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林崇德師德報告

林崇德師德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12 13:43:24

⑴ 淺談如何培養自己的師德

」 由此可見,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在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要實施創新教育,其關鍵是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勞動的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復雜性、長期性、示範性與創造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教師素質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人所必須具有的身心的相對穩定的潛在的基本品質。其本質特點是指教師自身的質量,即教師身心發展的總水平。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優良的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重要思想動力,教師隊伍的師德狀況如何,將影響到億萬青少年的素質乃至整個民族的素質。可以說, 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作為一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十幾年,我認為要肩負教書育人的重任,首先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培養,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怎樣培養自己的教師職業道德呢?自當教師以來我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培養自己熱愛教育,敬業樂業,終身不渝的獻身精神。曾經有人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偉大的事業。這句話說明了教師職業是高尚的。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教師看著同齡人「下海」後,馳騁商場,意氣風發;再看看自己每日守著三尺講台當「孩子王」,靠微薄工資度日的寒酸樣,心裡產生了不平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下,個別教師的道德觀被扭曲。有的缺乏敬業精神,不認真備課,不批改作業,甚至擅離職守去搞「第二職業」,部分教師中出現了片面追求金錢、追求享樂的思想傾向,進而不安心本職工作,輕視教師這個職業。的確,作為一名教師,有著淵博知識,卻數十年如一日,守著三尺講台,守著一批又一批學生,含辛茹苦地操勞,默默無聞地工作,直到青絲變白發。每月數著微薄的工資。如何處理奉獻與索取的關系,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的關系顯得至關重要。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具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精神,具有甘當「人梯」的思想境界,具有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不怕辛苦,不計得失,才能安身教育,才能在教育工作崗位上無私地奉獻自己,也才能領略到從事教師職業無與倫比的樂趣和幸福:當看到自己用心血澆灌培養的一批一批學生紛紛成才,走上祖國建設的各個崗位,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決不是那種物質享受後心理上的滿足所能比擬的。它是一種人生價值的體現,一種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心血,為祖國為社會作出了貢獻,為發展祖國教育事業奮斗中實現的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古至今,我國教育戰線上具有這種精神的不乏其人,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從教40多年,朱熹從教50多年,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拒絕為官,立志教書,鞠躬盡瘁30年。我國傑出教育家徐特立獻身教育70多年,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這種獻身教育的傳統精神,激勵著我們,使我們青年教師熱愛教育,無私奉獻,敬業樂業,終身不愉獻身教學事業。第二,培養自己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一視同仁的師德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簡稱為「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師愛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礎。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我們教師要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全心全意,熱愛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真正的愛,必須營造彼此溝通心心相印的氛圍,而如此則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多看到學生的閃光之處,視學生如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自己的子女。當我們老師這樣做時,學生才能體會到老師的愛並發自內心地尊重、敬佩老師,這種敬佩就會體現在對教師所授課程的興趣和喜愛上,並能啟迪學生信賴教師的教誨,把教師的教導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行動,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當然,在一個班上,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性別相貌、家庭背境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我們應對這些學生一律平等相待,尊重他們,一視同仁地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對於犯了錯誤或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教師絕不能損傷他的人格尊嚴,應該以關懷、理解、啟發、鼓勵、批評等教育手段適時而施,使學生真正感到教師可親、可敬,使之萌發新的希望和信心,產生吸取教訓,改過自新的動力。這樣才能收到「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之效。誠如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有人問我:你怎樣能夠以簡單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經驗的本領時,我就回答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第三、培養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師德風范。漢代楊雄曾說:「師者,人之模範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兒童、青少年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正是個性與品德形成時期,也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階段,求知慾強,可塑性大,盡管社會環境、家庭等因素對兒童、青少年的個性形成和品德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但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作用最大。教師的思想道德,言行舉止,時時都在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據研究觀察中發現,在小學階段,如果一位班主任連續帶了兩年,那麼,這個班的學生的說話語氣、語調,辦事風格在很多方面與班主任有類似之處。因此,我們教師要在傳道方面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對學生進行「身教」。「己身不正,焉能正人」?須知身教重於言教。這就要求我們做教師的模範遵守社會公德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嚴以律已,以身作則,作風正派,自尊自愛,穿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端正,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明修養、治學和治教態度等方面作學生的表率,用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啟迪學生,用模範的言行去影響、感染學生,用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後、要培養自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古語有雲:「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優秀教師在學識淵博、教學得法之外,還有更高的追求,這就是以育人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靈為己任。這是沒有功利目的的,是完全出於對社會、對學生一生負責的責任感。我們教師要心系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和祖國的未來,自覺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要的是必須教好書,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離開教好書,教師就失去了自身的優勢,「育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對作為教書育人最基本的渠道的課堂教學,教師必須下真功夫,從備課到課堂講授,認真組織好每一堂課,既要就如何「授業」備好課,也要就如何「傳道」備好課。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認真挖掘提煉課堂中的德育因素,將其有機而和諧地融於課程內容中傳授給學生,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辨證唯物主義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及心理素質教育等於教學活動之中,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我們教書是為了育人,育人是教書的目的,教書是育人的手段。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

⑵ 求 體育教師師德演講稿一篇

工作三年來,我經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有人說,優秀老師就是有淵博的知識,端莊的儀表,優雅的風度,健康的體魄。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優美流暢的語言、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最重要的是要有愛心。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點燃學生的夢想;它是指路的明燈,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
因為有愛,我們才有耐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和學生貼心。愛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實際上是我們教師最大的樂趣。
熱愛學生,不僅是一名教師人品、學識、情感與親和力的展現,同時也傾注了我們教師對祖國、對人類、對未來的熱愛。

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和創新的精神。
師愛是師德之魂,但熱愛學生並不容易,讓學生領會接受你的愛更不容易。全國勞模、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這種聖潔的愛是教師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根本功能。
愛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愛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教師的愛與眾不同,它高於母愛,大於友愛,勝於情愛。
一位哲學家說過:「人的一生只有三個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無奈,今天叫無畏,明天叫無悔。」把握好這三天,就把握好了人的一生,就容易抵達成功的彼岸;到白發,驀然回首,感慨平凡孕育了偉大,生活賜予了幸福。因為我在這里找到了我心靈的歸宿,從教人生我無怨無悔。今天,我們在這片並不肥沃的土地上埋下了希望的種子,明天將是百花齊放,碩果滿園。
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因為熱愛,所以選擇;我選擇,所以我熱愛。

⑶ 林崇德的人物評價

63歲的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林崇德,數十年來在教師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把全部的愛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和心理學事業。
「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
1960年5月,在上海中學即將高中畢業的林崇德,憧憬著要當新時期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後來,班主任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深深地感動了他,使他決意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他滿懷激情地把所有大學報考表上的志願都填為「師范」兩字。最終他考上了北師大,成為該校心理學專業的第一批學生。
大學畢業後,林崇德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13年的中小學教師、26年的大學教師生涯中,他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直到今天,每當他有新著出版,總是在扉頁上寫道:「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能否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這是衡量師德的重要標准。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的教師,要把培養國家棟梁、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作為己任。」林崇德常用這樣的話激勵自己。他已經培養出51位博士。他們中有31位已晉升教授,24位當上了博導。許多人成為特聘教授、學術帶頭人,有的甚至做了國外名牌大學的教授。
林崇德說過:教師的成功,在於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不想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想學生超過自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否則一代不如一代,民族的興旺發達,國家的繁榮昌盛還有什麼指望?他希望他的學生超過自己,也希望以後的學生再超過他的學生。如今,「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已經變為現實。他的學生、北師大副校長董奇教授創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了他沒有做成的學科建設的大事。然而董奇卻說:「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這是對林崇德艱辛創業的最好評價。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後送出16個博士生出國,15個都能按時回國。教育主管部門感到很奇怪:當時2/3的留學人員都不能回國,為什麼林崇德的「回收率」那麼高?學生為何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生活條件?學生們的回答是:「我們是沖著林老師回來的。」
博士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按理說,帶成年學生應該輕松一些。可了解林崇德的人都知道,他在這些大男大女身上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不亞於中小學教師對待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的學習、生活、收入、配偶調動、孩子上學、工作後的職稱、職務晉升等等問題,都是他關心的事情。他怕騎車上學的學生不安全,自己掏錢給他們買月票;他為許多博士生介紹過對象、操辦過婚事;他和愛人為許多已婚博士的家庭調解過夫妻矛盾……
林崇德對學生真摯的愛轉化成一種魔力,使他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生。他的學生、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張日升說過:「我每年要回國七八次,因為我的根在中國,林老師就是孕育這『根』的土壤。」不久前,林崇德的另一個學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完博士的辛濤,也主動回到北師大任教。
「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林崇德在生活中對待學生像一位慈父,但在學習和工作中,他的嚴格管理也是出了名的。他對學生的「嚴」,首先是「做人」上的嚴格要求。他堅持思想道德教育,親自介紹了10餘名研究生入黨;每年新研究生入學迎新會上,他都堅持講一個話題: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要求學生講誠實、講良心;平時他要求學生從具體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把做人與學業發展結合起來。另一個「嚴」,是治學要求上的「嚴」。林崇德對學生學習要求高標准、一絲不苟。尤其是對於學生們的畢業論文,從資料的選擇、框架的確立,到數據的分析、結論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飾,他無一不事必躬親。有些學生的博士論文在他的指導和嚴格要求下,竟改了20多遍。
嚴師出高徒。有人做過統計,林崇德指導的研究生在校期間平均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專著數量、質量在全國同類學科中是最高的。他的兩位博士生還曾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殊榮。 在北師大,每當有林崇德的講課或講座,教室里總是滿滿當當的,連外系來的學生也說:「聽林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
除了教學,林崇德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他於1985協助朱智賢教授白手起家創建了北師大發展心理研究所,並長期擔任所長職務。經過近20年的艱苦創業,研究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已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聲望的發展心理學研究單位,成為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價為達到國際水平的博士點。
早在1983年,林崇德就在國內率先提出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建構了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框架,為一直沒有自己的兒童心理學的中國心理學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重要貢獻。
從事基礎研究的同時,他還非常重視應用研究,把自己的理論應用於提高中小學教育的質量上。從1978年開始,他抓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驗班,至今已在全國26個省市建立了3000多個實驗點,受益學生近30萬人。
林崇德的工作日程中沒有節假日、星期天,甚至有時都沒有大年初一。在緊張的教學科研間隙,他不忘將研究成果總結整理。迄今為止,他發表了160餘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出版了16部專著;還主編了近4000萬字的工具書和學術叢書,獲得了24項獎項。他著作的厚度已達到180厘米,早已超過他169厘米的身高。用「著作等身」已不能准確形容他的勤奮了。
2002年北師大百年校慶時,林崇德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人有來生,在我高中畢業時,我仍會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願填上『師范』,畢業後仍當教師,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⑷ 如何評價林崇德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

63歲的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林崇德,數十年來在教師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把全部的愛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和心理學事業。
「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
1960年5月,在上海中學即將高中畢業的林崇德,憧憬著要當新時期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後來,班主任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深深地感動了他,使他決意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他滿懷激情地把所有大學報考表上的志願都填為「師范」兩字。最終他考上了北師大,成為該校心理學專業的第一批學生。
大學畢業後,林崇德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13年的中小學教師、26年的大學教師生涯中,他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直到今天,每當他有新著出版,總是在扉頁上寫道:「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能否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這是衡量師德的重要標准。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的教師,要把培養國家棟梁、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作為己任。」林崇德常用這樣的話激勵自己。他已經培養出51位博士。他們中有31位已晉升教授,24位當上了博導。許多人成為特聘教授、學術帶頭人,有的甚至做了國外名牌大學的教授。
林崇德說過:教師的成功,在於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不想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想學生超過自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否則一代不如一代,民族的興旺發達,國家的繁榮昌盛還有什麼指望?他希望他的學生超過自己,也希望以後的學生再超過他的學生。如今,「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已經變為現實。他的學生、北師大副校長董奇教授創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了他沒有做成的學科建設的大事。然而董奇卻說:「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這是對林崇德艱辛創業的最好評價。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後送出16個博士生出國,15個都能按時回國。教育主管部門感到很奇怪:當時2/3的留學人員都不能回國,為什麼林崇德的「回收率」那麼高?學生為何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生活條件?學生們的回答是:「我們是沖著林老師回來的。」

⑸ 林崇德的先進事跡

2004年11月,教育部黨組作出向林崇德等5位模範教師學習的決定,並號召全國教師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的崇高思想;學習他們教書育人,愛生如子,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的高尚師德;學習他們艱苦奮斗,孜孜不倦,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敬業精神。11月14日,林崇德同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作了首場師德報告後,赴上海等地進行巡迴報告。
林崇德教授是象山人,1954年畢業於象山石浦小學;1960年高中畢業時,在高考志願書的23個志願中全部填上師范,結果如願以償被北京師范大學錄取,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大學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13年的中小學教師,26年的大學教師生涯中,他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他積極投身於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將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知與行的統一.他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潛心教書育人,注重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和奉獻祖國的高尚情操,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影響學生,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如今,他培養出了100多位研究生,其中6位博士後,51位博士,這些學生中有31人成為教授,24人成為博士生導師.他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德育標兵.美國的《肯特日報》把他與美國當代大教育家斯波克(B.Spock)相媲美,中國核心期刊《中小學管理》譽他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播火者。
林崇德教授說:我不僅僅把教師的工作理解為授業解惑,更自覺地把它看成是教書育人並為之終身奮斗的目標。我願堅守三盡講台,讓學生遍布四面八方;我們總會兩鬢斑白,青春卻會延續在學生身上 。44年前,林崇德就以這樣的詩行抒發自己對教師職業的嚮往。他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直到今天,每當他有新著出版,總是在扉頁上寫道: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大學畢業後林崇德到北京的中小學工作,一干就是13年。文革時期,他排除干擾,堅持家訪,與學生和家長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林崇德人生一大樂事。上了講台,他就興奮,有時竟忘了自己還在發著高燒.他說:不講課,我就憋得慌,兩星期不見學生,會非常難受。
林崇德教授說:大學中學教師都要有愛的教育。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師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嚴在該嚴處,愛在細微處一直是林崇德處理與學生關系時的自我要求.作為一名心理學的教授,林崇德一直努力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博士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按理,帶成年學生應該輕松一些.但是了解研究生教育的人都知道,導師們在這些大男大女身上投入的精力和時間,絕不亞於中小學教師對待未成年的孩子們.正是由於林崇德給予學生這種近似於父愛的師愛,通過情感的溝通與互動,言傳身教,更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挑起重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研究領域中.
林崇德教授說他生在石浦,是大海教會了自己在逆境中保持豁達;是善良,勤勞,真誠的母親教會了自己勤奮.正是在困境中的勤奮勞作和逆境中對各種關系處理的鍛煉,才有了今天的我.中國教育報曾以《豁達和勤奮――人生發展中的兩個風火輪》報道了他的事跡.
為了讓中國心理學在國際學術界有發言權,林崇德勤奮攻關.他的工作日程中沒有節假日,星期天,甚至有時沒有大年初一.他的學生,北師大副校長董奇說:我最敬佩的是林老師的勤奮. 他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並以豁達,勤奮來勉勵母校的學弟學妹們,不少學校也以此作為校風.
除了教學,林崇德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他於1985協助朱智賢教授白手起家創建了北師大發展心理研究所,並長期擔任所長職務.經過近20年的艱苦創業,研究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已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聲望的發展心理學研究單位,成為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價為達到國際水平的博士點.
早在1983年,林崇德就在國內率先提出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建構了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框架,為一直沒有自己的兒童心理學的中國心理學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重要貢獻.
從事基礎研究的同時,他還非常重視應用研究,把自己的理論應用於提高中小學教育的質量上.從1978年開始,他抓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驗班,至今已在全國26個省市建立了3000多個實驗點,受益學生近30萬人.
在緊張的教學科研間隙,他不忘將研究成果總結整理.迄今為止,他發表了160餘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出版了16部專著;還主編了近4000萬字的工具書和學術叢書,獲得了24項獎項.他著作的厚度已達到180厘米,早已超過他16 9厘米的身高.用著作等身已不能准確形容他的勤奮了.
林崇德教授說:石浦小學是我的母校,我對她有著深厚的感情.每逢石浦教學有什麼重大的事情,林教授總會出現.8・18台災後,林教授了解到金星學校教學樓倒了,他馬上寄來2萬元.1991年,他憑著自己那時擔任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職務的時機,經過多方努力,全國第一次家長學校學術研討會舉辦地落在了母校.當時,他還請來了3個副部長來象參加會議.這次會議,是我縣教育界迄今為止舉辦級別最高的一次會議.2002年,石浦小學要舉辦建校175年校慶.他擔任了校慶籌備領導小組名譽主任的職務.為了搞好校慶,他忙前忙後,出錢又出力.他帶頭為校慶贈錢2萬元,專門為校慶出版68萬字的巨著《發展心理學》;他請書法泰斗啟功為學校題寫校名,請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國家總督學柳斌等為校慶題寫賀詞,請《人民教育》雜志社總編傅國亮,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等來校參加校慶,並作學術報告.
目前,林崇德教授擔任寧波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課題組的學術顧問,多次回來指導,講課,但每次都是不要酬金,不住賓館,不去旅遊.他還擔任象山中學,濱海學校,文峰學校的辦學顧問或名譽校長.每次回家時,總會到各個學校去走走,為各校作指導.目前,我縣正在蓬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林教授是中國最具權威的心理教育學專家,又擔任著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縣教育局打算近期邀請他進行專題指導.他說,在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的競爭中,他已經為寧波市爭取到了一個名額,他正在爭取在寧波召開一個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會議.
2002年北師大百年校慶時,林崇德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人有來生,在我高中畢業時,我仍會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願填上'師范',畢業後仍然當教師,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熱點內容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