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老師生
1.主動溝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化解與老師的錯誤、矛盾,增進與老師的感情,一切從主動溝通開始。溝通產生理解,理解產生信任。要大膽,哪怕只是幾句話,所謂「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嘛!2.師生溝通的方法 (1)從老師的角度看問題。師生角色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就會在一些問題上構成矛盾、沖突。我們如果能從老師的角度、立場考慮問題,設身處地的為老師著想,就能理解老師的想法,從而順利地化解師生之間的沖突。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吖,你當老師就知道了,一個將軍能統帥千軍萬馬不算什麼,能統帥一群初中生才算能耐,偶師父說了呢,將來當老師的話千萬別當初中老師,累殺人也!!! (2)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我們如果覺得被老師誤解,可以向老師作出解釋,但解釋一定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並且是為了更好地溝通,而不是想逃避自己的責任。對待表揚要再接再厲;對待批評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有一個親身體會,面對老師誤會,先承認自己的錯誤,使其對你產生好感,言語安撫老師,令其平靜,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的是屢試不爽呢!!! (3)原諒老師的錯誤。作為普通人,老師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用恰當的方式指出老師的錯誤是對老師的尊重。所謂恰當的方式,就是要考慮到犯錯誤者的情感——不傷害老師。比如:如果老師有不對的地方,最好不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與老師頂嘴,這時你可以先不做聲,等適當時機(老師到座位巡視時——並且是在你旁邊,可以悄悄地說;或者下課時、老師在辦公室時且旁邊沒什麼人)再向老師解釋。3.與老師接近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尊重老師和老師的勞動 比如,對老師有禮貌,不能在老師講課的時候說話,按時完成作業,保證質量。 (2)勤學好問,謙虛誠實 老師對學生是最無私的。經常向老師請教一些問題,老師是最高興的(嘛~這樣顯出來老師有價值哇, 偶說的在理叭?)。這樣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別害羞,大膽問,老師又不是「老獅」,也不能把你吃了。再者說,我們有這義務教育的便宜憑啥不佔?是吧?嘿嘿…… (3)對老師體貼、關心 老師也和其他人一樣,也需要別人關愛、幫助。課上課下主動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像擦擦黑板啦,幫老師拿東西啦,給老師按摩幾下啦,都很好啊,你又不吃虧,連這點活都不願干,也太懶啦~不過,話說現在的孩子很多都嬌生慣養,養尊處優,至少我班前排沒有一個願意擦黑板那麼近,舉手之勞,老師那麼辛苦,真是一群沒心肝的~嗚—— 後記:有很多抄書之處,請見諒。因本人才疏學淺,疏漏之處請多多包涵。
❷ 本科老師與學生有矛盾,會影響研究生錄取嗎
本科老師與學生有矛盾,他不會影響研究生錄取。
❸ 本科生想要跟著比較牛的本校老師做項目,應該做什麼我不是很會跟老師打交道
個人建議:如來實說出你的想法源。另外,先發郵件比較適宜,一來郵件你可以說的很全面。而來直接飆電話過去不太禮貌。在郵件里除了表達你的真實意願之外,還要把你的實力展現出來。比如你既往的成績啊,獲過的獎啊之類。
老師做項目的時候,要的是真的能做出東西的學生,只要你有真本事,老師絕對樂意用你的。相信我。學生做項目的多少,全靠實力說話。換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師,你肯定願意用一個特能幹特會乾的學生,是吧。祝成功。
❹ 一個學生總跟老師聊天,會關系越來越好嗎
當然會好的,經常交流有情感基礎好印象,以後有什麼利好的事情或者信息會首專先想屬到這個學生的。老師不是仇人,首先他是在工作,然後工作的特殊性帶來的榮譽感不是其他工作可比擬的,所以老師是我們除了家長外對我們最真誠實意的人。祝你好運🍀
❺ 大學生總跟自己老師微信聊天。關系會越來越好嗎。。詳細一點
大學生總跟老師聊微信,肯定比不跟老師聊的人,關系要好得多。但是不是會越來越好,還要看老師是不是賞識這個學生,兩個人是不是很投緣。如果他不是很賞識這個學生,兩個人又不是很投緣,可能關系不會越來越好,甚至有可能聊不下去。
❻ 學生總跟老師微信聊天感情會慢慢越來越好嗎
肯定比不微信聊天的學生要好,好到什麼程度,就要看兩人的緣分了。老師學生回要看聊什麼答,如果僅僅是聊學習,這很正常,不能說明你們的好。如果介入了對方的生活,包括對對方的關心,和其他的許多與學習無關的聯系,就是好的標志了。
❼ 大學學生和老師總在微信私聊會產生感情嗎。請問
當然會。日久生情,雙方互聊微信,剛開始聊學習,逐漸聊愛好,聊生活,不知不覺發現倆個人之間竟然有很多共同之處。相互產生好感,相互暗戀對方。再往下聊會發現彼此之間誰也離不開誰。這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❽ 老師和學生會有 溝通不
肯定有溝通,師抄生互動是非常正常的事。學生有問題了,應該主動找老師請教,這樣才能學到知識。善於請教老師的學生,老師也會更喜歡。不過,學生請教的問題,必須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問題,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自己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可是遇到瓶頸了,自己想不通了,再去請教老師,這樣才會有突破。如果自己沒有準備就去問老師,那隻是耽誤老師的時間,而且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學生有充分准備後與老師溝通,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也有助於老師教學。有成就的人,都是善於跟老師溝通請教的人。善於溝通請教,將來就更可能成為學科帶頭人,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專家。所以,學生除了善於聽課學習外,還一定要學會與老師溝通,向老師請教。
❾ 考研復試應屆生與非應屆生老師會區別對待嗎
屆生,理工科專業的導師傾向於選擇應屆考生。但也有一些導師表示對於應屆生和往屆生不搞差別對待,關鍵看他們個人在考試中表現出採的能力和素質。
一些教授認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研究社會學是有益的。但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前提條件是,他們應該能夠靜下心來投入學習,混文憑是不行的。
學科實踐性較強的導師通常如果是兩個自身條件非常類似的情況下,會選擇工作過的考生,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考慮:首先,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研究也要「以中國經驗為根基」,了解實踐的話一點就通,而沒有經驗的話則往往停留在理想的狀態,難以理解得很透徹。其次,從生活閱歷上來看,學習態度也是有所差別的,工作過的人往往目的性更強,自覺性更高。
但是,往屆生往往存在兩點不足:其一,外語相對較差。在當今這個時代,語言能力意味著一種觀念,一種思維方式,否則很難做到上游的。其二,往屆生年齡往往比較大,有的已經成家,如果是自費的話就面臨比較大的經濟壓力.所以在學習期間可能要打工,而現在又是兩年的學制,這就難以保證論文的質量。
但也有些教授認為本科成績好的本科生一般都會畢業就考研,所以業務基礎比較扎實,連貫性也好,更傾向於要推薦免試生,因為這些學生一般都是各個學校的優秀學生。
當然,這些只是相對而言,關鍵仍是看考生們在考試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❿ 老師與學生會有多少種合乎倫理的關系
新時期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學」式的關系,一方面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幫助教師教學。「以情育人,熱愛學生;以言導行,誨人不倦;以才育人,親切關心;以身示範,尊重信任」既是教師的道德行為准則,又是教育的藝術。尊師愛生,是一種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對待學生,管而不死,嚴而不厲,愛在其中。體現了師德的協調性和民主性。21世紀所需要的教師素質,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質,敬業愛崗的職業道德,也要求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接受培訓,充實和更新知識,提高水平和能力,成為教書育人的專家和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復合型人才。
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結成授受的關系。①從教師與學生的社會角色看:在知識上,教師是較多者,學生是較少者;在智力上,教師是較發達者,學生是較不發達者;在社會經驗上,教師是豐富者,學生是欠豐富者;教師與學生之於有明顯的優勢。教師的任務是發揮這種優勢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豐富社會經驗。這一過程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②學生在教學中主體性的實現,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在培養主動發展的人,就必須充分調動個性的主動性。不能想像,消極被動的教育能培養出主動發展的人。另一方面,個體身心的發展並不是簡單的由外在因素施加影響的結果,而是教師、、家庭、社會等外在因素通過學生內在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沒有個體主動積極參與,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沒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內化,就沒有真實意義上的教學存在。③教師指導學生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終促進學生能夠不再依賴於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判斷,學會選擇,而不是永遠牽著他們的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變化,學習的標准,道德的標准,價值的取向也是不斷變化的,整個世界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多元化。我們不可能期望在學校里教授的東西能使學生受用終生。我們要認可而且在鼓勵學生,善於根據變化的實際情況有所判斷、有所選擇、有所發揮。(二)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著的個體,他們雖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不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獨立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的新型師生關系。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單通道的授受關系,只能造成學生的被動和消極態度,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建立有利於學生發展意義上的嚴格要求和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好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系,不僅師生關系和諧,而且學習效率高。現代的師生關系是以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同時又看到學生是處在半成熟、發展中的個體,需要對他們正確指導。(三)從社會學的角色看,師生關系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是人和人的關系,是師生間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溝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動關系。一名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響。學校的教師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有著特別的意義。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人,對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又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於他的人格力量,它會對學生產生終身的反應,對教師的道德水平、精神風貌更會作出反應,用各種形式表現他們的評價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