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注意什麼問題
家訪是學校德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班主任和教師要主動聯系家庭,共同研究對學生的教育,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家訪如果運用得好,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許多老師都不能很好的利用這個教育手段把工作做好,近幾年來,我發現有這樣的情況:有些老師家訪時與家長交流了學生的一些情況,過後家長在學校或再見到這位老師,懇求老師以後別家訪了,因為每次家訪後,家長都受到孩子的責難,有的學生也給老師臭臉看,甚至在同學中罵老師,這樣的家訪,顯然失去了它應該有的意義和效果,我認為,一些教師在家訪上存在以下問題:1、有些老師平時不輕易家訪,只有學生犯錯之後才家訪,這樣家訪即「告狀」這種做法令學生不安,家長難堪。2、有些老師家訪時不講究方式方法,每每次家訪時,總是在家長面前數落學生的不足,把學生的缺點毫不保留的端出來,這令父母十分狼狽,他們往往一怒之下責罵孩子,甚至棍棒相加。3、有些老師抓住部分學生害怕家長的特點,學生稍有差錯,便用家訪來威脅學生,把家訪當作管理學生的唯一的「尚方寶劍」。這種做法很令學生反感。4、有些老師家訪時,不是與家長共同商討如何教育學生,而是把教育孩子的困難推給家長,從而推卸自己的責任,這一消極的做法,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使教育更加困難。家訪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它的目的是讓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從而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把孩子教育好,教育一旦得到家長的支持,教育的效果就會明顯。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在這里談談應注意的問題。1、要勤家訪。家訪是班主任密切與學生家長的聯系,熟悉學生的一種最常用的方式,勤於家訪,善於家訪,是班主任帶好班、教育好學生的訣竅之一,接到一個新班級以後,就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的家庭進行家訪,老師經常性的進行家訪,把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地告訴家長,讓老師和家長在學生出問題前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這樣使學生覺得老師不是上門「告狀」而是關心他的成長,對老師便有感激之情,學生就能聽老師和家長的教導。從而取得好的教育效果。2、家訪要及時。學生如出現不良現象或問題,就要及時家訪,與家長共同教育好學生,把不良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要等問題累積成堆後才匆忙去找家長解決,如我班有學生李XX個性要強好勝,重江湖義氣,有一次參加打架事件,我就在事發當晚進行家訪,向該生及其父母具體了解事件的起因,分析過程及後果,引導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錯誤,幫助他提出改正錯誤的措施,自此以後,其有良好的表現。3、家訪時盡量避免直言學生存在的問題,從其閃光點談起。4、家訪要盡量讓學生在場。家長、教師、學生,在一種溫和平等輕松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使學生接受教育,這樣既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同時,可以相互聽取意見,提出改正意見,鼓勵其進步,保證意見的准確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實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5、家訪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實事求是,應以誠相待,做到客觀、公正、全面,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有重點,並堅持以表揚、鼓勵為主,讓學生感到幸福降臨,而不是災難臨頭。以上是在家訪實踐中的做法和體會,在工作中我們要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才能收到家訪的預期效果。
② 2、家訪應注意哪些問題求解答
它的目的有:①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情況;②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家庭教育狀況和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在家庭的表現;③和家長一起研究、改進對學生的教育。但在某些情況下,卻被一些教師理解成了「告狀」,當作自己處理問題時的一種手段。
家長受「出人頭地」的傳統觀念影響,往往對在校學生的子女寄予了很大希望。而有些班主任的家訪,則意味著孩子又在校出了問題,因而一般都十分惱怒,恨鐵不成鋼、不爭氣、給自己丟臉。待班主任走後對孩子呵斥怒罵、甚至棍棒相加。孩子在受責後往往遷怒於班主任,認為是教師在往家長手裡遞「棍子」,自然產生對立情緒,平日不是避開班主任,就是故意和教師頂著干。這樣不僅沒有起到家訪的作用,反而造成「後遺症」。
因此班主任在平時的家訪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目的性和期望值
二、了解學生
家訪前,班主任要對家訪學生的在校表現、各科學習、興趣愛好、習慣、優缺點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訪時能信手拈來,提高家訪的實效。
三、提前預約
家訪前,必須與學生家長提前約定好家訪的時間,切不可盲目家訪,這樣學生家長很可能不在家,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也會大大影響教師的情緒。
四、時間的選擇與控制
家訪時間最好選擇在學生放學後或雙休日,這樣學生也可以在場,家訪的效果會更好。家訪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耽誤家長的工作。
五、內容和方法
(一) 不要只在學生出了問題後才去家訪。
進行家訪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班主任要在可能的情況下,經常進行家訪主。如果等出了問題再堵,不如平時多疏導,防患於未然,以免給學生和家長造成一種誤會,老師上門,壞事在身。讓學生對家訪產生一種恐懼情緒,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產生不良後果。
(二)不要只訪學生的情況。
學生的精神素質、學習情況往往受到整個家庭氛圍的影響,要教育好學生,就有必要了解整個家庭的情況。在家訪中,既要訪學生,又要訪家長,讓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和家長的交談,力圖對其經歷、學歷、性格特徵,以及對子女教育的認識、時間、精力、經驗等情況有所了解,同時還要注意從房間布置、家務安排、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觀察。這樣,就可以積累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建立「學生家庭檔案」,為隨後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提供方便。
(三)不要只談缺點。
向家長反映情況,應力爭全面、客觀、具體,不能「報喜不報憂」,更不能只偏重於學生不足的一面,向家長「告狀」,欲借家長之手來管學生。有的家長不懂教育方法,往往以「棍棒教育」相配合,其結果會適得其反。教育目的達不到,反而會讓學生深得教師「無能」,失去在學生中的威信。因而在家訪時要特別注意,和家長溝通情況,不可忽略對學生進步一面的肯定,先鼓勵其發揚優點,不斷進步,然後再指出不足,提出希望。最後,還需要委婉地向家長指出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教師家訪的目的在於使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震動,認識上有所提高,並不是為了讓學生受皮肉之苦,希望家長能用教育說服的方式,而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靠武力壓服。
(四)不要將學生排除在外。
教師的家訪,除特殊情況外,和家長交談時,應讓學生也在場,以免使學生猜疑,產生誤解。堅持家長、學生、教師三方在一起的辦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產生誤解,讓家長、學生更誠懇地接受教師的建議與批評,而且當著家長面表揚學生,本身就會對學生產生一種有力的激勵作用。
(五)講究談話的藝術性
1、把握談話的主動性。有的家長出於種種原因不善於同教師交談,要麼只是默默地聽,要麼只是一味點頭稱是。班主任要巧妙地控制整個談話內容,有條不紊地轉變話題,鼓勵和啟發家長談你感興趣的事。
2、在整個談話過程中,要始終表現出你對學生的熱愛,對學生進步的喜悅,對其後退的憂傷,這會使家長十分感動,從而更加信任你,主動配合你的工作。
3、對護學生短的家長,不要沖動地責備,而要平靜地分析,使其得出結論,在教育學生,教師與家長無利害沖突而言。幫助家長放下包袱,主動配合教師的工作。
4、班主任家訪時要注意斟酌語言,措詞要有分寸,千萬不可因失言導致失禮。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學生性格上的弱點說成是人性上的「污點」,這就是用詞不當;或把學生行為上的缺點說成是品行上的「缺陷」,這就是詞不達意;或是把學生偶犯的過失錯誤說成是屢教不改的老毛病,這就是言過其實;或是把學生雞毛蒜皮的小錯誤,「陳穀子爛芝麻」向家長「告狀」,這就是小題大做……這樣談話的班主任肯定會引起家長的反感,其結果與談話願望正好相反。
在不便於直接說出本意的時候,抱著尊重對方的態度,可以採用同義代替、側面表達、模糊語言等方法,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本意。例如某小學生經常吃別人的食品,拿別人的玩具,班主任為此家訪時,應該力避「偷」字,改用「悄悄拿」之類,以免傷害家長的自尊。
家訪交談時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確定自己的談話內容和談話方式,並且在情況突然變化時能迅速地調整其說話的內容與方式。例如,一位母親不許成績下降的學生參加春遊,班主任為此家訪。學生母親准備做晚飯,班主任抓住時機笑著說:「拿咱們做飯來說,如果做糊了一鍋飯,就不再做飯了么?我們大人不是也失過手嗎?」學生母親笑了。班主任又語氣溫和地分析學生成績下降的原因,從而告訴家長,不要帶著怨恨教育孩子。
③ 教師家訪注意事項
一、要提前預約。千萬不要到了學生家門口才打電話通知,這樣會讓家長措手不及而滿是尷尬。家長如果上班,既要請假,還要急急忙忙往家趕,路上的安全更是問題。建議提前半天或者一天給家長打電話,讓他們提前做好准備。
老師家訪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二、如果學生出了問題,捅了簍子,家訪前千萬莫要學生知道。學生的畏懼心理會讓他們做出極端反應,輕則躲避老師,重則離家出走。家訪本是家校攜手解決孩子問題的,如果變成了攜手滿大街尋找孩子,會令我們老師後悔莫及。三、選准家訪的時機。1、最好是周六周末下午。2、11時——至下午1時這一段時間內最好不要家訪,因為正值家長做飯或者休息時間,很不方便。3、下午的家訪要及早結束,為自己的安全考慮。4、家訪的最佳時間控制在30分鍾左右最為合適。問題解決了,及時告退,切莫沒話找話說。
四、奉行三不原則。不在學生家吃飯,不拿家長的任何禮物,不求家長辦任何事。否則的話,不僅家訪就會變味,家訪的目的不可能達到,還讓家長看扁了我們老師。
五、少說多聽,多問多看。少說學生的缺點,如果要說的話,只說最重要的,多說學生在校的優點。多問家長孩子在家的學習、交往、休閑的表現,多聽家長說,多看學生卧室的擺設、書櫥、電腦、電話等,了解學生的學習是否受到家庭的影響。
六、不卑不亢。既要尊重家長的意見和看法,又要宣傳學校和任課老師,維護學校和老師的聲譽。多介紹學校和老師們在管理和教學方面好的做法,不要和家長產生正面沖突,態度誠懇,請家長多給自己、給學校提意見。
七、碰到學生家有特殊情況,及時告退,改天請家長到校或者二次家訪,千萬不要因為家長的問題造成對學生的不良看法。
八、及時整理家訪日記,反思自己的做法,總結經驗教訓,為我們以後的成長積攢人脈和財富。
九、注意安全。1、家訪路上無論是騎自行車還是開車去,一定要注意安全,建議最好是騎自行去,那樣最令學生和家長感動。2、年輕女教師最好是有同伴陪同或者學生在家時家訪,千萬不要隻身一人家訪。
④ 教師家訪應該注意哪些事情。。。
一、思想上要重視家訪。
家訪是班主任密切與學生家長聯系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勤於家訪,善於家訪是班主任帶好班的訣竅之一。通過家訪,可以跟家長交流情況和交換意見,統一認 識,這樣既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工作,又幫助家長改進家庭教育,從而能形成教育合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礎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人的科學。」通過家訪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必須充分認識家訪的重要意義。
⑤ 班主任家訪應該注意什麼(轉載)
1、家訪前要做充分的准備。對被訪學生的品行、愛好、個性、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等方面要做深入細致的了解,並將了解到的情況與班級的其他老師進行交流,形成共識後,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對被訪家長可能提出的問題,要作合情合理的設置,對被訪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作預案處理。 2、家訪時,態度要和藹。家訪時,和家長交談要面帶微笑,說話注意語速、語調,始終要用謙和的態度,這樣會拉近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家長才會向老師敞開心扉,交流看法,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切不可面無表情,冷若冰霜,甚至上門盛氣凌人,不可一世,保持所謂的嚴師的形象。 3、評價學生要恰如其分。家訪品學兼優的學生家庭,不能誇大其詞,把學生誇得天花亂墜,甚至說一些打保票的話;家訪表現差、有違紀現象的學生家庭時,把學生說的一無是處,一味的告狀(告狀實際上是教師教育無能的表現),甚至當著家長的面責備學生,這兩種方式都不可取。對一個學生的評價要實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 4、樹立班級教師的群像。家訪時,不少家長希望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有老師。作為班主任,家訪時,首先要客觀的評價自己,要給人謙虛、誠實的印象,這樣即便在今後的工作中有不足之處家長也會原諒,同時更要褒獎其他科任老師的工作責任心和教學水平,不要只誇大自己,貶低別人。 5、家訪時要認真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任何班主任無論它具有多麼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復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總之,班主任只要重視家訪,注意家訪的方法,就會取得家長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⑥ 老師家訪家長注意事項有哪些 家長應該說什麼
老師家訪其實主要就是為了和家長進行一個良好的溝通,了解一下孩子平常版在加的狀況,加強家校合權作,所以家長們不要太刻意,但是要注意一下幾點:
1、提前和老師溝通好時間
2、保持孩子和老師在放鬆的狀下交流,讓老師也能看到孩子最真實的狀態。
3、家長可以和老師在家訪中多聊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心得,幫助老師從側面了解孩子的性格,把握哈子的優點和特長,也方便日後老師因材施教。
4、介紹孩子的日常習慣,老師只有對孩子了解了,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和培養。
5、不要和孩子搶話,老師想和孩子多溝通時家長盡量不要打斷。如果自家孩子太內向,家長可在旁邊引導,但不要替孩子把話說完。
⑦ 教師家訪時的注意事項
一、善於把握適當的時間
經驗證明,適當的時機是成功的重要保證,如:學生生病在家時,學生取得成績時,後進生稍有進步時,學生家長遇到困難時,以及學生犯了嚴重錯誤時,教師的出現,送去關愛的眼神、親切的問候,一定能收到用言語所不能及的效果,教育的目的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
二、要做好必要的准備工作
家訪前應該擬好家訪題目,也就是家訪工作的目標。簡言之,教師要通過家訪達到什麼目的,對學生今後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家訪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做預先設想,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應對策略,避免家訪的失敗。
要了解學生。我們經常說,學生是有個性的,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是,我們有許多老師並不是非常了解學生,而「家訪」則可以彌補這個不足。試想一下,如果老師事先沒有對這次家訪的學生做一個全方位的分析與評價,面對家長我們可能就會無話可說,造成尷尬的局面。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我們教師在平時就必須去關心每一個學生,並隨時做觀察記錄。
要了解家長。學生家長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有不同的性格。老師家訪是一定要面對學生家長的,所以,在家訪前老師有必要通過學生了解家長的性格特徵,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和要求等,只有在做了這方面的准備,老師才能在進行家訪時,就盡量避免話不投機等不愉快的情況出現。
要了解學生家庭。為使家訪效果更好,我們還要了解學生家庭有幾口人,是什麼關系,各在什麼單位工作,家庭經濟能力如何,家庭關系如何……只有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教師家訪就能靈活自如,效果就會更佳。
三、家訪要講究交流的藝術
學生要在場。家訪時盡可能應讓學生在場。老師、家長、學生在一種平等、互信、輕松的氛圍中「三方對話」,使學生接受教育,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同時,給學生講話的機會,有利於消除消極因素,保證意見的准確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實性。 注意交流方式。家訪時主要對象是學生家長。因此,家長對老師的家訪是否採取積極合作態度,直接決定著家訪的效果。首先,家訪時教師應注意儀表形象,力求語言朴實誠懇,
舉止大方。消除家長對老師的戒備心理。談話開始,避免單刀直入,可先圍繞一些家長感興趣的話題聊上幾句,引導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談話中,創設良好的談話氣氛,力求達到與家長產生共鳴,取得家長信任,然後,再逐步引入主題,向家長了解、介紹學生的情況。 多鼓勵表揚、少斥責批評。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因此,當孩子有了進步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時,教師就要發自內心地進行贊揚,由衷地表示祝賀,並通過家訪的形式告訴家長,使學生增強成就感,他的學習就會更加努力,他的思想就會更進步。同時,家長也會分享孩子的快樂,會更加關注孩子,關注學校。批評犯錯誤的同學也是應該的,要有針對性,更應注意分寸,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產生逆反心理。
要全面評價學生。最差的學生,都有好的方面,因此,老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全面評價學生,不能只抓住某一二個問題就下全面結論,特別是不要單純指責學生的過錯,甚至借機「告狀」,推卸責任。應多聽取他們的意見,與他們達成共識,切忌各執一詞,互相指責。
多引導啟發。談話就是要通過親切的交談,使雙方在平和的氣氛中充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為此,教師應該加以正確引導,啟發他們說出心裡話;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切實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