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山行老師

山行老師

發布時間: 2022-02-14 00:41:18

Ⅰ 山行中的斜到底念xia還是xie

版本不同 都算對

Ⅱ 《山行》

xia

Ⅲ 山行的資料搜集

教材分析:
《山行》一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像,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於」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並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像讀、延伸讀、布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像,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激情導入
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樣的呢?
2、今天,讓我們走進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師配樂讀
4、揭題解題
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麼
5、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結合季節特徵,選擇悅耳的音樂,配樂朗讀,意境更唯美。讓學生介紹作者是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課外鼓勵學生大量搜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次配樂地朗讀,關注學困生,要求人人熟讀,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理解讀——領略美
(一)「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像」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設計意圖】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像,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設計意圖】「生處」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通過想像重現詩中畫面,對「生」與「深」的區分在賞畫品詩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
在學習小組中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做上記錄,請教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先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四)、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三、反復讀——品味美
(一)想像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復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艷,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設計意圖】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像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像的漫遊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二)體會情感
1、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系,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麼有生氣,那麼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用心讀讀好。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朗讀比賽。
1、播放一組組楓樹林圖片: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的美呢?比一比,賽一賽,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古詩,有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讀——升華美
1、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像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秋詞》和《臨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匯報學習成果。
3、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並板書:理解詩意想像詩境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於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選擇作業——表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了這首詩,你想選擇什麼作業呢?
1、寫一寫:想像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詩作或搜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段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尋美、賞美有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選擇性作業,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資料是志書編纂的基礎,關繫到志書的編纂質量。1986年12月在全國地方誌第一次工作會議上,胡喬木同志就指出:「方誌是一部朴實、嚴謹、科學的資料匯集」這一提法現已為大多數修志同仁所接受。
 (一)什麼是資料
 資料或稱歷史史料,即研究和編輯歷史所用的材料。資料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他的構成和分類十分復雜。通常我們把資料分為三大類,即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口頭資料三種。
 1.文字資料。包括文獻檔案、統計資料和圖書報刊等類。
 文獻檔案資料。檔案館以及各部門檔案室儲藏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政法、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檔案,為我們編修志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這些檔案多是歷史活動的原始記錄,不僅史料豐富,而且相當全面,同時相對來說比較可靠,具有一定權威性,是編寫志書的重要資料來源。
 統計資料。統計資料包括統計數字和統計圖表。它是由統計部門或企事業部門匯編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統計數字、圖表是觀察、研究社會或一個部門發展變遷的主要資料。
 圖書報刊資料。圖書報刊是編志所需資料的重要來源。舊志書、史書、年鑒、私人撰著、族譜、各種報紙雜志,都有對地方、自然和社會不同程度的記述,「群書采錄」,從中可以匯集起豐富的資料。
 其它文字資料。諸如書信、日記、講演稿、同鄉同學錄、帳簿、票據、合同、契約、廠(店)規、章程、廣告、啟示、聲明等,都是編纂志書不可忽視的文字資料。
 2.實物資料。包括古文化遺址、遺跡、古建築、化石、碑刻、地圖、書畫、照片等。在這里,尤其要重視照片資料,它真實地反映實物的形象和當時當地的歷史真實面貌,一張照片勝過若干文字,應注意收集。
 3.口頭資料。從當事人或知情人那裡搜集的回憶錄、社會風俗、遺聞軼事、傳說、民間故事、諺語民謠,以及實地調查的記錄材料等。這部分多是新資料,因而值得編志者高度重視。
 (二)資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 一部良志,首先一條是它具備了詳實的資料基礎。否則,無論文筆再美,也只能是空洞無物,更談不上它的經世之用。資料基礎不扎實、不真實的志書是沒有生命力的,掌握詳實的資料是我們編寫方誌的基礎,只有搜集到豐富、翔實、准確的資料,才能列綱分目,進行初稿的編寫,進而編修成書。資料准備是編纂方誌工作的重要環節,貫穿於整個修志工作的始終,它包括搜集、整理、鑒別、管理、利用等諸多方面。
 首先,要明確資料的搜集范圍。如地域范圍、時間范圍,編專業志還要限以專業范圍。地域范圍是根據行政區域所確定的范圍,但應注意搜集有關部門經濟、文化輻射與被輻射超越范圍的資料。時間范圍是每部志書凡例規定的上下限。專業范圍,凡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均在范圍之內,應注意打破部門界限,不要收集專業以外的非專業資料。
 其次,要了解資料的來源。
 1.文字資料搜集方法。文字資料需要藉助各種目錄索引,有的放矢的搜集。一是圖書目錄,二是報刊目錄,三是檔案目錄,四是傳記資料索引。
 2.實物資料搜集方法。對本地區的山川、景物、道路、古跡、文物等要進行實地考察,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觀測記錄,可以採用文字描述、測繪、拓印、攝影、錄像等手段。音像資料。一是搜集音像資料原件;二是通過復制的辦法取得所需要的資料。圖片資料搜集方法。除了搜集原件外,應廣泛搜集影印件,如圖片集、地方誌、年鑒、期刊及其他圖書中的有關部門圖片資料。
 3.口傳資料搜集方法。口傳一般通過采訪獲得,采訪形式可多種多樣,如登門拜訪、開座談會、發函征詢等。民歌、方言、曲藝等必須做錄音。
 著手搜集資料之前,應編制搜集資料提綱。提綱是根據志書篇目編制的,應逐一註明資料的詳細來源。此外,還需要合理的安排好工作步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步驟通常有如下七先七後:
 一是先普查後細查。先根據所搜集資料的存在形式和來源,做好普查工作,編出一個資料目錄,然後再依照目錄深入細致的查閱、搜集、整理、分類。
 二是先內後外。先查閱本單位、本系統收藏的檔案資料,後去外單位、外系統、檔案館、圖書館查閱,避免盲目地去外單位搜集本單位已有資料的情況發生。先本地區,後外地區。本地區確實無資料,再去外地查閱。
 三是先口碑後文獻。應緩收文獻資料,迅速搶救活資料。
 四是先文字後實物。文字記載不全,或有疑問,迅速搶救資料。
 五是先古後今,由遠及近。當代歷史資料極其豐富,知情者多,可以放後收集。
 六是先易後難。對於個別收集難度較大的資料,可以放後一步進行,先收集那些省時省力,易查易找的資料,然後再集中力量解決難度較大的資料收集。
 七是先直接後間接。不論文獻資料,還是口碑資料,都要先收集原始的第一手的,沒有經過加工的資料。在確實查無直接資料的情況下,再行收集間接資料。
 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些步驟可以同時並舉,或交叉進行。有時為了弄清一個問題,往往需要反復查訪,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要先入為主,執一而是。
 目前,我們切不可輕視續修新志的資料搜集工作。從現在開始,就要把資料搜集工作的基礎打好,廣開渠道,有條件的單位要健全網路,明確責任,落實好任務;把向政府主管部門徵集資料和向企業、向社會徵集資料結合起來,以期做到續修新志資料的齊全和准確。
 (三)資料的選擇
 編纂地方誌搜集資料要盡量廣泛,盡量全面,盡量多樣,這樣才能保證編纂所需的素材,也便於比較、判定是否資料真實,從大量的資料中選用最真實、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資料。一般來說,選用資料可考慮以下幾點:
 1.符合篇目內容的需要,與主題有關的資料;
 2.能體現事物本質的資料;
 3.重大事物資料;
 4.事物起始資料、下限年資料;
 5.經過核實的資料;對可靠性把握不大的資料,寧可不用,寧缺勿濫,寧缺勿錯;
 6.有存史價值的資料。
 (四)資料的鑒別
 搞好資料鑒別核實工作,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方誌界有少數同志對資料鑒別核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或滿足於已到手的資料,不去分析研究;或明知資料存在問題,但考證難度大,因而裹足不前;尤有甚者,為了想早日成志,搶時間,在資料不辨真偽的情況下就急於成稿等等。這顯然是不妥的。郭沫若說:「材料缺乏頂多得不出結論而已,而材料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地方誌工作者應該引以為戒。
 影響資料鑒別的錯誤認識還在於,認為資料是從檔案上摘抄的,報刊上刊登過的,當事人或知情人親自介紹的,上級或權威人士講的,根本用不著鑒別核實。孰不知,著述資料有訛傳,當事人或知情人有記憶失誤、看事不全面、甚至誤傳,就是上級或權威人士講的有時也難免有水份。總之,為使資料准確可靠,必須進行認真的鑒別核實。
 鑒別核實資料主要有以下五種方法:
 1.將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分類排比對證,分析研究,找出矛盾,分清真偽。
 2.實地調查,糾正文字記載的錯訛。
 3.通過當事人、知情人和各界人士進行核實。核實資料是一項復雜的科學研究工作,要想把這項工作搞得更加周密完善,只依靠少數編志人員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當事人、知情人士和熟悉本行業的專家、學者、領導共同參與這一工作,才能進行更細致、更全面的核實,從而得出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
 4.對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進行技術性的鑒別和核實。例如,考核資料的來源,即從文字資料的原始出處,保存經過和流傳、傳抄、翻印過程,可以考核其真偽;考核資料的形式,看行文格式、思想主題及其變化,考證資料是否合理,是否合乎當時當地的風格,可以辨其真假;還有考察文字資料的字體、實物的製作原料、技術和特徵,都可以鑒別其真偽;鑒別實物資料中的文物,可以運用現代科學手段。
 5.以個人的史識來判斷是非。這主要是憑借個人淵博的知識、洞察歷史演變的獨到見解來揆情度理。運用此種方法鑒別資料,務求謹慎小心,不可武斷輕率。同時牢記列寧的教導:「馬克思主義是以事實、而不是以可能性為依據的」。
 (五)資料的整理
 資料搜集齊了,並不是放置起來,而是為了充分的利用。因此,我們應當充分的重視獲得足夠資料之後的資料整理工作,為下一步的資料長編和志稿的編寫,提供翔實、准確的資料。由搜集資料過度到編寫,資料的科學整理,是必由之路。
 1.資料整理的目的和意義。有利於拾遺補缺,有利於鑒別考證,有利於撰寫志稿,有利於及時為現實服務。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 ①熟悉資料。整理資料的過程,實際是主筆人熟悉材料並且為將來編寫構思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常的過程。
 ②檢查資料。整理資料中,通過所得資料的排比、鑒別,才能檢查出資料的正誤、缺略,達到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目的,才能使入志資料翔實、准確。
 ③保存資料。經過整理之後的資料,保存下來,其意義不僅只是為修志工作提供方便,而且還將為我們修史和各部門研究,提供全面的、系統的、准確的原始資料。有的同志把經過整理的資料匯編,比作修志副產品,是正確的。可以肯定,修志的副產品會比成志的分量大的多,而且也是十分寶貴的成果。
 整理資料的目的,就是保持資料的真實、可信,為我們編纂志稿和利用資料奠定基礎。整理資料採用編纂體,一是可以保持資料的原始性,不致使資料「失真」;二是有利於今後對資料的利用,便於方誌的編寫。
 2.資料的整理與分類。資料的整理,關鍵在於分類。資料的分類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 ——按行政區劃或地區分類;
 ——按時間分類。有的按資料形成年代分類;有的按時期分類,如古代、現代,或解放前、解放後,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
 ——按內容分類。如分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類;
 ——按行業、按產品分類。比如經濟資料,可按行業分為紡織行業、化工行業、造紙業等等。至於造紙行業,則可按產品分為土製紙、機制紙等類別;
 ——按資料類型分類。即按資料形式分為圖書、報刊、檔案、口頭、復印材料等類別。
以上各種分類方法,均各有其優缺點。為了使資料分類達到科學和准確,可根據本地資料情況,以一種形式為主,結合其他形式,靈活運用。如:地區——內容——時序;時序——地區——內容;行業——產品等。
 為了便於查找利用,在分類的基礎上,還可製作各種目錄和索引。如總目錄、分類目錄、重要資料目錄、參考資料目錄、專題目錄、主體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篇名索引等等。
 3.資料整理的步驟與方法。將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登記、建卡、分類、編目等方法進行整理。由於搜集資料工作量大,時限跨度長,不能等資料搜集齊全後再開始整理,而應邊搜集邊整理。
 ①編號登記,建立《資料登記簿》。搜集到的資料,隨時進行流水編號登記,內容包括;搜集日期、資料名稱、資料來源、資料種類和形式、資料頁數以及搜集人姓名等。
 ②建卡歸類。一是為方便匯編資料和編寫工作,按照編寫提綱,每一篇為一類、按一事一卡抄錄的資料卡,按篇歸類,資料長箋上的類別即為編寫提綱中各篇的題名。分類號,按篇章、節編列,章節在篇號後用短橫線連續編號,如第九篇第四章第三節,即寫為9-4-3,各類資料按收集先後順序排列。分類匯編時按年代和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二是凡屬群眾提供或修志人員搜集的剪報、復印資料、回憶錄、訪問記錄、調查采訪記錄、文獻、手稿等,如紙面大小不同,不好裝訂時,可用16開質地較好的白紙粘貼裝訂。三是資料的立卷歸檔。從管理、利用結合考慮,對通過建卡歸類的大量資料必須進行仔細核對,分章裝袋,資料裝袋不能跨章,但一章資料可裝數袋。
四是各袋資料均在袋面附本袋資料目錄,內容包括:序號,指該資料在本袋資料中的順序號;資料名稱,登記流水號,應與《資料登記記簿》一致。
 ③專卷儲存。無論什麼渠道搜集來的資料,都要一律按一事一本卷編號儲存。這樣,撰寫時只需取出此卷,便可查閱、考訂、研究某事的全部資料。
 有條件的單位,可以編一份資料目錄,把各類卡片標目編寫書本目錄,以使檢用。也可以進一步編資料匯編,這是比較繁重的工作,但它可為編寫工作提供一份長編,加快進度。這種匯編應本著「寧失於繁,勿失於略」的精神去編。但要注意,即使編資料匯編也不能把資料原件和資料卡片棄置,特別是不要把沒有編入匯編的資料視為廢料而丟掉。
 (六)資料的使用
 資科的搜集與整理最後落腳於利用。在利用資料時,也有一些應該注意的同題。
 1.全面與重點的關系,一是資科要全面地加以利用,使資
料能夠比較全面地體現在論述中,但也要突出重點資料——就是要精選一些很能說明問題、比較完整可靠,使人感到有分量的資料。二是資料既要反映特點,也要照顧全面,有特點以別於其他地區,照顧全面能得到概貌,二者可有主次,但不能缺一。這里要注意有些同題不宜突出重點資料來反映特點。如怎樣寫「文化大革命」一部分,許多同志感到是個難點。既有重點資料,又有明顯特點,是否可以繪聲繪色,文筆描畫一下。這就需要審慎考慮。這個問題總的精神是「宜粗不宜細」,詳其所當詳,略其所當略。這些原則性的話講起來比較簡單,但作起來不那麼容易。我們所謂宜粗不宜細就是大事不漏,要事不缺。有些事情在大事記中留下一筆,可以不加評論,讓後人知道有過某些事就行了,我國寫歷史有個優良傳統就是寓論斷於敘事之中。有了記事,相信後人會論斷的。
 2.正與反的關系問題,應以正面材料為主,但不能排斥反面材料的合理部分和佐證作用。一般情況下,正面材料比較可靠,反面材料應慎加驗證。
 3.文字記載與口碑材料的關系問題,應以文字材料為主,相信文字記載,而以口碑材料為輔,供作參證。
 在利用資料問題上,還有一個史德問題,那就是要實事求是,不以感情用事。對於提供資料的人,特別是反面人物,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為保存一代信史,對所提供資料的價值就不要以人而論。不要認為壞人提供的都不可靠,好人提供的都可靠。這也是一種形而上學。清末有個狀元名叫張謇曾說過這樣兩句話:「勿愛其長而護其短,勿恨其過而沒其功。」這可以引來作為對待提供資料者的態度。
 在使用資料方面,我們還應該想到後來。我們編史修志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不僅要總結前人的事情,充分發揮歷史資料的功效,而且還要想到儲料備征。編史修志的事業是源遠流長的,我們要儲料供後人征考。我們不僅要完成一代信史,還應為後人留下可供依據利用的資料。
 (七)資料的管理
 千辛萬苦搜集到的資料不能任其散失,要科學地管起來,更不能讓私人據為已有,或提成抽頭。這牽涉一個史德問題,要有公私界限。搜集到的資料要交公,但本人可以使用。資料原件一定要交公統一管理,共同使用。資料管理一定要科學,要做到片紙不丟,方便利用。要有一套資料卡片,以便按圖索驥,既節省時間,也免得把資料翻爛。並應制定相應的資料管理條例,以便保管使用都能有法可循,有章可遵。

Ⅳ 古詩《山行》到底是什麼意思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注釋]

1. 山行:在山裡走。

2.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3. 徑:小路。

4. 坐:因為、由於。

5. 於:比。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Ⅳ 山行古詩教案怎麼

《山行》教學設計2
蔣志


教學要求: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像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准備:課件、學生書寫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
要求:讀准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像,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像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學生自讀想像。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像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把畫送給大家,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4、作業:好多同學也寫得不錯,拿回家給畫塗上顏色,還可以把它放進你的成長記錄袋裡。
板書:
古詩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徑(斜)
楓林(紅)
白雲(生處)人家

Ⅵ 山行古詩講解分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色彩絢爛、風格明麗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地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的,起鋪墊和烘托作用。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這樣寫,從題意來說,寫出了「行」的特點,而從構圖來說,卻借勾畫山路逶迤綿遠之特點山勢幽深平緩的形體特點,同時自然地把人們的視線沿著山路引向白雲生處的人家。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石徑」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白雲彷彿從山嶺中生出,飄浮繚繞,既可見山之高,又表現雲之淡白與山之蒼翠相映襯,點染出明快色調。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

Ⅶ 關於古詩《山行》的幾個問題,求專業人士指點

先呵呵一下。我們(音韻學)老師說,xia是xie的古音,是唐時的中古音。改與不改,呵呵,這么多唐詩宋詞你都來改啊,還有仄聲韻呢。改不勝改了,也意義不大,不影響理解和誦讀即可。因此,過分強調所謂正確的古音有掉書袋的嫌疑。至於「深'還是」生「,存疑而不加以主觀強行定論是合適的,方便讀者自己判斷。高明的史書如果存疑會列出各家爭議,以待後效。
至於那個詩歌的邏輯,這是游記感懷啊,少年,又不是說理詩,不難懂吧,不需要糾結。著相了啊!
又至於山上小路上不上得去,他不是停車了嗎。。。兩個場景聯系不自然是吧,過渡詞是哪個」坐「,意思是」因為」,關系副詞。。。你們老師沒教好,吐他的槽去。。。

熱點內容
哪個cpu 發布:2025-05-02 07:55:13 瀏覽:190
統計圖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02 07:28:58 瀏覽:684
我身邊的師德 發布:2025-05-02 07:25:14 瀏覽:401
幼兒教師劇本 發布:2025-05-02 07:20:14 瀏覽:583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02 06:36:41 瀏覽:190
寧波江北區教育局 發布:2025-05-02 06:36:37 瀏覽:285
教育觀察 發布:2025-05-02 06:29:16 瀏覽:533
教育隨筆小學 發布:2025-05-02 06:29:11 瀏覽:263
音標動畫教學 發布:2025-05-02 06:03:09 瀏覽:114
義翹神州生物 發布:2025-05-02 05:38:54 瀏覽:234