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關於師生關系的理論

關於師生關系的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8-05 20:00:24

1. 師生關系理論有哪些

我們應正確地看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辯證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體來說:
第一,在教學上的授受關系。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教學內容的角度說,老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學生是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教師的教育影響必須經過學生選擇內化才能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實際的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需要學生創造性地積極參與這個過程,需要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目的最終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以後不論學生學習什麼,只要他具備這種主體意識,自主學習,教學就達到了基本目的。
第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系。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種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與幫助的關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將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第三,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從本質上講,師生關系是一種人——人關系。師生關系是師生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感化的社會互助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知識和智力上,而且體現在思想和人格上。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正直的有高尚品德修為的人一定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正能量。反之,如何這個老師行為不正,思想偏執勢必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思想品德的修養才是最重要的

2. 師生關系的概述

shī shēng guān xī
師生關系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是教師 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質性,多層次的關系體系。學校中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折射著社會的一般倫理規范,同時又反映著教育活動獨特的倫理矛盾,因此師生關系也表現為一種鮮明的倫理關系。師生之間的倫理關系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構成一個特殊的道德共同體,各自承擔一定的倫理責任,履行一定的倫理義務。這種關系處於師生關系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對其他關系形式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學生的道德觀念有很大部分是從教師那裡直接獲得的,教師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不僅有廣博的知識,還應該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道德思想,而這正是建立良好的師生倫理關系的關鍵。
但是,長期以來師生倫理關系在教育理論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師尊生卑是古代社會師生倫理關系的特點,而在現代社會,師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成為師生倫理關系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人性解放、民主自由是現代倫理的基本精神,因而,只有充分體現現代倫理基本精神的師生關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師生倫理關系。作為現代教育倫理本性的具體化和集中表現,現代師生倫理關系應具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教育崇善的基本特性,這也是師生倫理關系改革的方向所在。

3. 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它表現在 民主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系,教師理解回學生,一視同仁的與學答生交往,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同時也要求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尊師愛生(學生尊敬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和人格尊嚴,對教師有禮貌,願意協助配合教師工作,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教師熱愛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了解關心愛護。),教學相長(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學生可以超過教師),心理相容(教師和學生在心理上是協調一致的,在教學過程中是師生關系親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4. 關於師生關系

看你跟老師的關系復怎麼樣了。。制。下面有幾條比較有意思,有點新意的,你可以看看,如果可以的話,就挑個送給你老師吧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關懷放在我的面前,可是我沒有珍惜,如果上天能夠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您說:老師,謝謝您!

雖然過了這么多年,可是我對老師您的敬仰之情依然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

老師,天都黑了,您乖乖的,早點睡吧,晚安!我們喜歡您笑嘛,您笑起來好漂亮,真的!

老師,今天是教師節,您在睡懶覺嗎?我們乖,不打電話吵醒您,您多睡一會兒吧!

老師,您知道嗎,您在講台上的形象好偉大,好迷人,希望您永遠青春永駐,光芒四射,桃李滿天下!

老師:想請您吃飯卻沒有鈔票;想送您禮物卻還沒買到;想說我愛您卻怕師母生氣……那就讓今天快點過去吧!

5. 論語關於師生關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1、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解析: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忠於職守;與朋友交往,講求信譽。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有學問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解析: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同學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乾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4、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解析: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5、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解析:顏淵感嘆地說:「我的老師啊,他的學問道德,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看著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了。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我已經用盡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個高高的東西立在我的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找不到可循的路徑。」
6、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解析:叔孫武叔詆毀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仲尼是不可詆毀的。他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無法逾越的。一個人即使想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傷害呢?只顯出他不自量力罷了。」
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解析: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剩餘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8、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解析: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6.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師生關系的相關理論

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師生比例應該為:
初中 :農村 1∶18
小學: 農村 1∶23

7. 師生關系有哪些基本的特點

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

1、尊師愛生

尊師就是尊重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和教師的人格與尊嚴,對教師要有禮貌,了解和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理解教師的意願和心情,主動支持和協助教師工作,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

愛生就是愛護學生,它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重要體現,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感情基礎,是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養學生熱愛他人、熱愛集體的道德情感基礎。

2、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僅是現代社會民主化趨勢的需要,也是教學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現代人格的具體體現。

3、教學相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教學相長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教師的教可以促進學生的學;二是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三是學生可以超越教師。

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協調一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表現為師生關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7)關於師生關系的理論擴展閱讀:

師生關系培養的方法:

1、提高師德修養

提高師德修養,塑造高尚師德形象。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有機結合,和諧學生的心靈。

3、師道尊嚴

構建師生關系的新走向(雙向式「師道尊嚴」)。

4、改革教育制度

改革教育制度,促成師生關系和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師生關系

8. 關於師生關系的

教育關系是師生關抄系中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也是師生關系的核心。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是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而產生的。這種關系是從教育過程本身出發,根據對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各自承擔的不同任務和所處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對兩者關系作出的教育學意義上的解釋。教不嚴師之惰,一般來說,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促進者、組織者和研究者,而學生一般是參與者、學習者,同時又是學習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體。這種關系形式,並不隨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態度而轉移,而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並且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活動中得以表現。教育關系的建立,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於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在教育關系中,教師與學生的活動中心都與教育目標有關,並體現著學校教育工作的任務與特點。這種關系既應符合教育科學規律,又應體現教育創造藝術,既能為師生雙方提供最大的發揮主體力量的空間,又能使雙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和諧發展。

熱點內容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24 14:40:10 瀏覽:526
有違師德的故事 發布:2025-05-24 14:23:44 瀏覽:965
繪本如何 發布:2025-05-24 09:23:40 瀏覽:998
金蝶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4 08:18:25 瀏覽:958
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自評報告 發布:2025-05-24 07:26:30 瀏覽:558
師德師風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24 06:49:19 瀏覽:759
生物實驗高中 發布:2025-05-24 03:14:39 瀏覽:908
一年級上冊數學算式題 發布:2025-05-24 02:46:10 瀏覽:378
歐美教師誘惑 發布:2025-05-24 01:59:43 瀏覽:581
化學畫圖 發布:2025-05-24 01:46:17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