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師生禮
❶ 漢朝禮制規定
B有中山懷王的稱號
鞠躬90度
拜師禮就是下跪磕頭
❸ 關於禮儀 漢朝禮儀
叔孫通,又名叔孫何 (?~約前194),西漢初期儒家學者,漢族,舊魯地薛(今山東回棗庄薛城北)人。曾協答助漢高祖制訂漢朝的宮廷禮儀,先後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前200年,長樂宮落成,漢高祖首次使用叔孫通制訂的宮廷禮儀進行新年朝會。《史記》記載是次朝會如下:
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它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來賓上殿。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而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領六百石薪金的吏員依次奉賀。這時,自諸侯王以下,各人無不肅然起敬。禮成後開始酒會,宮內侍從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來賓尊卑依次敬酒。九觴酒後,謁者宣布「罷酒」。御史在場內執法,見到不依禮儀的人便立刻把他帶走。整個酒會過程中都沒有人敢喧嘩失禮。
漢高祖對是次朝會非常滿意,認為自己終於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之處。他委任叔孫通為太常,並賞賜黃金五百斤。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獲漢高祖封為郎,另外叔孫通把賞賜所得全數分贈隨行的儒生。
❹ 中國古代師生禮儀有那些
1、拜師
先請中人向師傅說合,再擇吉日設宴,寫拜師貼,行拜師禮。
2、拜師禮
拜師禮為三、六數,意為「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學徒期間不付工資,師傅管吃、住及制冬夏衣各一套。一般第一年打雜,第二年始學藝,三年滿師。
3、六禮
弟子需要向老師贈送六禮。古時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
4、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4)漢朝師生禮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禮儀:
1、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2、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4、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5、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❺ 漢朝(三國)及笄禮行禮日期
笄禮,即漢民族女孩成人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版。 自周代起,規權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成人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於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行禮日期
農歷三月三-女兒節(上巳節)。這是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華夏節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韓國流傳。目前, 「女兒節」已經是日本五大重要節日之一了。所以,建議在這一天進行笄禮,不僅是傳統禮儀的事,同時對民族節日復興也有重要的意義。
❻ 漢朝禮儀的教程
漢代禮儀,顧名思義是漢代時候人們的禮儀。包括立容,坐容,行禮,迎賓,宴請。
1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為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鑒於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2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3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1到4,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4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建築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5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❼ 請問誰可以告訴我,中國古代師生禮儀,要有師生之間的稱謂,行禮,和當今可利用的師生禮儀。謝謝啦!急!
古代學生拜師要對老師要行跪拜大禮,要像尊重長輩一樣尊總老師。老師直接稱呼學生字。
❽ 古代私塾師生怎樣行禮
當孩子到了入學年齡,有錢家的孩子就去私塾
1正衣冠,要穿戴整齊去面見先生
2點硃砂,在跪拜先生後,私塾中的先生會以硃砂清點孩子的額頭點出一點
3贈毛筆,行禮後起身之時先生會贈與孩子一支毛筆(當然是父母先買好,再將毛筆轉交給先生的)用來告誡學生勤勉於己,刻苦讀書
4拜孔子,以標對文學的尊敬之態(要行三拜九叩頭)
❾ 漢朝冠禮
20歲,漢朝行的是周禮。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
漢代極重冠禮,《後漢書·儒林列傳》載,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見他「尤能誦讀」,欲拜為守丞。而周防「以未冠」,不能從命。漢代皇帝冠禮稱加元服,漢惠帝行冠禮,宣布「赦天下」,開帝王行冠禮而大赦天下之始。漢昭帝加冠,大加賞賜、減免稅賦、普天同慶。昭帝加元服,為與臣下冠禮區別,還專撰冠辭,為後世帝王另撰冠辭之始。漢代士庶冠禮,據東漢與「經神」鄭玄齊名的「學海」,經學家何休所制冠禮,參用《儀禮·士冠禮》而簡化,為一加。
南北朝時由於五胡亂華,冠禮一度廢而不行。到了隋唐才恢復漢家禮儀,唐天子、皇太子、親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種等級的冠禮。不過,實行的並不是很多。經過漢後數百年的沖擊,冠禮衰弱之勢明顯。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冠禮,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說當時有一位名叫孫昌引的人,「獨發憤行之」,冠禮畢,仿當年趙文子見欒書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眾卿士能對他有所教導。到外廷後,孫氏薦笏對卿士說:「某子冠畢。」不料眾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說:「這與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鬨堂大笑。可見,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禮為何物。
而具體是幾歲則不定,一般20歲左右。
比如宋朝司馬光在其《書儀》中,制訂了冠禮的儀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朱子家禮》也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 ,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 而同樣是宋朝的宋代士大夫還在冠禮的年齡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和爭論。有人援引《左傳》中魯襄公十二而冠的記載,主張將冠禮年齡提前到十二歲,理學家程頤堅決反對。他說,「此不可。冠所以責成人,十二年非可責之時。」他認為,既冠矣,就必須責以成人之事,否則就成了虛禮。如果冠禮之後不能責以成人之事,則終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所以,「雖天子諸侯,亦必二十而冠。」
一般的管理年齡:
1、《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歲、女子16歲為成人的年齡門檻。冠禮基本上在此時舉行。
2、行冠禮的年齡也會因不同地方而別。福建省多數地方都以十六歲行冠禮,俗稱「做十六歲」,不分男女。據《霞浦縣志.禮俗》記載:「霞俗,於十六歲時行之。以道士代巫祝,不於祖廟,而以家堂建壇保安,仿古大祝祈福澤求永貞之意,俗稱『做十六歲過關』」。
3、禮俗當因時而變,18歲成人已是現代人的共識,學校組織的十八歲「成人儀式」,可謂是新式冠禮。「18歲成人」不僅符合時代特點和法律要求,也結合了當代青年人身體發育成長的規律,因此我們建議:舉行冠禮的時間,最好在行禮者18歲生日前後。當然,一些已過18歲的年輕同胞,出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冠禮的實踐願望,雖然已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成人儀式」,但也可以參加冠禮活動。不過,宜在20歲之前而不宜過晚。
冠禮的日期,古人是通過「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確定。
我國地域廣大,民俗不一。就是人的歲數稱呼也是有不同的:在江浙一帶,小孩一出生,就說一歲,滿一周歲(過第一個生日後)就說兩歲了。而更多的地方,是按過完新年(一般城市大多數人以公元——陽歷——的新年計;農村則相反,以農歷——陰歷——新年計),算一歲,通常,稱虛歲。現在很多人都按戶籍登記的方法稱呼年齡:只有在過完第幾個生日後,才說是幾歲,是為實歲,又叫周歲。在不足一周歲的嬰兒,就稱幾月齡的嬰兒。
年齡的計算方法
①虛歲年齡
中國在習慣上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按出生後所經歷的日歷年頭計算,即生下來就算1歲,以後每過一次新年便增加1歲。一般按農歷新年算,也有按公歷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嬰兒,出生後就算1歲,過了公歷1月1日或當地農歷新年又算1歲。這樣,嬰兒出生才幾天,已算虛歲2歲了。這種計算方法是不科學的。
②周歲年齡
又稱實足年齡,指從出生到計算時為止,共經歷的周年數或生日數。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時進行人口普查登記,一個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嬰兒,按虛歲計算是2歲,實際剛剛6個多月,還未過一次生日,按周歲計算應為不滿1周歲,即0歲。周歲年齡比虛歲年齡常常小1~2歲,它能正確反映人們的實際生存年歲,是人口統計中最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
周歲—出生時為0歲,每過一個公歷生日長1歲
❿ 漢朝時,通常老師的席位安排在什麼位置
首先,漢朝沿襲秦朝習慣,尚右貶左。
也就是右邊為尊貴。
平常相處,老師座於上方即可。
飲宴之時,老師一般與學生之父等列,並居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