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生戀列子

師生戀列子

發布時間: 2021-09-05 13:33:31

A. 歷史上 有師徒相愛的 例子嗎

相差18歲的師生戀: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史許廣平:1898年2月12日,許光平生於廣東番禺一個敗落的官僚家庭里,1918年,許廣平入天津的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本科,次年投身五四運動,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編輯, 1927年10月3日,許廣平和魯迅在上海開始共同生活。解放後,許廣平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團成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1959年10月, 她完成了將近十萬字的《魯迅回憶錄》。1960年10月,許廣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魯迅夫人許廣平曾說過:愛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覺的,她跟魯迅之間也是不曉得怎麼一來彼此愛上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愛情發展是有清楚的脈絡可尋的,他們之間的愛情異於他人之處,就是從師友發展到完全的了解和愛慕,歸根是魯迅先生的光輝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吸引了一個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 魯迅曾由家庭包辦同山陰朱安女士結婚,但由於出國和動盪的生活,魯迅實際上過著獨身生活,從未享受到真正的愛情。許廣平曾經真正地戀愛過,她1922年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之後,認識了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青年李小輝,然而,他們的愛情之花沒有結果。1924年1月,李小輝因猩紅熱結束了年輕的生命,這使許廣平好象受到雷震痛擊,直到18年後,許廣平回憶起來還感很痛心,「因為它曾經摧毀了一個處女純潔的心。」 然而封建禮教和巨大不幸並沒有摧毀許廣平和魯迅追求真正愛情的理想。魯迅當時在北京女子師范兼課,他的品德和學識深受許廣平和她的同學們景仰。1925年3月11日,許廣平給魯迅寫了第一封求訪信件。四月的一天,她和同學們走進了魯迅的寓所。後來,許廣平和劉和珍等在學生運動中受到校方迫害,魯迅毅然全力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這樣,他們的友誼進一步發展了。 從1925年3月到7月之間,魯迅與許廣平通信四十餘封,他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漸漸升騰為愛情的火焰。但是,他們信中沒有花呀月呀的辭藻,沒有悱惻和纏綿的柔情,而是對社會人生問題嚴肅的探討。許廣平說:「沒有燦爛的花,沒有熱戀的情,我們的心換著心,為人類工作,攜手偕行……」 他們的愛情遇到了守舊者的譏諷和反對。在譏笑和壓力面前許廣平表現了超凡脫俗的遠見,堅韌不屈的精神。1925年10月,她在魯迅主編的《國民新報》副刊發表了《同行者》一文,象烈火一樣熾熱,公開表達了對魯迅的愛,她說,她不畏懼「人間的冷漠,壓迫」,「一心一意的向著愛的方向賓士。」 許廣平還在《風子是我的愛》的文章中宣布誓言。針對舊禮教的威嚇,她說:「不自量也罷,不相當也罷,合法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與我不相干!」這鏗鏘有力的聲音,百折不回的決心,贏得了愛情的勝利。1927年10月3日,魯迅和許廣平同到上海,開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魯迅46歲,許廣平28歲。 結婚以後,魯迅和許廣平的感情是超於一般夫妻之上的。許廣平自己說:「我自己之於他,與其說是夫婦的關系,倒不如說不自覺地還時刻保持著一種師生之誼。這說法,我以為是史妥切的。」許廣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魯迅提問:「我為什麼總覺得你還是我的先生,你有沒有這種感覺?」魯迅聽了,總是愜意地笑笑,答非所問地說:「你這傻孩子。」 正是因為如此,許廣平仍然把魯迅看成是她的嚴師,她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發現魯迅的偉大品格,找出自己的短處,兩相繩量,虛心下意地向魯迅學習。魯迅待人接物的態度,對人情世事的觀察能力,不避鋒芒,為民族獻身的偉大精神,……都使她比過去看得更清楚,學得更具體了。 他們結婚後不久,許廣平真的又當了魯迅的學生。在結婚前兩人遙居廣州、廈門時,魯迅就向許廣平提出過,希望她能學習一門外語。婚後的一次閑談中他又提出了這種希望,他同意了。從1927年12月起,魯迅開始教她日語,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講授由魯迅親自編寫的二十七篇課文,作為打基礎用;一個月後,課本換為《二一兒河四草》(即《尼羅河之草》);第三階段講授了日文版的《馬克思讀本》。這種學習前後進行了一年半的時間,他們的教與學多在晚上進行。每當這時,他們彷彿又都回到了幾年前的師生時代。 在同魯迅共同生活的日子裡,許廣平同魯迅在日寇侵略上海的戰火中一起逃難,同魯迅一起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通緝與迫害。在艱苦的歲月里,許廣平不愧為魯迅的戰友與出色的助手,為了魯迅的寫作,她千方百計查資料,找參考書籍。魯迅的文章寫成她總是第一個讀者與批評者。她為魯迅抄稿,極為仔細認真,魯迅每一種譯著出版,她總是跟他共間校對。魯迅重要的談話,她注意記錄與整理,以便編輯成書。對魯迅的文稿,她精心保管,哪怕是棄置的零章片頁,也要保存下來。 許廣平又是一個出色的主婦。她無微不至地照顧魯迅的生活,精心料理他的起居、飲食,盡力使他不受到無謂的干擾。為了不浪費魯迅有限的收入,他精打細算,生活樸素,自己做棉鞋,打毛衣,縫衣敘有客吃飯,她親自下廚,甚至連魯迅的換洗衣服也一概負責。為此,魯迅曾向人感慨地說:「現在換衣服也不曉得到什麼地方拿了。」 他們的生活過得是十分緊張的。魯迅到上海後,雖然卸去了教書的擔子,但卻更加繁忙,差不多每天晚上的11點以後。許廣平因勞累了一天家務,剋制不住極度的疲勞,進入了夢鄉,而魯迅卻伏俯在案前,開始了他一天的緊張的工作,直至東方發白,紅日映照的時候。這時,許廣平已經起床,忙著料理他吃完早點,他才躺下休息。而許廣平卻接替了他的班,開始了抄寫,校對稿件和繁忙而又緊張的家務勞動。他們就象一個崗位上的兩個戰士,一個值白班,一個值夜班,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當然,他們並不是一直這樣緊張而刻板地重復著一天又一天的生活。有時,晚飯過後,又沒有客人。他們並不立即工作,而是滅掉燈,坐在屋子裡,藉助桔黃色的路燈由窗口射進來的微明的光亮,相對談天。有時,魯迅在據案寫作,許廣平坐在旁邊看報或做手工,當兩人都感到疲倦時,便放下工作,一邊飲茶,一邊談天,或者再吃些零食。盡管時間很短,但他們都感到很高興,覺得這是一天的黃金時代。有時,他們也到外面散步,或者一起著畫展,但真正能稱得起娛樂的還是看電影,這種活動多是由魯迅提議,這一方面是為了休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對妻子香自己操勞的酬謝。每次都是買最好的座位,也是為了照顧妻子稍微近視的眼睛。 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最大的歡樂是有了兒子海嬰。 1929年9月27日清晨,魯迅和許廣平的愛情給出了果實,他們的兒子海嬰誕生了。26日那天上午,許廣平已經感到陣陣腹痛,預示著這個小生命就要來到人間。年近50的魯迅就要當爸爸了,心情十分興奮,他不顧因過度勞累而有些發熱的身體,趕忙把妻子送到醫院。經過二十七八個小時的陣痛,孩子終於叭叭墜地。魯迅欣慰而又恢諧地說:「是男的,怪不得這樣可惡。」當許廣平難產時,醫生曾徵求過他的意見:「留小孩還是留大人?」他毫不猶豫地說:「留大人。」現在,看到母子倆都平安,他感到非常幸運和高興。第二天,他滿面歡悅地走到醫院,手裡拿著一棵小巧玲瓏的松樹,輕輕地放在許廣平床邊的小桌上。這棵小松翠綠,蒼勁、孤傲、沉鬱,即既象徵著他的性格,又象徵著那個剛剛降生的新生命,象徵著新人的家庭生活的開始。 他差不多每天都要往醫院去兩三次,送來食品和其他用品,有時還領著一批批前來慶賀的朋友。每當客人散去,他總靜靜地坐下來,審視著孩子的臉,由衷地說:「真象我。」但馬上又補充:「我沒有他漂亮。」這時,他的臉上泛起了幸福的紅暈。有了孩子,給他起個什麼名字呢?一天,他來到醫院,悠閑地坐下來,首先問妻子是否想起來了,許廣平說沒有,他款款地說:「想倒想起兩個字,你看怎麼樣?因為是在上海生的,是個嬰兒,我叫他海嬰。這名字讀起來頗悅耳,字也通俗。但卻絕不會雷同。……如果他大起來不高興這個名宇,自己隨便改過來也可以,橫豎我也是自己再另起名字的,這個暫時用用也還好。」 由於許廣平的大力協助,魯迅後十年寫作了大量文章,為後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這也是他引為自豪的。魯迅曾以感激的心情歌頌他與許廣平的友誼: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緊緊握住許廣平的手,同她訣別:「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魯迅留給自己夫人的遺言,但許廣平怎能忘記她的師友和親愛的丈夫呢?10月22日,她寫下了給魯迅的獻詞: 魯迅夫子: 悲哀的霧圍籠罩了一切。 我們對你的死,有什麼話說! 你曾對我說: 「我好象一隻牛, 吃的是草, 擠出的是牛奶,血。」 你「不曉得什麼是休息, 什麼是娛樂。」 死的前一日還在執筆。 如今…… 希望我們大眾 鍥而不舍。跟著你的足跡! 許廣平繼續魯迅的事業,為研究、宣傳和保衛魯迅貢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她作為魯迅的夫人和戰友,一直受到人民的敬重,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的傑出女性之一。

B. 師生戀成功的例子

母校上到領導層下到青年教師,有一幫子老師和另一半都是師生戀,有好幾對都早已結婚生子

C. 大學中,有男同學和女老師談戀愛的事嗎,有成功的例子嗎,發展到什麼程度

日劇《魔女之條件》:女老師未知在凜冽的清晨和一個男生相撞,而這,就是緣分的開始。但兩人的相愛遭到了學校、男孩母親、女老師男友甚至法律的阻礙。
瑞典電影《教室別戀》:37歲的女老師與14歲的男學生,兩人完全沉浸在情慾的感官刺激中。
以上是小說和影視劇中演繹的師生戀故事,在當代中國,人們的心理、情感、思維等都承受著社會變化的影響,內心涌動著的情感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第一,短短數年內,一些人已從壓抑情感的極端走到放縱情慾的另一個極端。當代青少年是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讓我一次愛個夠」、「跟著感覺走,拉著夢的手」等觀念,使他們為愛情不顧一切,當然也就不會計較所愛的對象有無家庭等。
第二,當代中國人的婚戀觀不是某種單一思潮的產物,有壓抑多年的古老慾望的釋放,有西方某些社會觀念的移植,也有社會轉型的催化作用。當情感與慾望沖破了角色的束縛,學生與老師的身份便不再是障礙。
第三,人們變得急功近利,目的決定著行為,左右著情感,於是就有了為了目的的愛情,師生戀也不例外。
第四,人們越來越傾向於把自我的幸福感情放到重要位置。
社會的發展註定了我們要重新審視許多事物。師生戀現象有其社會性的一面,也有青少年自身心理發展規律的一面,以下我們從心理、社會兩方面來剖析其成因。
首先,戀師現象是青少年性意識、性行為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奇特現象,它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但這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時期是人的性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國外的心理學家把這一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性的反感時期;第二階段,對異性的狂熱時期;第三階段,浪漫的戀愛時期。戀師是嚮往年長者時期。由於在青少年後期,他們心中的父母形象變得從未有過的渺小,他們的獨立意識變得強烈,逃脫家庭、遠離父母監護的願望膨脹,渴望著能重新選擇一種活法。但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經驗不足,束手無策的感覺縈繞著他們,他們渴望理解與幫助。環顧周圍他們發現,與自己朝夕相處,關愛關心自己成長,傳道解惑的老師,有閱歷,有才華,有智慧,充滿成熟之美,很容易地佔據了他們的心靈,成為他們崇拜的偶像。於是有一些學生對異性老師產生愛慕之情,執著地追求。在學生已經認為師生戀是違背社會道德時,熾熱、痛苦的感情會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致不能自拔。
第二,青少年中出現的戀師現象,是戀母或戀父情結的另一種體現方式。人們的社會化過程是由家庭、社會、學校共同來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愛撫、家庭氛圍的影響深刻,父母的過分溺愛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心理依賴,沒有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長。他們在潛意識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關愛,對父母的愛很容易轉移到關心愛護他的老師身上,並誤把它當成一種愛情。
第三,戀生現象的出現,似乎在社會中有違師德。因為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地位不平等,老師對學生的情感佔有變得輕而易舉。因為老師在學生心裡的地位比較高,老師的形象代表著高尚,老師是成功的化身,一旦老師追求學生,學生有被寵愛的喜悅,能夠很快產生反應。另外,人有支配慾望,由於地位的不同,學生處於被支配的位置上,老師易對學生產生同情、佔有的心理,於是就可以跨越年齡,沖破角色的規定。如果沒有外界的阻力,這種關系就發展為婚姻。在學校中,由於老師戀學生而發展的婚姻成功率比較高。

D. 我是女生,經常和一個比我大16歲的男老師晚上聊天,最近他突然不回我了,之前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到底

對方是已婚男,不可能像你一個學生那麼清閑自在,說不定正在忙自家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新生兒呢,哪還有什麼時間來聊啊?不要多想了,也不要和已婚人士聊了,你這樣你媽你爸就放任?

E. 大學里師生戀,老師比我大七歲,兩個人感情很好,很聊的來,但是壓力好大怎麼辦

其實七歲還可以年齡差不大,而且你都大學了,這並算不上什麼問題,從此可以看出你並不自信,你對於這段戀情也不是特別篤定,其實只要放平心態,不要管其他的外界因素

F. 佟大為和關悅這對師生戀十分幸福,跨國戀,師生戀,姐弟戀你最看好哪一種

其實這三種感情我都不看好,如果說非要選擇其中之一,那麼我的答案就是師生戀。

我其實一直很希望自己未來的伴侶可以是一個老師,因為這樣相處起來會比較輕松,最好是一個語文老師,有點文學細胞,這樣的人會比較注重生活中的儀式感,在一起會更幸福。

G. 有點長,大家看完。。我喜歡上了一個老師,比我大7歲他特別帥,很喜歡他他女朋友是居然我補習班的老師,

不要多想了 也許他只是那你當個小妹妹看的

熱點內容
思教育網 發布:2025-05-14 22:14:17 瀏覽:988
師德師紀自查小結 發布:2025-05-14 21:09:36 瀏覽:534
中學英語下載 發布:2025-05-14 20:01:44 瀏覽:498
小蘋果舞蹈教學兒童版 發布:2025-05-14 18:06:07 瀏覽:916
高三語文卷 發布:2025-05-14 17:40:03 瀏覽:761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