家的孩子,原本在老家上小學,成績不錯,後來隨父母到了廣東東莞,就讀於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雖然繳納了比老家貴很多倍的學費,成績卻一落千丈。「城裡的公立學校,不會接收我們農民工子女。願意接收的,都是農民工子弟學校,但教學質量沒保證,而且費用比老家貴。」

最後,甘國忠親戚家的孩子還是回到了老家,由外公外婆帶著念書,假期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隱患:常處於失管狀態

很多時候,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農村的留守兒童的安全常常處在失管狀態。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葉敬忠教授的調查和研究,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主要有隔代監護、單親監護、上代監護、同輩監護四種情況,其中以隔代監護和單親監護居多。

無論何種監護,父母都是無法取代的。有的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但沒有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和監管的意識。有的老人缺乏文化知識和安全常識,沒有能力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和監管。有的老人年邁體弱,根本就沒有看管孩子的精力。

2008年全國婦聯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有34%的人只是「有時會注意」預防孩子發生意外,還有8%明確表示「顧不過來」。一些農村大齡留守兒童離開了學校,脫離了正規組織的管理,處於無人監管、自行其是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兒童溺水、傷亡事故也時有發生。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還稱:「據有關部門反映,被拐賣兒童中,流動兒童居第一位,留守兒童居第二位。」

傷痛: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2008年,中國共有2萬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占據了很大一部分。近年來,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傷亡和被傷害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

浙江天台5個兒童溺亡事件後不久,2月23日,廣西南寧市賓陽縣甘棠鎮田陳村發生一起火災,導致4名兒童死亡。其中,最大者7歲,最小者才4歲。

據報道,著火的稻草屋屬於無人看管的房屋,平時堆砌有乾柴、稻草等易燃物。火災發生時,村民並未發覺有人在內,直到大火被撲滅後清理火場時,才發現了4具被燒焦的兒童屍體。

4名遇難兒童中,有兩人為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均常年在廣東打工,春節也未回家。孩子由祖輩代為管教,而祖輩時常缺乏精力看管,以致發生事故時也渾然不覺。

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留守兒童也成了最容易受傷害的群體。2005年5月的一個深夜,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遭遇了一場特大洪災,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兒童」。

2004年6月,湖北省黃梅縣一名上小學四年級的留守女孩因與奶奶頂嘴斗氣而被脾氣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當時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留守女童:遭受的侵犯很多

聶茂,中南大學教授,他和他的課題組成員曾經到過安徽、湖南等省的許多村莊調查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對於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他用了三個「最」進行描述:「最讓人擔憂、最讓人揪心、最讓人慾說還休」。

聶茂認為,「安全問題一般都是突發性問題,它會不定期地發生,這也增加了防範的難度。這種突發性又是經過長期積累和醞釀的——即隱患已經長久存在,要解決它,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長期不懈地抓緊對孩子們的監護。」

在聶茂看來,不同年齡的留守兒童,面臨的主要安全問題是有區別的。青春期的留守兒童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發育,他們的性格和生理現象最容易發生變化,困惑很多,也很躁動。這個時期,他們特別需要外來的正確力量加以指導和矯正。缺少指導和矯正的人,心理和生理上很容易出現問題。

青春期以下年齡段的留守兒童,則處於生理和心理迅速發育的准備期。他們對外界大部分事物的認識都是模糊的,與此同時,對外界的危險基本上沒有防範能力。這個時期,他們最需要保護。

年幼無知,又缺乏父母的監護,這些孩子往往不能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危險性,以至於釀成大禍。輕者,可能承受完全可以避免的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導致傷殘——最嚴重的,則是失去生命。「這種情況常常表現為燒傷、燙傷、摔傷、受傷醫治不及時、生病醫治不及時、溺水、觸電、交通意外,等等。」聶茂和他的課題組將調查報道編纂成了一本書:《傷村》。

由於缺少父母和其他群體的足夠監護,留守兒童的弱勢地位完全暴露,成為不少犯罪分子瞄準的對象。聶茂和課題組成員在湖南16個鄉鎮的調查中,有13個鄉鎮的農民向他們反映過這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常常表現為:被威脅、被搶劫、被侮辱、被毆打、被勒索、被拐賣、被欺詐。

此外,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還表現為對突發性災難的應變自救能力差。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通常都需要父母來救助。但父母不在身邊,其他人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

「這些突發性災難主要表現為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災、重大車禍等。一旦救助不及時,留守兒童一般都是受害最嚴重的。」聶茂認為。

「農民工的來去,彷彿一場洪水,洗劫鄉村的一切。被洗劫後的鄉村到處都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某種意義上,孩子彷彿一群被潮水拋到岸上的小魚,讓人感覺到危險、窒息。」

聶茂還發現,在安全問題上,有一個群體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在留守女童中,被猥褻、被虐待、被誘奸等問題表現得比較突出。

就在近日,廣西百色市平果縣四塘鄉安邦村村委會副主任張某被以涉嫌強奸幼女罪批准逮捕。據公安機關偵查,2009年9月至12月,張某以看動畫片、給零花錢等為誘餌,先後多次猥褻、強奸本村中心小學3名學前班小女孩。3名被害人父母均常年在外打工,這一問題未能引起祖父母的重視。直至去年12月31日,一名受害者多次向任課教師反映自己肚子疼,事件才得以真相大白。

「留守女童除了面臨和其他留守兒童相同的安全問題之外,還有著特殊的困擾與危機。近年來,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屢有曝光,而家庭、學校及社區往往缺乏對留守女童的有效保護以及性安全防範意識的教育。」

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判斷,研究者的看法不大一致,但無論如何,「規模龐大」無疑已經在學者中達成共識。目前官方機構的文件和發言中引用的數字多是2000萬。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則稱,「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可以確認0~17周歲留守兒童在全體兒童中所佔比例為21.72%,據此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

但這還只是2005年的數據。近些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呈增長趨勢。「在全部農村兒童中,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聶茂如是判斷。

基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也具有相應的區域性特徵。有專家認為,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重慶和河南等勞動力輸出較為集中的省市,留守兒童所佔比例高達20%左右。

心理:六成存在問題

這種狀況讓聶茂和他的夥伴感嘆不已。「農民工的來去,彷彿一場洪水,洗劫鄉村的一切。被洗劫後的鄉村到處都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某種意義上,孩子彷彿一群被潮水拋到岸上的小魚,讓人感覺到危險、窒息。」

由於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難以在短期內消除,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規模有擴大的趨勢。有專家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和傷害預防控制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人們擔心,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由於得不到父母的引導與幫助,留守兒童極易產生價值觀的偏離和性格發展的異常。

由於父母常年離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容易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有學者調查發現,近60%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65%的留守兒童不願意與監護人進行心靈溝通,30%的留守兒童甚至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不久前,海口的婦聯等單位做了一份專題調研,調研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存在障礙、問題的比例也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男人是鄉村的脊樑,女人是鄉村的乳汁。當男人和女人離開,留下了什麼?留下沒有了脊樑和乳汁的農村,留下一個受傷的、虛弱的農村。」聶茂感慨道。

有評論指出,農村兒童的安全問題是一個需要社會綜合協調的問題,需要全社會、家長、學校來共同關注,共織一張安全網路。

留守兒童

重大安全事故案例

2010年2月18日下午,浙江省天台縣下路王村蔡修明、蔡修通兄弟家的5個兒童在下路王村附近的一個養殖場的水庫里溺亡。

據廣西公安機關透露,2009年9月至12月,百色市平果縣四塘鄉安邦村村委會副主任張某以看動畫片、給零花錢等為誘餌,先後多次猥褻、強奸本村中心小學3名學前班小女孩。這3位女孩都是留守兒童。

2007年6月,重慶巴南區南彭鎮石崗小學兩個女學生因父母均在外地打工,便借住在班主任老師家中。因兩女學生頭上長了虱子,2007年6月27日20 時許,班主任的丈夫喻某便在石崗街口潘某農葯店購買了磷化鋁給兩學生毒殺頭上的虱子,因使用方法不當,造成兩學生磷化物中毒死亡。

解決之道

溫鐵軍:沒有一個萬能的葯方

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首先必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曾撰文指出:什麼時候「三農」問題基本上緩解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就相對緩解了。

溫鐵軍認為,對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還沒有一個萬能的葯方,但可以分三個層次嘗試去解決。

第一個層次是要盡可能改變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三要素凈流出的必然趨勢。如果在政府的主導下,能夠讓農村稀缺的資源返回農村,使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如果農民在家鄉就能直接參與政府資金投入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從中獲得現金收入,那麼,他們就用不著再背井離鄉了。

第二個層次,是採取臨時性、應對性措施,包括政府加大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的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社區和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培訓;各城市允許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學校、政府、社會組織都積極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中,等等。這雖然是治標的辦法,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矛盾。

第三個層次,是進一步從體制上解決這個問題,即在努力創造條件的情況下逐步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包括取消對農民的歧視政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城鄉就業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顯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9. 留守兒童有哪些安全隱患

兒童來留守兒童有那些自安全隱患
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少年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製力差。
「留守兒童」一旦失去或脫離家長適當的約束與科學引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很多少年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他們遇到突發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傷亡事故極易發生,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侵犯對象,極易遭受傷害。

熱點內容
體育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07 18:47:23 瀏覽:267
五年級蘇教版上冊數學 發布:2025-09-07 18:46:48 瀏覽:842
部編本歷史 發布:2025-09-07 18:38:05 瀏覽:816
師德師風專項檢查方案 發布:2025-09-07 18:17:37 瀏覽:675
和班主任金 發布:2025-09-07 18:13:34 瀏覽:607
班主任的愛與責任 發布:2025-09-07 16:27:18 瀏覽:36
女教師的 發布:2025-09-07 15:08:02 瀏覽:97
英語教師學期工作計劃 發布:2025-09-07 14:07:24 瀏覽:965
師德模範教師事跡簡介 發布:2025-09-07 12:42:43 瀏覽:144
市師德楷模事跡語文老師 發布:2025-09-07 12:27:03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