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台
可能是你的電腦的瀏覽器的版本太低了。換一個瀏覽器試一試。
⑵ 我國師范類大學排名
給你找了前50的,後50的考不考意義不大。
1 北京師范大學 68 82.6
2 華東師范大學 62 75.1
3 東北師范大學 49 64.6
4 華中師范大學 48 66.4
5 陝西師范大學 43 57
6 南京師范大學 41 60.6
首都師范大學 41 55.4
8 湖南師范大學 40 57.6
9 華南師范大學 39 55.7
10 浙江師范大學 36 50.7
11 福建師范大學 35 54.8
12 山東師范大學 34 51.6
西北師范大學 34 52.4
14 上海師范大學 33 51.6
15 安徽師范大學 32 51.8
遼寧師范大學 32 48.8
17 廣西師范大學 31 48.2
河北師范大學 31 48.7
19 天津師范大學 30 52
20 江西師范大學 25 --
21 雲南師范大學 24 --
杭州師范大學 24 --
徐州師范大學 24 --
河南師范大學 24 --
沈陽師范大學 24 --
26 哈爾濱師范大學 23 --
27曲阜師范大學 23 --
28 重慶師范大學 22 --
29山西師范大學 22 --
30四川師范大學 22 --
31西華師范大學 22 --
32 青海師范大學 21 --
33湖北師范學院 21 --
34信陽師范學院 21 --
35臨沂師范學院 21 --
36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 --
37鄭州師范學院 20 --
38紹興文理學院 20 --
39贛南師范學院 20 --
40 太原師范學院 19 --
41海南師范大學 19 --
42新疆師范大學 19 --
43吉林師范大學 19 --
44淮北師范大學 19 --
45廣西師范學院 19 --
46鹽城師范學院 19 --
47淮陰師范學院 19 --
48 洛陽師范學院 18 --
49江西科技師范學院 18 --
50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18 --
⑶ 師范大學排名名單
2021高考填報志願時,全國師范類大學排名情況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以下是大學生必備網為大家整理的教育部直屬6所師范大學,算是師范類大學排名第一梯隊了,以及各省市比較好的師范類大學一覽表,供大家參考:
1、師范類大學排名第一梯隊
教育部直屬6所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簡介
北京師范大學(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國家'七五'、'八五'首批重點建設十所大學之一,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為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京港大學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成員;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國培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學校的前身是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08年改稱京師優級師范學堂,獨立設校,1912年改名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先後並入北京師范大學。1959年,被中央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大學。2017年,學校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名單。
華東師范大學簡介
華東師范大學(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東師大',位於上海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國培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金磚國家大學聯盟、亞太高校書院聯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創始成員,國務院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成立於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學(1924年)和光華大學(1925年)為基礎,同時調進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浙江大學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的。1972年與上海師范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院校合並,改名上海師范大學。1980年恢復華東師范大學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學院等先後並入。
華中師范大學簡介
華中師范大學(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大''或''華中師大',位於湖北省會武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范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創始高校,武漢七校聯合辦學成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國家師范生免費教育試點高校。
學校是在1903年創辦的文華書院大學部(始於1871年美國聖公會創辦的文華書院,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1912年創辦的中華大學、1949年創辦的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的基礎上,1951年組建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改制為華中高等師范學校,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范學院,1985年更名為華中師范大學,並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
西南大學簡介
西南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重慶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 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雙一流'農科聯盟成員高校 ;入選國家'111計劃'、'2011計劃'、'百校工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學校溯源於1906年建立的川東師范學堂,1936年更名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與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合並建立西南師范學院,農藝、園藝和農產製造等系與1946年創辦的私立相輝學院等合並建立西南農學院。1985年兩校分別更名為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2000年重慶市輕工業職業大學並入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西南農業大學、四川畜牧獸醫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合並組建為新的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簡介
東北師范大學(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簡稱東北師大,位於'北國春城'長春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由教育部與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國培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國家師范生免費教育和卓越教師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援疆學科建設計劃'高校、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承辦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入選高校。
東北師范大學於1946年建校,原名東北大學,是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50年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易名東北師范大學,隸屬教育部。1953年,學校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958年劃歸吉林省管理,更名為吉林師范大學。1980年重新劃歸教育部,復名為東北師范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簡介
陝西師范大學(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簡稱陝西師大、陝師大,位於陝西西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范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中俄教育類高校聯盟、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長安聯盟、西部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創新與發展聯盟創始成員,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首批試點高校,國家師范生公費教育試點院校,是國家培養高等院校、中等學校師資和教育管理幹部以及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校創建於1944年,前身是陝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和國立西北大學文學院教育學系,1954年更名為西安師范學院。1960年與陝西師范學院合並,定名陝西師范大學。1978年劃歸教育部管理。
2、各省市排名靠前的師范類大學
安徽:安徽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大學、合肥師范學院、淮南師范學院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
重慶: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長江師范學院
福建:福建師范大學、閩南師范大學、泉州師范學院
甘肅:西北師范大學、天水師范學院、隴東學院
廣東:華南師范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嶺南師范學院、韓山師范學院
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南寧師范大學、玉林師范學院
貴州:貴州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學院、銅仁學院
海南:海南師范大學
河北: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廊坊師范學院、邢台學院、邯鄲學院
河南:河南師范大學、信陽師范學院、鄭州師范學院、洛陽師范學院、安陽師范學院、南陽師范學院、商丘師范學院、周口師范學院
黑龍江:黑龍江師范大學、牡丹江師范學院
湖北: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師范大學、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黃岡師范學院
湖南: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衡陽師范學院
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長春師范大學、通化師范學院
江蘇: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南京曉庄學院、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鹽城師范學院、淮陰師范學院
江西: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贛南師范大學
遼寧:遼寧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大學、鞍山師范學院
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
青海:青海師范大學
山東:山東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齊魯師范學院
山西:山西師范大學、太原師范學院、忻州師范學院
陝西:陝西師范大學、咸陽師范學院、寶雞文理學院、渭南師范學院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
四川: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綿陽師范學院、樂山師范學院、內江師范學院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新疆、新疆師范大學、伊犁師范大學
雲南:雲南師范大學、曲靖師范學院、玉溪師范學院、楚雄師范學院
浙江: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湖州師范學院、紹興文理學院、麗水學院
反饋/糾錯
⑷ 怎麼查一師一優課活動中自己的獲獎情況
直接到客服熱線去詢問。
全國所有具備網路和多媒體教學條件的中小學校(包括小學、初中、九年一貫制學校、完全中學和普通高中等),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師。
展示部分優秀曬課課例,同時支持查看活動中所有曬課。平台設置了學段、學科、版本、年級多種快捷的精準定位搜索通道,以增加用戶查找資源的便利。此欄目不僅匯聚了活動中的大量生成性教學資源,也為教師選課、曬課提供了參考。
擴展資料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實施范圍為小學、初中、高中,分為教師"網上曬課"和從曬課中評選"優課"兩個環節,通過深入開展活動,推進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主戰場",提升中小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與能力,推動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具體目標為:
1、建設一支善用信息技術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的骨幹教師隊伍;
2、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共享,形成生成性資源體系;
3、推動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應用和深度融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
⑸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科研機構
一、初等教育系簡介:
初等教育系成立於2002年。前身是上海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現有教師27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9名,有碩士生導師5名。下設教育、中文、數學、英語、科學六個教研室,小學教育研究所、小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心3家科研機構,還設有具有專業特色的「小學教育臨床實驗室」 和符合理科方向專業實驗教學需要的「綜合理科實驗室」,以及適應專業教學與研究需要的「中小學和教師教育教材中心」,發展了上海市中心城區相對辦學優秀的二十四所小學作為師范生見、實習基地學校。1999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國率先開辦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設有文科、理科兩個培養方向。
二、專業建設
本系設有小學教育專業。該專業為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的在全國率先開辦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主要培養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寬廣、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系統的教育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適應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新型小學師資。在專業建設方面,我們構建了大學通識教育、學科綜合教育、小學教師職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和具有不同功能的課程平台,形成了小學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群和見習、實習、研習三階段的教育實踐方案,組織編寫了供本科生使用的專業課程教材近20本。在探索小學教師培養模式和專業課程教材建設方面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並為上海市培養了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小學教師。2007年本系小學教育專業經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主要課程:初等教育心理學、初等教育學、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比較初等教育、小學班隊管理、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口語、漢語通論、寫作、文學概論、兒童文學、大學數學、概率統計、人類與社會、人類與自然、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等。
本專業畢業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能夠適應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和研究工作,也能夠在其他部門從事相關工作,近兩年的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
三、學科建設
2002年以來,系教師承擔國家級課題3項,教育部課題1項,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3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課題3項。自2002年以來,本系教師共發表論文160多篇,獨立和參與編寫著作50部。
四、教師名單:
系主任: 吳忠豪 副主任: 沈嘉祺
惠 中、楊慶余、俞耀明、程 明、鍾文芳、張曉春、馬長征、洪婉屏、錢 虹、王 融、董 玲、王青松、夏明燁、徐 梅、袁 紅、葉 勤、陳 慧、俞喆之、楊 振、邢長征、余平燕、張衛華、丁 煒、姜 輝、朱子銳 一、管理學系簡介
管理學系(原教育管理系)成立於1983年,現有教師17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學位4名。下設教育管理、管理學、高等教育、信息管理4個教研室。有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1個,教育經濟與管理和高等教育學2個碩士點。現任系主任為高耀明教授。
二、專業建設
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是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高校專業目錄首次確定的。該專業在沿襲以往「教育管理」專業的基礎上,擴大了專業的覆蓋范圍,由原先主要面向基礎教育,拓寬為既面向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整個國民教育系統,也包括正在迅速發展的社區教育、企業培訓以及社會力量辦學等機構與組織對管理人員的需求。就業去向主要是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從事教務、學生、人事、總務、行政管理的職員以及相應的教學科研人員;也還有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中的社區、社會團體及其業務職能部門中的職業培訓、行政事務、勞動人事、公共關系等部門的職員以及相應的教學科研人員。進入21世紀以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
三、教師名單
主 任:高耀明 副主任:朱 煒
楊德廣、張民選、吳 鋼 顧榮炎、阮來民、項亞光、沈逸、戴勝利、陳 勇、翟靜麗、李莉 一、教育系簡介
教育系成立於2000年。現有教師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學位10人。下設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教育、教育史和職業教育教研室。現有教育學本科專業1個,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教育學、教育史、職業教育碩士點5個,課程與教學論博士點1個。現任系主任為陳建華教授。
二、專業建設:
本系有教育學本科專業(師范)一個。教育學專業是上海師范大學的特色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系統教育科學理論知識,較強教育科學研究能力以及較強實際教育工作能力,適應現代社會教育發展需要的人才。本專業主要包括兩個專業方向:社會教育方向和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方向。教育學本科專業負責人為施永達副教授。
本專業主要開設課程:教育原理、教學論、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教育管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心理學、家庭教育、教育評價等。
本專業畢業生除在基礎教育機構從事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之外,同樣適合進入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企業培訓機構等從事相關工作。由於教育學系學術力量雄厚,擁有一個博士點和五個碩士點,尤其希望畢業生報考研究生,進一步深造。
本系教師曾獲得國家優秀教材二等獎、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學校教學成果獎多項。
三、學科發展
2003年,獲得課程與教學論博士點,博士點帶頭人現為謝利民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張民選教授、夏惠賢教授、王榮生教授和蔡寶來教授。2005年,在整合全校教育類六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優勢的基礎上,由教育系牽頭申報一級碩士點,獲國家學位辦批准。教育學系擁有一級碩士點下的五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它們是: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教育學、教育史和職業教育,教育學原理專業帶頭人為錢撲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帶頭人為謝利民教授、夏惠賢教授,比較教育學專業帶頭人為張民選教授,教育史專業帶頭人為陳建華教授,職業教育碩士點專業帶頭人為李進教授。
2001年以來,教育學系教師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部級課題6項,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4項。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7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課題11項。自2002年以來,本系教師公開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在英國的「Journal of Moral Ecation」、美國的「Chinese Ecation & Society」、《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和《比較教育研究》等教育類核心雜志發表論文50多篇,獨立和參與編寫著作近40部。
2007年10月,比較教育學獲得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點學科,帶頭人為張民選教授。
四、教師名單
主 任:陳建華 副主任:施永達
謝利民、夏惠賢、錢 撲、王榮生、蔡寶來、段 鴻、吳維屏、陳煥章、王維臣、
胡國勇、劉次林、劉家春、丁念金、方明生、夏正江、邵興江、孔令帥 一、藝術與學前教育系簡介
藝術與學前教育系成立於2002年。現有教師19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具有博士學位3名。下設幼兒心理與教育教研室、音樂教育教研室、美術教研室。現有學前教育本科專業1個,學前教育專業(幼兒發展與教育方向)碩士點1個。
二、專業建設
學前教育專業(師范)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幼兒教育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使畢業學生能將所學幼兒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應用到幼兒教育實踐密之中。培養學生的主要取向是能從事幼兒園教學與管理工作、社區幼兒教育工作,能在各類學前教育機構以及園外教育服務機構從事相關工作,有良好的專業功底和藝術修養的人才。
主要課程:幼兒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幼兒園課程、幼兒心理研究方法、教育與心理統計,以及音樂基礎、美術基礎等課程。
三、學科建設
本系現設有學前教育學碩士點。近3年來,本系教師共發表論文50多篇,獨立或參與編寫著作與教材62多部,主持或參與省部級科研課題5項,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課題4項。
四、教師簡介
主 任:胡知凡 副主任:李 燕
陳小珩、黎松濤、瞿 慧、朱小平、鄧 慧、汪 磊、周弘湘、李雪梅、趙 燕、王海瀾、梅珍蘭、陳敏燕、高 敬、黃立安、方鈞君、白學海、何慧華 一、心理學系簡介
心理學系成立於1995年。現有應用心理學、衛生與心理保健本科專業2個;應用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點2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點1個。系下設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測量、咨詢心理、衛生與心理保健5個教研室。教師2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7人。
二、專業建設
應用心理學專業(非師范)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應用心理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能在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也能在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和中介機構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人才選拔、就業與擇業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的心理學工作者。
主要課程:心理學概論、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應用心理統計、心理測量與應用、心理學實驗、行為分析方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心理學研究與計算機應用、專業英語等專業必修課。此外,還開設學校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咨詢概論、臨床心理學、心理干預技術、咨詢案例分析、人員測評、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人員培訓、人員招聘、職業心理指導、經濟法規等專業方向課和選修課。
就業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除了在教育系統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大部分畢業生活躍在諸如愛立信、沃爾瑪等國際知名大公司及各大市場調研公司的研發部和各類事業機構,從事心理咨詢、人才測評、人力資源管理、市場調查與策劃、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工作。
本系專業建設成果顯著,自2001年以來,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上海市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三、學科發展
本系現有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點1個。應用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點2個。2001年以來,本系教師共發表論文154篇,其中在《心理學報》、《教育研究》、《心理科學》、《課程·教材·教法》、《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新進展》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出版著作20部。系教師承擔國家及國務院各部委項目7項,上海市級課題11項,其他科研課題22項,共獲科研經費195.3萬。獲省部級科研獎勵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
四、心理學系教師名單
主任:李 丹 副主任:劉俊升
盧家楣、顧海根、岑國楨、王 沛、高湘萍、樊 琪、竺培梁、吳念陽、盧盛華、
沈勇強、賀 雯、劉 偉、孫聖濤、崔麗瑩、劉世宏、羅燕萍、祁為中、
范為橋、劉俊升、常欣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上海師范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
上海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
現代校長研修中心
教育技術研究中心
⑹ 學校心理工作坊方案包括哪些部分
為進一步提高松江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切實提升本區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根據《上海學校德育」十二五」規劃》(滬教委德〔2011〕59號)文件精神,幫助松江區中小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與煩惱,滿足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面向全區的教師、中小學生和家庭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工作。
一、功能定位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面向全區的教師、中小學生和家長開展心理輔導服務工作。「中心」著重開展教師的心理發展培訓,著眼於全體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的提升。「中心」通過個別心理咨詢、對心理咨詢疑難案例的探討、心理課題的研究、家庭教育指導等途徑,凝聚全區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教師力量及社會資源,提高全區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為本區中小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松江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將成為松江區中小幼教師的心理培訓基地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服務中心。
二、總體目標
「中心」要形成科學的工作規范和運作機制,促使可持續發展,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和轉介機制,通過兩年的努力,使「中心」工作做到全覆蓋,覆蓋到松江區的所有中小學學生、家長和教師,所有中小學心理咨詢室均按要求配備具有職業資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
三、階段目標
1、第一階段:「中心」要對中小學生及家長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及生涯發展指導;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危機干預等服務;對中小學領導與教師進行心理咨詢相關培訓。
2、第二階段:「中心」要加強心理咨詢專業隊伍建設,要整合區域內各校心理咨詢室的資源,充分挖掘和整合多方力量,對心理咨詢涉及到的人、財、物進行有效調控與使用,使其作用最大化。
3、第三階段:「中心」要開展基於熱點、難點問題的心理咨詢項目研發與成果推廣,如開展《松江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研》、《松江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運作機制的研究》等課題,提高「中心」服務的科學性。
4、第四階段:「中心」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調節與反饋功能,實行松江區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建設達標工程。定期對「中心」工作進行自我評價,定期組織專家團對區域內中小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工作進行評估與指導,推出一批示範性心理咨詢室。
四、硬體建設
松江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坐落於方塔北路318號,擴建後的面積達110平方米。在軟、硬體建設中,本著工作需要和以人為本的原則,將牆壁和窗簾顏色改成綠色、藍色、淺黃色等多種溫馨色系,各個房間安裝空調,更新牆壁掛圖,讓每面牆壁都會說話,營造舒適的外部環境。
「中心」的功能區主要有:
1、接待室:既可接待來訪者,又可進行個人心理測試。為方便來訪者進出,接待室設在學院二樓東側。配有錄音電話、電腦、列印機、單機版心理測試軟體、沙發、桌子等。
2、團體心理輔導室:用於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團體心理輔導,配有組合式課桌椅,團體心理游戲器材,牆壁上掛有施加心理暗示的掛圖。
3、宣洩室:用於接待來訪者宣洩情緒,改裝宣洩牆,引進聲音宣洩儀、抱抱人。
4、咨詢室,用於個別心理輔導和咨詢,有兩個小房間,配有沙發、茶幾、鮮花、面巾紙等;
5、鬆弛室:用於來訪者的心理放鬆,引進先進的身心放鬆系統和生物反饋系統,有按摩椅、音樂放鬆椅。
6、沙盤輔導室:沙盤、玩具架、玩具、椅子等。
五、人員配備
1、中心設心理咨詢專職老師1名。心理專職教師具體負責中心的日常管理、協調、服務和指導工作,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的職責。
2、一支心理咨詢志願者隊伍。志願者都具有上海市學校心理咨詢師資格或國家二級職業心理咨詢師資格,能利用業余時間為本區學生、家長提供專業性公益服務。
3、建立心理咨詢專家顧問團。由市級以上心理咨詢、精神衛生系統心理咨詢專家組成,定期對中心工作進行指導與評價。
六、具體舉措
(一)理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運行機制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負責全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業務指導工作。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體系並加以落實與推進。本區在德育工作督導以及溫馨教室評比等活動中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其中。深入推進全區中小學在生命教育、學科教學、社會實踐、班級工作等方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育課題研究及推廣工作。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為全區中小學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電話輔導、心理測試、個別輔導、團體輔導等方面服務。面詢時間為每周六和周日下午14:00至16:00,其它時間預約後接受面詢。開通咨詢熱線,通過電話咨詢解決來訪者即時的情緒困擾。錄音電話全天候開放,確保讓突發事件中的當事人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中心既接受來自本區基層學校心理輔導室轉介來的疑難個案,也對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機構。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一是知識宣傳,根據每年心理普查中發現的學生問題,編制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手冊,並免費發放給家長。二是家長工作坊,培養小學起始年級家長的自我覺察能力,讓家長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需求,並教給家長一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能。三是專題講座,每季度開展一次家庭教育專題指導講座。四是家長咨詢,每年一次走進社區對面臨中考和高考的家長進行免費咨詢和答疑。
(二)建立心理輔導教師培訓激勵機制
《松江區「強師興教」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未來三年,培育50名上海市學校心理咨詢師」目標,並不斷完善松江區骨幹教師培養、使用、考核等管理機制,進一步發揮骨幹教師輻射引領作用,努力提高骨幹教師隊伍育德能力與學術科研水平,推進松江教師隊伍優質、內涵發展。在骨幹教師評選中,設立了教心學科特級教師,成立了區享受政府津貼人員導師帶教組,開展心理輔導的研究與實踐,深入基層學校指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分期分批選送基層優秀教師參加上海市中小學心理輔導教師培訓班學習,對取得學校心理咨詢資格證書的教師採取學費全額報銷的激勵措施,有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納入中小學師資培訓統籌規劃和管理,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創造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面向全區教師分年段、分層次開展心理培訓,為全區教師搭建心理培訓的平台。
1、高級研修。開設心理輔導高級研修班。為「中心」全體輔導教師搭建繼續教育的平台。二年內,讓全體心理教師至少參加1次市級以上心理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訓。面向區內中小學全體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根據松江區「十二五」教師職務培訓的要求,在「區縣教師教育管理平台」上建立課程庫。各學校根據自己學校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課程,進行全員培訓,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能力。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工作坊專業支持機制
利用工作坊的模式對全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供個案工作坊、心理課題研究工作坊和心理輔導課工作坊供老師選擇。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坊中共同面對問題,分析問題、提出策略,組員間相互支持,共同感受成長。
定期開展案例研討和課題研究活動。每月組織一次專家團隊針對一線心理輔導教師近期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典型案例進行研討,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每季度一次邀請專家對典型案例進行督導。每年對全區中小學生開展心理跟蹤普查,從中發現學生心理變化發展的規律,從而提出課程式或建議性的對策。
⑺ 上海市教育局電話是多少
上海市教育局聯系電話:021-23111111
上海市教育局地址:大沽路100號(市政大廈)
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委員會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市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的規定,設立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委員會 ,為市政府直屬機構。
(7)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台擴展閱讀:
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研究起草教育工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和政策,並組織實施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根據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提出本市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編制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提出教育事業的發展重點、結構、速度和步驟;指導協調教育規劃、計劃的實施;負責教育基本信息的統計、分析和發布。
(三)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終身教育等工作;
統籌規劃、協調、指導教育體制、辦學體制和教育、教學的綜合改革,統籌協調和管理中央部委在滬高校工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進一步向農村、遠郊區傾斜,促進教育公平。
(四)指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編制本市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教學指導文件和教學評估標准,指導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職業指導工作。
(五)審核或審批高等教育專科層次機構的設置、撤銷、變更;依職權審核高等院校專業設置;負責高等教育機構涉外辦學的審批和管理。
(六)指導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工作,負責終身教育工作,管理各類非學歷教育,指導掃盲工作。
(七)加強本市民辦教育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完善本市民辦教育宏觀管理的政策措施,依法制定本市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與規劃;規范辦學秩序,促進民辦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八)歸口管理國外對本市教育的援助和教育貸款。
(九)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中等、初等和學前教育各類學校的設置要求及相關標准、教學基本要求,組織編寫、審定中等和初等學校的統編教材,制定教育技術裝備規劃和配套標准;組織教育督導與評估工作。
(十)統籌管理各類學歷教育的招生工作;負責高等學歷教育的學籍管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
(十一)指導本市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工作及國防教育工作。
(十二)指導高等院校承擔國家及本市重大科研項目,指導並推動教育系統的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指導高等院校科技創新平台的發展建設;規劃、管理高校高新技術應用研究和推動「產學研結合」;指導協調校辦產業發展。
(十三)統籌規劃並指導各級各類教師和教育行政幹部隊伍以職業道德為核心的建設工作;宏觀管理教師資格認定;指導、協調教育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的組織實施工作。
(十四)歸口管理教育系統對外交流,負責舉辦國際教育展覽審批;負責全市性教育系統出國(境)留學生、來滬留學生、外援教師、來滬外國文教專家和外籍教師的管理工作及港、澳、台地區教育交流工作;
規劃並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管理自費出國留學生咨詢服務中介機構。
(十五)規劃、指導、協調學校後勤改革和後勤管理工作;協調指導學校的環境治理和安全工作。
(十六)負責有關行政復議受理和行政訴訟應訴工作。
(十七)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⑻ 浙江省教師培訓管理平台用戶名和密碼不知道
那就問管理人員要。
教師培訓中心是在職教師培訓機構。各國普遍設立,如中國的上海市小學師資培訓中心,湖南省小學教師培訓中心等。一些國家將它作為正規的常設機構,如,法國的地區教育中心、初中教師培訓中心等。其他國家亦有類似名稱,如教師教育中心、地區發展中心、課程發展中心、教育研究中心、自學和繼續教育中心等等。多數以培訓在職教師為主,亦有招收中學或大學畢業生,施1年職業訓練,以補充中小學教師。多由國家、州、地區公辦。
培訓就是培養+訓練,通過培養加訓練使受訓者掌握某種技能的方式。國內培訓主要以技能培訓為主,側重於行為之前。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范、標准化作業,通過目標規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作業達成評測、結果交流公告等現代信息化的流程,讓受訓者通過一定的教育訓練技術手段,達到預期的水平提高目標,提升戰鬥力,個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訓練都稱之為培訓。
培訓是給有經驗或無經驗的受訓者傳授其完成某種行為必需的思維認知、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基於認知心理學理論可知,職場正確認知(內部心理過程的輸出)的傳遞效果才是決定培訓效果好壞的根本。簡單理解,培訓約等於教學。即對某項技能的教學服務。如一些專業的培訓班。也可以理解為培訓即提供教學。
⑼ 如何進一步推進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人們堅信以計算機、互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優化學習過程,構建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現代信息技術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從高校延伸到中小學甚至學前教育領域,不少學前教育領域的研究者與實踐者對現代技術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抱以較高的期望,然而現代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領域中應用理論和實踐研究並沒有像中小學領域、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領域成熟。「學前教育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始終處於邊緣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現象的出現除了因為研究主體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興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於學前教育本身的邊緣化。」[1]因為學前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長期存在教育資金投入不足、教育資源嚴重匱乏、城鄉發展極不均衡、師資隊伍不健全等問題,甚至一些地方「入園難」的問題都很突出。如果連基本的「入園」都得不到保證,那麼所謂的學前教育信息化也就只能被擱淺。
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和一線教師對學前教育信息化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索。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中以「學前教育」、「幼兒園」、「幼兒教育」並含「信息化」或「信息技術」等為主題詞進行專業學術檢索,時間限定為2007—2012年①。檢索到相關文獻496條記錄,其中碩士論文42篇,學術期刊439篇,會議論文2篇,報紙類13篇;2007年至2012年間,文獻數量呈上升趨勢,如圖 1所示。
筆者藉助陳超美開發的知識可視化分析軟體CitespaceII版本,對496條文獻記錄進行主題詞提取,以期全面、可視化地呈現近年來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熱點。得到學前教育信息化關鍵詞網路時區視圖,如圖 2所示。
從圖 2可以看出,2007年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熱點最為集中和豐富,中心影響度也較大。其中,「多媒體課件」、「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手段」、 「多媒體技術」、「教學活動」、「整合」等關鍵詞成為這一年度的研究熱點。2008年至2012年,研究熱點平穩過渡,從過多地關注信息技術逐漸轉移到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學習興趣」、「教育資源」、「教學情境」、 「信息化」、「學科整合」、「家園共育」、「電子白板」、「互動式」、「網路平台」、「信息化建設」等熱點詞的出現全面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
盡管學前教育信息化受到較多的關注與研究,但我們還缺乏對當前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的全面了解,如果不能及時准確地把握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狀態及存在的問題,就不能保證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全面了解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非常有必要。根據圖 1和圖 2,結合與學前教育信息化相關的496條文獻內容,本文從政策法規、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建設、幼兒園教師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應用等五個方面對當前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進行闡述。
二、學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與標准制定初現成效
學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與標準的制定是保障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近年來國家發布的各種教育政策和文件都顯示出了對學前教育信息化的關注與傾斜。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兒園教師專業標准(試行)》,[2]該標準是國家對合格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幼兒園教師開展保教活動的基本規范,標准中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幼兒園教師具備信息技術知識對幼兒園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學活動開展、家園合作、科研水平起著積極的作用,是信息化時代對幼兒園教師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基礎教育中要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發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生在網路環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和習慣的養成,必然要求幼兒園處於良好的信息化環境中:擁有適宜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豐富適宜的信息化資源、具備較高信息素養的幼兒園教師等,才有可能實現這些目標。
2012年9月,「全國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開始建設,該系統是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加強學前教育管理,監測國家學前教育重大項目和各地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情況。該系統的開發與運行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成果,也是推進學前教育科學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除了國家政府層面的政策、決策支持外,一些省市地區也早早意識到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性,開始學前教育信息化實踐,制定相應的規定和標准,以此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
2009年,《北京市學前教育信息化行動計劃(2008—2010年)》[3]發布,該行動計劃認為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信息化作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亟待建設與發展。該行動計劃以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提高教師信息化水平與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能力、引導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為主要目標。三年內要在北京各區縣建立60個學前教育示範基地,以點帶面,從而促進全市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建立北京地區的高質量、安全、穩定的學前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實現學前教育的資源共享、信息傳遞、網路交流;普及示範幼兒園及一級一類幼兒園網路平台的建設,逐步推動、引導其他級類和性質的幼兒園的網路平台建設;提高各級各類幼兒園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水平; 2009年底,浙江省教育廳制定《浙江省幼兒園裝備規范(試行)》(浙教辦技[2009]173號)。該規范將信息技術裝備配置單獨列為一項,其中計算機教學辦公配置、網路中心、閉路電視系統屬於選配項,廣播系統、安全監控系統屬於必配項。2011年,江蘇省教育廳印發《江蘇省幼兒園信息技術裝備標准》,對幼兒園信息技術裝備標準的要求有:每個班配備有多媒體系統,每個幼兒園配備網路辦公區,要建立幼兒園網路校園,幼兒園廣播系統及幼兒園安全監控系統。
2011年《上海市托幼園所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配置要求》(滬教委基[2011]88號)發布。該要求從園所網路環境配置、園所基本配置到班級信息設備配置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幼兒園除了配備1個多功能活動室,示範園和各區縣信息化實驗園可按需配備電子白板、視頻會議系統;示範園和各區縣信息化實驗園可按需配備多媒體資源室,提供可訪問連接互聯網或區教育網、園所內部資源的電腦,供教師或幼兒、家長訪問相關多媒體資源;建議每園配備一定數量的筆記本電腦,提供給教師用於移動辦公和外出學習培訓使用。
201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廳印發《河南省幼兒園辦園基本標准(試行)》(豫政辦 [2012]169號),標准中將電視機、DVD、錄音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產品作為園所的必配設備,而辦公計算機、列印機、數碼相機、攝像機、投影儀、視頻展示台、廣播系統等較高一級的多媒體設備則根據園所的經濟實力選配。
此外,在天津、遼寧、吉林、四川、重慶等地也相繼發布了相關的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文件,從幼兒園教育技術裝備到數字化網路資源建設等方面都提出具體要求。
這些政策、法規及標準的制定推動了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並取得初步成效。如北京市學前教育信息化示範基地的建設與評選,積極推動了幼兒園所信息化建設,形成鮮明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4]從2006年就開始「信息化建設工程」,逐步建立起一套集管理、科研、教學等於一體的網路運行模式,以幼兒園信息化管理促進教師發展、保障幼兒園安全、推進家園共育為目標。北京市豐台區芳庄第二幼兒園[5]在「十一五」期間,形成了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框架,建設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資源平台、信息化溝通平台。上海市學前教育信息化經過十幾年的建設與發展,從最初單一的信息發布逐步拓展到涵蓋管理、教學、培訓、支持的綜合服務領域。[6]
盡管近年來國家的政策對學前教育信息化體現出較多的關注,各地也在積極地實踐探索。但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之路才剛剛起步,從當前發展現狀來看,政府應繼續加大對學前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加大對學前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為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圍,各省市地區應根據當地現有的經濟水平適宜地制定學前教育信息化法規、標准。
三、學前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區域性差異顯著
經費投入是學前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據有關統計顯示,我國學前教育經費占教育總經費的比例只有1.3%,而國際平均水平為3.8%,由於政府保障水平低,導致學前教育中民辦比例甚高(2010年,中西部地區民辦幼兒園的比例高達80%以上[7]),同時辦園質量參差不齊。[8]我國的學前教育信息化在宏觀上區域發展不平衡,微觀上內部應用不協調,學前教育里的「數字鴻溝」已經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的嚴重障礙。幼兒園的網站、區域網等設置都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請企業代設,所以一些經濟實力並不雄厚的民辦幼兒園就脫離了信息技術發展的軌道。[9]當前幼兒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已成為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瓶頸,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區域性差異顯著。發達地區的幼兒園幾乎可以100%地實現網路連通,信息化設備不斷升級更新。但對於一般的城市來說,離這樣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而對於農村地區和邊遠山區,這樣的目標遙不可及,因為基本的「入園」問題還未解決。
東部地區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經費投入比較充足,發展得比較充分;而中西部地區,由於基本的園所建設及普及問題仍未解決,幼兒園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還未受到重視和有力的支持,但有條件的省市在學前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地區的幼兒園已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當中,建立多媒體活動室、幼兒班級里也配備了電腦、電子白板、投影儀、DVD等硬體設施。部分發達地區還配置有雙向視頻會議系統、多媒體教學課件平台,基本實現了「園園通」。
西部地區,以蘭州為例,幼兒園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處於較低水平,人們對信息化教學設備理解還比較狹隘。其中幼兒園的配置率達到70%以上的設備有聯網的計算機設備、錄音機、電視機,其中錄音機的配置率達到了92%,而投影儀和幻燈機、數碼攝(照)像機等的配置率則大部分不到50%。有52%的幼兒園配置有多媒體教室,有38%的幼兒園配置有廣播系統,只有24%的少數幼兒園配置了專業計算機教室,而視頻會議室、報告廳等其他信息化教學環境配置寥寥無幾。[10]而中部地區的硬體設施配置也不夠完善:盡管所調查的幼兒園100%的配備有電腦、列印機、掃描儀和數碼攝像機等設備,但是人均佔有量卻呈現顯著差異;省示範幼兒園的電腦人均佔有量為0.073台,市示範幼兒園的電腦人均佔有量為0.04台,民辦幼兒園僅為0.02台。[11]
相對而言,上海地區的學前教育信息化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是走在全國前列的。2003年,上海市99%的幼兒園可以通過撥號或ADSL上網,建成園內區域網的就佔61.5%,教師可使用的設備主要是計算機、VCD/DVD和錄像機。2004年,上海市還為幼兒園創建了「園園通」管理應用平台,截至2011年,「園園通」公辦園覆蓋率達到100%,為全市18個區縣,近千所幼兒園的3萬多名教師、20多萬戶家庭所用。2005年,上海全市幼兒園寬頻安裝率達到73.4%,各幼兒園計算機平均擁有量為13台。2009年,各區縣園所全面完成信息化設備的升級更新,實現班班有計算機、園園通寬頻,根據區縣、園所實際,添置、構建了雙向視頻會議系統、多媒體教學課件平台,添置了電子白板、投影儀、數碼相機等大量信息化應用設備。[1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面對經費投入的比例與發展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所需大量經費的矛盾,我們應積極與社會各界建立合作,讓更多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優秀企業共同參與到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來。
利用社會力量推進和發展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典型代表有IBM公司和安康家園(又名安康「公益」網路項目)。2001年,IBM公司與我國教育部合作,將「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項目引入中國,截至2010年,IBM已向中國的學前教育機構捐贈了3400多套總價值6800多萬人民幣的「小小探索者」兒童電腦和配套軟體,在全國范圍內150多個市、縣建立起了600個「小小探索者」兒童電腦中心,直接或間接培訓教師超過1萬名。「小小探索者」項目以捐贈多媒體兒童學習中心及配套的教學軟體為基礎,通過為合作幼兒園組織教師培訓,促進教師進一步探索幼兒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的轉變,提高幼兒園教師運用現代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促進教師們專業化水平的提高。[13]截至2012年11月22日,共有18712所幼兒園、519154位老師加入安康計劃。吉林省學前教育信息化的起點就是安康家園。針對吉林省私立幼兒園多、信息化支撐程度低、建設資金幾乎為零的現狀,安康家園雪中送炭,「借力」推進了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14]
我們應參照各地區的經濟水平和地域特點,根據幼兒園的不同等級,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層推進,逐級展開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改善當前學前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區域性差異顯著的現狀。比如,在發達地區和城市,在已有的信息化建設基礎上,加快構建信息化學習環境,進一步完善幼兒園所的信息化教學和管理服務功能,探索適宜幼兒園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新模式。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有條件的城鎮學校可以加大普及和推廣互聯網、「園園通」,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培訓。沒有條件的地區,要加大傳統的信息技術設施配置,如錄音機、電視機、攝像機、DVD等。
四、學前教育信息化資源嚴重匱乏,專業化水平低
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是實現信息化的保證和重要支撐,是支持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礎,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學前教育信息化的質量。「集成優質教育資源,推進資源共享是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當務之急。」[15]
目前已有的學前教育信息化資源形式主要包括幼兒教育資源庫(滿足幼兒園教學需要)、專題學習網站、教師博客、各園課件製作素材庫等。學前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在幼兒園、教師、家長及部分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來完成。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省市的教育部門都建立了學前教育網站,幼兒園也有自己的獨立網頁、班級博客、家園互動平台、幼教主題論壇等一系列的網路資源平台。如中國學前教育網、上海學前教育網、浙江學前教育網、山東學前教育網、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網(http://www.e-pre.com,河南大學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所主辦)等網站上的內容更新速度較快,內容豐富。這些網站大都傳遞國內外學前教育的最新信息,倡導學前教育的最新理念,為領導決策和學前教育改革提供信息服務,為全社會的早期教育提供信息服務。
但專門為幼兒提供學習的網路資源較少,適合幼兒學習和發展的軟體開發技術在國內還很不成熟。在蘭州,幼兒園網站(網頁)普及率為36%,主要用途集中在幼兒園宣傳、教師間分享教學信息、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等方面,而為幼兒提供的自主學習資源幾乎為零。[16]上海學前教育網是上海學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成果之一,是匯集國內外學前教育專業信息的資源庫,更是集聚上海市優秀活動設計、課件、素材等的課程資源庫。上海學前教育網多渠道整合上海市幼兒園課改成果,凝聚各方專家、名師,悉心打造優質的學前教育專業資源,相繼推出幼師、家教、早教頻道,重點建設「課程教材」、「06游戲」、「06醫院」、「06廚房」、「06悅讀」、「家教」、「03寶寶養護」等欄目。通過優化整合、共建共享幼兒園課程資源,有效減輕了教師負擔,提升了幼兒園教學質量。[17]
相比之下,國外的兒童教育及社交網站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2012年國外評出最受歡迎的15個兒童網站,[18]其中排名第一的Nick網站每月訪客量近500萬人次。國外的兒童網站專業性強,分類明晰。如網站的內容一般包括教育類、娛樂類和成年人類(針對老師和家長),其中教育類網站下又細化為動物、藝術、數學、音樂、科學、太空等七小類。並且這些網站的內容絕大多數以玩為主,是為了讓兒童了解一些他們平時比較少接觸的東西,而不是讓孩子記住什麼知識。這些網站也都定位準確,根據網站內容分級,讓相應知識水平的孩子去學習相應的內容。關鍵的一點是國外的兒童教育網站還關注培養兒童的媒介素養,它們會教孩子如何在上網過程中保護自己的隱私,還專門為家長設立了「for Parents」網頁,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路提供建議。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學前教育信息化資源的匱乏是阻礙幼兒園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重要因素,即使幼兒園配備良好的現代教育技術裝備,也無法在實際的教學和管理中發揮作用。另外信息化資源的專業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現有的資源很難滿足一線教師教學和科研需要。學前教育信息化資源要與當前學前教育的目標、內容與特點保持一致,設計要符合幼兒學習的習慣和心理特點。同時,也需要專門的設計與開發人員參與,將幼兒園一日活動、教學活動、觀摩課等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以圖片、文字、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整合呈現,並按照幼兒在各個年齡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學需要,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專業的信息化資源,並藉助基礎教育信息化網路平台或「園園通」進行共享。
五、幼兒園教師的信息素養不高,缺乏有效培訓
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與管理中的應用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必將成為幼兒園教育環境中的重要因素。這對幼兒園教師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挑戰。幼兒園教師的信息素養關繫到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應用的效果,關繫到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活動課程的整合質量,關繫到學前教育信息化的質量。如果幼兒園教師不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教學能力,那學前教育信息化將成為空談,信息技術也無法在幼兒園中發揮優勢,培養兒童在信息化環境下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也無法實現。而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師信息素養整體水平不高,缺乏培訓機會,國家也沒有制定有關幼兒園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標准。 自2005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後,就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截至2007年底,完成了1200多名骨幹培訓者的國家級培訓,並先後培訓了4萬名省(縣)級骨幹教師;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先後啟動了一線教師的培訓工作,已有近40萬名教師參加了培訓。
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相比,幼兒園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還有很大差距。目前,幼兒園教師對錄音機、電視機、計算機等傳統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備掌握得較好,而對投影儀、幻燈機、列印機、攝像機等設備的掌握水平較低,絕大部分農村幼兒園教師從未使用過PowerPoint、Excel,多數幼兒園教師對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多媒體素材的處理能力顯得尤為欠缺。[19]
缺少專業的培訓機會是阻礙幼兒園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重要因素,且培訓收效甚微。在西部地區(以蘭州為例),只有64%的幼兒園偶爾展開信息化教學培訓,還有9%的幼兒園從未進行過與信息化教學相關的培訓,經常開展這方面培訓的幼兒園還不到總數的1/3。[20]可喜的是在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項目,針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辦幼兒園(含部門、集體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園長、骨幹教師、轉崗教師進行不同形式的集中培訓。其中,在大部分省市的培訓中,都開設了專門的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提升現代信息技術使用能力。
我國幼兒園教師的學歷水平普遍偏低,應採取多種形式的培訓來提高教師水平。2010年全國幼兒園教師學歷的統計情況顯示,直轄市及東部地區以上海地區為例,幼兒園教師本科及以上的佔到45.95%,大專及以上為93.6%;而中部地區以河南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為0,大專及以上為60.3%,中專39.7%;西部地區以甘肅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為0,大專及以上比例佔70.23%,中專比例佔29.77%。[21]
因此,對於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幼兒園教師來說,對學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已經趨於「個性化」,他們對現代信息技術裝備已熟練掌握,能夠根據本園所的特點進行適宜的信息技術應用,那麼在培訓中則主要注重理念的學習,如聽專家講座、報告討論等形式。而對於中西部地區的幼兒園教師來說,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比較「大眾化」,雖然意識到現代信息技術對幼兒園發展的重要性,但對於如何定位和開展學前教育信息化還不十分清晰。那麼在培訓中除了學習必要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還應注重理念的學習和滲透。比如以教師主動學習為主導的參與式培訓,這種培訓方式不僅能使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學會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幼兒主動學習,而且能有效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和提高。[22]
六、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中得到較廣泛應用,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幼兒園的科學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進一步豐富完善家園共育的形式與內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優化教學活動過程,為幼兒的學習創造豐富的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目前信息技術在我國學前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幼兒園的行政管理工作,二是幼兒園教育教學,三是家園共育。
信息技術在我國學前教育教學中得到相當廣泛的應用,不僅將信息技術與語言[23]、健康[24]、社會[25]、科學[26]、藝術[27]等領域的學科教學活動相整合,有的幼兒園還專門為幼兒開設電腦課[28],一時間引起家長和社會的熱議。在2006年,《上海市幼兒園應用信息技術的調查與分析》[29]一文中作者曾提到,面對該如何在幼兒園中應用信息技術這一問題時,多數人首先考慮的是設立專門的電腦教室,並開展計算機教育活動。這反映了當前學前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觀念還未轉變,未將計算機作為學前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助推器」,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影響嚴重。
雖然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教學活動中廣泛應用,但實踐的多,學術研究的少;新聞報道的多,用實驗和數據說話的少。網路上不乏各地幼兒園教師共享的信息技術應用於幼兒教育教學的主題案例、視頻資料、課題研究等,如北京市豐台區芳庄第二幼兒園計算機信息技術課題組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幼兒園區域游戲整合的研究報告》[30]、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31]的「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JG05161)、「幼兒信息素養初步形成之研究」(項目編號:4-05-21-085)等。「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也在網上公布研究會「十一五」、「十二五」的立項課題,其中有關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方面的課題有:「信息技術(多媒體)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研究」(蘭州軍區政治部幼兒園)、「影響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融入幼兒園教學的因素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信息技術促進家園合作和溝通的實證性研究」(廣州);[32]但這些大多是地市、基層幼兒園所或研究機構的實踐心得,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持和研究深度。
這些課題或實踐正在進行或已經結束,在已有的研究結果中,其學術質量卻不能令人折服,缺乏實驗和數據,絕大多數是主觀的判斷和經驗展示。美國在過去的12年(1985—1997)中,一直在激烈地爭論著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室中的計算機對兒童發展有哪些潛在的危害和益處(Haugland,1997)。[33]研究者利用大量的實驗樣本和數據來證實兒童在學校中使用計算機的弊端,如普林斯頓教育測試服務機構(the Ecation Testing Service)的一項研究表明,在14000名4年級和8年級學生中,「在學校中將大量時間用於計算機的學生在數學測驗中的分數要低於那些較少擺弄計算機的學生」,「而較早的幾項研究也沒有結論證明新的技術在教會兒童讀、寫和計算方面是比鉛筆和紙更好的工具」。[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