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師生
1. 您好,我是師范學院的學生,我們近代史有個作業,想采訪一下中師生,請問您可以接受我的采訪嗎很急謝謝
可以的可以的,有什麼問題你就直接問吧,我也是師范學院的學生,我也學過近代史,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
2. 當年的「中師生」現在過得怎麼樣
大約從1980年前後,為了緩解農村小學師資嚴重不足的壓力,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就讀中等師范學校、學生畢業後到城鄉小學任教的招生政策。這一政策執行至1999年。當年他們以出類拔萃的優異素質選擇上中師,除了為了解決一張飯票,也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自此之後,每一屆畢業生中的大多數被分配到了廣大的農村中小學教書,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中國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鄉村教育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說他們是中國鄉村教育的基石,一點也不為過。快3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中師生」現在過得怎麼樣?看看網友的留言吧
@零度頑童:我就是87屆的中師,當時全縣六千多考生只有一百多能考上中專。現在工作28年,不後悔!
@雲出岫11:我90年考取師范,當時還不滿15周歲,三年後分配到農村初中教學畢業班,所教學生和自己一樣大,現在教齡二十四年,起早貪黑,月資3000元
@月滿西樓:93年考上中師,96年畢業直接分配到小學,當年考上重點高中的同學有的北京發展很好,有的還不如我們,只能說是不上不下吧.
@山清水秀:我是84屆中師生,以高分考入中師,只為一張飯票。比我成績低的上了高中,如今人家博士、碩士,工程師,出國留學的,記者,編輯等很多,同行改行的書記,市長,局長很多,一唯我三十年奮斗中小學,工資5000。
@灶王爺:我也是中師生,82年考起的,連續工作35年,中學高級職稱,農村小學任教。看到學生越來越少,心裡十分悲哀,魯迅還在,一定會痛心今天農村的破敗!!!
@銀河星曉:83級86屆中師畢業,畢業時才17歲,通過後來的進修,現在是縣第一中學的主科教師。
@YCG園丁:我是1978年初中畢業考上中師的,當時我們學校四個畢業班200多人就我一人考上中師,另兩個中專共三人,1981年中師畢業,就一直在偏遠的農村小學任教36年,現為一級教師,工資5000多元。
@LYZ:1979年初中畢業,14歲多考中師,當時縣上地區數學競賽都拿名次,82年畢業,山區村小學教課1年,後縣里進修英語1年,回到鄉上教初中1年,考上教育學院學習2年,再到軍工廠子弟學校教書5年,剛好合同(軍工廠付了地方教育局教育學院學習費用,簽定5年不得離開合同)到期考上研究生離開,95年畢業後到省級機關。
@以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我是80年入學的中師學生,那時候剛剛恢復高考制度,一個縣每年錄取大、中專學生加在一起也不超過一百人,不像現在光本科就有幾百人。82年畢業分配到編遠鄉村,師資力量嚴重缺乏,農村辦學條件非常差,黑屋子、土檯子、里邊坐著泥孩子,連用電都解決不了,每月工資只有33元5角。那時候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一心一意干工作,忠誠黨的教育事業。35年過來了,我們老了??
可以看出他們大部分人還工作在中小學,特別是鄉村中小學校,用自己的方式,不斷的奮斗,來修煉自己的人生。正如有網友說:安貧樂教,每月拿著不高的工資,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書,育好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很知足。
點擊添加「關注」期待與您交流,做知心朋友。
3. 對於三十年前的中師生,曾經的回憶和經歷是哪樣的
作為三十年前的中師生,對於每年新入職的老師,還是滿懷期待的,很想看看當下科班出身的老師們,有著怎樣的“十八般武藝”,好讓自己也跟著學一學,永遠保持著一顆年輕、火熱的心。
可很多時候,不免有些失望,如今的新老師,個個名氣都不小,但真正拿起教鞭,走上講台,似乎又總是少了點什麼。
只能慨嘆一聲,屬於自己的“美好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三十年前的中師生,不容易、不簡單、不平凡。他們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如同鄉間的渡船,改變了很多孩子的命運。
他們用盡了青春和汗水,努力讓三尺講台上的自己不辱使命,很多時候,是照亮了他人,卻委屈了自己。
4. 師生是什麼意思
師生關系,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關系,就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這有什麼好問的
5. 師生的意思是什麼
師生 [shī shēng]
老師和學生的合稱。 宋 葉適 《沉仲一墓誌銘》:「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師生間,得性命微旨,經世大意。」
6. 中國古代師生禮儀有那些
1、拜師
先請中人向師傅說合,再擇吉日設宴,寫拜師貼,行拜師禮。
2、拜師禮
拜師禮為三、六數,意為「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學徒期間不付工資,師傅管吃、住及制冬夏衣各一套。一般第一年打雜,第二年始學藝,三年滿師。
3、六禮
弟子需要向老師贈送六禮。古時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
4、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6)一代中師生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禮儀:
1、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2、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4、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5、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7. 曾經的中師生,現如今過得怎麼樣
從80年代初開始,為緩解農村小學師資嚴重不足的壓力,國家開辦了中等師范學校。直到1999年,中等師范學校完成了它艱巨而光榮的使命,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中等師范學校開辦的近20年內,全國有300~400萬學子在中等師范學校就讀。
就在今天,他們仍然是中國基礎教育最牢靠,最有力,最值得信賴的主要力量。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成為學校的管理人員、校長、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優教師。他們仍然是當下中小學講台上的主力。可以肯定的講,是他們撐起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大半個天!
二三十年已經過去了,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現在都還做著單純的教育工作,過著平靜而詳和的生活。雖然絕大部分人生活過得也並不富足,但有吃有穿,有車有房,子女優秀,老人康健,過得也還算幸福。但也有一部分人,生活過得並不如意,辛苦一生,守候一生。
向一代中師生致敬!沒有他們的奉獻與犧牲,就沒有中國扎實的基礎教育。
8. 師生是什麼意思
師生是老師和學生的合稱。
一、師生拼音
shī shēng
二、師生出處
宋葉適 《沉仲一墓誌銘》:「有 彬老者,北遊程氏師生間,得性命微旨,經世大意。」
三、師生解釋
1、老師和學生的合稱。
(1)宋 葉適 《沉仲一墓誌銘》:「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師生間,得性命微旨,經世大意。」
(2)清 李漁 《憐香伴·冤褫》:「只怕師生名分終輸我,儒巾紗帽也差多,我便奉屈些,須你將奈何。」如:全體師生合影留念。
2、科舉時代考官與考試中選者亦稱師生。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這個 烏克齋 正是 安老爺 的受業門生,又是 安公子 的會試老師。讀書人看得師生一門,情義最重。」
9.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大多數會是哪樣的生活狀態呢
上周末,閨蜜阿娟參加了一場中師同學二十年聚會,她感慨萬千,在朋友圈中寫下這兩句感言,並配上了一波合影。
當大家再次按學號依次排隊,似乎,又回到青春飛揚的學生時代,曾經十七八歲的少年,似乎就在眼前。可現實,老師已經白發蒼蒼,而大家也邁入四十歲的門檻。燦爛的笑容似乎加深了眼角的皺紋。在時光的長河裡,男同學漸漸蛻變為男子漢,女同學也褪去了青澀、幼稚,各有各的風采。
生活的磨礪之下,每個人最終都活成了獨一無二的自己。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現在還好嗎?
也許,已經不再輕言歲月滄桑,只想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在拼搏與奮斗的路途上,從未懈怠過,真的很不容易,為自己點一個大大的贊吧!
10. 中師生是什麼文憑
從2005年開始,小學來老師就是要大源專以上學歷的了。所以中師的就難咯。在一些成人高校里,有些人就是在中師畢業後,由當地的教育局出資,讓他們繼續深造。(他們是可以每個月領工資的)然而,這是有前提的。因為這些人必須在畢業之後回到當地教書。違約者要賠償一定數目的違約金。這是要簽合同的。
所以你可以去問一下你所在地的教育局。或者去師范類的院校(尤其是成人師范院校)咨詢。
因為我所在的師范學院就是有這種類型的教育。我的一些學長也已經畢業回到當地教書了(他們就是這種模式的繼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