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禪意
『壹』 求讀書筆記四篇!急求!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寫的,我想這位作家同學們一定非常熟悉吧。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很小的時候既聾又啞還盲。也許大家都不會相信,正是這個殘疾的女孩子竟創造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奇跡。她不僅學會了多種語言,還考進了劍橋大學。她就是用這種驚人的成績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海倫寫這篇文章,就是因為自己看不見多姿多彩的世界,卻又是那麼想看一眼這個她生活的地方。所以她非常羨慕那些有一雙明亮眼睛的朋友,希望他們能好好珍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寫出了一個失明者對光明的無限渴望。哪怕只有三天,短短三天,她也一定會加倍珍惜,她也能在這短短的三天做出許多事。那麼,大家想一下,我們這些耳聰目明的人,不要說三天,就是三十天,三百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大家又是怎樣安排的呢?假如說什麼時候我們只有三天光明了,過了三天的期限我們再也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那會發生什麼情況?大家一定會說:「我們要抓緊時間,把各門功課做好,把要做的事情做好,把時間安排的井井有條,一分一秒都不能輕易地浪費。」
對啊!同學們,為什麼要到失去時才去醒悟,才去嘆息,才會覺得光明實在太寶貴呢?連海倫?凱勒都可以在黑暗中探求光明,摸索尋找正確的人生之路,我們這些正常人又何嘗不可?我希望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後,好地學習,好好地生活,合理安排時間,不輕言放棄,不輕易被擊倒,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這樣才不會辜負了上帝賜予我們的明亮眼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才會無限留戀,才覺得光明的寶貴。
是的,珍惜現在,珍惜每時每刻,應該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二)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最近我讀了一本關於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書中,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跡!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後,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系,這個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譴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一接觸到了知識,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當海倫感悟到「水」——這個她所認識的第一個字後,便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像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閱讀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吸取著那些偉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學習比做攀登奇山險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雲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峰!這些知識,像一道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梁!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的信仰:現實環境固然可怕,但人類應該抱持希望,不斷奮斗。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像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
海倫,用她艱難卻幸福快樂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的一生是人類的奇跡,她的自傳,使我汗顏,也使我警醒。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海倫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於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
知識的力量多麼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著這種追求,懷著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啊!
海倫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三)
讀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朋友一定會被作者的堅強、奮斗、樂觀與勇氣深深感動。如果你還不了解作者海倫凱勒,那麼就讓我來向你作介紹吧。
海倫凱勒原來是位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在19個月大時,因一場急病導致失明、失聰和失語,從此小小的海倫凱勒變得暴躁、任性和孤獨。直到七歲,,她在充滿愛心與耐心、曾經接近失明、當時只有20歲的莎莉文老師費盡心思的引導下,走出了黑暗與孤寂,感受到了語言的神秘,領悟出了知識的神奇。從此,海倫凱勒求知若渴,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將仔細端詳自己的莎莉文老師、親人、朋友,還有環視自己生活的環境;到森林進行一次遠足,放縱一下自己的眼睛;到博物館對世界的歷史與未來、人類進步的奇觀作匆忙一瞥;看看黎明時由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到劇院或電影院享受色彩、優美和動作的完美結合;瀏覽城市中令人敬畏的建築藝術;漫步在大街、公園,瞧瞧萬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的眼睛不輕易放過一件小事,它爭取密切關注它所看的的每一件事物。」「此後,我摸到每件物品,我的記憶都將鮮明地反應出那件物品是個什麼樣子。」
這三天對於海倫凱勒真的是奢望。而我們已經擁有了三千多天的光明,讓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否都充分利用這天賦的五官和四肢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了嗎?「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
的確,我們太幸運了,我們擁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從今天起一定抓緊每一分一秒,不要讓光陰虛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倫凱勒那樣,不埋怨、不放棄,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奮發學習,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生命的價值!
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篇小說後,深深被故事中的主人翁魯濱遜感動,他遭遇海難漂流到荒島上以後,不是悲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房子、種植莊稼、養殖動物、製造工具、在絕望和無助中用自己的頑強和毅力與飢餓、疾病等作斗爭,最後終於勝利的獲救。
一開始,魯濱遜背著自己的父母跟著一隻船出海了,但是在一次雨中船遇難了,他在茫茫的大海里漂流了好長時間,最後被海水帶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這個島上沒有人煙,只有他遇難船上的一隻狗和兩只貓,他企圖向來往的船隻求救,卻發現哪只船上的人是海賊。他用身邊僅有的一些物品建了一坐「房子」,後來又在遇難的船上找到了一些麵包、酒、衣服、槍彈等等……就這樣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八年兩個月零十九天的孤島漂流。在這么長久的時間里,他不僅要戰勝寂寞和孤獨,還要戰勝飢餓和疾病,更不能讓海上的強盜發現他,他總是樂觀的面對眼前的一切,珍惜身邊每一個可以讓他求生的機會,在困難面前他也害怕過,逃避過但最後總是戰勝了自己而獲得了生的希望。
讀完這篇小說後,我真的被魯濱遜的頑強和勇敢深深的感動著,他在哪么艱苦的環境下,把自己從絕望中解救了出來,對我感動最深的是他的毅力,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我們自己,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是不是也應該向他學習呢?遇到困難是不是也應該勇敢的面對而不在逃避呢?
記得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我不是想辦法克服它,而是和困難玩起了迷藏,有一次,我對一個數學問題特別的感興趣,但是始終沒有把這件事弄明白,如果我要搞清楚這件事,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於是我心安理得的放棄了,可是後來在考試中我又遇到了同一個問題,我還是沒有解決掉,我好後悔,我雖然暫時的「繞」開了這個困難,但困難最終又和我遇上了。
我們今天在生活中,學習上的困難和魯濱遜比起來,還是困難嗎?我一定要改掉我的壞毛病,遇到困難不再著「繞」著走,而是要像魯濱遜一樣,勇敢的和困難作斗爭。
朋友,你看過這本書嗎?如果沒有我建議你看看!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感動的!
望採納。
『貳』 鄭州四十四中怎麼樣
教學重點永遠都放不在學習上,每次開大會升國旗都在誇學校多好多好,每天雜七雜八版的事很多 擾的學生無權暇靜下心學習。學校充滿腐敗氣息,多數領導也都很市儈,尤其是毛某主任,一點為人師表的樣子都沒有,還惡言挖苦瞧不起自己學校的學生。來了就後悔
『叄』 誰給我找10篇余秋雨最短的散文 我給他追加100分
陽關雪
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
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
一桿竹管筆偶爾塗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
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
盪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
背誦。孩子們的想像,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
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
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
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
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
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
轉身鑽進雪裡。
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折
也找不到。在別地趕路,總要每一段為自己找一個目標,盯著一棵樹,趕過去,然
後再盯著一塊石頭,趕過去。在這里,睜疼了眼也看不見一個目標,哪怕是一片枯
葉,一個黑點。於是,只好抬起頭來看天。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也沒有被
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
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
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
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濕痕。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並不動,卻在加深,疑惑
半晌,才發現,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那全是遠年的墳
堆。
這里離縣城已經很遠,不大會成為城裡人的喪葬之地。這些墳堆被風雪所蝕,
因年歲而坍,枯瘦蕭條,顯然從未有人祭掃。它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排列得又是
那麼密呢?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這里是古戰場。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里正是
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
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
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
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
目光。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沒有換來史官們的半行墨跡?史官們把卷帙一片片翻
過,於是,這塊土地也有了一層層的沉埋。堆積如山的二十五史,寫在這個荒原上
的篇頁還算是比較光彩的,因為這兒畢竟是歷代王國的邊遠地帶,長久擔負著保衛
華夏疆域的使命。所以,這些沙堆還站立得較為自在,這些篇頁也還能嘩嘩作響。
就像干寒單調的土地一樣,出現在西北邊陲的歷史命題也比較單純。在中原內地就
不同了,山重水復、花草掩蔭,歲月的迷宮會讓最清醒的頭腦脹得發昏,晨鍾暮鼓
的音響總是那樣的詭秘和乖戾。那兒,沒有這么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一切都在
重重美景中發悶,無數不知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憤懊喪地深潛地底。不像這兒,
能夠袒露出一帙風乾的青史,讓我用20世紀的腳步去匆匆撫摩。
遠處已有樹影。急步趕去,樹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個坡,
猛一抬頭,看見不遠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
樹愈來愈多,開始有房捨出現。這是對的,重要關隘所在,屯紮兵馬之地,不
能沒有這一些。轉幾個彎,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處尋找,近旁正有
一碑,上刻「陽關古址」四字。
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西北風浩盪萬里,直撲而來,踉蹌幾步,方才站
住。腳是站住了,卻分明聽到自己牙齒打戰的聲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凍紅了的。呵
一口熱氣到手掌,捂住雙耳用力蹦跳幾下,才定下心來睜眼。這兒的雪沒有化,當
然不會化。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台還在,這就是剛才在
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
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
天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
是冰海凍浪。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么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
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
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
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
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范。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
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范,在李白、
高適、岑參那裡,煥發得越加豪邁。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
識認,形體那麼健美,目光那麼平靜,神采那麼自信。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
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於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魘中蘇醒、對前途
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
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
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後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於藝術家的自信
延續久遠。陽關的風雪,竟愈見凄迷。
王維詩畫皆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討論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
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
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製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
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里,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
太深的寄託。
於是,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陽關,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
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謫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
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誰也不能想像,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
後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
中。
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
□選自《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上海1992
雪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山居筆記> 酣睡在寒風中
「文革」中有一件小小的趣事,老在我的記憶里晃動。
那時學校由造反派執掌,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天清晨全體師生必須出操。其實當時學校早已停課,出完操後什麼事也沒有了,大家都作鳥獸散,因此,出操是造反派體驗掌權威儀的唯一機會。
老師們都是驚弓之鳥,不能不去;像我們這批曾經對抗過造反派、現在已成瓮中鱉而家裡又有很多麻煩事的學生也不能不去;只有幾個自稱「逍遙派」的同學堅持不出操,任憑高間喇叭千呼萬喚依然蒙頭睡覺。這很損造反派的臉面,於是在一次會上決定,明天早晨,把這幾個人連床抬到操場上示眾。
第二天果然照此辦理,嚴冬清晨的操場上,呼呼拉拉的人群吃力地抬著幾張聳著被窩的床出來了。造反派們一陣喧笑,出操的師生們也忍俊不禁。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麻煩了,難道強迫這些「逍遙派」當眾鑽出被窩穿衣起床?如果這樣做他們也太排場了,簡直就像老爺一樣。於是造反派頭頭下令,「就讓他們這樣躺著示眾!」但蒙頭大睡算什麼示眾呢?我們邊上操邊看著這些床,這邊是凜冽的寒風,那邊是溫暖的被窩,真是讓人羨慕死了。造反派頭頭似乎也覺得情景不對,只得再下一個命令:「示眾結束,抬回去!」那些溫暖的被窩又樂顛顛地被抬回去了。後來據抬的同學抱怨,這些被抬進抬出的人中,至少有兩個從頭至尾沒有醒過。
由這件往事,我想起很多道理。
示眾,只是發難者單方面的想法。如果被示眾者沒有這種感覺,那很可能是一個享受。世間的懲罰可分直接傷害和名譽羞辱兩種,對前者無可奈何,而對後者,地實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一個人要實現對另一個人的名譽羞辱,需要依賴許多復雜條件,當這些條件未能全然控制,就很難真正達到目的。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常受圍攻的人名譽未倒,而那些批判專家勞苦半輩子都未能為自己爭來任何好名譽的原因了。
讓他們站在寒風中慷慨激昂吧,我們自有溫暖的被窩,樂得酣睡。抬來抬去,抬進抬出,辛苦了。
閑讀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們住的那幢樓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徑通幽的那個拐彎口,整日整夜地與我們對視。
它要比別處的其他樹大出許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偉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葉子如長發,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個身軀。我猜想,當初它的身邊定然有許多的樹苗和它並肩成長,後來,或許因為環境規劃需要,被砍伐了;或許就是它本身的素質好,頑強地堅持下來。它從從容容地走過歲月的風雨,高大起來了。閑來臨窗讀樹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親從北方來信:寒潮來了,注意保暖禦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風嘯雨緊叩窗欞。我從酣夢里驚醒,聽到那冷雨滴落空階如原始的打擊樂。於是無眠,想起家信。想起母親說起的家譜,想起外祖父風雨如晦的際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兩袖清風獻給桑梓教育事業,放棄了幾次外聘高就的機會。然而,在那史無前例的歲月里,他不願屈從於非人的折磨,在一個冷雨的冬夜,飲恨自盡。我無緣見到他老人家,只是從小舅家讀到一張黑色鏡框里肅然的面容。我不敢說畫師的技藝有多高,只是堅信那雙眼睛是傳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總有一種情思嬗傳於我,冥冥之中,與我的心靈默默碰撞。
浮想聯翩,伴以風雨大作,了無睡意,就獨自披衣臨窗。夜如墨染,頃刻間我也融入這濃稠的夜色中了。驚奇地發現,天邊竟有幾顆寒星眨巴著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錯覺,根本就沒有下雨,只有風,粗暴狂虐的北風。這時,最讓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遠處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輪廓,承受著一份天邊的蒼涼。陣風過處,是葉葉枝枝互相簇擁顫起的呼號,時而像俄羅斯民謠,時而像若有若無的詩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遺像又驀然浮上眼簾,似與這株沉默的梧桐有種無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聞達,但也有蔭庇一方的坦盪。
次日醒來,紅日滿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樹黃葉。推開窗欞,讀到的樹,竟是一個顯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沒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葉子,剩下的是虯樹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誰擱上了一塊沉重的冰,無法再幻作一隻鳥,向那棵樹飛去了。這一夜的風呵,就凋零了滿樹的生命!而風又奈你何,墜落的終要墜落,無須挽留,你還有一身傲骨與春天之前的整個冬季抗爭!
於是,我讀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嘆韶華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種禪意,一種寧靜和虛空的玄奧,服從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塗自然,任風雕雨蝕,四季輪回,日月如晦,花開花落,好一種從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從天命的無奈、悲哀起那個年代裡的人們。
又是一陣熟悉的樹葉婆娑的沙沙聲響,親切地叩擊著耳鼓。俯目望去,一個紅衣女孩雀躍在那黃葉覆蓋的小徑,那模樣似乎每一片葉子都在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檯上,撲進一闕蓬鬆的陽光,灑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舊書上
好不容易找了些比較短的散文,你看看能不能用吧 o()^))o 唉。。。
『肆』 你的名字這個電影是講什麼的啊
千年後再度回歸的彗星造訪地球的一個月前,日本深山的某個鄉下小鎮。女高中生三葉每天都過著憂郁的生活,而她煩惱的不光有擔任鎮長的父親所舉行的選舉運動,還有家傳神社的古老習俗。三葉身居這小鎮之中,又處於過多在意周圍人目光的年齡,因此對大都市的憧憬日益強烈。
然而某一天,自己做了一個變成男孩子的夢。這兒有著陌生的房間、陌生的朋友。而眼前出現的則是東京的街道。三葉雖然感到困惑,但是能夠來到朝思暮想的都市生活,讓她覺得神清氣爽。
另一方面在東京生活的男高中生立花瀧也做了個奇怪的夢。他在一個從未去過的深山小鎮中,變成了女高中生。兩人就這樣在夢中邂逅了彼此。
(4)師生禪意擴展閱讀:
宮水三葉性格特點:
三葉性格直率。反對親生父親參加鎮長的選舉活動,當妹妹宮水四葉提出了「你們也差不多該和好了吧」(指三葉和父親),斬釘截鐵地回答「這是大人間的事情」。
並且認為四葉年紀還小不能理解一些事情。有極強的責任感。在山頂與瀧相遇後,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瀧的囑托,回到自己的身體繼續和敕使河原等人疏導村民避難,並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終說服了作為鎮長的父親進行防災演習。
立花瀧性格特點:
成熟,穩重,溫柔,陽光,自信,執著,勇敢,善良。個性十分要強,因此經常跟人打架。在以三葉形態時,踢翻了對三葉指手畫腳的人的畫桌,使眾人對三葉刮目相看。
在試圖說服三葉的父親讓全鎮緊急避難時,盡管對方相當強硬,卻還是沒能忍住揪住了三葉父親的領帶,才讓知道宮水家族特殊現象的三葉父親看出了這時面前不是自己的女兒。
『伍』 還有沒有再短一點的散文
1.有些時候,幸福就在你身邊...
曾經,我以為,幸福只是遠處的一塊糖,美好,卻總是夠不到...
我以為我們的日子平淡而又瑣碎,家長里短,整日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斤斤計較,何來幸福可言
我以為人都應該像小說電影里的主人公,每天去各地旅遊,說走就走,毫無牽絆,一路的沿途風景,看看看看周圍的人和事,已經是生命里的一種很好的經歷了。忽然想起其實從小我一直都想要去看海的,碧藍的海水,還有聽那海風在耳邊吹過的聲音,近乎純凈的天空,這些都是我一直嚮往著的,之所以從來沒去實現是因為我真的,不想一個人,我在等有誰可以在某一天突然出現,然後牽著我的手陪我去實現這個願望。
現在我依然自祈禱著那個人出現,依然願意相信我的願望最終不會落空的,同樣也忽然覺得,每個人的生活總歸是不一樣的,而每天這樣平淡瑣碎而有斤斤計較的日子裡也蘊藏著屬於我們的幸福,誰都不需要羨慕別人,我們能做的只是過好自己的日子,然後幸福,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2.中秋
秋佳節臨近了,賞月、吃月餅是中秋的傳統節目,只是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
在我們的傳統節日里,感覺中秋節是最帶有感傷色彩的一個節日,她很像一個憂郁的美人,或者她就是月里的嫦娥,長袖善舞,卻任什麼也填不滿她的寂寞。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的祝願由來已久。但人就是這么奇怪,明明是「千里共嬋娟」,卻怎麼也擋不住「月是故鄉明」的無奈和惆悵。
中秋之夜,總是期望著一輪明月,那樣的話,即便我們身在異地,與親人的目光也好在望月中交匯與相融,月亮灑下遍地的銀輝,會讓我們在共同的沐浴中感受溫暖。
中秋!這一天如果我們能與相親相愛的家人把酒話家常,請提醒一下自己很幸福!
中秋!這一天如果我們因為種種無可奈何的緣由不能與親人相聚相守,也請一定把自己把最真最深的祝福及時送到!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余秋雨 雪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4.山居筆記> 酣睡在寒風中
「文革」中有一件小小的趣事,老在我的記憶里晃動。
那時學校由造反派執掌,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天清晨全體師生必須出操。其實當時學校早已停課,出完操後什麼事也沒有了,大家都作鳥獸散,因此,出操是造反派體驗掌權威儀的唯一機會。
老師們都是驚弓之鳥,不能不去;像我們這批曾經對抗過造反派、現在已成瓮中鱉而家裡又有很多麻煩事的學生也不能不去;只有幾個自稱「逍遙派」的同學堅持不出操,任憑高間喇叭千呼萬喚依然蒙頭睡覺。這很損造反派的臉面,於是在一次會上決定,明天早晨,把這幾個人連床抬到操場上示眾。
第二天果然照此辦理,嚴冬清晨的操場上,呼呼拉拉的人群吃力地抬著幾張聳著被窩的床出來了。造反派們一陣喧笑,出操的師生們也忍俊不禁。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麻煩了,難道強迫這些「逍遙派」當眾鑽出被窩穿衣起床?如果這樣做他們也太排場了,簡直就像老爺一樣。於是造反派頭頭下令,「就讓他們這樣躺著示眾!」但蒙頭大睡算什麼示眾呢?我們邊上操邊看著這些床,這邊是凜冽的寒風,那邊是溫暖的被窩,真是讓人羨慕死了。造反派頭頭似乎也覺得情景不對,只得再下一個命令:「示眾結束,抬回去!」那些溫暖的被窩又樂顛顛地被抬回去了。後來據抬的同學抱怨,這些被抬進抬出的人中,至少有兩個從頭至尾沒有醒過。
由這件往事,我想起很多道理。
示眾,只是發難者單方面的想法。如果被示眾者沒有這種感覺,那很可能是一個享受。世間的懲罰可分直接傷害和名譽羞辱兩種,對前者無可奈何,而對後者,地實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一個人要實現對另一個人的名譽羞辱,需要依賴許多復雜條件,當這些條件未能全然控制,就很難真正達到目的。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常受圍攻的人名譽未倒,而那些批判專家勞苦半輩子都未能為自己爭來任何好名譽的原因了。
讓他們站在寒風中慷慨激昂吧,我們自有溫暖的被窩,樂得酣睡。抬來抬去,抬進抬出,辛苦了。
5.閑讀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們住的那幢樓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徑通幽的那個拐彎口,整日整夜地與我們對視。
它要比別處的其他樹大出許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偉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葉子如長發,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個身軀。我猜想,當初它的身邊定然有許多的樹苗和它並肩成長,後來,或許因為環境規劃需要,被砍伐了;或許就是它本身的素質好,頑強地堅持下來。它從從容容地走過歲月的風雨,高大起來了。閑來臨窗讀樹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親從北方來信:寒潮來了,注意保暖禦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風嘯雨緊叩窗欞。我從酣夢里驚醒,聽到那冷雨滴落空階如原始的打擊樂。於是無眠,想起家信。想起母親說起的家譜,想起外祖父風雨如晦的際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兩袖清風獻給桑梓教育事業,放棄了幾次外聘高就的機會。然而,在那史無前例的歲月里,他不願屈從於非人的折磨,在一個冷雨的冬夜,飲恨自盡。我無緣見到他老人家,只是從小舅家讀到一張黑色鏡框里肅然的面容。我不敢說畫師的技藝有多高,只是堅信那雙眼睛是傳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總有一種情思嬗傳於我,冥冥之中,與我的心靈默默碰撞。
浮想聯翩,伴以風雨大作,了無睡意,就獨自披衣臨窗。夜如墨染,頃刻間我也融入這濃稠的夜色中了。驚奇地發現,天邊竟有幾顆寒星眨巴著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錯覺,根本就沒有下雨,只有風,粗暴狂虐的北風。這時,最讓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遠處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輪廓,承受著一份天邊的蒼涼。陣風過處,是葉葉枝枝互相簇擁顫起的呼號,時而像俄羅斯民謠,時而像若有若無的詩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遺像又驀然浮上眼簾,似與這株沉默的梧桐有種無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聞達,但也有蔭庇一方的坦盪。
次日醒來,紅日滿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樹黃葉。推開窗欞,讀到的樹,竟是一個顯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沒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葉子,剩下的是虯樹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誰擱上了一塊沉重的冰,無法再幻作一隻鳥,向那棵樹飛去了。這一夜的風呵,就凋零了滿樹的生命!而風又奈你何,墜落的終要墜落,無須挽留,你還有一身傲骨與春天之前的整個冬季抗爭!
於是,我讀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嘆韶華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種禪意,一種寧靜和虛空的玄奧,服從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塗自然,任風雕雨蝕,四季輪回,日月如晦,花開花落,好一種從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從天命的無奈、悲哀起那個年代裡的人們。
又是一陣熟悉的樹葉婆娑的沙沙聲響,親切地叩擊著耳鼓。俯目望去,一個紅衣女孩雀躍在那黃葉覆蓋的小徑,那模樣似乎每一片葉子都在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檯上,撲進一闕蓬鬆的陽光,灑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舊書上 。
『陸』 為什麼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有什麼禪意嗎
佛家沒有這種說法,這是民間文人的杜撰,一般來講,「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較為正確!源自清·《義妖傳》。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也講得通,這句話是通過《白蛇傳》流傳開的。諸如此類的還有像「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等等。這都是那些文人墨客的筆墨游戲而已,佛教是很嚴肅的,從來沒有這些酸腐的話。!這里不管是「十年」「百年」「千年」都是概數,意在說明緣份不易!要努力珍惜!
「同船渡」即有緣人,還須「十年」,那麼做「共枕眠」的夫妻既要有緣還要有份,即說「百年」!意思意在說明不易!之於為什麼用船與枕作喻,我也不大清楚,只覺得這個比喻恰到好處,較形象化!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這專為形容紅男綠女們共偕連理有多不易:今生能得以同床共枕,乃是前世前世前前世累計修了一千年的善業,可見並非前世那一句字字血淚的海誓山盟就可達到目的。物質不受人的意識而轉移,引申過來即是:現實不是你想一想就能稱心所願——頗合乎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邏輯。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說的正是一個「緣」字。人生在世,有存有亡,有聚有散,其中契機,全系於一個緣字。共衾同枕、耳鬢廝磨的夫妻自不必說了,師生、同學、戰友、鄰居、搭檔,甚至火車上的鄰座,乃至全車廂、整列車的乘務人員和旅客能聚在一起,不全有賴於一個緣?不是一個緣字,茫茫人海中本來天各一方的怎麼會萍水相逢,這不是緣又是什麼?
『柒』 南懷瑾先生在密宗方面是否有明確的師承
離成都不遠的灌縣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禪寺靈岩寺,南先生至交傳西法師在此寺住持。當時下少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等均住在寺內閉關靜修,大居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也在寺里閉關。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德,他散盡億萬家財,行腳遍天下,求法忘軀,大徹大悟,潛心內籍,棲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見拈花而破顏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淪,眾生之顛沛,乃以如來家業、孔老薪傳,立己立人而及國家天下,與虛雲大法師並世弘法,法鏡高懸,宗風耀爍,一時影從之名流學者不借千里跋涉,南先生即其得意門生。
南先生於休假閑暇時常往來於青城山,在寺里小住,有緣結識了袁煥仙老先生,晤談之下,深有了悟,遂為忘年之交。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每有會心之處,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而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時正二十五歲華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親聆敦誨,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更得老師親炙:心得更是非同一般。其後,南先生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悄悄離開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嵋山是中國佛敦五大名山之一,為普賢菩薩道場。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兩條崎嶇的山路可通,山上無水,所用只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跡罕至,確為閉關靜修的好去處。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又有摯友印華法師的提議,以及普欽大法師的首肯,南先生便選定此處閉關了。
三年閉關閱藏,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燈古佛旁,齋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經典,以經為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至終生受益無窮。其間,袁煥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並在大坪寺為儈眾們舉行了一次禪七,又欣然題筆為大坪寺作了一幅禪意雋永的對聯——「此地即普賢道場,來天末雁,看嶺外雲,數遍色色塵塵,都是晴空一亘;何處覓秀頭和尚,飲趙州茶,讀慈明榜,歷畫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輪。」
對於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記憶,「長憶峨嵋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對提議他到此處閉關的印華法師,南先生心中亦時時感念。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中之翹楚,南先生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一。南先生在一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
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
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
對當時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摯的友情。
後來,南先生從峨嵋山又來到五通橋多寶寺閉關潛修,由於聞訊而來訪者日見其多,遂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便埋頭抄書叢之中,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史典籍,收獲甚豐。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風了和尚為他護法並安排行程,滿空法師為他擔任藏語翻譯,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查官謝子厚大居士則供養他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也許由於南先生擁有當時西康行轅公署少將參議的頭銜,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帶得到順利的安排,並有得以參透密宗各派奧秘的方便。總之,南先生參訪了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的印證,承認南先生為合格的密宗上師。後來,貢噶活佛還在成都古剎大慈寺,特地為南先生傳授了顯密大小戒律,並親手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給了南先生。
在川九年,南先生雖歷盡艱險曲折,然終於修得大成,豈非前世因緣?南先生有詩雲:「雲水萍飄豈偶然,九年足跡遍西川。管他鬢到秋邊白,落得人間月似煙。腸空轉,事難全,又入閻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夢,君向潼南我向滇。」是即將離川的惘悵,還是哀民生之多艱,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禪語,或許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捌』 香港中文大學有哪些地標值得觀賞打卡
利益相關,剛畢業的18年LLM,雖然苦逼的法學院研究生部不在本部上課,但是這一年還是往大本部跑了無數趟,因為太好看了啊啊啊,每次來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是親友團打卡的第一站hhh,作為剛畢業的老學姐,這一年還是留下了很多回憶的~
首先介紹下交通~
港中文位於東鐵線的【大學站】,出站後就是一大片山~爬上去還是很考驗人的,不過有很多路校巴可以免費乘坐哦~(規定是學校師生免費乘坐,必要時會要求出示學生證,不過大家在人少的時候去基本都OK的)大家看清楚指示牌就好,不要像我一樣剛開始傻乎乎等了好久才發現這趟車周末是停發的(*/ω\*)
先說這么多啦,希望對你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