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師德教育理論
1.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2.「生活即教育」理論。
「生活即教育」是濃縮在生活教育中的本質內核,是生活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論。它解決的是什麼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究竟具備哪些特徵的問題。它通過解讀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確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確提出教育是源於生活的教育,是通過生活進行的教育,是為了改造生活而進行的教育。它深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質和主要特徵,概括了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務。作為生活教育最基本的理論,它不僅主導著生活教育運動的方向,而且支配著生活教育理論及實踐的充實和發展。
3.「社會即學校」理論。
「社會即學校」是對「生活即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要解決的是由誰來辦教育,以及在什麼樣的范圍來實施教育的問題。它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力圖通過教育來完成社會改造的大教育觀。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想同自己所憧憬的社會理想結合起來,從更廣闊的領域和更高的層面去推進國民教育,大膽地嘗試以人民大眾為主體、由人民大眾來創辦「大眾教育」的實踐,為開發教育的多種途徑,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4.「教學做合一」理論。
「教學做合一」是實現生活教育的根本實踐方式。「教學做合一」解決的是如何實施生活教育,運用什麼方法、通過什麼途徑去推進生活教育的問題。「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與生活教育的本質密切聯系;它以「行」為基礎,自始至終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它以「創造」為目標,推動著生活教育走向更高境界。「教學做合一」不僅是科學的實踐方式,也是有效的實踐方式。
『貳』 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理念
--------------------------------------------------------------------------------
來源:51教育 2005-9-12 9:21:30 瀏覽:186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
當我們滿懷信心跨入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新世紀之際,作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擔子和責任的重大,我們「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精神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江主席把「創新」與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創新已不再僅僅和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有關,而是決定我們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紀里,將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思維、創新的體制、創新的教育方法與模式作為教育改革主題,這已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共識和潮流。在新形勢下,我們聯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來看當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內含十分明確,即大眾教育——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觀正是其教育思想的體現。他認為脫離生活,脫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是一群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略「書獃子」。聯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顯然是做得不夠的,師生之間關系的家長制仍未改變,學生依賴教師的被動學習方式,仍是主流,雖然我們知道要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應該主動學習,然而,目前的教育環境,教科書、課程標准及作息安排,並不利於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創新精神的發揮。課堂上教師的居高臨下、學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課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學內容和匆匆忙忙趕進度的壓力下,學生並沒有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在這樣的重壓之下,學生天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必定會喪失殆盡,從何談創新?如何改革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要走向社會,走進生活,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要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包括學習時間的選擇、學習方法的選擇以及學習內容的選擇,鼓勵學生依照自己興趣、需求,開展實踐、探索、創新活動。與之相配套的課程設置,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也都應向生活教育理論方向靠近。這樣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體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樣也才不負江總書記的「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這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年代及世界風雲突變的情況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其意義有二: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德、智)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我們知道,從知到行是一個復雜的品德的心理過程,當代的青少年思維活躍,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就會思考「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於是,人生觀的問題便隨之產生。對於他們來說要把人生發展近景和遠景正確結合起來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對真理探索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這種困惑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的引導和正面的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悅和歡樂體驗可以釀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其探索行為,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他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1943年11月,《新華日報》發表的陶行知的《創造宣言》一文,熱情謳歌創造精神,鼓勵人們要有「大無畏之斧」,「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向著創造之路邁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道理很簡單,其一,教師不是處在世外桃源,學生面臨的挑戰,教師同樣首先遇到,他應先於學生獲得這些本領和品質。否則,他就無法引導學生既學會生存又學會關心。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教師應有一種清晰的辯證觀,即懂得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關心和奉獻他人之間的辯證關系。教師應以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啟發學生懂得這種辯證關系,使之把學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單純利已的功利目標上。其二,有創造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創造能力的學生。教師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改「教授法」為「教學法」。他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他的這些教育思想都啟示我們教師應更著眼於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法研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方法和本領,已成為當務之急。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並勉同志》詩。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斷追求真理,學做真人的典範。他善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的開展教育工作,探索、開辟了一條中國新教育道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奮鬥了終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學習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豐富的教育遺產,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成為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種者,人類文明的傳遞者。
『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使教
B 【巧解導析】此題旨在考查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使教育與廣闊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形成了以社會為學校,學校與社會打成一片的嶄新教育觀念。至於「教學做合一」,則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因此,B項是正確的。
『肆』 論述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論"及其現代意義
本文系統論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著力對其理論體系進行全面深入剖析,並對其教育要與生活和社會密切聯系、教學中堅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等現實意義進行了全面闡述。
『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