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德
A. 弘一法師為什麼獨服印光大師,而非虛雲老和尚
印光大師,1882年在興安縣(今陝西安康市)雙溪寺取得度牒,受具足戒於印海律師座下。是對弘一法師有直接影響的人。據《弘一大師行誼大事年表》,「一九二三民國十二年(癸亥),四十四歲,初春,由溫州經杭州、上海,雲游至衢州,住蓮花寺,刺血寫經。四月在上海太平寺謁印光大師。臘月,懇請普陀山印光大師列為門牆。印祖勸告專修念佛三昧。」此後,弘一法師多次「參拜」、「謁」印光大師,其中一次專門在印光法師身邊「侍奉七日。」
對印光大師,弘一最推崇的是他的「盛德」。弘一法師1941年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專門講演《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他評價說:「大師為近代之高僧,眾所欽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時間所能敘述。今先略述大師之生平,次略舉盛德四端,僅能於大師種種盛德中,粗陳其少分而已。」他說,大師「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贊揚師德者,輒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眾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為盡力設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不求名利恭敬,而於實際上能令一切眾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對於大師的「盛德」,他認為「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因此,「今所舉之四端,皆是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也。」如,習勞。他說,「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余於一九二四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余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為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勞,為常人的模範,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二是惜福。他介紹,「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雲:『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鹼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凈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盪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余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盪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飯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弘一法師對印光大師的敬重,並延伸到其它領域。前已介紹,法師的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而弘一法師書法藝術風格後期的變化正來自於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曾經在一封書信中指點弘一法師說:「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而後弘一重新苦練工楷,直到最後印光大師首肯:「可依此寫經」。
單純從所謂學識來看,弘一法師在多個領域的造詣均非印光大師所能及,何以弘一如此虔誠?這里的關鍵還是一個「德」字。李叔同在與友人信中表達,應使文藝因人傳,不可人因文藝傳。「先器識而後文藝」,注重品德修養,這是領悟他們之間關系的關鍵。
B. 印光大師:做功德要改念地藏經嗎
念經持咒都非常好。地藏經功德非常大
C. 印光大師:聽一聲佛號或念一聲佛號有多大功德
無心聽者有大功德。若留心聽,功德更大。至誠懇切常念,往生有份。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雖戲頑而念一句,亦於後世定有因此善根而發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廟,欲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佛在世時,一老人慾投佛出家,五百聖眾,觀其八萬劫來,毫無善根,拒而不納。其人在祇園外號哭,佛令召來與之說法,即證道果。五百聖眾,莫明其妙,問佛。佛言,此人於無量劫前,因虎逼上樹,念一句南無佛,遇我得道,非汝等聲聞道眼所能見也。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亦有大功德。無錫近來念佛者甚多,一人會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聽念佛聲。後其子將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與我,我就到好處去了。其父雲,我不念佛,哪有佛。其子曰,你佛多得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隨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自謂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謂,汝做菜時所住之屋,近念佛處,日日常聽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系無心聽者。若留心聽,功德更大。念經則無有重文,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留心聽,亦難清楚,況無心乎。可知念佛之功德殊勝。(《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
D. 修道:讀經書也可以積德的嗎
行善積德。積德是自己對於他人行善中的德性提升。有自己和他人這個服務的對境,才能實現。讀經書是啟發自己的智慧,說功德也勉強說個恭敬心。可是有些人即使誦經,也不見得真心恭敬,這就枉談功德了。
E. 印光大師曾說十念必然往生,不管念得如何!然而又有一些大德卻說,千萬念佛人大多墮落地獄,因念佛不得力
師兄您好,法師度眾生都有其獨特的點,所以照末學看來,也許都是對的
善導大專師講信願行,只屬要深信,必定念佛能往生。這是真實不虛的,只不過這樣的信念,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是真信,必定念念求出娑婆,對娑婆世界不再留戀,修行方面也必定不退墮。也不會有佛臨終是否真的回來接我?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就屬於往生的時候願力大於了自己的業力,如果不能深信,往生時候業力就會大過願力~生西就比較困難了,所以以前的法師是有斥責過某些居士,生病的時候懷疑自己的功夫不夠,不能往生的想法
如果您能做到任何法師說什麼,都不能動搖您的心,您也不在提這種疑問,只切切念佛,深信佛菩薩臨終會來接引,那麼一定能往生啦!如果還在提這樣的問題,是萬萬不能的!
祖師說,就算佛現前,要你放棄凈土法門,都不能放棄,要是有人說有法門立刻就能成佛,也不放棄凈土法門,這才叫真信,其實很多人做不到
所以有的法師才針對這樣信願不夠堅定的修行人,才提出了要一心不亂。
F. 一句佛號,功德無量!印光法師開示,十句十句的念,念多了,然後須要念迴向文 迴向給法界,這樣,功德
南無抄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迴向佛凈土 願臨命終時得生阿彌陀佛凈土 願巍巍法身永不寂滅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G. 印光法師:做功德要改念《地藏經》嗎
印光大師:做功來德要改源念《地藏經》嗎?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蘇州楊鑒庭因於城門向東洋兵鞠躬,心念觀音聖號,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蓋前生怨家,今以破頭皮了之。)及至頭,則成平的。頭皮已破,血流許多,而頂骨一毫莫傷。若非刀轉為平,則頭已成兩塊矣。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彼矜奇競異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嚮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固宜婉勸慧甲,仍照舊規為事,易行而利益多多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36頁 復陳慧恭居士書)
H. 印光法師:如何供佛才能功德無量
如何供佛才能功德無量?,,答:就這兩樣,自己念佛,和,勸大眾念佛!
I. 印光大師:迴向有什麼功德和利益
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迴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迴向,況母歿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 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4頁 復周孟昆弟書)
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迴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45頁 復章道生居士書一)
J. 楞嚴咒功德講解印光大師
楞嚴降魔(印光大師)作者:印光大師
持咒卻魔。初修行時,小小魔關,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漸深,藏在八識裡面的多生根本習氣,被功夫逼迫出來,或慾念橫飛,或妄心亂起,力量甚大,非比尋常,修行人惟此末後一關,最難逃過。
全仗自力,誠恐把握不住,必須仗著佛力幫忙,惟有攝住心神,持誦神咒。咒為佛之金剛心印,無論何種惡魔,遇著即摧成粉碎。諸咒降魔之力,以愣嚴為最勝;當日阿難證須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脫離婬席。次則大悲心咒,為觀世音菩薩所說;觀世音具十四種無畏功德,故降魔之力亦宏。但持咒功夫,必須平日持得爛熟,否則魔到臨頭,恐字句都記憶不起,何能通利?何能相應?所以平日功課中,愣嚴、大悲兩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的。 印光大師在《復周智茂居士書》
中:非常明白地指出:"……既皈依佛法,當熟讀文鈔,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誤,……佛說經咒甚多,誰能一一遍持。古人擇其要者列為日課,早則楞嚴大悲
十小咒心經,念畢,則念佛若干聲,迴向凈土。晚則彌陀經,大懺悔,蒙山,念佛迴向。今叢林皆圖省工夫,早則只念楞嚴咒心經,晚則單日念彌陀經,蒙山,雙日
念大懺悔,蒙山。汝言禪門日誦經咒甚夥者,不知乃朝暮課誦外之附錄者。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禪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隨自意立。如早晚專念彌陀經住生咒念佛,
或早則專念大悲咒念佛,晚則念彌陀經往生咒念佛。" 印光大師明白指出,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禪門朝暮功課做,更加提及:
……既皈依佛法,當熟讀文鈔,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誤,……
施食是佛傳給四眾弟子的大福報的方便之門,即使兒童亦可行,幾乎不費分文。佛祖在多部經典中一說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