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禮儀事例
1. 關於禮儀的例子,舉些例子!
所謂禮,是用來確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遠近,判斷事情的疑似難明,分別事情的何時當同何時當異,明辨事情的得禮或失禮。依禮而言,不可隨便地取悅於人,不可說做不到的話。依禮,做事不得超過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隨便地與人套近乎。涵養自己的德性,實踐自己的諾言,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合忠信,言合仁義,這才是禮的實質。依禮,聽說過招致賢人是要用他的德行來影響教化,沒聽說過招致賢人只是要他當塊招牌而已。依禮,聽說過有學生主動來到師門拜師學藝的規矩,沒有聽說過老師反而到學生住處去施教的。
道德仁義這四個抽象的概念,沒有禮就落不到實處;教育訓導,整飭民俗,沒有禮就會顧此失彼;區別爭訟的是非曲直,沒有禮就無法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沒有禮就無法確定。學習做官的本領和學習六藝,如果弟子侍奉老師無禮,師生之情就不會親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將帥的治軍,官員的到任履行職務,沒有禮就無法體現威嚴;求福之禱,謝神之祠,以及常規的種種祭祀,供給鬼神的祭品都有規定,不按照禮數來做就顯得內心不誠,外貌不庄。所以,作為君子,就要用恭敬、抑制、退讓的精神來顯示禮。鸚鵡雖然能學人說話,但終究還是飛鳥;猩猩雖然也能說話,但終究還是禽獸。如果作為人而不知禮,雖然能說話,難道不也是禽獸之心嗎?正因為禽獸不知禮,所以才父子共妻。所以聖人制定了一套禮來教育人,使人人都有禮,知道自己有別於禽獸。
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qí] ,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mào] ;七歲的孩子叫做悼。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大夫級別的官員,到了七十歲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還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許,那麼君主一定要賜給大夫幾和杖,在本國因公外出,可以有婦人陪從。若出使異國,可以乘坐安車。在上述場合與人講話,可以自稱「老夫」,但在朝廷上與自己的國君講話則要自稱己名。鄰國來問,國君必問於老者以答之。
和長輩商議事情,一定要隨身帶著幾杖去。長輩有所問,如果不先謙讓一番而回答,就不合乎禮的規定。
凡是作子女的都應做到冬天讓父母過得溫暖,夏天讓父母過得涼爽,晚上替他們鋪床安枕,早晨向他們問候請安。與平輩相處,不可發生爭執。
凡是做兒子的,可以以父親的名義將某些財物送人,把一般財物贈人,還可以商量,但絕對不能贈送車馬。所以本鄉本土都稱贊他的孝順,兄弟親戚都稱贊他的善良,同僚們都稱贊他的敬愛兄長,同志們都稱贊他的對人厚道,和他有來往的人也都稱贊他的誠實可靠。見到父親的同志,若不叫上前就不敢上前,若不叫退下就不敢退下,若不間,不敢首先發話。就像對待父親一般。這樣做才算是孝子的行為。
作兒子的,出行之前一定要當面稟告父母,回到家裡也要這樣。出遊必須有一定的去處。學習一定要有備忘的記事簿。平常講話不可在自稱中帶有「老」字。對於年長自己一倍的人,應當待之如父;對於年長十歲的人,應當待之如兄;對於年長五歲的人,雖可以並肩而行,但仍須略微退後。平輩五人同居一處,應讓年長者另坐一席。
作兒子的,家居不可占據室內的西南隅,不可坐在席的中間位置,不可走在路的當中,不可立在門的當中。遇有宴請賓客的事,如何招待,自有家長裁決,不可自作主張;舉行祭祀的時候,不可充當屍的角色。要時刻留心父母的意旨,先意承歡,不要等到父母發話或指使才辦。不要登高,不要臨深。不隨便詆毀他人,不隨便嘻笑。
孝子不在冥暗之中做事,不行險以僥幸,怕給雙親帶來不善教子的惡名。雙親健在,不應承諾為朋友報仇、賣命,也不應有私財。
當兒子的,如果雙親健在,戴的帽,穿的衣,不可用素色鑲邊(因為那樣有點像喪服)。主持家事的孤子,戴的帽,穿的衣,可用素色而不用彩色鑲邊,以此表達其持久的哀思。
切記不可給兒童做出說謊話的榜樣。兒童不宜穿皮衣和裙子。兒童立必正向一方,不得作出歪頭聽人講話的樣子。如果長輩要拉著兒童的手走路,兒童就應雙手捧著長輩的手。長輩在或背或抱小兒時應當傾頭與語,小兒也應該掩口回答。
跟隨先生走路,不應跑到路的另外一邊和別人說話。在路上碰見先生,要快步上前,正立拱手。先生和自己講話,就回答;先生不與自己講話,就快步退下。跟隨長者登上丘陵,一定要向長者所視的方向視去。登上城牆,不要指東畫西,不要大呼小叫,以免蠱惑人心。
將要到別人家去,凡事當求合理,不可失之粗野。將要進入人家的堂室,一定要發出較大的聲響。戶外有兩雙鞋子,聽見室內的說話聲音才可進去,否則就不進去。將要進門,目光一定要向下。進門以後要神情肅敬,目光不要東張西望,上下掃視。如果門本來是開著的,就讓它仍舊開著;如果門本來是關著的,就讓它仍舊關著。如果後面還有人進來,就把門輕輕關上,但不能關緊。進門時不要踩著別人脫在戶外的鞋。將入席位,不要跨越坐席,應提起裙子的下擺走向席位下角。坐定之後,要謹慎地應對。
大夫、士進出國君的大門,應由門橛的右邊走,也不得踐踏門坎。
凡和客人一道進門,每到一個門口都要讓客人先入。客人來至主人內室門口,主人要請客凡和客人一道進門,每到一個門口都要讓客人先入。客人來至主人內室門口,主人要請客人稍等,而自己先進去鋪好席位,然後再出來迎接客人,主人請客先入,客人要推辭兩次,主人這才引導客人入室。主人進門後向右走,客人入門後向左走,主人走向東階,客人走向西階。如果客人身份較主人卑下,就應隨主人走向東階,要等主人一再謙讓,然後客人才又拐回西階。到了階前,主客又互相謙讓誰先登階。謙讓的結果主人先登,客人跟著,主人登上一階,客人跟著登上一階,每階都是先舉一足,而後舉另一足與前足並攏,如此這般地一步接著一步地上去。上東階的主人應先舉右足,上西階的客人應先舉左足。
在離帷簾遮擋較遠的地方不要快步走,堂上不要快步走,手中拿著玉器時也不要快步走。堂上走路要用小碎步,堂下走路可以用大步,室內走路不可張開兩臂。和別人坐在一起不可橫起胳膊。把東西交給站著的人則自己不應跪,把東西交給坐著的人則自己不應立。
凡是為長者掃除席前之禮,一定要用掃帚遮住畚箕。掃的時候要一手持帚掃地,一手舉起衣袖遮住掃帚,邊掃邊退,這樣就不會使灰塵飛揚,污及長者。撮垃圾時,要使畚箕朝向自己。雙手捧席要橫著,像井上桔棒那樣左端昂起右端低垂。為尊者鋪設坐席,要問面向何方;為尊者鋪設卧席,要問腳朝何方。席是南北方向鋪設的,以西方為尊位;東西方向鋪設的,以南方為尊位。若不是請來吃飯的客人,席要散開些,一般說來,席與席之間要有一丈的距離。當主人跪著為客人整理席位時,客人也要跪著並且按住席子說不敢當。客人提出要撤去重疊的席子時,主人要一再地表示辭讓阻止。客人就席之後,主人才能坐下。主人如果不問話,客人不可率先發話。
將就席,要儀容莊重,不可有失常態。兩手提起衣裳的下緝,使下緝離地一尺左右,這樣才不致於腳踩著衣裳。不要掀動上衣。邁步不要慌里慌張,以免腳下有失。如果在當行的路前放有先生的書冊琴瑟,就要跪下來把它們移開,千萬不可從上面跨越過去。不是飲食之座,應盡量往後坐;飲食之座,則要盡量靠前。坐要安穩,始終保持自然的神態。長者沒有提及的事,不要隨便插嘴打斷。要神情端莊,恭恭敬敬地聽先生講話。不可把別人的見解說成是自己的見解,不可沒有主見,人雲亦雲。說話一定要以歷史事實為根據,也可引述先王之言為根據。在先生身邊陪坐,先生問到自己,要等到他的問話終了再回答。向先生請教書本中的問題,要起立;請先生把不明白的地方再講一遍,也要起立。父親召喚時,不可用「諾」來答應;先生召喚時,也不可用「諾」來答應;應該用「唯」來回答,同時起立。在所尊敬的人身邊陪坐,要盡量靠近,不要使自己的席端留有餘地。見到同輩的人來,可不起立。見到執掌火炬的人來,要起立。見到端飯的人來,要起立。見到主人的貴客來,要起立。晚上座談,不可使客人發現有許多火炬柄,否則,客人將誤會為主人不欲留客久坐。在貴客面前不得大聲喝斥狗。主人請客人進食時,客人不可吐口水。
在君子身旁陪坐,如果看到君子打哈欠伸懶腰,或是准備拿起手杖和穿鞋,或是據太陽的位置看時間的早晚,陪坐者就該主動告退了。在君子身旁陪坐,君子如果問及另外的事,陪坐者要起立回答。在君子身旁陪坐,如果有人進來說:「想借用片刻空閑,有話要講。」這時候,陪坐者就應暫時避開,在不影響來人說話的地方等待。不要側耳探聽別人的說話,不要粗聲大氣地答應,不要轉動眼珠斜看,不要做出無精打採的樣子。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樣子,站立時要雙腿挺直,不可一腿直立,一腿打彎,坐著時不要像畚箕一樣把雙腿叉開,睡覺時不要俯卧。頭發要用帛束好,不要讓它像假發那樣下垂。帽子不可隨便脫下,幹活時不要脫衣露體,熱天也不要撩起裙子。
凡在長者身旁陪坐,要把鞋子脫在階下,不可穿著鞋子上堂。脫下的鞋子切莫放在當階,以免妨礙後來者升堂。穿鞋時,要跪著拿起鞋子,退到一旁再穿。如果面向長者穿鞋,就要跪著把鞋子旋轉180度,然後彎腰穿上。
遇到兩個人並排坐著或並排立著,自己就不要再插身其間。遇到兩個人並立,不要從他們中間穿過。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個衣架,不可共用同一面巾和梳子,不可親手互相遞交東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問候。不可干預,女人談論的事情也不可讓男人知道並干預。街談巷議不得帶入閨房;婦女在閨房所講的話也不得拿到外邊宣揚。女子訂婚之後,就要頭上佩戴綵帶,表示已經有主了。沒有大事,不得進入其居室之門。姑母、姐妹、自己的女兒,出嫁以後回到娘家,兄弟不可與之同席而坐,不可與之共用同一器皿進食。父子不可同席而坐。男女之間,如果沒有媒人往來提親,就不知道對方的名字;如果女方還沒有接受財禮,雙方就不會有交往,更不會關系親密。因此,結婚的年月日要向官方登記,還要齋戒稟告祖先,還要置辦酒席邀請鄉鄰、同事、朋友,如此鄭重其事,就是為了強調男女之別。娶妻不得取同姓女子,所以買妾不知她的本姓,就得通過占卜決定可否。寡婦的兒子,除非表現出具有卓異的才能,不得和他交朋友。
祝賀娶妻者,如果祝賀者本人不在場,其所派使者應當這樣說:「是某君派我來的,某君聽說您要宴請賓客,特派我來進獻一點酒食。」對於貧窮的人,就不必苛求他非要以貨財為禮了;對於年老的人,就不必苛求他非要以體力為禮了。
凡陳設便餐,帶骨的肉放在左邊,切好的大塊肉放在右邊,飯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人的右手方;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盛餚胾的器皿之外,離人遠些;醋和肉醬放在盛餚胾的器皿之內,離人近些。蒸蔥放在醋和肉醬之左,酒和漿放在羹湯之右。如果還要擺設干肉,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如果客人的身份較主人卑下,就應端著飯碗起立,說自己不敢當此席位,這時主人就要起身勸說客人不要客氣,然後客人才又落座。主人請客人和他一道祭食。祭飯食的方法是,主人先擺上哪一種就先祭哪一種。祭餚饌的方法是逐一祭之,祭個遍。吃過三口飯後,主人要請客人吃切好的大塊肉,然後請客人遍嘗各種餚饌。如果主人尚未吃完,客人不可漱口表示已經吃飽。陪著長者吃飯,如果主人親自布菜,要拜謝之後再吃;主人不親自布菜,就不必拜謝,可以徑自動手取食。大夥兒共同吃飯,要注意謙讓,不可自顧自己吃飽。大夥兒共同吃飯,要注意手的衛生。不要把飯搓成團,不要把多取的飯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滿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嘖嘖作響,不要啃骨頭,以免弄出聲響,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頭扔給狗,不要爭著搶讓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裳。男人談的事情不得讓女人知道並嚼,不可大口囫圇地吞下,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羹湯。不要當眾剔牙,不要喝肉醬。客人如果調和羹湯,主人就要道歉,說不會烹調。客人如果喝肉醬,主人就要道歉,說由於家貧以至於備辦的食物不夠吃。濕軟的肉可以用齒咬斷,干硬的肉不可以用齒咬斷,就須用手擘而食之。吃烤肉不要一口吞一大塊。食畢,客人要從前面跪著收拾盛飯菜的食器並交給在旁服務的人,這時主人要連忙起身,說不敢勞動客人,然後客人再坐下。陪伴長者飲酒,看見長者將給自己斟酒就要趕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長者說不要如此客氣,然後少者才回到自己的席位準備喝酒。長者尚未舉杯飲盡,少者不敢飲。長者有所賜,作晚輩的、作僮僕的不得辭讓不受。國君當面賜食水果,有核的要把核藏在懷里,不可吐到地上。伺候國君吃飯,國君賜以剩餘之食,這時就要看盛食之器是否可以洗滌。若是可以洗滌的食器,則就原器取食,不必倒入另外的器皿;若是不可以洗滌的食器,就要統統倒入另外的器皿取食。這是怕弄臟了國君的食器。吃剩餘之食不須行祭食之禮。父親吃兒子剩餘之食,丈夫吃妻子剩餘之食,也都不祭。陪同長者參加宴會,如果主人厚待少者如同長者一樣,少者不用說客氣話。作為宴席上的陪客,也不用講客氣話。湯里如果有菜,就要用筷子來夾;如果沒有,則不用筷子,只用湯匙。為天子削瓜,先削去皮,再切成四瓣,攔腰橫切一刀,然後用細葛布蓋上。為國君削瓜,先削去皮,再一分為二,也攔腰橫切一刀,然後用粗葛布蓋上。為大夫削瓜,只要削去皮即可,不蓋任何東西。士人只切掉瓜蒂,再橫切一刀。庶人在切除瓜蒂之後就捧著整個瓜啃吃。
父母生病,成年的兒子由於心中憂慮,頭忘記了梳,走路也不像平日那樣甩開雙臂,開玩笑的話也不講了,樂器也不彈奏了,吃肉只是少量地吃一點,飲酒也不至於喝到臉紅,沒有開懷的大笑,發怒也不至於罵人。父母病癒,作兒子的才恢復常態。父母有病的人要獨席而坐,父母去世不久的人只坐單層的席子。 關於禮有太多太多,我就不多寫了.....................
2. 關於小學生文明禮儀的事例
1.拾金不昧抄
2.幫別人做事
3.公交車上襲讓座(讓座的感覺挺爽)
4.不隨手仍垃圾
5.愛護公物
6.帶動身邊的人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7.捐一件自己心愛的禮物給貧困地區的同齡人
8.還可以在自己18歲生日那天獻一次血,會很有紀念意義的
3. 同學和師生之間的禮儀200字作文
師生之間一天,我去上學,剛走到半路的時候,突然就下起了很大的雷雨。糟了!我沒有帶雨傘啊,就只好拿出一本書遮在頭上,我拚命的往前跑,這時候剛好碰到了老師,她說:「我們拼傘吧」,她還怕我淋濕了,把傘都遮到了我的頭上,到了學校以後她全身都濕透了,我覺得很感動。老師走進了辦公室,拿出了一疊作業本,我連忙說:「老師我幫你拿」我們就一起笑呵呵的向教室走去,老師愛我們,我們也愛老師。
4. 師生禮儀小故事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 《宋史·道學傳二·楊時》:「扞時呴一日見頤,頤偶瞑坐,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事亦見《二程語錄》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後因以「程門立雪」為尊師重道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典故程門立雪出處有二,一個是《宋史*楊時傳》:(楊時與游酢)一日見(程)頤,頤偶瞑坐,(楊)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第二個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游、楊初見伊川(即程頤),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二程指的河南人程顥和程頤,兩人是親兄弟,都是宋代著名哲學家,曾在嵩陽書院聚徒講學。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說:哥哥程顥開創的學派,由陸九淵繼續,王守仁完成,稱為陸王學派,或心學。弟弟程頤開創的另一個學派,由朱熹完成,稱為程朱學派,或理學……在朱熹和陸九淵的時代,兩個學派開始了一場大論戰,爭論的主題,用西方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是不是人心創制的。楊時,自幼穎異,熙寧九年進士,程門四先生之一,曾做過浙江地方上的行政長官,創辦東林書院,將二程學說傳播到長江以南。游酢,程門四先生之一,程頤在京師初次見到他時,對他的評價是資質可以進道,後來進士及弟,做過博士、福建地方上的司法和湖北地方上的紀檢長官。《侯子雅言》的作者是侯仲良,他是程頤的內弟。程門立雪的兩處文字記載都有門外之雪深一尺的表述,它除了文學意境之外,主要是個時間概念,跟常用的日上三竿、兩柱香的功夫等表達類似,但是民間版本卻把這個時間用語演變成了一個關鍵細節,說楊、游二人一直站在門外紛紛揚揚的大雪裡。如此苦行兼自虐,尊師重道的感染力是有了,卻犧牲了真實性,經常會引起一些質問和責難,或者說楊游二人作秀,或者說程頤耍大牌。
另外,還有關於孔子與學生的,查一下《論語》譯文,有的是。
5. 表現師生關系的感人事例
程門立來雪!
這則成語出自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6. 關於禮儀的名人事例
1、程門立雪
宋代有一個叫楊時的人,去拜訪一個叫程頤的大學問家。那天正下著大雪 ,而程頤剛好在睡覺,楊時怕打擾到老師休息,又不想放棄求學。於是就在門口的雪裡站著,恭候老師。等程頤睡醒的時候,積雪深達一尺。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據《曲阜縣志》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於魯"。
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准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余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
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3、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家裡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
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4、孟子休妻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里休息,因為是獨自一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著。這時,孟子推門進來,一看見妻子這樣坐著,非常生氣。
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儀的。孟子一聲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說:「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她既不懂禮儀,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麼而認為她沒禮儀呢?」,「她雙腿叉開坐著,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
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說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後說:那麼沒禮儀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麼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裡面是誰。
上廳堂時,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麼能責備別人沒禮儀呢?沒禮儀的人是你自己呀!一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麼休妻子回娘家的話了。
5、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教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教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教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教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7. 關於禮儀的事例謝謝
重視禮儀的事例:
1、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 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 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 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 4 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 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 年) 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 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 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 的尊師典範。
2、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 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 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 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 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 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 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 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 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3、楊香扼虎救親
楊香扼虎救親是一個中華傳統禮儀故事。 楊香是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有一天,她跟著 父親楊豐到田間去收割莊稼。兩人剛走到半路上,突然躍出一隻大老虎,咬住楊香的父親便 往回跑。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她臨危不懼,一心只想著被老虎拖走的父親,而把自己的生 死臵之度外。她拚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撲,可楊香硬 不鬆手,老虎漸漸元氣大泄,磨著牙齒,終於斷了氣。楊香的父親終於脫離了險境,免於老 虎的傷害。後人為贊揚楊香寫文記曰:楊香,年十四歲。隨父豐往田中獲粟,父為虎曳去。 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於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