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師生觀
『壹』 在論語中出現了哪些教育原則,教育內容,教師觀,師生關系
《論語》教育觀
1 「聽其行而觀其行」(強調實踐的作用)《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省也」(強調榜樣的作用)
3 「以友輔仁」(強調社會關系的重要性)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 顏淵》)
4 「不遷怒不貳過」(強調受教育者端正態度的重要性,不要遷怒他人,知錯能改)
5 「訥於言而敏於行」(強調嚴於律己)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6 「各因其材」(強調因材施教)
7「有教無類」
出自於《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教:教育;類:類別。有兩種解釋:
解釋一,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釋二,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有教則無類」,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
『貳』 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被後世稱為聖人的萬世師表,是一個思想偉大、道德高尚,倡導仁義禮智信的人。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孔子不但是儒家的開山祖,同時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公開教學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貴族所專有的詩、書、禮、樂、這類學問,普及給民間,不問來學者出身貴賤,實行「有教無類」把官學變成私學。
(2)論語師生觀擴展閱讀
孔子的思想和成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遠大的影響:
1、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這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2、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其影響。
3、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