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是師生
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如下的游戲活動。
例1 兩個同學一組做猜數游戲。
甲:我想了一個兩位數,你猜猜是多少?
乙:這個數比50大嗎?
甲:對。
乙:比70小嗎?
甲:對。
乙:比60大嗎?
甲:不對。
乙:比56大嗎?
……
教師可以利用上述游戲,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體會數的大小的同時,還能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其中包含著樸素的用「區間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
例2 旋轉轉盤(見右圖),指針落在陰影區域的可能性大,還是落在白色區域的可能性大?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將學生分組,讓每一個學生預先猜測指針會停在哪一個區域內,然後動手旋轉轉盤。學生在親自旋轉轉盤的過程中體會到,當轉盤沒有停下來以前,指針落在陰影區域還是落在白色區域是不確定的,通過多次旋轉後,學生逐漸體會到指針落在陰影區域和落在白色區域的次數不一樣,停在白色區域的次數比落在陰影區域的次數要多,即指針落在白色區域的可能性比指針落在陰影區域的可能性大。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折疊、討論,進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例如,在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如籃球、乒乓球、飲料瓶、萬花筒、粉筆盒、牙膏盒、地球儀等)中選取素材,鼓勵學生進行觀察、觸摸、分類等活動,形成對有關幾何體的直觀感受。又如,教學中可以設計下面的活動:讓4名同學分別坐在4個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如水壺、茶杯等),先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然後組織學生交流,猜一猜某幅畫是誰畫的,他坐在哪個位置。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想像,體會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三)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學段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例3 小明家養雞的收入是243元,養豬的收入是479元。估計這兩項收入一共多少元?
不同學生的估算策略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學生認為:「200加 400等於600,43加79大於100,因此它們的和比700多一點」;有的學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243小於250,479小於500,因此它們的和比750小;有的學生可能說:「這個數比200+400大,比300+500小」,這些都是正確的。教師應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較各自估算的結果,逐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與策略。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如對於計算34+27的問題,學生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以下列舉的方法都應當受到鼓勵。
(1)
(2)34+27
=34+20+7
=54+7
=61
(3)30+20=50 (4)34+27
4+7=11 =34+6+21
50+11=61 =40+21
34+27=61 =61
教師不要急於評價各種演算法,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 又如,解決「在開家長會時,每張長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長至少需要准備幾張長凳」這個問題時,學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樣的。有的學生藉助學具,用小棒代表長凳,用圓片代表家長,在操作中得出至少應准備7張長凳,有的學生通過計算33÷5,判斷至少應准備7張長凳;有的學生則用乘法,5×7=35,35>33,而5×6=30 30<33,因此至少要准備7張長凳。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並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教師應經常要求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你是怎樣想的?剛才你是怎麼做的?如果……怎麼樣?出現什麼錯誤了?你認為哪個辦法更好?……以此來引導學生思考並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㈡ 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
浙江省紹興縣華甫中學 邵建洪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並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子與弟子的座談還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 要使「師生互動」這一理念真正內化到課堂教學方式中,我們必須明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真正的「互動」應具備下列幾個要件: 一、教師轉變角色,尊重學生,師生平等,是實現數學教學有效互動的前提 1.要做到真正尊重學生,只有尊重學生並與之平等相處,學生才會有言敢發,有話敢講。為此,教師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心胸豁達,熾熱認真,一視同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們交朋友,尊重、理解他們。 2.加強與學生交往,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主動關愛學生,學生信任老師,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人際關系。 3.賞識學生。認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發現他們的長處,同時也要不斷地反省自身的行為和態度,不能僅僅以分數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而忽視了學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養、文明習慣、勞動態度等。 4.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嚴於律已。不斷提高自已的素質,完善和發展自已。特別是在師生之間發生某種隔閡,沖突矛盾時,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已的情緒,主動地,妥善地消除。 二、突出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是數學教學有效互動的保證 課堂互動的成效關鍵在於互動的「首席」——教師。課堂互動教學中,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還是互動過程的設計者、調控者、幫助者。要有效地實施互動教學,發揮其優勢和作用,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任務,即: (1)作為設計者, 要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形式,選擇媒體並創設情境,設計教學效果評價;(2)作為組織者和調控者,要利用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學,要宏觀把握,及時調控學生的活動;(3)作為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在參與中學習,如何獲取、利用和處理信息。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如在例題教學時, 應突出解題關鍵, 作為教師, 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 手、腦、耳、眼、口交替使用。在課堂上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全方位地動起來,使枯燥無味的概念煥發了生機。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創設好問題情境、是數學教學有效互動的成敗的關鍵 教師必須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或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問題」激發「互動」,「互動」深化「問題」,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真正的交流。 1.創設「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情境,激勵「互動」 思維產生於問題,但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思維。問題太簡單,「互動」流於形勢,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太難,遠離學生已有經驗,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長時間得不到成功體驗,會挫傷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教師所提的問題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要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有邏輯上的聯系,而這種聯系要求既能被學生感悟到,又不能只從記憶的知識中獲得,也不存在於問題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中,而是存在於已知事物與未知事物的聯系中,於是,營造求知上的「悱憤」狀態,學生經過苦心思索、合作交流,才能從它們內在聯系的分析中求得答案。 如:教師在上《分式方程》一課中時,在上課導入時這樣預設四個解方程讓學生解的 學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題。學生在解第(3)小題時,有的湊出了答案,有很多學生就是兩邊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實學生解第(2)小題時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這無形就為解第(3)小題作好了鋪墊,學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題。教師抓住了這點,把握住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去交流,整個過程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 2.創設具有發散性的問題情境,營造開放環境,深化「互動」 教師的提問不應封閉在教學內容之中,而應在內容的基礎上拓展開來,使問題本身具有發散性,探究問題的環境具有開放性。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探索發散性的問題,解放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做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產生出許多創新的火花,深化了「互動」教學。 學生在有了勾股定理知識的認識之上,在思考、討論時更加主動,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同時對勾股定理的認識有所延伸,深化知識,從而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解題能力。 數學課堂中的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正確地認識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摒棄虛假,追求真實,努力探索數學教學互動的有效途徑,實現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有效化,是當前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所應實現的基本變革,也是使數學課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構的前提。以上所述是我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課堂教學初步探討,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還將更進一步的研究,使自己對其有更深刻的認識,追求數學課堂的有效互動,在教學中不斷加以運用,使之不斷完善,通過提高互動效果以達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作為根本目的。2400
㈢ 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 )與( )的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大綱51頁第一句話)版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權生的數學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5頁)
評價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利手段。55
評價的手和形式應多樣化,應以過程評價為主。55
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5
教師要善於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55
數學學習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65頁
最後一個應該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下面這個是在網上找的,可以做為參考:
現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學習可以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的學習兩種。而機械學習沒有活性,也不能遷移,更不能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
理解性學習,在《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
的重要方式。作為一名老教師,我不僅重視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數學能力,還比較重視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經常提供一些讓學
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機會。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成員間形成開放、包容的
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間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合作精神;激勵學生的學習興
趣;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在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 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二年級的學生才6、7歲左右,天真、愛幻想是他們的天性。因此教學中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新教材編輯了大量
的情境教學內容,圖畫精美、生動細膩,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為我們創設情境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學一冊的《比一比》時,創設了一
個"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童話故事情境;在教學《9加幾》時,創設了運動會上給運動員送飲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學《乘加、乘減》時,創設了"小熊掰玉米"的
故事情境……象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很多。總之,創設情境,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學生樂於接受。
2. 明確學習任務。
為了
讓學生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准等等。這些任務除了
具有一定的合作價值外還可以分解,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的任務,可以避免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合作學習
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第二冊《統計》這一內容時,我向學生提出了學習任務:明天下午第二節課是體育鍛煉課,老師想安排一些你們喜歡的運動項目,到底安排哪些運動項目呢?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與統計一下吧!孩子們明確了學習任務,便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去了。
3. 合作、探究。
學
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後,教師就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始合作、探究,這是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
學習成果。並且學生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定的責任分工,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說,學習任務已經落實到個人,小組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以保證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量長度"時,我讓孩子們分組測量,於是孩子們有的指揮,有的手拿粉筆做記號,有的充當標桿,有的用尺子量……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洋溢著主人翁的自豪感。合作學習的優勢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測量,也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嘗到了合作的樂趣!
4.交流、評價。
交
流、評價也就是學生間總結學習成果、教師接受信息反饋並做出判斷的過程。在學生交流時,我要求學生盡量清楚表達個人或小組的意見,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真誠
的徵求其他組的意見或評價其他組的見解,以博採眾長,積極總結。在傾聽了學生的交流、匯報後,我也要給各小組的合作過程及結果進行簡單的評價,並用小五星
或小紅旗以示獎勵。
記得我在教學第三冊《乘加、乘減》時,課堂上出現了這樣一幕:一個四人小組在組內討論的基礎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講台,按
他們自己的分工,四個學生都有事做,即一個說題意,一個說確定演算法的依據,一個板書算式,最後一個向大家徵求意見"請問同學們還有什麼意見嗎?"這時,只
見台下舉起了一雙雙小手,這個說:"還有一種演算法:12-1=11,你們怎麼沒發現呢?"那個問:"都學習了乘法了,你們為什麼還要用加法算呢?"還有的
問:"為什麼你們的算式和第三小組的不一樣呢?""你們能再解釋一下4 × 3-1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嗎?"等等。面對這每一個問題,台上的小組均派出代
表作了認真的回答和補充。我抓住時機,對這個小組的交流進行了簡短的評價,並在這個小組的組號後面貼上了一個紅紅的五星,在其它組的掌聲里,這個小組的成
員帶著自信、帶著微笑回到了座位。當時,我真的為二年級的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高昂的合作熱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識到:孩子們在合作中成長了!
所以說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中組織學生合作交流,互說想法,還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㈤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展開師生雙邊的活動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必須版做到教師的教與學權生的學和諧統一,而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雙邊活動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傳統教育學派」把教師擺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與主導作用,數學教學過程被理解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其高效率體現在有效傳授知識,學生能迅速模仿老師做題,有效應對考試;而實用主義教育學派則把學生擺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作用,顯然它們都有各自的缺陷.
㈥ 現代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形成有效課堂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從各個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親身探索;要創造性地挖掘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和最大有效的平台;更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在每個方面﹑每一環節都得到有效的發展。
㈦ 數學教學活動教學是什麼之間共同發展的過程
師生之抄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
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7)數學活動是師生擴展閱讀:
教學活動要求規定:
1、教學目的是為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種概括性的、總體的要求,制約著各個教育階段、各科教學發展趨勢和總方向,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統貫全局的作用。
2、發揮積極作用的前提條件是教學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學目的要在教學計劃中恰當定位,與教學客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協調一致,指導教學主體行動並轉化為教學結果,從而實現自身的合理性。
㈧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內。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容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祝願工作順利!
㈨ 什麼是數學教學最本質的東西
《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里,強調了數學教學是一種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這對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數學教學觀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