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生比偏高

師生比偏高

發布時間: 2021-09-17 17:15:48

Ⅰ 生師比的概念

生師比,是指學校專任教師數與在校學生數的比例。

生師比是本科教學評估中用來衡量高校辦學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標。由於教師在高等學校中的重要地位,「生師比」從來就是學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大小、高校人力資源利用效率,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校的辦學質量。

生師比是高校辦學結構中的一把雙刃劍,過高和過低都不利於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近幾年來,隨著本科教學評估的進行和高校「內涵建設」時期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對「生師比」的一致性提出了質疑。什麼是合理的「生師比」,怎樣確立合理的「生師比」指標,已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著力探討的問題。

(1)師生比偏高擴展閱讀

中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前,大學尚屬「精英教育」。截止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9.8%,全國高校(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人數不足630萬,高校生師比平均11.62:1。

這一系列數據表明:相對於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說,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尚小,生師比比例過低,不符合國際公約在公民受教育權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也造成了教師資源的浪費,影響了學校辦學的社會效益;

但另一方面,如果生師比過高,每名專任教師就要面對更多的學生,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再加上大規模擴招下形成的多校區辦學的模式,使得教師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往返路途的奔波上,餘下用來備課、寫教案的時間已寥寥無幾,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更別談還要潛心科研。

可見,生師比合理才能夠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在上好課的同時做好科研,站在學科前沿思索教學,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才能使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與學生進行必要的單獨輔導,答學問之疑,解人生之惑,育才的同時也能育德,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Ⅱ 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哪個更好為什麼

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各具優勢,公立幼兒園的師資力量更好,私立幼兒園的師生比例更平衡。家長還是要根據兒童和家庭的實際情況做出判斷。

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的區別:

1.費用區別

公立幼兒園收費較低,因為有國家財政補貼,這也是大多數家長選擇公辦幼兒園的一個重要原因。私立幼兒園的收費偏高,對部分家庭而言會形成經濟負擔。

2.教師質量區別

公立幼兒園教師都是通過層層選拔,每年還有定期的進修培訓、考試考核等,師資力量更有保障。私立幼兒園的教師通過招聘進入,教師水平相比公立幼兒園保障較低。

(2)師生比偏高擴展閱讀:

公辦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各具優勢,在選擇幼兒園時要考慮的要素:

1.看口碑

想要入學的家長可以多與已經上學的家長交流一下,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情況,或者有時間到幼兒園實地考察一下。

2.看師資力量

考察與孩子直接接觸的老師質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的招聘渠道是否規范,老師是否有愛心,言談舉止如何,也應該納入考察中來。

Ⅲ 辦學效益的辦學效益論

《辦學效益論》石性剛
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偉大論斷開始,教育作為科學技術的「母機」,逐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由「形而上」走向「形而下」,由純潔的上層建築向功利的產業實現了「軟著陸」。其功能也由「政治的附庸」或「經濟的婢女」,向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全面復歸。於是,愈來愈實事求是的理論和不可逆轉的改革實踐共同把「效益」的概念引進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和教育領域,引發了無數關於辦學效益的理論爭鳴和實踐探索。 理論界曾在科學技術「晉身」為生產力之後,試圖把教育「提升」到生產力的檔位上去。此後的九十年代初,產業劃分又一次把教育是不是產業的命題提交出來,這次探討伴隨著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理論和實踐互為印證,達成了教育的「產業」共識。早在1935年,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英國教授費雪在其《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就提出了第三產業的概念。二戰後,世界普遍採用三次產業劃分。1985年,國家統計局正式明確第三產業的四個層次,其中第三層次即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等傳統意義上的事業單位。本世紀七十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就已經開始實現教育由事業型向產業型的過渡。在德國,教育投入早已列入生產性投入;在美國,教育以數十億美元的創匯額被稱為第一出口商品。如今,「用一定量的人、財、物的投入,實現更大量的人、財、物的產出」的教育已列入我國「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第三產業的重點」。既為產業,當然要講究投入與產出之比的「效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無法脫離政治和經濟制度而必須與之同構。市場經濟產生和造就了利益的主體化,使社會單元成為責、權、利相統一的利益實體,學校恢復了主體性,成為有法人資格的辦學實體。教育投入的多元化、辦學體制的多樣化、教育服務的有償化等等,要求校長必須一手抓教、一手抓錢,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求學校必須核算成本、提高質量,且以最少的投入贏得最大的產出,因此,「辦學效益」替代了「教育質量」成為評價辦學水平的最終標准。
事實上,辦學效益的概念直接導源於窮國辦大教育事實上存在的浪費。甘肅省(1990年統計)小學平均每校班額不足4個,學生不足百人,師生比過低,教師超編4萬余名,年超支人頭費7000餘萬元,此為規模性浪費①;山東省在1991到1994年高校學生增加49.4%,導致畢業生過剩且拉動普通高中規模迅速膨脹,造成結構失調,此為結構性浪費。全國高校儀器設備的20%閑置,教室、實驗室的利用率僅為60%,中關村地區部分高校5萬元以上的大設備,不開機的達40%,此為資源性浪費②。四川某縣近三年時間里留級1415名,休學707名,一年浪費150人的人力和80萬元的經費,此為重復性浪費③。另外,片面追求體系完整而無實際需要的體系性浪費;辦學模式單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造成人才既多又缺的模式性浪費;體制失當、機構臃腫的體制性浪費;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的機制性浪費等等。如此種種,對於「用百分之一的教育經費支撐五分之一受教育者」的我國來說,效益和速度同樣重要。 (一)規模效益
發展中國家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是本世紀中後期的一種世界現象。70—90年代的20年間,亞太地區各級正規教育學生數從3.88億猛增至6.37億。與此不協調的是,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經費在GNP的百分比幾乎都在4%以下,最低者只有1.1%④。擁有世界四分之三教育總量的發展中國家只擁有世界教育經費的八分之一。因此,西方無論怎樣強調小班教學的合理性,東方仍舊崇尚誇美紐斯「一個教師可以同時教300個學生」的具有普及功能的規模辦學。據國家教委1995年教育事業發展公報:我國小學校均規模197.3人,初中校均689人,高中校均531人。接1∶26的標准,小學教師超編66萬人,按1∶20的標准,中學教師超編48萬人,每名教師每年按3000元計,年超資31億元。但是,按30人的班額、每班2.2名教師的比例計算,尚缺教師約300萬名,此僅人力浪費。便是按一無兩有六配套的最低標准,如此星羅棋布的中小學,要多配多少個套啊,更罔論標准化、規范化建設了。布點散、規模孝效益低、浪費大是實現教育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最大障礙,因此,統籌規劃、合理布點、增加規模、提高投資效益、改善辦學條件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東省於1995年率先進行全省性中小學布局調整,布點原則是:高中、職業高中一般設於縣區駐地,初中設於鄉鎮,村辦小學1公里之內合班並校、交叉辦班。最低規模為:中學18個班(四年制24個班),鄉鎮中心小學5個班,職業技術學校12個班。班額最低40人。山東濱州市先行一步、成績斐然。1995年,濱州市將市區77所中小學調整為63所,師范由4所調整為2所,僅校舍改造一項就節省資金6000萬元。農村初中由280所調整為180所,小學由4654所調整為1280所,節約投資近億元。校均規模達到734.84人,節省教師1860人,年節約資金5800萬元,且復式班減少32%,課程開齊率一下子達到100%⑤。經濟相對發達的江蘇省啟動「現代化教育工程」之初,也是在「城鄉一體、統籌規劃」的原則下,以「鄉鎮搞義務教育、縣城搞中等教育」為基本框架,合班並校、兼並聯合,增容量擴規模,集中人、財、物力,快步實現辦學條件的現代化。僅蘇州一市就砍掉中小學1484所,無錫一所江南大學在所轄三縣一島遍設分部,兼容職高、成教、普通專科,形成覆蓋面大、功能多元化的社區大學。可以說:沒有規模辦學,即便是江蘇這樣的經濟大省,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教育現代化工程的第一個目標——辦學條件現代化。
(二)結構效益
檢驗教育結構合理與否的尺度,是看它是否滿足了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在這方面,我們貫徹的原則是:和諧發展,適度超前。然而,處於大發展時期的教育最容易出現的往往就是各類教育結構失調所造成的結構性浪費。成人高等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其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49.45%。這個份額是否合理呢?1992年統計,全國251所教育學院校均規模只有290人左右,師生比低得驚人,學生平均佔地面積卻高得驚人(教育學院師生比只有1∶4.26,管理幹部學院師生比1∶3.63,生均佔地面積卻高達245m2),超過實際需要的幾倍⑥。造成師資、土地、校舍、設備的閑置和浪費。與此同時,普通高校紛紛上馬成人教育學院,各科系也「兼營」成教業務,專業重復設置,浪費更是驚人,效益無從談起。教育整體結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消長都能引發整個結構的失衡。四川省中等專業學校規模一度膨脹,曾導致其大學招生數量連續3年的下降。如今,中等專業教育的邊緣不清:如職高、技校、中專在招生、學制、分配、待遇等方面莫名其妙的差異及其與專科教育在學制、課程等方面的似是而非,成就了中等專業教育昨天的炙手可熱,也導致了今天的生員不足和擇業困難。山東拾八五」期間高等教育以每年14.3%的增長率迅速膨脹,非但導致辦學條件的下降和畢業生的分配困難,而且拉動普通高中規模激增,整個教育重心偏高,其中種種浪費自當難免。脫離當地實際需要,片面追求教育體系的完整是造成浪費和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譬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有一個6∶4的標准,但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千差萬別,需要自然大異其趣,一味追求比例的結果是大批職業高中的虛有其名。如今,國家又提出普通高中的四種辦學模式,值得關注的是:普通高中多種辦學模式中與職業高中邊緣不清者,是否沖擊本就根基不穩的剛剛發展起來的職業高中?應謹防造成新的結構失衡。
(三)資源效益
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利用和不斷開發是提高辦學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三個因素,這對於現行的條塊分割、自成體系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習慣做法是一種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沖擊。某省規范化學校標准里明確要求:學校必須具備獨立的實驗室、儀器室、圖書館、教師學生閱覽室、微機室、語音室、德育教室以及音樂、美術、書法、史地、電化等12個專業教室,此外,還要有使用面積不低於360m2、凈高6m以上、木質地板、附設有教師辦公室、男女更衣室、浴室的風雨操場。國家教委下達「211工程」決定後,高校個個磨拳擦掌,紛紛誓師,一哄而上,難免重復。濟南市兩個自成體系的醫葯學院,結果是兩個小學校,兩套大班子,兩校專職教師只1131人,而行政工勤人員卻高達1671人。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與此相對應的是:富甲天下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全市只設一個電教中心,滿足著全市中小學的電化教學需要。日本有了社區教育設施,學校不再用個個都搞五臟俱全的「小麻雀」。資源共享、協同發展是效益原則下避免浪費重要的辦學原則,可喜的是,這方面已有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上海師范教育集團」的成立就是一例。上海原有華東師大、上海師大、上海教育學院、第二教育學院、上海高師、幼師以及各區的教育學院、師范,辦學層次、專業設置相互重復,爭奪生源、重復投資,總體效益欠佳。以華東師大為龍頭的師范教育集團成立後,將統籌規劃辦學層次,統一調整專業設置,適當集中優勢,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努力提高辦學效益。
(四)管理效益
「向管理要效益」不只是管理方法一個層面,也不能只治人、財、物這個標,內耗和低效率主要的還在於體制、機構、機制。改革基本上是在校長負責制基礎上、圍繞著這樣一個主題進行——壓縮層次、減少頭緒。深圳實驗中學針對「分工負責制」的種種缺憾,實行了「分工協理制」改革。首先是取消副校長代之以校長助理,校長助理根據校長的臨時指派或長期委託,負責某一項臨時或長期的任務或工作。中層直對校長,減少了「分管」環節,避免了條塊分割、本位主義和推諉扯皮現象。比之深圳實驗中學,北京119中學則更進一步。她直接取消中層,實行校長、教研組兩級管理。同時,賦予教研組以人、財、物等實權。改革結果是政令暢通、效率大增。目前,國內公認改革力度最大、效果最突出、整體性一步到位的是海南省洋浦經濟技術開發區。依照開發區「法定機構、主辦制度、政事分開」的體制改革原則,主管教育的是開發區社會發展局,且只有一職一人(另設秘書一人)。相對於國內同級教育機構的數十人甚或上百人,可謂精而又精。一人一職如何管理偌大的教育呢?辦法是「政事分開」:凡屬教師招聘、工資分配、人事任免、獎優罰劣等學校的事,一律由學校自己辦,也就是說:辦學權統統劃歸學校。諸如教師資格、學校編制、工資總額、校長選聘等等才由政府主辦。其它如教師考核、評估驗收、業務指導等等均由「法定機構」代行其職。學校內部只設校長一人、校長助理一人,學部主任一人、總務主任一人,其精簡高效可見一斑。體制確定之後,運行機制的改革以「兩權分離」與「三自一包」為典型代表。「兩權分離」即學校所有權和學校辦學權的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管理重心降低,使學校在教師招聘、工資分配、業務考核、職務評聘、設備購置、研究交流、招生考試等方面獨立自主。江蘇蘇州、海南洋浦開發區等均進行了此項改革。「三制一包」即校長負責制、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和經費總額包干。這項改革發起於山東省濱州市,迅即影響全國各地,在國內現行教育管理改革中是最成熟的模式之一。
(五)質量效益
教育教學質量是辦學效益直接而外在的表現形式,盡可能地降低辦學成本和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最優化是辦學效益集中完整的體現。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永恆的課題,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效率、耗損效益的主要因素是辦學模式、學段銜接、教學技術、課程內容。
第一、辦學模式。效益損耗的主要因素是義務教育的應試教育模式、高中階段的升學預備教育模式。義務教育階段由應試教育模式向素質教育模式轉軌是唯一出路;高中辦學模式問題則比較復雜。學校不管地域環境、生源師資、設備設施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一律教讀一本書、上一套課、執行一種質量標准、擠一根獨木橋,年復一年地製造著大量陪讀生、復讀生,淹沒了學校的特色優勢、泯滅了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特長。杜威曾講:最根本的浪費是人類生命的浪費,兒童就學期間生命的浪費和後來由於不適當和謬誤的准備所造成的浪費。單一辦學模式之下往往是單一的人才類型,這對於全方位、多層次、不拘一格產出人才的效益原則來說不也是一種浪費嗎!
第二、學段銜接。幼、孝初、高四個學段三個銜接點上,如果學生在學習習慣、教學方式、心理適應等方面缺乏准備,必定造成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的下降。設若小學所進行的音、體、美等特長教育在初中無故中斷,小學階段所進行的這方面的教育將被浪費。初中階段進行的各種興趣特長教育到高中得不到有效延續,初中階段的良好願望也將付諸東流。故此,效益原則下,銜接,不僅僅是教學方法和心理習慣的銜接,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一體化的研究和實踐,防止對接失准所造成的無謂浪費。
第三、教學技術。近、現代教育效率的提高主要的是依賴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當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題之一仍舊是教學方法,教法的研究同樣是個永恆的課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正在給教育教學帶來一場革命,我們從來沒發現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關於教學方法的改革能像現代多媒體技術那樣大幅度地提高著教學效率,以至於電化教學已成為改變教學低效率狀態的首選手段。所以,我們選擇教育教學技術的概念來替代傳統意義上的教法概念,試圖說明的就是包含有現代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手段的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實驗小學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達30—40%,故而,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賴於教學手段的改善。
第四、課程內容。課程作為聯接教育制度與教育過程的「樞紐」,常常成為歷次教育改革的焦點。目前,對傳統課程模式的批評集中在四個方面:1、傳統課程面對過去,無以面對變化的當今社會和未來。2、傳統課程體系學科分離,普教職教分離,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弊端過多。3、傳統課程偏重認知成長,忽視情意培養。4、內容固定不變,缺乏開放性和彈性。縱觀課程改革的歷史,基本上是學術性課程和職業性課程此消彼長的過程,改革趨向是弱化學術性課程的數量和難度,增加應時的職業性課程,內容上更趨時代化。但要防止世界上許多國家曾一再出現的課程「鍾擺現象」,一是課程過碎過濫,削弱基礎學力。美國本世紀七十年代中學開設的課程一度達到2100門,繁復瑣碎,令人咋舌。二是防止教育內容和標准上狹隘的工業利益傾向,保證核心課程的相對穩定和體系的完整,以及合理的質量標准。最後,有必要重溫今年4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學習:內在寶庫》中的一段話:「在提高教育投入時,必須重視提高教育效益和質量,而經費的提高並不是提高教育效益和質量的唯一或關鍵的因素。」
註:
①《不發達地區基礎教育投資效益的調查》,《教育研究》1993.5。
②《向教育資源要效益》,《光明日報》1996.5.10。
③《論辦學效益的全面管理》,《教學與管理》1996.1。
④《亞太地區教育、經濟、文化的互動和比較研究的作用》,《比較教育研究》1996.2。
⑤《高投入,高效益》,《中小學管理》1996.1。
⑥《平等與質量能否兼得》,《外國教育資料》1996.2

Ⅳ 出國讀美高有用嗎該如何選擇

國際生比例:原則上中國學生越少越好,避免扎堆,但是,如果該學校完全沒有(或非常少的)國際生或者中國學生,那就說明這個學校對於國際學生的服務機制不完善,這種學校也不建議學生申請。
費用:2.5萬美金到7萬美金都有(全包含),5.5萬到6萬算偏高,6萬以上就屬於很高了,但是,學校貴也貴得有原因。比如CATS一年6萬3,因為他身處波士頓並且是自己有非常完善的國際生監管機制,所以會貴一些。
AP課程:是否教授上課,美國歷史課不能選,5分為滿分(常規課程、榮譽課程、GT課程和AP課程)
師生比:一位老師對應幾位學生,老師的學歷是怎麼樣的
佔地大小:佔地大小可以直接反應學校的財力,側面也可以看出,佔地面積很大有可能是在郊區,佔地不大則有可能在城市(周邊),大多學生傾向於待在城市或者離城市近一點的地方
活動:越多越好
升學:大學升學率,SAT均分,如果SAT均分高,先要問問是否因為中國學生多,拔高了SAT分數,如果SAT均分高,中國學生也少,那麼這個學校就算很好的了
高中生數量
中國華人的主要聚集地是在加州和紐約州

Ⅳ 現在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有哪些

縱觀我國1980年以來十幾年間教育的發展,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我國教育發展存在著嚴重不均衡,並且 這種不均衡程度在加重。本文將從經濟學角度,特別是從經濟定量角度對我國教育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性作些分 析解剖。
一、學生分布嚴重不均衡
1.高等學校的在校生數量相對於中等學校增長速度過快。1980~1995年,高校在校學生人數由114.4萬人增 長到290.6萬,總增長速度達154%;中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由5677.8萬人增長到6191.5萬人,僅增長9%,其中普 通中學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降(人口因素引起),由5508.1萬人下降到5371萬人。高考錄取率已達40%。 作為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應重在質量,追求數量的過快增長一則擠佔中小學教育經費,二則造成大學生供給 過剩,三則大材小用浪費人力資源。
2.研究生在校人數相對於高校大學生在校人數增長速度過快。1980~1995年,高校大學生在校人數增長15 4%,而研究生在校人數卻增長了6倍以上(即使扣除在職人員考研,結論也依然成立)。作為發展中國家,本來 大學生就已經相對偏多(只能表現為大材小用,技工技師缺乏),而研究生則更加相對偏多(表現為研究生干 的是大學生可以乾的工作,甚至是中專生可以做的工作)。
3.低成本低投入的學校在校學生人數不僅沒有增長,甚至還有下降。比如同是高等學校,培養一個大學生 的成本,廣播電視大學要大大低於普通高校。但是1980~1995年,廣播電視大學的在校學生人數卻由67.4萬下 降到54.2萬。這對我們這樣一個經濟落後的大國來說是極不正常的。
二、學科分布嚴重不均衡
1.高等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不同專業在校學生人數的分布嚴重不平衡。在普通高校中,經濟學科在校學生 人數佔在校學生總數的比重,1980年僅為3.2%,而1995年卻高達14.9%(僅次於工科)。中等專業學校中,這一 比例1980年為8.6%,1995年則高達25.4%。實際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不等於需要這么多財經學科的學生。財 經學科中多數專業實際上培養的是萬金油式人才,不是真正的專才。中國更需要的是農科、醫科、師范、法學 的人才。但據統計,普通高校中農科在校生比重1980年為6.1%,1996年僅為3.8%;中等專業學校中這一比例19 80年為10.1%,1995年僅為5.0%。高校醫科在校生佔在校生總數比例1980年為12.2%,1995年僅為8.8%;中專醫 科在校生比例1980年為18.1%,1995年僅為10.7%。高校師范在校生比例1980年高達29.5%,1993年為23.4%;中 專師范在校生比例1980年高達38.8%,1995年僅為23.3%。
2.各科課時分布嚴重不合理。這里以外語課程為例說明,本來外語是中間產品而非最終產品,學習外語是 為了使用。但是從使用角度看,無論12億人口的中國怎樣開放,90%以上學過外語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在 其一輩子中基本用不上外語。因為,首先浩大的中文資源尚沒有開發;其次由於社會分工,絕大多數人沒有必 要直接使用外語,只需要譯文、譯著就可以了;再次,英漢機器翻譯系統、多媒體系統已使得英漢轉換極為方 便,不必每個人都去找原著。因此,讓所有的學生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學習外語,在經濟學上是絕對賠本的買賣 。不應為了培養一個運動員,而讓1萬個人都參加運動隊。中國人現在更缺的是漢語文與數理化,而不是半生不 熟的英語。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盡管有些片面,但仍可肯定它大體上是正確的。然而,在我國文 化教育的各門課程學習中,英語是時間最長、課時最多、負擔最重的一門課。英語課從小學一直開到中學、本 科、碩士、甚至博士(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博士階段還要學外語是我國的特產,也是對博士頭銜的諷刺)。前 後總計20年,而數學(文科學生)、語文(理科學生)則僅開設10餘年、歷史、地理、化學、物理只有5年左右 。據對高校調查,我國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其學習外語的課時數,本科生為300,碩士生為200,博士生為150, 大約占學生總課時的10%~15%,如果將課外用於學習外語的時間考慮進去,則我國學生總學習時間的20%~30% ,都是用於學習外語。我們的學生都快要成為外語專業的學生了。不過,花費這么多時間,我國學生外語的總 體水平並不高,本科以後的階段,即研究生、博士生階段的外語水平提高有限。因此應盡快把外語放到中學、 小學階段,取消大學及研究生英語課程,這樣,既可以事半功倍(年紀小利於學習外語),又可以使(本科以 上)高級專業人才真正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
三、教師分布嚴重不均衡
1.師生比例嚴重不均衡。首先,從每位教師負擔的學生人數看,1995年普通高校是7.3人,中等學校是15. 9人,小學是23.3人。這是一種倒金字塔型結構。實際上,中、小學生處於未成年階段更需要教師。作為對比, 我們看一下世界上不同類型國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師生比例。美國:大學是1:17,中學是1:12,小學是1:20 ,三者差距不大;日本:大學是1:11,中學是1:17,小學是1:20;前西德:大學是1:8.5,中學是1:14,小學是 1:18;英國:大學是1:14,小學是1:19.7;法國:中學是1:12.5,小學是1:12.1;前蘇聯:大學是1:11.2,小 學是1:8.3;印度:大學是1:15,中學是1:23,小學是1:61(與我國有相似之處);巴西:大學是1:12,中學是 1:14,小學是1:23。其次,從城鄉對比看,我國普通中學的專職教師與在校學生比例(1993),城鎮為1:13.8, 農村則為1:16.2;普通小學的師生比例,城鎮為1:20.6,農村則為1:23.1。再次,從地區對比看,農村普通中 學的師生比例較高的上海為1:5,較低的浙江為1:22.4;農村普通小學的師生比例較高的上海為1:16.9,較低的 廣西為1:33.6。
2.職稱結構分布嚴重不均衡。首先,高級職稱所佔比重明顯偏高。以高等學校為例,教授佔全部教師比重 1985年僅為1.4%,而1995年高達7.8%,有些學校高達15%;副教授佔全部教師比重1985年為8.3%,而1995年高達 26.6%,有些學校高達40%。正副教授合計所佔比重1985年為9.7%,而1995年高達34.3%,有些學校高達60%以上 。高級職稱教師1985~1993年年均增長率高達17.4%!難怪有人戲稱教授貶值!其次,在教職員工中非教師類人 員(行政、後勤)所佔比重居高不下。高等學校這一比重1985年為40%,1993年為39%,幾乎沒有變化。中等專 業學校這一比重1985年為44%,1993年為39%,僅僅是略有下降。再次,我國小學教師隊伍中擁有高級職稱的比 重偏低,這是不合理的。因為行行出狀元,關鍵不在於絕對水平,而在於相對水平,不管是什麼單位,什麼行 業,使10%的人擁有高級職稱是合適的,保持這一比例是必要的。
四、財力分布嚴重不均衡
這里的財力是指學校所獲得的經費、基建費、所佔有的教學設施及創收能力。不同學校(特別是中小學) 之間財力嚴重不均衡是阻礙我國教育發展最嚴重的問題。學校內部的很多矛盾都源於此。
1.系統之間的嚴重不公平。我國的教育是按不同系統劃分的。有教委系統的,也有各部委系統的;有部門 辦的,也有地方行政組織辦的;有政府辦的,也有企業辦的;有公辦的,也有民辦的;有黨委系統的,也有政 府系統的,還有軍隊系統的。據1993年統計,普通中學專職教師中,教委系統的佔83%,其他部門的佔10%,集 體辦的佔7%;小學專業教師中,教委系統的佔59%,其他部門的佔6%,集體辦的佔35%。據估計,不同系統之間 的辦學條件高低差距至少在1倍以上。這里的辦學條件包括:顯性的事業撥款,建設費及教學設施,人員平均工 資,隱性的各種福利(住房、醫療等)。特別是中小學,辦學條件之間的差距是驚人的。比如公辦與民辦之間 身份地位、經濟地位、創收能力極為懸殊。本來按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法,不同系統的小學與中學是不應有較 大差距的。
2.城城之間、城鄉之間、鄉鄉之間的嚴重不公平。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中小學,特別是小學。其突出表現是 :進入一個所謂的重點中小學需交納「贊助費」數萬元。各個學校由於所擁有的師資水平不同,所處地理位置 不同,所佔土地面積大小不同,所擁有房產及設施不同而有巨大的反差。同在一座城市,不同學校之間的經濟 差距可以在數倍以上,並且常常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至於城鄉之間的學校差距,則更懸殊。據了解,有些 鄉村學校全部財產就是幾間草房、幾十個土桌、木凳,沒有任何教學設備、教學工具。筆者曾聽說在北京遠郊 的一個村辦小學,全校除幾間土房之外,唯一的財產就是一副羽毛球拍,而這副羽毛球拍還是新分來的一個教 師捐贈的。在6500萬貧困人口的落後地區,一所小學往往全部財產只有幾十元。甚至在廣東省,也有不少小學 仍舊是幾間危舊的草房。一些鄉村民辦教師一個月的工資僅有幾十元(甚至還被拖欠)。因此,如果將城市裡 的好學校與鄉村裡的差學校相比較,其差距要在十倍以上!筆者認為,義務教育必須破除既得利益,必須抽肥 補瘦。如果義務教育不公平,中國與發達國家教育的質量差距將會越拉越大。

Ⅵ 未來社會對幼師專業人員的需求和要求

目前,幼師師生比連年走高,到2014年已經達到了千分之45,已經達到了美國的四分之一。
中國的生均公用經費大約為1000元人民幣,美國的生均投入為10000美元,因此,目前的師生比已經嚴重偏高。
民辦幼兒園數量平均每年增長3000所,增長速度持續迅速減慢,公辦幼兒園數量維持幾乎不變。
2009年幼師在校生21萬人,其中69%進入本行業,也就是說平均每年供給5萬人。但是隨著幼師平均工資與社會平均工資差距的加大,這一部分人應該會越來越少。
接下來是我的腦補:假設未來每年供給4萬人(小於目前值),他們全部進入新增的3000所幼兒園(由於現在的師生比已經嚴重偏高了,可以認為已經存在的幼兒園需求量很少,甚至負需求),每個幼兒園可以進13人。可是民辦幼兒園的平均幼兒數是150人左右,對應的需求教師數應該是7人。供給遠大於需求

Ⅶ 英語問題

ratio[英] [ˈreiʃiəu][美] [ˈreʃo, ˈreʃiˌo]

n.比,比率; 比例; 系數
vt.求出比值,除,使…成比例; 將(相片)按比例放大[縮小
復數: ratios

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學習詞典英漢雙向大詞典
1. N-COUNT 比;比率;比例 A ratio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things when it is expressed in numbers or amounts. For example, if there are ten boys and thirty girls in a room, the ratio of boys to girls is 1:3, or one to three. In 1978 there were 884 students at a lecturer/student ratio of 1:15... 1978年有884名學生,師生比為1比15。The bottom chart shows the ratio of personal debt to personal income... 下面的圖表顯示了個人負債與個人收入之比。The alt to child ratio is 1 to 6. 成人與兒童的比例為1比6。

英英釋義行業釋義縮略語網路釋義Noun1. the relative magnitudes of two quantities (usually expressed as a quotient)
雙語例句1. The ratio of pupils to teachers was 30 to 1. 學生和老師的比率是30比1。

來自《簡明英漢詞典》
2. The ratio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one to four. 雙方人數對比是一對四。

來自《現代漢英綜合大詞典》3. The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AMPA is 2.3μM, which leaded to the Ratio of 0.8±0.14. AMPA作用的最適濃度為2.3μM,反映細胞內[Ca2+]高低的指標—Ratio值約為0.80±0.14。
來自互聯網4. These problems include the high sex ratio and the growing population aging. 例如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人口老齡化等。

來自漢英非文學 - 白皮書5. A step-down transformer has a turns ratio less than 1. 降壓變壓器的匝數比小於1。

Ⅷ 宏觀經濟問題

當前宏觀經濟問題與對策
一、 當前我國經濟中出現的矛盾

(一)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成就與問題
1997年以來,中央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財政開支,增加貨幣供應量,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1998—2001年四年共發行國債5100億元,安排國債項目8600餘項,投資總規模2.6萬億元。到2001年底,已經完成投資1.9萬億元,建成了農村電網改造、鐵路、公路、機場、大江大河治理等一批重要工程,開展了生態建設,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數次提升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了貫徹鄧小平同志關於我國經濟發展兩步走的方針,消除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局面,1999年,開始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生態建設入手,加大了對中西部落後地區的投入。國家還專門制定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全面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能力。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央銀行從1998年開始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取消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兩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八次降息,M2每年增長14%左右。在1998—2000年的3年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了3.53萬億元,國有銀行發放國債項目配套貸款4000億元左右。2001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11.2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6%,全年貸款累計增加1.29萬億元,其中,新增基建和技改貸款2456億元,相當一部分與國債投資項目相配套。使國民經濟在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擴張。在近幾年世界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保證了我國經濟一枝獨秀。2002年要繼續擴大和培育內需,擬發行1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貨幣供應量(M1、M2)增長13%左右。為緩解通貨緊縮的壓力,今年央行增加了貨幣投放。4月基礎貨幣增加20.5%,5月又增長19.5%, M1、M2增長也隨之加快。
但是,也應當看到,雖然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是並未能使我國經濟發展出現較高的景氣局面:

1、通貨緊縮的困境依然存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997-2000年分別是102.8,99.2,98.6,100.4,2001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僅僅增長0.7%,實際上主要是由於教育文化服務的價格上漲造成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自2001年9月份以來,一直處於下跌狀態。2002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8%,其中一季度下降0.6%,3、4、5、6月分別下降0.8%、1.3%、1.1%和0.8%。作為經濟景氣先行指標的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自從2001年5月份就開始下降,至今已經有一年多,今年上半年降幅高達5%。這說明我國經濟繼1998-1999年之後,再次進入通貨緊縮狀態。通貨緊縮不僅僅造成商品價格的下跌,進而造成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和經營困難;也帶來勞動力價格和報酬的下降,進而造成廣大工人特別是農民工、農民、城鄉個體經營者的收入水平和購買力下降;從而進一步帶來通貨緊縮的壓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行業越來越不景氣。曾經利潤較豐厚的衣著零售業經營者,現在很多人不賺錢。蔬菜零售業在前些年一直是一個只要出苦力就能賺錢的行業,現在也出現了很多人經營賠錢的局面。

2、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九五"以來,我國新增就業崗位呈持續減少趨勢。2001年底,全國人口127627萬人,就業人員73025萬人,其中城鎮23940萬人,佔32.8%;農村49085萬人,佔67.2%。城鎮登記失業率逐年上升。1990年為2.5%,1995年為2.9%,2000年為3.1%,2001年為3.6%。據政府部門有關資料, 城鎮失業、下崗人員之和1998年為1448萬人,2000年底為1506萬人。2001年底城鎮失業、下崗人員之和約1800萬人,其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681萬人,國企下崗職工515萬人,非國企下崗人員約600萬人。截止2002年6月底, 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00萬人,比年初增加19萬人,國企下崗職工464萬人,比年初減少51萬人,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11007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397萬人,減少3.5%,其中國有單位減少5.7%,集體單位減少12.7%,其它單位增加12.3%。預計今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將上升至4.5%左右。但實際上,由於我國的就業統計制度不完善,上述數據並不能真實反映我國失業問題的嚴重性。一是失業人員只反映登記者,不能反映未登記者。如未能及時安置的大中專畢業生,復退軍人等。2002年,新疆歷年累計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就達10萬人,當年畢業需要安置的又達6萬人。二是只能反映顯性失業,不能反映隱性失業。國企許多職工勞動關系雖仍在單位,但實際上隱形失業問題相當突出。企業下崗職工就業很困難。集體和私營企業的下崗問題也難以反映。估計全國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在2010年之前大約要向社會釋放1/3以上的冗員,扣除退休者,還有約3000多萬人需要社會為他們提供新的就業崗位。三是只能反映城鎮,不能反映農村。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經營耕地面積僅1.98畝。全國19.5億畝耕地,擁擠了近5億農村勞動力和3.6億農業勞動力。按現有生產條件衡量,容納1億農業勞動力比較恰當(有專家認為,按照世界平均的農業生產率推算,我國的種植業最多隻需要4000-5000萬人就夠了),加上非農業就業因素,農村勞動力實際剩餘在2/3左右,即達3億人以上。2000年底,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2819.5萬人,其中集體企業3832.8萬人,私營企業3252.5萬人,個體企業5734.2萬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農村轉移到城鎮就業的勞動力達8000多萬人。但近年鄉鎮企業不景氣,就業下降,由於城鎮的就業困難,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就業也出現困難,許多城市限制僱用農民工。從城鄉平衡發展的角度計算,我們需要在未來5-10年左右,每年轉移1500-200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才能保證留在土地上的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跟上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所以實際失業率要比政府公布數據高得多。
3、居民消費依然不旺。利率已降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依然不能夠激活消費。3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78728億元,比年初增加5051億元。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困難,消費的相對水平持續下降。農村居民消費占居民消費的比重1997-2001年分別為50%、47.9%、46.1%、45.2%和37.4%。批零貿易企業也處於困境之中。
4、企業和民間投資增長乏力。國債投資成為社會投資的主體。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898億元,增長12.1%。其中國有經濟投資26401億元,增長12.8%;集體和個人投資分別為5189億元和5308億元,增長8.1%和12.7%,僅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3。
5、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現負值。1998-2001年,我國凈出口額分別為434.7、292.3、241.1和225.5億美元,連年下降。
由於企業不景氣,在企業特別是競爭性製造業企業就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報酬低、不穩定,且對未來前景的預期不看好,所以也難以吸引人才並鼓勵勞動者鑽研技術,人們爭先恐後地湧向收入穩定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壟斷行業,這對於正在邁向工業化的我國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產品的競爭力十分不利。最近沿海一些企業高薪招聘技工而不得就是一例。

(二)有效需求的不足特別是農民的貧困導致經濟上的矛盾
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
1、隨著我國經濟的多年發展,有效供給能力大大增強,出現了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局面。據第二次工業普查資料,9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利用率有半數不足50%。
2、企業和個人投資效益低,尋找好的投資項目困難,項目經營的預期收益偏低,以至企業和個人投資熱情低。改革後商業銀行的"惜貸""催還"行為又加劇了這種局面。許多企業和個人試圖通過投機來獲取高的收益,如去年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用於委託理財大幅增加,成為中國股市的一道風景。
3、國際經濟不景氣,對外經濟形勢嚴峻。
4、以下幾方面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居民消費的增長,從而成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是結構性問題。比如,住房消費有很大的潛在需求,但由於很多家庭收入低,儲蓄少以及房價的偏高,因而無力購買。
二是收入分配的失衡。2001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高達0.485,遠遠超過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幾年收入增長主要是在中高收入階層,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幾乎沒有提高。由於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低,低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高,導致消費需求提高的困難。
三是預期對消費的制約,由於近幾年陸續出台的企業改革(下崗分流)、社會保障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和教育產業化(實際是上學收費)政策等,大大增加了人們對未來前景不穩定的預期,使得人們的邊際消費傾向進一步降低。近年來,居民儲蓄率高達40%,而美國僅僅只有5%,大大限制了消費支出的增加。
四也是最為關健的因素,農民購買力的不足和消費水平的低下。由於農民的收入水平近幾年來沒有得到明顯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提高到1990年的2.2、1995年的2.71和2000年的2.79。2000年農民人均貨幣收入只相當於1990年城鎮居民的水平。農村居民消費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度下降,由1980年的35.11%降到2000年的19.18%。而同期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從30.19%增長到36.38%。同時,由於廣大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極其落後,限制了耐用消費品等正常需求。2000年農村家庭彩電、冰箱、洗衣機的普及率僅分別為48.74%、12.31%和28.58%(城鎮的相應數據分別為116.56%、80.13%和90.52%)。這大大低於同一收入水平時期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比城市居民至少落後10年。這是導致我國有效需求不足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最重要因素。設想,若僅此三種家用電器的消費水平達到城鎮水平,就可有約1萬億元的市場規模。若5年完成,平均每年為2000億元;加上乘數效應,則每年帶動國民經濟增長5000億元以上,可使年國民經濟增長率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
由於居民消費的不振,這幾年消費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拉動。1998-2000年,政府消費比重分別為20.4%、20.9%、21.4%,逐年增加。
因此,我國經濟出現一個十分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有大量的剩餘生產能力,城市失業和農村就業不足問題嚴重;另一方面我們還有大量的需求不能滿足,突出表現在貧困現象特別是農村貧困現象的存在。這個矛盾有些問題來自於供給方面,如重復建設所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企業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但問題的主要方面是來自於有效需求的不足。企業投資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項目的盈利能力差,其實質又是消費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居民購買力水平或消費水平的低下,二是城市居民住房和汽車消費等需求升級困難,農村居民購買力水平或消費水平的低下也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發生困難,這大大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

二、農民待遇的國民化和農民的城市化是解決矛盾的突破口

(一)解決經濟矛盾的突破口是什麼?
怎樣使我國經濟走出這種困境呢?也就是說,解決這種矛盾的突破口是什麼?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是啟動住房、汽車和旅遊等消費①。朱釒容基總理在九屆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鼓勵居民擴大住房、旅遊、汽車、電信、文化、體育和其他服務性消費",這當然不錯,但我認為,一則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相關的經濟政策已經給予了發展的保
證,不需要政府作為經濟調控的重點和啟動內需增長的突破口
了。例如隨著住房改革政策的推進,住房商品化已經在健康發展,
並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亮點。2001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245億元,增長25.3%。二則我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如
在汽車消費上,由於人口眾多,土地短缺,城市居民人均道路很少,車庫緊張,交通擁擠,停放車輛困難,汽車使用成本很高,因此汽車消費將是一項長期受限制的需求。三則這帶有濃厚的城市偏向傾向,眼光只知道盯著3億城市人口,而忘記了我國人民的大多數——9億多農民怎麼樣進步,怎麼樣發展。按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城市的需要是進入"高額群眾消費階段"的問題,農村的需要是進入經濟"起飛階段"的問題。一個社會的"二元經濟"結構相差如此大,是極不正常的,表明社會經濟是不健康的。
我認為,可以從農民待遇的國民化和農民的城市化為突破口來解決這一矛盾。剩餘生產能力的存在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中國歷史上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剩餘生產能力是可以動用的消費和儲

--------------------------------------------------------------------------------

①厲以寧教授早在1996年完成的《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一書中就提出:一國能否實現持續增長,同社會最終需求是否旺盛以及能否得到滿足有關。假定社會最終需求不旺,企業的生產就會停滯或萎縮,經濟增長率也會減緩。我國國內需求中,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哪個或哪些行業可以成為下一步的滿足消費熱點的行業或帶動社會最終需求的行業?經濟學界有人認為,今後有效地啟動國內市場的將是:一、住房的商品化,二、普及小汽車,三、發展國內旅遊業。可以設想,今後我國的經濟的健康運行與此是不可分的。在這三條渠道中,住房的商品化最為重要。因為居民的消費結構將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變化。"衣"、"食"消費支出比重會下降,"住"、"用"支出比重必然越來越高。"用"與"住"的支出往往聯系在一起。家電設備、傢具、室內裝飾品等支出要受到住房條件的制約。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實際上預示著一個非常廣闊的國內市場。建築業與房地產業一起完全可以成為我國經濟中的主導部門之一。
蓄,既可以解決失業和貧困問題,也能夠在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從供給方面,我們僅從第二產業出發,先估算一下有多少剩餘生產能力:
2001年第二產業增加值4.9萬億元,按1/3的生產剩餘估算,剩餘產品約有2.5萬億元。也就是說總供給大於總需求至少在2.5萬億元。按照60%的邊際消費傾向推算,需要1萬億元的初始消費和投資來啟動,就可以使最終需求擴大2.5萬億元。從而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如何啟動初始消費和投資從而擴大需求呢?

(二)農民待遇國民化和農民城市化建設的舉措及數據測算
從農民待遇的國民化和農民的城市化著手,這里提出擴大需求的三條舉措:
1、 給老年農民以養老金(增加2000億元)。
2、 建立高質量的符合長遠發展需要的農村現代教育體系(增加2000億元)。
3、 根據城市化以後農村居民的人口數量、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的需要,規劃建設符合長遠利益的現代化村鎮;規劃擴充現有大中小城市和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滿足農民進城的需要(增加6000億元)。
前二項主要是農民待遇的國民化問題,後一項主要是農民的城市化現代化問題。下面具體討論之。
1、給老年農民以養老金
全國65歲以上的老年農民現約有6600萬人,他們為全民財富的積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在50年代開始的工業化進程中,他們以剪刀差的形式貢獻了主要的國有資產,又為子女的上學、結婚、建房耗盡了一生的積蓄。如今年老體弱,隨著傳統道德的喪失,子女對他們的贍養普遍出現困難,因此造成了許多的痛苦和悲劇。現在是到了他們享有社會保障的時候了。若人均年保障額按3000元計,全國老年農民年社會保障支出總額約為2000億元。
2、 建立高質量的符合長遠發展需要的農村現代教育體系
農村教育落後的現狀盡人皆知。這對中國社會的進步極為不力,也大大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難以提供現代化所需要的合格勞動力。農村現中小學學生12090萬人,教職工605萬人。若農村小學生人數視為正常,要達到城鎮的中小學生比,則農村中學生人數應達到7133萬人,基本上翻一番,說明現在農村小學生升至中學的比例太低;若達到城市的師生比,則農村中小學教職工應增至1100萬人,其中中學600萬人,小學500萬人。(2000年,全國教育情況如下表):
2000年全國教育情況基本數據

合計
城 市
縣 鎮
農 村

中學學校數 (所)
77268
14473
20853
41942

在校學生數(人)
73689101
14970220
22856105
35862776

教職工數(人)
4910968
1249134
1590535
2071299

每校學生數(人)
954
1034
1096
855

學生/教職工
15
12
14
17

小學學校數 (所)
553622
32154
81184
440284

在校學生數(人)
130132548
18166507
26928904
85037137

教職工數(人)
6454862
1075403
1396831
3982628

每校學生數(人)
235
565
332
193

學生/教職工
20
17
19
21

合計中小學學校數 (所)
630890
46627
102037
482226

在校學生數(人)
203821649
33136727
49785009
120899913

教職工數(人)
11365830
2324537
2987366
6053927

普通中學教育經費(萬元)
9818888.9

2885042.8

國家財政性經費(萬元)
6658801.6

2208547.8

普通小學教育經費(萬元)
9939983.1

5735693.6

國家財政性經費(萬元)
7704708.3

4548153.3

全國城鎮中學生人均教育經費為1833元,其中國家財政性經費為1177元;農村中學生人均教育經費為805元,其中國家財政性經費為616元,只相當於城鎮中學生的一半;全國城鎮小學生人均教育經費為932元,其中國家財政性經費為700元;農村小學生人均教育經費為675元,其中國家財政性經費為535元。設想農村中學生人均國家財政性經費達到1500元,總額達1070億元,增支約850億元;農村小學生人均國家財政性經費達到700元,總額達到600億元,增支約150億元。合計國家財政性經費年增支約1000億元。這是經常性開支。下面再計算基建支出。
農村中學生按7000萬人計算,每校1000人(約24班,每年級4班),則有7萬所中學,每校投資350萬元,總投資2450億元;農村小學生按8000萬人計算,每校500人(約12班,每年級2班),則有16萬所小學,每校投資160萬元,總投資2560億元。中小學共需投資約5000億元。若分5年完成,每年約需投資1000億元。中小學建設的實際操作可按農民實現城市化後的人口分布建設。
兩項合計,建設農村現代教育體系年支出約達2000億元。農村現代教育體系的建立,可以推進社會的進步,並大大地促進農村青少年人力資本的形成,為我國以後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
3、 按城市化以後農村居民的人口數量、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的需要,規劃建設符合長遠利益的現代化村鎮;規劃擴充現有大中小城市和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滿足農民進城的需要。
按《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我國戶口在鄉村的常住人口為92820萬人,佔73.33%;戶口在城鎮的常住人口33763萬人,佔26.67%。鄉村人口根據前面的分析,農村勞動力實際剩餘在2/3左右,也就是說,農村只需要留下1/3的人口,即3.1億人;2/3的人口,即約6.2億人,需要進入城鎮。
假設開展農村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後,1/3人口進入城市,1/3人口進入小城鎮,1/3人口留在現代化的農村,不應該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如果忽略尾數,則三者的人數都是3億人。為了計算方便,根據我國國情,現在這樣設想:全國約二十億畝耕地,農村每一萬畝地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新村,每十萬畝耕地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小城鎮,每一百萬畝耕地建設一個新的城市,則需要建成20萬個新村,每個村的人口平均約1500人;2萬個小城鎮(可以以現在的中心鄉鎮為基礎),每鎮平均約增加1.5萬人;2000座新城市(可以以現有的縣城為基礎),每個城市平均約增加15萬人。這種城、鎮、村的規模適度,有利生產,方便生活。那麼我們可以估算出這種投資總額。
農村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數據測算表
項 目
城市


合計

城、鎮、村數
2000
20000
200000

人口規模(人)
150000
15000
1500

人均佔地(米2/人)
100
200
300

城、鎮、村佔地規模(公頃)
1500
300
45

總人口(萬人)
30000
30000
30000
90000

總佔地(公里2)
30000
60000
90000
180000

單位基礎設施投資額(億元/公里2)
1
0.75
0.5

每城、鎮、村投資額(萬元)
150000
22500
2250

總投資額(億元)
30000
45000
45000
120000

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我國為60-120米2,新加坡為227米2,美國為200-400米2。根據我國國情,並考慮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人均建設用地,市、鎮、村分別按100米2、200米2、300米2計算;每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投資額,市、鎮、村分別按1億元、7500萬元、5000萬元計算,則總投資額可達12萬億元,其中市、鎮、村分別為3萬億元、4.5萬億元、4.5萬億元。設想這個目標在10年完成,每年只需投入約1.2萬億元。如果國家與地方按1:1配套,則國家每年只需投入6000億元。當然,新城市的實際建設操作,一定不會按2000個、每個15萬人的規模執行,可以根據不同待發展城市的區位優勢、發展前景、能夠吸收的進城農民量等因素而定。可以擴充現有的大中小城市,也可以規劃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現代新鎮和乃至新村的實際建設操作也是這樣。
三項總計,需要國家投入10000億元。其中用於經常性開支3000億元,用於建設性開支7000億元。恰好是平衡總供給的初始消費和投資啟動額。
資金來源可以由財政部向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解決。也就是說,是採取中央銀行擴大貨幣供應量的形式解決。在現有"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實行新的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這會帶來就業的擴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力資本的增加,社會的進步,使我國經濟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Ⅸ 西南地區農村小學教師現狀

編者按:本文是年5月張詩亞教授、邵燕楠副教授赴英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時同與會的各國專家學者作的報告。「頂崗實習」是我校張詩亞教授首倡的一條「更新」農村師資的新模式,它對於西部教育的扶助模式和師范類本科生實習體系的改革有著開創性的成果和意義。中央電視台、重慶時報等多家媒體都做過相關報道。《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也刊登了相關文章《西南地區農村師資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四川美姑縣、貴州威寧縣為個案研究》。本期簡報將呈現此文,在編輯中略有刪減。

西部農村教育滯後是中國教育進一步向前發展的瓶頸。提高中國農村基礎教育水平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之關鍵。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物力改善農村教育的現狀。中國政府承諾,到2007年,西部地區基本上實現「兩基」。為此,中國政府在西部農村啟動並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兩免一補」、「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
教師是西部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農村地區師資的落後局面,客觀上造成了城鄉教育的不公平。我國西部農村地區的師資隊伍存在著嚴重問題,如何改善、改變西部農村地區師資隊伍的現狀成為西部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為了真實、准確地了解西部農村地區師資存在的問題,我們對四川省美姑縣、貴州威寧縣的師資情況作了實地調查。這兩個縣都是民族自治縣,都尚未實現「普九」。貴州省威寧縣是一個以彝族回族苗族聚居的民族自治縣,位於烏蒙山脈高原,處於長江、珠江上流分水嶺和烏江源頭地段。全縣人口共有109萬,全縣貧困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0%左右。四川省美姑縣是一個典型的彝族聚居區,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東北部。全縣人口183000人,截止2004年,仍有62506人沒有越過溫飽線。
一、西部農村師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西部農村的教育處於一種低級循環的狀態,西部農村教育的滯後不僅是教學設備、教學手段等教育物質方面的落後,而且是教育觀念的落後。先進教學設備的運用、教育觀念的傳播都要依靠紮根於廣大西部農村的教師。然而,西部農村的師資現狀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教師數量不足
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是西部農村地區師資的瓶頸。許多西部農村地區的教學點、村小、非完小都存在一位教師肩負幾個班的教學工作。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區美姑縣的依果覺鄉爾瑪村小,只有一位教師,由於缺少教師,不能招收一年級、二年級的學生,這位教師教授三、四年級所有的課程。由於缺少教師,爾瑪村的一、二年級的學齡兒童輟學。截至2005年,四川美姑縣共有中小學教師1495人(包括代課教師),現有中小學在校生22408人,根據師生比例,尚缺小學教師529人,初中教師尚需36人,仍需9名高中教師。如果按2010年「普九」目標來概算,需小學教師1585名、初中教師662名、高中教師107名,合計共需教師2354名,到2010年中小學教師需凈增1232名。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現有專任教師3196人,根據師生比1:29.8人計算,尚差2288人,現有初中專任教師1457人,按照1:23.9的師生比,仍需1380位專任教師。
教師數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的財政困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2004年的財政收入達到2.4億元,但財政支出卻達到4.5億元,處於一種入不敷出的境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到2010年,共需要新增教師10062人,平均每年需新增教師1400人,按新進教師最低工資標准計算(不含教師今後晉職晉級提高工資),每年至少需要新增教師工資2100萬元。但涼山州「普九」欠賬資金已達到19864萬元,成為縣鄉政府和學校的承重的負擔。2004年,美姑縣縣財政全年對教育總投入2434.0728萬元,其中中小學教師的工資2297.6274萬元,業務費34.2萬元,公務費52.2454萬元,村小建設費50萬元,教師的工資佔了美姑縣財政投入的大部分。
對於西部農村學校來說,因縣財政困難而造成教師缺編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二)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青年教師所佔比例少,就美姑縣和威寧縣來說,青年教師普遍不願意去工作,即使依靠行政命令分去的教師,也表示有離開此處去別處工作的願望。 就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說,專任教師中45歲以上佔40.2%,近年來,許多學校基本上停止錄用新教師,教師隊伍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大。
2. 教師的職稱結構或編制結構不合理。就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說,在農村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佔22.5%,所佔比例偏少。在中小學教職工隊伍中,職工所佔的比例偏高,專任教師的缺編尤為嚴重。
3. 學科結構不合理。四川省美姑縣、貴州威寧縣的許多學校只開設語文和數學課程,其餘的課程均未開設,最主要的原因上缺少這些學科的教師。在所調查的一些學校中發現,即使開設這些課程,國家給學生發放了免費的圖畫、音樂等教科書,也因為沒有教師而形同虛設。一般來講,語文教師兼任圖畫教師,語文教師的通常做法是:上圖畫課時,讓學生自由選擇所做的事情,教師只是維持一下課堂秩序。就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說,除高中和城區學校外,大部分學校語文、數學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達80%以上,初中和小學的英語、計算機、藝術、體育、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嚴重不足。
4.教師地域分布、流動不合理。骨幹教師多分布在城鎮、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方,真正需要的教師的邊遠農村代課教師居多。縣城中小學,尤其是一些條件較好的學校,普遍存在教職工嚴重超編,人浮於事,辦學效益較低。而農村中小學、特別是一些比較邊遠、條件比較艱苦的學校,教師嚴重不足,教師的學科不配套。西部各省每年都會對教師進行考核或者考評,通過考核或者考評的教師就可以掉入中心小學或者縣城裡的中小學,而沒有通過考試的教師,就會被重新分配到離中心小、縣城中小學遠一點的學校。通過這種方式,縣政府試圖鼓勵教師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但這種做法卻人為地製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增加了使原本處於劣勢地位的農村教育的更劣勢的地位。
5. 雙語教師不足。在民族聚居的地方,小學一、二年級實行雙語教學,三年級以上採用漢語授課。這就要求有大量的雙語教師,但在美姑縣和威寧縣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雙語教師嚴重不足,也沒有對已有的雙語教師進行當地語言的培訓。教師與學生處於一種不能交流的狀態,只好採用手勢等方式進行日常的交流和溝通,這無疑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正常實施。
(三)教師教學能力不高
西部農村地區至今普遍存在著大量的代課教師。截至2005年5月,美姑縣仍有314名代課教師,其中小學畢業的代課教師有205名,初中畢業的代課教師101名,高中和中專畢業的代課教師僅有8名。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代課教師7.02萬人,其中在小學的代課教師6.08萬人,中學代課教師0.94萬人,佔全國代課教師總數的12.6%,佔全區專任教師總數的20.1%,這些代課教師絕大多數分布在農村小學和初中。代課教師的產生具有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20世紀90年代,為完成「普九」的任務,西部農村聘用了大量的代課教師。實行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後,一些縣級政府為了減輕財政負擔,空著教師編制不用,採取低薪聘請代課教師的方法來維持教學基本運轉。美姑縣代課教師的工資僅為60元/月。

Ⅹ 您好 請問 perkiomen school 這個學校好嗎 謝謝了

這是一所正規的以寄宿為主的質量卻一般的美國學校。它的SAT成績和全美的平均成績差不多,留學生的比例也略偏高一些。不過,學校的規模比較合適,校園的面積也相當大,提供應有盡有的AP課程。也就是說,如果有潛力,一樣可以學很多AP課程。

美國高中數學物理老師

熱點內容
老師蕾絲 發布:2025-05-07 08:41:18 瀏覽:744
輔導歷史 發布:2025-05-07 08:26:10 瀏覽:692
野狼老師 發布:2025-05-07 06:24:27 瀏覽:84
高中生物動畫 發布:2025-05-07 06:21:05 瀏覽:841
電腦粘貼板歷史記錄 發布:2025-05-07 05:11:26 瀏覽:557
贏盈歷史 發布:2025-05-07 05:04:04 瀏覽:149
化學過濾 發布:2025-05-07 04:41:01 瀏覽:845
化學nbs 發布:2025-05-07 04:00:30 瀏覽:846
數學教學情況 發布:2025-05-07 03:39:48 瀏覽:681
師德師風建設查擺階段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07 02:26:41 瀏覽: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