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師德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1 對待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要關心熱愛,做到無隱無私
孔子主張教師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他說:「愛之,能忽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
2 對待教學內容與教學態度,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應當勤奮學習,精通業務。在教學業務方面,孔子認為教師應主持一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的態度,並提出了「學而不厭」(《論語・述而》)這一流傳至今的重要主張。
3 對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應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
在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問題上,孔子十分重視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他認為,教師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則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㈢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質教育的重點。
孔子一生為培養治國人才而進行賢能教育。在「德、才」兩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為出發點,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並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五常。他認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奮好學、講究方法、注重實效。
(一)勤奮好學----治學的重要條件。
《論語》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樂趣,對優秀者給予表揚,對怠惰者給予批評。
(二)學習方法----獲知之橋梁。
重視學習方法,是每個學生應有的學習態度。孔子為此曾多次表揚顏回。他主張「溫故而知新。」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並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學習時應當獨立思考,但思考必須以認真讀書為基礎,他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學嚴謹,抓住規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幾乎人人都知道孔子這句話,這是孔子做學問的態度----治學嚴謹、求實。他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作證明;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作證明。這是杞國、宋國資料和熟悉歷史的賢人不夠的原故。如果資料充足,那麼我就可以用來作證明了。這足以說明孔子治學嚴謹、扎實的態度。
㈣ 孔子的師德觀有哪些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無私無私。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教師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帶給我們啟示: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孔子師德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在《論語》中,經常出現師生平等研討問題的場景,有時候,師生之間還相互爭論,甚至學生嚴厲地批評老師,而孔子也能接受學生的批評,這些都說明了孔子平等的師生觀。
㈤ 簡述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論記載《論語》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關於「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等的主張,不僅對中國古代影響極深,對現代的中國教育也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㈥ 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是關於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獻,對我國傳統教育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 1.重視教育的社會教化功能 孔子非常重視教育的社會政治功能,把發展教育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他認為國家人口眾多了,要使人民富裕,富裕了要進行教化: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他_為通過教育的道德教化,社會治理效果比單純依靠法制更好。他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2.教育目標是培訓內聖外王的君子 孔子提出了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他強調,「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並對君子的具體要求進行了詳細說明,《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一段提出君子包括三個層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標和《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明顯的對應關系,實質上開啟了儒家教育追求「內聖外王」目標的思想源流。 來源:知識文庫
㈦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傾盡心 血獻身教育,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1.教育作用:
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是「庶」、「富」、「教」。「庶」指較多勞動力,「富」指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教」指使人民受到政治倫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對個人的作用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指先天素質,「習」指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2.辦學方針:
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指,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一般平民,利於教育和文化發展。它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
「學而優則仕」孔子提出從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養人才的路線,概括為「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把讀書與做官聯繫到一起,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和籠絡人才的手段。
4.教學內容:
孔子創立私學,以「六藝」為內容,主要教材是孔子編撰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教學的特點有:偏重社會人事;偏重文事;輕視科技與生存勞動
5.教學方法:
學、思、行結合;啟發誘導(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提倡啟發式教學的人);因材施教。
6.道德教育:
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范,以「仁」為最高道德准則。「仁」 與「禮」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德育原則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 改過。
7.教師條件:
孔子認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有:(1)學而不厭(2)溫故知新(3)誨人不倦(4)以身作則(5)愛護學生(6)教學相長
8.歷史貢獻: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很多貢獻;如 強調教育的作用,創立私學,編纂六經,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等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全面、正確地去評價,批判繼承
㈧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的有教無類在我們現代教育中也有直接體現,九年義務教育,就是踐行「有教無類」,人有聰明有愚笨,學習有快有慢,我國現在施行的小學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無類,踐行有教無類的理念。
而我們現在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分科教育是從大學開始的,也就是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現在教育中,大學之前都是通識教育,大學之後才開始專業人才的培養。
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
不論學生的等級階層如何,都有資格接受教育。因為春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接受專教育,孔子屬的這個觀點促進了私學的興起,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後世的教育觀點因此而起。。
有教無類,說的是教育的對象。既然說的是公平,也就是對於大家都一視同仁,無論貴賤與貧富。
有教無類: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因才施教: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因用不同的方法教育
3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向他人學習是很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