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盧梭師德觀

盧梭師德觀

發布時間: 2021-03-19 17:16:26

㈠ 盧梭的《愛彌爾》體現了他怎樣的教育觀念

《愛彌爾》是盧梭半小說體裁的教育名著。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設想的學生愛彌爾的教育,竭力反對封建教育,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觀點。在書中,他不僅盡情地攻擊了封建政權,還盡情地抨擊了教會,因此遭受迫害,他的書被判為禁書並在巴黎廣場當眾焚毀,本人也受到通緝,被迫逃往國外。

㈡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

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

(2)盧梭師德觀擴展閱讀: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歸於自然」(Back To Nature)。「自然的狀態」在盧梭關於人類不平等和國家的起源學說中固然是指人類的史前時代,但在教育上更側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傾向和天生的能力。

它與人類的「自然狀態」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於純潔的自然狀態之中。只因社會的文明特別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惡叢生。因此,只有「歸於自然」的教育,遠離喧囂城市社會的教育,才有利於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無須成人的灌輸、壓制、強迫,教師只須創造學習的環境、防範不良的影響。他的作用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的。所以盧梭也常提及「消極教育」。

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針對富人的。原因是窮人所處的環境特別是農村環境已經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們被迫只能接受這種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從他的環境中所受的教育對他是最不適合的,對他本人和對社會都是不相宜的。因此盧梭認為針對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養一些人成為人。

綜上所述,盧梭為之呼號的「自然教育」是針對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及其戲害人性的教育所發出的挑戰,「歸於自然」、遵從天性,就是開創新教育的目標和根本原則。

㈢ 盧梭的教育思想有什麼重要內涵

盧梭畫像
盧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順應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宗教統治嚴中,人們思想愚昧,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孩子生下來開始到學習知識,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這是對思想極大的禁錮。雖然盧梭過分的強調天性之上,讓孩子自然發展,這看上去是極為激進的,但是在那樣的高壓封建統治下,這種理論是最強有力的反抗。
盧梭的教育思想與他的哲學思想、政治觀點是分不開的。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賦人權的主張,在哲學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觀點,以及人的道德基礎。這些觀點都與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緊密相連。盧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著作《愛彌兒》中,在作品裡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論的教育目的。
盧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當時對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大的打擊和反抗,正是因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盧梭的思想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並不完全適用。但是這並不影響盧梭作為反封建勇敢鬥士的偉大。

㈣ 關於研究盧梭教育觀的著作

關於國內的有曹永國的《自然與自由-盧梭與現代性教育困境》
關於國外的有讓·斯塔洛賓斯基的《阻礙與透明》(我名字記得不是很清楚),這是一個瑞士人;
還有另外一個是埃利斯的《盧梭的蘇格拉底式愛彌兒神話》

㈤ 為什麼說亞里士多德,盧梭,杜威的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

杜威代表的是實用主義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與西歐「進步教育」一起反對傳統教育,成為一個新的教育流派。他們主張以兒童中心代替教師中心,以活動課程代替分科教學,批判傳統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不顧學生興趣和需要等問題,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口號,構成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完善體系,成為「現代教育派」的代表。

陶行知則提出「通過四通八達的教育,建立四通八達的民主社會」「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論,與杜威提出的理論是相反的。
約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創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因此他被譽稱為「實用主義巨人」。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歲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專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導教授。陶行知作為杜威的得意門生,全面學習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國後,他根據中國社會現狀,開展了平民教育運動,繼承和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創立了以生活教育為主線的現代教育理論。本文通過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較,進一步分析陶行知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凸現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推動學陶師陶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
一、學校與社會
對學校與社會關系問題,杜威的觀點有兩方面:一是從學校組織形式看,他認為學校應該成為小型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以反映大社會生活的各種各類的作業進行活動。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把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呈現兒童現在的社會生活。二是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社會功能,首先是改良調節功能。他指出,學校教育是社會進步的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學校教育是達到分享社會意識的過程中的一種調節作用,而以這種社會意識為基礎的個人活動的適應是社會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其次,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是延續功能,即學校教育是社會生活延續工具。通過教育,可以把老一輩的行為、思想和感情的習慣傳給新一代;再次學校教育的協調功能,即協調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使個人成為「社會的一員」,以維護「一個民主的和進步的社會,」確保社會變動而不致帶來混亂的思想習慣;最後學校教育的培養功能,培養個人與別人共同生活和合作的共事的能力。杜威從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現狀出發,分析了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充分體現了其改良主義的社會思想。
陶行知對杜威學校與社會的關系,「翻半個跟頭」,提出「社會即學校」,他指的學校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專門學校;其二是指人民大眾生活場所。陶行知對「社會即學校」的定義是為了從當時中國國情出發,尋找普及大眾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切實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認為,學校的組織形式應該是:(1)聯系社會生活的學校。這種學校以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二十八宿為圍牆,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學生都是同學。形成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大教育體系。(2)改造社會的中心。陶行知所提出的「四個一百萬」的口號,其中就有「創設一百萬所學校去改造一百萬個鄉村」就是其意。陶行知又從拯救中國人民民族出發闡述了學校教育的功能。他認為:①學校教育是一種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動員民眾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強調用教育點著中華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華民族生命之光明;②學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質,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③學校教育要使中國實現民主和富強,「教人創造富有的社會,不創造富有的個人」。陶行知為了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他一生辛苦,親自創辦了安徽公學、曉庄師范、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岩洞學校等等,探索學校教育和社會聯系的規律的和途徑,構建了人民大眾所歡迎的教育體系,充分體現了陶行知愛國進步、科學、民主的思想。
二、教育與生活
杜威站在自然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對教育與生活關系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生活離不開教育。他主張,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長是生活的特徵,而教育就是生長。所謂生長,就是指向未來的發展過程。教育的歷史就是生長過程。三是教育是對生活的改造。這種改造,不僅是對個人,而且也是對整個社會而言。它是一個連續不斷改造的過程。
陶行知在教育與生活的問題上又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個跟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建立在人民大眾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基礎之上,並服務於中華民族的獨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內含十分豐富。概括起來有三層意思:①生活含有對人的教育作用。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②教育又促進生活之變化。他強調,只有「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進生活之變化的教育;③教育隨生活的變化而發展。生活無時不變,教育也隨之發展,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克服了長期以來教育脫離人民大眾,脫離社會生活的現狀,把教育與生活真正熔為一爐,促進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會,實現富民強國。
三、教育與學生
杜威認為,學校教育必須簡化和整理所要兒童發展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兒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環境,促進兒童發展。為了促進發展,他強調:(1)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把重心轉移,「兒童變成了太陽」,一切教育組織策施,都圍繞他們運行。(2)教育過程要能喚起兒童的思維。他認為思維就是有機體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學校應該提供可以引起兒童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陶行知在教育與學生問題的論述上,根據中國國情有了創新。陶行知也認為教育要促進學生發展,但這發展必須處理好三層關系:①群體發展和個體發展的關系。陶行知認為教育不僅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而且教育應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必須通過教育提高民族和國民的整體素質;②全面發展和個體發展的關系。陶行知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貫穿於他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中。他反復強調學生要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展,而且他對每一方面的發展都一一作了深刻的闡述。但是他在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又竭力主張要發現有特殊才乾的幼苗,立即給他以適當肥料、水分、陽光,使他欣欣向榮,「不致枯萎」。③近期發展和終生發展。陶行知不僅重視兒童的近期發展,而且重視兒童的終生發展。他強調要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激發兒童的求知慾。這樣,「個人就能終生進步發展」。在如何促進兒童發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發展了杜威的思想。(1)從兒童為中心到「六大解放」。陶行知認為教學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因此,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2)從思維到創造。陶行知認為在教育中不僅要啟迪學生思維,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創造,解放兒童創造力,「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使人人都能創造。
四、教育與知識
杜威認為知識就是經驗,而經驗就是人與自然所創造的環境的「交涉」。我們從杜威的著作中不難看出杜威十分強調學生的直接知識的獲得。主要表現:(1)倡導「從做中學」,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靜聽」的模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2)確立新的課程觀。杜威認為學校的課程計劃必須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問題是在兒童當前直接經驗中尋找一些東西。課程教材必須以社會生活為基礎,而且隨知識的發展而發展。
陶行知在教育與知識問題上發展了杜威的思想。首先,他並不是照搬杜威的「從做中學」的思想,而是創造性地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強調教育要與生活實踐結合,教與學都必須以「做」為中心,把教、學、做一體化,「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教」,充分體現了教學法與生活法的合一。其次,陶行知對課程教材的建設上不僅強調要緊密聯系社會生活,貼緊學生的直接經驗,而且他從培養合格的民主人才出發,對構建具有中國國情的課程和教材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探索。他認為課程建設要顧及全體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們了解貧富不均的根源在於社會制度,拿出一切力量來爭取勝利;富國之路是科學的教育、科學的生產、科學的勞動。同時,課程建設要留心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別的訓練和培養。教材選編要以社會和學生生活為中心,做到從豐富中求精華,從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五、教師與學生
對教師與學生這問題。杜威的觀點有這三點:(1)必須站在兒童立場上,以兒童為教師教育的出發點,堅決克服傳統學校來自教師的刺激和抑制過多的現象。(2)教師不應該採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3)教育過程是兒童和教師共同參與、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過程。
陶行知對這問題的論述比杜威又有新的發展。他認為,教師是生活改造、社會改造的引導者,起著教人化人作用,他「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操著民族的人類的命運」。因此,教師必須做到:①樹立「人民第一,一切為人民」、「天下為公、文化為公」,「虛心學習、集思廣益」,「平等待人、共同長進」等民主作風,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師;既要「跟民眾學習」,又要「跟小孩子學習」,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促進社會進步;②學會「寬容」,「與學生共學、共事、共修養」,與學生共甘苦,做民眾之公僕;③教師與學生共創造,教師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教師,學生教師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師生雙方共同向創造生活邁進。
綜上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三點結論:(1)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是一種在世界范圍產生廣泛而影響深刻的西方教育思想。我們通過分析,初步可以發現杜威以教育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根據美國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批判了以課堂、書本、教師三中心為主體的傳統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合乎社會生活等許多積極的主張,探索了西方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實現了教育理論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杜威的對教育的許多論述,現在看來,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借鑒作用。因此,我們有目的地學習杜威教育思想,對推動當前素質教育的深化是十分裨益的。(2)陶行知先生為了探索中國人民教育事業,根據中國社會現狀,在全面學習把握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揚棄。陶行知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華,發展和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它既具有先進性和時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現實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簡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當時社會與教育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中國教育改革的理想。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開展學陶師陶,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是我們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3)陶行知曾說過,他的教育思想「決不應該看作完成的東西」,不管是學習杜威教育思想,還是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不能孤立靜止地學習,必須與時俱進地學習。我們必須從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現狀出發,把歷史的杜威和陶行知當代化,學習他們的觀點思想和方法,解決當前教育改革的現實問題,把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那些對當前教育改革有著重大指導意義的理論資源凸現出來,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

㈥ 盧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

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

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

㈦ 3.從盧梭與愛彌兒的交往互動出發,談一談盧梭的教 師觀。你怎樣看待書中呈現的師生關系

從盧梭與艾米爾在交往互動出發,如梭的教師觀,就是說一定要以學生為主要標准,為學生奉獻自己的真正的知識。全書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闡述性善論。

《愛彌爾》是盧梭半小說體裁的教育名著。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設想的學生愛彌爾的教育,竭力反對封建教育,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觀點。

在書中,他不僅盡情地攻擊了封建政權,還盡情地抨擊了教會,因此遭受迫害,他的書被判為禁書並在巴黎廣場當眾焚毀,本人也受到通緝,被迫逃往國外。

(7)盧梭師德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繼16、17世紀荷蘭和英國相繼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

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借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

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最初是盧梭應德舍農索夫人之請而寫的。《愛彌兒》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

㈧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什麼

盧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這里盧梭所說的自然本性是指兒童自身的發展規律、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盧梭從人性善的原理出發,認為人們的心中沒有原始罪惡,一切錯誤和罪惡都是由不良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他在《愛彌爾》一書中寫道:「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變壞了」。所以,他強調教育應脫離「文明」社會的樊籠而順應人的自然天性,使之在自然中率性發展。

熱點內容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