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古代的師生禮

古代的師生禮

發布時間: 2021-03-14 05:19:23

⑴ 古代師生禮儀有哪些

鞠躬90度
拜師禮就是下跪磕頭

⑵ 古代老師收學生的儀式是什麼

拜師禮,傳統的拜師禮儀,一般由徒弟師傅二人完成。也有一些由新入門弟子與已入門弟子,師母等人一起參加。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於父子關系,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

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父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

拜師禮序

第一,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父、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第三,師父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2)古代的師生禮擴展閱讀

拜師按《禮記·內則》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在學府,都要行拜師禮。先秦時期,初次拜見老師是以「束脩」(即十條干肉)作為禮物,並舉行相應的拜見禮節,以表達敬意。

後來,兒童求學的年齡大多提前到七八歲,拜師的見面禮已不再限於干肉,但人們仍然把送給老師的酬勞稱為「束脩」。拜師的儀式也一直延續下來,只不過根據兒童家庭的地位及經濟狀況不同,拜師儀式之繁簡有所差異而已。

古代的官宦家庭雖然在家教階段即給兒童傳授了一些文化知識,但是真正意義的學業還是從正式拜師開始的。第一位老師對兒童承擔著啟蒙的責任,習慣上稱之為蒙師。拜見蒙師的儀式又稱發蒙禮,歷來受到重視,一般都較為隆重。

在江浙一帶,拜師發蒙禮必選擇吉日舉行。是日要在中堂上擺列發蒙學童外婆家送的發菜、湯圓、豬肝、小鯉魚等十味,分盛十碗,叫「十魁」,請蒙師的老學生前來與蒙童共食。食畢,拜師學童即於紅氈毯上向蒙師行跪拜禮。

然後,蒙師手把手地教蒙童執筆描寫已印好的「上、大、人」三字,寫畢,蒙師在這三個字上加圈表示肯定,蒙童再行跪拜禮示謝,並且呈上錢物等拜師的禮物,以表恭敬。之後設宴款待蒙師,宴畢再按照禮節送蒙師出堂。

蒙師離開後,蒙童還要在家長的帶領下,拜見長輩親友,接受長輩饋贈的「發蒙錢」,外婆家所送的狀元片、福壽糕等要分發給同學,紙做的魁星和狀元則由蒙童收留。至此,整個拜師發蒙禮才算結束。

古代的拜師禮適用於所有師生關系,不僅普通學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拜師禮儀規定,皇太子初入學,拜見老師的程序及要求,與州、縣學的拜師禮是一樣的。拜師的禮俗反映了對授業解惑的老師的尊敬,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

人學之後則強調敬師,在行為規范上要求:遇見老師,必作揖行禮;老師提問,必起立回答;向老師提問,要舉手;老師坐著時,學生應該侍立一旁;老師站著,學生就不可以坐著; 老師在場,學生不可高談闊論,等等。

古代許多家教、家訓、家誡中也都強調要尊敬老師,視師如父,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過去甚至還有「不敬先生,天誅地滅」的拜師俗語。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古代強調師道尊嚴有些方面走向了極端。如古人強調繼承師法,不許學生標新立異。如果學生在學問的探索上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見解,甚至另立門戶,則被認為是大逆不道。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著人們的創新精神,成為時代進步的阻礙,這是應引以為戒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拜師禮

⑶ 古時弟子日常見師父該如何行禮

女弟子?古代除了呃,尼姑戲子之類的特殊情況,沒有收女徒弟的吧。

最早的時候學生見到老師所行的禮和見到父母所行的禮是一樣的,都要大禮參拜。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子女對父母親及以上長輩,學生對老師,行的就是頓首跪拜禮。 漢以後,人們生活起居發生了變化,增加了長揖禮。行長揖禮時,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長揖禮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也用於學生向老師的問候。

⑷ 求5個古代師生情故事名稱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⑸ 古代對老師四大禮儀

一、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二、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三、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四、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5)古代的師生禮擴展閱讀: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

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⑹ 古代人是怎樣尊敬老師的

古代人是怎樣尊敬老師的

在中國古代,尊敬老師是最基本的禮節。學生第一次與老師見面時,要向老師跪拜,平常見面日徊老師行揖,後來發展為向老師鞠躬。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的學生是怎樣尊敬老師的。

1.漢明帝尊師留後世名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張良

⑺ 古代私塾師生怎樣行禮

當孩子到了入學年齡,有錢家的孩子就去私塾
1正衣冠,要穿戴整齊去面見先生
2點硃砂,在跪拜先生後,私塾中的先生會以硃砂清點孩子的額頭點出一點
3贈毛筆,行禮後起身之時先生會贈與孩子一支毛筆(當然是父母先買好,再將毛筆轉交給先生的)用來告誡學生勤勉於己,刻苦讀書
4拜孔子,以標對文學的尊敬之態(要行三拜九叩頭)

⑻ 古代學生對老師怎麼行禮

彎腰鞠躬 長輯 拜見老師

⑼ 請問誰可以告訴我,中國古代師生禮儀,要有師生之間的稱謂,行禮,和當今可利用的師生禮儀。謝謝啦!急!

古代學生拜師要對老師要行跪拜大禮,要像尊重長輩一樣尊總老師。老師直接稱呼學生字。

⑽ 中國古代師生禮儀有那些

1、拜師

先請中人向師傅說合,再擇吉日設宴,寫拜師貼,行拜師禮。

2、拜師禮

拜師禮為三、六數,意為「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學徒期間不付工資,師傅管吃、住及制冬夏衣各一套。一般第一年打雜,第二年始學藝,三年滿師。

3、六禮

弟子需要向老師贈送六禮。古時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

4、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10)古代的師生禮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禮儀:

1、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2、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4、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5、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熱點內容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
歷史課前演講 發布:2025-07-09 20:27:46 瀏覽:635
三年級數學同步 發布:2025-07-09 20:04:31 瀏覽:338
高考全國卷化學 發布:2025-07-09 19:48:29 瀏覽:845
如何查看聊天記錄 發布:2025-07-09 19:15:55 瀏覽:807
化學元素族 發布:2025-07-09 17:19:25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