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京師生春

京師生春

發布時間: 2021-09-04 04:20:09

① 春怎麼理解,有含義

春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部首筆畫
部首:日 部外筆畫:5 總筆畫:9
五筆86:DWJF 五筆98:DWJF 倉頡:QKA
筆順編號:111342511 四角號碼:5060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625

基本字義
1. 一年的第一季:~季(農歷正月至三月)。~節。~色。~暉(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正富」;d.指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魯國的《春秋》。亦泛指歷史或歷史著作;e.中國的歷史上的一個時代)。 2. 兩性相求的慾望:~心。懷~。 3. 生機:大地回~。 4. 姓。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草(木),草木春時生長;中間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腫部分,即剛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萬木生長;「屯」亦兼作聲符。小篆字形,隸變以後,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來了。本義:春。四季的第一季) 2. 同本義 [spring]
春,推也。從艸屯,從日,艸春時生也。會意,屯亦聲…今隸作春字,亦作芚。——《說文》
春為青陽,春為發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氣也,故生。——《爾雅·釋天》
春者何,歲之始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為此春酒。——《詩·豳風·七月》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3. 又如:春歸(春天來臨);春闈(春季考試);春蠶(春季飼養的蠶);春事(春季農耕之事);春人(春遊之人);春試(春季在京師舉行的科舉考試);春忙(春季農耕忙碌時);春社(元宵節前後舉行猜燈謎活動的一種游戲組織) 4. 男女情慾 [(sentiment of)love]
有女懷春。——《詩·召南·野有死麕》 5. 又如:懷春(少女愛慕異性);春女(懷春的女子);春方(春葯);春興(情慾);春線(浸過興奮葯劑的線。淫穢物品) 6. 指草木生長;花開放。常喻生機 [life;vitality]。如:春眼(形容柳葉初生之芽);春梢(春條的末稍);春叢(春日叢生的花木) 7. 唐人呼酒為春 [wine]。如:春杯(指酒杯);春台(飯桌);春酎(春酒。酎,醇酒,泛指酒) 8. 泛指一年 [year]
一卧東山三十春。——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 9. 又如:春年(青春,年華);春秋(年紀;年數) 10. 春色;喜色 [spring scenery;joyful expression]。如:春山(眼眉,婦女的眉色);春暈(春色暈染);春減(春色減退) 11. 北斗指向東方為春,故以春指代東方 [east]。如:春方(東方);春路(東方的道路);春溟(東海)
常用片語
1. 春餅 chūnbǐng
[spring pancake] 一種薄餅,立春日應節的食品 2. 春播 chūnbō
[spring sowing] 春季播種
春播作物 3. 春茶 chūnchá
(1) [spring tea] (2) 春季採制的茶葉 (3) 春季茶葉沏的茶
春茶敬親人 4. 春潮 chūncháo
[spring tide] 春季的潮汐,形容其勢之猛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5. 春大麥 chūndàmài
[spring barley] 春季播種的大麥 6. 春分 chūnfēn
[the Spring Equinox]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20或21日。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 7. 春風 chūnfēng
(1) [spring breeze]∶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with smile]∶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8. 春風得意 chūnfēng-déyì
[ride on the crest of success] 原指考取進士,現在形容心情歡暢,洋洋自得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9. 春風風人 chūnfēng-fēngrén
[grace that has spread to all] 指施恩澤於他人
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劉向《說苑·貴德》 10. 春風化雨 chūnfēng-huàyǔ
[life-giving spring breeze and rain — salutary influence of ecation] 比喻良好完善的教育使人潛移默化
承老夫子的春風化雨,遂令小子成名。——《兒女英雄傳》 11. 春風滿面 chūnfēng-mǎnmiàn
[smile broadly;radiant with happiness] 喜氣表現於面部 12. 春風一度 chūnfēng-yīdù
[a sexual intercourse] 指男女交歡一次
不是長久夫妻,也算春風一度。——《金瓶梅》 13. 春耕 chūngēng
[spring ploughing] 春季播種之前,翻鬆土地
春耕大忙季節 14. 春宮 chūngōng
(1) [living quarters of the crown prince]∶古時太子居住的宮室;也借指太子 (2) [pornographic picture]∶描繪男女交合的淫穢圖畫 15. 春菇 chūngū
[spring mushroom] 春季採集的香菇 16. 春灌 chūnguàn
[spring irrigation] 春季對農作物灌水 17. 春光 chūnguāng
[spring scenery] 春天的風光
歌台暖響,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宮賦》
春光明媚 18. 春光漏泄 chūnguāng-lòuxiè
[the spring light divulged] 男女的姦情私通苟合被人覺察識破
呀,這春光漏泄,怎地開交?——洪升《長生殿·絮閣》 19. 春光明媚 chūnguāng-míngmèi
[beautiful and bright;bright spring days] 形容春日的景色鮮艷悅目 20. 春寒 chūnhán
[cold spell in spring] 指春季寒冷的氣候
春寒料峭
冬暖易春寒 21. 春旱 chūnhàn
[spring drought] 春天出現的旱情
罕見的春旱 22. 春華秋實 chūnhuá-qiūshí
(1) [spring flowers and autumn fruits]∶春日花開,秋來收果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2) [showy appearance and virtuous substance]∶比喻文采各異或學問有成 23. 春花秋月 chūnhuā-qiūyuè
[spring flower and autumn moon — happy days] 春之花,秋之月。指人間最美好的時光和景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唐· 李煜《虞美人》 24. 春畫,春畫兒 chūnhuà,chūnhuàr
[pornographic picture] 指帶有淫穢內容的圖畫 25. 春荒 chūnhuāng
[spring famine] 指春季農村中青黃不接時出現的飢荒 26. 春暉 chūnhui
[spring scenery;spring sun] 春光,春陽。比喻母愛
鳥啼渾似惜春暉。——戴叔倫《過柳溪道院》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效《遊子吟》 27. 春季 chūnjì
[spring] 一年的第一季,我國習慣指立春到立夏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歷「正、二、三」三個月 28. 春假 chūnjià
[spring vacation] 學校春季放的假,多在四月初 29. 春節 chūnjié
(1) [the Spring Festival]∶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的傳統盛大節日 (2) [spring]∶春季 30. 春景 chūnjǐng
[spring scenery] 春光;春天的光景
誘人的春景 31. 春酒 chūnjiǔ
[wine brewed in spring] 春季釀制的或春季釀成的酒;也指民間習俗,春節時宴請親友叫吃春酒 32. 春卷 chūnjuǎn
[spring roll] 食品,用薄麵皮裹餡,捲成細長形,放在油里炸熟 33. 春雷 chūnléi
[spring thunder] 春天打的雷 34. 春聯 chūnlián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春節時貼在門上的對聯 35. 春令 chūnlìng
(1) [spring]∶春季 (2) [spring weather]∶春季里的節令,也指春節 36. 春夢 chūnmèng
[spring dream;something that is illusionary and transient]春夜的夢。比喻轉瞬即逝的好景,也比喻不能實現的願望
細絲搖柳凝曉空,吳王台榭春夢中。—— 羅隱《江南行》 37. 春牛 chūnniú
(1) [clay cattle]∶舊時打春儀式上所用的土牛 (2) [pimp]∶色情業的掮客,拉皮條的人
你小心被警察當春牛逮走 38. 春暖花開 chūnnuǎn-huākāi
[ring the warmth of spring all the flowers bloom] 原義是說春景美麗,現在常用來比喻有利於工作或學習的大好形勢 39. 春暖花香 chūnnuǎn-huāxiāng
[ring the warmth of spring all the flowers bloom] 春日陽光和煦,暖育百花盛開,香氣撲鼻,形容春天的美好時光 40. 春情 chūnqíng
(1) [stirring of love]∶男女相互愛戀的感情;春心 (2) [scene in the spring]∶春天的景緻或意趣 41. 春秋 chūnqiū
(1) [a year]∶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2) [age]∶年齡 (3)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4)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42. 春秋鼎盛 chūnqiū-dǐngshèng
[in the prime of one』s life] 比喻人到壯年,正值一生最旺盛的時期
天子春秋鼎盛,行儀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若比,況莫大諸侯,權勢十此者乎?——賈誼《新書·宗首》 43. 春去夏來 chūnqù-xiàlái
[summer succeeds spring] 春天過去,夏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春去夏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44. 春色 chūnsè
(1) [spring scenery]∶春天的景色 (2) [happy expression]∶指臉上的喜色 45. 春色滿園 chūnsè-mǎnyuán
[a garden full of the beauty of spring] 春日的景色充滿家園。形容生機勃勃、繁榮興旺的氣象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詩 46. 春山如笑 chūnshān-rúxiào
[hills as if smiling in the spring] 形容春天山區風景的優美動人
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 47. 春上 chūnshang
[in spring] 春季
今年春上雨水多 48. 春筍 chūnsǔn
[bamboo shoots in spring] 春季長成或挖出的各種竹筍 49. 春試 chūnshì
[imperial examinations held in spring] 明清兩代科舉,會試在春季舉行,叫做「春試」 50. 春天 chūntiān
(1) [spring] (2) 冬天到夏天之間的季節,天文學上是從三月的春分到六月的夏至 (3) 包含三、四、五月的季節

② 清朝北京城共有9門嗎正陽門、午門、德勝門……所謂京師9門嗎有什麼特殊來歷和功能

當年劉伯溫修建北京城,共設了九個城門,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京「內九城」。

九門指明、清北京內城的9座城門,北面的德勝門、安定門;東面的東直門、朝陽門;南面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又稱前三門;西面的西直門、阜成門。

北京城門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之說,除了內城九門,外城有7門,即東便門、廣渠門、西便門、廣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出此范圍為郊外。皇城四門為天安門、地安門、西安門、東安門。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 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 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 走糧車。過去那陣子,沒有鐵路交通。南方出產的糧食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就是現在的通縣)。順便說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個著名的對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的就是這檔子事兒。糧食到了通州以後,再裝車進城。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 「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瓮 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之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呢,呵呵。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於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正陽門:元稱麗正門,京人俗稱"前門",與地安門(俗稱後門) 南北呼應。瓮城中關帝廟為九門之首,故人稱"正陽關帝"。正陽門因皇帝龍車出入此門,正陽門又稱"國門"。走「龍車」。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陽門。正陽門也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里。「大前門」香煙也是由此而得名,您還記得那煙盒上的圖案嗎?對,那就是威風凜凜的正陽門,反面的圖是建於明正統4年(1439年)的箭樓。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訛傳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 囚車從此門經常出入,人稱"死門",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 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京人以此對時,人稱:"宣武午炮"。走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可不是後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後悔哪兒還來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里。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殺人地方了,菜市口沒有什麼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葯店門口,設下監斬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關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後在菜市口被殺死。他在刑場上,態度庄嚴地監斬官說:「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在終於做完了」,然後慷慨就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里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更是為這刑場增添了一股子肅殺之氣。

阜城門:元為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京西門頭 溝,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瓮城門洞內由煤棧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記之。"梅"與"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 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門頭溝的煤要進北京,最近的門兒就是阜城門。
西直門:元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高亮趕水"的傳說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車都走此門,故瓮城門洞中刻 有漢白玉水紋石雕一塊,京人皆知"西直水紋"。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皇帝,不喝城裡的水,嫌城裡水苦,專門喝玉泉山的水。您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德勝門: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乾 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顆粒無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勝門,時逢 大雪紛飛,除去一年之暑氣,高宗龍顏大悅作御詩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黃頂碑樓,碑之高大,令其它諸門的石刻難以比擬,故人稱: "德勝祈雪"。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德勝門東邊的城牆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說「德勝午炮」,估計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有名的緣故吧。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 都九門中有八門瓮城內建築關帝廟,唯安定門內建真武廟,在諸門 中獨具一格,從1924年拍攝的照片看,建築整潔,布局精練。"安定 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 安定門走什麼車呢?北京的說法是兵車回城走安定門——出兵得勝,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敗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敗仗也得回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再安定也不遲。還有種說法兒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兵走這里。實際上壓根兒就不是那麼回事兒。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是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後,清廷下令圈佔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祟文門內。那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廠改成壽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題胡同,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一個意思。

東直門:元祟仁門,此門為京華九門中最貧之門,以郊外盆窯小販,日用雜品占據瓮城為主,但瓮城廟中的葯王雕像極為精細, 市人稱"東直雕像"。走磚瓦、木材車。過去的磚窯都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實際上,東直門不僅僅只是走磚瓦、木材車,它走各種各樣的車,要是硬給起個名字,那就是,東直門走百姓車。最早的東直門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整條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長,地上鋪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買賣鋪子,過了冰窖口,茶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③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這首古詩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這首古詩的意思

首句連用七個數字組成。既暗寓正月初七是人日之意,又含蓄表達了詩人彷彿在扳著指頭計數,盼望和歡呼立春之日到來的心情。通俗明快,別具一格。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作者:羅隱(唐)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作者簡介: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④ 古詩名字好像是《到京師》 最後一句好像是此為春什麼

到京師
【作者】楊載 【朝代】元代
城雪初消薺菜生,角門深巷少人行。
柳梢聽得黃鸝語,此是春來第一聲。

⑤ 自京師乘風雪 師 什麼意思 譯文是"從京城裡出發,冒著風雪

登泰山記》原文譯文與賞析

一、《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二、《登泰山記》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陰谷和陽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時齊國所築的長城。最高處是日觀峰,在長城以南十五里處。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自京都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的西北山谷,越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個月的二十八日,我與泰安府知府朱子潁從南面山腳下開始登山。山道長四十五里,都是用石頭砌成的台階,一共有七千多級。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谷環繞泰安城下,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水。我開始順著這條山谷進去。不到一半路,越過中嶺,又順著西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都是順著東谷進去,道中有天門。東谷,古人叫它天門溪水,我這次沒有到。現在所經過的從中嶺到山頂中那些像門坎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稱它們為天門。山道上迷漫著霧氣,非常光滑,那些台階幾乎不能攀登。等到達山頂,看到青翠的山峰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宛如一幅畫,半山上停留著雲霧,就像飄帶一樣。

二十九日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和朱子潁一起坐在日觀亭上等候日出。這時大風颳起積雪撲打著臉面,亭子以東從腳下起,都被雲霧彌漫,漸漸地看到雲霧中數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那是山呀。這時天邊的雲像一條條線似的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霎時間變得五彩繽紛。太陽出來了,像丹砂一樣赤紅,下邊有搖動著的紅光承接,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呀。回過頭來再看日觀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受到日光照射,有的沒有被照射到,或紅或白,錯雜相間,一個個都彎腰曲背,好像在向日觀峰鞠躬致敬。

日觀亭西邊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邊。這一天,返回的路上觀看了道路兩旁的石刻。自從唐高宗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都來不及前往。

泰山多石頭,少土。石頭都是蒼黑色,多是平方的,很少是圓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生長在石縫里,樹頂都是平的。到處是冰雪,沒有山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足跡。到日觀峰幾十里內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

桐城人姚鼐記。

三、《登泰山記》賞析: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有室名惜抱軒,學者因此稱他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他是清朝著名的古文家,桐城派重要首領之一。他早年跟隨伯父姚范學習經學,又跟同鄉劉大 學習古文。三十二歲中進士,進入翰林院,曾擔任過四庫全書館的纂修官。後來辭去官職,主持江寧(今江蘇南京)、揚州等地書院四十餘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說》等。他所編選的《古文辭類纂》是近代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部古文選本。他發展了方苞、劉大櫆 的「義法」說,使得他們的文論才成為體系。他們又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稱他們這一文學流派為桐城派。姚鼐的《登泰山記》是體現桐城派「義法」(言有物曰義,言有序曰法)的代表作之一。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裡,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同上泰山。泰山氣勢雄偉,風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袂登山,吟哦題詠,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把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的壯觀場面真實動人的描繪出來。且記述的是冬日的游歷,有別於余縉、李健吾諸公的文字,因而顯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從地理環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的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築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准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於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瓴。接著,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雪」出發,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而創造出有利條件。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餘級,這用數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顛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顛,廣闊的視野中,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環繞山間的雲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作者於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與子穎至日觀峰之日觀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濃筆潑墨,分三個步驟:一曰日將出,「雲一線異色」。二曰日正出,「須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變幻莫測,形諸文字,有些棘手,他卻能窮形盡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而且還把長天、雲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觀。寥寥數語,氣勢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詩仙李白也在此看過日出,「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雖有特色,卻稍有遜色。杜甫途經泰山,賦有《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這和姚鼐的「

稍見雲中白若數十立者,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後,作者又欣然回視西峰,見雪後初晴,日光照射,顏色相雜。這一筆,似乎可削,但她卻表現了日出的效果和影響,是絕不可缺少的。

山頂的建築,山道中的石刻,記敘收放自然,詳略有序。這都與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深淺息息相關。最後綜述泰山冬景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用凝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游覽所見歸結為「三多」、「三少」、「三無」。結句照應冰雪,嘎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簡潔著稱。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論,泰山有何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他把重點放在登山路徑和山頂景物上。他覺得路徑復雜而艱難,為後來者著想,需詳細交代。山頂奇觀,乃眾人嚮往,不可不細細描摹。名勝古跡,土石動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記」自然不可忽略。

歷來的大家都講究起承轉合,講究扣題,文章高手總是為突出題「目」而或收或放。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准來衡量本文卻發現,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現方法上,也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沒有議論。故本文取材和表現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簡潔的文風「言有物」的有力注腳。

用語准確,不事渲染,更無鋪陳。以記登山經過而言,「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並能讓人悟出作者當時冒風雪,過縣城,穿山越嶺的艱辛。以描寫山頂景色而言,七句話描繪了七個畫面:①「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②「大風揚積雪擊面」;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④「稍見雲中白若 數十立者,山也」;⑤「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⑦「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可見作者用語何等准確。如寫山頂的風,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風揚積雪擊面」七個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日觀亭以東,「自足下皆雲漫」,「漫」寫雲霧之大。雲中山「白若 」,抓住了形狀的特點。「極天雲」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堪稱「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

⑥ 寒食寄京師諸弟的注釋譯文

⑴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於這天禁火寒食。
⑵空齋:空盪的書齋。
⑶流鶯:鳴聲婉轉的黃鶯。
⑷把酒:手執酒杯,謂飲酒。
⑸杜陵:位於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內有帝陵、王皇後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蘊含深厚,情意悠長。
「乍暖還寒時候,天空下著蒙蒙的細雨,在這家家戶戶都禁絕煙火的節日里,空盪盪的旅齋更顯得孤凄冷清,叫作者無法安坐,還是出去看看,作者漫無目的地來到江邊,江風拂面,竟然覺得比屋內還暖和一些。獨坐岸石,楊柳枝頭的流鶯飛來飛去,還不時呼朋引伴地鳴叫著。清脆如歌的啼喚,令作者悵然。喝一杯淡淡的冷酒,解不了胸中無限的愁緒;看一眼帶露的紅花,消不了心中無盡的孤凄;遠在京師的弟弟,作者是非常想念的。此時此刻,作者老家杜陵的原野上,該是草色青青了。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敘,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發,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詩人首句寫景,突出一個「冷」字:「雨中」是天氣之冷;「禁火」是節令之冷;「空齋」是旅居之冷。寒食禁火,萬戶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層層疊加地寫足了環境氣氛,令人倍感蕭索與凄冷。 次句還是寫景,關鍵在一個「獨」字:「江上」是春潮湧動的春江;「流鶯」是自由翻飛、悅耳歡啼的黃鶯,與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滿生機,令人振奮愉悅的景象。但在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再美好的景象,獨看獨聽反而更添寂寞和惆悵。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於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托。第三句直抒胸臆,既點題,又說明了前兩句詩人倍感冷寂孤獨的原因,還能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結句的想像中的情景。一邊喝酒,一邊賞花,不是游春時的閑適暢飲,而是孤寂難耐的排遣。「借酒消愁愁更愁,淚眼觀花花不語」,無可奈何的自寬自慰之中,流露出無盡的落寞與惆悵。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復襯托的作用。至於緊接在第三句後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像於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於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此句說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說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於《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蘊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里,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這首詩雖只是寫身邊景、眼前事、心中想,但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極盡烘托之妙。在情景交融的和諧意境里,「手足情深」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呈現。千古之下,依然能引起共鳴、感慨,以及羨慕、遺憾。 劉辰翁《韋孟全集》:⑴「此等絕句豈王昌齡輩辦?於鱗論詩淺略如此。」⑵「字字是情是景。」
謝榛《四溟詩話》引孔文谷:「風人之絕響。」
高棅《批點唐詩正聲》:「寄興閑遠,絕句尤有風。」
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匯編》:「比右丞似高一格。」
黃叔燦《唐詩箋注》:「此詩情味不減『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也。王詩粘,韋詩脫,各極其致。」

⑦ 清代京師賢良祠和昭忠祠,裡面供奉的都是哪些

清以武力統一中原,入關後那些開國功王以及開國功臣們相繼死去,朝廷為了顯示其勛績,給予了配享太廟的最高榮譽。有清一代,除了帝後之外,僅有13個功王和13個功臣得享太廟。那麼,對於其他立有大功的文武群臣,朝廷又是如何安置的呢?


當然除了賢良祠、昭忠祠外,有些立有特殊功勛的朝廷准許建功臣專祠。不過這個級別都比較高,像清初的定南王孔有德,康熙朝一等公遏必隆,以及福康安、曾國藩等人。

⑧ 宋仁宗年間京師真的瘟疫盛行么

北宋時期(960—1127年)有記載的疫災年份59個,疫災頻度為35.1%。其疫災多發生於春、夏季節,秋、冬季節較少發生。整個北宋時期,疫災頻度呈周期性波動上升趨勢,除960—969年上接五代疫災周期和1120—1129年下接南宋疫災周期外,其餘時間可以劃分出3個波長為50年的波動周期,第一波(970—1019年)疫災頻度為10%—40%;第二波(1020—1069年)疫災頻度為20%-60%;第三波(1070-1119年)疫災頻度20%—70%。而宋仁宗趙禎在生時間為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和歷史記載的第二波(1020-1069)與宋仁宗在位時間基本吻合,因而宋仁宗時期是有瘟疫的

⑨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誰知道是誰寫的

李清照....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此詞為詞人早年在汴京所作,寫初春之景和作者閑適恬靜生活。表現了她喜愛和珍惜春天的心情。
上片寫作者晨起所見。首句用薛昭蘊成句,「長門」,漢代長安離宮名,漢武帝之陳皇後失寵,曾居此。「碧雲籠碾」講飲茶,宋人將茶製成茶餅,飲用時需用茶碾碾成細末。「一甌春」指一甌春茶。詞人晨起,見春草乍青,江梅初綻。一甌春茶,驅散最後一絲睡意。春天給詞人帶來無限的歡欣和喜悅。
下片寫黃昏景色。「東君」原為日神,後來演變成春神,詞中即指春天。農歷閏年一年中常有兩個立春日的情況。淡淡月光,照在稀疏的簾櫳上,花影掩映,飄散出縷縷幽香。春日黃昏,如此恬靜安謐。京師的春光這樣迷人,即使一年一度辜負了它,也非常可惜,何況兩年中有三度辜負了它呢?此次歸來,一定要用心好好度過這個無比美好的春天。

熱點內容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
思教育網 發布:2025-05-14 22:14:17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