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師德觀
他對教育的本質看法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育方法和「兒童中心論」的教育原則。他認為應重視兒童的本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製作的本能。他還認為兒童具有自我生長的能力;兒童與成人在心理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B.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杜威的教育思想如下:
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
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實則,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1、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科目的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里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2、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兒童中心論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裡,「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系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准則的代言人」。因而,傳統教育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傳統教學的計劃實質上是來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輸。它把成人的標准、教材和方法強加給只是正在逐漸成長而趨於成熟的兒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規定的教材、學習和行動的方法,對於兒童的現有能力來說,都是沒有關聯的。……盡管優秀的教師想運用藝術的技巧來掩飾這種強制性,以減輕那種顯然粗暴的性質,它們還是必須灌輸給兒童的。」由於傳統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師和教科書上面,而不是放在兒童的本能和活動中,於是,兒童只能受到「訓練」、「指導和控制」以及「殘暴的專制壓制」。去除這種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實現重心的轉移。「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把教育的重心從教師、教材那裡轉移到兒童身上,這就是杜威倡導的「新教育」(或「進步教育」),也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
C. 我怎樣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鼓勵探究與創新教育思想的形成建立在對社會變革、科學發展和教育沖突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
首先,這一思想的形成是與杜威對這一時期歐美社會深刻變革的認識分不開的,其次,這一思想的形成也與杜威對傳統認識論進行分析和批判有密切的聯系。杜威的這一思想也與他對傳統教育「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分不開的。
杜威的理論為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區別於傳統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他提出「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
(3)杜威的師德觀擴展閱讀
在杜威看來,自工業革命以來不到100年時間里,人類社會發生了迅速、廣泛和深刻的變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不僅改變了政治疆界,擴大了生產的規模,加速了人口的流動,也使得人們的各種生活習慣、道德以及觀念和愛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這些變革的重要結果就是促進了科學和哲學的發展。一方面,在19世紀的歐美社會,隨著生理學以及與生理學相關聯的心理學的進展、進化論思想的出現、科學實驗方法的使用等等,強調發展及變化和重視探究及實驗成為西方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徵。
這為杜威教育理論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這一時期科學探索精神廣泛影響的產物。另一方面,19世紀後期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也形成了與以往哲學不同的特點。實用主義哲學是一種強調行動和鼓勵探究的哲學。
它反對只強調觀念的孤立或獨處狀態,而主張將觀念與行動統一起來,並在二者的結合中把觀念能否產生效果放在第一位。因此,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杜威教育思想滲透了強調探究和創新的思想,形成了不同於傳統教育的新特徵。
D.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一)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 (二)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實則,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 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四)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1、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 科目的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里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2、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五)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兒童中心論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裡,「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系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准則的代言人」。因而,傳統教育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傳統教學的計劃實質上是來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輸。它把成人的標准、教材和方法強加給只是正在逐漸成長而趨於成熟的兒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規定的教材、學習和行動的方法,對於兒童的現有能力來說,都是沒有關聯的。……盡管優秀的教師想運用藝術的技巧來掩飾這種強制性,以減輕那種顯然粗暴的性質,它們還是必須灌輸給兒童的。」由於傳統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師和教科書上面,而不是放在兒童的本能和活動中,於是,兒童只能受到「訓練」、「指導和控制」以及「殘暴的專制壓制」。[4]去除這種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實現重心的轉移。「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5]把教育的重心從教師、教材那裡轉移到兒童身上,這就是杜威倡導的「新教育」(或「進步教育」),也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
E. 杜威的教育主張是什麼
教育即生活。批判傳統的教育不顧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學校教育將生活和虛無縹緲的未來相結合。忽視了兒童的興趣,需要個性,自由, 導致了學生學習不快樂。
他的觀點是。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學校就是進行教育的一種形式。學校就是一個雛形的社會。教的內容應該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校內與校外的生活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快樂的。學生的學習應該與學生當下的生活,做准備而不是為了未來虛無縹緲的生活做准備。教育要體現代精神,讓兒童樹立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教育即生長。
他被判了傳統的教育不顧及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批判傳統的教育不顧及兒童自身的生長。批判個人本位論以及社會本位論。
他認為。教育不可能脫離社會環境教育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制約因此要排除切可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利因素。教育不能脫離社會教育,為民主社會培養人。教育無目的論教育本身出它自身的目的沒他目的。
教育即經驗
杜威批判傳統的教育一致的灌輸死版知識。批判傳統教育不顧及兒童的知識。
他主張學生應該從做中學做中學。直接經驗是基礎。教育應該從直接經驗當中生長出來。要通過直接經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反省思維五步法
培養創新意識。確定情景。提出問題,檢驗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德育
杜威批判傳統的德育觀念注重講授德育,缺乏實踐。
杜威認為德育存在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該注重生活德育化。杜威強調。德育應該融合在教材,學校,社會,家庭。從各個方面實行德育。
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為。
他的德育理論是以新個人主義為基礎。
F. 杜威的主要教育觀點
(一)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
(二)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實則,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四)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科目的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里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五)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兒童中心論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裡,「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系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准則的代言人」。
拓展資料: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現代著名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理論家和心理學家。《新大英網路全書》(1979年版)在介紹杜威時說,他是「20世紀上半期美國教育改革中所謂進步運動的卓越思想家」。1930年,巴黎大學在授予杜威榮譽博士學位時,稱他是「美國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現」(轉引自《新大英網路全書》第5卷,1979年版,第680頁)。杜威的教育思想曾經在全世界廣泛傳播,有人說,「杜威的教育學說,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且影響了全世界」。可以認為,杜威是現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
G. 簡述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從實用主義哲學出發,高度重視經驗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在杜威看經驗是個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包含著個體主動地嘗試的過程和被地承受結果的過程,它應該既要讓學習者獲得一些認識的結果,又要增強他們的經驗,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他指出:「教育是對經驗的重建和重組,它能增添經驗的意義,使人們指導今後經驗過程的能力得到增強。」杜威提出「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習者從傳統的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精神,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的實踐中去,「在做中學」,從經驗中學習,不斷豐富他們的經驗,增強他們對不斷變化世界的適應能力。
總之,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的口號,這是三個不同的角度對教育本質的解釋。這三個關於教育本質的論斷在本質上是一致都要求教育者要優化學習者周圍的環境,尊重學習者的人格,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加強學習內容與他們周圍生活的聯系,讓他們在活動與交往中學習,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展,增強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四)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教育離不開環境,只能利用環境的作用間接地進行教育。而學校就是特殊的環境。在杜威看來,學校應該從教材和教育方法上進行根本的變革,主張將各類型的手藝、自然研究、科學常識、藝術引進學校,「使得每個學校都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兒童在這樣的小社會里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最終建立起「一個有價值的、可愛的、和諧的大社會。」
H. 簡述杜威關於教育本質的基本見解
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正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童的社會生活。
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8)杜威的師德觀擴展閱讀
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准備。」
中國的李壯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孔子非常重視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財富作為立國的三大要素。他認為老百姓應該受教育,這些思想又比奴隸制時代前進了一大步。孔子承認知識和道德都是要靠學習培養出來的,教育是形成人的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的「有教無類」主張,也是從「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
聶聖哲先生: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從人生的教育總量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佔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沒有那麼復雜,就是勞動教育,兩件事情,做家務,學吃苦,先從養活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