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老師生活
「
男,中共黨員,2008年
人物。生前系東方
廠所屬東汽中學學生工作處主任,四川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當時,正在上課的
迅速組織同學們向樓下疏散。當他得知有幾個同學還沒有離開,立即返回教室。危急時刻他
撲了上去,用雙臂將4名高二一班的學生緊緊地掩護在身下。5月13日晚上,當人們從廢墟中將他的
扒出來時,他的雙臂還是張開的,趴在講台上。」
做為一個從2008年
廢墟中走出來的人,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渺小。在
之間,很少有人能毫不猶豫的選擇為了他人的活著而犧牲自己。譚老師,他是真正的偉大。作為一個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都應該向譚老師表達崇高的敬意,並維護他作為一個英雄的尊嚴。三樓的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
,也不知道你是否遭受過
的抉擇。在那樣的抉擇面前,你能有譚老師萬分之一的勇氣,我都以敬佩的眼光看你。但你絕對不會有,因為你只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
2. 譚老師是個怎樣的人
舍己為公;捨生忘死
3. 選文中的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譚老師 熱愛母親 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 成為祖國驕傲的人 也是一個成工的人 我們要學習他 熱愛祖國
4. 在汶川大地震中譚老師為了什麼而什麼
個聲音:請全體師生起立,為哀悼在四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請默哀三分鍾.時間彷彿又倒流回那個恐怖的時候……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當人們全部沉浸在工作與學習的喜悅中的時候,孰不知一場災難正在悄悄的醞釀,人不知鬼不覺地來臨.十四時二十八分,這個恐怖的時間,一場滅頂之災從天而降,以四川省汶川為震中心的8.0級地震吞噬了人們美好的夢,這場地震摧毀了人們的家園,殃及了多個省市和地區,頓時,電力中斷,交通癱瘓,山體崩塌,河水泛濫,災區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汶川,這個在地圖上鮮為人知的地方,人們很少談起的地方,在一瞬間成為海內外人民關注的焦點,也就是那時,人們便發揚愛的精神,向災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國
5. 中央電視台譚老師
6. 「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說是譚老師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他是代詞,因為文中反復提到譚老師,當第二次提到第三人稱人名時,就用他她它代替
7. 我敬佩的譚老師
[我敬佩的譚老師]我敬佩的譚老師正文:
我敬佩的譚老師我敬佩的譚老師上海市嘉定 南翔懷少學校 三(1)班 黃煒騁在我的生活中,讓我敬佩的人有許許多多,其中最讓我感到敬佩的是我的班主任——譚老師,我敬佩的譚老師。大人們常常這樣說:「這樣的老師提著燈籠也難找。」譚老師,她30出頭,中等身材,明亮的大眼睛上架著金絲邊眼鏡,一副斯文模樣,你可別小看她,對於教育教學她可有一套呢!曾記得,新學期的第一天,譚老師就布置下了這樣一道作文題《向你介紹我》,我心裡很納悶:這個老師真怪,開學第一天第一節語文課就讓寫作文,又不是單元訓練,寫了有什麼用?不管怎樣,老師說的,我還是認真地按要求,把自己的性格、愛好等如實地寫了下來,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敬佩的譚老師》。不料,第二天課間時,譚老師卻叫我到她辦公室去。我本來就很膽小,聽她這么一叫,心跳頓時加快,臉夾一陣發熱。難道我犯了什麼錯誤嗎?不會,我作業按時交,也遵守課堂紀律。那會是什麼事呢?正當我胡思亂想時,已不知不覺進了老師的辦公室。譚老師見我進來了,親切地說:「黃煒騁,坐吧!」我怯生生坐在椅子上,「你在作文里說自己很膽小,上課不敢發言,就是家裡來了客人,也總是一笑置之,真的是這樣的嗎?」我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譚老師發現了我的窘態,笑著說:「沒關系,這個缺點你可以慢慢改掉。你知道嗎,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二十一世紀的祖國需要的是全面人才,不僅要有學問,而且還要有膽識,有口才……」那天,譚老師給我講了好多好多,使得我的心情豁然開朗。同時我也明白了譚老師第一天就寫這樣一篇作文的良苦用心:她是想通過作文來了解每個同學,根據每個人的特點來對我們進行教育和指導啊!從那以後,每次上課時老師都鼓勵我大膽發言,慢慢地,我也敢在課堂上發言了,家裡來了客人,也能主動熱情地招待。家裡的人都說我變得開朗了,同學們也說我愛笑了。這多虧了我的老師,她對我的啟發多大呀!你們說,我怎能不從心眼兒里感謝她、敬佩她呢!指導教師:譚秀敏投稿:2004-4-22 10:50:27
8. 《最後的姿勢》中的譚老師,在地震前愛護學生的故事。急求!
岩石村現任村支書譚永生與譚千秋是小學同班同學,關系很好。一次,譚永生和另一個同學打架,他正好路過,譚永生叫他來幫架。沒想到他跑過來,不但沒幫譚永生,反而將他們拉開:「都是同學,不好好相處,打什麼架啊!」隨後,耐心地做兩人的工作,直到他們握手言和。
高中畢業後,村裡許多村民不識字,他便向村幹部建議,辦起了掃盲夜校。他主動當起了教師,白天出工,晚上義務為村民上課,手把手地教村民寫字,學文化,他讓不少一字不識的村民能看懂報紙,懂得如何科學種田。
譚千秋多才多藝,會吹笛子,拉二胡,寫歌詞……為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他與幾個年輕人組成村文藝宣傳隊,晚上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表揚村裡的好人好事,批評賭博、不尊老愛幼等社會不良現象,成為村民喜愛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譚永生參加村裡的文藝表演,來不及吃晚飯,便帶上兩個紅薯:「來,快吃,我剛從家裡吃過了。」第二天,譚永生才從他弟弟那裡得知,他當晚在家裡根本沒吃晚飯。
譚千秋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村裡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對學生非常關心,哪怕是操場上有一顆小石子,他都要撿開,怕學生玩耍的時候摔倒。哪位學生有困難,他就盡力相助;學生沒吃飯,他會將學生叫到自己家裡做飯給學生吃;學生身體不舒服,他會掏錢帶學生去醫院看病,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他經常教育弟弟妹妹要樂於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總是去幫助別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養了五個貧困孩子上學!他的人格魅力還深深地影響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她說一定要用法律為眾多受害者討回公道。
譚千秋經常教育學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感。」
情追校友譚千秋
1982年6月大學畢業後,學校準備讓他留校任教。當學校領導徵求他的意見時,他主動請纓:「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學校也需要人才啊。」領導反復做他的工作。當他得知四川東方汽輪廠職工大學急需教師時,便立即申請到那裡去,一個月後,他如願以償地分配到該校工作,在那裡一干就是27年。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得知他捨己救人的消息後,徹夜難眠:「我與譚千秋那代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單位搶著要。可是,譚千秋卻選擇了『支邊』,是那樣的瀟灑飄逸,又是那樣的恬靜從容,他只知道一年一年的柳綠,卻從來不奢望什麼花紅。」
9. 譚其猛的個人生活
在校期間,他刻苦學習,意在實現「讀書救國」的理想。由於學習成績優異,1934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35年隨吳耕民教授到西北農業專科學校任助教,兼管校屬園藝試驗場。他曾說:「這是我真正的業務啟蒙時期」。1938年到浙江省農業改造所黃岩園藝試驗場任技術推廣主任,在繁殖推廣黃岩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後到雲南酒精廠任技師,積累了釀酒經驗。1944年初經鍾俊麟介紹,在甘肅農業改造所任技正兼農藝組主任。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完成了陝西關中道果樹調查、蘭州果樹調查和中國栽培梨分類法等科研任務。1944年末,應復旦大學校長嚴家顯之邀,赴四川省北碚復旦大學任副教授。1946年復旦大學遷回上海,任園藝系副教授,兼附屬農場場長,講授《園藝通論》、《果品加工學》等課程;發表了《歲歲花相似》、《草莓》、《嫁接和育種》等多篇文章。直至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後,他到沈陽農學院園藝系任副教授,1956年晉升為教授。他先後講授了普通遺傳學、果蔬選種及良種繁育學、蔬菜育種學、觀賞植物育種學等課程。60年代初,為我國首次編著了《蔬菜品種選育及良種繁育》試用教材(北方本),被全國農業院校採用。70年代主編了全國高等院校蔬菜專業、果蔬專業應用的《蔬菜育種》教材。80年代初出版了《蔬菜育種》和《蔬菜雜交優勢的利用》二本專著,概括了國內外蔬菜育種的發展和最新成就,豐富了我國蔬菜育種的知識寶庫。
50年代到80年代,譚其猛曾擔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遼寧省農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蔬菜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遺傳學會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遼寧省科協委員,沈陽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
蔬菜雜種一代
譚其猛認為,沒有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研究,科學的發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想獲得突破性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盡管他畢生主要從事果樹、蔬菜遺傳育種等應用科學研究,但他從來就沒有忽視對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研究。
50年代,在他主持下,進行了番茄雜交育種和雜種一代利用的研究,選育了早熟、豐產、抗病的「沈農2號」、耐低溫寡日照,適於保護地栽培的「沈農3號」、適於加工的「沈農4號」和具有直立性強、黃果色雙隱性、豐產的「沈農5號」等優良番茄品種。其中「沈農2號」曾在全國推廣種植幾十萬畝,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他除了對性狀的顯隱和質量性狀的分離規律進行了某些研究外,沒有做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使他深感遺憾。80年代,他率先進行了利用標記性狀對番茄主要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並把數量性狀的研究方法引入蔬菜育種實踐,為育種方法的改進提供了理論依據。
60年代,在研究利用自交系配製甘藍一代雜種時,對「甘藍紫色和皺葉性狀的遺傳規律」進行了研究。80年代,他總結了國外多年研究資料,對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親和性的基因型的分析進行了總結和探討,使我國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配製一代雜種的理論日臻完善。
770年代,譚其猛總結了大白菜雜交育種和雜種一代利用的經驗,開始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選育的研究。在大白菜雄性不育選育工作中,他十分重視對雄性不育遺傳規律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大白菜雄性不育規律的探討、雄性不育遺傳規律的探討和三系選育等文章,從而奠定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選育的理論基礎。在他主持和親自參預下,育成了六十天還家、青幫河頭、青麻葉和小青口等4個品種若干係統大白菜雄性不育「兩用系」和若干自交系,被遼寧省、河北省的一些科研單位引作配製一代雜種的親本。選配的雜交組合AB1403×連豐、AB541×72716—43—4—1(沈陽快菜)、AB113(油六)×早皇白菜,已在全國推廣種植幾十萬畝。他是大白菜雄性不育「兩用系」的創始人之一,為大白菜雜種一代的利用做出了卓越貢獻。
80年代,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飛躍發展,譚其猛十分重視應用基礎的研究。他主持了《大白菜風味品質性狀及其遺傳規律》和《大白菜春播采種株與秋後代間數量性狀的相關性》等課題的研究,為相關選擇提供了理論根據,提高了選擇效率。1979年,他在《中國農業科學》上發表的《試論大白菜品種的起源、分布和演化》就是上述指導思想的體現。他說:如果現在我們不注重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勢必將永遠落在先進國家的後面。
堅持調查研究
譚其猛認為,自然科學的理論是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他一生的科研和教學活動中,始終堅持調查研究,注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40年代,他在我國西北地區進行果樹品種資源調查,寫出了《蘭州果樹資源調查報告》;1950年參加了山東省組織的「農村工作調查」;1957年與前蘇聯專家一起考查了黑龍江流域農業生產現狀。他經常到遼寧各地和沈陽市郊區蔬菜生產基地調查,同農民一起研究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他說:「實際調查研究是最好的業務進修方式」。他不但熟悉我國果樹、蔬菜生產和技術推廣工作,而且對果品蔬菜貯藏加工和經營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確定科研課題時,他特別強調不能憑自己的興趣立題,應當針對生產和科學實驗中的問題來確定課題方向。1971年初,在確定大白菜育種課題時,他查閱了國內外十字花科育種資料,調查了國內科研單位育種現狀,到沈陽市「五三」鄉同農民座談,同從事蔬菜工作的同志們反復討論,最後才確定開展《大白菜雄性不育選育》這一研究,後來被列為全國協作攻關課題。
在參加確定蘋果抗寒育種方案時,他根據國內外蘋果育種現狀,結合我國高寒地區蘋果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育種目標以選育在生產中佔比重較大的晚熟品種為主,應改變以往片面追求大果、優質的傾向,以提高蘋果抗寒性為主。」這些意見對當時促進蘋果的抗寒育種起了很大作用。
遠緣雜交實驗
譚其猛認為,常規育種雖然可以利用基因重組、交換和基因突變等變異,但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變異總是有限的。變異范圍往往限於「種」的變異范圍之內,一般不會產生全新的作物類型。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必然對育種目標提出更高的要求,只靠「種」內基因重組和突變往往達不到人們期望的育種目標。因此,他始終把種、屬間的遠緣雜交作為重要的育種途徑來抓,而且從未改變過。
50年代,在他主持下,進行了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 Mill)×枸杞(Lyeium Chinese Mill.)的雜交,獲得了雜交種子,還進行了番茄×茄子的雜交,期望獲得基桿木質化程度高、不用搭架栽培的番茄品種。
60年代,他指導研究生進行了白菜(BrassicaPekinensis)×甘藍的遠緣雜交,獲得了生長旺盛、抗病性較強、葉片帶有較多臘粉的遠緣雜種。此外,還進行了蘿卜×蕪菁(Brassica rapa L.)的遠緣雜交,獲得了一大批性狀明顯分離的遠緣雜交後代,以期選育出了耐貯藏、不糠心的蘿卜型新型作物品種。他通過實驗工作積累了不少克服遠緣雜交不育的經驗。
70年代到80年代初,他進行了芸薹屬和蘿卜屬的屬間和種間雜交工作,獲得了黑芥×白菜、黑芥×甘藍、黑芥×阿比西尼亞油菜(Brassica Carinata Braun)、甘藍型油菜×白菜等一大批遠緣雜種。其中甘藍型油菜×大白菜和阿比西尼亞油菜×大白菜已回交轉育,育成了油六和阿白兩個大白菜雄性不育「兩用系」。用這個雄性不育「兩用系」配製的「油六×60天還家」和「阿白×小白口」,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種植。這兩份遠緣雜種材料配製的雜種一代,具有早熟、耐熱、抗病和生長旺盛等特點,是大白菜育種十分可貴的材料。通過芸薹屬和蘿卜屬9個種間的輪配分析,根據它們的平均結實指數,其雜交從易到難的排列順序是:甘藍型油菜,雪裡蕻,阿比西尼亞油菜,白菜,黑芥,白芥,芝麻菜,蘿卜,白花芥藍。在大量的遠緣雜交試驗中,他明確了細胞質遺傳在遠緣雜交中的顯著作用,明確了利用橋梁種對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性的有效作用。
求真務實
譚其猛的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善於接受新事物。他認為真正能夠指導育種的理論是生物進化論和遺傳學,而遺傳學又是生物科學的帶頭學科。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就把米丘林的有關著作,編譯成《米丘林的遺傳育種學》一書,客觀、系統地介紹了米丘林遺傳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書中他吸收了米丘林遺傳育種方面的成果,如春化處理、光照處理、在遠緣雜交中的無性漸近法、混合授粉法和媒介法等,以後,又在實踐中摒棄了其中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觀點和方法,如階段發育不可逆性及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無效方法等。在遠緣雜交工作中,發現米丘林學派介紹的克服雜交不親和、雜交不育和雜種不稔的方法並不都有效。可見,譚其猛並非一開始就全面拒絕米丘林學派的觀點和方法,而是經過學習和實踐之後才決定取捨的,表現了一個科學家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態度。
1956年冬,在張克威教授主持的遺傳學討論會上,譚其猛曾系統、客觀地介紹了孟德爾—摩爾根學派和米丘林學派各自的觀點和論據,並做了比較說明,他認為米丘林本人的學術成就,特別是培育出的300多個園藝作物品種、類型是無可非議的,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雜交不育和雜種不稔的方法是有效的,對園藝作物育種是有貢獻的。同時,他認為孟德爾—摩爾根學派從一開始就抓住了遺傳物質本身,採用了比較細致、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是可貴的。他認為學術思想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十分復雜的遺傳變異問題,有些觀點尚需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進行某些補充、修正,才能日臻完善,才能真正指導生物育種的實踐。這反映了一個科學家的求實精神和實踐第一的觀點。
培養人才
譚其猛把他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的農業教育事業,為國家培育了大批園藝人才。特別是1952年由他首次講授果蔬育種學之後,兄弟院校相繼派進修教師到沈陽農學院進修果樹、蔬菜育種。這些進修教師目前大多數已成為各院校或科研單位的骨幹力量或學術帶頭人。為我國的農業教育和科研工作做出了貢獻。
他在培養學生、研究生和進修教師工作中,始終注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經常教育年青一代「不要好高騖遠,要注意一點一滴的積累知識;不要輕視日常教學、科研和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而去學習和工作的,否則就會學而無用。」
60年代,對畢業生進行質量調查時,發現該校本科生有理論脫離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和動手能力較差的現象,他就同蔬菜專業的老師一起開展「半農半讀」教學的試點工作,他和學生一起參加勞動,研究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並親手操作示範,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正像試點班畢業生所說:「當時我們覺得太緊張、太累,可是現在回顧起來,那時真正學到了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對我們畢業後的工作好處很大。」
考試中,他從不出難題、怪題,常常出一些綜合性很強的題,學生需要把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融會貫通後才能答好。有時他還採用開卷考試。他認為,考試是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方向和學習方法的重要手段,應該慎重對待。學生成績的高低應該是對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標志,而不是機械記憶能力的測驗,千萬不要把學生引向「死讀書」的胡同。死讀書學到的知識是呆板的,甚至是無用的。他教育青年教師說:「你們要下決心,花力氣,改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為智能教育,以改變我國農業院校學生動手能力較低的現狀。」他深情地說:「你們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是萬里征程始於足下,要踏踏實實地實踐。很多真知都來源於實踐。」
譚其猛在我國農業教育事業中辛勤耕耘了半個世紀,可謂「桃李滿園」。他在臨終前幾天曾寫過一首詩:「無才無求一書呆,枉為人師若許年。此身行作腳下土,回思未報愧難言。」這正是譚其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