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師德
❶ 東莞市萬江中學的師資隊伍
擁有一支師德高尚,穩定高效的教師隊伍,其中研究生學歷14人,中學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39人,一級教師71人。
❷ 東莞市濟川中學的師資隊伍
學校致力於搭建教師成長平台,建立一支師德高、業務精、講奉獻的教師隊伍。通過引進學科骨幹教師和招聘高素質的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實現校本教師結構的優化;現全校專任教師175人,其中高級教師3人,一級教師64人,其中兩名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另一名在讀)。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訓制度和校本培訓模式,通過「青藍工程」、「教師基本功工程」、「名師培訓工程」、「結對交流」、「結對幫扶」、「跟崗學習」、培育特色科組和優秀學科帶頭人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使教師群體向專業型和科研型方向發展。在以上措施的引導下,近幾年來我校教師的教學教研碩果累累,教師獲市級以上獎項的有134人次,其中葉文輝老師的作品《協奏金秋》入選全國油畫人物畫作品展,作品《豐收》入選「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廣東省美術作品展覽」;曾新雲老師獲「廣東省中小學化學教研積極分子」稱號;賴雪敏、周紅梅、何小龍老師的課例《明月幾時有》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教學創新競賽,榮獲省三等獎;鍾鳳婷老師獲得省優秀課比賽省三等獎等等。
❸ 關於東莞長安與虎門的學校,有老師向家長收取小費的現象
有一朋友小孩在這邊上學,他說了句經典話:老師家訪就證明要上貢了...............
❹ 東莞市五星職業技術學校怎麼樣
學校老師沒有師德,孩子在學校附近看病晚上都不允許在學校暫住一晚,還罵學生,學校一點都不好,後悔讓孩子去這所學校
❺ 東莞經濟貿易學校怎麼樣學風,宿舍,教學,或者有沒有壞的學生
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創辦於1958年,原名為「東莞縣農業技術學校」,為首批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2003年更名為「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 2011年與同為「國家級重點」的東莞市職業技術學校合並,成立了新的「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教學是可以的,你說的宿舍,學風建議上學校去看看。
❻ 東莞翰林學校好不好
東莞翰林學校,全稱為東莞市北師大翰林實驗學校,學校好。具體如下:
1、學校屬性、定位好。
東莞市北師大翰林實驗學校創辦於2004年9月,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寄宿制民辦學校。坐落於東莞市東江與環城路交匯處,佔地面積300餘畝,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現有中小學138個班6700名學生,是東莞市一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
2、學校的教學質量好。
學校依託北京師范大學豐富的教育資源,引進北師大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從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招聘了300多名優秀教師,平均年齡32歲,期中不乏各科名師。優勝劣汰的考核機制,充分調動了所有老師的積極性。
在已有的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不少同學考入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名牌大學。
3、學校的人文環境好。
學校利用寄宿制的有利條件,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能力。學校制定了各項管理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養成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學校校風好,領導、老師、學生和家長互相支撐,構成了翰林溫暖大家庭。
在良好的人文環境里,在合理的制度管理下,踐行學校的辦學思路:老師用心,學生開心,家長放心。我校多渠道與家長溝通,學校網站設有《網上父母學堂》。在良好的人文環境熏陶下,一批批快樂兒童、健康少年、陽光青年茁壯成長。
(6)東莞師德擴展閱讀:
東莞市北師大翰林實驗學校的特色:
1、學校開設了100多門第二課堂課程,給同學們充分的選擇,讓他們發揮潛力,發展個性。
2、學校還開設了音樂、美術和體育專業班,給同學們多元選擇。
3、開設了國際部,為同學們出國留學開通道路。我校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中學結成友好學校,為同學們提供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機會。
❼ 東莞教育網的基本概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發展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東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意義,歷來高度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戰略發展重點,確定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採取重大舉措,創造良好條件,確保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東莞市教育事業取得較大發展,成為廣東省教育強市,至2007年底,全市32個鎮(街)全部創建為廣東省教育強鎮。 (一)幼兒教育。
2008年,全市有幼兒園599所,其中公立集體辦園163所,民辦園436所,省、市一級幼兒園92所。3~6周歲在園(班)幼兒共156362人,入園(班)率達 95.02 %。基本普及三年學前教育,取消了學前班,實行六周歲入小學。全市幼兒園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4.9%,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佔47.1%,幼教師資隊伍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義務教育。
2008年,全市小學共有349所,在校生52864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戶籍畢業生升學率達100%。全市有初中164所,初中在校生184480人,戶籍適齡少年初中入學率為99.15%,畢業率為99.78%。全市殘疾兒童少年在校生437人,適齡殘疾兒童和殘疾少年入學率分別為98.75%和98.1%。以上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和省的要求。全市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9.87%、大專以上率為93.66%;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9.63%、本科率為77.64%。
(三)高中教育。
2008年,全市高中階段學校有67所,在校生109689人,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1所,在校生63962人,中等職業學校26所(含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45727人。本市戶籍初中畢業生有34393人,升入各類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學生有33215人,其中普通高中19792人,中等職業學校13423人。戶籍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6.6%。普通高中在校生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約為6:4。全市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57%、研究生率為3.55%;中職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0.96%、研究生率為3.94%。東莞中學、東莞實驗中學、東莞一中、東莞高級中學、厚街中學、常平中學和塘廈中學等7所高中被評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四)中等職業教育。
全市有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1所,其中國家級重點10所,省級重點1所,重點中職學校在校生2萬多人,占整個中職教育在校生人數的66.1%以上。開設的專業有電子、計算機、會計、金融、服裝、傢具、模具、數控技術、汽車維修、美術裝潢、機械、商貿、旅遊服務與管理等40多個,其中有省級重點專業9個。全市有2個中職實訓中心,即東莞理工學校的「東莞市中等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和虎門威遠職中的「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實訓中心」。我們根據我市產業發展情況及其對中等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我市中職學校布局調整規劃,制訂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骨幹專業設置方案》,規劃各中職學校主要骨幹專業設置。我們積極推進小規模職業學校聯合辦學,自2002年10月實施以來,共組織了七期聯合辦學,共有3317名中職學校學生參加了聯合辦學。支持和鼓勵省級以上重點職業學校與我省東西兩翼和山區市縣職業學校開展「2+1」等形式的聯合辦學,積極鼓勵中職學校與企業聯合辦班,以半工半讀的形式對企業員工進行培養和培訓。積極推行校企合作,積極鼓勵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擴大「訂單式」對口培養,將企業的生產車間引進校園,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車間參加實踐。目前,我市中職學校普遍與企業、行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起長期、穩定的人才供求關系。同時,我們認真做好中職學生國家助學金的發放,會同財政部門制定了中職學生國家助學金的發放方案,2008年,共對28098名中職學生進行了資格審核,共發放了國家助學金3638.4萬元。
(五)成人教育。
2008年,全市有成人高等教育機構5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32所。全市32個鎮街成校都建設成為市級以上示範性成校,31個鎮(街)的成校分別與北京大學等37所高校聯合舉辦成人本科、大專班,在學人數達到21000人,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開辦的民辦成人教育培訓機構有294個,各鎮(街)成校和各民辦成人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訓和新莞人培訓,舉辦各類崗位培訓班和講座,全年共培訓各類在職在崗人員62萬人次。全市共有27135人報名參加成人高考,報考人數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排列第三位。被成人高校錄取共20248人;共有53295人報名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規模居全省第三位。
(六)民辦教育。
至2008年底,全市經批准開辦的民辦幼兒園有436所,民辦中小學有237所,其中,辦學層次為小學的有115所,初級中學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4所,完全中學2所,高級中學2所,多層次學校8所,中職學校7所。全市中小學非戶籍學生有49.15萬,其中小學生39.18萬,初中生7.96萬人,普通高中生0.65萬,中職學生1.36萬,民辦中小學接收了大部分非戶籍學生。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在民辦學校就讀的有34.65萬人,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的73.5%。 近年來,東莞市始終堅持教育發展「六個優先」,不斷深化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圍繞「優質、均衡、提高」的目標,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目前,東莞教育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處於全省前列。東莞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做法和措施有:
(一)實行「三轉二」辦學管理體制改革
為貫徹落實國家 「以縣為主」的教育辦學體制,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統籌城鄉發展,使市鎮兩級財權和事權劃分更加合理,村級不再承擔辦學的責任,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整體辦學效益,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07年1月起,中小學辦學管理體制由市、鎮、村三級辦學管理轉為市鎮統籌辦學、二級管理。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全市高中階段學校收歸市政府統籌辦學,由市教育局統一管理,所需經費全部由市財政預算安排;初中由市、鎮(街)共管,以鎮(街)為主,小學由鎮(街)統一管理,村(社區)不再負責學校辦學和管理,鎮(街)初中經常性辦學經費由市財政按經市核定的學生人數和年生均教育成本的90%撥付,餘下10%及超出市核定成本以外的經費由鎮(街)負擔,鎮(街)小學所需辦學經費由鎮(街)財政承擔。實行辦學管理體制改革後,市級財政增加教育經常性經費投入8.4億元。
(二)實施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
為提高高中階段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全面整合現有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根據辦學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東莞市在2007年7月頒發了《東莞市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方案》,決定從2007年起,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按照省一級學校、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及省、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省示範性中職學校的標准,新建高中階段學校15所,擴建12所,全面整合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實行規模化、集約式辦學,大力推進高中階段學校優質化。爭取在2011年前,將全部公辦高中階段學校都建成優質學校,將東莞打造成全省高中教育高地。截至2008年底,已有麻涌中學等6所學校的新建、擴建工程的選址和擴建規模已獲市政府批復同意,7所學校的建設項目已經上報市政府。停止了清溪、鳳崗、橋頭、橫瀝4鎮普通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由塘廈中學和常平中學面向以上4鎮招收高一新生。
(三)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我們一手抓規范管理,一手抓扶持引導,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2008年,召開清理整頓無證辦學工作會議,制定清理整頓工作方案,全年共清理整頓無證中小學(幼兒園)146所,全市基本消除了無證辦學行為。制訂並實施《東莞市民辦中小學督導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共評定7所民辦中小學為「東莞市三星級民辦學校」。發揮民辦學校獎勵專項資金作用,開展先進民辦學校評比,對20所以招收新莞人子女為主、規范辦學、成績突出的民辦學校進行表彰獎勵。
(四)實現省教育強鎮全覆蓋
2005年底,東莞順利通過省督導驗收,成功創建為省教育強市,成為繼深圳、佛山、中山之後的第四個省教育強市。成功創建省教育強市後,根據東莞市委、市政府《關於創建教育強市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東莞重點扶持經濟欠發達鎮創建省教育強鎮,在財政資金、政策、經驗上給予支持,2006年和2007年市財政共投入4.5億元,對創建省教育強鎮的鎮進行補助。2006年,沙田、茶山、中堂、洪梅等4鎮順利建成省教育強鎮,2007年,石排、麻涌、企石、謝崗、望牛墩等5鎮也通過了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實現省教育強鎮全覆蓋。
(五)統發全市公辦中小學教職工工資
長期以來,東莞不同鎮街之間、不同學校之間教職工工資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影響了部分鎮街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工作積極性,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06年9月起,由市財政委託銀行統一按市屬學校標准發放全市公辦學校在編在職教職工及離退休人員的工資、津貼和獎金,市財政為此增加對鎮(街)經常性教育經費撥款1.09億元。為使教師福利待遇得到進一步保障,東莞市委、市政府又決定從2007年9月起,將教師住房津貼納入市財政統發,使全市教師工資統發機制更為完善,進一步調動了教師工作積極性。這兩項改革政策,從根本上保障了鎮(街)教職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使一些鎮(街)教職工工資水平得到提高,穩定了全市教師隊伍,促進了城鄉教育、區域教育的協調均衡發展。
(六)實施完全免費義務教育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決定》,切實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06年9月1日起,免除本市戶籍(包括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雜費,從2007年9月1日起,免收本市戶籍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書本費,從2008年9月1日其,免收義務教育階段本市戶籍借讀生雜費差額,實現完全免費義務教育。
(七)積極探索解決新莞人讀書的有效辦法
東莞市按照「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精神,並根據省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的實際,採取在公辦學校借讀和舉辦民辦學校的辦法解決新莞人子女(即流動人口子女)讀書問題。各鎮(街)都充分挖掘公辦學校潛力,利用剩餘學位盡量招收新莞人子女入學。為了減輕新莞人的經濟負擔,還規定經鎮(街)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入學,並到指定公辦學校借讀的農業戶口新莞人子女,其父母在同一招生學區所在地有固定住址,且連續暫住5年以上,並有合法就業經營證明和計劃生育證明的,按本市普通生書雜費標准收費。同時,積極鼓勵和扶持社會團體及公民個人舉辦專門招收新莞人子女就讀的民辦學校,並加大管理力度,著力提高民辦學校的質量,使之成為解決新莞人子女教育問題的重要渠道。至2008年底,東莞全市經批准開辦的民辦中小學有237所(含民辦中職學校7所),全市中小學非戶籍學生49.15萬人中,在民辦中小學就讀的有36.21萬人,佔全市非戶籍中小學生的73.8%。
(八)實現普及高等教育
東莞市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增強普通高考競爭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7年,東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0.9%,實現普及高等教育。在此基礎上,2008年高考再上新台階,全市參加高考總人數23632人,其中普通類19803人,高職類3829人。在普通類考生中,本科以上上線總數7035人,比2007年增564人,增幅8.7%;第三批B線以上上線(總上線)人數15047人,比2007年增1772人,增幅13.3%。在普通類考生中,共錄取16702人,錄取率為84.3%,比全省平均錄取率高13個百分點。本科層次錄取8080人,專科層次錄取8622人。高職類考生錄取1414人,比2007年增408人,增幅40.6%,佔全省錄取總數的1/11。今年我市每萬戶籍人口升大學為92人,升本科為43人,在全省21個地級市中分別排列第一、第二位。全市戶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本專科在校生53535人,每萬戶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本專科在校生312人。 (一)積極擴充優質教育資源。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導向,以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為原則,大力推進等級學校建設、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建設、特色學校建設以及薄弱學校改造等工程。通過進一步探索建設優質學校的有效途徑,強化優質學校建設的保障措施,加強民辦學校辦學管理,加強對優質學校建設成效的評估和對薄弱學校的整體改造,推進學前教育優質化,提高省、市一級中小學比例,促進民辦學校規范化。
(二)大力推進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根據《東莞市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方案》的要求,緊緊圍繞提高高中階段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著眼長遠,全面統籌,因地制宜,合理布點,整合原有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實行規模化、集約式辦學,大力推進高中階段學校優質化建設,打造全省高中教育高地。按照全盤考慮、分步實施的原則,全市計劃新建、擴建高中階段公辦學校27所,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校舍及其設施建設。
(三)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不斷推進國家和省級重點中職學校建設,加強重點專業建設,深化職校招生、學籍、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產教合作和校企合作,加強職業教育辦學創新,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規模化、特色化、多元化發展,切實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的能力。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嚴格按照教師編制標准配足、配齊、配好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學歷和業務水平,積極培養「名師」、「名校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確保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研究意識和能力較強、適應現代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徹底解決代課教師問題,實現教師待遇「兩相當」。
(五)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現代教育理念,建立健全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和管理體系,不斷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轉變教學與學習方式,繼續改革考試與招生制度,完善教育評價,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不斷創新學校體衛藝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裝備使用效益,提升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水平。
(六)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適應全球化趨勢,加強泛珠三角地區乃至國際性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市教育和人才的國際對話能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適應國際競爭的開放性人才。不斷促進教育的地區交流與合作,擴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范圍。
❽ 東莞市第六高級中學的師資隊伍
學校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的原則,通過培訓、師徒結對和專家引領,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教育理念新、專業素質過硬、教育教學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為學校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學校師資隊伍精幹,現有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等全國著名高等院校的專任教師215人,其中,高級教師19人,市學科帶頭人2人,市教學能手10人,研究生學歷35人。教職工獲獎累累,2014年教職工榮獲省級獎項38人次,市級獎項140人次。
❾ 東莞茶山二小袁碧儀老師教書怎樣師德好不
東莞,又稱「莞城」,位於珠江口東岸,「廣東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國專際花園城市[1],全國文明屬城市[2],全國籃球城市[3],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是全國4個不設縣的地級市之一。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有著1700多年的郡縣史,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
2016年4月25日,《第一財經周刊》發布了新的中國城市分級排名榜單,這份榜單里東莞被定義為二線城市。[4]
東莞有港澳同胞約120萬人,海外華僑約30萬人,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有「音樂之城」[5]、「科技之城」、「博物館之城」[6]、國家森林城市等美譽。2015年2月,東莞再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7]2015年4月,在韓國首爾舉行的ICLEI世界大會全球200餘城代表聆聽「東莞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