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的哲學
❶ 關於師生情的哲學故事
務學不如務求師。 -----楊雄 聖人無常師。 -----韓愈 經師易遇,人師難遇。 -----司馬光 古之聖王專,未有不尊屬師者也。 -----呂不韋 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 -----斯大林 舉世不師,故道益離。 -----柳宗元 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 -----程頤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關漢卿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 為學莫重於尊師。 -----譚嗣同 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 -----歐陽修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韓愈
❷ 有沒有寫親情,友情,我,師生情的哲理名言啊拜託各
務學不如務求師。 -----楊雄 聖人無常師。 -----韓愈 經師易遇,人師難遇。專 -----司馬光 古之聖屬王,未有不尊師者也。 -----呂不韋 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 -----斯大林 舉世不師,故道益離。 -----柳宗元 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 -----程頤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關漢卿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 為學莫重於尊師。 -----譚嗣同 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 -----歐陽修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韓愈
❸ 一篇關於友情,與人相處的哲學,學校生活,關於社會講述朋友,師生,鄰里,同學之愛,反映人類善心的故事
關於友情的
友情如花,靜靜地開放
陪伴著每一顆獨立而寂寞的心
友情如草,輕輕地綿延了一路
就這樣和你一起走到天涯
友情如絮語,搖搖盪盪,就落在你的荊棘路上
友情無言,散發著那一種說不出來的芬芳
在心裡深處碰到它那柔軟的觸角
細微之處,偏激與誤解極容易產生
於是微微一笑,什麼話也不用說
就沉浸在深深的友情里
幸好有好朋友相伴與信賴
於是什麼不快,什麼傲慢就全沉下水底
留下來的,只有輕輕哼唱的歌
人生路上的精彩
人生路上的快樂痛苦悲哀寂寞有人共同分享
就這么一直到天際的彩虹邊
找到幸福 知己如水,雖然無言
也能感悟到彼此的存在與陪伴
有友情,一切安好
累了不要見外把我挖起來,吐個痛快
看不慣朋友有難,誰還冷冷的圍觀
我的手心為你握起來
煩了不要見外把我找出來,陪你負擔
續杯咖啡的溫暖,一直暖到你想開
你心情的坑洞讓我來填滿
昨天會被今天明天來取代
動心的感情不會淘汰,關心常在
就算你我再熱鬧喧嘩中走散
友情會在第一時間趕來
讓跳亂的心情平躺下來
重新的呼吸簡單,深深的,滿滿的
朋友只要你被孤單壓的叫不出來
我第一時間送出關懷
熱熱的眼神陪你看開,找回那片大自然
圍著你,抱緊你,相信你
我確定
與人相處的
1.長相不令人討厭,如果長得不好,就讓自己有才氣;如果才氣也沒有,那就總是微笑。
2.氣質是關鍵。如果時尚學不好,寧願純朴。
3.與人握手時,可多握一會兒。真誠是寶。
4.不必什麼都用「我」做主語。
5.不要向朋友借錢。
6.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冊
7.與人打「的」時,請搶先坐在司機旁。
8.堅持在背後說別人好話,別擔心這好話傳不到當事人耳朵里。
9.有人在你面前說某人壞話時,你只微笑。
10.自己開小車,不要特地停下來和一個騎自行車的同事打招呼。人家會以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時,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認真洗手。
12.不要把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歡你的人。
14.對事不對人;或對事無情,對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評總能讓人相信,自我表揚則不然。
16.沒有什麼東西比圍觀者們更能提高你的保齡球的成績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
17.不要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
18.榕樹上的「八哥」在講,只講不聽,結果亂成一團。學會聆聽。
19.尊重傳達室里的師傅及搞衛生的阿姨。
20.說話的時候記得常用「我們」開頭。
21.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22.有時要明知故問:你的鑽戒很貴吧!有時,即使想問也不能問,比如:你多大了?
23.話多必失,人多的場合少說話。
24.把未出口的「不」改成:「這需要時間」、「我盡力」、「我不確定」、「當我決定後,會給你打電話」……
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那是不可能的,讓大多數人喜歡就是成功的表現。
26.當然,自己要喜歡自己。
27.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講演的時候,如果只要有一個人在聽也要用心的繼續下去,即使沒有人喝采也要演,因為這是你成功的道路,是你成功的搖籃,你不要看的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
❹ 關於師生情的名言有哪些
一、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兒童。
出自:〔蘇〕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
介紹:贊可夫(Занков Леонид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1901~1977年),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教學與發展》、《教學論與生活》、《和教師的談話》、《論教學論研究的對象與方法》、《論小學教學》等。
二、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出自:〔蘇〕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
三、永遠要愛自己的老師,永遠要以尊敬的口吻來稱呼「老師」這兩個字。
出自:〔意〕亞米契斯《愛的教育》
介紹:艾德蒙托·德·亞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1908年3月12日),義大利因佩里亞人,兒童文學作家。亞米契斯少年時於都靈就學,十五歲加入摩德納軍事學院,開始了軍旅生涯。亞米契斯的代表作品有《愛的教育》。
四、當教育者贏得了學生的信任時,學生對接受教育的反感就會被克服而讓位於一種奇特的情況:他把教育者看作一個可以親近的人。
出自:〔奧地利〕布爾貝:《品格教育》
五、在教師與學生兩人之間,不需要第三者參加,常常在一起成為偉大而精選的伴侶。
出自:〔德國〕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
介紹: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德語: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
❺ 古希臘哲學家都多少是師生關系
在師生關繫上,亞里士多德不是對導師一味言聽計從,唯唯諾諾,而是在繼承的亞里士多德顯示了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
❻ 有哲學性的感動師生名言
《 社會主抄義道路必須在無產階級專政下行進:政治不可協商 》
馬列主義包括三大部分:科學社會主義、階級斗爭學說、唯物論辯證法。階級斗爭目的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所以政治不能協商,政協這個機構在共產黨政權未穩時期可保留,是戰略問題,而共產黨奪取政權鞏固政權之後政協必須取締:決不允許資產階級民主泛濫,怎麼能採納非公有經濟新的資產階級36條而默認國企政策倒閉工人下崗流浪的特色現象呢?!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馬克思1852.3.5)。
「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一整個歷史時代。只要這個時代沒有結束,剝削者就必然存著復辟希望,並把這種希望變為復辟行動。」(《列寧全集》第28卷第235頁)。
「無產階級專政只有由一個黨,由共產黨來領導,才能成為完全的專政,共產黨不和而且不應當和其他政黨分掌領導。」(《斯大林選集》上卷第615頁。1927年9月9日)。
「要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建立一致的感情和利益,那比猛虎和羔羊媾和還難!」(恩格斯)。
❼ 師生情誼的古風句子
1、你的手筆,寫下了很多真理;你的語言,教導了很多道理;你的日日付出,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老師,您辛苦了。
2、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3、一二三四五六七,您給我最美的樂章。赤橙黃綠青藍紫,您給了我七彩的陽光。在人生旅途上,您為我指明前進的方向。
4、讀萬卷書,讀懂你高尚的情懷,行萬里路,明白你無私的精神,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節,祝天下老師節日快樂
5、坎坎坷坷的道路上,有你就有光亮;跌跌撞撞的前行中,有你就有方向。用汗水,澆灌出稻穀金黃;用知識,催開了桃李芬芳。
❽ 以師生關系,父母關系,同學關系為例,談談如何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哲學題目
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和諧友愛,師生之間像朋友一樣互相尊重,與父母之間更是尊重彼此,還要懂得感恩父母!
❾ 關於師生情的名言
1)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李贄
2) 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愛因斯坦
3)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烏申斯基
4) 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烏申斯基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盧梭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
5) 當仁不讓於師。;;; 孔丘 《論語;衛靈公》
6) 聖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行。不能輒行,宜問以發之。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王充 《論衡;問孔》
7) 師其意不師其辭。;;韓愈《昌黎全集》卷十八《答劉正夫書》
8) 如果教育學希望從;切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就必須首先也從一切方面了解人。;;(俄)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
9) 一個教育者應當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實際上是什麼樣,他的一切弱點和優點,他的一切日常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精神上的要求。;;(俄)烏申斯基 《教育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