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老師宿儒

老師宿儒

發布時間: 2022-01-14 10:59:59

『壹』 宿儒的意思是什麼

宿儒 sù rú
[釋義]
1.修養有素的儒士。
[例句]
前此老師宿儒,終日咿唔案下,專摹唐、宋諸大家文調,每下筆,摭拾古文一二語,即自命為韓、柳,為蘇、王,而於文字之有何關系,絕非所問,是謂之優孟學也可。

『貳』 火上加油老師宿儒代表什麼數字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5-18

『叄』 古文 ,文言文翻譯 嘗造同郡劉焯,焯名重海內,初不之禮,及請所疑,遂大畏服。 老師宿儒恥出其下

以下;
1,曾去拜訪同郡的劉焯,劉焯名重海內,起初對他不很禮回遇。當他提出疑問請教後,答劉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2,老師及有修養的儒士恥於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殺他,他躲藏在楊玄感家中得以倖免。
這是一種嚴謹的譯法,在一些詞不達意或略有不通的地方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翻譯。

『肆』 「老師」一詞的由來。從何時這樣稱呼

教學生知識的人,尊稱傳授文化、科學和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知識的人也稱為「老師」。《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們平時雖然稱呼學校里某教師為「某老師」,但這里的「老師」其實是教師這種職業,「傳道授業解惑」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
事實上,「老師」的外延比「教師」的外延要大,除可以稱「教師」為「老師」外,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某老師」表示對別人的尊稱,類似「老師傅」的簡稱。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從這個標准衡量,老師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於人,「老師「兩字可分解來看,中國歷來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學,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養,而這個「老」就代表了「德」,師者就不必細言了。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故尊稱家庭教師為「西席」和「西賓」。《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原來,彷彿老師只是教授知識,解答問題的人,不苟言笑。其實,自古而今,存在著良多的亦師亦友的典範。老子與孔子便是如此。在我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老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他(她)們做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

『伍』 宿儒是什麼意思

宿儒

意思:宿,年老的,久經其事的。儒:學士。原指長期鑽研儒家經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問研究,並具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指書讀得很多的老學者。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者。

讀音:sù rú

引證解釋:

1、素有聲望的博學之士。

出處: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

2、修養有素的儒士。

出處:《漢書·翟方進傳》:「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 ,與方進同經。」

譯文:有清河縣老儒生胡常,和方進共同學習經學。

例句: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

(5)老師宿儒擴展閱讀:

近義詞:夙儒

讀音:sù rú

釋義:老成博學的讀書人。

出處:《新唐書·蕭復傳》:「 復常衣垢弊,居一室,學自力,非名士夙儒不與游,以清操顯。」

譯文:蕭復常常穿著破舊臟污的衣服,居住在一間房子里,刻苦學習,不是名人和老成博學的讀書人,就不和他們交往,以節操高潔而著名。

『陸』 老師宿儒什麼意思

宿儒:素有聲望的博學之士。宿,年老的,久經其事的。儒:學士。原指長期鑽研儒家經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問研究,並具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指書讀得很多的老學者。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者。亦作「老手宿儒」。

『柒』 宿儒文言文翻譯

宿儒:
修養有素的儒士; 年高而博學的讀書人。《漢書·翟方進傳》:「是時宿儒有清河 胡常,與方進同經。」唐 韓愈《施先生墓銘》:「故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

『捌』 請問:教師的稱謂由來是什麼

老師,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代的含義】 1.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唐·韓愈《施先生墓銘》 「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而出,皆其殘脫顛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說,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宋·歐陽修《問進士策》 「名孚實副,許為老師。」——王闓運《今皇上七年以疆域為紀》 2.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 「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崔梲》 「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 3.明清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 「至分宜當國,而諛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後門生稱座主俱曰老師。」——明·王世貞《觚不觚錄》 「自科舉之學興,而師道亡矣。今老師門生之名徧於天下,豈無師哉!」——清·黃宗羲《廣師說》 「這學里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4.對僧侶的尊稱。 「從頭石上留名去,獨向南峯問老師。」——唐·王建《尋李山人不遇》詩 「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 「那普靜老師跏趺在禪床上敲木魚,口中念經。」——《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 5.指軍隊出征日久而疲憊。 「老師費財,亦無益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方今關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晉書·江統傳》 「語及額勒登保、德楞泰屢次奏捷,則皆為將信將疑之詞,意存忌妬,以揜己老師南山、縱賊隴西之失。」——清·魏源《聖武紀》卷九 【今義】 老師今為對教師的尊稱,相關內容請參考詞條教師。 「你老師替我擬的那副春聯兒,書塾里老師仔細講給我聽了。」——葉聖陶《春聯兒》 「張老師被她拉到了外屋,幾個小姑娘都站起來叫『張老師 』。」——劉心武《班主任》 [編輯本段]【教師尊稱簡介】 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中國古代教師的稱謂很多,其中尊稱有以下五種: 老師:原是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雲:「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後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一直沿用至今。 西席、西賓:由來是這樣的:漢明帝劉庄為太子時,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坐次以靠西牆(西邊),面向東方為尊。漢明帝給桓榮安排坐西南面東的坐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從此,「西席」便成了對教師的尊稱,也稱西賓。 師長: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韓非子·五蠹(音度)》:「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為變。」 山長:源於《荊相近事》。五代時,蔣維東隱居衡岳,以講學為主,受業者眾多,尊稱蔣維東為「山長」。此後,山中書院中的主講教師亦稱為「山長」。久而久之,「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先生: 1.老師。 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3.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特定用途:前面都帶人稱代詞或定語;比如你先生、我先生)。 4.舊時稱管帳的人。如:他在當鋪當先生。 5.舊時稱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業的人。如:風水先生。 6. 後來意義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等均可稱為先生。 「先生」這個稱呼由來已久。不過歷史上各個時期,對「先生」這個稱呼是針對不同對象的。《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說:「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餚,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這一「先生」是指長輩而有學問的人。 7.現在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如:王先生 、李先生 8.老婆對老公的稱呼,如:你是找我家先生嗎?他不在家。 老師的宗旨:沒有人可以教人,只能去發現! 教師的十個稱謂: 老師——最廣泛流行的敬稱 先生——最歷史悠久的尊稱 園丁——最質朴無華的褒稱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春雨——最生動形象的默稱 人梯——最高評價的專稱 孺子牛——最具中國特色的喻稱 教練——是指導、訓練和督導他人,試圖完成某種使命或任務的人 人類靈魂工程師 ——最富哲理的稱謂(作為教師應該以愛心和知識觸摸、改變人的內心。)教師的概念:在各級各類學校中,以教育培養學生(學員)為職責的專業工作者!老師 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

『玖』 宿儒的解釋

宿儒 宿儒 sùrú
1、[an experienced scholar] 年高而博學的讀書人
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魯迅《朝花夕拾》
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與 方進同經, 常為先進,名譽出 方進下。——《漢書·翟方進傳》
請召宿儒奧學,校定六籍。——《舊唐書·鄭覃傳》
2、修養有素的儒士。《漢書·翟方進傳》:「是時宿儒有 清河 胡常 ,與方進同經。」 唐韓愈 《施先生墓銘》:「故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

『拾』 老師這一稱呼的來源

在我國,「教師」一詞最早《學記》中:「教師者所以學為君也。」

古代稱「教師」為「師」,與軍隊有關。西周立國之初,為了加強軍隊統治力量,統治者便開始辦學校,培養貴族子弟。這些貴族子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射箭、駕駛等軍事技能,而後才是學習文化。因此,西周初期的學校教師都是高級軍官擔任,因其職名未變,人們稱他們為「師」或「師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官人叫任教的也逐漸多起來,因而教師便成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職業。由於「教」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因此,人們便逐漸把「教」和「師」合起來,成為「教師」。

老師,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

【古代的含義】

1.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唐·韓愈《施先生墓銘》
「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而出,皆其殘脫顛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說,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宋·歐陽修《問進士策》
「名孚實副,許為老師。」——王闓運《今皇上七年以疆域為紀》

2.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

「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崔梲》
「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

3.明清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

「至分宜當國,而諛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後門生稱座主俱曰老師。」——明·王世貞《觚不觚錄》
「自科舉之學興,而師道亡矣。今老師門生之名徧於天下,豈無師哉!」——清·黃宗羲《廣師說》
「這學里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4.對僧侶的尊稱。

「從頭石上留名去,獨向南峯問老師。」——唐·王建《尋李山人不遇》詩
「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
「那普靜老師跏趺在禪床上敲木魚,口中念經。」——《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

5.指軍隊出征日久而疲憊。

「老師費財,亦無益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方今關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晉書·江統傳》
「語及額勒登保、德楞泰屢次奏捷,則皆為將信將疑之詞,意存忌妬,以揜己老師南山、縱賊隴西之失。」——清·魏源《聖武紀》卷九

熱點內容
師生結對 發布:2025-05-06 14:47:53 瀏覽:385
地理編碼系統 發布:2025-05-06 14:30:09 瀏覽:133
豆漿機怎麼用 發布:2025-05-06 13:23:09 瀏覽:413
河北省地理信息局 發布:2025-05-06 13:08:37 瀏覽:257
應力歷史 發布:2025-05-06 12:57:06 瀏覽:477
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博客 發布:2025-05-06 12:56:58 瀏覽:344
美國歷史地理 發布:2025-05-06 12:47:54 瀏覽:656
康欣生物 發布:2025-05-06 12:23:04 瀏覽:240
灑水車多少錢 發布:2025-05-06 12:10:08 瀏覽:53
生物型公司 發布:2025-05-06 11:53:47 瀏覽: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