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師生戀
A. 蝶戀花誰道閑情拋棄久歐陽修
蝶戀花·誰道閑情拋棄久
[ 宋 ] 歐陽修
原文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裹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蝶戀花·誰道閑情拋棄久
[ 宋 ] 歐陽修
原文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裹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這首詞寫戀情的苦惱,不能解脫,以獨特的的筆法寫盡了一個「愁」字。前半片寫年輕人的春愁。愁因春起,賞花有愁,舉杯有愁,對鏡也有愁,家裡處處都是愁。表現了在情感方面欲拋不能的一種盤旋郁結的痛苦。抒寫主人公想要掙扎出來卻不可能。以下各句所寫均由此生發而出,故此句有籠罩全篇之效。接下寫春來閑愁依舊,寧可瘦也要飲酒來打發閑愁。詞的後半片仍在寫愁,不過是從家裡擴展到家外,河畔青草、堤上綠柳蒙上了愁,天色薄暮更引起了愁,一人獨立小橋還在品味首愁。下片前後均是景語,中間兩句是情語,使前後之景均為情增添色彩。見到青草綠柳,又增新愁,故獨立小橋望月,任憑春風吹拂。全詞通過寫情感交織的愁悶,徘徊在心,從而產生一種對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變遷的感嘆。
這首詞另一說為馮延巳所寫,但大部分資料都解釋為歐陽修所寫。馮延巳(903--960),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五代南唐詞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日日」原本作「舊日」,「橋」原本作「樓」。 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作為詞人,他雖受花間詞影響,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情但詞風不像花間詞那樣濃艷雕琢而以清麗多彩和委婉情深為其特色,有時感傷氣息較濃,形成一種哀傷美。其詞集名《陽春集》。
B. 歐陽修《蝶戀花》的原文。
【年代】:宋
【作者】:歐陽修——《蝶戀花》
【內容】:
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
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
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
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鞦韆去。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他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他的詞主要寫戀情游宴,傷春怨別,表現出深婉而清麗的風格。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
【注釋】:
遊冶處:指歌樓妓院。
章台:妓女居住處的代稱。
雨橫:雨勢猛烈。
【賞析】:
這首詞寫一位住在深宅大院中的上層婦女的苦悶。丈夫冶遊不歸,少婦如處囚籠,愁怨無人可傾訴,只有問花,而「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女主人公就像「亂紅」一樣,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用意千回百轉,而用語渾然天成
C. 宋代,晏殊與歐陽修,本是一對師生,為何師生情開始的早,結束的也早
晏殊與歐陽修的師生緣,始於才華,感於命途,終於人品,沒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也許正是殊途不同歸,是兩人命運,性格,身份,主張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一,歐陽修以出眾才華博得青睞。
自唐宋以來,有才學有志向,但又還未博得功名的讀書人 往往會在科舉前後拜訪達官貴族或是已成名的大儒,以此來為以後的仕途鋪平道路,而那些有名氣的文人學者也不吝引薦和指導,比如唐時王維拜見公主,孟浩然拜謁張九齡,而宋代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曾鞏,王安石等人正是由歐陽修培養和提拔的。可見真正的大家是極為愛才,惜才的。
後來即使歐陽修致書信與晏殊,言辭懇切真誠,晏殊卻不願再以真心來對這一片真心,他回信相當草率,有人問他在寫什麼,晏殊面色平靜,「答一知舉時門生,已過矣」。
D. 歐陽修《蝶花戀》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作者,歐陽修。創作年代,北宋。作品體裁:詞。此詞描寫閨中少婦的傷春之情,一起一結頗受推賞。上片寫深閨寂寞,阻隔重重,想見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寫美人遲暮,盼意中人回歸而不得。幽恨怨憤之情自現。此詞寫景狀物,疏俊委曲,虛實相融,辭意深婉,尤對少婦心理刻劃寫意傳神,堪稱歐詞之典範。 譯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楊柳依依,飛揚起片片煙霧,一重重簾幕不知有多少層。豪華的車馬停在貴族公子尋歡作樂的地方,他們登樓向遠處望去,卻看不見章台路。 春天將過去,下了狂風大作的三月雨,重門將黃昏景色掩閉,也無法留住春意。淚眼汪汪問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花兒默默不語,只有紛亂的落花,零零落落一點一點飛到鞦韆外。 賞析 上片開頭三句寫「庭院深深」的境況,「深幾許」於提問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煙」狀院中之靜,襯人之孤獨寡歡,「簾幕無重數」,寫閨閣之幽深封閉,是對大好青春的禁錮,是對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簾幕」重重,更兼「楊柳堆煙」,既濃且密——生活在這種內外隔絕的陰森、幽遂環境中,女主人公身心兩方面都受到壓抑與禁錮。疊用三個「深」字,寫出其遭封鎖,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獨處,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訴之感。因此,李清照稱賞不已,曾擬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顯然,女主人公的物質生活是優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極度苦悶,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簾深樓迥及「亂紅飛過」等句,殆有寄託,不僅送春也。或見《陽春集》。李易安定為六一詞。易安雲:「此詞余極愛之。」乃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詞論》:永叔詞雲「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此可謂層深而渾成。何也?因花而有淚,此一層意也;因淚而問花,此一層意也;花竟不語,此一層意也;不但不語,且又亂落,飛過鞦韆,此一層意也。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入,又絕無刻畫費力之跡,謂非層深而渾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諸句,逐層深入地展示了現實的凄風苦雨對其芳心的無情蹂躪:情人薄倖,冶遊不歸,意中人任性冶遊而又無可奈何。 下片前三句用狂風暴雨比喻封建禮教的無情,以花被摧殘喻自己青春被毀。「門掩黃昏」四句喻韶華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將逝,年華如水。結尾二句寫女子的痴情與絕望,含蘊豐厚。「淚眼問花」,實即含淚自問。「花不語」,也非迴避答案,正講少女與落花同命共苦,無語凝噎之狀。「亂花飛過鞦韆去」,不是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嗎?「亂紅」飛過青春嬉戲之地而飄去、消逝,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淚光瑩瑩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後花、人莫辨,同樣難以避免被拋擲遺棄而淪落的命運。「亂紅」意象既是下景實摹,又是女子悲劇性命運的象徵。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託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現了生活在幽閉狀態下的貴族少婦難以明言的內心隱痛。 當然,溯其淵源,此前,溫庭筠有「百舌問花花不語」(《惜春詞》)句,嚴惲也有「盡日問花花不語」(《落花》)句,歐陽修結句或許由此脫化而來,但不獨語言更為流美,意蘊更為深厚,而且境界之渾成與韻味之悠長,也遠過於溫、嚴原句。
E. 蘇軾和歐陽修的故事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
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
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意思是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5)歐陽修師生戀擴展閱讀:
歐陽修與蘇軾是北宋文壇耀眼的雙星。在詩文革新運動中,歐陽修是英勇無畏的旗手,蘇軾是名副其實的闖將。他們分別團結了一群才華橫溢的作家,攜手鑄造了北宋文學的輝煌。
歐陽修是蘇軾童稚時的偶像,讀其文,誦其詩,想見其為人,私以為師。嘉祐二年禮部試,歐陽修彗眼識蘇文,提拔為進士第二名,雖引起一場風波,亦令科場風氣大變。歐、蘇年齡相差三十歲,結為忘年交,兩代文宗相繼完成了北宋詩文革新,聯手創造了北宋文學的輝煌。歷史上「歐蘇」並稱,給後人多方面的啟迪。
歐陽修和蘇軾都出生在今四川,巴蜀文化啟蒙了他倆。歐陽修與蘇東坡是北宋詩文好友,他們的關系又是「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