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華陰暑期實踐

華陰暑期實踐

發布時間: 2021-02-04 15:52:27

『壹』 "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出自哪裡"

"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出自中國青年網2012-6-29一則新聞。
2012年6月27日,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斜橋鎮中心小學進行實地走訪調查。斜橋鎮中心小學作為海寧市皮影戲傳承教學基地之一,自2000年8月開始,開展了關於皮影戲的校本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小朋友們了解皮影戲的道具製作及表演,了解家鄉的皮影文化同時宣傳並傳承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將皮影戲作為校本課程的小學,斜橋小學向全校學生普及皮影戲課程,並給每個年級一周至少安排兩次皮影戲課程。在學校的重視下,培養出了一批厲害的皮影小藝人,為迎接遠道而來的商大學子,他們表演了精心准備的童話劇《貪得無厭的下場》,博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湖北省雲夢皮影藝術團和山東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2011年11月27日,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正在巴厘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正式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貳』 涓南公安局網站現有我華陰市孟塬鎮樓底村楊建昌在監外期間一次打了3人為什麼派出所不菅

你應該及時向孟塬派出所報案並向華陰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委大院東原市國土局三樓)提請督查。

『叄』 圍繞五水共治收集有關水環境保護節約用水等方面典型事例撰寫參與實踐活動的見聞感受暢想隨筆等 要求:

地球——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這個美麗的家園中,人們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然而,地球是非常脆弱的,稍稍對她不好,她就會非常非常的不舒服,隨之便產生地震、洪水、海嘯、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時刻威脅著我們的生命。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洪水最常見且危害又最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洪水不但淹沒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且還捲走人們居住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糧食,並淹沒農田,毀壞農作物,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從而造成飢荒。洪水還會破壞工廠、廠房,通訊與交通設施,從而造成對國民經濟部門的破壞。

洪水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地球植被的破壞,導致自然環境惡化而發生洪水,例如:我們陝西的渭南地區,因為渭河、洛河、黃河的水,在潼關交匯,三河的水遇在一起,不能及時流往下游,整個聚集在渭南的華陰、潼關等地。使渭河水開始倒流,形成洪水。而其主要的原因是由於人們隨意濫墾濫伐,造成坡地土表面失去保護物,土質變疏鬆,使大量水土流失,許多淤泥沉積在河床,使河床升高,造成洪水泛濫,這實際上也是大自然對肆意破壞環境的懲罰。

讓我們再看看現在的地球,災難頻繁發生,我們平靜,安定的生活常常會受到它的襲擊。但這又能怪誰呢?只不過是人類自己在吞食自己種下的惡果。因為很多災難的出現與我們很多的、盲目的破壞性生產活動有關,為了使我們的家園不再遭到破壞,為了使我們的生命不再受到威脅。我們人類就必須好好的保護地球,愛惜地球,好好的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為我們和後人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

請及時採納 謝謝哦

『肆』 華陰腰間盤突出能懷孕嗎,懸壺邱用的什麼方法

,到了卧床不起的程度,並不影響懷孕,但是有可能導致懷孕期間生理性腰回痛的症狀,會更加厲答害。建議你在備孕之前先通過針灸推拿,拔罐療法,紅外線照射療法,中頻電療法等治療來改善腰椎間盤的病症,然後再進行備孕,懷孕期間要盡量卧床休息,避免過度彎腰或者站立。

『伍』 古代中國人又讀書又親身實踐的事情

古代中國人對山嶽有一種神秘感,《說文解字》解釋「山」字說:「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有石而高。」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對山嶽的崇拜。人類社會早期崇拜山嶽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很多山嶽高大雄偉、山路險阻,又有奇禽異獸棲息,具有人難以接近的神秘性。這樣的山峰,常會被古人看作神靈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而受到崇拜。二是由山峰奇特的形狀和山中特殊的物產等自然條件引發人們對山嶽的聯想,幻想山嶽是某種神靈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種神靈在守護、管理著山中的奇珍異寶。總體而言,是山嶽本身奇特的自然條件吸引著古人對山嶽產生崇拜,進而祭祀山嶽。古代中國人很早便對山嶽進行祭祀,由於山嶽是古代中國人得到生活資料的地方,人們便認為山嶽能產出萬物,是生命的原動力,具有靈性。每當發生洪水、旱災、疾疫的時候,人們認為那些災禍是山川之神在作祟,使到山川之神那裡去禱告、祈求。這樣,古代中國人便把山嶽視為有神秘「靈能」的東西,即所謂「神」了。
中國人談及山嶽風光,必稱「三山五嶽」,「三山」乃是上古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嶽」則是中華大地五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除引人入勝的優美自然風光,五嶽還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古代中國,五嶽是國家疆域的象徵,是帝王舉行受命於天、擁有天下象徵的封禪聖地。自然風光與人文內涵相得益彰,使得五嶽成為中國人膜拜的聖山。五嶽信仰來源於古代中國的山嶽信仰,據《禮記·王制》記載,上古舜帝時天子已經對五嶽進行祭祀。考慮到當時的交通情況,這極可能是後人根據西周之後天子祭祀山神情況創造出來的傳說,不可信以為真,但表明對五嶽的尊崇由來已久。
五嶽原本只是中國眾多名山大川中的幾座著名山嶽,在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後,最終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山嶽崇拜代表。據考古資料顯示,殷人卜辭中已經出現了華山、嵩山的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境內山川祭祀進行了一番整理,將五嶽等眾多山嶽一並作為「名山川」納入官方祭祀行列,此舉標志著五嶽由區域性名山轉變為全國性名山。西漢宣帝神爵元年詔曰:「東岳泰山於博,中嶽泰室於嵩高,南嶽潛山於灊,西嶽華山於華陰,北嶽常山於上曲陽。」至此,五嶽從眾多名山川中脫穎而出,以山嶽代表的身份享受國家高規格的祭祀待遇。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南嶽並非今日的衡山,而是霍山(即安徽天柱山),北嶽並非今日的恆山,而是河北曲陽的大茅山。
中國古代帝王相信五嶽不僅僅是五座名山,還與國家政權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滿懷虔誠對五嶽進行祭祀,目的是祈求江山社稷萬年永固。

『陸』 語文作業、幫忙

檢舉 (材料很多,自己吹唄,交代淵源、自己家族遷徙路途,,名人有哪些,自己是第幾代人,使勁吹然後說自己要以此為奮斗目標什麼的

馬姓的起源說法之一
馬【馬姓起源1】古代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將軍叫趙奢,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戰功赫赫,而受朝廷封於馬服那個地方享用地的物產,就是現今河北邯鄲一帶。趙奢受封後人們也稱他馬服君,他的子孫更是用馬服當作姓,又後來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馬。馬姓還有其他支系,如唐朝繁榮的西域絲綢之路一帶,有西域的馬姓人為繁榮絲綢之路作出貢獻,有的後來定居中原。馬姓先人還有如【馬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馬融】東漢著名哲學家,對古代經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餘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 【馬姓起源2】說起燕趙古都邯鄲,有關馬姓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漢族有馬姓,回族有馬姓,滿族有馬姓,朝鮮、土家、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也有馬姓,在全國馬姓人口眾多,但卻同姓不同宗,漢族和回族、滿族命姓的方式也不相同,天下一個馬,由此引發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邯鄲曾是趙國的首都,漢族馬姓的起源和這座都城密不可分,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能征善戰,由此引出了一段馬姓由來的故事。 趙奢不但治國有方,而且他的武功也是蓋世的,他因為和齊國、秦國交鋒都取得巨大勝利,因此,他被評為戰國七雄八大名將之一,趙惠文王就把趙城,就是邯鄲這個地方的西北五十里地方有個叫馬服山,就把這個地方就賜封給趙奢了,因此,趙奢就叫馬服君,馬服君的後人呢,就把邯鄲趙國的貴族都遷到了咸陽,而且封馬服興為宗使,馬服興認為馬是岳之首,於是就把服字去掉了,就改姓馬了,所以,中國漢族的馬姓是從趙姓里分衍出來的。 馬姓曾經名人輩出,漢族、回族、滿族中都曾涌現出了知名人士,像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漢顯帝皇後等。而回族馬姓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回族馬姓最著名的人士是明代的鄭和,他原名叫【馬和】,明永樂二年賜為鄭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第一個有史記載的航海家。 【馬姓起源3】出自嬴姓,其始祖為趙奢,馬姓最能反映中華民族,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在百家姓里在宋代馬姓是44位,到現在統計是第十九位,不是說回族馬姓大發展了,包括的內容比較多,比如回族還有其它幾個民族,滿族都有馬姓,都包括進來,多了,原來回族吧,回族和滿族都是譯姓過來的,音譯過來的,滿族是馬佳氏過來的,回族呢是穆罕默德,漢譯就是馬哈木,元代、明代、清代都有一部分少數民族由少數民族姓氏,簡譯成馬,所以,中華民族的馬姓包括了很多的姓氏。邯鄲西郊,這里是漢族馬姓的發源地馬服山。馬融的時候,就給他賜封為扶風茂陵,當時是重合侯,所以他又舉家從咸陽遷到扶風茂陵,所以天下馬都認為茂陵是自己的發源地,實際上這個地方馬姓不多了,因為都進入關東了,都遷到關東去了。昔日人丁興旺的馬服山,如今早已風光不在。 趙國之所以沒有統一了天下,按說它的經濟財力,它在戰國七雄,它也是很富有的,因為邯鄲這個地方,當時中國排五大都之一,而且又是商賈雲集的地方,經濟是很雄厚的,那它喪國是不是也跟這馬服君有點關系,這個當時,長平40萬大軍被坑殺,好像是趙奢的兒子趙括,那他應該叫馬服括,趙括當時把趙國的40萬被人家坑殺了,還有一個典故叫,紙上談兵。 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後,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 滿的馬姓也跟地名有關,據說在西漢時期,在現在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這個國呢,他們也是以養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馬姓的起源說法之二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遷徙分布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馬服君十三傳後裔駟(此時不可能傳到十三世,距前222年只有16-27年)隨西漢的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關,駟入關後由回族歸屬漢族。駟的馬氏一族先定居於咸陽,其嗣後遷居開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臨安府。
宋初(公元1127年至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馬公隨宋高宗趙構由浙江臨安南渡入粵,定居古岡(即今新會市會城鎮北門)。馬直北公一門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議大夫持國公、三世祖朝議大夫唏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國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鄉賢(二世祖郡邑鄉賢持國公、三世祖廣州府新會縣二學鄉賢唏驥公)。直北馬公宗傳八代後,其裔孫已遍及新會的會城和東亭、江門市的潮蓮和高沙及麻園、台山的白沙和橫山、番禺的謝村和植村、從化的馬村、蘿崗的楓園下、四會的高要、順德的水藤、廣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鎮等地,爾後各房馬氏子孫又分居於汕頭、潮洲、陽江、高鶴、吳川、廣西、海南等地。直北馬公實為我嶺南馬氏開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馬公名門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國公與三世祖唏驥公受封),故直北馬公祖居地稱為金紫街(今新會市會城鎮人民大會堂前)。現嶺南各地馬氏及海外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這一名稱就是這個緣故。
從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宗傳八代至台山馬氏的直系血緣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國、三世祖唏驥、四世祖紹龍、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遜,七世祖循善傳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堯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橫山濠沖)。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會麻園下朗遷居橫山宗支,因此時此地生活環境惡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亂騷撓,康定後裔大部份遷居潮州、汕頭和新會。
八世祖康平無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為田波)承繼。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1410年左右),康平與繼子田波由新會麻園遷居白沙馬洞。田波公羨慕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門振朝,因而積休垂興,大振宗傳。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長子漁隱、次子樵隱、三子耕隱、四子牧隱、五子煉隱、六子植隱,族內堪稱其為有功不祧之祖。
於1995年、1997年兩次與幾位馬氏宗長對居住在台山的馬氏分居和人口情況進行比較系統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台山馬氏宗支分居比較集中的有白沙鎮、三台鎮、四九鎮、橫山鎮、汶村鎮等。台山馬氏現已宗傳32代,據調查,常駐市內人口近5萬人。旅外宗親及分居在市外國內的新會、恩平、高州、吳川、陽江、鶴山等地的宗親,據不完全統計,在8萬人以上。
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三、歷史名人
馬 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為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經學家、文學家,對古代經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餘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一生注群經外,兼注《老子》、《淮南子》。
馬 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
馬 援: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建武十七年(41年)被任為伏波將軍,後歷任太守,發展了相馬法。年六十餘仍征戰沙場。嘗謂賓客曰:「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著有《銅馬相法》等。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茂陵人(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初為涼州刺史司馬,曾與韓遂割據涼州,後被曹操所殺。
馬 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三國名將,出身於涼州豪強家族。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關隴,超據潼關拒守,操用離間計,使超與韓遂相互猜疑,一舉擊敗之。超率羌胡退出關中,轉戰隴上,殺涼州刺史,並其眾,自稱征西將軍,督涼州軍事。不久,原刺史故吏楊阜起兵,殺其妻子,超遂奔漢中依張魯,不得志。建安十九年歸劉備,助備擊破劉璋於成都。諸葛亮稱他文武全才,勇猛過人。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官至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次年卒。
馬 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蜀漢建興六年(228年),亮出軍祁山,不理眾人反對,以謖為先鋒。謖違反亮之法度,結果在街亭為魏將張頜所敗,士卒離散。亮進退無據,引軍還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亮下謖於獄中,按律處死。亮為之流涕。
馬 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 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被唐太宗賞識,任監察御史,主張少興徭賦,反對實行世封制,成為當時有名的政治家。
馬 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 鈺:宋代進士。傳說,大定年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後游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馬 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與夏圭並稱「馬夏」。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擅畫山水,兼工書法,能詩。
馬 註: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參加鄭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譯,著有《瀛涯勝覽》。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工花卉,設色妍雅,恣態靜逸,有濃麗冷艷之韻而無媚俗之風騷。夫亦工書畫,夫婦形影不離,同游京師,以繪事自給殊怡然。後夫亡歸里,仍事書畫,藝名日高,四方以縑素兼金前往求畫者益眾,好畫者亦皆來求授指法。傳世作品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花卉圖》軸,圖錄於《神州國光集》;雍正十二年(1734年)作《觀音像》軸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乾隆元年(1736年)作《春花爭艷圖》軸現藏南京博物院;九年(1744年)作《桃花飛燕圖》軸由周懷民先生收藏;二十年(1755年)作《花鳥圖》軸藏常熟市博物館;《花鳥草蟲圖冊》十頁,藏南京市博物館。從藝活動約於康熙、乾隆年間。
馬 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 。生於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於北京 。1937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並參加救亡運動,從事音樂宣傳。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演劇三隊 , 任歌詠指揮同時從事音樂創作。1939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工作。創作了秧歌劇《夫妻識字》、歌曲《 南泥灣 》、《 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等,參加歌劇《白毛女》創作 ,是主要作曲者。解放戰爭時期,隨魯藝在東北從事音樂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研究室、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及《人民音樂》編輯部等單位擔任領導工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歌劇《小二黑結婚》、評劇《志願軍未婚妻》、歌曲《伽琴你有多少弦》等,並撰寫了許多音樂研究文章。他對中國新歌劇的創造和發展、戲曲音樂的研究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皇後: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後。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宮,永平三年(60年)被立為皇後。終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預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親戚。章帝即位後為太後,多次拒絕章帝賜封馬氏兄弟。後馬防平叛有功,章帝封馬防、馬廖、馬光三兄弟為列侯,馬太後認為即使他們因軍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歸第」。
馬瑞臨:今江西省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一生博覽群書,歷二十年著成《文獻通考》,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麗高雅,意境高遠。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散曲和雜劇,以描寫王昭君的《漢宮秋》為其代表作。
馬皇後:名秀英(1332-1382),朱元璋妻,朱稱帝時封後,生於宿州市北70里閔子鄉新豐里。其父因仗義殺人攜女逃往定遠,將女兒託付給郭子興。郭子興夫婦遂把她收為義女,授以史書,教以女紅。馬氏長得雖不漂亮,但端莊溫柔,老成干練,再加上善解人意,知詩書,精女工,所以博得養父母的歡心和鄉親們的稱贊。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興率數千人響應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占據了濠州(今鳳陽)。在皇覺寺當和尚的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由於他有勇有謀,連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青睞,便將義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為妻。
馬建忠:浙江省丹徒人,清末語言學家,曾赴國外留學,精通多國語言,著有《馬氏文通》,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馬敘倫:浙江省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後參加革命,歷任人大常委,政協、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馬君武: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者、詩人。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桂林人。幼苦學,及長入廣西體用學堂。1900年赴新加坡見康有為,銜命回廣西策應唐才常起義。1901年自費赴日本讀書,為廣西第一個留學生。初與梁啟超辦《新民從報》,旋追隨孫中山革命。曾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1928年回廣西創辦廣西大學,任校長。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及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復任廣西大學校長,次年病逝於任上。生平譯著甚豐,主要有:《物種起源》、《達爾文》、《民約論》、《彌勒約翰之說》、《賦稅論》、《唯心派鉅子黑智兒之學說》、《代數學》、《礦物學》等書。
馬寅初:浙江省嵊縣人,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歷任幾大名校校長,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馬連良:當代京劇演員,工老生。字溫如(1901-1966 ),北京人,回族。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受業於葉春善、蔡榮桂、蕭長華、郭春山、茹萊卿等。先習武生,後改老生,10歲登台,演出《定軍山》、《打棍出箱》等劇。出科後向孫菊仙、賈洪林、劉景然諸名家學習,並吸收余(叔岩)派藝術之長,經長期藝術實踐,發展為獨樹一幟、風格卓異的馬派藝術。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光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郟 縣:秦置縣,今河南省郟縣。三國時期改為龍山縣,隋文帝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郡,歷經唐、宋、元,元末復置郟縣歸汝州郡。
荏平縣:今屬山東省荏平縣。
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准,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為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置今縣址,後改稱絳郡,附郭正平縣。唐代改郡為州。明洪武初處正平縣廢入絳州。民國初改稱新絳縣,今因之。
2、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餘人。他在教室里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後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堂」、「藏拙堂」、「青雲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五、宗族特徵
1、馬姓在少數民族中為大姓,且在漢族人口中也屬前列之姓。據有關資料統計,馬姓在全國回族中屬十三大姓之一,在漢族人口中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
2、馬姓多位於西北地區,歷史上所出名人較多,遍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
3、各支馬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河北青縣馬姓一支字行為:「有志名克立,維汝受國榮,之文允寶鎮,世錫慶元宏。」虞東干渡馬姓祖制排行字行為:「觀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風,惟思豪傑士,冀冠聖賢中,經濟治君國,詩書善厥躬,鵬飛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訓,家傳尚質衷,登瀛懷睿智,顯達式英雄,宜法攀龍嗣,求多起鳳沖,寬和端本道,莊敬令聞崇,恩澤深先代,榮封勉爾忠,品量欽景哲,光耀望元通。」

回答者: 拎壺蝦 - 二級 2010-3-2 18:40

檢舉 可愛的一中,我悲哀的飄過。。。。。。。

回答者: xz3151112 - 二級 2010-3-6 11:30

檢舉 、 節日習俗
大同地區的春節,一般從農歷臘月初八就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甚至於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這正是眾多春節習俗的真實寫照。
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節,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們視該日為佛主的「成道節」。民間也食「臘八粥」,象徵吉祥福壽、喜慶豐收。大同地區則「預於初七日往玉河鑿冰融水做棗粥,別無饋送,惟與佣水人棗粥一碗。」[1] 「食臘粥,作臘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節活動開始了。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文獻記載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區的廣大農村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兩側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批為「一家之主」的對聯。每逢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職」時,大同民間「供餳餅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該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當地習俗。大同民謠中「二十三,吃餳板」(註:餳指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指的就是人們希望他上天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臘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節前的准備階段。置辦年貨、打掃庭院、搞好個人衛生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稱過大年。易門神、貼對聯、放鞭炮,蒸年糕、包餃子、吃年夜飯,請祖先、熬年、壘旺火都是大同地區的習俗。《雲中郡志》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修歲事,陳祀儀;守歲。」這與我國北方其他地區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贅述。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豐富,過年發旺火是當地的一大風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子中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裡面放好乾柴,上面大紅字條寫有「旺氣沖天」、「大吉大利」、「火樹銀花」等吉語。《大同縣志》記載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磊磊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鳴,辭舊迎新,活動達到高潮。旺火由家長親自點燃,稱為發旺火,取意發財、旺盛、紅火。沖天的火光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燒紅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圍著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圍著旺火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鏟回灶內做飯,不準外人鏟走,表示一年的興旺。如今,盡管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樓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過年壘旺火的習俗仍然照舊。與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觀、規模龐大。人們圍著紅光耀眼、燦爛輝煌,吐著長長火舌的旺火,排著長長的隊伍,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們,歡笑著、嬉戲著,祝福著美好的來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氣勢磅礴。
「拜年」是歲後迎新納福的主要活動,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其內容豐富多彩。元日子時交年時刻,伴著新年的鍾聲、震耳的鞭炮聲,各家開始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區通常是後一種習俗,「過年好」成為最常用的拜年俗語。

『柒』 一道關於黃河的語文實踐題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描寫黃河的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不到黃河心不死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解釋〗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
〖示例〗他自己心裡何嘗不明白呢?~罷哩! ★茅盾《清明前後》第四幕

跳到黃河洗不清
tiào dào huáng hé xǐ bù qīng
〖解釋〗比喻無法擺脫嫌疑。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擔心他被留在賊營,倒是擔心他帶著李瞎子和你妹妹給我的兩封書信,說不定還有什麼貴重禮物,回來時被丁、楊二營的游騎抓去,使我跳進黃河洗不清,豈不受冤枉的窩囊氣?」

關於黃河的成語

中流砥柱 鯉魚跳龍門 涇渭分明
中流砥柱
拼音: zhōng liú dǐ zhù
典故、釋義:
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例子:

鯉魚跳龍門
拼音: lǐ yú tiào lóng mén
典故、釋義: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出處:
《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例子:

涇渭分明
拼音: jīng wèi fēn míng
典故、釋義:
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出處:
《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例子:
~緣底事,元戎總未計恩仇。(林伯渠《和朱總出太行韻》)

呵呵,望洋興嘆,是黃河水神的故事啊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他在自得之餘,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裡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描寫黃河的成語:
波濤洶涌
波瀾壯闊
一瀉千里
氣吞山河
河清海晏
河山帶礪
黃河水清
礪山帶河
俟河之清
中流砥柱
驚濤駭浪,
濁浪排空,
跳在黃河洗不清
不到黃河心不死
涇渭分明
海晏河清
河清海晏
河山帶礪
黃河水清
礪山帶河
俟河之清

與黃河有關的俗語、成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 不到黃河不死心 三過家門而不入
涇渭分明 鯉魚跳龍門 黃河之患,集於一套
愚公移山 大禹治水 女媧造人

『捌』 華陰老腔閱讀題答案一聲長吼

1.雜糅 裝裱 xué bēn(2分)
2.D(3分)
3.原生態;有一整套表演程式、規范以及文化禁忌;具有鮮明的區域性文化色回彩與內涵;民間藝答人在表演上傳達給我們的「精氣神」。 (3分)
4.C (3分)
5.簡單純朴的意象;朴實剛健的內容;深蘊反思的搖滾形式;以自然的惡劣、人的孤獨與曠達、生命的苦難和不屈為表現對象;面對現實、直言不諱的態度;表達對文明的不息與文化困境的思考。(4分,答對2點給1分, 答對3點給2分,依次類推)
6.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停止,應繼續努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僅要有「保護文化遺產」的情懷,更要用實力讓情懷落地,腳踏實地地去做;體現了「保護文化遺產」堅定的意願。(3分)
7. ⑴改變華陰老腔家族戲、傳男不傳女等文化禁忌。
⑵將華陰老腔這一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結合起來,使之成時代、社會、自然與人們心靈的共振之聲。
⑶藉助「互聯網+」,使華陰老腔為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並融入當代人們的生活。
⑷加大研修培訓力度,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6分,每點2分,答出任意3點即得6分)

『玖』 西安中小學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在哪

每個區的都不一樣,碑林在藍天,新城在華陰,高新在長安,看你是哪個區了

熱點內容
八年級語文期中考試卷 發布:2025-07-31 13:59:55 瀏覽:391
舞蹈老師體會 發布:2025-07-31 13:43:03 瀏覽:161
地理圖表 發布:2025-07-31 12:50:10 瀏覽:85
老師王凱 發布:2025-07-31 12:26:49 瀏覽:304
劉國梁老師 發布:2025-07-31 10:30:37 瀏覽:544
語文手抄報a4紙 發布:2025-07-31 10:01:55 瀏覽:825
教學儀器分類 發布:2025-07-31 09:56:13 瀏覽:217
二年級下冊語文書生字表二 發布:2025-07-31 09:56:10 瀏覽:615
曲阜老師招聘 發布:2025-07-30 20:19:15 瀏覽:768
班主任所想 發布:2025-07-30 20:14:06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