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德育反思
❶ 優秀德育反思作文800字左右
德育之花處處開
鶴山區中新小學五三班 代國豪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文明的民族,在綿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無數勤勞創新、尊老愛幼、禮儀文明的人和事。從古代孔融讓梨,到一代領袖毛澤東敬師的故事;從古代的頭懸梁錐刺股,到周恩來爺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從家喻戶曉的雷鋒叔叔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到張海迪姐姐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事跡等等。這些人,這些事,為我們小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我們小學生應該以他們為榜樣,在生活中以《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准則,嚴格要求自己,營造一個文明的氛圍,做一個文明禮貌的好學生。在我校開展的「養成教育月」活動中,我班也涌現了許多令人學習的事跡。
記得在一次班會上,老師讓我們表演一分鍾背詩,看誰背得多。一位平時不經常發言的女同學因一時緊張,連剛學過的《示兒》第一句「死去元知萬事空」都忘了,只見得她急得臉發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來。這時課堂上異常的安靜,沒有一個人起鬨,嘲笑,也就在這時只見主持人康夢軒走近她、輕輕地說道:「別慌,再好好想想。」台下的同學不約而同的鼓起拿來,鼓勵她。在這文明、友好的氣氛中她漸漸鎮靜下來,終於堅持背了七首古詩。還有一次上語文課,蘇小芳同學因為惡心頭暈眼花,老師讓兩位女生攙扶她到醫務室,程雅詩同學二話沒說,背起蘇小芳從三樓下到一樓,她的這種行為令全班同學感動,班級的助人為樂之風更濃郁了。
說到做文明小學生,老師的教育則對我們的成長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一次,我買了一個棒棒糖,又甜又香的巧克力味道令我「愛不釋口」。當老師走到我面前問我昨天的作業為什麼沒交上時,我仍然滿不在乎的一邊含著糖一邊說:「我忘帶了。」老師沒有批評我,看了我一眼便走了。上課時,老師一改常態,她趴在講桌上講課,雙腿還不停的晃盪,我們都感到很奇怪,有些同學甚至偷偷地議論起來。老師站直了,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同學們,剛才老師的動作很不雅觀,所以你們發笑。你們認為老師不該這樣做,有損形象。但有的同學一邊吃東西一邊與別人交談,這樣做符合一個小學生的文明形象嗎?」聽了老師的話,我羞愧的低下了頭。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使我對真善美和假惡丑有了初步的認識,養成了對人人講文明禮貌的好習慣。回顧這些,應該好好感謝我們敬愛的老師!
在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獲得「養成教育月『評比活動第一名。雖然有了成績,但文明行為是沒有止境的,它將伴隨我們終身 。
我心裡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做個文明的小學生。我更希望你、我、他,我們都講衛生、懂禮貌、愛勞動、愛學習,讓德育之花處處開。
❷ 教育教學工作反思屬於德育論文嗎
教育教學工作反思屬於德育論文。
分析:主要考察論文的分類。
❸ 小班德育教案反思讓自己高興
設計意圖:
喜、怒、哀、樂之情人皆有之,但快樂作為一種積極情緒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對於幼兒的成長尤為重要。愉快的情緒既來自於成人的關懷呵護,更取決於幼兒自身的主觀體驗。在教育中,我們要讓幼兒學會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並採取多種方排解已經出現的消極情緒,為快樂的人生奠定基礎。
活動目標:
1、懂得情緒愉快有利與身體健康。初步學習正確的方式排解不開心的情緒。
2、引導幼兒逐漸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活動准備:
4個木偶、一個開心枕
重、難點分析:
學習正確的方式排解不開心的情緒。
活動過程:
一:感受快樂
拍手入場,進行開心碰碰碰的游戲。
二、開心與煩惱
1、 剛才玩的真開心,你們想想平時你還遇到過什麼開心的事?
2、 開心的時候你會怎樣?(用動作表現)
3、 除了開心的事,我們還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誰來說一說你都遇到一些什麼不開心的事?
4、 不開心的時候你會怎樣?(用動作表現)
5、 你喜歡開心的自己還是不開心的自己?
小結:不開心就是生氣,生氣不僅不讓人喜歡,還會對我們身體產生壞的影響。生氣的時候,人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身體越來越差,所以我們要盡量不讓自己生氣,把生氣這個壞習慣消滅掉。
三、化解不開心
1、 生氣商店:誰知道什麼是消氣商店?
2、 我們來看看誰來消氣商店了?
3、 依次出示小動物,請幼兒幫他們想辦法!
4、 你覺得消氣商店好嗎?為什麼?
5、 如果你生氣了,你會想哪些辦法讓自己消氣呢?
小結: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你生氣的時候,可以唱唱歌,跳跳舞,玩玩玩具,看看電視或者大聲的哭一哭,這樣你就能消氣,讓自己快樂起來。
四、讓自己開心
1、 介紹開心枕。
2、 傳遞開心,讓每個幼兒和「開心枕」抱一抱,親一親。
3、 說一說抱著「開心枕」有什麼感覺?
4、 把開心枕送給其他人來感受一下開心的滋味。
❹ 如何在閱讀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反思
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方法一:
許多聰明的孩子入學以後的發展並不理想,甚至一些關鍵年齡階段、關鍵問題上出了差錯,走上歧途。所以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對家庭社會及個人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兒年齡小,認知范圍窄,其態度、習慣、個性都處在奠定時期。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是一個最佳時期,我們要利用多方位的資源,注意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擴大幼兒的道德認識,培養豐富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鍛煉堅強的道德意志。如何做好德育這項工作呢?
一、滲透日常生活
1、利用節日活動,進行德育教育如"三o八"節進行愛媽媽、愛阿姨、愛奶奶的教育:節前,老師向幼兒介紹節日的名稱、日期,同時,要求每個幼兒在家了解媽媽、阿姨、奶奶的辛苦,從中使幼兒萌發尊敬媽媽、尊敬阿姨的情感。節日當天,小朋友親手為媽媽進行打扮,還用語言表達了對媽媽的祝福和熱愛之情。使幼兒懂得了尊敬媽媽等長輩,並且明白了表達感情要付之行動的道理。 "十o一" 國慶節來臨,我們結合親子活動,設計"製作五星紅旗"的主題活動。通過對國旗的製作過程 ,知道了國旗對於我們的意義使幼兒萌發了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
2、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比如,幼兒在課間玩玩具時,為爭奪玩具發生爭吵,這時教師就根據情況適時進行團結禮貌的教育,主動認錯的教育,互相謙讓的教育,講文明的教育;在睡眠、進餐時,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教育孩子睡覺時不影響別人、睡姿要正確、進餐時不講話、不剩飯菜、飯後漱口、便後洗手的良好生活習慣;針對家長反映的孩子買零食情況,教育孩子不亂花錢、吃零食對身體不好的教育。當發現幼兒有拔小草或揪小花的行為時,要對孩子進行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3、在室內教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利用 講《小豬變干凈了》的故事,並結合教唱《小朋友愛清潔》的兒歌,來教育幼兒愛清潔 、講衛生,知道為什麼飯前便後要洗手;並運用了有關禮貌教育的詩歌《請、對不起、謝謝》和故事《講禮貌的小白兔》來對幼兒進行教育,使孩子們都能較好地使用"再見"、"對不起"、"沒關系"、"謝謝"等用語,並把它們運用於家庭和幼兒園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適合幼兒的主題活動。如:我在班裡,組織了"我很能幹"的勞動活動,幫助幼兒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開展"爭當環保小衛士",另外,因為幼兒勞動意識還不強我班進行了值日生安排,輪到哪一組的幼兒值日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的幫助老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助老師掃地、收拾玩具圖書、疊被子等等,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教師們還利用活動室的區角,建立了 "娃娃家"、"閱覽室"、"我是小小音樂家"等活動角,孩子通過閱讀圖書、聽音樂、玩積木等活動,通過書中、故事中的人物行為去認識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小鴨上來了》中的小鴨子不小心掉到了一個坑裡,很多小動物幫小鴨從坑裡出來,反映了樂於助人的典型。孩子通過讀、聽、看建立一種正確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我們每周都有一個教育主題,且將科學、體育、語言等各門學科有機結合起來,緊緊圍繞主題精心選擇教材,認真確定教學目標,使德育教育滲透在各門學科之中。像《偉大的祖國》、《讓我幫助你》、《我愛我的老師》、《做個誠實的孩子》等主題都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好內容。
二、教師的示範教育
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該成為幼兒的一面鏡子,向幼兒灌輸任何東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樣,嚴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養孩子好的品德,就會為他們美好的前程創造條件。讓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由於幼兒年齡較小的緣故,他們離開家庭、離開父母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老師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這就要求教師要象媽媽一樣去細心呵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孩子,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精神環境,用愛心去溫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獲得愛、感受愛的同時,逐漸也學會了如何去關心、幫助別人,同時一種互敬互愛、懂禮守紀的良好個性、行為品質也在逐漸的形成。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意識到自身行為的榜樣作用,加強品德修養和心理修養,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態度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建立家園互動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大家都認可一句話:"最了解孩子的莫過於父母"。所以,作為孩子的父母,要身正,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或許我們的一句話、一個手勢、甚至一個眼神就會影響甚至改變他們的一生。特別是家庭成員間在生活中應相互尊重、相互謙讓,與鄰里、同事友好相處,關心別人,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在生活中無形的為孩子做出榜樣。有的家長脾氣急躁,只要孩子犯錯了,不管什麼原因,先劈頭蓋臉的責罵一頓,或者是暴打一通。這樣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喪失自信,不願意去改正錯誤。而有的家長卻"性情溫和",無論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他都會"耐心細致"的說教,哪怕是同樣的錯誤短期內重復發生了若干次。這樣家庭里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錯誤的道德判斷,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是爸爸媽媽說教過了那麼事情就此完結了。所以父母應從家庭實際出發,根據孩子身心發育的特點和品德形成的規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對孩子進行生動的滲透性的道德啟蒙教育。
幼兒期不僅是開發智力、發展能力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幼兒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幼教工作者,必須明確幼兒園品德教育目標,以德育為主線,帶動其它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方法二:
一、 教師以身作則,讓幼兒在模仿中進步。
好模仿是幼兒的天性,總喜歡模仿別人的行為和動作,但他們因為年齡尚小,是非判斷能力還比較弱,無論別人的行為是好是壞,他們都會模仿學習,而老師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最高,是他們崇拜的偶像,是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教師在與幼兒相處時,隨時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為幼兒樹立起學習的榜樣,讓他們在良好的模仿內容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比如:我們在教育幼兒吃飯不挑食時,自己必須要做到不挑食,還要告訴幼兒各種菜餚的營養和對身體的重要性,切不可當著幼兒的面把自己不喜歡的菜扔在垃圾桶里;我們在教育幼兒對人要有禮貌、說話要講文明時,自己在與同事、幼兒及家長相處、交流之際一定要做到講文明、有禮貌,切不可說臟話、流話,或做出不文雅的動作來;我們在教育幼兒要學會關愛他人時,自己要從熱愛幼兒、關心同事做起,切不可對幼兒冷若冰霜,對同事漠不關心……。總之,我們每一個幼兒教師都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表現在幼兒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要加強自身修養,做到以身作則,樹立起幼兒學習的榜樣,這樣才有利於幼兒的模仿學習,有利於幼兒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二、多表揚少批評,讓幼兒在開心中進步。
想得到老師的喜歡和表揚是每個幼兒的心願,當他們得到表揚和誇獎時,心情會感到輕松愉快,並會繼續努力表現出好的思想行為,當他們受到老師的批評和訓斥時,則會表現出了羞愧或反感,膽小的會改正,但更多的是屢教不改,甚至是變本加厲,因此,我們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要盡量多用表揚少用批評,要留心觀察每一個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行為表現,經常把那些有好行為好習慣的幼兒或有進步的幼兒提出來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不僅會增強那些受到表揚的幼兒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在今後會繼續表現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其他幼兒看到同伴得到表揚,也會向他們學習,積極做出好的行為表現,以求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誇獎。在這種相互學習、爭先恐後的激勵機制中,具有好行為和好習慣的幼兒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德育教育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這個學期我到大(6)班代保育工作時,賀敏然等幾個幼兒特別愛幫老師收拾餐具、打掃衛生,我就抓住這個機會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揚他們的好行為,結果後來有許多小朋友在吃晚午餐後都爭先恐後地幫著老師收餐具、擦桌子、疊凳子,甚至拖地、掃地,看他們那一個個熱愛勞動的身影真是可愛極了,雖然他們因年齡太小,打掃得不太干凈,但我也表揚了他們那種熱愛勞動、樂於做事的好思想、好行為,並趁機教會了他們收拾碗筷、桌椅、掃地拖地的正確方法。
三、學規范、明是非,在知識中進步。
為了增強德育工作效果,我們應該多開展一些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比如:「乖娃娃」、「禮儀之星」、「好孩子」、「感恩教育」、「愛家鄉教育」等,通過這些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從中明白哪些是好行為好習慣,該學,該做,哪些是壞行為壞習慣,不能學,也不能做,如何做能夠成為一個「好孩子」、「乖娃娃、」「禮儀之星」等,使他們真正懂得行為規范、能夠辨別是非,並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四、家園一致,讓幼兒在同心中進步。
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家庭的教育和影響不容忽視,試想:如果一個家長滿口臟話、動手就打人,那他的孩子怎麼可能做到文明禮貌的去對待別人呢?要培養幼兒園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必須要家園雙方的共同努力,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家庭,都要給幼兒一個正確的發展導向,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成長的表率。
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方法三:
(一)萌發幼兒對祖國的愛
對祖國的愛是人類的美德,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寶貴遺產,也是人們成才的巨大摧動力,從我國的科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華羅庚身上都能看到愛國情思的巨大力量。家長通過游覽、參觀、旅行等活動使孩子領略到祖國領土的遼闊、資源的豐富、文化的悠久,這些都能對幼兒進行愛的熏陶,萌發他們對祖國的愛。
(二)使孩子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文明禮貌的行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標志。「美德出良才」,良好的文明素質不僅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石,而且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支柱。現代文明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關於「怎樣做人「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做人教育可以從禮貌教育入手,讓孩子學會做人,做現代文明人,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也是對孩子一生的負責。
(三)培養孩子養成誠實的良好品質
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老實處事的品德。自己的過錯,並要勇於承認錯誤。要使孩子切實做到這些,最主要的是家長教育的態度。如果對孩子的過錯一味指責,是很難培養孩子這一品質的。家長發現孩子說謊時,應分析說謊的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如孩子要買玩具小汽車,遭到家長拒絕,結果孩子背著家長拿了鄰居家的。若是家長不分青紅皂白批評孩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培養誠實品德,還要鼓勵孩子講真話,當孩子告訴你犯了錯誤時,家長要心平氣和地聽下去,並幫助正確處理這些錯誤和過失。家長應成為孩子的榜樣。這種潛移默化的培養會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影響,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要處處以身作則。
(四)培養幼兒勤勞、儉朴的品質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品德。在家庭早期教育中,教育幼兒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和美德,也是我們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物質生活比較充裕的今天,父母也不能忽視對孩子勤儉節約的教育,節約永遠都是一種美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入手,逐步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不能只講理論,特別是對年幼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從日常小事入手,經常不斷地要求,不能放鬆。只要持之以恆,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節儉習慣。
教育孩子繼承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時,家長自身的表率作用是至關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們的言談舉止、行為作風,時刻都影響著孩子的情感陶冶、性格塑造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最好的教育不是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自己的作風,用自己對待工作、人生的態度教育孩子。教育是在每一件瑣事上,在你的每一舉動上,每一句話上,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對孩子成長起著決定性的走用。因此,作為家長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個性修養。要具備健全的意志品質、和諧的人際關系。
(五)培養幼兒大方、好客的品質
目前,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獨居獨食多。培養孩子大方、與人友好相處十分重要,要求他們事事處處不能只顧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並能遵守游戲規則。通過多種活動,培養孩子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精神。
(六)培養孩子勇敢、堅強、活潑、開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險和困難,有膽量的一種心理品質。這種品質與人的自信心和自覺克服恐懼心理的能力結合在一起的,必須從小開始培養。要教育孩子敢於在陌生的集體面前說話、表演;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各類游戲活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要求孩子能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完成任務,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經常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例如:故事大王比賽、運動會、演講等。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家長要教給孩子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並講解有關知識,讓孩子產生足夠的自信心。
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方法四:
1.游戲法
幼兒的全部生活內容只有一項:游戲。他們甚至把洗澡、吃飯、睡覺等都歸入游戲王國中。他們通過游戲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准則,形成道德規范。
所以家長應和孩子一起玩,並利用游戲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
游戲內容要健康、有趣、有吸引力。游戲中的主人翁應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為樂的人。如果游戲中有壞人,
最後一定要讓這些壞人受到處罰。
例如,「醫生看病」游戲,「醫生」一定要是個關心病人,時時為病人著想,醫術高明的好醫生。「警察抓壞蛋」游戲,一定要「民警叔叔」獲勝。「媽媽和孩子」游戲,應讓「孩子」在「媽媽」面前說實話,不撒謊……。
2.榜樣示範法
幼兒喜歡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所仿效。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楷模。夫婦間的矛盾不應在孩子面前暴露。父母不在孩子面前隨便議論別人。涉及一些是非問題,要認真給孩子講清道理,讓他明白對在哪裡,錯在哪裡,不要含糊其辭。父母說話要算數。
3.自我管理法
從孩子能獨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鼓勵他自己去做,並且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是光榮的、有趣的。要以「力所能及」為原則,「養成習慣」為目標。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責罵,而要告訴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4.行為約束法
要從小約束孩子的行為。如父母在家學習或休息時,孩子不要吵鬧,在公共場合不要隨地大小便或亂扔東西,如果孩子隨便扔廢紙,家長不要代撿而要鼓勵孩子自己拾起來丟進垃圾箱。這樣慢慢地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時提醒孩子,不要因為他的某些行為損害別人。
5.自編故事法
幼兒愛聽故事,如能針對幼兒的某些不良行為自編故事講給他們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孩子經常把饅頭、油條扔掉,經過多次批評仍然改不了,這時不妨編一個故事。如《簸箕里的哭泣》,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簸箕里的饅頭、油條向他的主人哭訴自己的出生是多麼的艱難:先由農民伯伯把麥種種在地里,然後施肥除草。麥粒成熟後,經過割麥揚場、去皮,再經電磨磨成粉。最後將麵粉加工,製作成饅頭、油條等。它們多麼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現在卻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孩子懂得愛惜糧食,並改掉浪費的壞習慣。
自編故事要注意:①有針對性;②有情趣,並具有感情色彩;③與一定的行為訓練相結合。
6.故意忽略法
所謂「故意忽略法」就是當孩子做出父母不希望的事情時,父母不用責怪、批評去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而是用忽略法去淡化它。具體作法有:看別處,與別人說話;打呵欠,表示無興趣;走開,不聽;做其它事,不用目光接觸;不給以回答。總之,不去注視你不喜歡的行為。如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媽媽要兒子穿上大衣,兒子不但不穿,還說:「你是豬!」如果媽媽阻止他:「不許這么說!」那麼孩子會「豬!豬!豬」地接著罵。這時,如果你裝作沒聽見或乾脆走開,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強化,自然也就不會再罵下去。
7.暗示法
暗示法可分為語言暗示、榜樣暗示、情境暗示、藝術暗示等。其中運用量廣泛的是語言暗示。如父母帶孩子去串門,會這樣暗示孩子:「你見到李叔叔應該怎麼說?」孩子就會說:「李叔叔好。」這就是語言暗示。這種暗示運用得很普遍。
8.反射情感法
反射情感法,就是你將幼兒的感受用你的話向他表示,像鏡子一樣將他的感受反射回去。如你3歲的孩子哭著跑來告狀,說小明打了他。你同情地說:「喔,小明打了你。」把他的感受反射回去,從而平息他的情緒。再如孩子聽了大灰狼的故事,晚上可能會突然從自己房裡跑出來說:「屋裡有狼。」你可以說:「喔,是白天講的故事中的大灰狼嚇壞了你。」把他向你表明的感受反射回去。這樣很快就能平息他的情緒。
❺ 端午節傳統道德教育的教學反思
端午節傳統道德教育的教學反思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專,包含有一個屬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❻ 中班德育活動需要幫助的人課後反思
在講述完後半個故事中,讓幼兒說說「最後,小女孩找到幫助了嗎?」孩子的回答都很出色,有的說:「山羊爺爺摟住小女孩是幫助。」有的說:「猴子摘來葉子給大家擋雨也是幫助等」。其實,我想讓孩子說一說,剛開始動物們陪著小姑娘一起幫忙找「幫助」這就是幫助的時候,由於孩子說不上來,我就直接跟孩子們說:「我們剛才說的這些是幫助,那故事的前面還有幫助嗎?」這樣的問題只能讓幼兒回答有或者沒有,對於大班的孩子而言,這樣的答案給他們框架筐的太死。教師應正確引導問題,給幼兒更多的想像空間與回答,這樣會更好。
在最後展開有關「幫助」的討論中,當問起:「你有幫助過別人嗎?」孩子們的一個個回答都贏得了家長的一陣陣掌聲,如說:「給家人燒飯燒菜,給家人洗碗拖地等。」一個個回答都證明了孩子在家,學會了做家務是件多麼懂事的事。但在馮老師的指導下,使我知道了又一個新的發現,也就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去評課的話,不僅僅是讓幼兒正確回答教師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讓孩子更深的去體會「幫助」的含義。其實之前有位小朋友回答:「哥哥鞋帶掉了,我幫哥哥系鞋帶」。說明除了做家務,還有另外一些也算是幫助人的事情,這件事就是擴大了幫助的范圍,教師應給予表揚,引導幼兒大膽去思考,從而讓幼兒感受幫助的快樂及產生樂意幫助別人的強烈願望。
❼ 小學四年級德育反思課,學生講那些方面
小學四年級德育反思課講3、
1明確紀律的重要性,想想在紀律方面還有那專些做的不好的地方。屬
2、學習方面,自己是否按時完成作業,沒有完成作業是什麼原因。
3、行為習慣方面,自己是否做的很好。
4、衛生方面,自己是不是愛講衛生,洗手吃飯。及時換洗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