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師德師風
A. 演講稿 以燃紅燭.頌師魂 為主題 題目自擬 600字以上 幫幫忙吧 我需要兩份 謝謝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9月10日是我國的教師節。老師就象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默默地在自己的崗位上耕耘,無私的奉獻著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是老師為我們點燃希望的光芒,給我們插上理想的翅膀,翱翔在知識的海洋上。
敬愛的老師們,沒有春的耕耘,哪來的荷香十里,願你們永遠是使者,將和煦的陽光灑滿人間。一支粉筆,能點撥知識王國的迷津;三尺教鞭,指點通向理想的道
路;一塊黑板,記下你們的無限深情;一個講台,輝映著你們的艱辛。父母給了我們身軀,你們給了我們靈魂,這兩者塑造了今天的我們。老師們,是你們啟迪我們
真正領會了大自然的恩惠,從此我們讀懂了每一瓣綠葉,每一片彩雲,每一朵浪花。你們滿情愛心地創造出一支強大的隊伍,將來為祖國出力。
看吧,這就是一名人民教師在他有限的生命里創造的奇跡。「桃李滿天下」我們的祖國不正是由於千千萬萬的教師們,才使得高科技高素質的人才遍布大江南北,祖國才飛黃騰達,日新月異。
教師,是擎天的柱,是人類綿延不絕的大軍,是奔騰的大江,由於他們不懈的努力,人類社會才會如此輝煌。
師應該是有魂的,長青,是為師魂,它如青松翠柏,經霜愈茂;它的生命如巍巍高山,滾滾江水一樣持久,深廣而無堅不摧,在藍天烈日的沐浴下,永葆活力,它又如方竹,氣節傲然,寒中飄香。
我們不是詩人,無法用詩的語言描繪教師,我們也不是畫家,能夠潑墨丹青,全神地勾勒教師容貌,我們更不是個作家,能夠以華麗的詞藻形容教師。在這特別的日子裡, 或許只有尊敬老師,認真學習,取得好的成績,將來的某一天在事業上做出成就,才是我們獻給老師最好的禮物。
老師們,像天空一樣高遠的是您們的胸懷,像大山一樣深重的是您們的恩情,請接受我們誠摯的祝福吧,教師節快樂!
B. 西藏有什麼泉
西藏的四大溫泉
羊八井溫泉:羊八井位於拉薩市西北90公里的羊八井西側。這里地熱資源非常豐富,分布有規模宏大的噴泉與間歇噴泉、溫泉、熱泉、沸泉、熱水湖等。溫泉礦物質含量高,浸泡洗浴可治療多種疾病。現已成為一旅遊療養聖地。
拉孜溫泉:位於日喀則拉孜縣城東北方15公里處,座落在中尼公路北側約2公里的地方。拉孜溫泉清澈見底,浮力大,含多種礦物質,洗浴或飲用可治療胃病、腎病、皮膚病、關節炎等。
比比龍溫泉:位於日喀則拉孜縣色吾溝口處,常年有五處噴水口噴水,聲響如雷,水溫約79攝氏度。
甲嘎噴泉:在阿里與日喀則交界處。屬間歇噴泉,相隔幾分鍾噴涌一次,水勢如柱,高達十餘公尺,噴頭熱氣蒸滕。水溫近網路,水色純清,含有幾十種礦物質。
C. 為什麼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漢人世侯軍是蒙古帝國在東部的重要武裝力量,元朝的重要武裝力量衛軍里有超過一半是漢人,蒙古帝國、元朝不會滅絕漢人,提出滅絕漢人的只是蒙古帝國里一個不著調的官員,沒幾個蒙古人同意。而且反對屠殺漢人的是耶律楚材,不是吐蕃喇嘛。
另外,貼些從唐書、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資治通鑒等史料總結出的資料,請你參考:
638年,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吐蕃退出黨項、白蘭羌等,松贊干布遣使謝罪,請婚,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百事。
⑥41年,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松贊干布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歸國,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遂立宮室以居。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自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
松贊干布使祿東贊上書曰 :「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高宗即位,擢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以書詒長孫無忌曰:「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願勒兵赴國共討之 。」並獻金琲十五種以薦昭陵。
……
700年,唐休璟率唐軍擊敗吐蕃軍。702年,陳大慈率唐軍擊敗吐蕃軍。
703年,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以求婚。
707年,唐朝以雍王守禮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贊普。
710年,公主至吐蕃,贊普為之築城以居之。
……(714年-729年,唐軍多次擊敗吐蕃軍。)
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書於境上求和。贊普上表稱「甥世尚公主,義同一家。中間張玄表等先興兵寇鈔,遂使二境交惡。甥深識尊卑,安敢失禮!正惟邊將交抅,致獲罪於舅。屢遣使者入朝,皆為邊將所遏。今蒙遠降使臣來視公主,甥不勝喜荷。倘使復修舊好,死無所恨!」自是吐蕃復款附。
……
(說句本文以外的話,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後。」)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雍王李守禮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贊蒙金城公主至邏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贊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贊普王子拉本及贊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遺體」。
(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贊蒙(btsan mo)、朱蒙、覺蒙(jo 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真公主,但她們在吐蕃地位很高。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 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後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干布的女人里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關於泥婆羅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獻、吐蕃金石銘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謬成分較少的部分以及漢人史料的記載里,都有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卻都沒有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事僅來源於部分吐蕃書某些奇幻荒謬小說劇情過多的章節(例如柱間史(西藏的觀世音)、西藏王統記等書的某些章節)。實際上,泥婆羅尺尊公主地位比較低。甚至有國外藏學家寫了《松贊干布的妻子》,說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是虛構的。
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干布退兵謝罪,吐蕃退出黨項、白蘭羌等,青海的吐谷渾成為唐朝的藩屬。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控制了西域(安西北庭),吐蕃松贊干布接受唐朝的冊封,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使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唐休璟陳大慈率唐軍擊敗吐蕃軍,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唐朝對吐蕃也處於優勢,使金城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唐與吐蕃時和時戰200多年,唐取得的大勝比大敗多。松州之戰唐軍打敗吐蕃軍,吐蕃退出黨項、白蘭羌等,青海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西域也逐步被唐朝控制;高宗武則天到中宗太平公主時期唐朝內斗,吐蕃論欽陵贏了幾戰佔了青海西部,但是爭奪安西失敗,論欽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唐長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李禕薛訥張思禮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勝吐蕃軍,或者殺敵數萬,或者開拓疆土,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將吐蕃趕出大小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後來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牛李黨爭甘露之變等等,唐多次內斗嚴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機贏了一些,但是唐朝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美)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歷史全書》:
「唐朝的崛起對突厥、吐蕃和南詔的軍事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致它們幾乎完全吸收了這個強大和文明鄰國的一切軍事成果。7世紀初,中國在經歷了近四個世紀的動曱亂後開始崛起,進入了最昌盛的發展時期。中國是從歷時不長的隋朝開始復興的,在隨後的唐朝,中國已發展成為一個當時世界上最龐大、最繁榮和文化最發達的國家。
唐太宗完成其軍事改革後便開始對東曱突厥人發動了懲罰性的遠征。在連續大約十年的征戰中,他摧毀了突厥可汗的軍事實力。
……
此時,吐蕃人開始入侵唐朝西部。唐太宗發兵進剿並迫使吐蕃贊普承認其對它的宗主統曱治權。在東曱突厥人的支持下,他又打敗並征服西突厥人,控制力今中國的新曱疆和包括阿爾泰、帕米爾和鹹海在內的大部分地區,阿富汗的當地部落頭領當時也向唐朝俯首稱臣,克什米爾各王國均成為唐朝的附屬國。
太宗發兵擊敗了松贊干布率領的吐蕃軍隊的入侵。為了避免同時多線作戰,太宗與松贊干布達成了合約,同意與吐蕃結盟並將唐宗室女嫁給吐蕃王為妻,松贊干布承認唐朝對吐蕃的宗主統曱治。尼泊爾在此期間也向唐朝納貢稱臣。
7世紀中葉,唐朝在北亞、南亞和中亞幾乎沒有對手。
……」
詳細情況見參考資料,如有矛盾,以參考資料為准。參考資料里有從史料總結出的 唐朝與周邊勢力的關系與主要交戰、不是吐蕃擋住阿拉伯東進防止中國被伊斯蘭化 等等幾篇文章
參考資料http://hi..com/iipxmnzrhwbcgyd/item/b2e50dee153f150a6dabb825 以及我空間里的幾篇文章。
從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料總結出的唐與吐蕃的主要交戰:
634年,松贊干布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遣行人馮德遐入蕃。松贊干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齎金寶,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許。
638年秋,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攻擊唐朝的松州,命使者送上金帛,聲稱來迎接公主,謂左右曰 :「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 太宗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唐軍先遣部隊在牛進達指揮下,打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懼,率部退出黨項、白蘭羌等,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唐太宗許之。松贊干布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百事。
⑥41年,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青海的吐谷渾成為唐朝的藩屬,西域也逐步被唐朝控制,唐朝處於優勢,唐蕃之間總體上維持了和平。唐朝使節王玄策曾借吐蕃兵、尼泊爾兵在印度作戰。唐高宗即位後,冊封松贊干布為西海郡王、駙馬都尉。
《Tibet Past and Present》記載,650年唐軍攻佔拉薩。因為《Tibet Past and Present》中錯誤過多,所以不採信此記載。
藏文資料《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等書記載「唐朝皇帝聞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去世……派漢兵進攻吐蕃」,唐朝「乃發兵入藏,直抵神變大寺……此後又盛傳唐軍入藏……唐軍果至,縱火燒布達拉宮」等等,因為這些書里錯誤過多、奇幻荒謬成分過多、並且此記載與漢人史料記載不符,所以不採信此記載。
在唐朝多年用兵於高句麗、西突厥、鐵勒之際,吐蕃向青海吐谷渾擴張。
663年,吐蕃吞並青海西部的吐谷渾,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帶領數千帳吐谷渾百姓逃至唐朝的涼州。
670年,吐蕃攻陷安西。此後20多年雙方對西域安西四鎮的爭奪:「670年,吐蕃陷安西;675年,安西復歸於唐;678年,吐蕃取龜茲等四鎮;679年,唐將崔知辯率軍擊吐蕃,佔領龜茲、硫勒等四鎮;687年-6⑧9年,武則天削減安西防務,吐蕃趁機進占安西四鎮;6⑧9年,西域寅識迦河之戰,唐軍主帥韋待價無將領之才,初戰不利,之後遇大雪,糧運不繼,士卒凍餒,乃引軍還;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收安西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
670年,唐朝以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副之,率軍討伐吐蕃,且援送吐谷渾還故地。薛仁貴令郭待封率2萬人於大非嶺守輜重。薛仁貴帥部前行,擊吐蕃於河口,大破之,斬獲甚眾。郭待封不執行薛仁貴的計策,領輜重踵進,被吐蕃二十餘萬軍隊打敗,悉棄輜重。薛仁貴部返回大非川,吐蕃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進攻,唐兵大敗。薛仁貴與論欽陵約和而還。(關於大非川之戰唐軍的人數,資治通鑒670年沒說,《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說率眾十餘萬,《冊府元龜》《舊唐書本紀第五》《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說領兵五萬,有人根據作戰過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軍為5萬:大非川之戰的過程,薛仁貴出擊帶的是戰兵,輜重兵留給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萬人,所以輜重兵應該不多於2萬。按照李靖兵法,唐軍每1萬人中輜重兵3千,按照這個比例,10萬的話輜重兵超過2萬,10萬之說有誤;5萬的話,輜重兵1.5萬加5千戰兵守輜重正好2萬。所以5萬之說正確。)
675年,安西復歸於唐。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且請與吐谷渾復修鄰好,被唐朝拒絕。
678年,劉仁軌鎮洮河,每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軌知敬玄非將帥才,欲中傷之,奏言:「西邊鎮守,非敬玄莫可。」唐高宗以敬玄代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李敬玄將兵十八萬與吐蕃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兵敗,劉審禮沒於陣。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夜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亂退兵,李敬玄得以率軍返回鄯州。
680年,吐蕃軍進攻河源(今青海省東部),被唐將黑齒常之率軍擊退。黑齒常之經略河源,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由是戰守有備焉。
681年,吐蕃論贊婆率軍3萬屯良非川,黑齒常之率3000騎兵打退吐蕃軍,殺獲二千餘級。收其糧畜而還。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之。
682年,吐蕃入寇河源軍(唐朝駐軍之一,軍治在青海西寧附近),軍使婁師德將兵擊之於白水澗,八戰八捷。
687年-6⑧9年,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之亂後,一度「不欲廣地,務其安人」,削減了安西的防務。吐蕃趁機進占安西四鎮。
6⑧9年,周興等誣右武衛大將軍燕公黑齒常之謀反,征下獄。冬,十月,戊午,常之縊死。
西域寅識迦河之戰,唐軍主帥韋待價無將領之才,初戰不利,之後遇大雪,糧運不繼,士卒凍餒,乃引軍還。
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收安西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
694年,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子等於冷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
696年,王孝傑、婁師德與吐蕃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唐軍戰敗。
論欽陵要求唐軍撤出西域,被唐朝拒絕。
699年,吐蕃贊普欲除去專權的論欽陵論贊婆兄弟,集中兵力殺死論欽陵親黨二千餘人,論欽陵自殺。贊婆帥所部千人投降唐朝,唐朝以贊婆為特進、歸德王。欽陵子弓仁,以所統吐谷渾七千帳來降,拜左玉鈐衛將軍、酒泉郡公。
700年,吐蕃將莽布支寇涼州,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與戰於洪源谷,六戰皆捷,斬首二千五百級,獲二副將。
702年,己卯,吐蕃遣其臣論彌薩來求和。
戊申,吐蕃贊普將萬餘人寇茂州,都督陳大慈與之四戰,皆破之,斬首千餘級。
703年,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以求婚。
707年,以雍王守禮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贊普。710年,公主至吐蕃,贊普為之別築城以居之。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中尊稱其為贊蒙金城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贊蒙金城公主至邏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贊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贊普王子拉本及贊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遺體」。
710年,安西都護張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雖怨而未絕和親。吐蕃通過賄賂唐朝鄯州都督楊矩,取得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東南部)。
714年,坌達延將吐蕃兵十萬屯大來谷,唐將王晙選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襲之,吐蕃軍驚懼混亂,自相殺傷,死者萬計,薛訥率唐軍夾擊,斬首一萬七千,獲馬羊超過二十萬,追擊吐蕃軍,戰於長城堡,又敗之,吐蕃軍相枕藉而死,洮水為之不流。唐軍前後殺獲數萬人。
之後,吐蕃向唐請和,並要求用與唐朝平等的禮節,玄宗不許。
715年,吐蕃與阿拉伯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率軍出龜茲西數千里,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
716年,吐蕃進攻松州。松州都督孫仁獻襲擊吐蕃於城下,大破之。 吐蕃再次請和。
717年,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大破吐蕃於九曲。
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請和,乞舅甥親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於其上。
722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小勃律當時是唐朝屬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遣疏勒副使張思禮將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軍,斬獲數萬。
727年,唐軍破吐蕃軍於青海之西,俘獲人員輜重牛羊而還。同年,吐蕃軍劫掠瓜州。
728年,吐蕃大將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張守珪擊走之。乙巳,河西節度使蕭嵩、隴右節度使張忠亮大破吐蕃於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門城(今青海省龍羊峽),擒獲甚眾。辛卯,左金吾將軍杜賓客破吐蕃於祁連城下。時吐蕃復入寇,蕭嵩遣賓客將強弩四千擊之。戰自辰至暮,吐蕃大潰,獲其大將一人(斬副將一,上級五千首)。吐蕃敗兵散亂逃入山中,哭聲四合。
729年,瓜州都督張守珪、沙州刺史賈師順擊吐蕃大同軍,大破之。
信安王李禕率唐軍攻佔石堡城,分兵據守要害,令敵不得前進。自是唐朝河、隴諸軍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餘里。玄宗聞之大悅,更名石堡城曰「振武軍」。
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書於境上求和。贊普上表稱「甥世尚公主,義同一家。中間張玄表等先興兵寇鈔,遂使二境交惡。甥深識尊卑,安敢失禮!正惟邊將交抅,致獲罪於舅。屢遣使者入朝,皆為邊將所遏。今蒙遠降使臣來視公主,甥不勝喜荷。倘使復修舊好,死無所恨!」自是吐蕃復款附。
736年,吐蕃人又進攻小勃律,玄宗命吐蕃罷兵,吐蕃不奉詔,遂破勃律。
737年,崔希逸發兵大破吐蕃於青海之上,殺獲甚眾,吐蕃將領乞力徐脫身走。自是吐蕃復絕朝貢。
738年,杜希望率眾攻佔吐蕃新城,以其城為威武軍,發兵一千以鎮之。杜希望又從鄯州發兵奪吐蕃河橋,於河左築鹽泉城。吐蕃發兵三萬反攻。左威衛郎將王忠嗣率所部攻擊敵軍,所向辟易,敵軍遂亂。杜希望縱兵乘之,吐蕃軍大敗。
741年,吐蕃攻陷石堡城。
742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擊破吐蕃大嶺軍,又破青海道莽布支營三萬餘眾,斬獲五千餘級。河西節度使王倕破吐蕃漁海及游弈等軍。王難德陣斬吐蕃贊普之子琅支都。
743年,皇甫惟明引軍出西平,擊吐蕃,行千餘里,攻破洪濟城。
746年,王忠嗣率軍與吐蕃多次戰於青海、積石,皆獲大勝。又伐吐蕃屬國吐谷渾於墨離,平其國,虜其全部而歸。
747年,苦拔海之戰,哥舒翰率軍連破三路吐蕃軍,所向披靡。積石軍之戰,全殲五千吐蕃騎兵。
747年,高仙芝率唐軍一萬遠征小勃律(此時小勃律已經是吐蕃的屬國),大破據險而守的近萬吐蕃守軍,斬首五千級,捕虜千餘人,高仙芝繼續進軍,攻佔小勃律,俘獲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還。
748年,哥舒翰築神威軍於青海上,吐蕃攻破之;又築應龍城,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舊唐書 列傳第五十四》《新唐書 列傳第六十》有記載。此外,《冊府元龜 卷三百九十八》記載:「哥舒翰……築神威城於青海上,旋為吐蕃所破。又築城於青海中龍駒島上……名為應龍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復近青海……)
749年,哥舒翰攻佔石堡城。該地成了新的唐軍駐地,在以後幾年唐朝在西北新成立九支長駐軍隊。
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軍擊破薩毗、朅師、突騎施等。
天寶十載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朅師王等。
753年,哥舒翰大敗吐蕃,攻拔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佔領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東南部)。封常清率軍大破歸附於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還。
唐與吐蕃的分界線已推進到青海湖至黃河河曲以西。唐在河隴戰場上已佔明顯優勢。在西域戰場,唐軍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領下,也是捷報頻傳,唐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即將取得了全面勝利。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亂,唐朝抽調青海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各地兵馬入內地平亂。(而安史之亂後,唐朝藩鎮格局仍在,發生上百次藩鎮之亂,此外還有文臣、武將、宦官的長期爭斗。)
756年開始,吐蕃逐步佔領青海湖附近的要塞,奪取石堡城、雕窠城(青海同仁縣附近)、百穀城(青海貴德縣西南)。
757年,吐蕃佔領鄯州(青海樂都縣附近)。758年,吐蕃陷河源軍(青海西寧附近)。
760年,吐蕃陷廓州(青海化隆西)。
762年,吐蕃陷臨洮(甘肅中部),取秦、渭等州(甘肅境內)。
763年,唐朝廷猜忌平亂功臣,唐軍將士怨憤而不用命。控制朔方軍的唐將仆固懷恩,與唐朝廷的矛盾不斷激化。吐蕃入大震關,取蘭、河等州(甘肅境內),於是青海、隴右之地盡亡。
763年冬天,吐蕃軍推進到關內道邊境,仆固懷恩因與唐朝廷的矛盾而按兵不動,放吐蕃軍東進,唐代宗出逃入陝,士民避亂,皆入山谷,吐蕃軍佔領長安15天,剽掠府庫市裡,焚閭舍。吐蕃軍聽聞唐朝勤王之軍接近,於是迅速撤離長安。
《劍橋中國隋唐史》P489:「763年……由於附近各鎮的節度使和仆固懷恩都沒有響應要求支援的緊急呼籲,吐蕃人進而佔領長安……由於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無力據守京師,吐蕃人在兩周後就撤走了。」
7⑥4年,唐將仆固懷恩叛變。
7⑥4年-765年,仆固懷恩誘吐蕃、回紇、黨項、羌、渾、奴剌等三十萬眾入寇,懷恩中途遇暴疾而歸,吐蕃十萬眾至奉天,唐軍夜襲敵營,斬千餘級,生擒五百。又戰馬嵬,斬首五千,打退吐蕃軍。吐蕃軍轉而掠醴泉,周智光引兵邀擊,破之於澄城北。吐蕃退至邠州,聯合回紇再次攻唐。
仆固懷恩死,吐蕃與回紇爭長。郭子儀說服回紇,白元光率唐軍精騎與回紇軍聯合攻擊吐蕃軍,大破吐蕃十餘萬於靈台西原,斬首五萬,生擒萬人。
766年,吐蕃軍2萬進攻靈州,被郭子儀率軍擊破。
768年,吐蕃軍10萬進攻靈武,被馬璘、白元光率軍擊破。李晟將千人兼行出大震關;至臨洮,屠吐蕃定秦堡,焚其積聚,虜堡帥慕容谷種而還。
773年,吐蕃寇涇州,子儀遣先鋒兵馬使渾瑊逆戰於宜祿,不利。會馬璘設伏於潘源,與瑊合擊,大破蕃軍,俘斬數萬計。
(774年-777年,節度使田承嗣作亂。)
776年,西線,吐蕃進攻河西佔領瓜州。東線,劍南節度使崔寧大破吐蕃故洪等四節度兼突厥、吐渾、氐、蠻、羌、黨項等二十餘萬眾,斬首萬余級。
777年,崔寧破吐蕃十餘萬眾,斬首八千餘級。
779年,吐蕃與南詔合兵十萬攻蜀,唐朝發禁兵四千人,使李晟將之,發邠、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飢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
(781年,以唐朝魏博、成德、淄青、山南東道4個藩鎮的叛亂為始,到786年才暫時結束內戰,但是削藩未成)
783年至784年,朱泚之亂叛軍占長安。吐蕃與唐德宗達成協議,吐蕃以出兵幫唐朝平定朱泚之亂來換取唐朝遠在西域的伊西北庭。 討伐朱泚時,吐蕃軍先是觀望不進,後來武亭川之戰曹子達、論莽羅率唐兵3千吐蕃兵2萬,滅掉朱泚叛軍下屬的一支韓旻部隊,然後吐蕃軍大掠而去,朱泚使田希鑒厚以金帛賂之,吐蕃受之。吐蕃軍未參與攻長安,李晟率唐軍從叛軍手中奪回長安。「況日者吐蕃觀望不進,陰持兩端,大掠武功,受賂而去」於是唐朝拒絕把伊西北庭交給吐蕃。
786年,尚結贊率吐蕃軍攻唐,李晟派軍伏擊吐蕃軍,幾乎殺死尚結贊。
李晟派唐軍5000攻吐蕃摧砂堡,遇吐蕃眾二萬,與戰,破之,乘勝逐北,至堡下,攻拔之,斬其將扈屈律悉蒙,焚其蓄積而還。
尚結贊對其下屬說「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去三人,則唐可圖也。」
787年,平涼劫盟。唐與吐蕃尚結贊約定在平涼川會盟講和,尚結贊埋伏精兵數萬,唐朝使節到達後,吐蕃伏兵盡起,渾瑊逃出,吐蕃軍殺死宋奉朝,擒崔漢衡,殺死唐軍數百人,擒獲一千多人。
吐蕃軍大掠汧陽、吳山、華亭,老弱者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驅丁壯萬餘悉送安化峽西,將分隸羌、渾,乃告之曰:「聽爾東向哭辭鄉國!」眾大哭,赴崖谷死傷者千餘人。
787年左右,吐蕃佔領沙洲,完全佔領河西。
788年,吐蕃發兵十萬進攻西川,韋皋率唐軍破之。
7⑧9年,韋皋遣其將曹有道將兵與吐蕃戰於州台登谷,破之,斬首二千級,投崖及溺死者不可勝數,殺其大兵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虜之驍將也,既死,皋所攻城柵無不下;不到三年,韋皋收復了巂州及周邊地區。
790年至792年,吐蕃聯合葛邏祿、白服突厥攻佔北庭,回鶻頡干迦斯率兵數萬與節度使楊襲古共同攻北庭,被吐蕃大破,死者大半。節度使楊襲古反被回鶻扣押,後被殺死。唐朝失去與安西的聯絡,莫知其存亡。
792年,吐蕃千餘騎寇涇州,掠田軍千餘人而去。韋皋攻維州,獲其大將論贊熱。
793年,韋皋遣兵出西山,破吐蕃之眾,拔堡柵五十餘。劍南、西山諸羌女王湯立志、哥鄰王董卧庭、白狗王羅陀、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湯悉贊、清遠王蘇唐磨、咄霸王董邈蓬及逋租王,先皆役屬吐蕃,至是各帥眾歸附唐朝。
797年,吐蕃遣使請和親;上以吐蕃數負約,不許。
801年,吐藩攻陷麟州,夷其城郭,掠居人及黨項部落而去。
韋皋派兵2萬進攻,大破吐蕃於雅州。韋皋屢破吐蕃,轉戰千里,凡拔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萬余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遂圍維州及昆明城。
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將兵十萬解維州之圍,唐西川兵據險設伏以待之。吐蕃軍中伏大敗,士卒死亡三分之二,論莽熱被唐軍擒獲。唐軍未攻下維州,撤退。
(806年,西川節度使劉辟、夏綏節度使楊惠琳反叛唐朝,被唐平定。807年,鎮海節度使李錡反叛反叛唐朝,被唐平定。809年至810年,討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未取得大勝,以王承宗向朝廷服軟認錯、憲宗予以寬恕並重新任命其為成德節度使而結束。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打了3年,817年唐軍平定吳元濟叛亂。816年至817年再次討伐成德王承宗,花費巨大卻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818年唐平定反對朝廷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此外,808年至846年唐朝內部牛李黨爭持續近四十年。)
809年,吐蕃軍劫掠回鶻使者與商隊。
819年,吐蕃節度論三摩、宰相尚塔藏、中書令尚綺心兒等率軍15萬進攻鹽州,刺史李文悅竭力拒守,吐蕃不能克。靈武牙將史敬奉率軍繞至吐蕃軍背後攻擊,大破吐蕃軍,殺戮不可勝紀。史敬奉與鳳翔將野詩良輔、涇原將郝玼皆以勇著名於邊,吐蕃憚之。
(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繼任成德,歸順朝廷。821年,幽州、成德、魏博等藩鎮再次叛亂。835年唐朝爆發甘露之變,宦官派神策軍大殺朝廷官員。843年至844年唐與昭義節度使劉稹交戰。)
(842年,吐蕃達磨贊普卒,乞離胡為贊普。吐蕃論恐熱對此不滿,自稱吐蕃國相起兵伐之,吞並吐蕃尚思羅的大軍。之後,論恐熱與吐蕃尚婢婢交戰。)
849年至851年,鳳翔節度使李玭取清水;涇原節度使康季榮取原州及取石門等六關;靈武節度使李欽取安樂州;邠寧節度使張欽緒取蕭關;鳳翔節度使李玭取秦州。西川節度使杜奏取維州……
張議潮發兵取瓜、伊(新疆東部)、西(新疆東部)、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州。
吐蕃尚延心率部眾及河州、渭州、渾末部萬帳投降於唐朝。
河西、隴右、北庭等復歸於唐朝。
唐朝將尚延心等部眾安置在吐蕃東部附近。
866年,拓跋懷光殺論恐熱,傳首京師。其部眾東奔秦州,尚延心擊破之,悉奏遷於嶺南。吐蕃自是衰絕,贊普乞離胡君臣不知所終。
數年後,從吐蕃東部開始爆發了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奴隸大起義,吐蕃王國滅亡。
End
轉幾段評論:
……
詳細情況見參考資料,如有矛盾,以參考資料為准。參考資料里有從史料總結出的 唐朝與周邊勢力的關系與主要交戰、不是吐蕃擋住阿拉伯東進防止中國被伊斯蘭化 等等幾篇文章
參考資料http://hi..com/iipxmnzrhwbcgyd/item/b2e50dee153f150a6dabb825 以及我空間里的幾篇文章。
D. 什麼是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如何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更是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管理者想方設法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教育管理者,本人就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阻礙教師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的因素
1.地位的尷尬性:崇高的地位與公眾不認可的現實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事業是陽光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些都是社會給予教師崇高地位的肯定與認可。但現實生活中不盡然,教師行業不受喜歡,教師不受尊重的現象比較嚴重。從近幾年的職業排行榜及大學生就業選擇調查來看,教師行業不是特別受到人們的青睞。
2.使命的模糊性:浮躁的心態與黨的要求不符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教育,特別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更是把教育擺在了重要的位置。1983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國民經濟總產值支出中教育所佔比重逐年都在提升,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都提到教育地位的重要以及黨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但由於經濟浪潮的席捲,商品經濟對人們思想的沖擊日益加深,急功近利的思想越來越嚴重,教師也同樣受到影響。尤其是公務員改革以後,面對公務員收入的增加,門檻的增高、地位的提升,教師地位在人們的內心逐步淡薄,教師浮躁的心態也隨之加重。
3.理想缺失的困惑感:個人認識的局限與黨的遠大理想不符
由於熱衷於對物質方面的過分追求,而社會又不能給予滿足,致使很多教師對人生理想失去信心,甚至於走入迷茫。這有悖於黨的遠大目標——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4.隊伍錯落: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與黨和政府的要求不符
教師隊伍人才薈萃,英模輩出,高學歷、高層次名師隊伍不斷壯大,涌現了一大批忠誠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優秀教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教師隊伍發展不平衡,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有的法制觀念淡薄、有的師德不高、有的業務能力不強,還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離黨和政府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二、增強教師責任感、使命感的方法
網路上流傳「教師育人終日疲憊,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這不是誇張,確實是教師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何讓教師有尊嚴地活著,對教書育人事業充滿責任心和使命感,這既需要教師自強自立,也需要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
正確的、符合社會發展的世界觀、價值觀、幸福觀會側面反映一個人的人格和情操。教師也是如此,只有最根本的世界觀正確了,才可能正確處理教育活動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教師的職業使命是教書育人,提高民族素質。教師歷來是備受廣大百姓尊崇的職業。古時有「天地君親師」之說,教師之所以受人尊重,因為他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傳播者,因為他的職業是神聖的,擔負培育下一代的艱巨任務,他們必然會是人之楷模。這樣一來,其自身素質的高低就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素質的問題,關繫到國家的興衰。
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樹立「個人利益的滿足要以社會利益的維護為前提」的人生觀;其次要樹立「正確對待奉獻和索取、義和利」的價值觀;再次要樹立「真正的幸福是健康的精神需要和合理的物質需要有機聯系」的幸福觀。教師的人生境界猶如階梯,有著不同的層次。但無論哪一個教師、無論哪一個人生境界的起點接受教育、進行修養,總有一個最終、最高的人生境界目標。在一定意義上,教師本身的世界觀和修養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有句名言:「教師的人格對於青年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切。」
斯大林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對人類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無論外界對教師的重視程度如何,作為一名教師,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都應該基於無私的心態,發揚良好的師德師風,以孺子牛般的態度扎實做好本職工作,為照亮下一代燃燒自己。
2.身正為范
韓愈在《師說》中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然,韓愈這里的「道」是封建社會的儒家思想,但是,我們現代教育的「道」與之不同,是「身正」的「道」,是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及具有世界意義的普世價值。作為當代人民教師,只有自己「身正」,才能「正人」,才能使學生「正身」。
3.創造平台供教師提高
學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條件,設法創造自身不具備的條件供教師學習提高。一是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帶動作用。採取師徒結對、以老帶新等方式著力培養青年教師。要求每一名骨幹教師結對幫扶青年教師,從學習、工作、生活上進行關心幫助,促進其盡快成長。開展優質課比賽,要求每位骨幹教師上一堂優質課活動,對青年教師進行言傳身教。二是加大教研力度。選派骨幹教師擔任備課組長,讓其以聽課、評課、研討、交流、座談、觀摩等不同的形式組織開展教研活動,確保教研的實效性與長效性。三是創設條件,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培訓。選派教師赴外校培訓學習、觀摩,回校後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學習,以達到培訓的輻射效果。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學習、外出參觀考察,促進教師隊伍專業水平的提高。出台優惠措施,鼓勵教師通過進修、參加學歷教育等方式不斷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四是開展課題研討活動。以中年教師為課題骨幹,積極引導全體教師參與課題的開發和研究。注重加強課題的過程管理,讓更多的教師能從教育實踐中尋找問題,形成課題,進行研究,探索規律。
4.出台機制,培樹典型,激勵教師積極向上
學校要切實做到以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中心,不斷創新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努力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凝聚全校師生之力,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一要強化對年度工作目標和重大事項工作目標的考核,明確責任人、工作標准和完成時限。對完成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完成不好的相關責任人給予批評。並將考評結果作為評先晉級、職稱評定、幹部使用的主要依據。二要從培樹典型上著手。以培樹各類典型為重點,通過發現、培養、宣傳、激勵等措施,激發廣大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
總之,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其在教學工作中創先爭優,需要全社會和教師自身的共同努力。社會要擺脫「教師是最優秀而不食人間煙火的」片面看法,給教師多一些理解,少一分苛刻。教師要走出名利至上的浮躁心態,一心一意搞好教學,全心全意謀學生發展,真正做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第二高級中學)
E. 為什麼成都到拉薩的火車票那麼難買呢
因為去的人多,車少
F. 一考三評是什麼意思
一考三評指的是考業務知識水平、評思想政治和師德素養、評課堂教學能力、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的一項考評測試。
「一考三評」活動結合大練兵活動,以教育教學能力為主要內容,以思想政治、師德師風、專業知識、課堂教學技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重點,以提高教師整體能力素質為最終目標,旨在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規范教師教育教學行為,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6)西藏師德師風擴展閱讀
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
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