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師生
『壹』 小學生環保知識有哪些
1、不亂丟垃圾。
2、學會節約用水。
3、廢舊電池不亂放。
4、節約用紙,保護森林。
5、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
6、廢水不亂倒。
7、去景區遊玩時不破壞花花草草。
8、不踐踏草坪。
9、低碳環保,出行盡量不選擇乘坐小轎車。
10、節約用電,外出時關掉電源。
11、不使用塑料袋,提倡用家用布袋。
12、作業紙雙面寫滿再丟。避免浪費。
13、盡量選擇購買綠色食品。
14、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15、多參加義務勞動,美化環境。
『貳』 沁縣的歷史
1944年,革命根據地急需大批幹部,中共沁縣縣委研究決定,責成縣委宣傳部長周銘至籌辦一所幹部學校。
5月24日 ,「沁縣耕讀師范」在西圪陀成立,招收一個隊(軍事建制、 一個班)50名學生,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由張艾如擔任。有教員2人,職員2人,工友2人。當時確定的辦學宗旨是:「適應抗日戰爭需要,為政治服務,為戰爭服務,為生產服務」。因而沒有固定學制和授課時數,抗日政府可隨時抽調師生參加各種政治工作和社會活動。學生來源包括在職幹部、小學教師、幹部子女、在鄉高小畢業生等。入學年齡不限,大的20多歲,小的十六七歲。課程設有:根據地建設、國語、數學、時事、生產、對敵斗爭、史地、醫葯衛生八門課。各科均沒有固定課本,教員自編,學生記策記;直到第四隊時才有沒印小冊子。辦學形式是半耕半讀,亦工亦農。學校除在月嶺山種有義田(吳淞的公田)二百畝外,還在榜口、羅和岩、西圪陀開墾了大量荒地,每年打糧百擔以上。此外,師生還兼營豆腐坊、菜園、女生紡紗織布。學生去向,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隨時由政府抽調去參軍,參戰,從事各項革命工作。
1945年3月,因種地無畜力,校長張艾如率5名師生,連夜潛入縣城南關日本侵略軍據點的馬廄奪獲騾子兩頭。
同年夏,招生50名,編為第二隊,新增教員兩人,改校名為「沁屯襄耕讀師范」。同年夏,在太岳行署召開的「六六教師節」表彰會上,耕師被樹立為全區敵後生產、勤工儉學的榜樣。會後,馮毅曾深入學校考查一個多月,總結耕師辦學經驗,寫成《沁屯襄耕讀師范介紹》長篇調查報告,發表在《太岳政報》第七期專號上。隨後延安電台予以廣播。為此,太岳行署特拔專款資助耕師。同年耕師成立劇社,師生自編自演劇目50多個,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先後深入三百多個自然村巡迴演出,受到群眾熱烈歡迎,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從未間斷。
1946年4月學校招生110名,編為第三、第四隊。同年5月,為照顧邊遠山區學生就學,學校遷至屯留縣老軍庄,校名改為「沁屯中學」。同年10月,全縣解放,學校遷至沁縣城火車站(俗稱沁中南校)師生繼續參加當地土地改革運動,直至年終返校。
1947年,農歷「二月二」全縣掀起大參軍運動,學校師生80人參軍,20人參干。隨軍南下到河南、福建,18人轉送到北大、軍大和其它軍事院校深造,學校只剩下30名年小力弱不到入伍條件的學生,學校立即補招新生6個班編為四、五、六隊。師范班、實習班、附後屬高小班,校名改為「沁縣中學」。
建校6年中,學校三易校名,三易校址,共招收十個班五百餘人。畢業四個班(其中兩個班參軍參干,轉送軍事院校)200餘人。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一直由張艾如擔任。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銅川龍門人,祖籍太原祁邑,先輩於此魏遷居河汾。父王隆(字伯高),隋開皇初國子博士,出任昌樂令,後調遷猗氏、銅川(銅鞮),任滿退居鄉間,不再主官。
開皇四年(584),王隆為銅川令時,通出生於銅川任所,隆為其卜卦,卜師日:「此子必能通天下之志」,遂起名通。王通三歲知書,幼小好學,曾六年夜讀不解衣,拜讀於各派名流,精研典著,19歲便立濟蒼生之志,西遊長安,給皇帝上治國安邦的《太平十二策》,未被採納,作《東征之歌》而歸,潛心讀詩書,正禮樂,修之經,贊易道,歷經9年努力,《六經》著就。同時,在銅鞮紫金山設帳授徒,把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傳給弟子,慕名而來求學論政的多達千人,其中學有成就者有賈瓊(中山人)、魏徵(曲城人)、房玄齡(齊州人)、李靖(三原人)、李績(懋功,曹州人)、杜如晦(杜陵人)、陳敘達(降州人)、溫大雅(並州祁人)、薛收(河東人)等人,大多成為唐朝名臣。大業十年(614),煬帝召王通任蜀郡國戶書佐,十一年,又召任著作郎、國子博士,都拒絕。十三年,因病英年早逝,門人謚其為「文中子」。著作《六經》早迭,由門人薛收、姚義等為其搜集整理的《中說》傳於後世。
今沁縣故縣鎮銅 鞮山(原稱紫金山)存有王通當年著書講學的文中子石室,旁有唐代修建的文中子祠遺址,祠內曾存唐太常博士皮日休撰寫的《文中子碑記》(文存《沁州志》藝文)。明代以前,郡志都把五通記為郡人,俞汝為《沁州志》載王通入《隱逸》篇,以定王通為「沁之銅川人」。清代汪竹岩編志時,始遵史籍,改王通為寓沁人物。州人從唐以來祀王通為鄉賢。據傳,西南鄉龍門山、龍門村為王通族人故里,境內尚有王姓人自稱王通後裔。《六子書》中仲淹自謂:「吾家銅川六世」(見清乾隆《沁州志》俞汝為《重創先儒文中子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