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剛作家訪談
1. 名詞解釋或簡答:談談你對文化尋根小說的理解,並說出主要代表作家作品
八十年代中期,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1985年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文學的"根"》中聲明:"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謎。"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綜合來看,"尋根派"的文學主張是希望能立足於我國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國民的劣質,發揚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從文化背景來把握我們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價值標准,努力創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文學。從作家選取的某個地域做為切入文化層面基點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把"尋根文學"劃分為"城市文化尋根"和"鄉野文化尋根"兩個大范圍。代表作家有阿城、張承志、韓少功等。
尋根小說在向傳統文化回歸時表現出對具有原始風貌、異域情調的社會生活形態的偏好,這種原始情結的出現既有作家自身的原因,也與外來文學的影響有關,同時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邏輯結果。尋根小說在具體作品中對原始或半原始文化表現出批判、認同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三種傾向。
縱觀整個尋根小說潮流,發現尋根小說在向中國傳統文化回歸時,很多作家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對那些具有原始風貌、異域情調的社會生活形態的偏好。比如鄭萬隆的《異鄉異聞》系列小說描寫了黑龍江「野蠻女真人使犬部」,韓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憶的《小鮑庄》等則描寫了充滿神秘色彩的窮鄉僻壤和閉塞山寨中人們的生活,其中結合了大量的神話、傳說、野史、祭儀等非現實和超現實內容;另外還有烏熱爾圖筆下的馬嘶、篝火和暴風雪,張承志筆下的蒙古草原,鄧剛《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鹽柱》中原始生命的圖騰等等。總之,這些原始或半原始的社會生活形態是尋根派作家們擅長的題材領域,這既構成了尋根小說的一個鮮明特色,也成為應當認真思索的一個問題。首先,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文化討論熱潮,文學作為文化的載體,必然要受到文化討論的影響,由此引發文學領域的文化尋根思潮。尋根派作家們認為「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
從另一方面來看,「尋根」者也有觸及到了文化之根的。譬如陳忠實《百鹿原》。陳忠實雖本意欲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進行反思。但由於他本人對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痴情註定了他在彷徨失望的今天要對民族之「根」進行一番善意的挖掘。他對百嘉軒的矛盾性人格的塑造就反映了他這一「尋根」傾向。他希望找到那種挺拔堅韌的人格和儒家傳統的道德觀念來為新的社會注入一劑興奮劑。但是傳統道德高標和人性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百嘉軒身上表露無遺。我們對百嘉軒形象到底是肯定還是否定?肯定百嘉軒的堅韌人格魅力就必須承認他的「偽」的合法性,肯定他的道德要求就是否定其人性,也必然走向「偽」,走向鹿子霖,也就是倡導尋求傳統文化中陰暗之根了。這種「尋根」過程中所遇到的二律背反式的困境足以給「尋根」者們當頭棒唱。他們自己也不知所措。顯然,「尋根」者們需要對他們所尋求的「根」進行大的調整。從而才有可能從形而上的高度來把握民族文化之「根」的實質。
如果我們撇開流派意義來看「尋根」小說。它們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整個浮躁的當代文學中的「精品」。一方面它們從「失語」狀態的當代小說中脫穎而出。拓寬了其本不甚寬的題材,也間接地給人以自信,即使這種自信沒有經過理性論證,很難站得住腳。另外它們所塑造的一些藝術形象和語音張力也可以說是矮子里的將軍,可以說是當代文學中,特別是小說界的一個小高潮。不從歷時角度分析,忽略無情的時間的沖洗,僅只置於當代中國文學中,它無疑有它的生命力。這些已有很多相關論證,就不贅述。但是顯然整個當代中國文學的成就是難以與世界文學相提並論。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不追究尋根文學作為文學流派的價值,尋根者們的在前文已有提及的硬模硬仿也的確是他們文學創作本身的一處硬傷。文學的價值在於它的「唯一性」。在前面一旦有人用過某種技法,後邊的人就會有意識地迴避。否則,第一個寫「林妹妹」的人固然是一種藝術創作,而後面仿效的人卻只能是效率的東施,學步的邯鄲客人。如果說扎西達娃的小說與《百年孤獨》的相似性可以找到理由或借口的話——兩個民族的文化乃至心理結構等方面都有某些相似性。那麼在地域文化與民族心理上與拉美有著天淵之別的漢民族中,這種模仿則顯得幼稚無比!像紅高粱模仿其打破時空的敘事方式《歸去來》、《古里——鼓裡》對小說的單純的陌生化處理,小說環境氣氛神秘的設置的模仿。《古里——鼓裡》所描述的那個地方「周遭總象有一道屏障,人走到一定的界限再折轉回來,鳥飛到一定的界限再折轉來,連太陽和月亮也如出一轍。周而復始,一切終在循環往復,也沒有新的東西進來,……」。人們像蒙在鼓裡,對科學置若罔聞。這種麻木不仁的生活狀態,正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那個百年仍「貧窮」、「孤獨」、「毫無變化」的馬孔多鎮的翻版。人們在不停地回憶往事,由現在到將來又回到過去,一切的一切都在往返不斷地循環往復。小說與其說是借鑒還不如說是照搬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即使「移植」的手術高明,但畢竟心虛。兩個民族的差異太大了,在文學上的刻意模仿總讓人惡心。「民族性是文學藝術具有世界性的重要因素」。對於這一點,尋根小說家們似乎是銘記在心的,但在創作實踐中卻又往往不自覺地照搬西洋文學,尤其是對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模仿。不明白的人一看:喲,怎麼中國民族文化全帶上了拉美的印跡,莫非是同源?或者是厲害的鳥兒銜來了遠隔重洋的文化種子?
這樣講倒關不是反對他們口口聲聲的「借鑒」、「借鑒」甚至是必要的。但是這種「吃什麼拉什麼」的不消化的「借鑒」只能是模仿。「越寫越像某大師,後來乾脆連大師的也懶得模仿了」,於是還乎自戀地「不斷地復制自己的成功之作」。「尋根」小說家們用他們的創作實踐在為當代中國文學添枝加葉的同時,也為這個時代抹了一筆黑:這是怎樣的一個毫無創意和浮泛的時代!郭熙志說:「這是來自一種模仿的沖動,拉美魔幻文學的爆炸,使尋根者們覺得有類似的『國情』。以更深的心態來講,尋根還有一種長期鎖悶之下的突變。這種心態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觀念牽引下急於得到外界承認,所謂『走向世界』。」他們既已功底不厚,又無心加強自身理論素養,更無法靜下心去真正思索「尋找民族的東西」,從而創作出好的作品,更談何沖上世界?
總而言之,「尋根」文學的倡導者們及其實踐者們由於自身對文化斷裂帶的認識偏差,對傳統文化中他們要尋覓的「根」定位不準,再加上其在吸收時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對自身價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於超越,又無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們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的越位和混亂。「尋根」文學作為在理論和創作上都頗有影響的一派顯然名不副其實,更沒有起到作為文學流派應有的作用。同時其作為散亂無章的當代文學群體中一員也有其不可迴避的痼疾。這樣,「尋根」文學只能是文學中的一個匆匆過客。這對於急於走上世界的當前中國文學無疑是一個提醒。今天再來分折它,倒並非懷舊或沒話找話,希望方家們能以一種正常的心態對待或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落差問題。
2. 海洋文學中立意最高的文學作品有哪些,作者是誰
普希金的《致大海》(1824),拜倫的《海盜》(1901)和高爾基的《海燕》(1901),海明版威的《老人與海》(1952)、中權國作家鄧剛的《迷人的海》,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1719),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1904),凡爾納的《神秘島》(1874)、《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1868),英國作家史蒂文生的《寶島》(1883),至於立意高不高,誰的作品立意最高,這個不好比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要看您自己的心態來評判。
3. 大連現代、當代的作家、詩人都有誰啊
高玉寶,這個大家都知道,半夜雞叫的作者。鄧剛,人民文學的副主編。達理夫內婦,本名忘了,容這是他們的筆名,曾任遼寧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八十年代著名作家。素素,女作家。車培晶,兒童文學作家,我小的時候讀過他的作品。高滿堂,著名編劇。梁歸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他不是職業詩人,但是古典詩詞的功力很深,浙江大學《當代詩詞八百家》收錄了他的作品,他的主業是研究紅樓夢,是當代屈指可數的紅學家。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他也不是作家,是歷史學家,但是他的作品現在很暢銷。還有很多,我知道的就只有這些了。
4. 海洋文學中立意最高的文學作品有哪些,作者是誰拜託了各位 謝謝
普希金的《致大海》(1824),拜倫的《海盜》(1901)和高爾基的《海燕》(1901),海版明威的《老人與海》權(1952)、中國作家鄧剛的《迷人的海》,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1719),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1904),凡爾納的《神秘島》(1874)、《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1868),英國作家史蒂文生的《寶島》(1883),至於立意高不高,誰的作品立意最高,這個不好比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要看您自己的心態來評判。
5. 山東的作家有哪些
李宮俊、尤鳳偉、曲波、臧克家、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