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文化
1. 韓國師生禮儀
在韓國,無論是學生、家長,都對老師非常尊敬。在新年到來之際,各個學院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謝師禮。從小學開始,學校就規定,無論任何情況,都必須對教師使用敬語,小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使用敬語的習慣,所以,我的韓國同學也沒覺得這樣有多繁瑣。但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使用敬語是非常難的一道坎,因為不知道什麼時間、場合、對象使用什麼樣的敬語,經常會被這些敬語搞得焦頭爛額。
在韓國大學校園里,如果學生與教授同行的話,必須要稍微靠後一段距離,因為從禮節上講,學生是萬萬不能踩到教授身影的,否則就是對教授「大不敬」的表現。
中國留學生和外國導師之間的師生關系,考慮到語言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有很多同學已經可以很融洽地和老師相處,甚至成為了忘年交和老師的得力助手,延伸來說成了促進自己所在國家、院校和國內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同學無法和老師進行自由流暢地溝通。
在海外學習期間,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但由於文化、語言和價值觀以及成長經歷和受教育經歷不同等,對外國留學生來說,處理好師生關系,還需要一段適應期。
隨著中韓兩國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在韓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海外留學生的師生關系問題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留學在外,建議廣大朋友,一定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學好所在國語言,理解和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習俗,和自己的教授以及研究室的室友建立一個友好、和諧的學習環境,早日適應海外留學「海水」的滋味,建立起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者,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和長者談話時要摘去墨鏡。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如果你的事業夥伴年齡比你大, 那麼在他面前盤腿坐或抽煙可能視為失禮. 手在口袋裡或談話時正視
對方也被認為沒有禮貌, 與人見面握手時也要把頭稍微低下為好.
對你勸食, 飲料時最好不要以下子拒絕. 吃飲食時僅有誠意, 不要矢態. 如果客人把飲食剩下, 韓國
人會誤解為飲食口味不好.
吃泡菜或其他飲食時要盡量對飲食做一些得體的評價. 另外, 韓國人不習慣在別人而前論金錢
2. 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 教師應尊重學生、熱愛學生
首先,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教師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任何情況下不說侮辱學生人格的話。教師在與學生談話時,一定要以沉著鎮定、言語文明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即使學生違反了紀律,老師嚴厲批評時,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諷刺,不挖苦,不打擊。
我在剛開始做輔導員的時候就有過這方面的失誤。曾經因為一個女生在課堂上講話,我把她叫到辦公室批評了有半個小時,結果該女生在辦公室嚎啕大哭,弄得我又被動又緊張,把整個初衷搞砸了。這件事每次想起來我都非常的後悔,不就是在課堂上講話的了嗎,有必要如此大動肝火嗎。後來我改變了和學生談話的方式。學生有什麼錯誤盡量的把學生叫到外面去說,而且談話的聲音不大,還給學生解釋的機會。
其次,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現代教育是對人綜合素質的培養,文化課不再是衡量學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准,所以當學生發展非主流的興趣愛好時,只要是健康的,教師就應該積極鼓勵,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
我班有個學生,有一段時間經常的請假,說是身體不舒服要看病,可是我發現他根本沒有病,他在說謊,後來在我的一再追問之下才講了實話,原來是要准備參加一個歌唱比賽,我當時就說,這是好事啊,我支持。還找我們系的聲樂老師幫他指導。他知道我支持他以後就不一樣了,請假次數減少了許多,每次參加歌唱比賽都會高興的告訴我,讓我幫他出主意,我也經常的鼓勵他。他參加了多次的比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再次,老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情感。大學生有豐富的情感世界,他們很重視師生、同學、朋友、親人之間的情感,特別是男女同學之間的情感。作為老師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學生的情感問題。而應當積極的引導學生對待情感問題,讓學生保持清醒頭腦,使這種珍貴、純潔的情感向著有利與生活、學習,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教師應主動與學生交流溝通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還應當主動與學生多交流溝通。教和學的互動是在師生的交流中產生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是普遍現象。教師只與個別班幹部和「優等生」交流,學生只願與新分配來的青年教師交流。教師在上面講,講完了就走,學生做完筆記就算完成了任務。
首先,教師同學生交流溝通時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大學時期是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並趨向成熟的階段,他們思想活躍。而每個學生又有天賦條件差別,家庭環境的差別,他們的學習動機、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更有一些因家庭不幸,失去了親情,性格扭曲的,或是因社會不良影響染上惡習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特殊的世界,這就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班上有個學生成績很差,大一開學初經常曠課、遲到,平時沉默寡言,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後來通過同他家人聯系,才得知他的父親早在他六歲時就去世了,母親又改嫁了,他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生活費和學費都是村裡人湊的。了解情況後,我認為他不好好學習可能與他的家庭有關系。因此,我常常找他談心,從感情方面開導他,感化他,關懷他。慢慢地,這位同學開始發生了轉變,下半個學期遲到、曠課現象逐漸減少,上課的狀態有了較明顯的好轉,也開始關心班集體,積極參加班上的活動,各方面表現都有了進步。
其次,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同學生交流要縮小與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主動關心、親近學生,要與他們交心談心,坦誠相待。如果教師能以親切的語氣隨口叫出一位學生的名字時,他會感到愉悅,尤其是在師生接觸交往的最初階段,教師能很早記住他的名字,更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出乎意外的驚喜。學生會覺得獲得了老師的尊重,對老師的親切感驟增。相反,教師很少叫某些學生的名字,使這些學生處於「被遺忘的角落」,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失落感。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困難要熱情幫助,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在學生身體不適時問噓問暖;在平時交流中,拉拉家常,這些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
再次,與學生溝通,還應當勤與學生家長聯系,贏得家長的信任 ,有他們配合做工作,效果會很不一樣。
經常和家長電話聯系,特別是當學生請病假在家時,打電話用關切的語氣問問病情好了沒有,什麼時侯能來上課。對我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是家長會感動,他覺得老師很在意他的孩子,總是在電話里一再的表示感謝。家長會把老師的關心告訴子女,要求他們做出相應的回報。贏得家長的信任之後,工作開展起來就順利的多,家長會配合協助你做好自己孩子的思想工作。
最後,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一些方法、策略。在與學生交流時,有時,老師一個微笑,一個目光,一句鼓勵,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應當注意一些方法、策略。如:師生之間多使用「你好、謝謝、對不起、再見」;批評用語把「壞」用「不好」代替、「錯誤」用「不正確」代替等。有的老師能把學生所做過的錯事記得一清二楚,並在學生犯錯誤時一股腦兒翻出,來個「新帳舊帳一起算」。但結果往往是自己越算越生氣,學生則覺得沒面子,非但不服氣,還會來個「破罐子破摔」。教師在處理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學生談心也得注意方法和時機,單一的說教與恰到好處的談話方法所帶來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與學生談話時注意談話的技巧,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細節遠不止這些,只要老師能適時、適地的發現和處理好這些細節問題,就會讓學生感覺到你的善解人意、親切友好和平易近人,把你當成知心朋友。對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一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3. 學校應如何加強對師生精神品質、內在文化的培養
我認為老師和學生都需要一個自由的文化氛圍,在這個文化氛圍里,你可以看你感興趣的書,參加感興趣的活動,組織各類團體,任何提議只要是不違背倫理道德的都不會受到歧視和打壓。這個建立好了之後,不愁沒有文化自覺和自信吧,讓人們主動去學習,全面發展,我想應該是學校最應該做的事。
4. 孔子的師生禮儀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 就把「禮」看作是既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 也是個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須的修養環節與修養過程。他在教授學生的知識中, 將禮儀作為必修的課程, 其所授「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之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禮儀的內容。他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的思想, 教導人們惟有修養上注重禮節儀表與質朴品格有機結合的人, 才能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說:「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就是說一個人想自立, 必先有禮的修養。戰國後期的荀子也明確指出:「人無禮則不生, 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寧」, 並把禮與法相提並論,「禮儀者, 治之始也」,「禮儀制而製法度」。管子則把禮儀視為立國的精神之本, 指出:「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禮」一直佔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先人們對於「禮」的精闢論述把傳統禮儀的精神內涵揭示得淋漓盡致。
儒家有專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飲灑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它們是份別解釋《儀禮》中《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儀》、《燕禮》、《喪服》各篇的,跟《儀札》關系最為密切。
5. 來個好聽點的師生群名字 有文化有內涵點。
1、恰同學少年;
描述了在老師的培養下學生時期的書生意氣、偉大理想。
2、風華正茂;
意思是在老師的培養下學生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3、師徒之家;
形容老師和學生親密如間的關系像家人一樣。
4、暖伴餘生;
形容老師和學生在學習生涯相互陪伴的生活。
5、放盪不羈的我們;
形容朝氣蓬勃的學生。
(5)師生文化擴展閱讀:
形容老師的成語:
1、良師益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自】孔子《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釋義: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2、程門立雪: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出自】元·脫脫所寫的《宋史·道學傳二·楊時》:「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釋義: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3、言傳身教: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指行動起模範作用。
【出自】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的《後漢書·第五倫傳》:「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
釋義:用自身行動教育人,別人就服從;用語言來教育人,別人就會爭辯是非。指身教重於言教。
6. 師生間的精神文化教學活動是實踐嗎
這個肯定算實踐了,實踐的類別有很多種,老師和學生一樣,也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所以師生間有很多實踐類型值得參與其中,精神文化這一塊兒是所有人應該加強學習的,所以這類活動肯定屬於教學實踐。
7. 學校如何提高師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師生?很少有提到老師也需要這方便的提高呢
我認為老師和學生都需要一個自由的文化氛圍,在這個文化氛圍里,你可以看你感興趣的書,參加感興趣的活動,組織各類團體,任何提議只要是不違背倫理道德的都不會受到歧視和打壓。這個建立好了之後,不愁沒有文化自覺和自信吧,讓人們主動去學習,全面發展,我想應該是學校最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