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文共情
A. 共情的含義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該詞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
(1)師生文共情擴展閱讀:
培養共情能力:
1.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假如無法觸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域對你來說還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須能把自己調整到可以發掘自己的感受,能體會這些感受。
2.表達出自己的感覺,重要的是選擇表達感受的方式。
3.傾聽他人的感覺。一旦你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再干擾你傾聽別人後,你才能開始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可以幫助你找出別人感受的線索很多。
4.用體諒來回答他人的感覺。最後,你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發出某種反應,並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能體會他的感覺。因此,傾聽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與體會他人的感覺並與之起共鳴,是同理心發生的四個過程。
其涵義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去體會並理解別人的情緒、需要和意圖的一種人格特質。共情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作為態度,它表現為一種對他人的關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為一種能力,它表現為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事,並把這種理解以關切、溫暖、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一、共情對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共情」之所以是教師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特質,主要是因為,具備共情特質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別人的需要與苦惱,並能在必要時以得體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與幫助,因此,它非常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被別人理解,正是這種理解構成了建立關系的基礎。在教育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理解,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使學生感受到鼓勵和支持,有利於學生的成長。理解學生的需要、情感和所處的環境或狀況,對保證教師工作的有效性來說是最基本的要素。缺乏共情容易使師生關系出現障礙,具體表現為:學生感到失望。認為教師不理解、不關心,因而會感到失望,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學生感到受到傷害。由於教師沒有進入學生的參照框架,而過多的立足於自己,因而他就很難真正理解學生的問題,有時會表現出不耐煩、反感甚至批評,這會使學生覺得受到傷害。由於缺乏共情,教師就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問題與需要,因而做出的反應也常常缺乏針對性。共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主要在於:教育者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從而能更准確地掌握有關信息;學生會感到自己被悅納、被理解,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師生關系會有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師生雙方更深人的交流;對於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關懷和情感傾訴的學生,共情更有明顯的教育效果。因此,共情是一粒和諧的種子,是師生之間情感的潤滑劑,是教師的一種核心的人格特質與教育能力。「共情能力」的增強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C. 教師如何擁有共情的能力
任何的老師,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時時刻刻和學生深入交流。
所以,掌握一些心理學的溝通技巧對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01 為什麼有些老師覺得溝通費勁?
這是因為他們的溝通是單向溝通,並沒有共情對方。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先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
亞瑟·喬拉米卡利,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教授。
在其弟弟自殺後,喬拉米卡利幾近崩潰,並沉痛反思:弟弟在最絕望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是被敲醒頭腦,是生活建議,還是懷抱和理解?
帶著痛苦與疑問,喬拉米卡利投入對共情的力量的研究之中,並成為全球共情研究權威第1人。
喬拉米卡利在研究中發現: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其實,做教師就和做語文閱讀理解題一樣,看再多技巧書,報再多培訓,答題的時候生硬套模板也只能得個基礎分。
但是,一旦你開始理解共情學生的時候,一旦你學會「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的時候,你才能在與學生溝通這道大題上得到一個好的分數。
和學生搞好關系很難,但做一個讓學生失望的老師,有時候只需要一件小事。
如果這些小的矛盾沒有得到及時地化解,師生關系就會漸漸趨於緊張,以致凝結在師生關繫上的那層冰會越來越厚,到了那個地步師生之間再想建立信任的連接就非常困難了。
02 共情,讓師生之間的信任更堅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真理和信任在學校里占居統治地位。要讓在學校里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結出果實,而不是一朵空花。」
剛剛走進幼兒園的孩子,在學校過的愉快的一天。放學後被媽媽領回家的路上,常常發生有這樣的對話:
孩子:媽媽,我們老師今天給我們講了好多故事,還教我們畫小松鼠,我特別喜歡她。
母親:那寶貝要聽老師話,有人欺負你要跟老師說呀。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可以無條件信任的人,同樣,老師,也應該是代表著權威、真理,可以無條件信任的人,失去了對教師的信任,就是失去了對真理的信任。
當孩子不再信任老師的時候,他們開始撒謊、開始叛逆、開始恐懼......
於是,叛逆的孩子們開始挑戰老師和學校的權威,試圖用武力建立自己的規則,而恐懼面對老師的孩子極大可能會成為被武力鎮壓的人。
校園暴力,由此而來,這是教師的缺位與失責。
亞瑟·喬拉米卡利說過:「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泡在共情中的所有難解之結都會溶解。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師生之間的溝通壁壘,理解彼此的內心和靈魂,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信任的連接。
03 共情式傾聽是溝通的第一步
做教師,要粗中有細。有時候傾聽學生心聲要比真情實感的「為你好」,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小歡喜》中李萌老師,外號「李鐵棍」。三句話兩句不離高考,事事向成績看齊,著實是一個既嚴厲,又刻薄的班主任形象。但同時她也代表者大多數認真負責對教育工作充滿激情的教師:
每天要比學生更早一步來到學校
每個學生的成績優勢與短板熟記於心
加油打氣後又擔憂學生驕傲自滿
......
D. 師生有效溝通的原則
第一,學會共情。
共情是師生溝通的基礎,如果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能夠做到共情,學生會更願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表達中聽出潛在的信息和主要問題,獲得關鍵信息,進而提高溝通效果。
第二,注重語言藝術。
教師要多使用接納性和鼓勵性的語言,少使用批評、責備,或者學生難以接受的語言。如採用開放式的溝通語言,即"什麼""怎麼""你的意思是……"等,少用"為什麼"來詢問,慎提敏感問題。談的過程中,注意還要以"好""是""原來如此"等語言,以鼓勵學生繼續表達。
第三,發揮無聲語言的魅力。
在交談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無聲語言在情感教育中的特殊魅力。如聲音要熱情、平穩而堅定,音量大小要適中;要面帶微笑,表情開朗,下巴放鬆;要發揮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作用,善於以目傳神,以目傳情,以目傳意等。此外,可以用點頭、身體前傾、皺眉等肢體動作來回應學生的表達。
考生可以把以上與學生溝通的技巧運用在考題中,以幫助自己提高答題的質量,在結構化面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例如,在回答"班裡有一個學生經常調皮,影響課堂紀律。作為班主任,你怎麼辦?"這道題目時,考生在回答的時候涉及到與學生溝通,在談如何溝通時,就可以借鑒上面的一些內容,豐富答題內容。
E. 根據你的理解,請陳述什麼叫做共情 在幼兒園日常工作中,有哪些事情需要幼師用
共情就是在幼兒園的日常工作中實現教師和幼兒的互動。實現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
F. 共情是什麼意思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
不管是人性觀還是心理失調的理論及治療方法似乎都極為對立的兩個理論流派,卻在對共情的理解和應用上,逐步趨於一致。共情似乎為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橋梁。
(6)師生文共情擴展閱讀:
共情的意義:
1、咨詢師能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從而更准確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會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咨詢關系會有積極的影響。
3、促進了求助者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詢雙方更深入的交流。
4、對於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關懷和情感傾訴的求助者,有更明顯的咨詢效果。
G. 找一本關於女主快穿,快穿系統名為「共情」的快穿文。女主一開始是別的系統,然後就換到這個共情系統。
快穿72變:男神,寵上癮
文 / 落歡而逃
(寵文+爽文+1v1,不喜歡的故事可以跳過,不影響閱讀)
【宿主,依靠男神胸膛感受怎樣?】
【宿主,和男神接吻滋味如何?】
【宿主,男神深入接觸怎麼樣?】
作為23世紀最強攻略者甘願,面對如此無理取鬧的問題,只想要呵呵……
攻略就攻略么……說這么多問題幹嘛?
毒舌get,虐渣get,男神get,千百萬種攻略get,任務即將開始,就差你了,還等什麼?
H. 在心理學上,什麼是「共情現象」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
不管是人性觀還是心理失調的理論及治療方法似乎都極為對立的兩個理論流派,卻在對共情的理解和應用上,逐步趨於一致。共情似乎為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橋梁。
(8)師生文共情擴展閱讀
研究表明,有些精神疾病與缺乏共情有關,例如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缺乏共情能力,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共情能力低,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和自閉症患者都有共情功能障礙或說損傷。
因此,共情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精神病學所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是個體社會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標准之一。
共情提高方法:
1、表達共情要因人而異。
2、表達共情要善於使用軀體語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動作。
3、表達共情要善於把握角色。
4、表達共情應考慮到求助者的特點和文化背景。
I. 心理詢問師的共情是指體驗求助者的內心要做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概念
共情是人本主義開創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才能。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
1、詢問師藉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化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想;
2、詢問師藉助於知識和經歷,掌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閱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絡,更好天文解成績的本質;
3、詢問師運用詢問方法,把本人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並獲得反應。 [1]
意義
1、詢問師能設身處地天文解求助者,從而更精確地掌握資料。
2、求助者會感到本人被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詢問關系會有積極的影響。
3、促進了求助者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究,從而到達更多的自我理解和詢問單方更深化的交流。
4、關於那些迫切需要取得了解、關心和情感傾吐的求助者,有更分明的詢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