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蔣介石師生情

蔣介石師生情

發布時間: 2021-01-28 18:53:15

1. 蔣介石 74師 號稱國民黨鐵師 到底是怎麼掛掉的。。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由七十四軍整編而成,實際兵力仍為三萬多人。曾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多次挫敗日軍,曾有「抗日鐵軍」的稱號。1947年解放戰爭中,由於戰斗部署被泄露,整編第七十四師於5月8日在孟良崮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全面合圍。最終經過四天激戰,七十四師在5月16日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七十四師編制隨即取消。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 是國民革命軍五大主力之一,由七十四軍整編而成,實際兵力仍為三萬多人。七十四軍於抗戰開始後由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及五十八師(師長俞濟時)組建,軍長俞濟時。曾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多次重創日軍,致使日軍聞風皆喪膽,曾有「 抗日鐵軍 」的稱號。抗戰勝利後,七十四師又成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馬前卒。1947年,在山東執行重點進攻的七十四師冒進,後發現共軍有合圍己軍之意,撤退至孟良崮。得報後蔣介石認為74師占據著制高點,戰鬥力強勁,附近又有兵力雄厚的外圍部隊,欲與華東野戰軍主力決戰,中心開花!但外援被野戰軍攔截部隊拚死阻擊,損失慘重未能及時突進。陳、粟調集華東野戰軍1縱、4縱、6縱、8縱、9縱五個主力縱隊,不惜一切代價在被國軍反包圍前,以殲滅74師。最終經過四天激烈鏖戰,彈盡援絕,水糧俱無,七十四師在5月16日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舉槍自盡,副師長蔡仁傑、58旅旅長盧醒等亦自殺身亡。不久,國民黨政府在安徽重新組建74軍,原副師長邱維達任軍長,然戰鬥力和抗日之百戰鐵師已不可同日而語。後繼淮海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邱維達也被俘虜。

2. 張學良和蔣介石是什麼關系什麼年代

一、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關系及時間:

1、張學良和蔣介石是師生關系。

蔣介石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而張學良是黃埔軍校的學生,這一層關系是不能忽略的。

2、他們也是普遍意義上的上下級關系。

1928年,日本人企圖直接控制東北,在皇姑屯炸死張作霖,於是張作霖的部下就把張學良叫回來了家裡,一到家,立刻讓他做了眾人之主,年僅27歲的少帥。正當張學良在東北勵精圖治,想干一番事業的時候,一場空前慘烈的軍閥混戰硝煙又起。關內各主要軍事集團幾乎都捲入了這場中原大戰。在這場大戰大眾,張作霖就轉投到了蔣介石的部下。

3、他們還是兄弟關系。

蔣介石由於得到了張學良的支持,以很小的軍事代價換取了巨大的政治籌碼,他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同時蔣介石既欣賞張學良的才幹又想藉以籠絡,提出和他結拜,於是與張學良結拜金蘭、稱兄道弟。

4、當然最明顯的就是他們之間的敵對關系了。

這也就是西安事變和西安事變之後的事情了。後來,蔣介石退守台灣,張學良被囚禁在美國夏威夷,直到李登輝上任台灣領導人,張學良才從獲自由!但是,他沒有選擇回國。最後,死在夏威夷。

二、張學良和蔣介石簡介:

1、蔣介石: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又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2、張學良: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3. 如何評價蔣介石,找尋最真實的蔣介石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蔣介石,當時中國的台灣、東北被日本佔領,中國將被各地軍閥分割小國家,當時在中國當時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國各地軍閥、中央軍、黃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擁有幾百萬軍力的國民政府黨、政、軍非蔣介石,沒有第二人,所以蔣介石的存在促進了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說蔣介石發動內戰 只能令人感到可笑。
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鬥士,他縱有此宏願,也無此機會。
蔣介石起碼是一個愛國者
1,。中華民國始終不承認外蒙古獨立

2.抗日戰爭中民國政府選擇過妥協卻始終沒有投降
3.敗退台灣後民國政府也始終堅持只有一個中國
4.南海戰事吃緊時蔣介石命令海軍為中共海軍過境開了綠燈並派軍艦護航

4. 給我一些蔣介石的五大王牌師的詳細資料

國軍5大王牌 1、種子軍」——第18軍 第18軍之所以叫做「種子軍」,是因為該軍建制最早且多變,許多師、旅進出該軍。 該軍是陳誠一手栽培起來的。1930年中原大戰後,陳誠因作戰有功升為第18軍軍長。但當時,第18軍實際上只有第11師。到1931年,第18軍才初具規模,轄第11師和第14師。後陳減以種種借口不斷收編雜牌軍,故第18軍規模最大時曾轄有8個師。陳誠之後,繼任軍長先後有羅卓英、黃維、彭善、方天、羅廣文、胡璉、楊伯濤。 由於陳誠深得蔣介石的寵愛,第18軍也就備受青睞,其裝備在當時國民黨軍隊中是最先進的。這支軍隊訓練有素,以能征善戰著稱。全面抗戰爆發前,第18軍駐守廣州。1937年8月,軍長羅卓英率部由廣州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為不辱使命,陳誠嚴令部隊,只要完成任務,第18軍打光打盡也在所不惜。會戰初期,第18軍曾四次血戰羅店,雙方傷亡慘重,羅店也因此戰而聞名天下。 第18軍最著名的戰績是石牌保衛戰。1943年4月下旬,日軍調集7個精銳師團10萬兵力、上百架飛機,發動鄂西會戰,意在打通長江上游航線,搶奪洞庭湖畔之糧食,並擊破陪都重慶的門戶。會戰中,第18軍第11師堅守「曾被重慶統帥部比作中國的斯大林格勒」的石牌要塞。在戰斗緊張進行之際,陳誠電話詢問師長胡璉有無把握守住陣地,胡璉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第11師官兵英勇作戰,死守要塞,為鄂西大捷立下了汗馬功勞。 除淞滬會戰、鄂西會戰外,第18軍還參加了武漢會戰、南昌會戰、棗宜會戰、常德會戰、雪峰山會戰等許多重大戰役,戰功顯赫。1944年冬,第18軍換成美式裝備,並有美國聯絡官擔任教練,實施美式兵器教育和訓練方法,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抗戰勝利後,第18軍於1946年5月年改整11師,1948年9月恢復第18軍番號。內戰中,該軍為蔣介石沖鋒陷陣,最後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 2、重創「鋼軍」——第5軍 第5軍是國民黨最早的機械化兵團,其前身為陸軍裝甲兵團。1936年3月,蔣介石接受徐庭瑤考察歐美軍隊現代化裝備後所提出的建議,在南京成立陸軍交輜學校。1937年,在交輜學校基礎上又擴編建成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全面抗戰爆發後,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裝甲兵團撤至湖南湘潭整訓,後擴編為第200師。同年冬該師又擴編為新編第11軍。1939年1月,番號改為第5軍,杜聿明任軍長,轄第200師,榮譽1師和新22師,至此第5軍正式成軍。在杜聿明統率下,該軍注重訓練,士氣旺盛,號稱新軍,一時蜚聲全國。 該軍最出色的戰績是昆侖關大捷。1939年11月,為打通西南的交通線,第5軍向駐守在昆侖關的日軍發動攻擊,戰斗中全軍將士奮勇搏殺,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坂垣征四郎所部的第5師團第12旅團,殲敵4千餘人,取得重大勝利,是抗戰中一次影響極大的戰役,也是該軍最耀眼、最輝煌的戰績。戰後榮譽1師師長鄭洞國調升並帶走該師。後來,第5軍由廣西移駐雲南,調第96師歸其建制。 1942年3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及英方請求,國民政府令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赴緬甸對日作戰。3月上旬,第200師到達同古,接著便在此與日軍發生第一次惡戰,殲敵5000餘人,在中國遠征軍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由於孤軍深入,日軍兇悍,第200師被迫撤退。新22師繼而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55師團。4月中下旬,第96師又在平滿納抗擊日軍兩個師團的猛烈攻擊,雖傷亡甚重,但陣地始終未被敵人突破。 盡管遠征軍作戰英勇,但因中美英三方在戰略上的矛盾及指揮上的混亂,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失利,於4月底開始撤退,並招致慘重的損失。第5軍的第200師、第96師歷盡磨難撤回國內;第5軍軍部、新22師及第66軍的新38師則撤退至印度。這次撤退損失慘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指揮部隊撤退中不幸中彈,壯烈殉國;第5軍在出國作戰前共有42000人,戰斗中死傷7300人,而在撤退中死傷竟達14700人,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在穿越緬北野人山中丟掉性命的,當時情景慘不忍睹。 第5軍的第200師和第96師撤回國後進行了大休整,並補充了大批兵源。1943年初,第5軍擴編成第5集團軍,邱清泉接任軍長,轄第45師、第96師、第200師,駐防昆明城郊。同年10月,該軍開始接受美式裝備。1944年5月,為打通滇緬公路,邱清泉奉命率第200師赴滇西作戰,並於次年元月配合友軍攻克畹町城,打通了滇緬公路。抗戰勝利後,該軍進駐華中。1947年改整5師,1948年擴編,後恢復5軍,1949年1月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也是蔣介石最後一支覆滅的「王牌軍」。

5. 孫中山和蔣介石是師生關系嗎

孫中心和蔣介石不是師生關系.但存在一點親戚關系和朋友關系.
存在的前提原因是:
孫中山的妻子是宋慶齡,蔣介石的妻子是宋美齡.
而宋美齡和宋慶齡是親姐妹.

以上回答不到你滿不滿意?謝謝!

6. 蔣介石

蔣介石對中華民族的7大貢獻!!!我並不是為蔣介石歌功頌德,寫這篇文章只是出於一個中國人的良知。蔣介石雖然有其過
失之處,但仍不失為民族的領袖,不誇張地說,蔣介石是中國史上的一個偉人。現在我列
舉蔣介石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希望與大家共同交流,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1,最大的功績是在清末軍閥割據的亂世中,領導兩次北伐,統一了亂世中的中國。在這里
有個前提,那就是當時中國的混亂程度在中國史上是罕見的。兩次北伐其實都是極為成功
的,從北伐後的結果就能看到--中國的軍閥數量大大減少,混亂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基本實現了統一。蔣介石的軍事才能確實不如毛澤東,但對付其他的軍閥還是沒有什麼問
題的。這就相對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強了,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

2,在中國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富國強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蔣介石承繼的
"爛攤子"並不比1949年好到哪裡。毛、周沒有陳年舊債,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卻承擔歷屆
北京政府累積的六億六千七百萬美元債。而且當時中國只是表面上的統一,南京政府控制
的國家資源極其有限,而且必須將其大量花費在"統一政令,統一軍令"的"軍閥戰爭"之中
。蔣介石進行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行「法幣政策」,自1935年底發行法幣,建立公債債
券的威信,同時積極清償外債。到抗戰前夕,已經償還百分之九十外債。中國債券在倫敦
市場節節上揚,價格超過日本的債券,這是李登輝政權以及其他台獨派系所不願面對的史
實。法幣本來是為了對付英、日、美貨幣在大蕭條期間相繼貶值,以及美國以高價搶購中
國百姓白銀等等事件的武器,威信建立以後,行使地方鈔票的省份也紛紛改用法幣。這也
為8年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法幣制度是中日戰爭的充要條件,迅速發展的法幣構成中
國統一的基礎,沒有法幣,抗戰軍費便無由籌措。

3,大力推廣文化教育事業,北大,清華,西南聯大等學術活動十分活躍。尤為值得回味的
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蔣介石政府首先考慮的是保護學校和教育事業不致中斷,幫助
面臨日寇侵略城市的學校南遷。在日寇轟炸重慶時,當局的首要任務,便是及時疏散中小
學師生。早年他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為建立革命軍隊,培養軍事骨幹力量做了一定工作。
這對後來的抗日勝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最近通過史料才知道,由於蔣介石國民政府
的積極努力,東南亞可以說是比中國本土更早普及"國語"的地區,原來四分五裂的海外華
人社區因此實現了相當程度的統一,並且成為中國民族主義的中堅,華人子弟幾乎毫無例
外上華語學校,而幾乎所有華語學校都在國民黨的實際控制之下。這也為中國本土以後的
抗戰提供了大量財力人力。新加坡的"中正中學英語稱蔣介石中學,沿用至今)是最為著
名的一個例子。

4,在內憂外患,極度艱難的情況下,穩固了邊疆,鞏固了中央政府的統治,避免了國家分
裂。當時的東北內外蒙古新疆西藏,均有外國背景。蔣介石加強對蒙古西藏地方的治理,
國民政府於1929年設立蒙/藏委員會,主管蒙/藏等少數民族地區行政事務。1938年9月24日
,頒布喇/嘛轉世辦法計13條,明確規定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哲/木尊丹/巴呼圖
/克圖暨各處向來轉世之呼圖/克圖、諾/門汗、班/第達等圓寂後,應報由該管地方最高行
政機關轉報蒙/藏委員會備案;轉世靈/童訪獲後,報由該管地方最高行政機關轉報蒙藏委
員會查核分別掣簽等等。1928年國民政府把四川的西部和西藏東面的康部,建立為一新省
,名西康省。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決議,9月17日發布命令,將寧夏
、青海分別建為行省。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以西寧為省會。其中尤以青海建省意義
最大,向南配合西康省影響西藏局勢,向西可前進新疆。蘇德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派軍入
疆,架空盛世才,新疆終於重回中國懷抱。

5,以中華民族領袖的身份領導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斗爭,並派四十餘萬遠征軍
兩次入緬作戰,為緬甸獨立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抗日戰爭我就不多
說了,蔣介石曾對向他傳達與日和談的孔祥熙這樣批示:說以後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偽組
織」來勸我跟日本人談判,怎麼辦?前面五個字,以漢奸論罪。下面還有更厲害的三個字
,殺無赦!!毛澤東在1938年的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有個講話,毛說:「假如沒有國
民黨政策的轉變,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他說,蔣是「民族領袖」,
「最高統帥」,說國民黨前後有兩個偉大的領袖,第一個是孫中山,第二個呢?就是蔣介
石。只是後來國共斗爭,這些就沒人提了。本人在此再次重申,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軍
才是抗戰的主要力量,牽制日軍70%的兵力,消滅了大量的日軍。這為中國的民族獨立做出
了巨大貢獻。出兵緬甸,在維護中國利益的同時,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為我國在二戰
後的大國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6,廢除了晚清所簽署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收回了東北、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主權,以一
積弱之國而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領袖國之一,1946年聯合國成立後中國成了五常之一,
爭得了舉世公認的榮耀。開羅宣言這一收回主權和領土的協議就是蔣介石政府在國際社會
極力斡旋的成果。

7,蔣介石一生都堅定地維護中國領土的統一和完整,後來雖然是退守台灣,但他始終把台
灣當成中國的一部分,盡管要把台灣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但與李登輝、陳水扁賣國賊,
欺宗忘祖之流不可同日而語的。在越南印度侵害中國主權時,還拍岸而起,大喝一聲:「
娘希匹,大陸不出兵我出兵」,可見他骨子裡的愛國主義。也正是由於蔣介石的堅定的認
為大陸和台灣是不可分割的中國整體,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台灣更好的延續了中華民族的
傳統,長久以來都未改變對自身是中國一部分的認識。這樣也利於今後祖國統一大業的順
利進行!!
回眸歷史,滄海桑田,蔣介石也有過失,但總的來看,蔣介石是無愧於華夏的,我們不應
忘記他對中華民族所作的傑出貢獻,特此志之,並熱切希望看到兩岸統一的一天!!

7. 請幫助提供蔣介石的啟蒙老師張家瑞的詳細情況。

在黃埔軍校的籌建和創辦過程中,有一位為黃埔軍校作出過重大貢獻的黃埔前輩,他曾是蔣介石的啟蒙老師,他曾與蔣一起撰文向孫中山建議建立黃埔軍校並提出具體構想,他就是辛亥革命元老張家瑞先生。
張家瑞,幼名正槐,號席卿,字珍懷,1873年5月25日生於浙江奉化剡界嶺村(該村現劃歸浙江省新昌縣)。張家世輩務農,張家瑞自幼聰穎,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後,才智嶄露,成為眾學子中的佼佼者,但因家境貧困而曾一度輟學,後得到業師和親戚的資助,得以復學完成學業。
張家瑞青年時即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思想影響,看到晚清政府的腐敗,常抱憂國憂民之心。他深感要改變中國腐敗落後的現狀,惟有革新。
他認為廢除科舉,創辦新學,造就人才,乃當務之急。於是在家鄉致力興辦學校並組織群學社,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
張家瑞創辦並執教的鳳麓學校是一所全新的中等學堂,教學內容有:英文、語文、算術、修身(思想道德課)等。1903年,歲近弱冠的蔣介石就讀於鳳麓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同時也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從此張家瑞先生成為蔣介石的啟蒙老師,以後蔣介石一直尊稱張家瑞為先生。
辛亥革命前夕,張家瑞加入了同盟會,為推翻滿清政府而到處奔波。光復後,張家瑞擔任了浙江同盟會度支部科長。1913年,袁世凱暗殺宋教仁,激起舉國民憤,張家瑞毅然參加了討伐袁世凱的軍事斗爭,事敗後蟄居上海租界。1917年孫中山赴廣東開展護法活動,許崇智、蔣介石相隨南下,張家瑞亦應蔣介石之邀背井離鄉赴粵護法,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先任長洲要塞司令部秘書。
1919年,許部改編為粵軍第二軍,許崇智任軍長,張家瑞任軍部秘書。1921年許部奉中山先生之令討伐桂軍陸榮廷,次年返穗平定陳炯明叛亂,張家瑞均參與其中,後又隨許部開赴福建,並先後擔任過福建省南屏縣知事和松溪縣知事。
1923年8月至11月,蔣介石奉孫中山先生指派,組成「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黨務和軍事,回國後,蔣根據蘇聯的經驗,結合我國之國情,請張家瑞協助,共同撰寫了《訪俄報告》,提呈孫中山先生。該報告的首要章節就是關於建立黃埔軍校的構想和藍圖。蔣張兩人關於建立黃埔軍校的提議和設想與孫中山不謀而合,促使孫中山決定建立黃埔軍校。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高等師范學堂舉行,24日大會決議成立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經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籌委會委員長,另六位委員是:王柏齡、李濟深、沈應時、林振雄、宋榮昌、俞飛鵬、張家瑞(兼任秘書)。2月6日軍校籌備處設在省城南堤二號,黃埔島舊有房舍立即著手整修為校舍。正當創辦軍校的各項工作全面開展之際,蔣突於2月21日借故辭去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之職,離開廣州去了上海,同時還派人解散籌備處。中山先生批示不準蔣辭職,並任命廖仲愷代理委員長,葉劍英、張家瑞等協助工作。廖仲愷與張家瑞早在護法戰爭時期已相識。1921年孫中山派廖仲愷、何香凝夫婦赴梧州許崇智部慰問軍隊,張家瑞作為軍部秘書陪同廖仲愷、何香凝夫婦,朝夕相處結下了友情。一日行軍野外露營,張家瑞右下肢被大蜈蚣咬傷,若任毒素隨血液擴散,勢必有喪命之危,正當眾人手足無措之時,廖夫人何香凝撥開人群,當機立斷,剪下自己的長發,用頭發為張家瑞扎緊傷口,抑止毒液擴散,隨即尋來軍醫急救,使張家瑞轉危為安。此事在軍中傳為佳話。廖對張極為信任,在籌建軍校過程中,對張委以重任。張亦沒有辜負廖的厚望,盡心盡責,忠於職守,與葉劍英等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修建校舍,招收學生等事務,使軍校籌建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3月21日,孫中山先生又任命王柏齡、鄧演達、彭素民、嚴重、錢大鈞、胡樹森、張家瑞、宋榮昌、簡作楨等九人為軍校入學試驗委員會委員,蔣介石為入學試驗委員會委員長(李濟深代理)。
1925年9月,張家瑞和周恩來、何應欽、錢大鈞等被任命為校史審查委員,籌編軍校校史。此後張先後擔任過東征軍軍部秘書、北伐軍總司令部咨議、福建省南海縣縣長、南韶財政處處長、潮梅財政處處長。在南海縣任期中,為北伐軍年征70萬銀圓,由於治理有方,百姓生活沒有因賦稅重而受影響。因此,深得粵省財政廳長宋子文的賞識。此後,張又擔任過皖北煙苗稽查處會辦,兩淮鹽運史等職。張在任期間,廉潔奉公,政績卓著,頗得民心。
1931年,年屆六旬的張家瑞告老返鄉,定居蘇州舊皇宮前槐樹巷內。抗戰後移居上海。抗戰勝利後,他在上海經營金融銀錢業,在上海中共地下黨的影響下,以商行為掩護,為蘇北解放區提供了不少物資援助。1957年7月病逝於上海寓所,享年85歲,遷葬於蘇州善人橋王母山。
張家瑞一家三代與黃埔有緣。其子張紀雲為黃埔一期學生,其孫張式安為黃埔軍校第二十四期(台灣鳳山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世譽張家為「黃埔世家」,在黃埔軍校歷史中可謂絕無僅有。當我們紀念黃埔軍校和緬懷黃埔前輩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忘記張家瑞先生,在黃埔軍校校史上,應該為他寫上一筆。

8. 蔣介石是怎麼混起來的,誰是他恩師

孫中山,蔣介石從日本軍校回來後就跟孫中山了,師生關系。

9. 毛澤東和蔣介石的老師是誰

毛澤東有5位私塾老師:
文正瑩(毛澤東的親二舅)、鄒春培、
毛宇居(毛澤東的堂兄,有「版韶山一支權筆」之稱)、李漱清、
毛麓鍾(毛澤東的堂伯父)
毛澤東1913~1918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時的三位老師:
楊昌濟(長沙板倉人)、
徐特立(湖南長沙縣人)、
袁仲謙(湖南新化人)

蔣介石有6位家塾老師:
1892年~1895年,任介眉
1895年6月~1898年,蔣謹藩
1899年,姚宗元
1900年,毛鳳美
1901年,竺景崧
1902年,毛思誠
蔣介石有3位學堂老師:
1903年,鳳麓學堂,周枕棋
1906年,龍津學堂,監學毛思誠老師
1907年,陸軍速成學堂,軍校總辦趙理泰
蔣介石其他老師:
1908年,振武學院,監理委員長福島安正
1910年~1911年10月,野炮第十三聯隊,聯隊長飛松寬吾

10. 蔣介石曾在學生時期受到日本老師嘲諷,他說了一句什麼話反擊

蔣介石的日本老師在衛生課堂上借機嘲諷中國人,蔣介石回敬他說“日本有五千萬人,是不是也像五千萬個微生蟲一樣,寄生在這一小塊泥土裡呢?”

熱點內容
中國鄉村教育 發布:2025-08-10 21:04:57 瀏覽:497
國情英語 發布:2025-08-10 20:45:16 瀏覽:259
七年級上冊數學找規律 發布:2025-08-10 20:22:20 瀏覽:110
趣味數學故事100字 發布:2025-08-10 19:46:56 瀏覽:171
什麼g 發布:2025-08-10 19:22:21 瀏覽:877
我的新班主任300字 發布:2025-08-10 17:58:31 瀏覽:409
教師師德先進 發布:2025-08-10 17:43:51 瀏覽:148
物理職稱論文 發布:2025-08-10 16:10:53 瀏覽:834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答案 發布:2025-08-10 16:10:10 瀏覽:568
滴英語 發布:2025-08-10 14:58:49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